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和提练科研素材
题记:
曾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的豪情万丈,兴奋、激动、一切都是新鲜的。工作了多年,慢慢觉得自己错了,职场要的是成熟、稳重。要的是能力、实力。还记得那时候为了一份材料,网上找啊、找啊,中午可以不休息,晚上也可以睡得很迟。那时候精力很充沛,觉得没事。工作了几年,慢慢的问题出来了,腰也疼、脖子也疼、眼睛也不好使了,唯独电脑里面多了几篇文档,看着这些曾经挑灯夜战的作品,有高兴、有泪水,现在把他们都拿出来,希望参加工作的同志,不要再像我一样。现在才明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借鉴别人的文档是非常高效的一条捷径!
——办公室职场感言
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和提练科研素材
章水云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充满活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正在逐步实施,中学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不再是“权威型、稳定型、单一型”教师,而是“反思型、创新型、综合型”教师,由此引发广大中学教师投身教育实践、从事教育科研、撰写教育论文的热情.数学教育论文如何写?科研素材如何提炼?这是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有的教师虽然写得不少,但质量却不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许多教师没有注重平时的积累,科研论文缺乏实践性.没有足够的积累,写起论文来确实有捉襟见肘的感觉,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丰富的积累,就会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因此,我们要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做有心人,有意识地运用现代教学理念,不断突破自我,定能积累大量的素材,写出较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下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科研实践,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解题研究、竞赛辅导等4个方面谈谈如何提炼科研素材的问题。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考虑、系统规划与预先策划,并根据实际反馈的信息不断地调整教学活动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内容解析、学情与行为分析、目标及过程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资源链接等。优秀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设计过程本身是对教学的预演,发挥着前导和定位功能,对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设计过程中积累的学情分析、教师行为分析、教学过程的创意、教学方法(或教学技能)的选择、现代技术的整合等等,都是科研论文的最好素材。
数学家马丁·加德纳曾经指出:“唤醒学生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打油诗或那些呆板的教师认为无意义而避开的其他东西。”2005年,笔者结合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第三册(选修2)中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及日常生活中的游戏机,设计了一堂研究性学习课:“游戏机中的数学”。内容的选择基于以下考虑:(1)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2)与数学紧密相关;(3)具有“育人”价值。教学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1)游戏店老板为保证赢利,一次游戏的价格最低定为多少?(2)奖品如何设置有利于老板,有利于玩家?(3)游戏机中蕴藏着什么规律?(4)你能否用数学知识来揭示?等等.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生活事例中提炼问题→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在探索中去解决问题→在解决中引发更深的问题”这一主线。课堂上师生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互动交流,活化了问题的“场”,学生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字“活”“动”,“活”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高,“动”表现在学生动手、动眼、动脑.此课在绍兴市名优教师才艺活动中展示,受到了老师与专家的充分肯定.随后,笔者将这一教学设计整理成文字稿《游戏机中的数学》,并请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教授为本课例写了点评《引导学生品味数学》。这篇课例及其点评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9期上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2008年由楼世洲与朱旭东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硕士丛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第89页~92页还引用了该课例。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相长,教无止境.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都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进一步改进,有什么成功的喜悦,有什么失败的教训,学生发表了什么精彩的见解等等,通过总结反思,及时捕捉预设与生成、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接受学习与创造学习、知识应用与方法渗透等之间的矛盾,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那么,科研素材就滚滚而来,成为自然形成的产物。
“数学课上听得懂,课后不会做”“平时练习尚可,考试却一做就错”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我们数学教学中的“流行风”,它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教学质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其考生自身的素质问题,但更主要的是与我们老师课堂教学的启发思维的程序有关,与老师忽略师生的思维差异有关.为此笔者2005年起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课堂教学启发思维的程序:(1)整体分析→局部分析;(2)状态分析→过程分析;(3)具体情境→认知再现→认知重组;(4)基本方法→数学模型;(5)一题多解→一题妙解。后又提出了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显性化”:“学生‘说’题,教师‘谈’题,师生‘品’题,师生‘变’题”的十六字方针,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笔者把心得整理、提炼,写成两篇文章:《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走向”探究肌问题解决中“思维过程显性化”的若干策略探究》,先后在《中学数学月刊》2005年第8期和2006年第7期上发表。3 解题研究
