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苏教版-精选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苏教版1-2单元
第一单元
字词听写题:
倦怠dài 翡fěi翠 恹恹yān 楠nán木 奇崛jué 枯瘠jí 骨gū朵 迸bèng溅jiàn
丰腴yú 盎àng然 虬qiú枝 秀颀qí 伫zhù立 陌mò头 贪婪lán 凡几jī
飞沫mò 锤chuí炼 婆娑suō 鄙bǐ视 皓hào齿 犀xī利 伶líng仃 锈xiù彩
凝níng望 盘虬卧龙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 无足轻重 全神贯注
纵横决荡 旁逸斜出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不折不挠 破口大笑 仙露琼浆 察颜观色
诗歌默写题:
1、《闻雁》中直抒胸臆,抒发了深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2、《池鹤》中写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从而突出鹤的品格风度不是“群鸡”能比的句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3、《池鹤》中写出了鹤的外形特征的句子: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4、《池鹤》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的句子: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5、《池鹤》中写出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诗句: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6、《池鹤》中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的诗句: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7、《迎燕》中表明了主人身份的句子是: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8、《迎燕》中写出燕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忙碌的诗句: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9、《迎燕》中写出了燕子与百姓情谊深厚的诗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0、《迎燕》中突出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的诗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第二单元
字词听写题:
狭隘 热忱 纯粹 派遣 鄙薄 殉职 热忱 毋宁 啁啾 翌日 笃信 宽宥 窒息 灼热 殉职 旁骛 亵渎 胸襟jīn 摒bìng弃 迥jiǒng异 芥jiè蒂dì 嫉jí妒dù 缅miăn怀 揣chuăi摩 萎wěi缩 强聒guō不舍 骈pián进 咽yàn气 鄙bǐ薄 旁骛wù 亵xiè渎dú 骈pián进 显赫hè 和睦mù 迥jiǒng异 鸿儒rú 优柔寡断 拈轻怕重 精益求精 拈轻怕重 微不足道 麻木不仁 冷冷清清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强聒不舍 不二法门
诗歌默写题: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了散文句式直抒心中郁结,突出诗人忧愁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开怀舒畅的豪情的句子: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称誉李云文采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自信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极度忧愁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想借逃避现实而不愿同流合污的激愤之词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诗人对现实不满,想超脱现实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8、《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异”,有关诗句: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9、《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
10、《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
11、《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
12、《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天净沙.秋思》中诗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意境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4、《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苏教版3-4单元
第三单元
字词听写题:
戳chuō穿 臆yì断 惊愕è 门枢shū 嗣sì后 笃dǔ信 臆度duó 充沛pèi 分泌mì 并蒂dì 花卉huì 灼伤zhuó 褪tuì色 飞甍méng 啁zhōu啾jiū 翌yì日 宽宥yòu 彗huì星 窒zhì息 器皿mǐn 箬篷péng 睥pì睨nì 连亘gèn 毋wú宁 阐chǎn释 泄气 隧道 光怪陆离 海市蜃楼 优柔寡断 单枪匹马 渴不可耐 汪洋万顷 饶有兴味 迥然不同 随心所欲 兴致勃勃 聊以自娱 人烟市肆 历历在目 万紫千红 人迹罕至
第四单元
字词听写题:
狗血喷头 不省人事 果不其然 千恩万谢 奋袖出臂 群响毕绝 无精打采 无缘无故 异想天开
不得而知 纹丝不动 大惊小怪 气喘吁吁 恰到好处 津津有味 扣人心弦 栩栩如生 面面相觑
死心塌地 万贯家私 掌柜 唠叨 描红 附和 间或 服辩 分辨 恐吓 坎肩 宪兵 盘缠 阔绰chuò 荐jiàn头 蘸zhàn水 蒲pú包 门槛kǎn 碟dié子 孱chàn水 打折shé 相xiàng公 行háng事 长zhǎng亲 作揖yī 腆tiǎn着 带挈qiè 避讳huì 绾wǎn发 商酌zhuó 心窍qiào 桑梓zǐ 星宿xiù 少顷qīng 后襟jīn 轩xuān敞 攥zuàn紧 靴xuē子 犬吠fèi 呓yì语 齁hōu声 摇曳yè 逮dǎi住 旗帜zhì 惹rě怒 魁kuí梧 胚pēi子 轻蔑miè 契qì诃hē夫 啐cuì 板栗lì 乞丐gài 惦diàn记 崽zǎi子 俯瞰kàn 一泓hóng 灯盏zhǎn 竭jié力 胡诌zhōu 提辖xiá 聒guō噪 酒肆sì 臊sào子 馄hún饨tun 踌chóu躇chú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苏教版5-6单元
第五、六单元
字词听写题:
颟mān顸hān 渊薮sǒu 憬jǐng悟 驾驭yù 硕shuò果 滞zhì涩sè 贻yí误 熬áo过 侥jiǎo幸 嫩nèn芽 斑斓lán 枯萎wěi 分歧qí 嗜shì学 逾yú约 叩kòu问 叱chì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衾qīn 容臭xiù 烨yè然 緼yùn袍敝衣 廪lǐn稍shāo 裘qiú葛 冻馁něi 谒yè见 撰zhuàn写 贽zhì志不移 磅páng礴bó 赋fù予 香醇chún 屹yì立 黝 yǒu黑 铸zhù就 摔shuāi垮 柯kē 湖畔pàn 殷yīn勤 花蕾lěi 反诘 茸róng毛 纤xiān细 哨shào兵 青冢zhǒng 积攒zǎn 哕哕huì 悼dào念 钦qīn佩 抑郁yù 妥tuǒ协 跻jī身 醒豁huò 胡髭zī 卷帙zhì浩繁 坦率shuài 强悍hàn 同僚liáo 熟悉xī 咖kā啡 跺duò脚 畅泳yǒng 丧sàng失 人溺nì己溺 舔舐shì 岚lán 有朝zhāo一日 届jiè时 蜡烛zhú 真挚zhì 罕hǎn见 雄辩 痛失良机 万无一失 一念之差 失之交臂 力挽狂澜 存活 博爱 情愫 惆怅 错过 过错 跳槽 追悔 导致 信服 酷冬 坦怀 取决 各得其所平顺 时日 坦荡 拥护 不毛 授予 永恒 融合 渴盼 不巧 脉络 熏风 领略 吐翠 黯然失色 盈余 踪影 归宿 要谛 进程 律己 公正不阿 严酷 衷心 先圣 洗耳恭听 下车伊始 炉火纯青 叹为观止 离经叛道 若无其事 血气方刚 谦恭 讥嘲 堕落 如饥似渴 开怀畅饮 厌腻 无懈可击 包袱 寥寥 景慕 交头接耳 成见 趁热打铁 诺言 不禁 哄堂大笑 打抱不平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诗歌默写题:
1、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使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回乡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无题》中渲染别离伤感气氛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论诗》中说明文学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风骚的句子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夜雨寄北》中想象他日相逢共话巴山夜雨情景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系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点明题意的句子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无题》中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无题》中设想离别后对方伤感久别的情景的句子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9、礁石无法阻挡江水滔滔东流的豪情,冬雪不能耽搁春天翩然而至的脚步。同样,战争、瘟疫也一样不能阻止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填空)
10、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1、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
看了“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苏教版”的人还看了:
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
2.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
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
4.苏教版八年级下政治知识点
5.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作文
第二篇:苏教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
1、本学期培养的学习习惯: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2、《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胡宏伟,曲作者是王世光,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全诗用第二人称,全诗的中心句是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第一小节,写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小节写了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A、课后题三: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是因为长江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滋润着、养育着两岸的动植物。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因为长江无私奉献,哺育着各族儿女,胸怀宽广,像母亲般纯洁、神圣。
