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执政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时间:2019-05-13 03:0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执政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执政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第一篇: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执政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执政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答: 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上述这些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发展。

当前和今后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是什么?

(1)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2)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3)必须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4)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5)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5、中国共产党内腐败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是什么?

答:党内腐败的产生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党长期执政,党内一些人产生了脱离群众、固步自封等倾向;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许多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可乘之机;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侵蚀着党的队伍;有的地方和部门治党不严,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抓得不紧,管理和监督不力;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衰退,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反腐败的任务必然是长期的和艰巨的。

论述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问题?

答: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①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③发展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

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但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⑷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我们还必须健全法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的和适度的范围内,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总之,先富和共富是手段和目标、途径和目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优越性的根本在于共同富裕。

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这就是说,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逐步将其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休“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由此拓展深化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格局,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作为一个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不断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好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论述建国60年来我国外交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因应不同时期的战略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主要经过以下几

个阶段:

(1)毛泽东同志有关国际力量的划分的战略思想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在40年代,他指出在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的条件下,中国应该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并在此指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毛泽东和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根据这样的判断,在当时的世界关系格局下,中国不仅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继续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且对建立和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并在70年代后期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50年代,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使之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毛泽东关于国际力量划分的战略思想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对于我们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重要作用。

(2)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主要任务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住高瞻远瞩,提出了新的外交工作指导方针。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子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1985年,邓小平提出戈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论断。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外交方针。我国的外交工作全面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国家总体战略发展的需要,解决了我国外交面临的一个有一个重大复杂的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外交思想。

(3)大国政治和周边和平外交。冷战结束后,江泽民同志在坚持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判断基础上,不断开创外交新局面。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江泽民指出我们的外交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国际关系,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外交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的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4)和谐世界战略思想。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和平崛起引发了世界诸多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构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相公正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总之,建国六十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和高贵品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宽广胸怀和外交能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国际环境,并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高能贡献。

3.材料4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主体地位未变。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成份的比重较大增长。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这不但没有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虽然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仍有较强的控制力。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

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材料3反映了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力的何种论调,如何让理解这种论调?

答:材料3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讲话,表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的出现,在国际社会出现了一股“中国威胁论”的论调。这股论调包含两种判断,一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引发了一些国家,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忧虑,他们担心中国国力的增长会给其利益带来威胁; 二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各种内部矛盾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担心我国国内形势不稳定影响国际社会稳定,这是另外一种“中国威胁论”。上述两种论调都是错误的。我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不是世界的威胁,而会给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国内的矛盾也会逐步得到妥善的解决,一个和谐的中国也会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

第二篇:党的执政

十六届四中全会全面分析了我们党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既面临着难得的改革发展机遇,又客观存在着巨大的执政挑战。能否真正成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坚强的领导核心,执政能力是关键。

从中国共产党自身来看,其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执政环境。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收入差距拉大,这本身就是增加矛盾、酝酿不稳定因素的土壤,再加上部分官员腐败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更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党既要解决好改革开放中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又要承担起艰巨繁重的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党的执政活动也与其他政党有着显著的不同。但是,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也必须遵循。同时共产党执政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这是因为,共产党能自觉地认识、把握和遵循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没有任何私利。可以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最重要最根本的执政规律。

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三大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中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同时,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增强.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使党的领导和执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这种考验和挑战非同寻常,是历史性的考验,是时代的挑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问题,维护党的执政安全问题,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现在之所以如此重要而紧迫,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和挑战。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必须看到,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十分艰巨。第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状况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的任务和压力仍然很重。第二,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第三,在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新挑战。第四,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要求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党增强理论创新的能力,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法执政、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在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要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执政有资格并不意味着有执政能力,如果没有执政能力,执政资格也不会永远有效;已执政不等于会执政,执不好政也会失去政权。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战略要求,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战略部署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结合点,表明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并且大有作为、完成历史任务、实现历史使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整个世界处在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群起的“一超多强”格局将维持相当长的时期;世界性的恐怖活动又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甚至呈现泛滥的态势,国际反恐陷入“越反越恐”的僵局。环顾四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环境并不令人乐观。面对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人不能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我们不管是“韬光养晦”,还是“和平发展”,要争取一个既不招人嫉恨、又不招人欺侮的国际环境,离不开一系列脚踏实地的努力和自身能力的提升。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和审视世界,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复杂国际局面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在许多方面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比如,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乃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如何真正得到有效遏制和解决。这些都要求我们党不断增强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提高和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

