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时间:2019-05-13 02:2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第一篇: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前言

五十年来,我国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已形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具有了一定特色,积累了经验也暴露了缺陷。在我国训练体制由以往的专业体制向职业化、业余化分途发展的新形势下,旧有的业余体育训练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以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为主的青少年的业余体育训练,其中的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已制约了我国训练体制的改革发展。在新世纪之初,有必要对其问题进行概括、分析,以为新世纪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改革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现状简析

新中国较为正规的青少年业余训练发端于自1955年原国家体委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的3所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学校。而规模化的训练制度建立则开始于1956年,其标志为原国家体委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建立青少年业余体校时颁布的《青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自此,开始了我国以体委系统为主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新里程。同时,我国教育系统的业余体育训练作为相对应的训练力量也逐渐开始发展。50年来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业余体育训练积累了经验也显现了问题。

1·1 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现状简析 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经过50来年的发展,由单一的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发展到多种业余体育训练形式并存,包括各类业余体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以及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高校。这几种形式构成了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

1·1·1 我国各级业余体校现状

现有的各级业余体校是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高水平体育运动员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我国有61%的优秀运动员来自于各级各类业余体校。从92年到96年的四年中,我国获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361个,其中有90%以上的运动员来自体校;在26届奥运会上我国的16名获金牌的运动员全部来自体校。可见,本校系统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仍起主渠道作用。但是,有关业余体校学生的出路问题是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成才率仍较低。总体看,对文化教育的忽视、学生出路的不畅、教练员素质的缺陷以及培养目标的单一等,是各级青少年业余体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 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业余体育训练现状

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创办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其目的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使体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常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我国各级优秀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大批的后备人才,为振兴和发展我体育事业作贡献”。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训练与学习的矛盾。但是,传统项目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由于被命名的体育传统学校绝对数偏多,各方面的投入条件受限;对传统校的评估重点不突出,缺乏完整、统一的训练大纲;体育教师训练水平大多不能适应系统训练的需要,影响了传统项目学校的输送率。基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某些不足,国家教委于1988年决定建立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在一些重点高等院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其目标为“使受训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为高等院校输送有体育特长的新生,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的建立,应该说是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形式的一大进步,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同样的原因,体育后备人才度点学校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2 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简析

2·1 训练体制问题

源自于前苏联以体校为主体的体育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曾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做出了历史贡献。时至今日,我国业余体育训练仍然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旧体制。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训练体制已表现出较大的内向性和封闭性,其横向竞争性的不足和纵向衔接的不稳,使之缺乏与整个社会的协同配合,导致其整体功能难以发挥。从纵向看,现行的三级训练网络虽然层层衔接,但结构并不严密,约束力较差;从训练内容看,国家体委颁发的关于业余体育训练的“大纲”、“教材”既没有严格执行,也没有监督实施;从项目设置看,业余体育训练中不顾地区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经济实力,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加之科研、训练滞后,教练知识更新慢,影响了人才批量成长;从专业与业余的关系看,专业与业余训练脱节,只重视一线建设,忽视二、三线人才梯队建设。在提倡体育社会化的背景下,业余体育训练虽已走上社会化发展的道路,但是,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与社会结合的多元管理体制不健全,社会对业余体育训练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一种松散及自由发展状态,纵横关系不协调,条块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必要的沟通;业余体育训练缺乏制度化和持久化,社会参与业余体育训练因没有正确的政策和法规引导,使业余体育训练社会化进程出现“一阵风”现象。

2·2 目标调整问题

训练的目标问题不仅关涉到业余体育训练的方向,也直接关系到在训学生的培养质量。我国业余体育训练最初是指利用业余时间,对青少年进行早期专项运动技术的训练,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向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个手段。毫无疑问,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掌握专项运动技术的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同时也起到培养基层体育积极分子,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的作用。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目的则有别于业余体校,表现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体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常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我国各级优秀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了大批的后备人才,为振兴和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1987年以来建立的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的培养目标又有别于其它两类学校,其目标是“使受训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为高等院校输送有体育特长的新生,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显然,由于体育训练形式的不同,也使培养目标有差别。虽然国家对业余体育训练的目标定位是宽泛的,但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简化为竞技体育在国际体育竞争中取得好成绩,是长期以来的一种狭隘倾向。这种片面的体育发展观导致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培养目标局限在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上,却忽视业余体育训练对于社会体育发展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表现为只重视在训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成绩,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知识学习。这使得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许多学生在被淘汰后,无法继续升学;在步入社会后,也存在着出路窄、就业难等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从事运动训练的态度,导致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生源逐渐萎缩。目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基础部分仍较为薄弱,并有萎缩之势。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在训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进而导致难以在社会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则是其更为深层的原因。因此,要提高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整体质量,必须把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首要目标。

2·3 体育与教育结合问题

人才学理论认为,人才生涯可分为培养阶段、使用阶段和老化阶段。由于特定的生物学原因,竞技体育人才(指运动员)的整个生涯过程较短,在暂短的竞技生涯过程终结后,就面临着第二次择业。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即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显然,在现今时代,文化素质的高低自然成为运动员第二次择业的筹码。然而,业余体育训练阶段既是人的体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参训学生恰恰处于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矛盾剧烈冲突的关键时期。因此,业余体育训练中必须正确处理在训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我国业余训练改革发展之路,它即是竞技运动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当前的实践来看,主要问题有:联合办学的指导思想不太明确,教育部门对竞技运动员这个特定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导致一些学校过分强调遵循普通教育规律,另一些学校过分强调运动训练规律,难以把教育和训练有机地结合贯彻于业余体育训练之中,从而导致“体教结合”多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业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从本系统的利益出发,搞互相利用,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业余体育训练尽管有自己的管理主体,但它们之间又是各有缺点的。各级业余体校的主体是体委,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部门受到金牌战略指导思想的影响,各级体校把培养优秀运动员作为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标;而传统项目学校和试点学校又因教练素质或其它一些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目标。这种模式往往造成两部门在业余体育训练管理中不够协调,大多从本部门需要出发,降低了各种业余体育训练的整体效益。

2·4 项目布局优化问题

我国业余体育训练虽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各地项目设置雷同;有些地区项目设置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使业余体育训练效益下降;业余体育训练开展的各项目之间人员分布比例失调,具体表现为田径、大球类项目参训学生多,教练员不仅人数多,而且素质也相对较高;而另一些项目则存在后备力量断层的危机,如奥运会项目的手球、花样游泳、现代五项、自由式滑雪等。有些项目的产出量(获得各种比赛的奖牌)与经费、教练员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不成正比例,即投入多而产出少。可见,我国业余体育训练项目设置过多,投入结构不科学、不经济。随着业余体育训练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其投入继续增加,但缺乏规模效益的概念,项目设置仍然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业余体育训练战线过长、财力分散、重点不突出,导致一些优势项目、出成绩率较高的项目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另一些不具有优势的项目仍在很低效益下小规模地开展着。许多业余体育训练学校不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盲目仿效,开展不具条件或根本没有优势的项目,影响了整体效益的提高。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项目结构与人员结构不合理现象,必然导致业余体育训练经费的使用和流向的不合理以及整个业余体校有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业余体育训练学校效益的低下。