3、《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的风光的赞美。
A、《三亚落日》中依次将落日比成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B、“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总括全文,点明题意,是点睛之笔。C、课后第3题(品味一下带点词在句子里所表达的情感):
①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担心”表示不放心,表现了“白鸥”飞翔得很低,让人觉得接触到海面了。)
②……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生怕”表现了人们全神贯注地欣赏落日之美。)
D、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硕大无朋:朋,比。大得无与伦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一般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4、《烟台的海》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A、全文围绕“独特”这个中心词展开,行文结构:总——分——总,按一年四季(冬春夏秋)的顺序描写烟台的海上景观。
B、为什么作者把烟台的海说成是“画”,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
答:说它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它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C、课后习题2(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
①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扑”让人感到了海的壮观景象。)
②……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扑”展现了“微波泛起”的可爱与轻盈。)
5、《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叶圣陶,是一篇游记。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A、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B、课文浏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另外,从课文中有关写泉水的语句可以看出“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文章的线索,泉水从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C、课后习题3(体会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挤压”“稍微”“准会”(采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山石离“我”很近,表现了孔隙的小、窄、低。)②“再加上”“即使……也……”(不仅说明石钟乳、石笋形状各异,更强调了它们颜色多样,值得观赏。)
6、练习一
A、拟人的修辞方法
注意点:(1)直接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中不要出现“像”、“好像”、“仿佛”等词语。(2)拟人句要写得恰当。(3)灵活运用拟人句能够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可以使句子更生动有趣。
B、背诵成语。
寒冬腊月 北国风光 风刀霜剑 塞外边疆 漫天飞舞 纷纷扬扬
银装素裹 雪照云光 狂风暴雨 雪上加霜 风卷残云 神清气爽
7、《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A、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九一八变事变”:1931年9月18日。B、课后习题2(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带有鄙视的感情色彩。②“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
C、积累本课有关战斗场面的成语: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鲜血四溅 狼狈而逃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8、《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 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A、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
B、课后习题2(想一想带点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①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似乎”一词准确地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②……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似乎”逼真地反映伯诺德夫人此时紧张的心理,不能去掉。)
C、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9、《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叙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场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把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反映了聂将军宽仁大义和中日人民浓厚的友谊。
A、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因为聂将军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日本孤女。称他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是因为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大襟怀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B、课后习题2(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并联系课文体会这段话所含的思想感情):
“杀害”是指非法杀死。“受害”是指遭到损害或杀害。“伤害”是指使受刑损害。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
C、聂荣臻:中国无产阶段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宽仁大义、胸襟宽广、慈善心肠)
10、练习二
A、认识农具:木犁、耙、耧、镰刀、锄头。B、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昼出耘田夜绩麻。耘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童孙未解供耕织。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里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播种(与耧有关)。收:收割,收获(与锄头有关)。C、背诵《夏日绝句》。
人杰——人中豪杰。项羽——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自称西楚霸王。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11、《三打白骨精》节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A、孙悟空:机智勇敢 疾恶如仇 神通广大
B、课后习题3(体会带点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1)“夺”表现了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
(2)“闪”代表了一个敏捷、很突然的动作,一个年满八旬的且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种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常人不同。
(3)“摔”体现了唐僧胆小及受到了严重的惊吓。(4)“笑”表现出悟空的自信与乐观。
C、描写孙悟空本领的成语有:上天入地、刀枪不入、腾云驾雾。
描写孙悟空品质的成语有:疾恶如仇、降妖除魔。
12、A、《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这首词主要写了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并背诵另一首《如梦令》)。B、《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秀风光,这首词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C、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词牌名有:清平乐、令奴娇、西江月、满江红、破阵子、虞美人、卜算子。
13、《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蟑、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A、“螳螂捕蟑”比喻只想取得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也比喻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有人正在算计他。
B、《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这是危险的。C、课后习题3(体会一下带点字的意思):
①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个“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命。)②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D、乘(chéng)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毫不介意:一点也不在意。不堪设想:堪,能。事情的结果无法想象,会向更坏、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14、A、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B、选择合适的读物是一种本领,掌握了这种本领,就能帮助你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更多的好书,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C、无可厚非:厚,深重。非,反对,责备。没有可过分责难的。
15、练习三
A、跟笑有关的词:讥笑 狞笑 微笑 冷笑 哄笑 大笑 苦笑 狂笑 B、背诵练习三成语:
齐天大圣 大闹天宫 不避艰险 西天取经 腾云驾雾 来去无踪 千变万化 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 火眼金睛 除恶务尽 天下太平