长期执政是所有政党都追求的目标,共产党也不例外。要做到长期执政,科学地认识和自觉地把握执政规律是前提。一个政党有没有执政能力,执政的本领强不强,执政的水平高不高,说到底,就看它是否尊重和自觉运用执政规律,按照执政规律的要求来执政。

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执掌着国家政权的政党,由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政党的功能、目标、任务、活动方式、与国家的关系等等,包括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容,与执政以前相比,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政党必须努力兑现向公众所作的承诺,担负起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这样,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社会稳定,就成了执政党的主要任务。

纵览政党政治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政党的执政规律所揭示的政党活动中的共性的东西,可以从四对关系的角度来观察:一是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执政党以获得社会多数的支持和拥护作为基本目标,为此,必须极力宣传自己的纲领和主张,以取得民众的认同;同时,必须千方百计地协调社会各部分、各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支持和引导民众的民主要求,维护社会稳定。二是政党和国家的关系。执政党利用各种合法的途径,对政权的组成和运作施加影响;同时,遵守国家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则,依法执政,防止权力的腐蚀,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加强对掌权者的制约和监督。三是政党内部的关系。执政党不断适应执政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注重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内部统一。通过调整组织结构,改善组织状况,建立制度机制,发展党内民主,保证党的政治主张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四是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执政党推行自己的纲领和主张,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保证多数公民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会与其他政党进行建设性合作,吸收其他政党反映民意的主张,并在权力使用过程中接受其他政党的监督。

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都呈现出了多样化,而且这种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 人民群众对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物质文明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相应、同步发展也提出了明显的诉求。整个社会需求更加丰富多彩,结构更加复杂多维,状态更加活跃多变,进入了一个与传统社会有着巨大差异的新的发展状态。

第三篇:党在农村的执政思考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更是时刻不放松。去年底以来,我党用半年时间,在农村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化解了基层大量矛盾、协调了农村干群关系、理顺了群众情绪,使农村广大党员群众正确认清了形势,加强了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坚定了改革发展的信心,维护了社会稳定,为顺利实现党的*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在农村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

一、应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农村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

党的*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党中央还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这充分证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开展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我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为我们在农村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广大农村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技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实践党的宗旨,共同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

1、加强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加强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干部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拒腐防变的免疫能力。党的农村政策要靠基层干部去落实,农民群众的利益要靠基层干部去维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基层干部去推动。农村基层干部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既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侵害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个别地方甚至激化为社会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障碍。农民群众看待新农村建设,不仅看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更直观的是看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否端正,是否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由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引发的矛盾,必须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先进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来解决。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维护农村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不稳定因素。

2、加强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提出:“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在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提供动力。”根据这一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对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制度改革。而改革必须以严明的党纪政纪作保证,以端正的党风政风作保证。没有严明的纪律,党风差,政风歪,必将影响改革的进程,势必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这是时代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

3、加强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密切联系群众,保持优良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维护党的权威,保持党员干部在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原则问题上高度一致,能够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够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能够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作风保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着力构建惩防体系,能够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解决党员队伍中的问题,必须在农村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为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基层党的先进性建设。但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依然存在。如教育乱收费、挤占、挪用、截留惠农资金等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时有发生,并呈现出从个体行为转化成部门集体行为,从权力部门发展到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业单位,从一般性的违规违法转变到在合法的外衣掩盖下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从思想行为失范到更多地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等新特点。

2、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法纪意识淡薄。农村干部普遍存在着亦“民”亦“官”的双重身份,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党性观念不强,党纪政纪知识贫乏,导致违纪违法。取消农业税后,广大乡村干部从繁重的“催粮要款”任务中解脱出来,感到变成无权、无钱、无抓手的“三无”干部,心中的落差很大。加之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领导职数减少,一些干部感觉提拔无望,待遇相对较低,认为政治上无盼头,工作上无奔头,经济上无搞头,消极悲观思想抬头。

