第一篇:对教师道德修养的反思
对教师道德修养的反思
封川中学 唐倬敏
摘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教师道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师的又被赋予新的内涵,社会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老师应该不断反思,进步。
关键词:教师道德 践行 合作
随着一系列教育系统的丑闻案(如论文造假案,体罚学生案)暴露在公众眼前,师德成为了现今讨论的热点问题。
在道德下滑的今天,人们常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并把其归为教育的失败,纷纷指责教育不力致使道德败坏,祸首就是师德沦丧。人们对道德的期望与现实道德状况的巨大反差,更是让人们对现实状况不满,开始对教师口诛笔伐。老师继文革之后再一次遭遇尴尬境地。
笔者认为,人们把所有的指责全归为师德沦丧有失偏颇,毕竟,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然而,师德整体水平下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名教师,师德应该是其一身维护和践行的东西,然而很多人都在这终身准则面前出错,笔者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该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让我有所感触。
师德下滑表现在 责任心不强:我们都知道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促使一个人积极工作的最佳方式和巨大动力,某些教师面对难管难教的学生,通常是昧着良心任凭这部分学生放任自流,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都通常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这些坏习惯久而久之使教师失去了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要求——责任心。例如:有部分青年教师上课总是照本宣科,有时无心上课就让学生上自习或写作业。甚至将学生不学的责任推卸给社会、学校、家长。试问;一个教师没有了责任心,那又如何教学,如何育人,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培养的内容就应该是教师责任心。
师表意识不强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形象,现在有一部分教师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穿着花哨,自由散漫,仪表不整,更有甚者酗酒赌博,上课走形势。经常有一些教师酒后上课或处理学生事务,逛酒吧、麻将馆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直接影响了地区和学校的教育声誉。“育人者先育己”本人认为教师在上讲台前,应该充分作好自己的功课,无论是外表,言语,行为都要体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
合作意识薄弱:教书育人,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教育过程是一种“教育合力”的影响过程不可能单凭个别教师去完成,有些教师个性强,认为自己‘学富五车’只注重到自己的课程和课堂教学,不和其他教师商量教育学生的对策,对待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不教育,听之任之。对待其他教师的意见更是漠不关心,毫不理会,这种意识不单会影响青年教师个人的成长更会危害到学生的正常心理。热爱学生意识淡薄,工作缺乏上进心一名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爱,对岗位的爱。只有对学生的爱才能真正开始教书育人,只有对岗位的爱才能激发教师无限的潜力。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只满足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凭个人意愿去教育学生,缺乏与学生的认真交流,掌握不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品德方面不闻不问,对落后学生漠不关心面对少数走极端又难以管教的学生姑息迁就,教师素质中业务素质是重要方面,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知识水平高,新颖,就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缺乏竞争意识。
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教师的天职。一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师德?我总结为:
“乐业”。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先决条件。一个合格的教师,首选应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具备了事业心,才能自觉地迸发出对工作的深厚感情,只有具备了热爱教育和献身教育的感情和精神,才能依法执教,廉洁从教,自觉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才能为学生满腔热情,循循善诱;才能对工作热情洋溢,尽职尽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当代教育家全国师德标兵、特级教师霍懋征说:“有责任心,就有了改进、提高的动力,就能不断加强学习,日有长进,没有责任心,什么也别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深刻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教师职业的崇高地位,建立和培养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做到敬业、乐业、勤业。
“爱生”。这是师德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师德修养的关键,是密切师生关系的保证。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我们每天面对着的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他们当中会有今后的领袖,可能会有今后的诺贝尔获得者,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只要我们精心的去照料他们、哺育他们,帮助他们去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
教育的使命是研究人、开发人、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家霍懋征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塑造的是成人雏形,雏形的成败全凭老师的一颗心”。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这样才能获得事业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中的烦恼。教师爱学生,要像父母一样,有一颗爱心,关心每一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各不一样,只有独具慧眼,不失时机地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赞赏;鼓励他们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淋漓致地发挥。另外,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里需求,它还是一个很高层的需要,是在人的生存、生理等需要满足之后产生的。自尊心是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一旦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他会以十倍的愤怒、百倍力量和你抗衡。“士可杀,不可辱”。因此一定要尊重学生地人格,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保证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教师还应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人人是创造之人”,相信学生成功,要鼓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个学生主动参入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全发展;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一些教师不善于肯定或表扬学生的成绩,而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或错误,对此抓住问题不放甚至将问题扩大化,扼杀了许多优秀人才。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此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教育事业。