2·5 教练员的专业素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教练员岗位的有关制度实施以来,我国业余训练教练员的整体素质虽有所提高,但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实际上,教练员作为一种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素质并非一般的教育就可满足。与教练员不可替代体育教师一样,教练员也并非一般的体育教师即可替代,二者各有其特殊知识、技能结构,需要不同的专业培养途径。由于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分属体育和教育系统管理的“双轨”制,教练员与体育教师相互替代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多数学校尚无可能设立专职教练员的情况下,聘请兼职教练员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其益处在于,既不影响训练水平也不影响体育教育质量。综上所述,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属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所以,要加强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经验总结,以逐步完善我国业余体育训练体制。3 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改革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及申奥成功,无疑给业余体育训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我国业余体育训练有一个质的飞跃,除以上问题的解决外,应该在以下两个基本方面做出努力:

3·1 处理好业余体育训练体制内部各方的利益冲突业余体育训练体系实际上也是社会的一种制度,而制度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针对人的一种需要,社会制度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如规则、技术和物质基础等(包括环境条件与文化设备)。参与业余体育训练的各方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利益冲突,例如,在业余训练中,就客观存在着国家、地方、教练和学生等利益主体。当各方利益一致,各自需要都得到满足时,业余体育训练就会顺利发展,否则就会受到阻碍。当前的很多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与各方的利益冲突以及需要得不到满足有关。参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一直是困扰有关各方、而又没有得到解决的一个大难题,体校生源严重不足,尤其是城市生源不足就与此有关。现代社会的人才流动以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为基础。由于竞技体育的特征,决定了并非每一个后备人才都能最终成才,成才的只是少数,大多数的后备人才到一定时候必须进入社会的其他领域、行业工作和生活,而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就成为在其他社会领域竞争的障碍,有可能导致个人的发展和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这样,也就导致业余训练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下降,在普通学校也难以得到教师群体的支持。一般来说,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可以称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后备人才是否成才的衡量标准是非常严格的。运动员要在全国或世界性大赛中获得一定的名次才可认为是成才。那么,我国竞技运动后备人才成才率如何呢?有研究对80-85年田径项目全国少年比赛前三名运动员共770人成年后进入国内外大赛前10名的人数进行统计后发现,进入全国前10名的比例为14·1%,进入亚洲前10名的比例为2·2%,进入世界前10名的比例仅为0·26%,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少年运动员成才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因素是过早地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能归咎于某一地区或个人,而应该从训练制度本身找原因。开展业余体育训练为国家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是国家需要也是国家利益所在,但牵涉到各方面具体利益时,有时却并不与国家利益、需要相一致。例如,各级行政领导为了体现政绩而要求教练员拿出运动成绩来,教练员或体育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和评职称又要求运动员早出运动成绩,这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形成一股合力而导致对少年儿童运动员的过早的专项训练,使训练偏离正常、系统的轨道,使本应用来打基础的阶段却被提前用来出成绩。过早的专项训练满足了一些部门领导或局部的集体利益,但有悖于国家和学生的长期利益。显然,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

3·2 调整业余体育训练组织结构的“双轨制”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我国仍然属于政府行为。

为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我国的业余训练有分属体育和教育部门的两套组织系统。尽管两者的训练目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在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则有相当差别。比较而言,普通学校训练场地缺乏,体育教师工作杂而多,学生学业负担重,特别是对体育教师来说,业余体育训练属于奉献的成分多,个人利益不被重视。由于普通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缺乏利益要素和物质要素,不管具有多么伟大的目标,完备的法规,也难以顺利地运行。要正常、顺利地开展训练,首先要使教师和学生感到进行训练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可能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可能是生活和就业的需要;其次要提供进行训练的物质条件。我们不能将业余体育训练得不到重视仅仅归因为传统的重视智育、轻视体育的思想观念作崇,而应从训练主体现实和可能的需要去考虑问题。实际上,人们的观念主要不是来自传统,而来自现实的生活实践。为了推动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国家早在1986年就制定了《关于开展业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随后又陆续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等重要法规, 1987年又确定了216年中学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但是,仅有组织和法规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当社会现有的秩序尚不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力量,或者社会本身的秩序形成的是与正式法律相悖的另一种教化,养成的是另一种习性……即使运用了更大的国家强制力,法律也仍然会受到抵制,无法真正进入社会,而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因此,单纯就业余体育训练论业余体育训练,就法规论法规,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可见,调整业余训练的“双轨制”的是必然的。小结

几十年来,基于学习前苏联而创立的以业余体校为主体的业余训练体系,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是提供优秀竞技后备人才的主渠道。但以体校为主体的业余训练体系也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文化学习与训练的矛盾长期无法得以有效解决。针对解决这一矛盾而恢复和创立的传统项目学校、试点学校等学校系统的课余训练体系,80年代以来,虽规模发展迅速,但由于技术力量及投入的有限性,对竞技体育的实际贡献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体委、教委两条业训系统之间的利益冲突而造成的生源矛盾、训练力量分散等问题,导致了业余训练总体效益的低下。因此,应重视业余训练的体制改革、目标调整、制度创新等问题。总之,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业余体育训练制度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运动发展对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需要,进行业余训练制度的创新已势在必行。制度创新、体制改革不仅涉及组织、法规方面,更重要的是涉及有关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和需要,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体制内部各方面的具体切身利益不能兼顾和发生冲突是引发诸多问题的根源。

第二篇:我国当前改革红利

材料科学与工程郑坚文2011051469

我国当前改革红利的变化

广义上讲,我国的“改革红利”是指国家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全部有益成果的总和。除改革红利外,我国另外两大红利分别为“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

在经历了30余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改革的实质性深化在当下却成为一个颇有沉重感的话题。改革走到了“深水区”,阻力前所未有:所有帕累托改进式的“只有人受益而不会有人受损”的改革事项都已做完,任何一项深化改革的任务都会面临既得利益“固化藩篱”强有力的阻碍。各项改革已深度关联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过去在局部发力寻求突破就可以改观全局的空间已明显收窄,更多更大的考验正集中于“全面改革”这个基本概念之上。现阶段的主要特征,我觉得可以用四句话来描述。“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相伴随,“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在对冲,深化改革的努力和既得利益的阻力相博弈,“总体路线图”与“最小一揽子”改革相配套。

改革能带来哪些红利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使社会财富不断涌流出来。具体来说,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等,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表明,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改革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由于工业生产效率高于农业,因而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延宕多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这也是众多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另外,在国企的改革方面,经过30年的摸索,当前的改革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末开始的国企改制政策,抓大放小,扶植大型国企,对中小国企则采取“放”的态度,国家不再包养。这为中国经济赢得了制度红利,但红利并不是来源于“抓大”,而是受益于“放小”——无数的民营企业利用这一机会迅速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超50%、出口贡献超30%、就业贡献超80%。

但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大型国企的不断庞大霸气,相对“放小”的优势,“抓大”的坏处愈来愈明显。

第三篇:中考体育训练策略

中考体育训练策略

引体向上训练攻略

引体向上项目训练技巧——引体向上是中考体育测试男生选考项目,但引体向上满分率较高,一般不受考试发挥的影响。从现在开始,只要方法得当,坚持练习,就会取得满意成绩,甚至能获得满分。

