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第二阶段个人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第二阶段个人研究计划
教学中,坚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动态的评价学生,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方面取得进步,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将分层教学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质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有效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试验措施:
1、承认学生的差异,用不同的尺子评价不同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评价。
2、课前复习体现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学困生感到自己也能行,优秀生也能得到发展。
3、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恰当的问题,给各个层次学生发言的权利,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4、课后练习要有“趣味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觉学习轻松、有趣,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道题的做法,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管理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方法解决,有效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6,继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用心做题的习惯,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三、具体安排 在本阶段,和其他研究成员一起学习,听取部分老师的研究课再一起交流,评价。本阶段中本人准备听取以下几人的课程:
(1)完成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相关的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2)老师的六年级《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3)老师的五年级《小数的性质》(4)老师的一年级《认识图形》
(5)老师的三年级《一一间隔排列》(6)老师的二年级的《7的乘法口诀》
(7)老师的一年级《复习9 8 7 6 5的加法》
教学中给学困生不断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对于学优生,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完成高要求的问题,为他们搭建一个发展思维,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总之,教学上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看到学生的发展进步,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一种符合实际,比较优化的教学设计。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摘 要】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教师的教学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而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因此,如何有效创设和利用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当前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学创新;数学应用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发现数学问题,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运用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验证生活,提升学生课堂互动性。本课题立足我校数学课堂情况,认真学习和研究数学新课程标准,认识到数学学习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摩,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个性的发展。虽然数学教师及学生个人能力及素质不断提高,但在课堂互动方面仍然存在着显著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教学间接知识的地位。
二、课题教学内容和有效情景创设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内容之一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内容都深刻而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载体、教育的途径、教育的环境都是广阔无限的现实生活。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纯数学”仅是一种“数学游戏”,是缺乏生命力和存在意义的,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数学就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地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而教师往往根据教材的内容及教参的指导要求,人为地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把学生固定在“书本知识”里,过分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的激发与感受,忽视了学生数学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组织教学,按自己设计好的教案使学生更多地掌握书本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愿望”。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尽力体现如何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挖掘知识的深度”。
三、课题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方案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素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知道知识的价值及其来龙去脉,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加高涨,且学的轻松、牢固。小学数学中的例题、习题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事物模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能够带着生活问题去进行课堂学习,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性。
2.挖掘生活问题数学化内容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他们有形或无形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见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教师要挖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材料,帮助学生凭借这些鲜活的具体的实例感悟抽象的数学意义,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激起他们大胆探索的兴趣。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应是活动课,通过多开展数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数学课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能交流地学习数学和学习数学地交流。其中后者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要内化数学语言,并学习用其反映自己的思考,将语言与思考逻辑地连接于数学世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应尽量创设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后,算一算本班教室的面积。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善问。为此,应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地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应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猜测的空间,逐步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的动机因素。所以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综上所述,要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要分析教师及学生的个人能力及素质因素,还应着眼于课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把枯燥抽象的知识以更人性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有效创设和利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整合,探索数学生活课堂教学的实施形式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理解、质疑、探究、思维、归纳、创新等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实现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将书本数学理论、应试数学向实际应用转化。
参考文献
[1]康丽.小学应用题中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2]程明喜.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3]郑文亮.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实践探析[J].学生之友:下,2013(12).[4]钱元香.如何创造小学数学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2007.[5]郭维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与探究[N].黔西南日报,2009.