16、《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这一实验的结果促使了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A、课后习题2(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行文中直接引用;(2)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3)特殊含义。
B、课后习题3(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斯帕拉捷能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怕失败,不断探索,最终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我的启示是:科学的发现需要我们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探索。
C、四次实验分别是:蒙上蝙蝠的眼睛,堵住蝙蝠的鼻子,用油漆涂满蝙蝠全身,堵住蝙蝠的耳朵。
17、《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文章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希望。
A、课后习题2:课文是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海洋是人类21世纪希望的?答:从五个方面,开发海洋矿产资源,向海洋索取高蛋白食品,利用海水运动发电,淡化海水缓冲水荒,建设海底城市、开拓人类生存空间。
18、《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以“合作”为话题,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起,阐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他人合作的道理。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能够卓有成效地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学会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A、文中列举了两个小故事:①交响乐团演奏,演奏者为了一个统一的团体目标,各尽其力,奉献了完美和谐的音乐。②一位外国教育家在中国找了几个小学生完成了火屋逃生的实验。
文中只举一个事例是不够的,因为成功的合作需要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两个要素,只举前一个事 例只能说明协作的重要性,不能说明成功的合作还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而第二个事例正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两个事例都举,才能更好地更全面说明问题。
19、练习四 背诵《古今贤文》(真理篇)
20、《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课文用了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21、《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A、理解“当然,追求应该是最伟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的。”
最大的追求: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眼前的一穗:出现在眼前的机遇和任务。
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抓住眼前的利益,完成当前的任务。句意: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更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22、《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散文,课文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就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东坡只有雪松,揭开这一景观之谜的是两个旅行者,课文通过这一奇异的景观,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也要会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一样可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A、课后习题2(理解两句话的含义):
①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以求反弹的机会。(无论是谁,面对困难和压力,首先要敢于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迂回的战术,先作适当的让步,找适当的机会再去战胜,变通也是保存自己的一种方法。)②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社会地生活和学习中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当困难大到你不能解决时,要学会先退一步,学会暂时让一让,这退一步并不意味着后退、胆怯,而是为了积聚力量去解决困难,迎接新的挑战。)B、由“雪松的启示”想到:以退为进;卧薪尝胆(勾践);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进一步悬崖峭壁,退一步海阔天空。
23、练习5:背诵成语。
水滴石穿 一心一意 感激涕零 百感交集 深思熟虑 匪夷所思 时光荏苒 白驹过隙 鉴往知来 莫衷一是 迷途知返 恍如隔世
24、《广玉兰》是一篇散文,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25、《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A、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是:①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物奇妙有趣。②夹竹桃花开三季,花期长,韧性可贵。③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B、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前文相互呼应。C、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无……不……我们语文老师上的课生动有趣、绘声绘色,全班同学无一人不爱他上的课。……无不……听了他讲的故事,大家无不啧啧赞叹。D、熟记作家卡片。
26、古诗两首
A、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诗均是咏物诗。
B、《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C、《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作者善画梅,也喜欢咏梅,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前两行写实,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D、背诵古诗及诗意。
《石灰吟》的诗意: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它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墨梅》的诗意: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留下香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若等闲:好像平常的事。清气:清香之气。满乾坤:弥漫在天地之间。
E、《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像这样的古诗还有《竹石》《秋菊》。F、补充几首写梅花的诗
27、练习六
①描写四季的成语积累。②背诵《马诗》及诗意。
燕山——山名。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开似月牙。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戴上华贵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飞快地奔驰呢?显然,这是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慨。
28、《莫泊桑拜师》课文主要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悉心指导的事。表现了莫泊桑对所有酷爱的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和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的名师风范。
A、课文告诉我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视角独特)。B、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
福楼拜:循循善诱、教学有方,关心文学青年。
C、莫泊桑: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成名作《羊脂球》,短篇小说名篇《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长篇小说有《一生》《俊友》《温泉》。
D、福楼拜: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短篇小说《一颗简单的心》。E、课后习题2(理解句意):
①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这一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写作需要持之以恒,只有持之以恒,才会具备才气。所谓才气,亦即写作中表现出来的“下笔如有神”。它是坚持不懈写作的结果,作为青年人,可贵之处在于能去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坚持写作。
②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福楼拜指出:要写作,就需要仔细观察,只有仔细观察,才可能准确地予以反映。但是仅此还不够,要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对被写的对象,还必须注入观察者自己独特的思想,赋予鲜明的个性色彩,从而避免人云亦云,毫无个人特色的毛病。
29、《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苏叔阳回忆了刘老师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在风筝中寄托的美好理想,永远乐观自信、热爱生活的高尚人格,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
A、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自信
B、课后习题2(体会带点词的表达效果):
(1)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泛”的意思是透出、冒出。同学们在笑刘老师的风趣之时,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对老师的理解与同情,感到心酸、难受。)
