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当前汉语言文学在教育中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浅谈当前汉语言文学在教育中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摘要: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境良莠不齐。基于此点,本文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
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关键词:汉语言 文学教学 改革 正文:
1.1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1.1.1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1.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1.1.3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
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1.2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2.1重点搞好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统一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1.2.2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说法众多,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主要涵盖了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教学,是以言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符号性以及人文性是其辅助的特征。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情形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工具性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努力培养学生以语言作为工具,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是其关键所在,而并非应试教育中通过考试、升学,唯分数论成败,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主要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教师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分数是根本,对学校而言升学率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通过教学改革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质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由之前有形的的表现形式转化为有着极为深刻内涵的内在无形的形式,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科学可行教学法,从而做到有的放
矢。比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
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2.3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2.4确定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法的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
许多教师理论研究的能力很强,熟悉各种教学策略,各种理论如数家珍,发表了不少论文、成果,然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脱离,片面地对教改理念进行解读,制定的理论方案不切实际,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肯定无法获得明显的教学成效。汉语言文学教学绝不能空口白话,教学方法必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在教学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传统根基非常深厚,能够汲取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丰富,前人优秀的教学理念应当加以汲取,然而要想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情况,教师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全面分析与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实际,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发挥教学策略的实际价值。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绝对不可凭空想象,只有深入领会教改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不断分析、总结与提炼,从而归纳出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是一场持续改进的工作,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1.2.5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1.2.6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
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1.2.7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因此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想及课程结构、德育教学还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2]李彩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5).[3]韩自波.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时代教育,2009(5).[4]金璐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探微——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6]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 张崇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世界汉语教学》 1999年第3期,四川大学出版社
[9]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10] 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
第二篇: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高等学校中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具有雄厚的教育基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成果却并不理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较低。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正视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调整。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
我国从五四时期开始形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此之前,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围绕政府来提供政治服务,其教育目的并不在于提升学生的能力,也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需要专业型的应用人才来适应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所以其对于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基础性要求便是写作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在于文化宣传推广领域、语文教育、新闻类工作、秘书和行政管理等。这些行业基本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气质和眼光,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由于一直沿用过去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教育没有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审美情趣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往往偏重于写作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特征
