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说 教 学 研究 文 献 综 述

时间:2019-05-13 00:1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 说 教 学 研究 文 献 综 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 说 教 学 研究 文 献 综 述》。

第一篇:小 说 教 学 研究 文 献 综 述

小 说 教 学 研究 文 献 综 述

一、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的阅读活动,是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发展性阅读活动。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开始于感性活动,始终有形象伴随,但作为一种认识,它离不开理性活动。对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鉴赏,是以理解为基础,由形象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深化过程,是一种包括认识过程在内的审美享受活动。文学鉴赏主要是把握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现并概括作品的美感因素,理解、判断、鉴赏其作品内容;赏析评价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文学鉴赏能力主要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分析、艺术境界的感受、艺术主旨的理解和艺术语言的熏陶这四个方面。

《文体阅读法》中认为:小说是一种以叙述生活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

人教版初中第五册附录《谈谈小说》中这样定义:“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小说。”

小说: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二、中国知网检索信息:

1、检索项 :主题 ; 检索词:小说教学; 模糊检索; 时间范围(1979——2008)共计317条,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81);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9);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0);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7);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0)

2、检索项 :主题 ; 检索词:中学小说教学; 模糊检索; 时间范围(1979——2008)共计36条。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2);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4);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0);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0);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0)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目前语文界对小说教学的研究不太重视或没有专门进行研究。一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不怎么考小说,二是许多研究者把它放到了阅读教学研究里面了。

三、文献综述

关于小说教学的观点

(一)硕博论文

硕博论文中对当今中学小说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1、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引入小说教学。

黄红丽《初中小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认为: 1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3小说文本注重解读方法的多样性。

4小说阅读的自由空间应超出课堂教学的限制,延伸个性化阅读。

2、对中学小说教学在选材、教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

1)柳广云 《关于中学小说教学的思考》中认为:

现行高中小说教学选材范围狭小,缺乏时代性;对于小说教学,教师和学生思想上都不重视,教学时间分配上也不重视;教学中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缺乏新思想、新做法;注重思想教育而忽视审美教育;教学目的注重广度而忽视深度;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再加上主题思想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说教学完全可以以一种娱乐的轻松的态度来进行,不必事先预定诸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为中心、以审美为出发点来进行。多一些人文精神的感悟,少一些主题思想的分析,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切实为培育有个性的人才服务。

2)栾桂芳 《古代小说教学方法初探》认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小说教学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阅读指导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功利的思想观念、偏误的教学实践、滞后的教学研究以及沉重的课业负担都是造成古代小说教学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的原因。这种教学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作者引用古今中外成功的教育经验,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改变现状的探索,提出了提高古代小说教学效率的一点新方法、新思路。如:三步五法;主题法等。

3)侯艳荣《〈聊斋志异〉与中学文言小说教学》认为:

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古代文言散文、诗词和古代白话小说,文言小说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加上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文言散文和古诗词教学一直很受重视,文言小说的独特价值往往被忽略。她对目前的文言小说教学进行了反思:一是应试教育造成的误区,主要是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二是僵化的教学模式造成的误区,主要是将文言小说教学混同于一般的文言文教学,重知识轻感知,重接受轻情趣,使学生厌学。三是分析了其他因素对文言小说阅读教学的冲击。她还探讨了文言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一是走进作者的生活时空,探究作者的精神家园。二是多层次、多角度解读作品的内涵,比如从文学、审美、文化等方面解读。三是学会表达,即要学生学会唤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跳出文本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达到结合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和观点的目的。

3、将信息技术与小说教学整合,革新小说教学的形式。彭岚《网络环境下的小说教学》

在对小说的教学价值、网络环境下的小说教学相对传统小说教学所体现的优势进行分析后,重点谈及网络环境下小说教学进行革新的重要形式—信息技术与小说教学整合的问题,对整合的价值及整合的现状进行了一定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网络环境中信息技术与小说教学整合的几种基本模式“基于网络以讲授为主的小说教学模式”、“基于以自主探究为主的小说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以小组协作研究为主的小说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

(二)期刊论文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小说、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教学。中国古代小说教学:(1)《古代小说鉴赏》吴小如(《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搬社2001年10月):读小说除了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要注意到纵向和横向的情况。所谓纵向,指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是什么,这个传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如从神话传说到历史著作,再到民间的口头说唱都与古典小说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谓横向,即考察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长短篇小说有哪些明显差异。如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长短篇小说有一个明显差异,那就是西方小说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有时还强调要挖掘人物内心潜在意识是怎样活动的。而我国古典小说则着重于描绘事物的外在联系和人与人比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2)叶湘瀚《古典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六法》认为:

1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基本知识。以《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例,二者都属于历史小说。但《水浒传》可定位于英雄传奇小说,《三国演义》则可定位于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多吸取民间传说,虚多实少,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为虚构;历史演义小说多从史书上截取素材,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依据史实,但也不是完全实录。英雄传奇主要写草莽英雄传,因而较多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林冲;历史演义小说多从史书上截取素材,因而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如关羽。这样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时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明确中国古典小说以性格塑造取胜的特点。

3注意人物出场技法,如林黛玉、李甲、白妞等人物的出场。

4重视细节刻画,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的刻意修饰和刘兰芝临走时的打扮很相似,其用意也大致相同,又如杜十娘“微窥公子,欣欣似有喜色”,“微窥”表明杜十娘对爱情还抱有最后一点希望,但看到公子“欣欣似有喜色”后对李甲完全绝望了,她只能以死抗争惨遭始乱终弃的命运。

⑤注意景物描写对人物的刻画作用。小说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以人物的生活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如林黛玉眼中的贾府。

⑥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3)欧阳珍《关于明清小说教学的几点思考》中认为:

1当好每篇小说的“导游”,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 3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研究能力;

4充分利用影视资源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信息吸收量,在比较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国现当代小说教学:

张显彬等《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7-8期)

1、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框架完善与否决定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

从认知心理结构来说,需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熟知各种文体特征;了解某类作家或作品的内涵形式等;了解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辩证关系;了解长篇和短篇在人物刻画上的不同特点。

从审美心理结构来说,需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形象的确定性和鉴赏的不确定性;形象的客观性和鉴赏过程的主观能动性。

2、小说阅读鉴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主题的鉴赏:从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看主题;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从情节的发展看主题;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高中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搬社2006年6月):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主题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正是文学作品多解性和丰富性的表现。文学作品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对它的理解鉴赏,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造,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含意。(它谈的是对主体的解读,对形象的解读也应如此。)

人物的鉴赏:从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来分析把握人物;从小说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节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所制造的氛围中感受人物的情趣心境。

情节的鉴赏: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要紧密联系人物的典型性格;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从场面和细节的分析入手,把握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环境的鉴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创造;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语言的鉴赏: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注意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由敘述语言确定小说的情感基调和社会氛围;由过渡语言揭示情节意蕴。

外国小说教学:

肖家芸等《外国现当代小说阅读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7-8期)

1、要对现代派作品产生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基础有一定的了解。

2、要对现代派作品的思想特征有一定的把握。如危机感和悲观感,又如全面异 化,再如表现主观世界。

3、要对现代派作品的文艺主张有一定认识。

要对现代派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有一定了解。如象征、意识流、荒诞等。第二部分-------中学小说教学

1、张成梁《略谈中学语文中的小说教学》认为: 当今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小说教学混同于一般记叙文的情形。他认为,应根据学生年龄、阅历、知识面的不同,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方法。初中一、二年级可把小说当作记叙文来教,目的是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在初中三年级以上,应当根据小说的特点来进行教学,主要应侧重对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环境描写的分析。

2、李都明《高中小说教学探微》中认为:小说教学首先应摒弃教师分析,学生做笔记的技法,改进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其学习的自主性;其次,应根据学生与教材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如讨论法、发现法)进行教学,强调鉴赏的多元性;再次,随着高考语文文学色彩的增加,开放性的主观题越来越多,高中小说教学中的见仁见智,不但不会与高考产生矛盾,而且更有利于学生适应这种侧重于思维品质检查的试题.。

3、彭文林《高中小说教学新探》中认为:

1给学生提供信息,自主学习。其中包括: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质疑,向学生介绍可阅读的书目,提供较有影响的网站等。教他们查图书资料,处理上网信息的方法等。质疑讨论,探究学习。

3动手实践,体验学习。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回到主人公生活的时空去经历,感受 体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编作品,创新学习。

第三部分-------小说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1、李新光《浅谈小说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中认为:

1分析肖像,要重视对人物富有特征的外貌以及外貌变化的分析(如《孔乙己》外貌 的白描手法),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是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3在分析人物动作描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通过对人物在一些重要事件中的动作进行分析,以把握人物性格的实质,理解主题。