(2)……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浮”在此处指头脑中自然而然涌现了某种感想。确实,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天来临,人们的身心怎会不感到舒展与快意?)(3)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漾”在句中指心中的快乐与甜蜜从脸上向外流溢,使人们看到一个乐观,对生活充满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C、课后习题3(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1)……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表示内容的省略)(2)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表示语意转折)(3)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表示语意未尽)D、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放飞的风筝”是刘老师热爱生活的标志,尽管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助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更能表现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及不懈追求,他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
30、《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课文描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赏春,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A、颜回:谦逊、沉稳。子路:豪爽、乐善。
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充满智慧。
B、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72人,曾整理过《诗》《书》《易》《礼》,编写过《春秋》。贤弟子有:颜回、子路。C、《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论语》里有不少精辟的语句: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默而识之,学而不言,诲人不倦。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来自《论语》的成语:文质彬彬 敬而远之 当仁不让
E、“泗水河畔春意更浓了”这句话是对师生之间浓浓情谊的赞赏,有着深化中心的作用。F、学习本文我们懂得了做人就应该做像水一样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G、水与真君子的相似之处: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31、《明天,我们毕业》课文通过作者对六年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A、课后习题2(说说下面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作者对老师的赞美、眷恋、敬爱。“天使”是说老师可爱可敬;“大树”是说老师授予知识,给予庇荫,给学生以关怀不呵护;“海洋”是说老师心胸宽广,三个比喻升华了主题。)
②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与敬意。)③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表达了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反映了同学们立志成才,回报老师的心情。)
B、老师的美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辛勤的园丁 春蚕 人类智慧的天使燃烧的蜡烛…… C、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D、赞美老师的成语:诲人不倦 废寝忘食 埋头苦干 兢兢业业 一丝不苟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循循善诱 教导有方
E、马上就要告别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你现在的心情是 ____,此时你最想对老师说____, 对同学说___
小学语文一至十二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保护正确的读书姿势,爱惜学习用品。
(二)认真写好铅笔字,乐于倾听,勇于发言。
(三)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
(四)勤查字典,主动识字。
(五)认真写好钢笔字,认真写毛笔字。
(六)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
(七)读书要有选择,留心观察事物。
(八)坚持写日记,爱护图书。
(九)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
(十)多种渠道学语文,自主修改作文。
(十一)勤于收集资料,不懂就问。
(十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常常会为了一个故事情节而陷入深深的沉思。好像一个学者,一个哲学家在领悟一道人生真谛。所以每读完一本书,心情便豁然开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一、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
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
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 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 形象的感受。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不能打乱顺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桃花三月开。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语”。
3.课文第三自然段与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本题可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第三自然段是对第一、二自然段所列现象的深入发掘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
4.“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确切的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介绍说明。
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呢?
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此时举一个例子,存在偶然性,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7.课文7-10自然段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不能颠倒,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不能打乱。
8.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
9.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
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六、课文主题
《大自然的语言》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2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
一、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二、理解词义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 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三、问题归纳
1.“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本题运用前后词语(句子)是否矛盾分析法。“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第16自然段中举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从而证明下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3.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5.课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照应前文,对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在大量论据的铺垫下,作者作出了如下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结尾通过大量分析得出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
6.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不仅没有离题,反而还能提示读者,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分析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文章内容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不好。
7.《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
两文的主旨相同,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风格相同,严密准确,又简明精练,幽默风趣。
文章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但第一 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而第 二篇则是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探讨的主要内容,用“被压扁的沙子”作证据。
四、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为说明对象,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3
第7课《大雁归来》
一、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作家,被视作美国的野生生物管理之父。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影响很大。
二、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三、理解词义
1.缄默:闭口不说话。
2.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中,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文中是贬词褒用,形容大雁深知地面危险,在高飞时非常专注的样子。
3.狩猎:打猎。
4.凋零:(草木)凋谢零落;衰落。
5.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5):描写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及其归来时欢快的情景。
第二部分(6—10):描写大雁觅食、群居、集会鸣叫等方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11—13):介绍各大洲大雁迁徙的一致性,以及大雁带给人类的益处和自然之美。
五、问题归纳
1.如何理解文章第一段?