3、有的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较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个人主义问题突出。有的干工作只会“强制执行”,不会说服教育。特别是一些在位时间长、资历高的村干部把个人说的话当成村规,民主意识差。农业税取消后,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减少,对农民群众的意愿知之不多,干群关系有疏远倾向。

4、少数农村党员干部在财务管理上存在违纪问题。随着乡镇机构的改革,处于转型期的相关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长效机制,乡村干部对农民的教育管理失去抓手,导致当前农村财务监管有所弱化。特别是村级党员干部处于权力监督的“真空”,上级监督不到位,同级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了。比如村帐站审加强了农村财务的监督,但这只是账面上的监督,具体的经济活动是在农村的生产管理活动中运行的,上级则无力监督。又如有的村级班子内部缺乏原则性,搞一团和气,只要对大家都有好处,那怕是违反党纪法规,也点头赞同,相互监督成了一纸空文,客观上导致了共同违纪案件发生。

农村基层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方面存在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分析起来,主要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党员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党内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和滋长,以及一些涉及个人的具体困难和矛盾,导致有些党员对党和党的事业失去信心;一些党员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世界观改造,思想滑坡;一些基层党组织工作薄弱,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党员思想变化的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些地方和部门党组织治党不严,对党员教育管理抓得不紧,流于形式等等。这些问题,与党员先进性的目标要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倡导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背道而驰,制约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结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切实加以解决。

三、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必须开展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与党员的先进性是密不可分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广大党员的能力和素质如何,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最终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因此,加强党在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把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好、管理好,始终保持农村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要畅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渠道。我们党与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脱离人民群众,就谈不上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因此,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与群众同甘苦,真正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体会到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一是要了解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交朋友,一起摸爬滚打,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在工作的重点上做到有的放矢,在情感的沟通上做到心心相印。二是要关心群众。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关心群众生老病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抓起,增强群众的认同感。三是要积极为群众办实事。想群众之所想,虑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对群众提出的反映的问题,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解决。当前要重点帮助农民寻找增加收入的新途径,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对群众多次反映久拖未决的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排查整治,逐步消除影响农村稳定和党群、干群关系的因素,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四是要反映民情民意,维护群众的民主权益。首先要尊重群众的表达自由,建立健全完善的群众意见表达机制,使群众的意愿能够真实、迅速地反映到决策机构;其次,应当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自觉接受群众的政治监督;再则,还应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以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要夯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基础牢,事业兴;基层稳,天下安。只有一步把村级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团结带领农民群众排除一切干扰,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固定党在农村执政地位和能力。一是要“优选”。在农村干部的选拔特别是支部书记选配上,要按照“有为民思想,有政策水平,有工作能力,有踏实作风,有吃苦精神,有廉明正气”的基本要求,大力选拔体现“三个代表”要求的农村优秀人才。二是要“优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基层干部参加各种类型的政治理论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水平。三是要“优管”。建立健全相关目标考核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将评议结果与经济待遇挂钩,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农村干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农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同时,要认真研究村级干部的工资待遇问题、退休保险问题和依法保护问题,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要完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机制。一是吐故纳新机制。要严格党员标准,把好“入口关”,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对不合格的党员坚决清除出党,以免损害党的形象。同时把符合条件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二是民主监督机制。近年来,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发生的经济案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监督软弱乏力。因此要把加强民主监督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在继续推行村务公开的基础上,把监督关口往前移,把监督的范围往宽展,把监督的内容往实抓。真正把村干部的权力运行置于制度的规范之中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三是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这些年来,在农村重视“钱袋”,忽视“脑袋”的现象比较普遍,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要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门到户,入耳入脑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四要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一是带头致富,共同致富的能力。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着力点转移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上来。首先要以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民党员的学习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提高为民谋利的能力。只有自己带头富裕,又能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难题,群众才会服气,组织也才会有向心力。二是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要引导农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抓好自然资源开发,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抓好人力资源开发,发展打工经济,推进城镇化,提高持续增收能力。要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农民移风易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同时,制定村规民约,采取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制止和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在农村营造一个安乐祥和,秩序井然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依法办事、执行政策的能力。现在群众维权意识增强了,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打交道不懂政策法规寸步难行。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特别是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信访条例》、《治安处罚条例》、《森林法》、《水法》等。要直面乡镇执政新课题,在当前手段缺失的情况下,注重沟通,加强协调,善于运用市场手段,将计生、畜牧防疫、病虫害测报防治、农业技术推广、水利设施整修等公益性、服务性事务交给社会去做,“花小钱办大事”,在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的同时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具体矛盾和问题。