4心理描写是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描写方法。

5细节描写是小说的血肉。

2、牛素洁《把握人物形象 提高鉴赏能力——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谈》中认为:

中学语文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 但是, 始终没有解决固有的程式化缺陷, 小说教学也

是如此。囿于程式是违反阅读规律的。只要深入地分析人物性格 ,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那么 ,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 而且能引导学生深刻的认知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兴替。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首先要分析其性格的本质特点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这一个”的特点。其次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具体而适度。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还要与赏析细节刻画紧密联系。起来。

3、《语文学习》2006年10期的《关注作家表现人物的心灵辩证法》

优秀的作家在表现人物时“绝不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外部特征上,而是主要通过对人物内在的心

灵世界的表现,去让人感受和把握他整体的生命状态”(《当代大学者访谈录·钱谷融卷》),这条关于形象塑造的重要原理对我们的小说教学有启发作用。有些小说教学草草掠一下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就迫不及待地组织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展开架空式的讨论,从而造成一种有真正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被隐性流失的事实,因为它缺乏的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审视和提升,缺乏的是一种学习主体对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言语智慧——表现心灵的艺术——的关注和享受。

1关注作家对立统一地表现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家塑造形象时尽可能避免有如鲁迅所说的“欲显刘备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的绝对化写法,而是爱而知其恶,憎而顾其善,狄德罗说的“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伟大与渺小的复合物,这不是责难,而是给人下定义”,脸谱化的创作注定是失败的,鉴赏也是如此,一定要注意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关注作家重心凸显地表现人物心灵的独特性和具体性。个体心灵虽在不同的时空情境下有着方方面面的表现,但在心灵内部却不是比例均衡地呈现出平衡的状态。好的作家在塑造典型人物时一方面要表现作为“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更要表现他作为“典型”的心灵的独特性和具体性。曹雪芹写王熙凤,虽展示了她心灵世界方方面面的东西,如美丽、风趣等,但描写重点却定位于她心灵的基本特征,那就是狠毒。又如阿Q,鲁迅表现了其心灵的多个侧面,有时他表现为农民的质朴,有时他又表现出游手之徒的狡滑;有时自负,有时自轻;拥护男女之大防,又粗俗地向吴妈求爱。然而他心灵中最基本的特质——精神胜利法,始终是作者最主要的表现内容。进一步说作者表现其心灵的多个侧面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精神胜利法。

3关注作家肌理细密地表现人物由渐变至突变的变化流程。如林冲、水生嫂们、高尔 基笔下的母亲等成功形象。

第四部分------小说教学的方法专谈

1、孙凯《介绍小说教学的几种方法》认为:

1、分角色朗读法

2、以物析情; 3旁及他人法; 4跳读法;⑤跳出法; ⑥排演课本剧。

2、崔木林《略论比较法在中学小说教学中的运用》中认为:

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拿出一些作品(课文)进行充分的比较分析就是一个容易进行,见效较快的好方法。

1通过比较,容易把握小说的特征。2通过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的匠心。

3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3、莫如彪 陈守莉《多角度解读小说和教学》中认为:

1多角度解读小说的题材。只以题材来评价小说的观念是不全面的。

2多角度解读小说的主题。传统小说解读忽视了小说的核心——“人”,而人的精神世

界和心灵世界才是小说要表达的核心。小说最根本的东西是要反映人的生命,人生的苦乐。因此,我们解读小说,不仅要分析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而且要分析小说中的“人”。3 多角度解读小说中的“人”。多角度解读小说中的“人”,我们会发现“人性”的不同侧面: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多角度解读小说,改变小说的教学方法。

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而应是学生从小说中读出来的是什么,小说教学应从过 去封闭式的意识向多元的意识转变。

5多角度解读小说,激发师生的创造力。第五部分-------小说教学的问题(困境)

1、成旭梅《现当代小说教学困境探微》认为: 1技巧操练与“人”学之质。

“人”学,具体到小说教学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小说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二是指小说教学是以人的分析为中心的。目前小说教学中,对人文存在太多的曲解,我们应该不虚伪、不矫揉,解放人性精神,舒展自由灵性。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教师是第一受众,学生是第二受众,二者关系就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播者与知识的接受者,只能同时以读者身份鉴赏,同时教师还必须承担辅助学生鉴赏的责任。教师不仅要研究作家创作意识、作品的内容形式,还要研究读者的接受意识。

2情节诱惑与深度体验。

好的小说,不仅是结构活着的方式,文字活着的方式;更是思想活着的方式,精神活着 的方式。语文课堂对话,不仅应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教材编写者的对话,与教材内容的对话,更有与历史时空的对话,与历史人格的对话,并能从中升华而成一种恢弘伟岸的精神品质。

而目前粗放的现当代小说教学却将学生导向情节的梳理。其实,情节并非现当代小说创作的核心所

在。典型概念的介入、语体的变革、文本的自省与文体实验等现代小说因素,都是现当代小说较之古典作品有了更多的审美维度。同时,小说不同与诗歌、散文和议论问,它具有情感立场的内隐特性。因此,现当代小说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颠覆文本与建构自我。关注情节,解构文本的语言、内容、结构、表现、技巧等是小说鉴赏的必经之途;然而解构的目的更在于重构,重构一个鉴赏者“自我”在内的新的文体体系,即引导鉴赏者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从潜意识里求取“自我”性质的内容,从而达到“审美”的境界:或获得情感的满足,或获得理性的满足,或获得智性的满足,进而更深入地解读作品。

当然,仅是“找到自我存在”并非鉴赏的终极目标,小说鉴赏的意义应从表象的“内审美”,即教师

应有目的地牵引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使其在不同的层面上立体地展开,使之在比较“作品自我”与“现实自我”中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

3虚构的真实在场

接受美学指出: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

构成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来发挥想像力进行再创造。虚构精神是小说存在的永恒命题。如何解读虚构?只有教师“精神真实”,才能引导学生“精神真实”;只有教师“精神丰盈”,才能引导学生“精神丰盈”。现当代小说教学必须避免过于假大空的虚伪高蹈。

2、吴含荃《小说教学内容的问题及策略分析》认为: 1错误与错位的小说教学内容

泛语文:错误的小说教学内容: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但在当前的小说教学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走向了泛语文的极端。如某教师在教《智取生辰纲时》时,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杨志为什么会丢失生辰纲”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总解了8个原因:部下无能说、权力受制说、对手强大说、天意弄人说、作者安排说、内部矛盾说、自掘坟墓说、社会决定说。这是一堂点型的“如何押解生辰纲”的生活常识课、思想方法课,并不是语文课。因为教学内容的移位,使得语文教学目标旁落了。这种现象李海林先生认为是一种“把语文本身悬置、架空以使之空洞化的语文教学”。它“不恰当地强调所读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吕叔湘论及语文阅读教学弊端时所说)。

反文学:错位的小说教学内容: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超越与现实之

间的功利关系而建立起自己与现实之间的自由关系。可是许多教师却忽略了文学教育的审美性,而将小说还原为生活的真实来展开教学。如有的老师在教课时把祥林嫂、别里科夫等人之死描述为现代版的凶杀案,要求学生立案侦查,找出凶手。

在分析这个课例之前,我们先对“文学阅读”和“文章阅读”这两个概念做一区分。按照王荣生教

授的归纳,文学阅读需要“品其言才能会其意”,而文章阅读则是“得其意可以忘其言”。简单说,凡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的概述上的,是文章阅读,尽管你读的是文学作品;把注意力放在言语表达的意味、意义、意思上的才是文学阅读。

我们现在回到上面课例。教师让学生摸拟公安人员办案,关注的仅仅是小说中的事实真相:别里科

夫或祥林嫂什么时候死的?死因是什么?跟谁有关?证据是否确凿?但是并没有涉及对小说言语表达意味的品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不需要调动自己的想像和情感。非常明显,该教师把文学作品的阅读处理成了文章阅读,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就成了错位的小说教学内容。

“反文学”往往反掉了小说的虚构性,把小说当作生活事件来展开讨论,抹杀了文学的 本质特征,自然也就不能达成文学教育的课程目标。

以上是两类打着“创新教学”的幌子,却脱离了文学教育的课程目标。

学术界对此早有觉察,刘衍文教授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这 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孙绍振教授也认为:语文教育界关于文学的“观念”(知识)“至少落后二十到五十年”。