最初的练习有直臂悬垂、屈臂悬垂、低杠斜身引体、悬垂摆动、低杠仰卧引体(有一人抬腿)、各种俯卧撑练习、屈臂引体等。如果能一次完成50个俯卧撑就有希望得到满分。在后期提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找人扶着做,在没力气的时候托一下。托的人用的力越来越少,考生也会做得越来越多。二是在健身房做重锤下拉。这个动作和引体向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利用健身器械来调到需要的重量。重量一点点加上去,你做的引体向上次数也会一点点多起来。

标准的引体向上要求双手握距要宽,身体要直上直下,胸要挺,尽量避免二头肌用力。考生可先练习窄握距引体,估计一两个月后,可以一次做8到10个的时候,再尝试这种宽握距。考生有一定力量基础时,引体时可以摆动。

考生可以隔天一练,选3至4种练习法,每项三组左右,根据自己的力量情况来安排。

背阔肌的主要锻炼方法是“划船”。保持立姿,上身前俯与地面平行不动,双手下垂握哑铃,吸气,将铃向后拉引至腿前时,沿腿前提至小腹前,稍停,呼气,慢慢放下。过程中,上身保持前屈,不要动。健身房中的划船器也行。

考生也可在单杠上做宽握距的引体向上,双手掌心向前握杠,身体垂悬,屈臂引体向上。

每个动作可以做3至4组,每组做8至12个,如果做不到8个,说明负重过大,需要减轻重量;如果能较轻松地做完12个,则要加大负重。否则效果不大。这类练习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次数和组数,坚持长久,一直到考试结束,如果养成习惯以后也能坚持锻炼会更好。到了高中还有体育会考。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应考,更要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基础。

引体向上主要是靠背阔肌的力量,肱二头肌也会参与。这是健美中一个相当难的动作,一个都做不了的人也不少。所以同学们不要焦急,按照以上的做法,每天循序渐进的练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立定跳远训练攻略

立定跳远动作要领

完整的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

1.预摆: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 前倾,手尽量往后摆。

要点: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摆动时一伸二屈降重心,上体稍前倾。

2.起跳腾空: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曲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并充分展体。要点:蹬地快速有力,腿蹬和手摆要协调,空中展体要充分,强调离地前的前脚掌瞬间蹬地动作。3.落地缓冲:收腹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并屈膝落地缓冲。要点:小腿前伸的时机把握好,曲腿前伸臂后摆,落地后往前不往后。立定跳远练习注意事项

1.尽量选平坦又不过于坚硬的地面进行练习,如蹍道、土地、地板地、沙坑等。过滑的地面不宜练习。2.提高爆发力的练习,重复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提高力量耐力的练习,重复次数必须在10次以上,并尽可能增加重复次数。

3.立定跳远动作中,从起跳到落地瞬间的几个身体相关关节的角度(8个角度),对跳远成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各部位的角度较适合初中学生:踝角53~57°,膝角90~96°,髋角59~76°,臂角36~44°,起跳角42~45°,前屈角53~58°,前伸角136~140°,落地角64~71°。

踝角、膝角、髋角的角度决定初速度的大小,角度偏大影响肌肉用力强度,角度偏小影响肌肉用力速度。臂角的大小取决于肩部的柔韧和摆臂的速度,臂的摆动对维持身体平衡有一定作用,同时对动作幅度 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前屈角、前伸角是人体的空中动作。前屈角过小使得失重感增大,迫使人体过早落地。前伸角是落地前小腿与大腿的夹角,小腿前伸会增加远度,小腿前伸越大越好。这两个角不但影响空中动作质量,对落地角也有直接影响。落地角对成绩有影响,在维持身体平衡的前提下,以落地角小为好。

4、在练习中,只有抓住力量与技术两个主要矛盾,充分重视力量练习,不断改进技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

仰卧起坐的技巧和姿势

仰卧起坐的定义:人平躺着,固定腿部,膝关节成60度角,靠腹肌收缩让上身起来落下的运动。

仰卧起坐正确动作讲解:做动作时双手抱头,首先靠腹肌收缩,将上身带起,用两个手臂肘去碰两个膝关节,算做一个完整的动作。仰卧起坐的练习主要通过提高腹肌的力量和正规程度来提高个数。

辅助动作练习:通过悬垂举腿和原地两头起或原地抬腿来提高腹肌的力量,提高了腹肌力量会逐渐增多仰卧起坐的个数。

易犯错误:有些同学再做仰卧起坐的过程中注重个数,而不注重质量,这样很容易被判不算,所有首先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增加个数才是最保险的方式。

适宜对象:大部分学生均适宜,尤其是身型瘦小、瘦长的学生,做起来更轻快更敏捷。练习强度:40个一组,每天4~5组。

注意事项:巫亚彬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运用腰腹力量想牵引上半身起来时,背部肌肉会僵硬,导致上半身最多只能起来一半,达不到标准。巫亚彬老师建议在训练初期上半身不完全平躺,而只躺下一半,等腰腹和背部力量能协调了,再练习完全躺下。“半躺仰卧起坐”也适用于没有旁人压脚的情况独自练习。

足球绕杆技巧及评分标准

一、足球绕杆技巧

1、熟悉球性,先带球散步,让球能跟着你走,再带球慢跑,能把球带上,但不能离开脚的控制。

2、绕杆练习,杆距离5-6米,熟悉一段时间后杆距离减为2-3米。注意:绕杆变向之前的推球不能太大,用外脚背推球变向,向左用左脚、向右用右脚。带球频率要快,推球不能离开脚太大。否则会失控。

3、练习的时间与成绩成正比。(身体素质是一切基础!)首先学会内脚侧运球,左右脚交替运球;

第二,尽量让球绕着杆边过,让球以最短的路线运行。

第三,狠抓基本功,例如拖拉球练习、还有对墙脚弓推球练习等等。

二、考试方法及要求

1、场地器材:

在平整的足球场上进行,测试区域长30米,宽10米,起点线至第一标志物的距离为5米,各标志间距5米,共设5个标志物,标志物两侧边线各5米;测试用球为4号橡胶或皮质足球。

2、测试方法:

受测者站在起点线后准备,听到出发令后开始运球,同时开表,依次S形绕过标志物。受测者和球均过终点线即为完成测试,停表。每人测试一次,以十分之一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过百分之一秒进位。如:7.11秒为7.2秒。登记时,均报出成绩。

3、基本要求:

每位考生仅有一次测试机会,需依次S形绕过标志物;出现漏绕标志物、故意手球、球出规定测试区域、未按要求完成全程路线等违规行为,取消成绩。

长跑训练攻略

长跑训练中的注意事项及考试技巧 三步一呼,三步一吸 中长跑时,由于机体能量消耗大,因此对氧气的需要量增加。为了保证机体对氧气的需求,呼吸必须有一定的频率和深度,还必须与跑的步伐相配合,要三步一呼,三步一吸。就是向前跑三个单步,一直保持吸气,再跑三个单步,一直呼气。如果气短,做不到,就改成二步一呼二步一吸。注意:嘴不要张的太大,否则,进冷气会肚子痛。如果是400米标准场地,就是两圈半,在最后200米时,要用尽全身力气,向前冲,这时可以大口呼吸,直到冲过终点。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先耐力,后速度