解题、研究解题是教师必修课之一。在习题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题目虽然形式千变万化,结构错综复杂,究其实质往往可归结为某一题源。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比如高考压轴题、国内外竞赛题),虽然题型新颖,知识覆盖面大,而且技巧性强,个别问题甚至奇妙独特,但仔细推敲,还是运用一些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神奇为平常,化复杂为简单”.教师在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学生、同事一起做题时产生思维碰撞后的火花,如果能及时记录在案,供自己阅读欣赏或与他人探讨,也是一件趣事。
2006年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讨论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时,对“Δ”的把握不够到位,该用时不用,不需用时偏用,从而导致大量的错误产生.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涉及双曲线的有关问题中,若直线与双曲线左、右两支分别相交,则两根之积小于零,此时一定能推测“Δ>o”,故不必再考虑“Δ”;利用“弦中点恒在圆锥曲线内部”这一事实来解题,可以避免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Δ>o”所带来的繁琐运算。为此笔者根据研究总结出:(1)必须考虑的“Δ”;(2)不必考虑的“Δ”;(3)可以替换的“Δ”。写成了《是是非非话“Δ”》一文,发表在《中学理科)2006年第10期上。4 竞赛辅导
众所周知,竞赛辅导是学校尖子生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学校提高品牌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前面解题研究中,也提到竞赛题,竞赛题大多比较新颖,有创意,富于思考,不少问题远远超越了教材的要求,竞赛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非常规”问题和有新意的问题。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竞赛,必须要有较好的个人素养及较强的解题能力,这就促使教师必须自觉地钻研业务,不断地更新知识,因而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大有裨益。实践证明:在帮助尖子生学会探索、尝试、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和灵活性的过程中,只要能善于总结、归纳,定会有许多素材可积累。
2005年笔者在竞赛试题研究过程中发现,许多非数列问题可以通过构造数列问题来解决,而且解法极其简单、巧妙,令人拍案叫绝,于是笔者把这些心得归纳为《非数列问题的数列解法探究》一文,发表在《中学数学研究)2005年第4期上。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反思教学实践、研究教学得失是一条极好的途径。科研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需要教师用“勤”去学习、“静”心去研究、用“情”去实践。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论文才有价值。
摘自《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6(60~61)后记: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行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越做越好。
用革命的精神来工作!
第二篇:在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实践中,举例您如何的运用初中“体操—技巧”教法、学法的案例
体操技巧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且必须经常练习的体育活动,体操技巧教学却是枯燥乏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苦。用时长,收效差。针对以往经验教训,我有了几点新思路。
1、看教学视频,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前都是教师先示范讲解,学生再练习,为了达到教学要求,一遍一遍的练习,学生早失去了兴趣。于是这次我先让学生观看教学片,当学生看到教学片中整齐有力的动作时,掌声立刻响了起来,显然学生来了兴趣。我说:“看人家做的好,不知你们怎么样?这套操可比以前的难,协调性,灵活性,记忆力一样都不能少。”“没问题。”“老师,要不要我给你做一节,我记下了一节。”有的学生按耐不住,已经跃跃欲试。我却说:“光会做几节不算什么,想证明你们的实力,以后的体育课上自见分晓。”下课后,体育委员就来借教学片了,说是同学们想回家自己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就这样被调动了起来。
2、合作学习,组长责任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采用以优带差的教学法,收效很好。一次的广播操教学,在教师示范讲解后我也采用了此教法。所不同的是学生自愿分组,协调性较差的学生分到各组,由组长负责。最后比赛,练习效果较差的组接受惩罚。教师则巡回指导,看到多数学生共同犯的错误就立即集合纠正。并要及使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积极练习。遇到较难的动作,由练得好的学生示范讲体会。这样练习的结果真的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高了,互相比,互相评,互相学。更加关键的是学生在教练的过程中充分动了脑,记得牢,不容易忘。而且,课后组长还会组织大家巩固练习。
3、以赛代练。
通过分组比赛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高了也有了兴趣,还提高了能力对合作学习,还有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将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
第三篇: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我结合小学三年级下册谈谈看法:
这一册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推理。例如: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让学生经历实例了解新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统计结果,进一步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这样的安排为达到使学生初步掌握统计的方法、形成初步掌握统计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四篇: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
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自己对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有一些肤浅的体会,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让同学们做到:在“动”中感受、在“情”中领悟、在“思”中进步,对政治课有较大的兴趣,对教材内容能很好理解的情况谈几点。
一. 教师情绪的饱满性