此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作者将燕子与大雁进行对比,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说明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明了大雁的什么特点?
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主教雀、花鼠及大雁人的思想及行为;并且将主教雀、花鼠及大雁对季节的判断的种种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大雁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的特点。
3.“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如何理解“目空一切”?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目空一 切”原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这里运用拟人,贬词褒用,写出了大雁高高飞过时的专注神情,因为它们深知地面上的危险,必须一声不响,直达目的地。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3段写南飞时的大雁的作用?
内容上,写的是南飞时大雁一声不响地笔直飞行,发现沙滩和沼泽也不会停留,反衬下文回归时大雁的种种表现。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了解到大雁的不同表现。
5.第4段写“3月的大雁则不同”,请结合文章说说它们的“不同”的表现。
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
①“低语”“问好”“叫起来”写出大雁回归时快乐、热闹的样子,不再是“一声不响”,更惹人喜爱。
②“曲折地穿行”“试探性的盘旋”“向池塘滑翔”等这些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大雁回归时的警觉、聪明和放松,不再“目空一切”地笔直飞行,更快乐更自由。
6.“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前一句中的“客人”指大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雁的归来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后一句着重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7.综合第6段,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其妙处。
着重描写了大雁觅食前后的动作和鸣声特 点。主要运用了明喻和拟人的修辞,使大雁的形象生动逼真,极为丰满,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充满乐趣,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8.怎样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的含义?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六只或六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六只成员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被猎杀。作者原先就为这样的推断而感伤,现在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进一步引起了作者的感伤,也代表了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使人动情。
9.第9段写大雁鸣叫之前为什么先写了几种动物的声音?
写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轻微的声音,是为下文写大雁喧闹的声音作铺垫,也起到衬托作 用,突出大雁鸣叫的特点。
10.第9段中,作者是怎样描绘大雁集会的鸣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题运用拟人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辩论”“发言”“谈论”,声音由激烈慢慢趋于平静,有层次感和画面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1.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及作用?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和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句写大雁的鸣叫是 “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认为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里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含蓄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及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温馨,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作用: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六、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第四篇: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作家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代表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代表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文章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文章主题】
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2.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3.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4.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标记)
5.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6.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7.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8.其: ①欲穷其林:这
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9.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2.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的总称。3.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6.芳草鲜美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 对„„感到诧异 ★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4.落英缤纷。意思: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5.怡然自得。意思: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6.黄发垂髫。意思: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7.鸡犬相闻。意思:指人烟稠密。★文言句式 1.省略句式:
(1)()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1)。
(2)
。5.能体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理想中的大同的句子是:
。6.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内容理解】
一、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①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②第一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 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②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 文段第三段主要写哪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花源中的社会风尚;二是: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⑤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⑥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
答: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四、阅读第四、五段,回答问题:
①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②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增添了神秘色彩。二是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现实是不存在的。③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
④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①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
答: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②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③“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④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答: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⑤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答:陶渊明笔下的社会的确是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各尽其能地劳动,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⑥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说明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是虚构的社会。
⑦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
答: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⑧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答: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⑨在本文中作者描写了怎样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
答:在本文中,作者描绘出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美好社会。
【能力提升】
1.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答: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章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答: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中考真题】
【2016·福建省福州卷】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一13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选自《礼记˙礼运》)(3)不独子食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12.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参考答案:
9.(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4)憎恶 10. B 11.(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1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3.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 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第五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藤野先生》
1.字词:
烂漫.绯红 驿站 不逊 匿名 瞥见 畸形 杳无消息
2.作者简介:鲁迅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3.文章体裁:回忆性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仙台学医时候的生活,赞扬了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书法了作者对他的怀念。