专家说中长跑主要考察考生的耐力水平,在训练前期,中考生要以耐力练习为主,如定时跑、定距跑。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耐力水平选择10分钟、15 分钟、20分钟或更多。没有正规操场练习的,可以跑楼梯、在小区内跑步来锻炼。在训练中期,要以速度耐力练习为主,练习方法有间歇跑、变速跑、反复跑等,间歇跑可选100米-200米-300米-200米-100米等,反复跑可选10组100米、5组200米、3组400米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体力进行选择。变速跑可选100米快-100米慢,200米快-100米慢等。

要匀速更要冲刺

体育老师建议,考生在跑的过程中要匀速,在临近终点的最后200米时,要用尽全身力气,向前冲,“这时可以大口呼吸,直到冲过终点,这样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肖海然说,考生在跑步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动作,“考生跑步时一定要放松,注意全身协调,用全脚掌着地,屈膝缓冲过渡到前脚掌蹬地,上体挺直放松,两臂自然有力地摆动。”

如何避免受伤

⑴要尽量选择塑胶的场地,不要在很坚硬的水泥地面上跑步。上坡跑时,利用前脚掌着地,上体稍前倾,步幅稍小些,加强后蹬;下坡时,上体稍后仰,脚跟先着地,然后过渡到全掌,并要随时注意安全,不要随惯性猛跑,以免发生危险。

⑵不要穿硬底鞋,尽量穿底子较软较厚的鞋,最好穿胶鞋或富有弹性的跑鞋

⑶跑步的姿势要科学合理。脚着地时应避免脚跟先着地。应该用前脚掌着地,充分发挥脚弓的弹性,以利于作好缓冲动作,减小着地时的阻力。腿的后蹬要舒展,脚落地时要利用好缓冲力量,不要太猛。这样跑起来使人感到两脚轻巧而富有弹性,还可以减轻脚的负担,避免伤痛。

⑷跑步时,鞋带不宜系得太紧,否则会有碍脚部的血液循环。经常用热水泡脚,能减低下肢脚部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关节韧带的弹性和伸展度,也可防止发生伤痛。养成勤洗脚的卫生习惯也能对脚进行保健作用。

跳绳的技巧

1、摇绳的主要部位是手腕

2、跳起的高度不宜太高,一般在3--5CM之间,落地时稍有屈膝缓冲动作。

3、跳起的双脚膝盖一般都是直的。小腿更不能有明显屈膝。

5、呼吸要有节奏,全身要放松。

跳的过程中绳子如果出现勾住脚,说明

1、跳绳的长短不适合你

2、跳起的高度不够或者起跳时机和手的摇绳不配合,也就是协调性的问题

3、要时后半程才容易勾住脚的话就是体力问题 辅助训练:

1、课余休息时间可以利用垫脚尖这个简单的动作来增强踝关节的韧性和力量。

2、模拟跳绳。目的在于最快速度的练习双脚跳跃能力。

3、一定的手臂、手腕、腰腹、下肢力量练习。可以通过俯卧撑、仰卧起坐、高抬腿和跑步来增强。跳绳的练习方法:

1、定时跳,也就是1分钟跳,这期间要坚持训练,熟能生巧!

2、计数跳,不限定时候,但是一定要跳到规定的数值。目的在于训练下肢耐力和协调性。

3、花样跳绳。交叉条,绕花跳、跑跳、单脚跳、双脚交换跳等。目的在于训练跳绳的稳定性和下肢综合跳跃能力。

最后建议:前30秒因为体力好,肚子也不痛,所以速度上一定要最快。后30秒会出现体力下降、肚子痛、脚酸等。所以摇绳幅度加大,起跳高度要适当调整,从而减少勾住脚的情况,增加稳定性。

安全备忘

舒筋活血

跳绳之前最好活动一下全身,尤其是相关的部位,如肩膀、手臂、手腕、脚踝,避免扭伤、挫伤。开始跳绳后,速度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不可忽略前脚掌

起跳和落地是前脚掌的“任务”,因为脚后跟着地,时间长了会产生很多隐患——大脑、脚踝和脊柱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膝盖应微微弯曲,缓和膝盖、脚踝与地面接触时的冲撞。

对地面也有要求

地面一定要平坦,最好铺上地毯或软垫。不宜在松动的土地上练习,否则,绳摩擦地面会扬起很多尘土,污染孩子的呼吸道,对眼睛也不好。

时间选择

跳绳的时间一般不受限制,不过要避开饭前和饭后半小时之内。

跳绳注意事项

1。跳绳者应穿质地软、重量轻的高帮鞋,避免脚踝受伤。

2。绳子软硬、粗细适中。初学者通常宜用硬绳,熟练后可改为软绳。

3。选择软硬适中的草坪、木质地板和泥土地的场地较好,切莫在硬性水泥地上跳绳,以免损伤关节,并易引起头昏。

4。跳绳时须放松肌肉和关节,脚尖和脚跟须用力协调,防止扭伤。

5。跳绳前先让足部、腿部、腕部、踝部作些准备活动,跳绳后则可作些放松活动。

跳完不抻腿,白跳

跳完之后,一定要做拉伸运动。比如伸展小腿:一只脚踩在台阶上,另一只脚的一半搭在台阶上,脚后跟悬空向下用力震颤。两只脚交替做这个动作。这样能够美化腿部线条,还能缓解肌肉疼。

如何能轻松快速的提高跳绳成绩

1、跳绳的长度:单脚踩住绳,两端拉到胸口到肚脐眼的位置。

2、握绳的方法:握在绳柄中后端。再者两手心不可朝上,尽量向下或者相对、手心朝下更能发力。

3、手上技术要点:两手上臂贴近身体,手腕用力。减少绳运行周长。

4、腿部技术要点:脚尖和前脚掌起跳落地,起跳高度不能太高以刚能过绳子最好,落地时膝盖微屈做缓冲。

5、呼吸:呼吸要自然有节奏

6、站姿:身体挺直但不要僵硬,自然弯曲,两眼平视前方。

7、服装:最好穿运动服或轻便服装,穿软底布鞋或运动鞋。

8、减少失误:失误一次会减少10次左右,为了不失误速度不宜过快,熟练掌握后再加快速度。

9、思想方面:不要过分准求成绩,放松跳。

10、分段增次练习:以20秒为单位,要求不失误,逐步加强,争取达到60次。

11、分段增时练习:20秒、30秒、40秒、50秒、60秒。

12、如何训练臂力:摇绳训练保证一次能摇200下左右。做俯卧撑、引体向上等。

13、练习弹跳力:台阶跳、蛙跳等。

第四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来看

刘东茹

指导老师:候选明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教育模式机械僵化,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提倡“回归自然”,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强调自由与自主,并且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和理论对我国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反思。

