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共五则)

时间:2020-11-19 09:0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第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知识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知道我们将要到哪里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1社 戏

预习须 知

一、文题解读

旧时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按照我国的民间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人们以演戏的形式进行祭祀,那时演的戏就称为“社戏”。课题概括了记叙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华盖集》等。

知 识 重 点一、字音词义

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

诚然:确实这样。

朦胧:动词,弥漫。

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

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漂piāo渺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渴睡:瞌睡。

纠葛:名词,纠缠不清的事情。

桕jiù树:也叫“乌桕”,一种落叶乔木。

二、主题概述

文章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我”童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善良、淳朴的农村小伙伴形象,表达了对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的怀念和对农村小伙伴美好情谊的眷恋之情,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在开头介绍平桥村的情况?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为什么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一是制造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热情能干的特点。

4.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是因为那里的人的善良可爱,同时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因为“我”所难忘的,是那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即人情、景物、回忆。(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6.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的体贴照顾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长大也念念不忘。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2

第2课《春酒》

一、初识课文:

1、作者相关知识:

琦君,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人。1949年赴台,曾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她从散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出版了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代表作有《橘子红了》《七月的哀伤》《桂花雨》《 琦君寄小读者》等。她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2、词汇积累:

标注字音:枸杞、橄榄、挑剔、如法炮制、门槛、过瘾、家醅、煨炖

解释字义:

家 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过 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 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来源:学科网]

二、整体感知:

<1>、识春酒:

1、什么是“春酒”、“会酒”、“八宝酒”?

明确:

春 酒 :古称冻醪。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1、2段)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3段)

会 酒: 是“我”家除春酒外的特别节目。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5段)

2、伴着《思乡曲》我们朗读课文并思考如下问题:

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故乡的哪几件事?主要记叙了事件中的哪些事情?又体现了怎样的情怀?

<2>、品春酒:

含英咀华,探寻美点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她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细细品味她的这杯“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味……纷纷涌上心头。请找出文中打动你的细节,品味细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美点

以这样的形式回答:

通过读 细节,我品味到了一种 美。

答案预设:童心美、母性美、民风美、人情美。

●童心美的典例: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明确: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明确: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明确:写出了“我”的可爱和情趣。“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跃起来。“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5、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明确: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眼巴巴”写出了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

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谁呢?(她的母亲)

●母性美的典例

1.“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明确: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2.“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明确: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3.“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明确:“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

4.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明确:“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小结】:

是呀,原来爱可以如此豁达!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

●人情美的典例

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乡情是记忆中最醇厚、最温馨的怀念。

1.“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明确: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

2.“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明确: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

3.“席散时,会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4.“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明确:醇厚的乡情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这正是琦君永远记忆中的故乡。

<3>思春酒:

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道地家乡味)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

明确: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四)拓展延伸:

● 经典再现:

从古到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因此思乡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作家们往往借用丰富的事物(即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乡作品中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明月、笛、乡音、秋风等)。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精品赏读:

台湾诗人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都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啊!一首《乡愁》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3

第3课《安塞腰鼓》

1、第1段作用:用简洁的语言,突出后生们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将他推向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2-4段:蓄势待发,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的恢弘出场做好铺垫。

3、第7段:用排比、比喻、反复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从语势上使人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4、12段:揭示了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要“挣脱”“撞开”的是束缚、羁绊、闭塞,是人身上坚硬的外壳,一切冗杂的东西。是贫穷、落后、旧思想束缚了“那么一股劲”。

5、15段“遗落了一切冗杂”理解:打破了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计较功名利禄,不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了”理解:写出了腰鼓的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理,观众的心与之产生共鸣。

6、18段“奇伟磅礴的能量”一句的理解: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他们并未因贫困封闭而丧失对生命的渴求,他们身体里蓄积着强大的生命能量,一旦释放,便磅礴激荡。

7、第20段,因为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原始、粗狂的生命力量的“厚土”,只有黄土高原可以,所以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本句运用对比,突显出作者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赞扬了那里的人充满磅礴的生命力量。

8、第30段理解: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内容让以动衬静,用“鸡啼”反衬寂静,在结构上总结全文。鸡啼不仅是天亮的标志,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是希望的象征。作者相信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迸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9、“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答:这句话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美。