5.文章结构:全文38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4-45,写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离。
第三部分36-38,写离开仙台后怀念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6.文章线索:
①明线:以我和藤野先生交往为线索,围绕藤野先生崇高品质组织材料。
②暗线: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写自己弃医从文,很多事情是围绕内在线索组织材料。
因此文章虽然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7.人物形象:
①人物性格特征:藤野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正直、没有民族偏见
②塑造人物方法:
选择典型事例。为了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文章具体写了四件事:修改讲义,改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和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形。
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外貌、语调、衣饰等写出了他治学严谨、生活朴素的学者形象。载入对请过留学生辫子的描写,揭示了他们庸俗腐朽的思想,表达作者厌恶之情。
8.语言特点:朴素含蓄,精炼深刻。
如:①东京也无非时这样
②中国时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时低能儿
③在那时那地,我的思想却变了
2.我的母亲
1.字词: 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
2.文学常识: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3.文章内容:
首先继续了儿时的性格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往事,主体部分记叙了母亲的几个事件:4.母亲对我的管教2.母亲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3.母亲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
最后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5.作品情感: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人物形象:
①人物形象特征:为人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教子严格。
②塑造人物的方法:选择典型事例;
6.情感抒发方法:
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与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的情感相辅相成;
②用童年视角回忆往事。
7.语言特点: 朴质、真切,不加修饰。
4.列夫.托尔斯泰
1.字词:
黝黑 炙热 尴尬 犀利 滞留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2.文学常识:
茨威格,奥地利文学家。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三位大师》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他的三步里程碑式巨著是《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 卡列尼娜》
3.文章的思路:文章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反衬后半部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的眼睛,反衬他高贵的灵魂。
4.文章主题: 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5.人物描写特色:
(1)比喻的修辞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2)夸张的修辞:
“托耳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夸张的手法道出托尔斯泰那种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6.人物形象:
文章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他深邃的精神世界,洋溢着崇敬赞美之情。
7.重点语句的内涵
“直到年纪大了以后……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写出托尔斯泰晚年坚决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国家教会进行强烈的抨击。
6.《雪》
1.字词: 字音字形:凛冽,脂粉奁,词义:博识,消释,凛冽,升腾
2.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重要作品《阿Q正传》《呐喊》《朝花夕拾》。本文出自散文诗集《野草》我们学过选自《野草》的文章有《风筝》。
3.文章的思路以及作者的情感:
文中写了暖国的雪和朔方的雪,暖国的雪滋润美艳,作者的感情是充满回忆与对美好的向往。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表现出作者对不屈的斗争精神的歌颂。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情感: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3.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内蕴丰富,清新优美。
4.景物描写:细致生动
①从内容、色彩、虚实、方面展开,采用比喻、拟人的方法展示了江南雪的盎然与生机,北方雪的不屈与张扬。
②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南北雪的不同特征。
5.作品语言特征:
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冰冷的” “坚硬的”“灿烂的”来修饰雪,写出了北方雪不屈的精神。“但是”体现出来作者的情感取向。
6.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情感: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7.重点语句含义: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全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9.海燕
1.字词:胆怯、翡翠、蜿蜒、飞窜、呻吟
2.文学常识:高尔基,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转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本文是高尔基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原题为“海燕之歌”。
3.体裁:散文诗
4.文章思路: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5.文章主题: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英姿的刻画,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人民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6.景物描写及作用: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点明海燕所处环境,衬托海燕顽强、乐观、勇敢的战斗精神。
7.海燕的形象: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8.象征手法及意义:象征手法使思想更加形象、可干,而且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空间。
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
乌云、狂风、雷电:反动势力
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
9对比手法: 海鸥等与海燕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自信、乐观。
10修辞手法的运用: 反复、比喻、拟人对比等进一步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11重点句子: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饱含着革命先驱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望与期待,预报革命风暴即将到来,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2.文章感情:赞美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之类的不革命者及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敬畏自然
1.字词: 鲲鹏 蓬蒿 咫尺 呐喊 混淆 相形见绌
2.理解题目:
敬畏 是敬重畏惧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说人类应敬重自然界的万物,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文章主题:
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理解: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它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4、富有哲理的语句。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5.反问的修辞方法。
运用反问,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更强烈,有催人深思的效果。(1)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2)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16.云南的歌会
1、字词:即物起兴 龙吟凤哕 迤西 熹微 酬和 蹲踞
2、.文学常识: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代表作有《萧萧》,中篇小说《边城》等。
3、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山野对歌,欢快活泼、朴素动人;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环境优美、声韵动人;第三部分: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4.人物描写方法:
一种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第二种描写人物地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运用比喻、拟人的方式展示。5.景物描写:
自然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以优美环境衬托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场景:三个唱歌场面。
6.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云南有特色的歌会,写了人们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这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17端午的鸭蛋
1.字词:腌 门槛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曾经沧海难为水
2.文学常识: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
了解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文章的思路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风俗;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说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
4.文章主旨: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文章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5.作者情感:
文章的2、3段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自豪。
文章的5、6段,写端午的鸭蛋。表现出散淡的生活情趣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①口语色彩浓厚。②古汉语的点缀,增添了典雅之美。③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18.吆喝
1.字词: ①加点字的读音。
钹(bō)荸荠(bí qi)铁铉(xuàn)秫秸秆(shú jiē gǎn)招徕(lái)
②词语的含义。
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合辙押韵:押韵的意思。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2.文学常识: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1999),生于北京。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
