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它不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着我们自身的生存发展。
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已经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如下: 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就酸雨污染而言,由于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2.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3.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虽然我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环境污染仍然严重而且治理没有得到满意的效果。原因如下:
(一)能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费的超常规增长,是环境污染治理不善的深层次原因。
“十五”期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火电、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出现过热发展的态势,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实际达到1.6,是规划预测的4倍。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量达到22.2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了55.2%。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549万吨,超过总量控制目标749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约27%。污染行业排污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治理进程相对缓慢。同时,许多老企业年久失修,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污染防治设施存在问题,污染种类日趋复杂。
(二)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远远不够,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在以GDP为中心的干部考核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甚至以牺牲环境和群众健康为代价,违法违规审批、建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建设项目,造成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导致环境质量恶化。严重背离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是政府应该履行的基本职责;还有一些地方根本不充分重视环境治理设施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说,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尤其是破坏环境的政府问责制、责任追究制没有实行或流于形式。
(三)环保制度不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严肃性不强。
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法规制定和修订的进程缓慢;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环保法律和国务院及其和环保有关的部门施行的法规、规章都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时间的滞后性,往往先有普遍性严重性污染问题,才再引起立法。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也不够,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
(四)环境治理市场化发育程度太低,治污与经济运营未形成良性互动的市场机制。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都由政府财政预算负担。随着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地方政府已越来越难以支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扩大。环境基础设施企业化经营、使用者收费政策、排污交易政策还没有畅行。而美国早已通过市场机制成功地解决了工业排污的治理问题。现行的价格体系也存在着扭曲现象,资源、能源的价格影响了其有效利用和合理配臵,表现在一些环境资源的低价甚至无偿使用,排污计量征费、排污市场价格没有反映社会成本。市场机制被行政权力“僭越”,未能让市场有效地起配制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作用。资源更新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还未落到实处,未进入市场进行有效的循环运行。
(五)各级环境部门在各级政府内的地位与“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定位不相称。
我国政府的各级环境部门在政府的各部委办局中,其地位明显不高,重要程度远未为人们所认识,机构负责人的影响力不足挂齿,其权威在政府内、在社会中几乎无足轻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也基本不具备以前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综合协调功能,没有统一监管机构的权威。
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并且治理不利的现状,应该如何改善呢?
(一)建立适当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经济效率原则,水、大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的综合控制原则,有效控制跨界污染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原则等。
2、建立健全各项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包括总量控制、许可证、排污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审计等,力求使之成为更加完备、更加透明、更加公正的法律制度,并把污染综合控制和全过程控制作为这些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
(二)强化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
国家法律,包括各项环境保护法律的有效实施,是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公正发展的基本条件。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市场经济立法和环境保护立法落后于实际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同立法的进程相比,有关法律的实施,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不少地方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还通行无阻。其结果除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外,还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守法者经济上吃亏,违法者经济上占便宜,不支出和负担防治污染费用,同等条件下成本相对较低,形成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应当强调,强化法律实施,共同遵守国家法律,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转、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地位平等、等同对待、自我负责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加强政府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
为公众和企业提供包括污水处理、废物和垃圾的收集与处理,保证水体、空气、生活环境的清洁优美,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等,是任何现代国家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同时采取经济措施鼓励私人和企业也提供这种服务。能否高效、高质量地提供这种服务,常常是衡量一个政府效能和业绩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地方政府应努力提供以下公共服务,当然,受经济发展木平和地方财政能力的限制,各地方和各城市在提供这些公共服务方面,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但这是迟早都要做的,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注意同国际环境保护趋势相衔接
在国际环境领域,世界各国既有共同利益,也有许多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有关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有关国际环境规则和标准等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利益冲突。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坚决反对发达国家借保护环境设臵贸易壁垒,也要适应国际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注意保持同国际上、同主要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标准和作法相衔接,以适应国际和各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对国际市场所构成的越来越多的限制。我们的企业应当认识到,这是将来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法制建设,文化建设一样重要,生态环境的好坏关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在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后,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证。
第二篇: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学院名称 金融学院
专业班级 金融二班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2014年 06 月 28 日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