与会计学、医学、建筑工程学等专业所不同的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职业定位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职业定位,也没有很强的应用性。
作为一名传统的人文社科类学科,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征在于对人文精神风貌进行传承和发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从而提高个人的精神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人文教育价值。
在职业教育上,汉语言文学教育并不着力于应用性和实用性,而是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观念和精神的影响上。汉语言文学教育所创造的是无形的社会效益,而不是有形的经济效益。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这也对高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育行业不断强调学以致用,提高教学的应用性。从这一点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在保持自身教育精髓和核心的基础上,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变革。
三、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形式单一化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堂中,存在着授课形式单一化的现象,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很少与学生开展互动,也并不关心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不在意课堂的氛围,仅仅是机械地完成授课任务,只有当课堂秩序出现严重问题时,教师才会予以干涉。有的教师并不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仅用点到的形式保证到课率,对于到课的学生是否认真学习、能否有所收获却并不在意。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种授课形式等于默许了其“身在课内,心在课外”,极大地降低了其学习效率。即使有一些汉语言文学教师会与学生展开交流,也仅仅在于让学生解答问题、阐述观点。大部分汉语言文学教师都是滔滔不绝地将自己的观点传授给学生,很少关心学生的反馈情况,学生难以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也难以通过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这造成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较低、质量较差。
(二)内容枯燥、课堂沉闷
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普遍存在着课堂沉闷、内容枯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汉语言文学知识具有庞大的系统和深奥的理论,绝大部分教师却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毫无新意、照本宣科,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应不积极,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的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空谈理论,很少联系实践,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例如,《文艺理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文艺理论,更好地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这门课程中涉及到了汉语言文学中的文艺观点、文艺思潮和文艺表现力,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却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能够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充分应用文艺理论来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并在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文艺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主要考核方式仍然是书面试卷,以书面知识和专业概念为主。在实践中很少进行深入的延伸和拓展,也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进行考核。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要通过考前突击背书的形式就能够通过考试。与此同时,单纯的书面考试不能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法表达能力和个性思维发散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查。
(四)不符合社会的就业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汉语言文学却具有典型的非实用性特征。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往往忽略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注意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都比较欠缺,也很少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训练。这也造成了汉语言文学学生具有较差的动手能力和较低的综合素质,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难以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
四、解决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九零后是当前高校的主要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群体性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趣味化教学,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比如,九零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受到网络时代的影响较深。在汉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开展广泛的师生交流。为了避免课堂的枯燥性,教师还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以实际案例来讲解理论知识。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非常适合九零后学生群体。九零后学生对互联网非常熟悉,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寻找教学素材,允许学生对其进行探讨,自由地发表观点。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古代文学作品的相关视频资料,使学生对古汉语文学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代文学的文学理论和艺术表现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毕业生的审美情趣和专业技能,将其培养为社会需要的人文社科类人才。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对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加入更多的开放题型,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通过开办读书会、文学沙龙、校园百家讲坛、校园说书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要,成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将社会需要作为教学的导向,提高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拓展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就业领域。
五、结语
汉语言文学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专业,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数量都非常庞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者,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本溯源,探究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改进,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文社科类人才。