【关键字】: 自然教育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较量成了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较量,成了人才的较量。而发展教育事业是一国培养人才,和平崛起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基础教育,它作为教育的根基,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就目前来看,我国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暴露出了许多矛盾与问题。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提倡“归于自然”,重视儿童的天性发展,崇尚自由和平等,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及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卢梭与《爱弥儿》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oau, 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对封建旧教育的批判中,卢梭也是一名在教育思想上扭转乾坤的勇猛的战士。”①卢梭生于瑞士,自幼勤奋好学,3岁识字,7岁可读一些历史和文学书籍,这种嗜读习惯,使他很早就接触了古代希腊、罗马伟人的思想,也锻炼了自学能力,为他以后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岁到30岁是卢梭思想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卢梭在各地漂泊,从事过各种下层职业,广泛地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同时年轻的卢梭在这一时期还大量地接触了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名著,他以顽强的毅力,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在众多领域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了作为一个思想巨人、迈上思想界高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卢梭一生写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民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这些作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诸多方面,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具有重大贡献。其中,最能体现卢梭教育思想的著作是《爱弥儿》,这一著作的诞生在人类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正是因为这部著作,卢梭受到巴黎教会的迫害,使他又开始了逃亡、隐姓埋名的生活。他虽身心遭到极大摧残,但思想却丝毫无退让之意,在流亡中写下了著名的《忏悔录》。1770年卢梭结束流亡生涯,重返巴黎。可以说,卢梭的一生都是在颠沛流离中渡过的,充满了坎坷,但也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经历造就了他强烈的个性和卓越的思想,启发了他对教育的不同凡响的见解。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他“自然教育论”的典型代表。是西方教育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著作之一,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书中不仅竭力揭露了旧教育的失败,而且提出了成套的建设新教育的方案。许多教育家说《爱弥儿》是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后最有价值的教育瑰宝。

《爱弥儿》全书共五卷,以《教育论》为副标题。“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是整部书贯穿始终的线索。前四卷借爱弥儿为主人公,揭露当时男子教育的腐朽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最后一卷以苏菲为范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卢梭在书中阐述人类的教育得自一个来源,即天性、人事和事物。天性指善良秉赋;人事指教导者的启发培养;事物指教育环境。只有三者协调才能产生圆满的效果。同时,《爱弥儿》一书在论证儿童身体养护、感觉训练、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时,扩大了当时的教育范围,增添了新颖的教学内容,为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指出了改革的方向。

(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爱弥儿》一书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 to nature)。这里的“自然”指人类的史前时代,在教育上则指人性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即一种善良,纯洁的天性。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城市的世俗与喧嚣,才有利于保持人性的善良与纯洁。

首先要正确对待儿童。即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应该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从幼儿开始就对他们进行纯粹自然主义的教育,使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避免“消极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所谓消极教育就是不给儿童养成品德,却防止儿童趋于邪恶;不教儿童以知识,却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卢梭对于当时的父母和教师们向儿童强迫灌输旧的道德和知识,摧残儿童天性的做法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为孩子受到各种束缚,在本该欢乐的时光中哭泣、被惩罚、恐吓和受奴役,只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按照卢梭的论述,“自然人”这个概念是相对与“公民”、“国民”等概念来说的。他是能独立自主的人,具有自己的价值,同时自然人又是自由的,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

平等的。所有的人都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生,自食其力。总之,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是鲁宾逊那样经受磨难仍愉快生活的人。

其次,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卢梭认为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无须成人向他们灌输、压制、强迫种种要求于成人的东西,以免摧残儿童的心灵。教育只需遵循自然,沿着它给你指出的道路前行,使儿童不再是被动受教,教师也不再是主宰一切。要让儿童充分自由自主的发展。因为教育遵循自然天性的依据是人性本善、自然皆善。善良的天性既然已由自然赋予,那么只要不受外界污染,儿童必能健康成长。“我们未把自己放在儿童的地位,不能设身处地为儿童考虑,我们惟把成人的观念给予儿童,而且当我们循着自己理性的线索施教时,那只有把各种错误和荒诞的思想,充塞儿童的头脑之中而已。”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同时他也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批判作用,对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机械僵化,教育内容陈旧,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

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差不多都是一种模式即填鸭式教育。虽然现在在我国的许多学校都采用投影、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但在教学方式上并没有太大改变,仍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的形式进行,而且教学内容过于偏重课本教材的学习,忽视了实践的作用,同时现今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过分的看重,将成绩看作衡量学生一切的标准。这种方式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以及对学生都极为不利。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填鸭式教学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并在当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一切讲求竞争,一切讲求创新的今天,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为我们发挥最优的效用,已是弊大于利了。这些弊病主要表现在:比如它一味强调结论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而对过程的合理性合法性置若罔闻。一种只看重结果不看重过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其目的心和功利心势必会很强。当然我并不是否认追求目的不好,但过分看重结果忽视过程,至少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去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锻炼,因为大家只要老老实实记住老师所讲就能达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只要达到预期的结果,培不培养自主性创造性谁又会在乎呢。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考

试机器”。同时,填鸭式教学法过分强调共性和纪律性。因为它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所以在上课时它要求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和学生完全的注意力集中,这种要求过于严苛而且也不符合人的生理条件,这样下去怎么培养学生的个性,更不可能关注到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至于美学美育和价值观方面就更谈不上培育了,如果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不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定要走向失败。

(二)“减负”与“素质教育”走向误区

上世纪90年代,“减负”口号喊遍大江南北,但遗憾的是只有口号没有实质,而现如今它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曾在网上看到有人用数学思维戏言:“减负”不就是“加正”嘛。虽然这只是民众的一句玩笑话,但仔细想想其实还是有其合理之处。国家说咱们的孩子学业太重了,“减负”吧。于是全国上下从幼儿园到高中,大家的课本都变薄了,内容变少了,所有人好像都皆大欢喜了。但当考完试后所有人都觉得“我被骗了”。因为无论是考试的内容还是难度系数都和减负前一样,好多是我们的新课本里没有的内容。这下好了,家长为了孩子能考出好的成绩开始找各种补习班,买各种辅助教材,到最后我们的书包比以前更重了,更有甚者提着行李箱上学,这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足以看出我们的“减负”并没有向国家最初预想的方向发展,反而是课业负担越减越重。

我们来看看何为素质教育吧。1999年6月13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自此,“素质教育”进一步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长远方针,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那么,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实施到哪个层面了呢:自主性、创造力几乎没有;那么身体素质应该不错,可事实呢我们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又都很轻易的看到了近视眼;心理素质上去了吧,但近几年来中学生自杀现象层出不穷,就连小学生也加入了进来。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并没有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的教育者自身也存在极大的问题,“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句话之所以被一届届学生拿来调侃,不是没有原因的,由于过分注重学习成绩,我们培养出的“高分低能”者数目不小。我们的“减负”与“素质教育”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这里,都走上了误区,我们的教育者应

深刻反思,何为真正的“减负”与“素质教育”。

(三)教学过程忽视儿童的天性发展,缺乏自主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又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角,并且教育内容理论性强,不利于儿童天性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一些与生活,与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教育者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团队合作,保留自然天性。

近年来,我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迅速,许多电视节目内容对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都存在负面影响,甚至一些少儿节目也充斥着成人化现象。电视里我们的孩子穿着流行服饰,梳着流行发型,说起话来也是用一种很成人化的语气。同时电视图像越来越占据少年儿童的生活,这种状况对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发展都是很不利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书本上死的知识。基础教育阶段要特别注意智力的开发和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创造能力来学习。科学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和模仿、重复他人的经验,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育者、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的教育要与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并不完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甚至在一些方面的走向与社会大方向发生了背离,出现了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里,几乎各个年级,都有“宏志班”、“尖子班”,学校领导老师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些所谓的“好学生”身上,放学后要补课,甚至周末也要争分夺秒,对好学生进行补习,而面对“普通班”、“后进班”的学生则抱着“跟着学”的态度。老师在心里对学生分出了三六九等,区别对待,以至于影响到我们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也出现了偏差。一些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会看不起后进生,而被定义为差生的同学也往往对自我认识不准确,否定自我放弃自我,到最后脱离班级群体,产生厌学逃课等现象。同时现在许多学校将教师的奖金与职称挂钩,使得一些教师常常花大量时间去升职称,而不能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