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总财富的不断积累。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中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出来。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进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对社会进步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要想发展好市场经济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对社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还存在着诸多不宜忽视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覆盖面及其实施范围狭窄
从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来看,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已经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在传统的社会保障方面上,我国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就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是在国有企业进行的。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职工受到了社会福利保障,而非国有单位的职工,尤其是农村居民却被排除在外,很少享受到社会和集体的福利。例如,在社会保险五险中,养老保险是参保人数最多的,但也只有16554万人,而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为7374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等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之和(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36870万人,占50.0%;第二产业15780万人,占21.4%;第三产业21090万人,占28.6%。从上述数据中,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明显偏小且实施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狭窄范围。
(二)社会保障地区之间差异过大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也很大。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社会统筹、企业负担与个人储蓄相结合的保障制度。依靠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收入,政府需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相应社会保障。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社会保障水平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严重的不均衡状态,造成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有实力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绝大多数项目,而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却不能实施。这样城乡失衡加剧,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长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会使得各种资
源不断的涌向大城市,从而农村地区则资源贫乏,城乡发展不平衡持续扩大。如果不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由于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带来利益的农民生存情况会更加恶化,从而加剧城乡不平衡,进入恶性循环。城乡社会贫富悬殊加大,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更会使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无法实现。
(三)养老保险制度有资金缺口
虽然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 但由于过去养老金是由国家和企业为老职工和退休职工全权负责的,而他们自己并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这就说明他们的个人账户实际上是空的,如果让他们现在依靠个人帐户养老是不太可能的, 而要想填补这个资金缺口既不能完全依靠国家也不能由企业补足,因为会影响了国家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是比较困难。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劳动者和政府三方。其中,企业担负着筹资的大部分责任。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在社会保险统筹中占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经营很不景气。在收缴比例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按时足额缴纳其所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出现了实缴率逐年下降而拒缴率或欠缴率逐年上升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沉重的负担,某些地区开始有大规模的人群退出社会保障体制。而且这一现象,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情况下愈演愈烈,这将会成为社会保障基金筹资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部门分工不协调,缺乏统一性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是由政府各部门多头分散管理的,并没有协调统一管理。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其突出的问题包括:发放渠道未实现社会化、具体办法不统一等等。地区特别是行业分割严重,从区域看,统筹范围仍普遍较小,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及转移支付能力很弱,致使经济越困难的地区社会保险工作也越难维持。主管部门的部门利益问题突出。主要表现是管理费用提取过高。在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于长期分属国家劳动部、人事部管理,离退休人员待遇差别过大。因此要适时分步地建立起覆盖所有城镇职工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管理透明执行。
(五)社会保障的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以及人民法律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许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部门规章或内部规章,并且缺乏必要的公布与宣传,使能接触到的人数相当有限,从而许多当局者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不清楚或难以知晓,导致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不知如何保护或根本就不知道,造成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一纸空文之现象泛滥。另一方面,在我国很多人认识不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认为只要是保险,既可以投保也可以不投 “广大 的农民群体更是不理解甚至是不信任国家的政策, 即使是有经济能力也拒不参加或是仅参加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险 ”在企业 , 职工是否能参与社会保险有时候还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和单位经营状况好坏 "总体来说 , 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认知程度。参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都不够, 在自己的利
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不懂得用政策法规的武器保护自己。
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分析
认识到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种种的问题,有关政策人员需要做都的就是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规则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建立起全面、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在农村地区的实行模式,不断将社会保障从城市扩大到广大农村地区并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享受率直到实现城乡一体化全覆盖的宏大目标。二是社会保障从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向更广阔的领域扩展实现非国有的企业个体户农民工等社会保障机制的全覆盖。三是不断拓展社会保险项目建立多元化系统化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缩小区域差距,保障社会公平
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不够以及片面集众多资源来发展东部,造成中西部落后地区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成为最脆弱的环节。社会保障的性质就是在于它的政府强制性和非盈利性,它体现的是以发展会成员在政府保障下的平等保障权利。目的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实际利益,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达到富国安民。
(三)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要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渠道。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率,相关的社会成员都必须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以较高的透明度重塑和强化劳动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保管账户,杜绝挤占挪用现象;提高社会保障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