②创新小说教学内容的两种策略

从叙事学的角度打开小说教学的新视窗。有了“叙述与虚构”的意识,我们就会跳出小

说的故事层面,进而关注到小说的叙述层面,关注小说中的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结构等方面。如《祝福》里叙述者为何是“我”,为何不选其他人。由“我”对祥林嫂的态度作为切入口,可以打开多层面的“看与被看” 的关系,从而把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者、作者、读者都囊括进来,形成“读者看祥林嫂、‘我’看 祥林嫂、鲁镇的人看祥林嫂”的复杂结构,最终读出鲁迅先生的深刻用意。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小说叙述语言的言外之意。如祥林嫂讲了多次阿毛的故事后,又讲 时就被人打断了。祥林嫂一而再而三地讲述这个故事,并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多的是为了宣泄自己心中的悲哀、痛苦和自责,却被打断,没有获得同情。

(3)钟霞梅《当小说教学也让学生索然无味时》中认为:

关于教学目标,应考虑学生实际的课堂需求,求知取向,反对那些高的、空的、虚设的、没有实际价值的目标,教师上课前应清楚这节课想解决的问题,但目标问题千万不能太多,即面面俱到。应该把问题生成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结合新课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最难解决的问题,然后选择学生提出的几个普遍问题加以讨论解决,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切实需要,又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真正的让学生从未知想到已知。

四、有关小说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要了解小说的发展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酝酿和萌生时期。主要是先秦的“寓言”。如《精 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 说初具规模。主要作品有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等。

唐代:出现了唐代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传奇的蒋 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

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如玉堂 春落难逢夫》。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批不杇的名著,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我国现当代小说和外国小说。我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张显彬等《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 7-8期)]: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17年至1927年 文学的主要部分称为“五四文学”,“个性解放” “人 的解放”是基本主题,代表作家有鲁迅、郁达夫等。

第二个时期:1927年至1937年 弘扬“人的解放”精神依然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色调之 一;另一方面,笼统的“人的文学”向阶级的文学转化。代表作家或流派有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与“京派小说”、革命小说流派、东北作家群、新感觉派小说等。

第三个时期:1937年至1949年 代表作家有张天翼、沙汀、路翎、钱钟书、张爱玲、赵 树理、孙犁、丁玲等。

第四个时期:1949年至1979年 主要是革命斗争题材和农村现实生活题材。代表作家有 赵树理、孙犁、柳青、杜鹏程、曲波、峻青、王愿坚等。

第四个时期:1979年后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知青小说、军旅小说、女性 小说、历史小说,又有意识流小说、寻根小说,然后又有了新写实小说、现代派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后现代派小说等。

外国小说包括古代的和现当代的小说。现当代的小说又包括现实主义的和现代主义的小说。

(二)小说的分类及其它(1)小说的分类

1、按反映生活的规模、容量大小和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 小小说。

2、按描写的特定内容分为: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谴责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推理小说、惊险小说、纪实小说。

3、按表现形式或手法分为:诗体小说、章回小说、书信体小说、意识流小说。

4、古典小说的几种形式:

志怪小说:记述神鬼等各种奇异故事的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 笔记小说:指我国古代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铺写故事的作品,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传奇小说: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2)小说“三要素”及命题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 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等。

小说的命题方式多种多样:

1、以主人公命题,如《孔乙己》。

2、以故事发生的地点命题,如《荷花淀》。

3、以主要事件命题,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4、以贯穿全文的构成情节的细节命题,如《药》。

5、以故事发生的时间或背景命题,如《夜》。

(三)关于小说选文

1、摩 罗:呼唤文化通才介入。摩 罗 :语文教育缺乏学科规范,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全被社会政治氛围所左右。

语文教育中,经典文章的篇目一直是比较多的。

附方法:不读永远不是你的,有限的时间用于听老师讲解,其效果肯定不如自己朗读。只有读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这个美的存在,比如文章美不美,那股文气是不是饱满和顺畅,能不能打动你的感情,以及语言的韵律,只有读才能感觉到,靠老师讲解是没有用的。这些东西能够丰富我们的感情,陶冶我们的艺术气质,提高我们书面表达的能力。

2、北京2007年9县区高中课本《阿Q正传》等落选。

3、《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1至6期 2007年7至8期 10A,提出选文不应选

活着的作家,理由是尚未经时间检验。与此相对的是柳广云 《关于中学小说教学的思考》中认为:

现行高中小说教学选材范围狭小,缺乏时代性;

4、中学语文课本中共选有小说一百二十篇,占整个篇目480篇的四分之一。现行中学 语文教材中,从长篇小说里节录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数量。以新编中学语文课本为例,就既有分别节自我国古今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红楼梦》、《老残游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青春之歌》、《骆驼祥子》、《创业史》、《在烈火中永生》、《李有才板话》、《阿 Q 正传》等的《美猴王》、《杨修之死》、《群英会蒋干中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范进中举》。

(四)小说的阅读

1、吴益:《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4月第六章第四节86页 阅 读教学的实施:

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活动和对话 1)、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①学生是阅读教学的活动主体

②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③阅读教学是一个集体活动过程 2)、阅读教学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 ①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②学生和教师与编者的对话

③在课堂情境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

3)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A、提问对话法B、整体感悟法C、诵读涵泳法D、文学鉴赏法

2、叶圣陶的文学鉴赏观(《叶圣陶论文学鉴赏》语文建设2006.6):鉴赏的含义是“观”,即身入其境地用整个心去感受;鉴赏的态度是“玩”,即把玩、品味、揣摩;鉴赏的本体是“我”,主张读者的主动性。

3、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说教学的内容

1).《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其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4、小说的阅读的方法 小说的阅读思路

1初读时对小说语言形式的认知感受。2初读后对小说内容的心灵关照。

3“跳”出来对作品作客观的分析评价。小说的常用读法

一是作品分析法:对小说进行分析,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种比较客观、理智的读解 活动。

1人物形象分析法。其一,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即对人物性格形历史的剖析。其

二,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即人物是否通过他们的言行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其三,抓住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主题思想挖掘法。首先,要剖析人物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只有剖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其主题思想。在剖析时,还要从小说的整体出发,从人物的整体形象出发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全面情况出发。否则,归纳的主题就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其次,分析作品的主要矛盾。在此应注意,主要的情节线索并不就等于做平所揭示的主要矛盾,而只有主要人物与相对立人物之间的关系才是主要矛盾。有时在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交织中表现出来。如鲁迅的《药》。要研究作品的时代背景。

4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意图。

二是活参阅读法 :“活参”,即在阅读中让自己的心灵完全沉浸在小说的艺术境界中去,并在凝神观照中进行心灵的象征表现活动,从而达到对小说内容超出表面含义的理解,产生一种如诗意的彻悟。这个过程分为两个环节:“入神”和“妙悟”。“入神”,即读者的心灵完全沉浸到小说所描写的境界中去,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无关心的满足的审美心境,如明月朗照,11 宁静透彻。“妙悟”,即在“书我两忘”的阅读情景中,凝神观照,充分调动情感的动力作用,在把握作品内在意义基础上,融会贯通,领悟到作品表面含义之后的深刻意蕴。

5、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的鉴赏必须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2)、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3)、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第一、分析典型人物

分析人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注意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如 祥林嫂的外貌。

②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鲁四老爷的个性化语言,就反映出他伪善、冷酷、自私 的性格特征。

③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药里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系列动作,就刻画出他 凶残、贪婪的丑恶形象。

④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大段心理描写,就揭示了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⑤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祝福》《故乡》《一件小事》《药》《孔乙己》等小说里都善用对比刻画人物。《孔乙己》里人物的两次肖像描写;两次拿钱买酒的动作描写,一“排”一“摸”;孔乙己对孩子们的热情,把小伙计当做知音,越说越起劲儿,而小伙计愈加不耐烦,爱理不理;爬上去的丁举人和跌落的孔乙己等对比。

第二、分析故事情节。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它由一系列具有矛盾冲 突的具体事件组成。

分析故事情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理清结构。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构成,可以据此划分 层次。

寻找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中的脉胳,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

③抓住场面。情节由场面组成。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在这种情 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第三、分析典型环境。

①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是一定历史 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

②典型环境是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环境。典型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

分析典型环境从以下方面入手:

要把典型环境同人物联系起来,从中去寻求因果关系。环境塑造 了人物,人物性 格的成长、变化,都离不开环境。② 要看到典型人物在如何改变典型环境。人对环境有反作用,常常会使环境产生或多 或少的变化。也有些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自己的环境,造成悲剧性的结局,或者仅仅起了揭露黑暗现实的作用。