10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

答: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

11、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用安塞腰鼓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歌颂了黄土高原人们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藤野先生》

1.字词:

烂漫.绯红 驿站 不逊 匿名 瞥见 畸形 杳无消息

2.作者简介:鲁迅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3.文章体裁:回忆性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仙台学医时候的生活,赞扬了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书法了作者对他的怀念。

5.文章结构:全文38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4-45,写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离。

第三部分36-38,写离开仙台后怀念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6.文章线索:

①明线:以我和藤野先生交往为线索,围绕藤野先生崇高品质组织材料。

②暗线: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写自己弃医从文,很多事情是围绕内在线索组织材料。

因此文章虽然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7.人物形象:

①人物性格特征:藤野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正直、没有民族偏见

②塑造人物方法:

选择典型事例。为了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文章具体写了四件事:修改讲义,改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和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形。

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外貌、语调、衣饰等写出了他治学严谨、生活朴素的学者形象。载入对请过留学生辫子的描写,揭示了他们庸俗腐朽的思想,表达作者厌恶之情。

8.语言特点:朴素含蓄,精炼深刻。

如:①东京也无非时这样

②中国时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时低能儿

③在那时那地,我的思想却变了

2.我的母亲

1.字词: 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

2.文学常识: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3.文章内容:

首先继续了儿时的性格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往事,主体部分记叙了母亲的几个事件:4.母亲对我的管教2.母亲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3.母亲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

最后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5.作品情感: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人物形象:

①人物形象特征:为人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教子严格。

②塑造人物的方法:选择典型事例;

6.情感抒发方法:

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与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的情感相辅相成;

②用童年视角回忆往事。

7.语言特点: 朴质、真切,不加修饰。

4.列夫.托尔斯泰

1.字词:

黝黑 炙热 尴尬 犀利 滞留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2.文学常识:

茨威格,奥地利文学家。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三位大师》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他的三步里程碑式巨著是《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 卡列尼娜》

3.文章的思路:文章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反衬后半部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的眼睛,反衬他高贵的灵魂。

4.文章主题: 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5.人物描写特色:

(1)比喻的修辞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2)夸张的修辞:

“托耳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夸张的手法道出托尔斯泰那种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6.人物形象:

文章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他深邃的精神世界,洋溢着崇敬赞美之情。

7.重点语句的内涵

“直到年纪大了以后……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写出托尔斯泰晚年坚决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国家教会进行强烈的抨击。

6.《雪》

1.字词: 字音字形:凛冽,脂粉奁,词义:博识,消释,凛冽,升腾

2.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重要作品《阿Q正传》《呐喊》《朝花夕拾》。本文出自散文诗集《野草》我们学过选自《野草》的文章有《风筝》。

3.文章的思路以及作者的情感:

文中写了暖国的雪和朔方的雪,暖国的雪滋润美艳,作者的感情是充满回忆与对美好的向往。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表现出作者对不屈的斗争精神的歌颂。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情感: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3.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内蕴丰富,清新优美。

4.景物描写:细致生动

①从内容、色彩、虚实、方面展开,采用比喻、拟人的方法展示了江南雪的盎然与生机,北方雪的不屈与张扬。

②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南北雪的不同特征。

5.作品语言特征:

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冰冷的” “坚硬的”“灿烂的”来修饰雪,写出了北方雪不屈的精神。“但是”体现出来作者的情感取向。

6.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情感: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7.重点语句含义: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全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9.海燕

1.字词:胆怯、翡翠、蜿蜒、飞窜、呻吟

2.文学常识:高尔基,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转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本文是高尔基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原题为“海燕之歌”。

3.体裁:散文诗

4.文章思路: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5.文章主题: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英姿的刻画,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人民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6.景物描写及作用: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点明海燕所处环境,衬托海燕顽强、乐观、勇敢的战斗精神。

7.海燕的形象: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8.象征手法及意义:象征手法使思想更加形象、可干,而且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空间。

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

乌云、狂风、雷电:反动势力

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

9对比手法: 海鸥等与海燕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自信、乐观。

10修辞手法的运用: 反复、比喻、拟人对比等进一步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11重点句子: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饱含着革命先驱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望与期待,预报革命风暴即将到来,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2.文章感情:赞美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之类的不革命者及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敬畏自然