(四)促进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分工协调,统一管理
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一是由政府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打破多头管理的格局便于统一规划和管理。二是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走社会化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全国应统一社会保障制度并由各政府社会保障专管机构统一管理。三是构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机制如社会保障基金会投资运营部等机构具体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营运研究基金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率确保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四是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业务经办机构具体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受缴支付等业务。
(五)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一是应当组织群众认真学习有关法律。要认真学习贯彻相关法律,并与实际情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机制,制定推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作方案,在政府公共服
体系中率先建立符合省情全面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要把宣传教育纳入六五普法和今后公务员普法的主要内容,广泛开展新闻宣传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宣传覆盖到每个角落,深入到千家万户使每一个群众知悉自身的社会权益。三是研究制定配套政策 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总结贯彻实施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方面的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地方配套法规和规章。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经济矛盾的凸显多发时期。要想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候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障结构体系现阶段构建依旧很缓慢,没有系统的理论,更没有可以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要想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就必须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面向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只有深入研究并解决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只有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一切有益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并着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福利国家。
参考文献
【1】张宝恒郝兰坡刘卫红.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0. 【2】郑功成.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思考[J]. 山东社会科学,2007(6)【3】陈良谨:《社会保障教程》,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4】李琼.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国民化[J].创造2009. 【5】葛寿昌 社会保障学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第三篇: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金融市场作为全球金融市场重要的一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同时我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金融市场规范化、完善化更是首当其冲。本文集中分析了我国应该如何在新的金融形势下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竞争力,健全金融防范的机制,建立和完备成熟的金融市场。
1.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金融市场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发展的。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普遍来说,虽然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深度和广度不够。真正成熟的金融市场的标准是:好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丰富的融资产品与渠道进行融资;长期投资者能够得到合适稳定的回报;市场价格基本合理;市场参与者遵守规则。但目前中国金融市场远远没有达到这些标准,我国尚未形成一个高度开放、规模巨大、品种繁多、赢利性和安全性达到规范的适应货币国际化要求的金融市场。详细表现有:1.金融结构失衡。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2.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
二 我国的金融市场主体竞争力依然较弱。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央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基石。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的主体仍为四大国有银行,虽然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但在整体运行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上仍和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和行为模式仍旧阻碍着国有银行的国际化进程。
三.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有部门金融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通常只注重国内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而对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还需加强。特别是随着货币国际化的加快,本币的流出也将日益增多,而境外本币的增加会使得市场投机因素增多,容易造成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时期削弱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用,甚是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失效和失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它们对我国造成的直接冲击不大,但不能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体系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2.面对金融市场存在的这些问题我的对策。
这里我们就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开放的金融市场才能带来规则的完善和效率的提高。从一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我们的金融体系更有效果,我们需要我们的金融市场,包括银行、证券、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各种金融投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资金配置的效率更加提高,使我们的金融机构更有效,在世界的竞争当中,在和那些市场的老手们更多的竞争当中来提升我们自己、提升我们在全世界配置资源的能力,把我们的银行、我们的金融机构也提升到在世界范围配置资源的水平。
1首先面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入世带来的各种挑战,银行就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金融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零售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一项高增长、高回报、高盈利的业务。
2.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应该把发展零售业务作为经营模式转变的重点之一抓好、抓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
3.完善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1加强银行间市场制度建设,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2加强黄金市场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3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4完善保险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4.利率与汇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是一个经济体对内和对外所有金融业态和产品的价格基准。只有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基准,才能有效配置各类资源,金融改革才能彻底并持续、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当前金融改革更应加强整体规划、全国共轨,推动金融改革与利率汇率市场化协调并进。
总得来说,我国的金融市场虽然存在的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会越来越完备。
第四篇:当前我国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曹广明 崔 翔 赵廷阳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北京 邮编: 100125)