第四篇:党的执政理念

党的执政理念

党的执政理念是指导党的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党在总结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执政目标、执政宗旨、执政遵循、执政方略等方面的根本观点。一般说来,党的执政理念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回答为什么执政的问题,即关于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宗旨等问题;二是回答怎样执政的问题,即关于党的执政遵循和执政方略等问题。中国梦的提出,不仅深化和拓展了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宗旨,而且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党的执政遵循和执政方略。

中国梦进一步拓展了党的执政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任务和发展目标的科学概括。

既然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那么党的执政目标就应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相一致。习近平同志在讲到中国梦时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这里,习近平同志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确定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共同奋斗目标,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目标由“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凝练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进一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与党的执政目标的有机统一。中国梦进一步深化了党的执政宗旨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怎样进一步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呢?首先,习近平同志把“人民幸福”纳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之中,使之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一道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是对我们党的执政宗旨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其次,习近平同志还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就从更广阔的层面拓展了党的执政宗旨的内涵,使党的执政宗旨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

中国梦既然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既然是为了让每个中国人“人生出彩”“梦想成真”,那么,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依靠全体中国人民,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十三亿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中国梦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执政遵循

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才能率领全体人民去实现“中国梦”呢?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清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项基本要求,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大基本路径,明确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遵循。

首先,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探索出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正因为有了这条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才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我国GDP总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从1978年的世界倒数第2位提升到2012年的第84位。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就是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通过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使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到一起,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

最后,实现中国梦还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只有亿万中国人都确立一个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十三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然会凝聚成一种坚无不摧、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尽快变为现实!

习近平同志关于“三个必须”的重要论述,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关键要素,这一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党关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党的执政遵循和执政原则。

中国梦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方略

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探索制定一系列方针和原则、政策和措施。习近平同志对实现中国梦必须遵循的一些方针原则也作了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执政方略。

首先,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国家、民族和个人前途命运相统一原则。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中国人民的梦。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这里,他把个人和国家、民族用“中国梦”这个共同的纽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就防止了把中国梦仅仅理解为“国家梦”、“民族梦”而非“国人梦”的误区。

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三个共享”相统一原则。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三个“共享”也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只要坚持好这三个“共享”,把握好这三大“机会”,中国梦就一定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梦想成真”。

最后,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三个自信”相统一原则。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时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不断增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三个自信”,才能在不断坚定自信的基础上,增强自觉,实现自强。

第五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若干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若干思考

作者:陈慧芬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3期

[摘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准确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需要着重增强五种能力,同时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执政能力建设;五种能力;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P26

[文献标识码]A

下载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执政的成功经验是什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执政的成功经验是什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基础

    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染化系化学化工党支部 郭立强 )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党群工作一体化”战略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的全部工作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004-2005年度总结自治区中医院脊柱外科:黄异飞在2004-2005年度本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些进步集中表现在政治、科研和临床工作等方面,现总结如下:政......

    探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探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党之大敌、国之大敌、民......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一)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始终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首要任......

    浅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浅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张立生宋磊冯立成钱诚历史和人民把中国共产党推上了执政的舞台,党也就义不容辞的肩负起了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重担。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现在,党作......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话题背景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党的历史性战略任务,应该落实到每位党员身上。机关党员是党员队伍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掌握着一定的权力,直接参与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申论经典

    2006申论模拟试卷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模拟试卷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三、申论要求1.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20分)2.用不超过250字的篇幅,概括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