Although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in our country has a very wide range of distribution in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has a str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China'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achievement is not ideal.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student's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is low.This requires teachers to face up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actively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adjust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One,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Since the may fourth period in our country has formed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Before that,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s mainly around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political services, its education purpose is not to promote students' ability, also does not have the correspond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era and society needs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of talent to adapt itself to the requirements of job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so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uates in writing and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uate employment direction is mainly lies in the cultural promotion field, the language education, news class work, secretarial an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etc.These industries basic require practitioners with high ability in writing and speaking ability.Therefor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language expression,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accumulate some basic knowledge of literature,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the students'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taste, let the students have a certain writing ability.Due to the teaching concept and teaching model has been used in the past,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Although there is a vast system and profound knowled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ory, most of the teachers has been in us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eaching content corny, scripted, cause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is depressing, students not a positive response, form a vicious circle.Especially in the literary theor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teachers often doctrinairism, rarely contact practice, often makes students feel boring.“Literary theory”, for example,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different literary theories, the better reading and writing literature.Involved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iew of literature and art, literature and art thoughts and artistic expressive force, although has strong theoretical, but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practice.If teachers can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fully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o absorb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and in reading and writing literary works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ep comprehension, will have a better effect.(3)a single assessment form Current our country the main assessment mod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is still in writing papers, mainly written concept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In practice few in-depth extension and expansion, to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o examine the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s often as long as a pre-test assault in the form of endorsement will be able to pass the exam.Meanwhile, a simple written examinations do not the expression of the students' oral expression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so on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test.(4)do not conform to the social employment tren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society need is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s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Graduat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mainly depends on the writing and oral expression ability.This require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aesthetic ability and writing ability and oral English ability.