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形成,如《孔乙己》里对酒店里长衫客和短衣帮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富一贫,对比鲜明,掌柜对长衫客奴颜巴结,唯恐照顾不周;对短衣帮搀假使杂,能欺就欺。孔乙己的活动场所就是这个酒店,酒店这个浓缩了的小社会,也就成了展现人物灵魂的独特的个别的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对于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均有作用。如《药》的开头对于时令的描写,阴暗、凄清、有点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肃杀的氛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的变化层层推进着情节的发展;《祝福》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对比鲜明,增强悲剧性,深化了主题。如《荷花淀》。第四、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

小说的社会作用分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五.关于一些问题的思考

1.教师不仅要研究作家创作意识、作品的内容形式,还要研究读者的接受意识。(成旭 梅《现当代小说教学困境探微》)

看起来有些新意,我们也完全赞同。一些语文教学研究,实际上已经不是语文教学的研究了,而是教

学方法、教学技术的研究。这些“术”的研究,已经脱离了语文本身,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教育方向、教育内容上。语文领域需要大家介入,呼唤文化通才,但对千百万普通老师来说,只能做出不懈的努力。

2.一个哈姆雷特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钱梦龙 中学语文教学 一篇课文怎样解读才算到位?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旧教育模式下,“标准答案”一统天下,这问题根本

不是什么问题:一篇课文让学生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教师只要根据“教参”的提示把有关课文的方方面面知识或答案能够对付考试就行了。所谓“阅读教学”,其实只是“教参”的作者在阅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阅读的结果,教师的全部工作也只是当好“教参”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中介人”而已,有人把我们教师讥之为“二道贩子”,这词用得有点损,却道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尴尬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没有学生阅读的“阅读教学”,是对学生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扼杀。其结果不仅使学生越学越

傻,而且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搬运劳动”中也把自己变傻了:不少语文教师缺乏独立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一旦离开“教参”,便寸步难行。1997年那场由语文教育的“圈外人”发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许多激烈的言词就大多集中在对这种现状的批判上。尽管我们对批判中某些过激的观点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能不承认,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种“教得太死”“学得太傻”的弊端,确实已经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近年来,不少“新生代”语文教师正在把接受美学引入阅读教学,我认为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接受

美学重视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文本)的再创造,在“作家—作品—读者”这一“三角链”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而是与作者一起共同创造着作品。在接受美学的话语系统中,“文本”与“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本”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或者说与读者结合之后,才算变成了“作品”。而且于不同读者的价值观念,个性心理、审美趣味、文化素养、认识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出呈现无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接受美学的经典名言。

相对于过去那种严重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阅读教学”,接受美学不失为一帖对症的良方,因此

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认同和响应。

但问题是:接受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有目标的学习的行为,两者之间固然有不少共同点,但能不能就此画上等号?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能不能等同于一般读者?一千个读者可以从一个哈姆雷特读出成千上百个哈姆雷特,但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从一篇课文中也读出了千差万别的结论,我们要不要全部肯定?按照某些研究者的意见,凡学生的“发现”都是可贵的,当然都应该予以肯定。有一次我在浙江某师范大学讲到有的学生读 朱自清《背影》,什么也没发现,就“发现”了“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一条,有位教授先生当即指教我说:学生能够发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也是好的嘛!我不知道这位教授先生有没有当过中学教师,我相信大多数中学教师都不会鼓励学生这样随心所欲地去“解读”课文的。

其实,阅读的自由与阐释的可能范围一直也是接受美学关注的课题。不同的语境和读者势必带来意

义阐释和阅读期待的五花八门,这种状况可能给文本带来丰富的视野,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阐释的混乱不堪。因此,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肯定作品意义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在寻找意义相对的“确定性”。在他看来,文本中的“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未曾实写出来的部分,但本文已经实写出来的部分却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他把这个能给予读者暗示或提示召唤读者参与创造的部分叫“召唤结构”。一方面,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像和填充;另一方面,“召唤结构”又暗示乃至决定着解读的自由度和意义阐释的可能范围。可见,伊瑟尔也并不认为读者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限制地阐释文本。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解读哈姆雷特的结果,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是李尔王或奥赛罗,可惜我们在强调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时,往往忽略了文本给予读者的暗示或提示对解读自由度的限制。这种剑走偏锋对阅读教学的损害,其实不亚于“标准答案”。

必须指出的是: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魅力

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念,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等等。从这个角度说,阅读教学是不可能没有预设的。一篇课文怎样读,目标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学生 应该学到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教师预先都应该有个大体的考虑,绝对不预设的阅读教学是无法想像的。但“预设”不等于“预定”,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学情的变化往往是教师无法预期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所谓教学的生成性。真正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是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如果教师毫无预期地走进课堂,一味鼓励学生不顾文本实际随心所欲地进行“阐释”和“创造作品”,这种“阅读教学”,除了使学生养成不认真读书的虚浮习气以外,我实在看不出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任何好处!不妨就以阅读《背影》为例,文章的语言平实、朴素,所叙之事也都是身边琐屑,如果让学生单从文字上理解,没有多少障碍。其实,恰恰是这类“一看就懂”的文章,最容易“一看而过”,忽略了文本所提供的“重要暗示或提示”。那位除了看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外一无所得的学生,就因为“读”得的太容易,不动脑筋地一眼扫过,才形成了这种肤浅的“阐释”,某些“教参”的提示,也大多只停留在“几次写背影”“几次写‘我’流泪”“父亲爬月台”等一些浅表的信息上,因此大多得出了“歌颂父爱”这个惟一的阐释。但如果我们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去捕捉隐含在全部文字中的的信息,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歌颂”什么这样浅表的层面上了。顺便说一句:长期以来我们解读文章总喜欢用一种简单化的二极思维方式:一篇文章不是歌颂了什么,便是批判了什么。正是这种思维方式,把复杂的审美过程简单化了,也把我们的学生教傻了!

这篇《背影》看似浅白,其隐含的“暗示或提示”其实极为丰富:文章首尾都以伤感的笔调写了父

亲的凄凉处境——失业、丧母、家景惨淡、谋生艰难、老境颓唐;也以愧悔之情写了“我”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又含蓄地交代了因为双方的原因而造成的父子关系的一度冷漠(他触目伤怀„„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直至车站送别,之后“我”又读到了父亲来信中那句催人泪下的伤心话“„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于是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父亲的养育之恩、拳拳的爱子之心,以及自己几年来对父亲的不理解,因此,在“我”对父爱的回味中,交织着愧疚、悔恨、自责等等复杂的情感,而所有种种复杂的情感又都凝聚在看到父亲背影时的瞬间感受上。这样,“我”的几次流泪也就有了情感的依托。总之,文本的这种复杂内涵,为读者多角度的解读,也可以从父子情深的角度,还可以从“骨肉亲情也难免有误解和隔阂”以及“我”面对养育之恩时的愧疚、悔恨、自责等角度解读。总之,无论怎样解读都可以,离一点谱甚至出现“误读”都不要紧,因为重要的不是解读的结果,而是得到结果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审美愉快,锻炼了阅读能力。再说,同样合乎情理的解读,也有深浅之分,高低之分,精粗之介,雅俗之分,教师除了给予鼓励外,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以不断提高学生解读的水平。

关于这个问题,还是叶圣陶先生说得最为中肯、实在。他在给一位中学老师的信中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朴朴实实的语言,没有罗里罗嗦,更没有故弄玄虚,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途径、方法,学生的地位、教师的作用,都说得明明白白。当我们陷身于“理论的迷魂阵”而找不到方向的时候,重温一下叶老这些朴实的话语,特别让人头脑清醒。

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其实跟第一问题是有关联的。现在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话,叫 做“平等中的首席”,我认为说得很好,它首先认定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主宰学生的行为;但教师同时又是“首席”,既然是“首席”,就负有引导对话方向、把握对话重点的责任,并随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使对话获得最大的效益。我认为,在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时,也要从实际出发,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过于浪漫和前卫;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消解教师作为指导者的作用。上面所引叶老的话,事实上也可以看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叶老一贯主张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这就意味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但他又实事求是地指出,课文中那些“深奥些的地方”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学生未必然能够领会。因为教师必须“指点一下”。所谓“指点”。就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启发、引导,而且只要“一下”,目的仅仅在于使学生“开窍”。开窍者,让学生“自己悟出”之谓也。这样做,学生就能达到“不复需教”的自我发展境界。我有时把叶老的这些话看做“建构主义教学论”的中国式表达,也许这种比较有些不伦不类,但我总觉得两者之间的精神确实有不少可以相通的地方。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启动的当前,各种新理论、新思想、新信息正如春潮般是汹涌而来,令人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既要敢于“变”,不断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也要敢于“不变”,凡认准了路,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下去。对各种外来的东西,既不盲目拒斥,又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并且一定要使之适合于我们自己的实际。(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10期)

第二篇:小说文体教学研究

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课的教学策略浅析

摘要:阅读不仅是搜集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历来在语文教学中备受重视,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本文从文体上入手,分析议论文、散文、小说、说明文四种文体的阅读教学策略,试图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实际教学课堂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文体;教学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文字产生起,阅读活动就诞生了。从甲骨文中的“文”“教”“学”等字,可知我国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语文教学的活动。从上古至今,语文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意义重大,不言而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小学阶段,特别是高年级语文阅读文体的多样性,为丰富学生视野,培养他们多种阅读方法和理解作品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接下来,笔者就以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四种文体:议论文、散文、小说、说明文的阅读策略做简要的分析。小说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小说题材的阅读教学在高年级语文中有一定的比例,大部分是短篇小说,也有少量的长篇小说,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鲁滨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小说类型的阅读教学,该怎样开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去感悟、欣赏小说中的语言文字。《小说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把握小说的阅读方式。

2、过程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与作品分析融为一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其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小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难点:小说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阅读小说的“三部曲” 第一步:这篇小说写了什么内容?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深浅实际上就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那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呢?主要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第二步:这篇小说怎样写的?