3.文章内容及情感:本文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4.文章的结构
①总分总 ②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③材料安排详略得当。④语段的衔接过渡。
5.作品语言风格:
①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②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特点。
21.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①作者:吴均(469-520),字叔痒,吴兴故鄣(浙江安吉)人,南朝梁代文学家。
②体裁:书信体。从内容上看是写景小品文。
2词语
①实词:、许、湍、奔、负、②一词多义:绝 指
③词类活用:轩 邈 ④通假字:反 见
4.重要句子含义: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课文内容及结构:
课文中作者描绘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先总说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然后写异水、奇山,最后仍归结在景色上。
6.写景顺序:先“水”后“山”
7.写景手法: 写水的清澈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水流的迅急用比喻、夸张写出,同时采用了动静结合方式;描写山的形态时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化静为动;写山中景色时用了反衬,以闹显静;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多角度的描写山的奇。
8.语言特点:
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读来琅琅上口。例如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22、五柳先生传
1、字词:嗜曾箪黔俦殇
2、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初中学过的有《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
传:实为自传。赞,助也。
3人物形象: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贫困而闲适的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4.刻画人物的方法: 思想、爱好、性格、生活、著文等方面展示人物风貌。
5.重点语句理解: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浸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
(2)好读书,不求甚解。
(3)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6.语言特点: 多有否定句式,平淡自然,高度凝练。
23.马说
1.文学常识:
①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孟县)。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②文体特征: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刊发,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2.词语: 实词:骈、外见,是、等。通假字:食、见、耶。
一词多义:食、策、或、能
3.重点语句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围绕千里马的问题展开论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5.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本文中“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借千里马被埋没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6.文章结构:
先正面提出问题,接着从反面展开议论,接着揭露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嘲讽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的中心句。
7.文章语言特点: 简洁、洗练。
24.送东阳马生序
1.文学常识:
①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②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③人从小到大的顺序是--孩提、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
2.重点字词: 读音:缊、嗜、叱咄、俟、箧、屣、皲、媵、烨、通假字:支通“肢”,肢体 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假 古义:借 今义:与“真”相对
走 古义:跑 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
汤 古义:热水 今义:行走
一词多义 以 介词,用。如:以衾拥覆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如:生多以书假余
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作“来”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表修饰关系 如: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表原因,因为。如:以中有足乐者
3.重点句子含义:
(1)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文章思路:
总体记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经历。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求师的艰难--求学的艰苦情况。
3.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奋学习的经历,对马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4.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本文是长辈对晚辈的临别赠言。作者既要使晚辈有所收益,又不宜板起面孔说教,于是作者就采用了现身说法的形式,历述自己当初得书的艰难,从师的辛苦,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吸取学习的动力,把握学习的方法。既有自己艰苦经历的正面教育,又有富家子弟的求学情形提供反面教训,既含教诲,又怀勉励,写来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当年求学时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态度与同舍生作对比。同舍生生活条件优裕,显得神气活现,而自己则是吃穿不如人。正因为自己将学习,求取知识当成快乐的事情,就不觉得吃穿不如人了。通过对比,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6.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的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反衬出求学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
25诗词曲五首
第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字词:柯、畔、长
2.作者:
刘禹锡(772-840)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诗文清新,语言俭朴生动。有《刘梦得文集》。
3.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这里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白居易的字。“扬州”相逢的地点。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二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见”有“感谢”之意。“赠”指白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径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所作。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
4.诗歌主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二十多念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流露了对王树文、柳宗元等已故友人的怀念呵对保守势力的愤慨,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呵积极进取的精神
4.重要诗句含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上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赤壁》
1.字词:戟、销、2.背景:《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赤壁)这著名的的古战场时,有感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3.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文学家。他有政治思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杜牧的诗、赋、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4.诗歌思想内容:
作者借赤壁之战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与侥幸。
5.重要语句含义: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与侥幸。
第三首《过零丁洋》
1.字词:干戈、寥落、惶恐
2.背景:《过零丁洋》此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为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后来元军元帅张弘范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
3.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屡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南宋政治家、爱国诗人。
4.主旨: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句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慷慨悲壮,震撼人心。
第四首:《水调歌头》
1.字词:宫阙、低绮户、婵娟、2.文学常识:①“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②苏轼(1037-1101),字子瞻,字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文学家,世称“三苏”。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称“苏辛”苏轼散文结构谨严,明白晓畅,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诗意:
《水调歌头》词的上片主要抒发对政治的感慨,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末了想通了,仰望明月,不禁婆婆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趣。
下片写对月怀人,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4.诗歌主旨:《水调歌头》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呵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趣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5.重要诗句含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 月色。
第五首《山坡羊 潼关怀古》
1.字词:潼关、踌躇
2.背景:”潼关“,古代著名关塞,位于陕西潼关县北,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关城雄踞山腰,东北据黄河天堑,西南依华山险阻,历来是东西交通要到,军事攻守重地。”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3.作者:张养浩(1270-1330)字希梦,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区作家。张养浩的散曲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表现了关心百姓、同情黎庶,与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依的民本思想。
4.诗歌主旨:山坡羊 潼关怀古》作者吊古释怀,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的悲惨命运根源之所在。
5.重要诗句含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诗人行径潼关,见关塞险要,不由追忆历史上的兴旺更替,由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兴,也好,亡也好,受苦受难的总是天下的老百姓。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也揭露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 压迫,是对长期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深刻反思呵高度概括,高屋建瓴,精警异常,足底一篇长篇政论。在元代,这显得难能可贵。