摘 要: 我国的“农家乐”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但在成绩的背后,一些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我国农家乐的健康发
展。为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农家乐的概念,进而分析了当前我国农家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农家乐;问题;对策
四川省郫县的农科村是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当地农民利用农村的美丽风光,吸引城市居民来此参观,中午和晚上再为游客提供一餐充满当地特色的农家饭。游客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生态的优美,而且可以体会到当地浓郁的风土文化,使其流连忘返。有条件的旅客,为了进一步体验美妙的乡村生活便寄宿于农户之中,这便是早期农家乐的表现形式。当前我国的农家乐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作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其不断的发展,一些地区的农家乐项目,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所以在建设和运营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并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深入研究我国农家乐出现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农家乐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甄先尧先生在 1993 年,第一次在我国提出农家乐的概念。在今后的 17 年里,在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农家乐的概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目前,对于农家乐概念的界定,在国内比较认同的是由王兵、杜江、舒象连和张家恩提出的。他们认为“农家乐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生活和活动为基础的、可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众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种,是隶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2]”。
二、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我国的农家乐发展形式很好,但由于认识的欠缺和措施的错位,目前农家乐发展中尚存一些问题和不足。
1.生态环境恶化
农家乐旅游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而就生态旅游而言,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旅游效益的高低。但是,在一些农村部分农家乐的投资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并且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为了取得足够的建设用材,进行大面积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从而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快速恶化的现象[3]。
2.基础设施滞后
在一些地区由于农家乐的经营主体绝大多数是农民,开发的地点多处于近郊和农村,与城市相比,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在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方面,都存
在着很大的问题和不足。即使在一些基础设施原本较好的地区,由于近年农家乐发展很快,游客数量激增,加快了基础设施的折旧老化速度。同时还有少数经营者认为,农村旅游越土越好,越是环境脏的地方越是返璞归真,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很好解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当地农家乐的发展[4]。
3.人员素质不高
在一些地区,农家乐的投资少、规模小、门槛低,农家乐的从业人员,包括一些管理人员,对于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情况导致了农家乐的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不能把握全局和谋求长远的发展,各个区域的农家乐在管理上主要是凭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和感觉在进行自我运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农家乐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地区农家乐的服务水平一直上不去。总之,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家乐的长远发展。
4.产品竞争力不强
一些地区由于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缺乏认真的分析与科学的规划。农家乐出现了严重雷同现象,很多经营者对农家乐理解简单,只是将现有的农田果园或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没有挖掘出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名胜古迹的内涵。致使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这种雷同又必然导致农家乐的同质竞争,并最终导致削价竞争现象严重,农家乐的利润空间被迫压缩。
三、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1.坚持生态文化的理念
所谓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认真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当代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的关系,把物质增长与资源持续利用,把技术手段与道德资源的开发都统一起来;把追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应当说,生态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他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这种思想具体运用到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可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顺应当前“绿色旅游”的发展趋势,以生态文化的先进思想指导“农家乐”民俗旅游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结合,保持并优化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最终促使农业旅游资源的再生循环,使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提高知识性和参与性世纪,休闲度假必将取代观光成为旅游的主题。而让游客能够亲自参与和体验是休闲度假受欢迎的直接原因。“农家乐”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度假产品,应该高度重视参与性和知识性。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了解农村生活,享受农村乐趣,尤其是家庭的共同劳动,不管是在田间劳动,还是在果园采摘,这些都能使人们在劳动中增长见识,更能促进家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感情。
3.深入挖掘“农家乐”的文化
文化才是“农家乐”的活力源泉。没有文化的内在支撑,再好的“农家乐”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农家乐”的文化内涵其实很丰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乡土文化,农家的春种秋收、田园野牧、婚嫁习俗等等,都是“农家乐”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因此,为了保持“农家乐”长期繁荣兴盛,就应该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加强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与发展,不断推出更多的文化产品,使之成为“农家乐”的灵魂与品位所在,从而使农家乐真正成为人们尤其是“城里人”心向往之、乐意去之的乡村乐园[5]。
4.组织培训,提高素质
我们知道农家乐扎根于农村,很多地区的农家乐是由农民自身经营和管理的,大多数就业人员也来自于农村,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和服务水平有限,容易出现管理水平低下,服务不到位的现象。针对这种现实情况。采取培训的方式提高农家乐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适当利用农闲季节举办培训班,以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从农家乐行业经营管理的经济规律,到待人接物、迎来送往等方面的实践操作,使服务更加规范,使管理更上水平。
5.统筹规划,形成规模经营和品牌效应
从总体上讲,“农家乐”旅游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很多地区呈现出一种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为此有必要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使其走上规模经营,有序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可以制定本地“农家乐”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政策上给予扶持,如优惠贷款,专业培训,并且综
合考虑当地农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因素,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品牌。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帮助农户改变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形式,采取现代化的运作方式,促进“农家 乐”的规模经营,提高当地“农家乐”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形成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廖军华. 浅析当前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 湖北农业科
学,2009.
[2] 曹瑞琴. 农家乐的发展及其现状[J]. 甘肃科技,2008,(2)[3] 朱万. 青海“农家乐”发展及问题探讨[J]. 青海统计,2008. [4] 光理丽. 合肥市“农家乐”的调查与思考[J]. 安徽农学通
报,2008,(14).