这里就要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了。小说的三要素指的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的。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个性。那么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呢?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这里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有三点: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丰满人物的形象;丰富作品的内涵。

情节:小说的情节包括哪些呢?首先小说的开端,故事的发展,小说的高潮,最后就是结局。

环境:小说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

这里注重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和环境的描写。

小说的阅读教学课要求教师要注重在整体上进行把握,抓住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析人物,环境细节抓得住,提炼主题明意图。说明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比较理性,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整合、搜集、处理能力。《说明文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说明文的对象,说明方法等说明文文体的知识点。

2、分析说明文中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品味词句。

3、结合实际生活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知识和科学精神,培养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看懂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的特点,理解一些专业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说明文,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发科学好奇心。

教师展示说明文的文体知识点,由科学奥秘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说明文阅读规律的欲望。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让学生抓住“地球”这个科学点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步:抓住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步:回归到说明文的主题上,领悟文章所要传达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说明文的阅读是让学生能够广泛地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综合处理知识的能力,所以,课堂的学习只是一个引子,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科普短文,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议论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在小学阶段,议论文所占比例不大,但是这一文体是考查学生创新、思辨、认识等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议论文阅读教学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思辨的阅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对于议论文的认识和理解,是为了以后阅读更多的更深刻的议论文打下基础。笔者认为议论文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初步理解,引起兴趣;找出论点,小心求证;删繁就简,总结概括。《议论文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议论文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情感目标:感受议论文的语言魅力,学习写议论性的文字。教学重点:

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②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从而运用到写作上。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把握各个知识要点,掌握阅读方法。当学生讨论出现偏差时,教师就做好应对策略,加强学法指导。)第一步:导入新课。

让学生明确,不管是哪一种文体,都要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要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但是不同文体有它不同的特点,阅读时要了解文体特点,掌握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那么,阅读议论文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从总体上明确议论文的知识要点。

(1)把握文章的论点

(2)弄清文章运用的论据

(3)搞清文章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知识点:(4)弄清文章的结构(5)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6)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第二步:引导学生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学生明确了议论文的知识要点后,告诉学生这一节课主要学习三个要点,即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议论文有什么特点?有哪三要素?

什么是论点?什么是论据?论点和论据有什么要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什么是论证?有哪几种常用方法?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后出示幻灯片。论点——鲜明、正确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第三步: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分析议论文。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为例,导入新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议论文文体知识。接着教师可以将这一篇议论文的论点提炼出来,告诉学生这样一篇文章可以删繁就简成这几句话:中心是为人民服务,毛主席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地对待人民的批评,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团结一心。然后,教师重点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例,小心求证什么是正确的生死观,交给学生方法,最后让学生用上这个方法学习品味接下来的段落。散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散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形散神不散”,此外散文还有“笔法灵动”“理趣性”“自传性”“书写真性情”等等诸多特性。散文不仅仅是一个文体概念,而是一个门类概念。散文特征是在发展演变着的,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散文,她永远是姓“散”名“文”。散文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六年级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散文更多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是作者生活细节的见解和感悟,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或者哲理性。

《散文阅读指导》教学思路

其一,散文要多吟诵。备课时教师先要投入地美读几遍,局部最好反复吟哦回味。教师自己读出了味道,读出了心得,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得心驰神往,摇曳生姿,口有余香,不知不觉地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例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其二,不动笔墨不读书。美读与吟哦的时候,拿起一支铅笔,圈圈点点,勾勾划划,标示让你产生共鸣的句子。同美读一样,教师如此备课,引导学生如此体味语言细节。其三,从“感受”逐渐向“鉴赏”靠近。散文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的语言魅力。感受散文的语言特点的方法有:(1)梳理行文的脉络(文脉),注意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2)结合梳理文脉、标示相关语句,探究作者描述的特色。(3)结合探究描述的特色,分析欣赏精彩语句。(4)结合欣赏精彩语句,用文字记述自己点点滴滴的阅读心得,可采用写旁批、写感言等方式。

其四,适当进行拓展迁移的演练。建议采用“笔述”法,让学生每人至少写出一段文字(短文)。提供两类题目:第一类侧重于评析,谈一谈鉴赏心得。比如,以“我对时光匆匆的看法”、“谈时间”等为题,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第二类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某些内容进行仿写、改写。散文的教学没有定法,但要切记:

第一,教学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散文中所蕴含和表现出来的“情”“思”,重在引导学生探究在作者独特视角观照下的“人”“事”“物”“景”“理”“趣”,即探究作者从“我”的角度观察世界人生的独特感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才能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得到学习散文的审美愉悦和人生启示。记得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一句话“散文是作者写给自己看的。”可见,散文是最能表现作者真性情、真品性的一种文体。教学散文,如果学生没有领悟到作者对世界人生独特的体悟,那就没有真正读懂散文,还在“门外徘徊”,没有悟出学习欣赏散文的真谛。

第二,教学散文还要善抓文眼。散文里诸多材料,看似很“散”,实际上它们是统辖在一个总纲之中的。散文中,总有那么一句话、一个短语或一个字词,可以统携全篇,这就是散文的“文眼”。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出来,并体会其作用。比如林清玄《桃花心木》中的“独立自主”;朱自清《匆匆》中的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惋惜之情等等。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少慢差费”,不得要领。

第三,教学散文还要善于梳理线索。线索是作者思路的物化,在文章中就表现为文脉。思路清则文脉显;思路乱则文脉散。教学散文,宜善于引导学生梳理清楚散文的线索,使学生理解清楚文章脉络。因为“作者思有路,循路识其真。”

第四,教学散文还要特别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散文中的有些句子、词语,你初看它,似乎平淡无奇,但是结合上下文一思考,则会发现它的奥妙所在。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项创造性的艰苦劳动。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教师研究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以及掌握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对于在实践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初中语文现代小说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现代小说教学研究

小说是初中学生非常喜欢阅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点对待,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我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既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又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因此,中学语文中的小说教学就不仅是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1、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明确现代小说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每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看来,制定切实、科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2、注意学习方法

小说教学中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形象分析法、环境演示法、情节探究法、语言品析法。

(1)形象分析法

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因此,鉴赏小说要重视人物形象。《阿Q正传》的主人公本来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住在土谷祠里的农民,是典型的被侮辱与被迫害者。可是,他与赵太爷一样卫护着封建意识形态,对于一切不合封建礼教的,他一概斥之为逆端。革命前,阿Q畅想革命时,“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可以为所欲为。阿Q所创立的“精神胜利法”也是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的集大成,是清政府封建王朝闭塞落后,愚昧自诩,外强中干的写照。自觉接受并卫护封建统治意识的阿Q,最后成了革命的殉葬品和反动阶级的替罪羊,这就是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环境演示法

环境是小说人物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时间和空间的氛围,阅读时,要注意作品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对主题的表现,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起什么作用。平时我们阅读小说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篇成功的小说往往都会有一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呢?语文教师都知道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到渲染和烘托的作用,这就是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巧妙运用,运用得当,可以给读者一种或紧张或喜悦的感觉,使读者进入小说所营造的氛围当中。

(3)情节探究法

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作家就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刻画性格的,可以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因此在现代小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故事情节,教会学生如何去探究蕴含在情节里的思想。小说的创作规律决定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艺术空间和艺术时间都受到一定限制,某些静止的艺术手段并不适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在情节的流动过程中完成,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所说的要重视人物形象的赏析,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重视对情节的赏析。因为情节总是和人物浑然一体的,特别是那些跌宕的情节,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小说中的人物,震撼了读者的心灵。情节的跌宕,是指情节由逆而顺,或由顺而逆,或由乐转悲,或由悲转乐。凡是优秀的作品,总是善于以出人意料的情节,以突然变换的场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由此形成跌宕美。