1.字词: 鲲鹏 蓬蒿 咫尺 呐喊 混淆 相形见绌

2.理解题目:

敬畏 是敬重畏惧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说人类应敬重自然界的万物,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文章主题:

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理解: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它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4、富有哲理的语句。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5.反问的修辞方法。

运用反问,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更强烈,有催人深思的效果。(1)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2)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16.云南的歌会

1、字词:即物起兴 龙吟凤哕 迤西 熹微 酬和 蹲踞

2、.文学常识: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代表作有《萧萧》,中篇小说《边城》等。

3、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山野对歌,欢快活泼、朴素动人;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环境优美、声韵动人;第三部分: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4.人物描写方法:

一种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第二种描写人物地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运用比喻、拟人的方式展示。5.景物描写:

自然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以优美环境衬托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场景:三个唱歌场面。

6.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云南有特色的歌会,写了人们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这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17端午的鸭蛋

1.字词:腌 门槛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曾经沧海难为水

2.文学常识: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

了解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文章的思路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风俗;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说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

4.文章主旨: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文章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5.作者情感:

文章的2、3段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自豪。

文章的5、6段,写端午的鸭蛋。表现出散淡的生活情趣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①口语色彩浓厚。②古汉语的点缀,增添了典雅之美。③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18.吆喝

1.字词: ①加点字的读音。

钹(bō)荸荠(bí qi)铁铉(xuàn)秫秸秆(shú jiē gǎn)招徕(lái)

②词语的含义。

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合辙押韵:押韵的意思。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2.文学常识: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1999),生于北京。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

3.文章内容及情感:本文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4.文章的结构

①总分总 ②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③材料安排详略得当。④语段的衔接过渡。

5.作品语言风格:

①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②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特点。

21.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①作者:吴均(469-520),字叔痒,吴兴故鄣(浙江安吉)人,南朝梁代文学家。

②体裁:书信体。从内容上看是写景小品文。

2词语

①实词:、许、湍、奔、负、②一词多义:绝 指

③词类活用:轩 邈 ④通假字:反 见

4.重要句子含义: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课文内容及结构:

课文中作者描绘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先总说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然后写异水、奇山,最后仍归结在景色上。

6.写景顺序:先“水”后“山”

7.写景手法: 写水的清澈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水流的迅急用比喻、夸张写出,同时采用了动静结合方式;描写山的形态时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化静为动;写山中景色时用了反衬,以闹显静;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多角度的描写山的奇。

8.语言特点:

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读来琅琅上口。例如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22、五柳先生传

1、字词:嗜曾箪黔俦殇

2、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初中学过的有《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

传:实为自传。赞,助也。

3人物形象: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贫困而闲适的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4.刻画人物的方法: 思想、爱好、性格、生活、著文等方面展示人物风貌。

5.重点语句理解: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浸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

(2)好读书,不求甚解。

(3)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6.语言特点: 多有否定句式,平淡自然,高度凝练。

23.马说

1.文学常识:

①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孟县)。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②文体特征: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刊发,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2.词语: 实词:骈、外见,是、等。通假字:食、见、耶。

一词多义:食、策、或、能

3.重点语句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围绕千里马的问题展开论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5.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本文中“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借千里马被埋没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6.文章结构:

先正面提出问题,接着从反面展开议论,接着揭露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嘲讽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的中心句。

7.文章语言特点: 简洁、洗练。

24.送东阳马生序

1.文学常识:

①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②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③人从小到大的顺序是--孩提、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

2.重点字词: 读音:缊、嗜、叱咄、俟、箧、屣、皲、媵、烨、通假字:支通“肢”,肢体 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假 古义:借 今义:与“真”相对

走 古义:跑 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

汤 古义:热水 今义:行走

一词多义 以 介词,用。如:以衾拥覆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如:生多以书假余

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作“来”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表修饰关系 如: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表原因,因为。如:以中有足乐者

3.重点句子含义:

(1)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文章思路:

总体记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经历。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求师的艰难--求学的艰苦情况。