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tend to ignore the social demand for applied talents,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application ability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the students'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aesthetic ability, writing ability and oral English ability is lacking, and rarely to carry out the corresponding practice training.This also caused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ents have poor ability and low overall 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is oft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and the job.Fourth,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a)improve the classroom interest Rates after the group is the main point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the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seiz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viduation, interesting teach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Rates,www.xiexiebang.com for example, after the student has stronger self-awarenes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times deeper.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ully respect the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identity, meet the students' exhibitionism, extens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In order to avoid boring in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 must be theory combined with practice, to the actual case to explain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Information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very suitable for rates after the student group.Rates after the students are very familiar with the Internet, teachers can find from the Internet teaching material, allow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express opinions freely.Such as teachers can let students to watch the ancient literature of video information, make the student to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on this basis of ancient literatur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performance in depth.(2)to carry out employment oriented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to make the graduates can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mprove the aesthetic appeal of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training need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ersonnel for the society.This need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especially in improving the students' oral express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To reform the assessment form, for example, add more open topic, reduce the topic by rote.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can through the open group, literary salon, lecture room on campus, campus storyteller, speech competition and essay competition, recitation contest,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such as debate, which train student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oral expression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writing ability and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y, making them better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job, become a new talents of the society needs.Therefore,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to guide social needs for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bility, expanding area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uate employment.Five, the conclusi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s a long history and strong professional,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and student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re very large.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also appeared some problems, affect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As a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fessional educators must face these problems, find its roots, to explore the root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or the society transport more talented.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
民 族 秘 史 的 解 读
---评 析《 白 鹿 原 》
内容提要: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作者陈忠实以“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句巴尔扎克名言做为小说的题记,表达出其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宏愿与艺术追求。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整部小说充满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人物形象丰富饱满,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字里行间融透着对民族民运的深入思考,能够真实的反映那一时期,渭河平原历史变迁的曲折过程。本文将从《白鹿原》的创作背景,地域文化和复杂多变,命运多舛的人物,这三个方面来评析《白鹿原》。
关键字:
白鹿原创作背景地域文化人物
一《白鹿原》的创作背景及地域文化特色
知识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人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过程的产物”。《白鹿原》作为一部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同样如此。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说,“所有悲剧的发生,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中的必然,这是一个生活演变的过程,也是历史演进的过程。”陈忠实会有如此理念,这与当代社会是分不开的。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转型时期。在经济上,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了某些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不和谐因素,如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及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它冲击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家园。在文化上,中华民族在政治反思之后走向更为深沉的文化反思。而长篇小说《白鹿原》就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潮流中的重要作品。