“践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征和核心。加里宁说:“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这样的监督”。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道德风范对于学生的影响,既有直接的一面,同时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德育人,率先垂范,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有关道德,并在行为规范上对学生严格要求,还应在个人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方面作为学生的表率。“身其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品高人自敬,行端人自从”。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潜在因素,它比语言教育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它对教育质量影响也是更持久,更深远,因此教师应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博学”。良好德师德并不仅仅指奉献精神,还必须包括有奉献能力,一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动力的能力。教师远不是简单的照本选科,而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以便能够自如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燕国才先生在《素质教育理论概论》中有这样的比喻:“教师有一桶牛奶的业务素质,才能使学生形成一杯牛奶的业务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不仅懂得教育规律,把握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时代意识,不断吸取新知识,“只有源源不断而来,才能滔滔不绝而去”。要转化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善用教学策略,具有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地“发展自己”,才能“发展别人”,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燃烧”得更亮,才能更好地“照亮”别人。
“合作”。教书育人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系统,它要求所有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员必须同心协力,精诚合作,才能产生良好效果。教师要有合作精神,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是,竞争基础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与人合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于家长之间、与领导之间),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假若所有参与教学的人员之间关系以及如果教师之间离心离德,相互拆台,不仅会产生内耗,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而且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体效果。教师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得到高度发展,富有一定的教育威信,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只有教师具备了以上几个方面的良好素养,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师德感召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才兼并德合格人才。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我也应该努力从这些方面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周德义、王嘉德著,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科学出版社2006年
胡德海著,人生与教师修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二篇:《教师道德修养》.读后感doc
我的心永远属于孩子
——读《教师道德修养》有感
泮境中心小学廖其兴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教师道德修养》一书。书中优秀老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给我敲了一个警钟,他们是我学习的楷模。最感人的是一直坚守在教育第一线,从教60个春秋的小学老师——沈晓宏老师的事迹,使我感动不已。她对爱的教育的理念——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她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我会把此话铭记在心里,以促进我以后工作的方向。
通过学习,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具有爱心,我们应给学生以母亲般的爱抚,使孩子感受到老师是那么的亲切可近,从而把老师当成最可敬的人,还要做到与学生“知心”。我们要与每个孩子交朋友,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我们,让我们与他同享自己的快乐。作为一个好老师爱孩子是最起码的道德。爱那些聪明伶俐、一笑两酒窝的孩子容易,爱那些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孩子,那就要一颗真正的爱心。神圣的师爱是广博的,它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博爱”。我们对某些孩子的偏爱,会使其他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感到沮丧、无助,从而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及在集体生活中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偏爱和教师狭隘的审美需要与价值取向以及私心、偏见、错误认识等直接联系在一起。它是一种低级、非道德的不健康情感。
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教育力量,要能够发挥任何教育手段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在教育中利用爱。不仅要爱漂亮的孩子,也要爱丑陋的孩子;不仅要爱聪明的爱,也要爱迟钝的孩子;不仅要爱听话的孩子,也要爱淘气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我们的爱。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体会到,最多的过错莫过于对孩子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孩子对自己的爱,对于孩子来说,教师的微笑就是爱的表示,而这微笑来自于我们心灵对孩子爱的呼唤,来自于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
众所周知,我们的工作是繁杂的,它充当着孩子生活中的父母,学习中的老
师,游戏中的伙伴。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能够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开心。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细腻而富有内涵的心。虽然小学生年龄尚小,可他们也有强烈的自尊心。作为我们教育者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每一个孩子。从而为孩子树立做人的自信和尊严。总之我们在一日生活中要细心处理点滴小事,要有悉心爱护孩子的心。