(4)语言品析法

人物语言,特别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仅能表明人物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能揭示人物性格。因此,在鉴赏小说时,要重视品析人物语言。《荷花淀》里的人物对话,都出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之口,不是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家常絮语。但由于作者善于透视和捕捉生活的美质,把单纯与丰富、朴素与绚丽完美地融为一体,因而正是这些质朴而单纯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3、注意循序渐进

进行小说教学的时候,不要为了赶进度,直接开始阅读具体篇目,而是先花时间,要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小说的常识(主要是在初三),这样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对于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以及语言的运用都有帮助。

接着,再以具体的篇目为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常我采用复述故事梗概的练习,十四五岁的孩子复述故事情节没有问题。重点就是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我通常是引导学生通过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坏境描写来概括人物形象。最后,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读小说。“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它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散文的洒脱和自由,戏剧的凝练和冲突„„而它自身又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小说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同时很好的小说还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文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是在教我们阅读历史,阅读社会人生、感受生命,增加智慧,去体会那些或轰轰烈烈或细水长流的过程。

当然,小说教学是文学作品,其审美点、知识点、情感点在不同的文章中会有不同的体现,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若是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能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上再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学,则必能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关于差异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 要:近年来差异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的教学实验。差异教学能够使教师重视学生的差异,促使教师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的理论知识。差异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各有特点,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具体分析了差异教学的内涵和相关概念的辨析。

关键词:差异教学;个体差异

在一个班级之中,每位学生个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彼此之间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差异。

作为教师如果想要使自己的课堂获得最大效能,就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等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与辅导,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虽然在中国的不同城市、不同学校陆续出现了各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各种教学实验方法,但是,很多一线老师对于差异教学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在此笔者对差异教学策略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综述 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学者汤姆林森(carol ann tomlinson)在差异教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被称为是“迄今对差异教学做出最全面研究的人”。尤其是《多元能力课程中的差异教学》和《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两部著作对差异教学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而笔者在阅读来自同样来自美国的戴安?荷克丝(diane heacox)所著的《常规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一书中发现其认为如果在教学过程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就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风格或学习兴趣。

1.2 国内研究综述

两千多年前,孔子总结了前人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而实施了

因材施教。但是我国当代差异教学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提到当代中国差异教学的研究,不得不提到被誉为“我国差异教学的创始人”――华国栋先生。他所编著的《差异教学论》中阐述了有关差异教学的相关概念,标志着中国差异教学理论的诞生。之后,国内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有关差异教学的著作。其中最受教师们关注

的是夏正江的《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差异教学的原理与

实践》、华国栋的《差异教学策略》,还有曾继耘的《差异发展教学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于差异教学研究的热度越来越高,开始认识到差异教学对于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逐渐重视对各层次、多方位的研究,使差异教学研究在中国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加深。

1.3 国内外研究对比小结

国外关于差异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涉及,并且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在差异教学策略方面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做法,很有操作性。但是国内外的教学环境差别较大,国外的差异教学的实施多在小班化、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下进行,便于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以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但是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每个家庭的教育环境不同使学生的个人学习品质也大不相同,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远超国外的发达国家,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差异教学策略。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领会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策略,又要切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摸索出适合中国学生的差异教学策略。

差异教学的内涵

2.1 差异教学的含义

“差异”一词与“差别”、“不同”意思相近。汤姆林森提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1]而戴安?荷克丝指出:“实施差异教学意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2]

华国栋提出的的概念则是:差异教学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意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3]曾继耘老师将差异教学定义为:“差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4]

上述观点的阐述非常有利与我们正确理解差异教学的实质,并为教师在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笔者简要将差异教学的一些特点概述如下:

①差异教学的研究是从每位学生自身的差异开始,体现在学习方面的主要有习惯、兴趣、能力、认知风格等。

②差异教学进行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学生差异测查,主要是心理和教育方面。

③差异教学的研究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甚至是全面发展,绝不是给学生贴标签、淘汰学生。

④差异教学希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层不变,教学管理过程是具有弹性的。

⑤差异教学自始至终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2.2 差异教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2.1 差异教学与因材施教 差异教学与因材施教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观点不同之处。

第一,差异教学一般只是指智育领域或学科教学活动,而因材施教除此之外,也适合于德育领域或培养品格的活动。

第二,差异教学通常限定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范围内,而因材施教并不限于课堂教学。

第三,差异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孔子的因材施教则将教师放在中心位置上。

第四,因材施教是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而差异教学则是将学生个体差异作为研究的重点。

2.2.2 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西方的教育学者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其与西方追求个人至上、倡导个性教育一脉相承。国外的文纳特卡制、道尔顿制等都属于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国外发展情况较好,是因为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技术,而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少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测查和诊断更加准确。在中国实施个别化教学的可能性很低。差异教学则是强调立足于群体中的个性,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统一。尤其是提出了如何在常规教学背景下如何关注和发展学生差异。

2.2.3 差异教学与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是依据学生智能水平,制定难易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层次化、课堂练习难度层次化、教学评价层次化、作业布置层次化。分层教学是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改进,同时也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分层教学关注的是团体差异,将学生分层之后进入班级学习,就不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差异教学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分层教学的改进,避免出现一些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度在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和差异教学中是不同的。因材施教是最初级的一种体现,个别化教学是对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不适合人数较多的班级,分层教学是一种策略,差异教学是相对来说更全面、更有推广性。

第五篇: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摘要 前言

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综述展望

一、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本文主要从当前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即存在的问题、教学发展情况、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内外教学比较等方面进行综述,引用和罗列了一些教育研究者的观点,旨在帮助我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走上正确的教改之路。关键词:小学作文、教改、教学研究

二、前言:

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在寻求一条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捷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其中不乏收获者。本文献主要从中国知网(CNKI)中获得资料。在CNKI中,以“小学作文教学”为提名,1979-2011为年限,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得到747条结果。其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653条结果;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8条结果;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86条结果。然后本文选取了部分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三、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来说

首先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对作文的要求不切实际,过高,过严,教学要求脱离教学实际。一些教师则常常用报刊上文章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文章写作知识的系统构建,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新、奇、巧”。这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写好,挫伤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教学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由此可见,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的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因而,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作文的能力长进缓慢,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1】

其次,教师的作文批改和讲评不到位。批改作文是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教师也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仅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显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作文批改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观念还没有转变,没能很好落实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没有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2】作文讲评也是是一门艺术。评讲得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从而激起更为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定期对学生积累的素材和练笔的“周记”进行批改讲评,鼓励优秀者,并指出普遍问题,让学生改正,这样就可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3】某位教师曾说,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分数及评语。我们的标准是,只要学生稍微在语言表达或字迹上有进步,结构或体裁上有创新,都会给打一个大大的“90分”,并在评语中流露出真切的欣赏。同时,我们每次都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重点讲评,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劲。【4】

再次,教师作文指导出现套路化模式。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写作教学都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都是套路。显然这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因为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符合某些所谓的要求,才能得高分。于是,写作指导成了不少教师难于应付于容易对待的“怪胎”。【5】目前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往往不完整,每一个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也常流于形式而很难到位。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价赏析五个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以上五个环节简化成了指导——写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是这三个环节,落实起来也有难处:指导环节中,老师纸上谈兵,说说如何构思立意,提出几条惯例性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难以做到有启有发。【6】

(二)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

首先,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幼稚、好奇心强。他们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更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的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发,故辞不发,自然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7】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习作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文题的思考与设计。在命题上,切忌呆板、落套,应力求新颖、有趣,带有感情色彩。其次,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培养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个性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个性化是写作活动的必然追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作文活动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其语言外壳—写出来的文字必然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我们无法规定学生用相同的方式去思考间题,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思考的结果符合统一的法则。如果想这样去做的话,只会扼杀学生丰富生动的思维。【8】当前中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素养的苍白,已到了令人惨不忍睹的地步。翻开学生的大作、小作,周记、随笔,但见态度方正,满纸满篇的假话、空话、套话,没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类文章中,往往为文造情,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只有虚空的假我,动辄以“我们”自居,却缺乏自我的眼光与思考。这种文章仅仅是他人声音的一种传声筒而已。【9】所谓文以载道,个性化的感悟,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是文章的魅力之所在、价值之所在。所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很重要。

第三,多数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的确,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面窄,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只好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凭空想象。【10】

四、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11】

五、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 作文序列训练:

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2)作文分格训练:

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3)作文素描训练: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4)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5)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

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6)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

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7)童话引路作文训练:

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8)言语交际作文训练: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从学习的方法来看,既然学的是实用性文章,那么有效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在实际应用中来学习,即在用(一种假设的用)中学。

以上小学作文教学流派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在作文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上,有以下共性:a、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作文训练的安排必须科学有序。b、强调作文要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需要,突出作文教学的实用价值,坚持把作文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c、强调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内容决定形式;读写要有机结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怎样写”的方法。d、强调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热爱作文和成就动机)有机结合起来。e、强调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作”服务,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二)百花齐放的教改实验

建国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从深受社会政治影响到回归尊重儿童生命的曲折过程:

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下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十分强调作文教学的教育性,注重作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作文”与“做人”的密切联系上,努力凸显作文的教化功能,强调小学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物。在寻求作文教学的“教育性”上具有代表性的如:80年代广东潮州市六联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有宽老师的“寻美作文”,从“美”的角度,鼓励学生主动到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爱写的题材。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她对作文教学“教育性”的追寻,植根于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的规律之上。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情”(思想、感情),自然地在儿童作文中融为一体。《人民教育》(1987年第5期)介绍的四川省彭县南城小学语文组在反复实践中探索的“艺术作文”,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体育等引进作文教学。

二是以章法、技巧为构架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然,他还指出:模仿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儿童的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到创作的。只要学生作文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要求学生向创作过渡。他认为模仿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文仿写;二是片断仿写。

三是单项仿写: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吴立岗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了“素描作文”。这是他在建国之后第一个为我们介绍国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又能紧密结合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而作出的创新。与此同时,在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里,我们还看到过形形式式的诸如“四步作文法”、“三环节作文教学程序”、“作文分格训练序列”等等的探讨,尽管说法不一,但本质上都是对作文教学文体、章法和技巧的训练。这些众多的流派在一定时期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之所以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原因便只是在寻找方法中轮回往复而显得大同小异,都没有直达作文是生命表达的这一本原。这也是作文教学过分看重章法、技巧的局限性所在。

四是从思维、内容入手探究作文教学:田本娜教授在【13】《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中的《论作文与思维训练》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对所认识的事物,要经过思维过程,才能用语言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学生作文能力低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差。确实,“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72页)。作文“从内容人手”的研究有“剪贴作文”(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认为有故事可编的图剪下来,或描下来再剪,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再写下来),“拼图作文”(让儿童从貌似不相关联的一些图片中,挑选组合,写成一个故事),“音响作文”(借用1986年暑假,全国12家电台联合举办“听音响编故事”征文比赛的形式,根据一组组合的音响来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科学作文(以一次科学观察或一项科学实验为作文题材),再生作文(借助一些文学名著或课文,生发出新的故事作为作文题材)。

五是“新概念作文”强调突破传统命题作文的章法束缚,提倡放飞自由表达,认为作文不用教,它深层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传达着新世纪的前进节拍: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弘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在引发巨大争论后达成共识:小学生学作文要教——教会他们掌握语言的规律;也不要教——充分尊重学生,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六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重新的定性和定位进行的改革:如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将游戏的观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趣高昂的积极参与之中,忘却作文动机,产生直接的表达需求。注重“前”作文的启发准备,避免了传统“后”作文中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和“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下写作文,从根本上体现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课标”语)的要求。

如柯孔标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14】倡导任务驱动习作,让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如徐应桥、肖华美等所提出“开放作文理念”。

又如生命作文、生活作文。有强洪权的《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15】,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的记录,应当回归自然, 原汁原味;建立为生命而作的大作文观,和健康生命对话;张扬个性,倡导缘情言志的绿色作文,凿开生活的泉眼,打开理性的枷锁, 抓住宣泄的时机;体验成功,促进持续发展的作文评价。李蓉和李辉的《把生活融入习作用作文表现生活》,主张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在生活中思索,把习作变为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

又如个性化作文。有黄喜文的《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16】作文教学彻底摒弃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具,让他们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从而开辟出广阔的习作天地。又如何中德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17】,从教育学发展历程的视角出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理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 到庄子的“顺其自然”, 再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恢复人性”, 到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再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这些无不折射出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到了21世纪, 人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其中个性的释放与完善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提出:个性化作文教学界定为能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作文教学。学生作文能以自己的笔写自己内心想写的话, 做到说真话, 吐真情,“能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并通过实验解决了学生作文兴趣提高、自主作文能力、作文的个性化等问题。

七是“关爱儿童发展”是作文教学实践:周一贯2003年首先在《新作文》刊物上以5期连载发表《儿童作文宣言》,率先提出“儿童作文”的概念,以后又在多家杂志发表多达30余篇有关“儿童作文”的研究文章,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认为“小学生作文”其实更应称之为“儿童作文”。王乐之的《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18】认为,儿童化观察指的是作文教学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察所得,体现童眼、童心、童言。针对小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不出东西等问题, 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19】中认为, 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就是要求学生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感动的。近几年来,把西方理念“生态理论”引进作文教学,倡导原生态作文教学,如张祖庆的《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20】,撤消作文教学中的人为框框,在习作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听,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原生态的自我。

还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于作文教学,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如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21】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小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指导作文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利用多媒体制作再现实况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利用多媒体评价鉴赏作文以激起学生创新涟漪。如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22】提出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以生活中的音响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他认为通过将自然音响、模拟音响、配乐故事、歌曲、诗歌、器乐曲等引入作文课堂进行序列化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23】一文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的探索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外,还有何克抗、李克东等人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试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

六、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的纯理论研究比较少,大多都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

(一)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

上述作文教学流派及其实验研究均是。李吉林的“情境作文”【24】、吴立岗的“素描作文”【25】。

(二)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理论研究:

朱作仁、祝新华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26】(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中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也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它必须从压缩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研究者就写作过程的具体环节(审题立意及选材、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作文评改)来阐释其心理过程,对传统的先阅读后写作的观念有一定的启发。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研究者等在其研究成果《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却以写作知识为纲,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以致在作文教学中出现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等问题。研究者根据波里特一维模型和朱京曦的准二维模型所进行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在众多试验学校中进行的作文教改实践探索,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即“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从小学生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词语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和道德、审美、价值等有关的思维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 情操决定“为什么写”。

刘淼在《作文心理学》【27】中就作文教学与作文心理、作文心理过程、作文策略、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在揭示学生作文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作文规律。对于作文心理转换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作文三级转换理论,认为:内部言语经过二级转换后进入到外部口头言语的输出,而外部书面言语的输出则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转换过程。三级转换理论揭示了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在心理转换过程中的相同点与本质区别,从而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诸如书面言语表达特点的形成原因、说写之间本质关系的形成原因、书面言语表达更易丢失信息的根本原因以及学生“说为表达思想, 写为完成作业”思想认识的根源,并为教学实践中运用口头作文降低书面言语表达训练难度等作文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区分加工水平策略”“阅读——写作迁移策略”和“书语口语优势互借策略”。

作文心理学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限于传统作文范畴,涉及到小学生作文心理机制、心理过程、言语转换和心智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落实到实际运用层面的就更少了。如陈树民在《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28】指出: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说对学生作文表达功能的意义研究得多,而对作文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得不够对学生作文应该具备的语言工具方面的训练研究得较多,而对学生写好作文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研究得比较少。从作文教学方法说教师教的方面研究比较多,学生写的方面研究比较少学生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方面研究比较多,而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研究得比较少。有些关于消除学生作文畏惧心理方面的尝试,往往停留在操作经验、方法和技巧上,就事论事,而未深入到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中进行探讨。显然,作文教学的改革,存在着一个如何深化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主编戴汝潜研究员在这本书中写道“教师教学生作文只有教到‘心理’上, 才能让学生写出‘心里’的东西来”,“袁浩这样做了。大家都该这样做, 作文和作文教学才有希望。”这些话十分贴切地道出了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七、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1.日本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日本作文教学理念的变革,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写实作文——日常生活作文——社会需求作文。日本在作文训练上重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有写作的动机,想写;第二,要有写作的生活素材,有东西可写;第三,要有表达能力,能够写出来。日本课程目标中有关“写作”的内容有许多重点项目与“听说”一致。如“对方意识”、对应不同目的“的目的意识、有意图地表现”、“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思考”等要求,表明了在“听说写”的技能学习中对学生思考能力、独立的见解、清晰的思维以及尊重对方的他人意识的重视。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作文和阅读联结:以教材为基础, 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作文和生活联结: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重要的问题是把学生放到一种能激发写作动机的情景中。日本的生活文、记录文、报告文、感想文种种文体名称就反映着作文和生活的必然联系。日本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重视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艺术”的培养;文体教学的序列性;写作知识的具体性;作文指导的过程性;重视实用性;重视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写作教材主要以活动形式来呈现。从讲故事、自我介绍,到制作年历、相册、图画书、图书腰带、报纸,到相互介绍、调查、参观、阅读分析等, 每一个单元是以活动为线索来组织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尽管各国作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不同,但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生活化;实用化;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积极性;注重写作的过程指导。2002年版《语文教育展望》通过搜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语文教育的材料,并考察他们的传统与变革、理论与实践, 以全球视野, 来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编者认为,“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应该是未来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的方向。