26.《小石潭记》
1.积累字词:
实词: 尤为 参差 斗折蛇行 寂寥居隶 凄神寒骨 去
一词多义:可从以 乐
词类活用:西 乐下斗蛇 犬牙寒 古今意异义:小生
2.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写于他被贬永州时,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记。
3.文章的思路
发现小石潭--小石潭景物--小石潭源流--小石潭气氛及作者感受--记同游者
4.写景特点: 动静结合 抓住景物特征 对比和烘托手法 情景交融
5.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着力渲染了凄清幽静的气氛,抒发了悲凉凄苦的情感。
6.山水名篇名句《三峡》《答谢中书书》《使至塞上》等
7.背诵全文
27.岳阳楼记
1.文学常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体会较深。宋仁宗天圣年间,出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庆历三年,范仲淹返朝,任参政知事。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文集》。
2.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
(2)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短语: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3)重要句子意思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译:(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
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译:或早或晚,(一天里)湖面上有时洒满阳光,有时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远离国都(朝廷),思念故乡,担心别人诽谤,害怕别人讥讽,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横生而悲伤的情绪了。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
译: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为人民忧患,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⑥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译:那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⑦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啊!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同道呢?(”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4.文章的写作思路,第一段:交代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总写巴陵胜状。(描写)
第三、四段:观览两种不同的自然景物及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描写 抒情)
第五段:言志(抒情 议论)
5.景物描写:
①第三段:
景物特征:阴冷、萧条。
写景顺序:由高到低 由远到近
览物之情:感伤 忧愁
表达方式:描写 抒情
③第四段:
景物特征:明朗、富有生命气息 欢快
写景顺序:由高到低 由远到近
览物之情:欢欣 喜悦
6表达方式:描写 抒情
7.重点语句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作者愿与古仁人同道的博大胸襟。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3):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愿与古仁人同道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8.写作特色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9.主题: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搂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8.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第二年,写了本文。
2.文章体裁:山水游记。
二、词语
1.字读音:滁 壑 琅琊 潺 酿 泉
2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故自号曰”醉翁“也
3.一词多义:
谓:(1)太守自谓也(2)太守谓谁
霏:(1)日出而林霏开(2)若夫淫雨霏霏
4.古今异义: 至于负者歌于途。古义:背东西的人;今义:输的一方。
5.文章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姓名
6.文章情感:
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7.写景特点:
1.写景顺序:全景到局部(1段),时间顺序(2段)
2.抓住景物特征(如野芳发而幽香抓住了春季景物典型特征,句句落实)
3.记述,写景,抒情结合,衬托出文章的主旨。(主要体现在第四段,)
8.写作特点:
1.虚词恰当运用。”也“字的运用,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而“字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2.骈散结合,富于韵律感,两两相对的语句语句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3.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
9.重难点句子解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在于山光水色之中。这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全文写景抒情定下基调。醉乐间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之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之乐是最高境界,既知禽鸟之乐,也知人之乐,既能同醉,也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
29.满井游记
1.字词:①实词:冻风,冷风。作,起。辄,总是,就。土膏,肥沃的土地 泉,用泉煮。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②虚词”之“的用法 一室之内:表限定关系译成”以“
脱笼之鹄:表修饰关系”的“
2.文学常识:.①作者: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有《袁中郎集》
3.文章的思路: 欲游不能的苦恼--郊游的所见所感--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
4.作者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5.写景特色:
(1)比喻的妙用: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如倩女之峟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2)白描的笔法:”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没有夸张、渲染形象却鲜明生动。
(3)拟人的写法:”呷浪之鳞,悠然自得“增加景物的动感灵气。
6.重点语句的作用: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以议论做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30.诗五首
1、《饮酒(其五)》和《行路难(其一)》;
(1)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农村生活的情景,有《陶渊明集》。《饮酒》诗共20首,这是第五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一首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共3首,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2)诗歌节奏
《饮酒(其五)》五言诗”二三“式
《行路难(其一)》七言诗”二二三“式
(3)诗歌结构
《饮酒(其五)》开头四句写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后六句表现诗人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中获得无限意趣。
《行路难(其一)》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他内心苦闷抑郁、壮志难酬,接着两句用”冰塞川“、”雪满山“的比兴来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但是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在心境茫然之时诗人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吕尚、伊尹,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变化交替,表达了进退无路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两句境界顿开,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终有实现的一天。
(4)诗歌主旨
《饮酒(其五)》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
《行路难(其一)》借乐府古题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和相信理想、相信未来的勃发情志。
(5)重要语句内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待菊花盛开,诗人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将会有一天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文学常识:歌行,古体诗的一种,”行“是乐曲的意思,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歌行体。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人称“杜工部”,著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有“诗史”的美称,本人被尊称为“诗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2)诗歌结构
第一段:写秋风破屋
第二段:对“群童抱茅”的慨叹
第三段: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四段: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3)思想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重要语句内涵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由自己得苦难想到天下寒士,在这受冻的长夜,只要能看到这样的广厦,冻死也心甘情愿,体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爱情怀。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文学常识: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
(2)诗歌结构
全诗两个主要内容:咏雪、送别
开头四句写胡地奇丽的雪景,“散入珠帘湿罗幕…都护铁衣冷难着”四句,由帐外转入帐内,写军中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写大雪寒威,“瀚海阑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雪中送别归客,别宴持续到垂暮,终需散席,送客从辕门外直到轮台东门,总要分手。出得辕门,环顾四周,但见雪白世界中的一面鲜红旗帜。
(3)名句鉴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状写飞雪落缀在千树万树上的奇景,用梨花比喻飞雪,以千万株梨树枝上的繁英比喻玉树琼枝上的雪花,奇异夺目,气象万千。
4.《己亥杂诗》
(1)文学常识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著有《定庵全集》。
道光19年,作者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家眷,往返途中写成这组诗,共350首,杂述见闻、感想及往事回忆等。
(2)重要语句内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在地上的粉红花瓣绝不是无情的废物,它将化作春泥,以自己的养分孕育新的花朵、孕育新的春天。诗人借“落红”的自白表达与黑暗势力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一二句写诗人愤然辞官后扬鞭东去远赴天涯,三四句写诗人愿象护花的春泥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3)思想感情:该诗表达作者辞官南归的痛苦心情,表现作者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立志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