通过阅读此书,我发现在工作方法上“润物细无声”的小雨可能比“雷霆万钧”的暴风骤雨效果更好。我要以一个母亲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因为母亲的眼光有关注,有欣赏,有爱,也有宽容。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注和欣赏,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宽容。有人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自己的孩子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超脱、飞跃,是一种升华。有了爱,师生就可以无障碍地沟通;有了爱,在师生和谐的氛围中,就可以开展教学互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用真诚换取孩子们的信任,用爱心呵护他们的成长。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细微的情绪变化都要去捕捉,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爱好、潜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开发,多元智能得到发展。
如果说“爱”使我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改变,那么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更大的触动,知道了爱心是水,滋润着孩子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能够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爱心更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就让我带着这样一颗细腻的心,对自己的工作作出承诺:在新时代里,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让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获得最大的快乐和进步。
第三篇:教师道德修养心得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习心得
通过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习让我深刻意识到道德修养对于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教师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新形势下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认证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提升我自身的职业道德,强化教育事业心和责任感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非常有用的。
这门课程分述为十章,分别是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功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等。通过对上述各章内容的学习,我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如下的总结:
第一章 伦理与教育伦理
本章从《孟子》中对伦理的定义着手,引出伦理的定义——伦理就是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理的准则。那么教育伦理就是我们老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构建起来的人伦关系,以及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的理则。伦理及教育伦理在教育工作中有其特有的内涵和作用。教育伦理是作为一名教师在从业过程中的“为教之礼”,“为师之道”,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只有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才能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自觉遵守教育伦理关系对于构建师生和谐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而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道”与“德”也存在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俗话说“德者,得也”,可见只有施行道义者,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作为我们正确引导学生的基本准则,是作为高校教师所必须遵守的。总之,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我们的行业规范,要求我们要从把握职业伦理的关系出发,切实领悟应当遵守哪些行为和道德并使之形成良好的德行。
第二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功能
本章节主要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基本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高等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教师是职业分工发展的产物,但同时也具有它特有的职业特征,因此使得教师的职业劳动与其他物征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目的的又重性、对象的特殊性、手段的示范性、过程的复杂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效果的滞后性。这些区别必将使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道德人格高尚、道德目的明确、道德行为示范、道德功能多样以及影响深远广泛的特点。作为高校教师,只有拥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提高全名族道德素养的手段,为了能更好的推动精神建设和发展及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功能,能更好的为遵循教师职业道德服务。
第三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本章节从教师职业道德重要意义、从业教师的内在要求展开论述。我们劳动的对象是大学生,这就要求职业道德必将成为衡量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教师能否维持自身形象和人格尊严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决定了教师追求的境界高低,而且决定了教师能否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因此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灵魂的根本原因。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遵德和爱护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人师表的严以律己的风范以及关心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事业负责,做好本职工作。
第四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高校教师职业具有其独特的地方,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得高校工作具有创新性、复杂性、繁重性、学术研究的自由性、高校教师的示范性和教育效果的较长周期性等独有特点。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规定了其职业特点就是平等对待学生、养成严谨治学的风气以及热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作为高校教师,就应高充分了解自身职业特点及其基本要求,养成良好的职业修养,为教育工作更好的服务。
第五章 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