[5] 邓清南,许虹. 四川郫县“农家乐”旅游深度开发的构想[J]. [6]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第五篇:当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作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 孙 举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依法行政使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但是,当前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社会预期相比,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理性地把握和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及其根源,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行政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1、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不顺畅。推进依法行政,必须构建完善、系统、顺畅的工作体制。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它承担着依法行政工作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的重要职责。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哪个地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搞的好,其依法行政也就搞的比较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也比较顺利。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法制机构的建设,在2001年的党政机构改革中,各级政府法制机构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与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倒三角”的工作体制影响了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从机构设置情况看,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乡一级政府未设置专门的机构。从人员分配来看,国务院法制机构人员编制为200人,省级法制机构一般为40―70人,地市政府法制机构一般为10―20人,县级法制机构一般4人左右,有的甚至只有2人,多数还是兼职人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依法行政工作体制呈现出上强下弱的“倒三角”态势,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二是政府法制机构内部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从知识结构看,目前,政府法制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是从行政工作岗位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育学习,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从年龄结构看,尚未在总体上形成梯次的年龄结构。从个人状况看,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专业性较强,个人发展受限制,一些长期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人员得不到提拔重用,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对“事”不对“人”,影响政府法制机构权威。政府法制对于违法执法人员的处理只有“建议”权而没有直接处理权,严重影响监督效果和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对依法行政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2、依法行政意识树立的不够牢固。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带有方向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做好依法行政工作就必须使依法行政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使之真正融入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作法。有的把依法行政作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喊在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把依法行政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一味强调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借口,制定土政策、土办法,抵制依法行政;有的长官意志严重,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轻视法律手段重个别处理,轻制度管理重协调解决,遇到问题拍脑袋,决策问题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导致决策失误;有的片面强调行政相对人应当服从行政机关的管理,重权利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有的唯上、畏上、唯权、畏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只重视领导的讲话、批示,忽视法律的规范、引导功能,讲话没有准则,办事随心所欲,导致行政执法水平不高;有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制定政策、部署工作脱离实际,导致依法行政缺乏具体实际的内容。
3、部分规范性文件不规范。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等。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可以对法律法规起到必要的和有效的执行作用,有利于完善各级政府的行政法制工作,及时解决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依法行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程序不规范。由于一些文件起草单位和个人的程序意识淡薄,有的不按规定上报文件制定项目,有的不遵守文件制定计划,有的未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仅凭上级的文件或者是领导讲话便制定一个规范性文件,有的不经过政府法制机构审核便进入审议程序等等,给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致使一些急需出台文件却迟迟不能出台,使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陷入被动局面。二是内容不规范。有的内容空洞,缺乏可操作性,虽然设定了禁止条款,却于法无据,造成了禁而不止,禁而无效的尴尬局面,降低了规范性文件的权威;有的严重不负责任,将外地经验和文件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没有细化法律法规,没有结合实际,缺乏本地特色,致使规范性文件在本地难以施行;有的文字表述不规范,不准确,不精炼,甚至出现法律常识性错误,致使规范性文件出现歧义,严重影响了规范性文件的正确执行;有的名称不规范。规范性文件一般应采用“规定”、“办法”之类的名称,而一些地市级政府却贯于“条例”、“实施细则”等名称,极易造成误解和混肴;有的实施主体名称表述不一致,在一个规范性文件中,有时是某某行政主管部门,有时是某某局委办,有的还从行业角度出发,编造其他名称,如燃气行业管理部门,供水企业管理部门等,却不直接点明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使人民群众无所适从;有的规范性文件强化部门权利的条款多,提供服务的条款少,强调相对人义务的多,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少,出现了不适当强化部门利益,以及部门利益法制化的错误倾向;有的行政机关为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规范性文件中违法或者超越职权设立收费、罚款事项,与法律相抵触;有的行政机关为了争权夺利,对同一社会公共事务,竞相出台规范性文件,造成政出多门、相互矛盾,文件“打架”现象,重复执法,多头执法情况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的审核把关不到位。一些地方的政府法制机构由于人员力量薄弱,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核把关工作做的不深不细,致使文件粗制滥造;有的屈从于上级领导压力,不敢坚持原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出现违法条款。三是备案审查工作不到位。当前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制而不备以及备而不审,制而不备逃避了上一级政府的监督,备而不审导致监督流于形式;有的地方虽然出台了备案审查的原则要求,却缺乏具体的工作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保障,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难以落实。