第三篇:2015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计划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课题研究计划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根据课题研究实施总方案,以研训一体为主线,课题研究为主题,结合教研室“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研究计划,立足我校实际,立足课堂,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制定如下研究计划。
二、本学期研究主题: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划分的四大领域,本学期进行“空间与图形“板块有效情境的创设和利用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空间与图形“板块有效情境的创设和利用研究。是因为小学部分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乃是最基础的几何知识。好的、合理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所学空间概念或图形的认知和理解,形成深刻的印象,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开展这一项主题研究,积极反思、总结、应用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知水平。
对1—6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类。开展1—6年级“统计与概率”新课程标准学习和培训,分学段进行1—6年级“空间与图形”板块标准测试。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相关书籍、材料的理论学习。(2)有效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作用,围绕研究主题定内容、定时间、开展骨干教师“空间与图形”课情境创设策略专题讲座活动,促进教师课题研究能力的提升。
(3)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青年 1 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达标”活动,开展“空间与图形”限时现场备课、说课大赛和课例研究展示研讨课活动。
(4)以“总结汇报”为平台,做好课题研训汇报,拓宽提升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具体安排:
九月份
1、课题组长修订课题计划
2、课题理论学习,骨干教师解读、集体学习《“空间与图形”板块新课程标准》,教师撰写学习心得。
3、各年级针对年级上册中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类。并装订成册,供研究教师参考研究。
4、“空间与图形”---《如何说课》课题学校专题活动(骨干教师)。5、5--6年级组“空间与图形”说课、上课研讨活动。
6、参加课题组学校《空间与图形》说课研讨交流活动(9.23)十月份 1、3--4年级组《空间与图形》说课、上课研讨活动
2、参加课题学校“空间与图形”上课活动(10.31)十一月份
1、如何上好《空间与图形》课骨干教师专题讲座研讨活动
2、开展“空间与图形”学习、读书沙龙活动。3、1—2年级组“空间与图形”情境创设研讨课活动。十二月份
1、如何备好 “空间与图形”课研讨活动
2、分年级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课例、反思大赛
3、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收集资料、整理课题档案。
数学课题组2014、9
第四篇: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2010年9月
为了进一步开展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核心成员经过认真研究,确定了本期的研究计划。
一、研究目标
教师结合课题前期研究的成果,进一步进行教学中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研究、继续探索、总结出可行的教学策略和可操作的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效的教学情境中能主动 的学习,提升课题教学效率。
二、研究内容
1、深入研究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和策略。
2、如何解决各类教学情境给课堂带来的负面效应。
3、有效教学情境的推广与利用的方式和方法
三、研究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
利用各种教育杂志及学校购买的关于“创设教学情境”的书籍进行学习进行自主学习,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有教导处或教研组进行集中学习。继续开展读书活动,并进行交流,写读书笔记。
2、开展课题有关的教研活动,推进课题的研究。
举行两次集中的课题研讨活动,时间安排在期中前后。围绕本期的研究内容,上午安排教师准备研讨课,下午安排“课题沙龙”。在课题沙龙时,教师间要对研讨课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对教者的情境创设进行分析,点评。同时利用“沙龙”时间进行专题的研讨,对如何解决各类教学情境给课堂带来的负面效应。如何做好有效教学情境的推广与利用等进行讨论,总结。
3、完善制度,保证研究成果。
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在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的基础上交三份材料:撰写一篇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案例、写一篇有深度的教学反思,完成一篇相关的教学论文。另外在每次的课题研讨活动中,教师必须围绕主题认真准备,在活动中每位教师必须发言。活动后,上课教师交教案和教后反思。其他教师上交叫教学案例札记、论文或活动材料。在学期末,课题组要把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入盒。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细化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
四、研究步骤 九月份:
1、制定本学期的课题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总结上学期研究成果,学习本学期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重点。做好教师的分工。
3、组织相关的理论学习。十月份:
1、筹备专题研讨活动:如何解决各类教学情境给课堂带来的负面效应。
2、收集九月份的理论学习资料。
十一月份:
1、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如何解决各类教学情境给课堂带来的负面效应。
2、围绕研讨活动,教师就撰写心得体会。上交教学案例、设计、札记或论文
3、系统整理九十月份资料。
十二月份:
1、筹备、举行课题研讨活动:有效教学情境的推广与利用的方式和方法
2、收集整理十月份的相关资料并围绕研讨活动,教师就撰写心得体会。教学案例、设计、札记或论文
3、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一月份:
1、收集整理十二月份的研究资料。
2、每位教师完成本期的研究任务,并上交相应的材料,3、收集整理本阶段的研究材料,入盒装档。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进行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2、实践意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调研,发现:学生不是缺少学习的资源,而是缺少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是在老师们的反复组织教学和奖品激励下被动地去学。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认为,只有创设极富童趣和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在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下,在老师逐个递进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不断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也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有效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教学情形。2.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通过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生活化的情境,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和发展了数学综合能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在国外,情境化创设手段已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一些活动中。沙克(Schuck,1985)和渥克斯曼(Waxman,1987-88)都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久,这表明:“情境化”教学的效果已被认可。另外,国外很多学派对情境创设的目的及有效创设的具体方法都有阐述,他们认为: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是形式多样的富于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还认为体验数学活动比课堂听教师讲授更有意义,效果更好。所以,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借鉴这些观点,掌握创设的原则、方法,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在国内,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不少学校课改初期就开始研究,也有一定的经验,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没能很好的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情境创设认识的不全面。很多教师认为创设情境就是课前导入,实际上创设情境应贯穿于课堂始终。
2.只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忽视数学的本质。低效的情境常常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热闹的生活场景所吸引,而缺失了数学思维的含量。
3.教师习惯性“越俎代庖”。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创设情境的依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比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引入了平均速度的概念,而学生一脸茫然,因为学生缺少有关平均速度的生活经验,就像一个小朋友没有吃过冰激凌,却让他形容冰激凌的味道。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广大教师提高对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意义的认识,避免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等误区,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2)通过研究与实践,依据小学生年龄跨度大的特点,找到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
(3)通过研究与实践,继续探索和完善有效教学情境的模式,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最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从而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2.研究内容:
把创设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情境作为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认真研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问题二:教材中有哪些不合适的情境,如何改进?