教育管理与教育本身是相伴始终的,它是教育追求高效率的要求。高等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协调”,协调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包括个人与个人之见的矛盾、个人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管理除了能协调矛盾外还能解决冲突,包括认知冲突的解决、利益冲突的解决以及感情冲突的解决。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得高校教育管理也极具特殊性,这种特殊主要体现在管理目标、管理要素、管理活动及管理功能上。高校教育管理贯彻实施于每一项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概括来说就是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以及对高校教育事物活动的管理。
无论是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还是对高校教育事物活动的管理,实施者依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因此,如何在教育管理中规范道德是保证教育管理顺利实施的关键。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发挥好作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者的作用,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知识能力的修养、性格修养,更重要的是要加强道德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正确导向学生。高等院校具有政治服务的性质,因此,高校工作者在行政事务过程中的道德行为是否规范,也会影响着人们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印象,因此高校行政人员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求真务实。只有在大学生管理和行政管理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才能更好的做好高校教育工作。
第六章 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
在这章内容中,明确指出了高校教师需要具备知识传授和良好品德塑造的能力,除了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也应兼具科学研究的责任,并且最终服务社会。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有教无类亲徒爱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务求实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真理勇于探索,知困自强学而不厌,心平气和虚怀若谷,衣冠端正仪容庄肃,教学相长出蓝胜蓝,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始终严格遵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以获得学生的敬重。
第七章 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肩负着发展知识、创新知识的历史使命,因此从事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术道德可以使学术研究活动健康进行,从而造就学术的繁荣昌盛,最终服务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学术道德作为衡量我们教书水平的重要尺度,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热爱学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学术自由,民主平等;谦虚谨慎,团结协作;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在研究过程中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为创造良好学术氛围做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第八章 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
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是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如何根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来把握和选择自身职业行为的实践活动。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职业行为必然受到社会及历史条件的限制,在选择的过程中,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做主观臆断。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公众性、示范性、限制性、渗透性等方面。在职业道德的选择中我们要注意动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做到动机具有向善性,目的合乎道德,正确认识职业行为手段,使三者在道德上向善统一,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处理好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服务好学生的同时服务好自己服务好社会。
第九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
要做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就必须懂得教师从教的“为教之礼”和“为师之道”。本章就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形成和发展及形成的基本特征入手,阐述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与教师实现人格的冲突。从本章内容的学习,告诉我们仅仅懂得“为教之礼”“为师之道”的理是不够的,还应该努力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职业品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自我意识是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人格定位高于一般职业,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特点,不断加强自我人格的修养,才能有效解决人格定位和人格之间的冲突。只有在执业过程中努力塑造自我高尚的人格,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第十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
最后一章论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基本途径。分别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这三个基本途径进行介绍。教师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的发展,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主要依附于职业道德的教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高校教师灌输职业道德观念,培养高校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坚定的方向性、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针对性。而道德修养则是高校教师在道德上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恪守底线,注重私德,有境界追求,努力实现人格高度的提升,不断通过自我的师德修养,从而实现自我人格由突然到应然的超越。高校教师培养自身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最根本途径就是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是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品性形成的基本途径。我们应该遵循专业领域刻苦专研精益求精,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严肃认真,教育学生孜孜不倦充满爱心,社会生活严于律己平等待人的要求,努力在实践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