4、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强。行政执法监督是指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对其所属工作部门,上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所属相应工作部门,以及行政机关对其所属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的监督。行政执法监督是规范行政执法的有效途径,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行政执法监督一般采取开展行政执法大检查和专项检查,下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通知书、法制建议书,法制协调和行政复议等方式。虽然方式方法很多,取得的效果却不明显:一是行政执法监督缺位。集中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活动数量偏少、范围偏小,有些地方每年仅开展1―2次执法监督检查,有的甚至几年未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活动,而且将主要精力放在城管、规划、公安、建设等大的执法单位,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和全面化的执法监督格局,造成依法行政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二是行政执法监督滞后。认为监督就是查错纠偏,忽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偏重于事后监督,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三是行政执法监督缺威。由于受各种原因的限制,对于违法行政行为,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处理的多,对人处理的少,虽然违法行为得到了纠正,而违法执法者却很少受相应的惩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违法行政问题突出。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最主要的职能,是行政机关履行管理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法律、法规能否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作用,最终要靠行政执法来落实。同时,执法活动直接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人民群众往往是通过行政执法来认识和评价政府,认识和评价法律,行政执法是否公正、廉洁,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威望和法律的权威,关系着依法行政的成败。一是行政执法主体混乱。表现为:行政执法队伍过多、过滥;行政执法权分散;执法主体不合格;部门职能重叠,职能不清,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现象严重。二是行政执法“利益化”。目前,多数基层执法队伍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罚款和收费,而且罚得越多,收的越多,返还的也就越多,使行政执法与执法者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执法就是罚款,执法就是收费已经成为个别执法人员的“准绳”。甚至有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给每个执法人员下达罚款任务,开展罚款竞赛。一些部门之间有利争着上,无利躲着走,争管辖,争权利,争罚款,争收费。有的对于违法行为不是及时制止,而是任其发展,事后收拾“残局”,有的故意设置“圈套”,引诱行政执法相对人违法,然后施以重罚,陷民于不义。三是执法程序“随意性”。有的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不履行事先告知义务,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申辩权;有的不告知行政执法相对人获得法律救济的途径,剥夺了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法律权利;有的颠倒程序,先罚款后定性;有的该适用普通程序的,却适用了简易程序,该适用简易程序的,却适用了普通程序。四是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偏低。从文化素质看,基层执法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0%,大多数为高中学历,甚至是初中、小学学历。从法律素质看,目前,大多数执法人员没有受过法律专业教育培训,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素质,执法不懂法,随意执法,滥施处罚现象严重。从道德素质看,目前,有个别行政执法人员原属社会无业人员,甚至是违法违纪人员,这些人在执法中“霸气”十足、“匪气”十足,违法执法、野蛮执法严重。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人治”思想因素。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专制意识浓厚,官本位思想、官贵民轻思想、特权思想盛行,这些都是法治的大敌。建国后,我国又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单单依靠方针政策调整就可以维持行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对法治既谈不上信仰、渴求,更谈不上实行、遵守。一谈到依法行政,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而是 “治”民,而且这个“治”往往是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故意整治,可以说在依法行政中出现的以权压法、以情轻法、贪赃枉法等腐败问题,主要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思想、人治思想在作怪。
2、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因素。对一些违法的行政行为,有的领导怕影响单位的“形象”、“政绩”,不支持有关监督部门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查处。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对涉嫌并可能构成犯罪的案件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加之在执法机制上不够完善,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未及时移送,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
3、行政执法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一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力度不够,上下迎合的多,打不开情面。二是外部监督大都流于形式,媒体监督没有放开。三是能够对执法人员起直接监督作用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对其享有的权利、司法救济方式以及投诉渠道不甚了解,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也不敢投诉。四是一些涉及行政执法的地方规范性文件大多数是由行政执法部门起草的,容易出现强化部门权力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的倾向。
4、对政府法制机构作用认识不够。有的认为法制机构可有可无,设与不设不会影响工作大局,不愿在法制机构建设上下功夫,花力气。有的认为政府法制机构只会按法律框框办事,缺乏灵活性,不会领会领导意图,是“死脑筋”,视为自己行使权利的障碍,不愿让法制机构人员参与重大决策。有的把法制机构当作收拾残局的工具,决策问题不事先征求法制机构意见,等到问题难以解决,不可收拾时,再交由法制机构处理,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各种条条框框,使法制机构限入“两难”境地。有的不关心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不关心其政治进步,使一些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法制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
三、对策
1、加强行政法制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只有这样,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作好人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不但知道法律,更要熟悉和掌握法制,增强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要变过去的“以教”为中心的“静态”普法为“动态”普法,把普法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将普法有机地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的,在形式上注重趣味性,使“要我学法”逐步转变为“我要学法”,公众才会在接纳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法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感染,逐渐地拥有法治精神,改善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