朱寨称《白鹿原》为“扛鼎之作”,鼎乃国之重器,扛鼎,誉其举重的神力。朱寨,是当代文学批评界公认的德高望重的前辈,他有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参照。因而,他的这个评价就颇有权威性。另外,王仲生提到“作家是站在一个现代的立足点上来进行创作的,处于这一创作的中心的,始终是人的命运。”因此,他指出了《白鹿原》中更为根本的,更为要害的民族生存问题—民族生存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既是《白鹿原》创作的出发点,又是《白鹿原》创作的最终归宿点。然而陈忠实在其作品《白鹿原》中,恰恰反映了“民族生存的反(3)(2)(1)
思”,“民族生存的文化反思”,“民族生存的生命的反思”,这三个方面。
在陈忠实作品《白鹿原》中的古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是白、鹿两大家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寄托了作家某种象征意蕴的载体,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在作品中,作家叙述过关于白鹿的渺远的传说“很久以前,人们看到一只雪白的鹿从原上漂过,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疠廓清,毒虫灭绝,万家康乐„„”。然而,白鹿原是一个具体的地理存在,但白鹿的传说是一种文化,两者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呢?浓郁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白鹿原》中,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首先,两者的结合并非是一种偶合,而是一种必然。浓郁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作品中的体现,最根本的是来自作家如何处理这个特殊的题材,来自他在作品中所描写的物象。以环境而论,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包括歌谣礼俗等。但是对于小说这样的长篇叙事性作品来说,更重要的是人物性格的描写,尤其是人物性格的栩栩如生的刻画。在《白鹿原》的人物画廊里,如主要人物白嘉轩、鹿子霖,智者朱先生,长工鹿三和他的儿子黑娃,医人冷先生,甚至刚烈而又苦命的田小娥,都无不间接或直接的反映着地域文化特色的气息。
其次,两者的结合是一种有机的互助。浓郁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作品中的体现,也来自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自身。“小说,作为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虚构的产物,必然会打上他自己的精神印记”而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它的存在,一但形成一种传统,其对于人的性格、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和熏陶,都是巨大的。象陈忠实这样的作家,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无不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由此可见,“民族的秘史”其实也同时是一部被外化了的作家自己心灵的秘史,也是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展示的长幅画卷。
二复杂多变,命运多舛的人物
白嘉轩是读者翻开《白鹿原》所碰到的第一个人物,也是塑造的最成功、最丰富的人物。白嘉轩是白鹿村白姓一家的家长,又是白鹿两姓组成的白鹿家族的一族之长,是一个身上浸润着浓厚的封建文化情致的族长。同时,他也是一个既有着对生活的特殊见解又有着关中汉子惯有的坚毅与朴实的乡坤,一个终生不脱离生产劳动有着小生产者思维的农人,一个散发着勃勃生命力的血性男儿。在他身上无不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白嘉轩同时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关中汉子,具有农家天性淳良、兢兢业业等诸多美德,在他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秉性和品质。他真诚的称长工鹿三为三哥,两人之间有的是诚挚的感情,而无世俗的主仆辈分;出钱出粮节济周寡妇度过难关,修祠堂、办学堂;公布《乡约》,惩治赌博、吸食鸦片的族人,整饬族事人事。无一不显示出他的精明能干,正直仁义。仁、义、礼、智、信是他的人格支柱。无论是治家,还是治族。他都刚正不阿、树德务滋。但他身上也具有狡诈、贪婪等诸多缺点,有着传统文化的许多负质,他为了人财两旺,自己的子孙多福,不惜用计将长有根部似白鹿草的鹿子霖家的坡地换成自己的。在他自己导演的这场戏中,充分表现了他的狡诈。先是卖地,中间才是换地。卖地是为娶亲,换地是为面子。在当时的情形下,这些都是正当的、无可非议的理由。而他的真实目的却无人知晓。而且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甚至不惜背上败家子的罪名。在这场戏中,说白嘉轩是一个阴谋家,也许并不过分。他的手段和智谋为人叹服。为了牟取暴利,他又第一个在白鹿原种植起鸦片,他并不考虑种植鸦片带来的后果,虽然他深知鸦片的危害,深恶痛绝吸食鸦片的人,但为了家族的生存和发展,可谓躬身劳作。
与白嘉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奸诈、阴毒、淫乱而又懦弱的鹿子霖。鹿子霖是鹿家在白鹿原上的代表,他同样是一家之长,同样受到了封建文化的毒害。但是,与白嘉轩坚决维护不同,他对待封建文化的态度不是那么的坚决,而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道士。一方面他也和白嘉轩一样主持正义公道,维护仁义白鹿原的美誉;另一方面,他又干的尽是些见不的人的勾当。他想巧取豪夺李寡妇的土地,他粗暴干涉儿子的婚姻,诱奸田小娥,设计害死了白兴儿,又把白孝文拖入了罪恶的深渊,他整死了贺老大,为谋得一官半职,他又残酷的报复了农协运动,极尽摇尾乞怜之能事。用白嘉轩的话说:“人行事不在旁人知不知道,而在自家知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的;其实天知道地也知道,记在天上刻在地上,也是抹不掉的”。不过这里要指出的是作者描写的这一个人虽然敲榨剥削乡民,私饱中囊嗜私舞弊,但他们在人格上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其重义轻利的闪光点。修建祠堂、办学校,首先支持两个孩子到城里上学,鹿子霖不但表现出他非常的组织才能,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英明和大度,他同样是白鹿原上受人尊敬的乡约。
《白鹿原》中,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一直贯穿全书的始终,这样一对正义与邪恶的矛盾对立体,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又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为自己的儿女而痛苦,鹿兆鹏的拒婚,参加共产党;白孝文的堕落,白玲的叛逆,使这两位家长在精神上都受到巨大的打击,正是因为他们子女的反叛,使他们在白鹿原上演绎着悲剧的人生。而最后,当白嘉轩看到疯癫的鹿子霖的时候而老泪纵横的时候,他既是为鹿子霖的悲剧命运,同样也是为自己的悲剧命运流泪。至此,这两个生命都完成了他们悲剧人生的历程。
然而,在陈忠实作品《白鹿原》中,作者又着重塑造了两个叛逆者——田小娥和黑娃。黑娃是长工鹿三的儿子,一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的善良、勤劳、质朴的性格;另一方面他却与父亲鹿三有着根本的区别,他从小倔强、执着、反叛、生性好动而不安分守己。这一(4)
切,就决定了他必然与白鹿原上等级森严、贵贱分明的宗法社会格格不入,并且不断发生摩擦、碰撞,以至最后走向反抗。他参加“风搅雪”式的农民运动,遥遥地与他企求美好生活与向往平等自由的心理目标相联系。大革命浪潮席卷而来,黑娃本性中受压抑的能量找到了渲泻的突破口,他把婚姻上的反叛和政治的、阶级的反抗不自觉地结合起来,怀着对富人和祠堂的憎恨,投身大革命,打土豪、办农协,砸宗祠里的石碑。他一生集土匪、国、共、儒家信徒等等身份于一身,从不安分的雇农到农协运动领袖到红军战士到聚众山林的土匪二头目,国民党保安团营长,共产党副县长,新政权的死囚被处决。走完了他悲剧性的人生历程。
而叛逆女性田小娥,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态度表现出前后的不一致。前期的田小娥是一个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渴望平等的女性形象。为了爱情和自尊,宁愿抛弃郭举人家安定饱暖的生活,甘愿和黑娃过着靠打零工来维持的窘迫生活。作品中黑娃与小娥交欢时酣畅淋沥的刻划,使人们看到了作者对小娥追求爱情,向往自由的肯定。但如果把她塑造成反传统的自由女神形象,和黑娃在那孔破窑中过着“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的浪漫爱情生活,就与传统道德文化,与白鹿精魂构成强烈的冲突和矛盾。当作者发现这个矛盾时,就只能笔锋一转,将这个美丽而富有反抗精神的不幸女性引向“女人是祸水”的死亡深渊。于是后期的田小娥,在黑娃被迫逃走之后,她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勇气忽然烟消云散。她依附于他“大”鹿子霖,是为了解救黑娃,同时也是为了无奈的活着:她以色相要挟继任族长白孝文是为了报复,但报复之后却没有丝毫快乐可言;反而在尿了她大鹿子霖一脸尿之后愤懑的心情才得以宣泄,害人的自责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脱。这其中包含了对黑娃的爱和念,对白孝文的怜悯和歉意,也有对族长白嘉轩的畏惧和怨恨,又有对伪君子鹿子霖的愤恨和无奈,同时也有为苟延残喘的活下去而卖身的屈辱。这正是田小娥这个人物形象复杂的一面。她想过美好的生活,有过美好的追求,想得到族人的承认和尊重。但这些基本的要求她都不能得到,由于她违背了千百年来“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在封建制度的挤压下,她只能是畸形的形象。