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对如何让自己做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进行阐述。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要把教育与国家兴亡、民族振兴与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要把这种意识转化到日常的行动中,真正的热爱教育事业。其次,热爱学生。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人才。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培养好学生,振兴中华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要培养好学生,就离不开对学生真挚的爱,爱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关心爱护学生,要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要和学生平等相处,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学生才能尊敬教师,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再次,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教师不辞辛劳、辛勤耕耘,时时刻刻把教育事业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不为权力、地位、名誉金钱等所动摇。第四,要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作斗争。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护教师事业的尊严,一切危害教师,危害学生、有损师德的行为,必须予以坚决的斗争,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人,必须具备扎实的政治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不被历史所淘汰。
只有拥有高尚人格及道德修养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为培养祖国未来人才做出更好的贡献。
第四篇:教师道德修养
教师道德修养
教师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身体或技能等的其他方面,正是集中体现了改造人类思想意识的重要性。
教师的职责不是给学生一件好的东西,而是要教给学生怎样去找到或创造这样的东西,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只有有了创造才会有提高,人类才会进步。既然这样,那么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要让学生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以掌握广博的知识,“灵魂”二字便是思想和知识的代名词。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生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所说的就是责任心。其实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更是社会所赋予的责任。这种责任来自学生及其家长和整个社会。
学生家长把学生交给你,希望通过你的教育培养使其子女成材;学生听你的课,爱戴你,尊敬你,信任你孜孜以求向你学习,难道我们能辜负学生家长之所望,随意推卸肩上的千斤重担吗?再说,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我们伟大祖国明天的繁荣富强,得靠他们来实现。一次说来,教师要严于律己,谨慎从教。下面正反两例就说明了教师的责任心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差异。
一位美术教师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画老师的人物肖像。这位学生画好人物后,又在旁边涂了一个团,教师大怒,厉声斥责学生为何不按老师要求的画?多加这个团什么意思?“擦掉”学生胆怯地说:“这是人影!”话没说完,就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的“创作”擦去了。这位教师的作为很有可能从而训斥掉一个爱迪生,一个牛顿,一个爱因斯坦。相反,一位日本美术老师在课堂上叫学生画苹果,其中有个学生画了一个方苹果,教师没有指责孩子,而是笑眯眯的询问他:“你为什么不画圆苹果,而画方苹果呢?”孩子说“有一次,我给爷爷拿苹果吃,由于苹果是圆的,我没有拿好,它滚下来把茶杯打碎了。我就想,有一天,我若能创造出方苹果就不容易出这事了。”教师听后,鼓励孩子说:“我期望着你创造的方苹果问世!”并让全班同学为之鼓励表示支持。我们看到,这位日本教师就鲜明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因此它能够运用激励法实施素质教育。可见,责任心之重要。
总之,教师好做,但教学却不好做,要想真正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也并不容易,非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此时,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也是教师有所创造和革新的催化剂。
第五篇:道德修养之自我反思
道德修养之自我反思
倪鸣
有人说大学是青春转折的一个驿站,是人生征程中的一片广阔海洋,是锻造生命的一个大熔炉。她能铸就一个光彩照人的人生,也能溶解一个前途无量的生命。大学生在这里提升还是在这里沉沦,全靠内心的道德自觉。
曾经的我对于道德的理解,一向模糊、朦胧、不清,总觉得道德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不需要学习,不需要修炼,更无从说起,孰人道德高尚孰人道德次之。而且我也一直不清楚道德具体涉及哪些领域,脑海里零星的概念仅停留在从小父母的谆谆教诲与再三叮嘱,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也正是在这种模糊的概念中跌爬长大的,所以内心一直以来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在呼唤我去思想道德修养领域里学习探索道德的真谛。
《四书五经》里的经典国学内容,让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汲取国学,让我们在现代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品读国学,享受国学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同样,也是这股内心的暖流引领我积极地参加“日新读书社”置身于一群热血青年的氛围中,秉承着国学无年龄之分,国学无学术之别,国学无知识积累之深厚,国学无国界等原则,在国学的海洋里遨游,理解感悟并崇尚“仁爱”,主张“仁者爱人”,强调“推己及人”的内涵,真正领悟了孔子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及“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等含盖自身修养与孝道的精髓,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等仁民爱物思想,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在读书会里没有批判只有各抒己见,没有卑微奉承只有相互尊重,没有利益纠纷只有无价的思维在尽情放飞……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分享共同成长,“求同存异”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是我们进行的前提,是我们秉承的原则。我觉得在读书会这个大家庭里,社会变得单纯得可爱,知识变得简单得深刻,人心变得透明得剔透。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这是我们身为炎黄子孙所必须同时也是最基础的道德内容之一。