2、切实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规范性文件的不规范,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危害是极大的,不仅影响了行政机关的权威、声誉和形象,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在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现代意识,更新“立法”观念。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要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提高理性层次。要树立以维护市场权力为本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宗旨的意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二是从实际出发,科学安排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应当始终立足于同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好及时“跟进”社会实践和适当“超前”的关系。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调研工作。要下功夫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发现和寻找事物的客观的、一般的规律,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体现改革精神,对现实中合理的和代表发展趋势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及时予以肯定;对那些不合理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障碍要彻底改革,力求在体制、机制、制度上不断有所创新。四是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严格遵循《立法法》的规定,逐步建立和落实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制度、法制审核制度、集体审议制度、公开发布制度等,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的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使制定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轨道,确保规范性文件的质量。五是进一步加强备案审查工作。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有关规定,抓紧建立健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其所属部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体制。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把备案工作的重点放到审查上来,对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对越权设定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的,对违背WTO规则和我国对外承诺,设置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以及制定程序和公布方式不合法、不规范的,政府法制机构要责成制定机关及时修改、或依法予以撤销。积极探索备案审查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监督的机制,建立备案工作责任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备案工作顺利实施。
3、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一是改变“倒三角”的工作体制,加强基层政府法制机构设置。要在乡一级政府设置政府法制机构,使依法行政工作形成完善的工作体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地市级以下政府法制机构力量,使地市法制机构人员达到20人以上,县级达到10人,乡级达到3―5人,使“倒三角”为“倒梯形”,进而发展为“正梯形”,为基层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二是对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取消“软指标”,制定“硬指标”。科学地制定出一个量化标准,确定政府法制机构的人员配备、领导职数设置、经费保障与当地干部总数、财政收入的比例,使各级地方政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与当地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相适应,才能为依法行政构建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强化政府法制机构权威。目前在依法行政工作应做到,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经济行政事务,都要求法制办负责人列席;凡市政府拟出台的政策性文件,都应注意听取法制部门的意见;凡市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涉法文件,都由法制部门审核把关,凡未经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人审核签字,涉法文件一律不得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在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方面,由政府法制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在处理涉法事务时,都由法制部门牵头组织处理或者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同时在今后的依法行政工作中,要实行下级行政首长向政府法制机构定期报告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的工作制度,对依法行政工作采取一票否决制。四是要进一步改变依法行政工作的体制,使政府法制序列从国务院到地方实行垂直领导,其人事任免、经费保障等直接由上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各级政府法制机构不再是当地政府的工作部门,而是当地政府和部门在依法行政工作方面的领导和监督实施机构,使政府法制机构彻底摆脱地方政府的束缚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开展依法行政工作。
4、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是靠人来维持的,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法律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推进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一是要严把“入口”,要明确规定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条件,并且要逐步提高门槛,在目前的情况下,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应至少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可根据情况的发展,要求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中须具有全日制大专学历。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由人事、法制部门共同组织考试,对新录用的人员采用试用期的方式进行考查,经考查合格的人员,再发给其执法证件,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二是要疏通“出口”,对于严重违法执法人员,要坚决将其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从整体上确保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三是抓好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通过开展“文明执法”竞赛,评选“文明执法单位”和“人民满意的执法者”等活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弘扬正气,树立行政执法队伍良好的形象,推进依法行政向纵深发展。四是所有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经费由各级财政统一予以保障,其罚没收入也不再返还,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部门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从源头克服利益“驱动”。
5、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一是开展经常性行政执法监督,扩展监督范围,加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防患于未然。二是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争议和矛盾的协调,明确执法权限和责任,化解执法矛盾,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打架情况的发生。三是将行政执法监督的对“事”权,扩大到既对“事”又对“人”,将对“人”的“建议权”转变到“直接处理权”,以提高行政执法监督的权威。四是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职能和要求的调整变化,将行政执法责任及时分解落实到行政执法机构及行政执法岗位。加大对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议考核力度,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行政机关执法状况的重要标准。五是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工作,健全相关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开主体资格、法定职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监督办法;建立行政执法投诉制度,受理人民群众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投诉,严肃查处违法行政问题,加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积极稳妥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解决好多头执法、职权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以及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