正是基于这种屈辱和无奈,她的公爹鹿三在田小娥无限惊异、哀怨、凄婉的眼神中结束了她的生命。作者让鹿三在亲情和封建道德之间终于选择了封建道德这把杀人利剑,更深刻的揭示了封建道德、宗法制度对田小娥、对整个封建社会妇女的残忍和虚伪。但作者并没有让田小娥就此消失,而是用三秦文学较为传统的鬼神附体的手法让旧社会千百万妇女的代言人田小娥又一次进行了宣泄—-借鹿三之口喊出了她活者永远不敢吐出的郁闷,对封建社会禁锢人性、奴役人性的伪道德进行了彻底的鞭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封建道德思想禁锢下的女性追求个人性解放的内心世界,无情的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现实。
作者曾自道,这部小说是自己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来展示“这个民族生存的历史和人的这种生命体验的。”纵观全书,我们会发现制约和影响白鹿原这块土地人物行为的文化因素还有以下几项:宗法观念、性、权势、谶兆预言。
宗法观念。这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沉积于民间构成的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其主要内涵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核的行为规范。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文明禁忌。其不仅在长期的民族文化生活中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巨大作用;而且,久而久之对社会心理产生一种威压与禁锢;性。小说中描写性的文字颇多,可以看出近年来以性的角度审视社会人生的文学倾向对作者的影响。白嘉轩连娶七房老婆,是想向世人证明传宗接代的使命感。“无后为大”成为白嘉轩的道德律令,不仅自己墨守蹈距,而且现实一旦与此律令发生冲突;血缘的纯洁性,对宗法观念坚守也即显得微不足道;权势。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对权势的热衷和执着不仅构成小说或明或暗的线索,也是白鹿两家赖以生存的心理动因。白嘉轩迁坟换地,机心深匿是由于白家权势的需要;鹿子霖居心叵测,陷白孝文于淫乱同样出自对权势的欲望。白孝文审时变势,翻然投机革命,终于将“革命功臣”黑娃送进法场,潜在原因仍是对权势的向往和维护。鹿子霖出狱后发现祖宗坟上有狗屎,所发感慨及继任乡约仍是权势的作用;谶兆预言。这是常有神秘色彩的文化因素。集中表现于白鹿原上的智者圣者朱先生的行为言语之中。朱先生既是宗法家族观念的维护者,又是充满禅机妙心的社会文化危机的预言家,也是伦理道德观念的美质的象征。每当白鹿原陷入生存的劫难危机,他却以少有的精英姿态化解之。劝张督督退兵是大壮举,使白鹿原免遭生灵涂炭;窥透人性、阶级斗争本相,送田福贤一车银元,救鹿兆鹏于水深火热更显大智非凡。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陈忠实引用这句巴尔扎克名言作为《白鹿原》的题记,可以看出是别有匠心的。小说不仅在文化视角上,而且在人物塑造、叙述方法等方面都是有很大创新和突破的。
参考资料:
(1)[美]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3年第1版P477
(2)陈忠实《〈白鹿原〉》创作漫谈》《当代作家评论》当代作
家评论杂志社 1993年第4期P22~24
(3)王仲生《民族秘史的扣询和构筑》
(4)熊元义《回到中国悲剧》[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科)
课程名称:邓小平理论概论 使用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 作者:钱淦荣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课程名称:中学教育学 使用教材:中学教育学 作者:叶上雄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课程名称:中学心理学 使用教材:中学心理学 作者:陈安福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一)使用教材: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上)作者:黄伯荣.廖序东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二)使用教材: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作者:黄伯荣.廖序东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一)使用教材:文学概论 作者:童庆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年版
课程名称:基础写作 使用教材:基础写作 作者:刘孟宇.诸孝正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其他教材:基础写作文选/刘孟宇、诸孝正/暨南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一)使用教材:古代汉语 作者:郭锡良等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二)使用教材:古代汉语 作者:郭锡良等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使用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作者:徐中玉、金启华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二)使用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二)作者:徐中玉、金启华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课程名称: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使用教材:语文教学论 作者:黄绮华.李求真 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使用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作者:钱谷融、吴宏聪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使用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作者:钱谷融、吴宏聪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革新
• 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革新
内容摘要: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中文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中国高校中设置时间比较长,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相对深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比较稳定。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对该专业规定开设的13门课程没有什么变化。业界几乎形成一种普遍的认知,中文专业是传统专业中底蕴最丰赡的一个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
•汉语言文学教育方法革新
内容摘要: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专业定位不准。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不能准确定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专业知识为主,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能和市场就业需要相联系,导致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二)课程结构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将重点放在专业课程上,如中外文学、古代汉语等,而对符合时下潮流并且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如公关礼仪、现代办公技术、网络编辑学等则没有开设,这种课程设置虽然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好处,但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方„
• •汉语言文学促进产学合作教学考究
内容摘要:
一、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它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careerori2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为: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