《大学》的开篇就是阐述遵守事物发展规律,修养自我德行,意志真诚的重要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大致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是故,足以见得“仁、敬、孝、慈、信”也是君子所履行的道德。现在的我通过对于经典国学的品读,更加深入得了解了道德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它还包括家庭美德甚至职业道德。这三方面一起叫做道德的三大领域。而至于当初那份对于道德的模糊概念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接下来通过系统地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了解并理解道德的内涵与道德的真谛。“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成。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这里介绍了道德的本质,道德的约束或维系的途径以及道德的具体内容。不由分说,它推翻了我之前错误的理解道德是与生俱来的观点,纠正了我在道德本质上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在此,这一坚定的理论彻底纠正了我的幼稚观念,有助于我更好的了解道德,进而遵守道德最终锤炼出优秀的道德品质。
“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称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上。”道德修养就是自我反思,时刻从道德的三大领域进行对应的自我反思,完善其身。在当今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具有特殊的时代性。社会主义道德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使我体会到生活在大社会里,不是单为我一个个体而活,我还有义务服务人民,这叫做一种责任,一种赋予新时代青年的责任。现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也倍受关注,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我是一个公民,在职业的范畴里,我是一名大学生,在家庭里,我为人子女,所有生活在社会里的个体和我一样,拥有着多重身份,履行这些身份的前提是具有高尚的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始终。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我生活在公共秩序里,就有义务也有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献出自己的力量。在思修课堂上老师曾布置过让我们列举出身边所见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其实也就是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这些又我小时候父母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叮咛与嘱咐,当初还不懂事的小孩,在父母的教诲下学会做人的道理,其实那些东西一辈子都受用,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在繁忙的公路上,多一点等待,交通秩序就顺畅很多;在食堂用餐前,多一分排队的意识,速度就快很多;在用餐过后,多一个端盘的动作,后一位同学就方便很多;在公交车上,多一次让座,年老多病的人家心里就安心很多;在垃圾桶旁,多一个手势,公共环境就美化很多„„有时为了赶时间,有时为了赶进度,有时为了自己那一点小小的自私,明知很多事情不该做,很多事情不道德,连儿时的自己都无法捕捉,将不对视其为理所当然,将不对视其为下次一定,将不对视其为他人不知,人真是越大越没了当初那份羞耻之心,尽做些连小朋友都不齿的事情。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我作为一名社会共民,应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我要重新拾起儿时的启蒙教育,培养羞耻之心,将优良的社会公德贯穿始末,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在这个社会分工精细的时代,“360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础的活动。因此渗透于职业活动中职业道德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同时也是保障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同的职业对应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则,从事不同职业的行内人应具有不同的职业素养,但是在这些不同中也存在着共同的职业道德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主要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职业道德成分。银行的职员应具备为客户保密的职业道德;餐饮业的经营者应具备为客户提供安全放心的食物的职业道德;土木建筑师应具备为客户提供质量过硬材料优质的建筑设施的职业道德;在校学生虽未直接与社会产生效应,但在学校学习也应自觉履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敬教职员工,努力勤奋学习等义务,学生以学习为己任。几十年前,周总理还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今中华早已崛起,但仍要努力学习,甚至更加努力,为中华之兴旺为中华之发展而读书,用知识为祖国添砖加瓦的责任一刻也没松懈,我要马不停蹄,不辱国家使命!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事业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幸福美满的家庭,国家的兴旺往往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和谐家庭。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其基本规范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在我温馨的家庭中,我是父母的女儿,是奶奶爷爷的孙女,是外公外婆的外孙女,是侄子侄女儿的小阿姨„„是晚辈的同时又是长辈,尊老爱幼是我必须履行的美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父慈子孝的国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国学经典《弟子规》当中的总叙部分就提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其阐述的是古代圣人对学生的教导: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然后要谨慎约束自己,对人诚实守信,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若是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在这本经典里把孝道放在一切德行之首足以见得“孝”的重要性,在《弟子规》中讲述了大量尊老爱幼的经典故事,为人的礼节,仁义之道,谦逊的态度等自我德行修养以及勤奋好学的优良德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些摘录于《弟子规》里的名言名句,都是先辈们流传给我们的典范,它教导一朝一代的后人如何为人子女,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尊老爱幼,如何履行家庭一员应尽的职责,如何实现家庭美德。
当父母进门时,一声呼唤;当父母疲惫时,一杯暖茶;当父母吃饭后,一次刷碗;当父母呼唤时,一声应答;当父母期盼时,一个电话问候;当父母渴望时,一个满意答复„„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在日常生活中重复上映,每一次的谢幕都是父母舒心的微笑,这些就足够了,我要让父母知道我的生命都是他们给予的,没有什么能比这更为神圣,孝顺父母是我一辈子的事,是我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动。我欠他们的太多太多,多得我要用我的一生来还,多到我要把孝顺当做一种习惯,可能现在我能做的只有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相信无数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积一辈子也是我一生中最伟大的一件事。
曾经对道德朦胧错误理解的我,而今对道德满是敬畏,它约束着我的德行,决定着我前行的方向,更是我这一辈子无止境学习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