于备课和学生身上,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存在很大问题,我们的学生又能受到怎样良好的教育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的教育初衷不是争取不放弃每一个受教育者,有教无类吗?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都很一致的秉承着“分数至上”的原则,虽然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学习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好与差的一个重要标尺。而且学生成绩的好差还直接关系着老师的利益:一个班学生考试成绩好,老师的待遇津贴也相应优厚,如果一个班学生考试成绩平平,高分很少,那么这个班老师所得到的奖金也会相对低一些。在这个处处讲求绩效的社会里,我们的学校教育也不能免俗,本应该致力于培养“完整的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自主性、创造性与健全人格的发展,但由于社会大环境中的许多不良风气和某些教育者自身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对自我要求不严格,在良知与利益之间选择后者,而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出现很大的漏洞和不该有的现象。

(五)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全面复苏,先是沿海再是内地,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东西部发展逐渐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也影响到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上。

目前我国各地区教育水平差异仍然很大,城乡教育差距显著。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无论是教育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方面,都将中西部地区远远甩在了后面。虽然国家针对这些现状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基础教育给予了极大投入和扶持,但这种教育质量上的差距仍然存在。看过一部电影叫《天那边》,讲大学生去乡村支教的故事。影片中水咕噜村的孩子赶着牛去上课;没有草稿纸,老师用废弃的广告纸、传单给孩子们做成本子;学校从不开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村里唯一的罗老师只有初中毕业,用蹩脚的发音给大家讲汉语拼音„„这些画面让我一次次发笑,同时也让我陷入了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城乡教育差距如此之大,不仅在教育资源上有差距,师资力量、教育水平上的差距也很明显。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是挤破头往发达地区的学校里钻而不愿意去稍微落后一点的地区教学和学习,因为发达地区工资待遇优厚,生活环境优越,教育水平优质,而且高考录取率也比其他学校高,同样的高考成绩,上海、北京的孩子可以上重点大学,而中西部的孩子只能读一所普通的学校。我们要如何面对这种不公平?农村的教育水平低下,导致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一问题不可忽视。如何缩小这种差距,解决农村教育水平低的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从小就有人告诉我们教育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可那些没有条件接受教育的孩子要怎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自然主义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在前四卷指出儿童教育应回归自然,发展天性。他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最应该读的一本书是《鲁宾逊漂流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同时在《爱弥儿》第五卷中卢梭也提出了女子教育的改革构想,他通过对女孩苏菲的教育介绍,陈述了女子教育应以贤妻良母为宗旨,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直观教育”,即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直接观察来深化知识的理解。可见卢梭主张的是在现实生活或实践生活中得到经验与知识,认为知识应该在实践中得以证明与运用,知识应为实践所服务,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方面,国外一些国家在教育方式上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教会学生学会考试,而外国教育则更注重教育学生如何生活。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在讲一节关于钉子的课上,中国的老师在黑板上从钉子的元素构成、形状、作用属性等各个方面对钉子进行了定义和分析,学生的笔记也是记得满满当当。而美国的老师只是拿了一盒钉子和一个锤子进教室,让学生们一个一个上来将钉子钉在木板上。也许这只是一个消遣的小笑话,但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判定到最后谁学会了真正实用的本领。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模式,教给学生的多是些死的、抽象的理论知识,虽然说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但缺乏实践也是现阶段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没有被实践过的经验知识并不一定能被学生很好的掌握。我们的教育者应该要教会学生的是如何将知识与实践、与生活相结合,如何让所学的知识去指导实践,使生活变得自如、方便。如果我们所学的知识不能为生活增光添彩,我想这种知识是一种停滞的、无生命的、无意义的东西。就拿现在的孩子来说,学校里老师教给孩子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老爱幼,但真正的情况是什么呢?有父母清洗脏衣服,有爷爷奶奶当出气筒,我们的孩子经常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这种教育与生活不一致的环境中,要怎样培养出会生活、经营自我的能力。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怎样生活,而不是单纯的拥有一套从书本上学来的不会变通的死的说辞。教育与实践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只有被运用到生活当中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我们的教育活动才称得上是有意义的活动。

(二)尊重儿童天性,注重自主性的培养

卢梭在其自然教育理论中主张应把儿童看做儿童,而不是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进行启发性诱导,对儿童的错误应该用自然结果法进行教育,他认为教育要“归于自然,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即可。

卢梭所提倡的这种尊重儿童天性的理论主张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正好相反。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忽视了学生自主性和个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对教材知识的灌输,使得学生成为会考试的机器。教师教什么我们记什么,所学知识能不能被灵活应用于生活当中,没有人去追究,只要在考试中正确的答出,优秀的成绩便是证明。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时代,我们仍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来源,而且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完成知识的讲授也很困难。如果我们更注意去培养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实践,将教材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也很有帮助。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的差异”。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协调发展。

(三)加强教师文化建设,明确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卢梭认为我们生来就受母亲、父亲、保姆、仆人或者家庭教师的熏陶和教育,而教师的教育尤为重要,容易成为我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卢梭的这一理论值得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进行反思,中国自古就有“务学不如务求师”之说,但正因为重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历来对教师的条件和素质要求都极为严格。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几乎都是在学校进行,在学校里我们接触最多的除了同学就是老师,而老师作为传授知识的长辈,被许多的同学崇敬和尊重,他的一言一行都成为我们模仿与学习的标准,可以说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颇大。因此对教师的文化知识,职业素质,行为品质等都要严格要求,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很有必要。

古今中外,凡属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同教育事业的好坏息息相关,而教育事业状况又取决于教师的状况。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就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职业、学生、教育教学等一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情绪和行为的反应等。

做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应该以身作则,具备优良的个人品质,不为金钱所迷,不为权利所诱。时时刻刻谨记人民教师的职责与形象。不仅在日常行为方式上表率带头,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拿捏好自身的角色与所处的位置,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不光是要教会我们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教师要谨记自己不仅仅是为人师长这一个角色,还要成为学生可以交心的大朋友。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时刻注意自身修养、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培养与锻炼。

在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几乎在课堂上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的讲授,学生零星的几句发言也多是在老师提问的情况下被动的回答。并且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采用喝斥与责备等强硬手段迫使学生服从。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当教育方式归根到底是教育者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在教学活动中站错了位置扮错了角色。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是主角,教师更多的应该去引导和启发学生,用怀柔关爱的方式感化学生,使师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去主动学习、思考,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然而在今天,我们仍能在报纸新闻上看到某些中小学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失当的事:有些老师因贪图私利,向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家长提出过分要求,从学生身上谋取私人利益;有些老师在面对犯错或调皮的学生时,教育方法失当体罚学生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些有违师德的行为之所以屡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而不能被彻底杜绝,是因为我们的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因此教师文化的建设刻不容缓。真正的人民教师是用自己的良知和爱心去呵护关怀学生,用爱来教育孩子的。

当然,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其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由于我们所处时代和地域的不同,使得许多理论已不能作用于我们的实际教育状况,因此我们在借鉴其理论的同时,要学会用客观的态度,进行批判性学习。