记得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洁诺特说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老师,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过得愉快,也能让他们过得悲惨。教师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教师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也能伤人,更能救人。无任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是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决定于教师。也记得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微笑,就是阳光,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教师的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更是一种良好的风度,一种独特的成熟的心态,一种教师特有的气定神闲,宽容忍让精神的体现。有老师微笑的课堂,一节课就能轻松度过。教师用微笑来肯定学生们的表现。学生们情绪就稳定,心情就舒畅,对知识技能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便能更主动,更高效地学习,从而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如上课时教师情绪低落或一脸严肃甚至严厉,就会让学生们产生胆怯,惶恐,不安紧张的情绪,上课如临大敌,心绪不宁,这样的课堂氛围,师生双方都会疲惫不堪。教学效果就自然大打折扣。为了更好营造良好的政治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在工作实践中可以不断提醒自己要试着忘记教师自己的不快,做个乐观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过去,做个宽容,讲民主的人;试着忘记自己的权威,做个与学生平等相处的人;试着忘记学生的种种意外,做个公正无私的人;并能学会理解学生……
第五篇:浅谈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
浅谈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
在文学创作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成为文学著作家们追求艺术真实的准绳;就学生习作而言,当然谈不上在满足生活本质真实的基础上艺术的加工与改造。但其源头,依然是生活,这一点亦是勿庸置疑的。叶圣陶先生对此就曾有精辟的论述:写作的“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今天,课改正如火如荼的实施,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充击、洗礼下,人们正积极致力于作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十几年的教学总结发现: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后,他们不是不能组织成篇的文字(姑且抛开“文以字顺”、“表情达意”),他们的痛苦在于无话可说。一遇到作文,就两眼茫茫,四野空空,无从下笔,即使下笔也是敷衍成文,无非几句千篇一律的假话、套话,最后成就成陌生人捡钱包,同学修桌椅,父母送我上医院类千人一面的泛泛之作,教师的评价也就定格在“语句通顺,有条理,但立意不新”上。于是学生烦――烦作文枯燥乏味。老师愁――愁学生水平平平。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人们更多关注作文指导、批改、讲评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更多关注读写结合的作文训练。可在这里是我要提出一个源头的问题――如开篇所述。
观点一:生活的积淀即素材的积累。
“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写某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的确,生活是写作的基础,生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试想:若以“写一动物”为作文范围。城市和农村学生,在选择描述对象上会有什么不同呢?城市学生会更偏向于写河马、天鹅、孔雀、熊猫或家中宠物狗、宠物猫;而农村学生则会优先选择毛茸茸的小鸡,默默劳作的耕牛„„
教学中,我曾有这样的经验:以“那一刻,我最幸福”为题进行习作训练。习作前,老师未作任何破题、指导,以期待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结果大部分学生写的是节日(除夕、中秋„„),生日(爷、奶、自己„„)类,又约有1/4的学生写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喜庆事(如:考试获奖、买了新文具、新衣服„„)仅有一篇习作令人刮目:农忙收割季节,父母在秋日下辛勤劳作,小作者在家中帮着做家务,做好午饭,沏上凉茶后,默默等待父母回家,渐渐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回家的父母轻轻唤醒小作者: “孩子,肚子饿了吧?吃饭啦?”小作者揉着朦胧的眼睛,撒娇地望着父母,那一刻他最幸福。其母子相惜相爱的挚情着实令人感动。
且不论这些习作的优劣,这些题材无不来源于生活,他们仅存在对生活、对情感的感悟深浅的不同,如陶老所说:“生活充实到某程度,自然要说某种话,也自然会说某种话。”
观点二:体验即积淀,作文如做人。
一、观察、感受――体验
1、体验首先是观察――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仔细地察看。
观察要有顺序,观察有序才能使观察所得系统连贯,观景有上下、远近之分;观物有内外,左右之别;观事有时间,情节为序。观察有序,自然言之有序。
观察,要有重点,只有抓住了人或事物的个性方面,才会有个性化的习作。
观察,要有联想,星星眨眼,垂柳梳妆,《麻雀》的天性母爱,《黄河象》化石的形成,无不给人一种亲切、活泼、有趣的感觉。
2、体验然后是感受――人们对感知到的事物产生情绪反应的心理过程,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喜与怒、哀与乐、爱与恨等。感受(体验)是一种心态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融入了生命的,是能够对客体形成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态度、情感、领悟,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可见,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有独特的感受,才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二、体验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有话想说,欲罢不能”
1、体验――参与生活,激发习作欲望
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观、调查、访问、踏青、制作„„以生活为基础,以参与为桥梁,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源头,激发其写作的欲望。
2、体验――融己于物,诱发写作灵感
把心融入所观察、描写的事物中,达到“物我两忘”。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心观物,教师从旁暗示美点、感悟点,帮助其丰富感受,强化感受。
3、体验――捕捉亮点,彰显习作个性
“以人为本”的精髓教育理念,同样要求作文教学中充满人文关怀,课标明确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的“亮点”,面对五彩的生活,新奇的世界,陌生的世态,小学生有时会产生某种推测、遐想,甚至怀疑。教师要鼓励、呵护这些珍贵的情感体验,以期习作中个性的表达。
让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让作文教学中的指导、练笔、修改、点评都紧紧围绕着“生活”、“体验”而展开,在最广阔的空间中去引领学生知人、悉事、见景、入情、赏物、明理――“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