问题三:低年级和高年级有效教学情境有什么区别? 问题四:如何发挥有效教学情境的价值最大化? 3.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观察、问卷、谈话、类比的方法进行调查。
(2)实践法:针对课题不断在课堂实践基础上验证,并修正教学行为和策略,以提高研究的高度。
(3)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辅以课堂观察法,学生访谈法,作业测量法等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4)经验总结法:对实践中搜索的材料进行记录、交流、总结、提炼,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
(5)名师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法。4.研究的创新点:
(1)加强专业学习,探讨“有效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实验研究中,首先注重教师的专业学习,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不仅要学习“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方面的理论专著、案例,探讨与之相关的多种策略,还要学习中外教育篇章,拓宽专业视野,让自己拥有最新理念。
(2)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为“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搭建平台。
数学素养提高了,对“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的研究才能深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①开展“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教学研讨会,为教师搭建展示、研究的平台。
②开展中心教研组“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提升的机会。
③开展“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赛课活动,感受有效情境创设策略的多样化。
(3)注重教师体验,加强网络教研平台的使用。
在网络教研平台上建立“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工作室,成立“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协作组,把平时教学中与该课题相关的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及时上传,实现思想共享,共同成长。
五、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
该项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是@@市@@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安淑娟,她是省级骨干教师、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市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市创造学会成员、区“名师”、区“新课程课堂改革讲师团”成员,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先后于2008年、2010年、2011年参与了《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实验与研究》、《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青年教师培养的制度、方法研究》等课题的试验研究,并于2010年、2011年、2012年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试验成果得到上级及兄弟学校的赞同与一致好评。
参与该项试验的@老师是@@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事业心强,喜欢钻研,2014年所做省课题《抓住数学本质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研究》已顺利结项,2015年所做区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策略的研究》已申请结项,2015年“一师一优课”活动中,执教的《因数与倍数》获省二等奖,在2014年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优秀辅导教师奖;@@两位老师均是市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职称,多次参与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并在@@市历届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老师锐意进取、见解独到,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多次在区、乡级优质课大赛中获奖。2.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负责课题的整体规划、主持课题全面工作)
副组长:@@(收集资料,剖析现状,设计各教研组课题活动方案)
成员:@@(进行实践研究,撰写案例分析并作好课后反思)
六、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
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均为市、区级名校,硬件设施齐全、资源设备先进,并具有完善的科研制度,详实的试验方案,能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
1、资源优势:学校具有较充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的课程理论及实践的书籍和报刊等资料,拥有相当成熟的校园网络平台。
2、经费保证:学校具备满足课题实施的经济条件,并将不断增加对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真正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
七、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
1.研究安排:
第一阶段(2016年6月-7月)为前期调研、搜集资料准备阶段。调研对象主要是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调研方式可以是随机访谈,可以问卷调查,也可以是教学观摩。调研结束后,进入相关资料的搜集阶段,有甄别的为实际研究操作过程搜集具有指导性和教育权威性的资料、文献,为后期课题实施和结题工作提供广阔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2016年8月—2017年1月)为分段实验,逐一实施阶段。此阶段为课题组工作的重要阶段。我们课题组将小学一至六年级按学段分为低中高三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心智能力,逐步开展研究工作,并对研究过程中教学案例和活动细节及研究心得感悟详细记录,为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三阶段(2017年2月—2017年5月)为阶段小结阶段。此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因为后期结题有没有理论高度和教学实践指导意义,有没有推广价值,就取决于此阶段。我们课题组将认真全面整理前阶段的资料,归纳总结研究经验,并再次对照相关资料和文献,旁征博引,查漏斧正,然后再社会调研,实践论证,并请教相关教研专家指导,书写阶段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2017年6月—8月)为整理、上报阶段。前三个阶段工作都已顺利完成,课题组就要全面细致的对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资料,笔记加以归类整理,建立课题研究档案袋,按相关规定整理成册,对研究过程中的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要结合阶段小结报告,补充和完善,并请教相关专家指导修正,最终撰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题研究报告,报送上级课题研究领导小组。2.研究举措:
(1)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更加喜欢学习数学知识,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更加全面、系统的数学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
(2)通过研究与实践,使教师们能重视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和利用,努力探求创设和利用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并能结合实际教学反复实践与验证,最终形成个人教学能力和特色,从而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3.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努力探索出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情境方法和策略,收集一整套有效教学情境的教学案例,归纳整理出系统规范的操作指南,再推广到全区各个班级的数学课堂之中,提高全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将在老师有效教学情境的引导和启发下,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广,数学综合能力也越来越强。
呈现方式:主件:三份报告
附件:教学设计,反思,调查表、教学案例、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