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发展方向

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我国要努力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完善基础教育机制,探索出适合本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一)转变教育基本理念,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以往的七次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次课程改革也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然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改革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国家要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我们的教育者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育模式上进行突破。

首先,中小学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基础教育过程中要避免教学内容过难问题,要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一致,使学生在学好教材内容的同时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教材以外的知识,来拓宽知识面,尤其是人文方面的知识。其次,在授课方式上,我们的教育者要树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主要起引导启发的作用”这一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在这一前提下,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参与调研、观察、实验、制作、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自主思维能力很有必要。另外,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究新鲜事物的兴趣和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培养。

(二)完善学校教育,深化落实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复杂程度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教育是形成未来社会的一个主要因素”。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社会需要层面,而应该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传递,以实现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完善学校教育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习惯于片面的看待问题,以偏概全,往往用一纸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在这一点的认识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存在着偏差。

学校教育应该在重视知识文本传授的同时,致力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健全的人”,“完整的人”,而不是“单面人”。学校教育应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智力、体力、情感、伦理等方面进行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综合的人”,“完整的人”。同时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进入素质教育的误区:并不是让学生从语文、英语、数学到书法、钢琴、舞蹈各方面都去接触都去学习就是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内化的、善的教育。它注重的是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技能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育改革委员会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教育活动贴近大自然,注重发展学生的天性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我国目前的教育活动几乎全部是在学校进行,这与我们的国情相关,但同时不得不说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发展自我天性和开放性思维是一种束缚。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多是来自书本和老师家长的口口相传,书上告诉大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桂林山水甲天下”。而这些过于抽象的叙述是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的。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我们的教学活动只有走出去,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才能让大家真正体悟到美。教育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自然与外界事物的机会,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探究新鲜事务的兴趣和习惯,而且可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使学生劳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育贴近大自然,让学生从生活中体悟所学知识。当我们置身于自然界,才可能保留一份善良、淳朴、自然的天性。

(四)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存在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关注与投入,但城乡在教育水平,教学设备及教学质量上仍存在差距,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与投入,以使我国的城乡教育水平差距逐渐缩小,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逐步摸索出一条多渠道筹措农村教育经费、依靠人民办教育的新路,使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轨道。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了到20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截止到1999年全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88.6%,2008年全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98.5%。④可以说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做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教育强国、科技富国的理念始终不能放松。人才战略的实施是一国得立于强国之列的保证与前提,是我们始终不能懈怠的环节之一。可以说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争取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农村的孩子也可以和城镇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不禁想

起梁启超先生的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⑤

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扶持与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不断培养优秀人才,才可能强我国家,壮我中华。

(五)壮大师资队伍,合理分配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这种不均衡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方面,也表现为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均。地区发展的差异导致人才普遍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使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农村的基础教育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

教学大计,教师为本。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我们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一个教师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对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影响巨大,它关系着学生人格、思想品行、责任感等各个方面的塑造。因此,教师在拥有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良好的师德品性,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校园,热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应成为我们考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尺。同时注重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东部地区人才向中西部流动,提倡支农支边,中西部地区也要积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为鼓励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并愿意扎根农村和边缘落后地区安心执教,我国政府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设置教龄津贴,山区津贴,班主任津贴及其他一些教师优惠政策,鼓励一些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同时,国家还通过完善教师的收入分配制度、职务聘任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国家繁荣富强发展的重任,他们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具备过人的素质,才能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页。○2 [法]卢梭:《爱弥儿》(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3《荀子·大略》 ○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5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参考文献:

[1]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 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4] 袁锐锷:《外国教育史新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 赵

林:《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 卢正芝,张伟平:《现代教育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8] 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9] 方建平,张英萍:《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10] 杨东平:《毕业论文精选精评(教育学卷)》,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

[11] 李桂霞,何雅敏:《《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8期。

[12] 罗建河,韦华:《我国基础教育压缩管理问题探微》,《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13] 韩清林:《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应把农村教育摆在超前发展的战略位置》,《人民教育》,2010年第18期。

[14] 秦

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原点思考与徒步前行》,《人民教育》,2010年第17期。

[15] 杨启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中国德育》,2009年第1期。[16] 瞿卫星:《差异均衡视野下的区域性学校发展》,《人民教育》,2010年第18期。[17] 张淑芳,张熙君:《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反思与实践》,《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年第3期。

[18] 欧阳国慧:《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教育活动的理性思索之一》,《素质教育论坛》,1999年第1期。

[19] 靖国平:《修炼减负的内功摘要:由教师主宰到学生主动》,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8期。

[20] 申康秋:《卢梭美学思想解读》,导师:申喜萍,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21] 黄艳平:《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科学学院,2007年。

[22] 崔

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郑州大学,教育学院,2009年。

【Abstract】: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and defects of basic education in present China: mode mechanical rigid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ntent is too old,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uneven quality of education.Naturalistic education theory of Rousseau advocated “back to nature”, respecting the nature of child development,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and that requires edu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These ideas and theories on China's proposed “talents” strate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has a positive role in guiding, our reference and reflection.【Key words】: nature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i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后记

此时此刻,思绪万千。

自己的学生时代即将结束,而这也意味着我将真正步入社会„„有点小害怕但更多的是兴奋和好奇。

回顾一路走来的自己,欢笑中伴着泪水,坚定中又偶尔会有些许迷茫。从第一次踏进学校的五岁小女孩到如今即将走出大学校园二十有二的青年。一路坎坷一路欢笑见证了我数十载的学生生涯,而今即将离开校园,不免有些许感慨与不舍。

我深知自己是一个幸福而又幸运的人,不论什么时候身边总是陪伴着关心和爱护我的人。正是有他们的陪伴让我在难过后可以很快露出笑容,在跌倒后可以直面自己的失败与不足。为此,我要感谢那些伴我成长的人。

首先,我要感谢自己的父母。虽然他们并没有在我的学业上给予多少帮助,但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怎样做一个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的人。我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并不是最好的,但我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善良、正直与宽容,而这些远比拥有一份傲人的成绩更令我自豪。

其次,我要感谢在我学生时代给予我鼓励,与教授我知识的恩师们,尤其是我的导师候选明老师。从学年论文到毕业论文,每一次侯老师都很认真的给我指导。即使在百忙之中老师也会抽出时间给予我们指导。大到文章结构、段落内容,小到一个错别字和标点,侯老师都很细心的标注出来,即使是一些因为粗心而犯的错误老师也极有耐心的为我指正。正是侯老师的负责和耐心,使我的论文能顺利完成。

然后要感谢与我一起学习与生活的好朋友和同学们。感谢我的舍友,马阳、刘晓敏、潘晓燕。四年里我们有过矛盾,但更多的是欢笑和温暖,和你们一起生活、学习,探讨问题让我各方面都成熟了许多。特别感谢马阳和王蓉,在我的毕业论文格式方面给予帮助。感谢李秋潮大学四年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以及每次和侯老师联系都能第一时间告诉我,让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最后,我要感谢自己,能够坚持完成数十年的学习生涯,同时在最叛逆最迷茫的时候没有迷失自我。我对自己有信心,为自己感到自豪。