2.美国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美国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三艺”重视听而轻视写作,到存在主义的自我表现,再到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美国当代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使其对写作不再恐惧,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主要体现在写作题目的设计上,他们希望通过作文题目的题型设计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命题常具有强烈的生活化倾向,对于作文的文体则不太看重,常常是出示一些情景式提示,让学生由此进行一些想象,进而生发开去。在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方面,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作文教学观点:允许儿童自然地发展自己的语言,不强加人为的评分标准,不武断地限制题材,鼓励他们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其次,美国作文教学很重视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演示、写作教练的作用,加强教师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美国作文教学还十分重视观察与思维和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重视段落的写作训练和重视写作思维过程的训练上。美国作文教学十分注重与学生将来谋职直接相关的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重点进行应用文(包括事务性书笺、报告、说明文等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文章)训练。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是为一个具体目的进行的, 当他们在不同时期面对各不相同的写作目的时,他们就必须学会各种不同的组织策略,不同的遣词造句的方法, 不同的表达需要的语气和语调。美国把“处理好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作为写作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

3.其他国家的写作教学理念。英国的母语教育中一直有重视文学性的传统,鼓励学生写虚构性的作文。从小说、诗歌、散文到剧本,重视文学写作一直是西方国家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很多学者认为“通过对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他们(指学生, 编者注)逐步理解别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英国文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注重学生与作家、作品的交流, 强调表达个人反应、自我感受;表达自己感到的和想象出的东西。

德国的写作教学注重人的素质、修养、能力的全面发展。他们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一个高远、空阔的心灵空间,提高思维品质,从而产生自由的自动的创造性。在写作指导方面,他们一是给学生提供的写作材料或范文均是清楚的、易懂的, 不给学生在学习和模仿上造成困难;二是注重学生从阅读中借鉴文章、章法, 从阅读中去借鉴、去模仿、去创造;三是十分强调弄清每一篇文章的读者和对象,从而决定写作的内容和语言,使文章写得得体;四是强调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善于用多种媒体(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等)、多种技术手段(简图、模型、资料等等)进行作文指导。德国中小学越来越重视电脑写作教学。在德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中,电脑写作是作为写作的一种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提出的, 每周有1~2 课时的辅助电脑写作课和不计时数的课外电脑写作任务。

前苏联的作文教学经历了一个由“文体中心”向“能力与文体并行”的转变。前苏联语文界认为:文体训练只能解决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问题,不能解决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仅能安排文章的体裁,学生还不能独立写作。因此,他们把观察作文看作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提出了最基本的七种写作能力:审题能力、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系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选择文章体裁的能力。这七种能力中,前六种是一般写作能力,最后一种是特殊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他们主要抓住了两个环节:一是创设诱人的作文情境,设计具有刺激性的作文题目,激发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二是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积极性,从而激活写作思维,让学生写好作文。【29】

外国的作文教学也经历着改革的过程,共同点是:1)从外而内注重学生的写作需要,把写作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结合起来。2)注重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指导。注重作文的过程性指导已成为各国作文教学共同的追求,即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过程。而我国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成文后的评价与反馈,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的指导还不深入。3)更加注重实用作文的教学。实用文从立意到构思、到语言表达, 同样有意境高下、运思巧拙、语言美丑的区别。而且这类实用文,更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即思维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更为洗练, 容不得拖泥带水、冗言赘句,以显现它的精干和灵巧。【30】

八、综述展望 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改革体现了自外而内、从单一到综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能力等特点,总而言之,各领域的研究都非常丰富,但是,以前的作文研究大多从哲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的,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如对于学生作文构思的研究、大脑思维特点和作文心智技能的研究依然很不充分,如对构思的理解还是传统的“构思”,没有从思维角度研究构思,对于作文作为学生一种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意识有待开放。笔者认为,应该从心理学、生态学等角度对小学作文教学作纵深研究。【参考文献】

【1】耿红卫,张丽娟.《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25 【2】张小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希望月报(下半月).2007/07 【3】韩丽晶.《浅谈中学语文作文写作技巧》.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4】石启奎,徐西遵.《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新课程(教师版).2006/08 【5】俞永军.《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作文教学研究.2004/06 【6】冯静.《中学语文作文教学_亚健康_状态的现状及对策》.昌吉学院学报.2002/01 【7】程行军.《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新课程(小学版).2007/08 【8】曾燕美《试析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9】杨恒.《浅谈中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中学语文.2008/27 【10】李秀英.《浅议如何突出写作课教学的主体意识》.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11】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12】郭根福,《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2 【13】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1 【14】柯孔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2 【15】强洪权《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基础教育》,2004,7 【16】黄喜文《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校长阅刊》2007.11 【17】何中德《“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文教资料》2006年7月号下旬刊 【18】王乐之《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9 【19】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小学教学参考》, 2006, 7~8 【20】张祖庆《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浙江教育科学》,2005.1,P10-12 【21】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陕西教育》,2006,9 【22】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1,1 【23】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3,4 【24】李吉林《李吉林情境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

【25】吴立刚《小学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6】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27】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28】陈树民《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江苏教育》1999.4 【29】曹建召王娟《新世纪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30】范守纲《中外作文命题的显异与趋同》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金蝉脱壳》是由史泰龙和施瓦辛格两大“战神”联袂主演的好莱坞越狱题材动作巨制,作为经典游戏“魂斗罗”原型的史泰龙和施瓦辛格此番首次在荧幕中携手,出击挑战史上最森严高科技监狱。在不久前曝光的先导预告片中,两大“战神”依旧不减当年“力挡千军”之势,枪战肉搏样样不落,大胆刺激的动作场面更是惊心动魄、环环相扣。电影《金蝉脱壳》现已宣布定档2013年11月4日在中国全院线上映,刺激鲜有的题材加上两位巨星的加盟使得该片未映先红,引发了影迷们高度的关注。而《金蝉脱壳》讲述的是雷·布雷斯林(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饰)是一个曾在8年内成功逃出14座安全防卫工程最严密的重刑监狱的越狱高手,然而他的真正身份便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狱安管专家,他的每一次越狱成功,就代表着该监狱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安管漏洞,必须进行强化改善了,而雷·布雷斯林不仅能找到这些漏洞,还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越狱成功。就在雷决定退休前接到了最后一次任务,要挑战传说中最滴水不漏的超级监狱“坟墓”,就在他成功入狱后,却发现这真的如传闻般是个深埋海底不见天日的死狱,首次找不到破绽的他决定放弃任务,可就在他想表明身份出狱时,典狱长却更加变本加厉地折磨他。此时雷终于发现他被人出卖了,面对毫无漏洞的监狱,雷知道自己想要逃出去,似乎只有找狱中最神秘莫测的牢友Rottmayer(阿诺·施瓦辛格饰)来合作。两人一时成为了并肩的战友,不但要一起面对残酷无情的看守员霍布斯(詹姆斯·卡维泽JimCaviezel饰),还要应付野蛮警卫(维尼·琼斯VinnieJones饰)的威胁,在这乌烟瘴气的死牢中小心翼翼地生存,还要想方设法越狱,他们是否做得到呢?......

下载小 说 教 学 研究 文 献 综 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 说 教 学 研究 文 献 综 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5篇]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篇一: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目录 摘要前言 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小学作文教学改革......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化小说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化小说”教学研究 “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版块,但据笔者的调查,这一文体的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太理想。尤其是小说文体中较为特殊的......

    新加坡华语教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最终版)

    第九组成员:张同乐 李佳 廖夏璇 古英英 何厅 袁翔宇 文献综述 ——关于新加坡华语教学的研究 一、国家简介: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其南面有新......

    国内近十年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初稿)

    国内近十年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安徽省阜阳市育新小学张军 摘 要:“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写字对于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和全面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自2004年以......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精选五篇)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和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连结点上,将游戏与......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共5篇)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 摘 要:经过对苏教版中学语文现当代小说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当代小说教学仍旧存在如传统的模式化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小说教学缺少小说......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人文性教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人文性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教育从根本上是一个人文过程,是相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2011版的《英语......

    教学研究

    教学准备: 一些象形字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连线游戏。 (一边是几个象形字,一边是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连线) 2、你发现了什么? 3、揭题、读题并引出第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