希望身边的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不忘最初的梦想。

刘东茹

2011年5月

第五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趋势和问题

内容摘要: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关键词:课程,基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发展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 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 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 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 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它不是靠贴标签或靠信手拈来的几个例证或事件就可以作出结论的,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数量模 型的经济学研究。此外,由于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现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基础教育 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还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 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就要慎之又慎,盲目轻率的否定于改革无补,而针对现实的具体问题提出建构 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 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 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 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 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 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 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 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 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 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简单地把当前和未来的课程按改良或改革来作观念和现实 上的区分是不恰当的,只能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混乱和误解。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 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要纠正片面强调智能发展的倾向,转 向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尽管我国在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方面与国际进程有一定距离,但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经 验教训,把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同时纳入课程改革的中心视线,采取措施,使之并行不悖。个性、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潜能等等,成为目前课程领域的主流词汇,这对我们纠正长期以来的知识、技能偏 向,树立现代的、科学的课程观是极大的推动。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80年代以来,一些课程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科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 基础知识的教学。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的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论形成不谋而合之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基础”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和知识发展的特点,学校课程的 “基础”在不断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过去长期在学校的课程和教学中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的“双基”教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从事生产劳动打下坚实基础,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鲜明特色。事实证明,坚持“双基”为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仅仅坚持“双基”的教学是不够的,现代社会对公民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此外,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还要求学校养成未来公民基本的观念和态度。所以,学校课 程的基础实际上已经由“双基”发展为“三基”和“四基”。由于我国理论界和广大教师对“双基”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教师比较熟悉“双基”教学的操作程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我们欠缺的是对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程序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如 果不对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指标和实施方式进行认真的探索,教学实践很可能仍然会停留在抓“双基”实、抓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培养虚的层面。同时,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双基”教学上多年形成的理论和经验价值,防止出现一强调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就忽视甚至否定“双基”教学的偏向。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GG NUWFs{Q:B

`Gl)Fh/-OO9t2!l~Gj!Q工商管理毕业论文$r9VQ(#)Jev2YDz+zc=%_S)JYP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养成道德在历史上一度是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至今也仍然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任。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 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今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 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在此情形下,道 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 迫切任务。但我国道德教育长期存在花时多、作用小的情形得以改善的前景不容乐观。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 在道德教育上相互脱节,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本“教科书”的局面。这种情形不是靠行政命令或一朝 一夕就能改变的,必须在发现和尊重德育的规律方面做巨大的努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与人文精神的永恒追求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靠什 么来控制科学技术这匹狂奔的野马呢?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传统人文学科的教育。他们认为,科技发展需要 人文精神的牵引,人们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和确定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国际上近年出现的加大人文学科课程 份量的趋势就是这种看法的反映。我国学校教育中数理学科比例较大、人文学科份量偏低的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论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来自www.xiexiebang.com免费论文网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世界不可能按照一个整体来进行传授、学习或探索,对世界进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认识是必然 的选择。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需要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发生整合的作用。如何解决这样一个矛盾?

我们认为,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与此相对应,学校教育中的分科和综合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综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阶段的课程综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义 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但高中阶段,分科深化的 课程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体现出的教育上的巨大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在高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分 科的教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势,防止以综合的优点来反对分科的长处。防止要改掉的恰恰的是要继承和发扬的情形出现。那种动辄以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代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为借口,不顾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片面强调综合或分科的优点,以便取代对方的做法是不足 取的。可以预料,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 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靠制定一个政策,而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 行之有效的综合的模式和方法;而是需要我们如何能排除干扰,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把握好分科和综合的界限并使它们能够相互渗透和补充。该综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 坚持分科,综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综合。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中小学学术科目在追求学科体系结构完整性和纯洁性方面的误区,使我国课程总体上脱离生活和实践的倾向仍然很严重。特别是表现在中学的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上,这种情形更为明显。这种误区的出现首先是对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为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这一本质特点认识不足,学科课程专家把出发点放在为学科后 备人才的培养打基础上造成的;其次,它与课程编制者没有切实认识到实践和生活的教育价值,没有把实践和 生活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来看待有关。

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的融合起来,并不是要使课程脱离学术的轨道,而是给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充分学术化了的课程增添时代的特征和新的活力。把中小学的通识教育 和职业技术教育适度融合起来,通盘考虑,是许多国家通常采用的做法。我国20多年来也一直在这一领域探索,但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一方面,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适度”是最难把握的,50年的历史证明,我们总是围绕这个“适度”或左或右来回徘徊折腾,甚至滑向严重干扰教学秩序的方向。过 于强调职业教育或通识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危害,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课程个性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形下,教师面对众多的不同资质、不同特点的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最大限度地采取各种措施,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几百年来,人们在 课程教材和教学领域不断地探讨,企求有所突破。因材施教作为课程编制和教学过程的主要原则,可以说在大 部分的时间和情形之中仍然停留在理论原则上。目前的课程改革,个性化依然是我们要坚持追求的目标。但是,应该注意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 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课程个性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特点鲜明的学生开发 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以促进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

课程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促精品的现实需要。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教材采用“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政策,全国范围内有多套义务教育教材正在使 用。总结义务教育教材多样化所走过的道路,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必须坚持走多样化的道路,这是确定无疑的正确方针。但是,坚持课程教材的多样化具有三个必要的条件:首先多样化是一个数量增加的 概念,就是要发展多种多样的课程教材;其次,数量的增加必须和课程教材的差异性结合在一起,即多种多样 的课程教材必须是各具特色的,相互之间的编写的风格和适应的对象上都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分,各自显示出独 特性的特征;第三,仅有数量的增加和差异性的存在,还不足以真正构成多样化的本质特征,它还必须和课程 教材的可选择性结合起来,使不同特色的学校甚至不同特点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独立地、自由地、不受干扰地对各种课程教材作出合理的选择。只有这三方面的条件具备了,课程的多样化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向学校教育领域渗透的局面,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学校教育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现行学校教育方式在未来社会继续生存还是消亡?信息科技的发展最终会为教育方 式带来什么样的变革?这在今天还是一件难以预料的事。但我们应该清楚,现行教育方式或课堂教学方式并不 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它本身也是通过变革和发展而确立的,它适应的是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时代的要求。今天 正在变化的信息网络时代会把我们带到什么样的方向?值得我们深思。

学习方式的变革可能是这个时代教育将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仍然像现在一样基于课本进行学习?还是基于信息资源进行学习?显然把教科书作为圣经一样来进行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学习方式。如何为 教师和学生准备方便易查的学习资源是课程编制面临的新的巨大的课题。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课程研究中古 老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被赋予了新的答案。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创造的资源在新的 教育知识价值观的引导下,会逐步占据主要地位。由此,课程的概念将会增加新的内涵。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张廷凯

下载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张廷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 提高我......

    当前我国会计改革日新月异

    倡 议 书 当前我国会计改革日新月异,会计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和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布,构筑起防范风险的安全体系;......

    浅谈我国当前环境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当前环境问题及对策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摘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问题。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难题。本文在对环境问题的......

    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浅谈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取得的飞快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即是机遇又是......

    探讨我国当前周边形势及其应对策略大全

    探讨我国当前周边形势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周围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缘标的目的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优秀范文五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

    浅谈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出路

    浅谈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出路刘华光(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LiuHuaGuang(GuangDongpolytechniccollege, Guangdongguangzhou, 510520)作者简介:刘华......

    当前我国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我国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随着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部门预算制度日趋完善,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步明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