3.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奋学习的经历,对马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4.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本文是长辈对晚辈的临别赠言。作者既要使晚辈有所收益,又不宜板起面孔说教,于是作者就采用了现身说法的形式,历述自己当初得书的艰难,从师的辛苦,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吸取学习的动力,把握学习的方法。既有自己艰苦经历的正面教育,又有富家子弟的求学情形提供反面教训,既含教诲,又怀勉励,写来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当年求学时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态度与同舍生作对比。同舍生生活条件优裕,显得神气活现,而自己则是吃穿不如人。正因为自己将学习,求取知识当成快乐的事情,就不觉得吃穿不如人了。通过对比,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6.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的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反衬出求学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

25诗词曲五首

第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字词:柯、畔、长

2.作者:

刘禹锡(772-840)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诗文清新,语言俭朴生动。有《刘梦得文集》。

3.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这里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白居易的字。“扬州”相逢的地点。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二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见”有“感谢”之意。“赠”指白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径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所作。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

4.诗歌主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二十多念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流露了对王树文、柳宗元等已故友人的怀念呵对保守势力的愤慨,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呵积极进取的精神

4.重要诗句含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上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赤壁》

1.字词:戟、销、2.背景:《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赤壁)这著名的的古战场时,有感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3.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文学家。他有政治思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杜牧的诗、赋、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4.诗歌思想内容:

作者借赤壁之战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与侥幸。

5.重要语句含义: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与侥幸。

第三首《过零丁洋》

1.字词:干戈、寥落、惶恐

2.背景:《过零丁洋》此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为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后来元军元帅张弘范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

3.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屡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南宋政治家、爱国诗人。

4.主旨: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句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慷慨悲壮,震撼人心。

第四首:《水调歌头》

1.字词:宫阙、低绮户、婵娟、2.文学常识:①“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②苏轼(1037-1101),字子瞻,字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文学家,世称“三苏”。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称“苏辛”苏轼散文结构谨严,明白晓畅,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诗意:

《水调歌头》词的上片主要抒发对政治的感慨,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末了想通了,仰望明月,不禁婆婆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趣。

下片写对月怀人,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4.诗歌主旨:《水调歌头》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呵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趣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5.重要诗句含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 月色。

第五首《山坡羊 潼关怀古》

1.字词:潼关、踌躇

2.背景:”潼关“,古代著名关塞,位于陕西潼关县北,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关城雄踞山腰,东北据黄河天堑,西南依华山险阻,历来是东西交通要到,军事攻守重地。”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3.作者:张养浩(1270-1330)字希梦,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区作家。张养浩的散曲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表现了关心百姓、同情黎庶,与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依的民本思想。

4.诗歌主旨:山坡羊 潼关怀古》作者吊古释怀,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的悲惨命运根源之所在。

5.重要诗句含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诗人行径潼关,见关塞险要,不由追忆历史上的兴旺更替,由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兴,也好,亡也好,受苦受难的总是天下的老百姓。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也揭露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 压迫,是对长期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深刻反思呵高度概括,高屋建瓴,精警异常,足底一篇长篇政论。在元代,这显得难能可贵。

26.《小石潭记》

1.积累字词:

实词: 尤为 参差 斗折蛇行 寂寥居隶 凄神寒骨 去

一词多义:可从以 乐

词类活用:西 乐下斗蛇 犬牙寒 古今意异义:小生

2.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写于他被贬永州时,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记。

3.文章的思路

发现小石潭--小石潭景物--小石潭源流--小石潭气氛及作者感受--记同游者

4.写景特点: 动静结合 抓住景物特征 对比和烘托手法 情景交融

5.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着力渲染了凄清幽静的气氛,抒发了悲凉凄苦的情感。

6.山水名篇名句《三峡》《答谢中书书》《使至塞上》等

7.背诵全文

27.岳阳楼记

1.文学常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体会较深。宋仁宗天圣年间,出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庆历三年,范仲淹返朝,任参政知事。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文集》。

2.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

(2)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短语: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3)重要句子意思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译:(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

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译:或早或晚,(一天里)湖面上有时洒满阳光,有时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远离国都(朝廷),思念故乡,担心别人诽谤,害怕别人讥讽,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横生而悲伤的情绪了。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

译: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为人民忧患,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⑥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译:那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⑦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啊!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同道呢?(”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4.文章的写作思路,第一段:交代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总写巴陵胜状。(描写)

第三、四段:观览两种不同的自然景物及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描写 抒情)

第五段:言志(抒情 议论)

5.景物描写:

①第三段:

景物特征:阴冷、萧条。

写景顺序:由高到低 由远到近

览物之情:感伤 忧愁

表达方式:描写 抒情

③第四段:

景物特征:明朗、富有生命气息 欢快

写景顺序:由高到低 由远到近

览物之情:欢欣 喜悦

6表达方式:描写 抒情

7.重点语句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作者愿与古仁人同道的博大胸襟。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3):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愿与古仁人同道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8.写作特色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9.主题: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搂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8.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第二年,写了本文。

2.文章体裁:山水游记。

二、词语

1.字读音:滁 壑 琅琊 潺 酿 泉

2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故自号曰”醉翁“也

3.一词多义:

谓:(1)太守自谓也(2)太守谓谁

霏:(1)日出而林霏开(2)若夫淫雨霏霏

4.古今异义: 至于负者歌于途。古义:背东西的人;今义:输的一方。

5.文章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姓名

6.文章情感:

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7.写景特点:

1.写景顺序:全景到局部(1段),时间顺序(2段)

2.抓住景物特征(如野芳发而幽香抓住了春季景物典型特征,句句落实)

3.记述,写景,抒情结合,衬托出文章的主旨。(主要体现在第四段,)

8.写作特点:

1.虚词恰当运用。”也“字的运用,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而“字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2.骈散结合,富于韵律感,两两相对的语句语句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3.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

9.重难点句子解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在于山光水色之中。这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全文写景抒情定下基调。醉乐间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之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之乐是最高境界,既知禽鸟之乐,也知人之乐,既能同醉,也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

29.满井游记

1.字词:①实词:冻风,冷风。作,起。辄,总是,就。土膏,肥沃的土地 泉,用泉煮。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②虚词”之“的用法 一室之内:表限定关系译成”以“

脱笼之鹄:表修饰关系”的“

2.文学常识:.①作者: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有《袁中郎集》

3.文章的思路: 欲游不能的苦恼--郊游的所见所感--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

4.作者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5.写景特色:

(1)比喻的妙用: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如倩女之峟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2)白描的笔法:”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没有夸张、渲染形象却鲜明生动。

(3)拟人的写法:”呷浪之鳞,悠然自得“增加景物的动感灵气。

6.重点语句的作用: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以议论做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30.诗五首

1、《饮酒(其五)》和《行路难(其一)》;

(1)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农村生活的情景,有《陶渊明集》。《饮酒》诗共20首,这是第五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一首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共3首,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2)诗歌节奏

《饮酒(其五)》五言诗”二三“式

《行路难(其一)》七言诗”二二三“式

(3)诗歌结构

《饮酒(其五)》开头四句写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后六句表现诗人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中获得无限意趣。

《行路难(其一)》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他内心苦闷抑郁、壮志难酬,接着两句用”冰塞川“、”雪满山“的比兴来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但是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在心境茫然之时诗人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吕尚、伊尹,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变化交替,表达了进退无路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两句境界顿开,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终有实现的一天。

(4)诗歌主旨

《饮酒(其五)》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

《行路难(其一)》借乐府古题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和相信理想、相信未来的勃发情志。

(5)重要语句内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待菊花盛开,诗人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将会有一天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文学常识:歌行,古体诗的一种,”行“是乐曲的意思,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歌行体。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人称“杜工部”,著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有“诗史”的美称,本人被尊称为“诗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2)诗歌结构

第一段:写秋风破屋

第二段:对“群童抱茅”的慨叹

第三段: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四段: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3)思想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重要语句内涵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由自己得苦难想到天下寒士,在这受冻的长夜,只要能看到这样的广厦,冻死也心甘情愿,体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爱情怀。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文学常识: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

(2)诗歌结构

全诗两个主要内容:咏雪、送别

开头四句写胡地奇丽的雪景,“散入珠帘湿罗幕…都护铁衣冷难着”四句,由帐外转入帐内,写军中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写大雪寒威,“瀚海阑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雪中送别归客,别宴持续到垂暮,终需散席,送客从辕门外直到轮台东门,总要分手。出得辕门,环顾四周,但见雪白世界中的一面鲜红旗帜。

(3)名句鉴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状写飞雪落缀在千树万树上的奇景,用梨花比喻飞雪,以千万株梨树枝上的繁英比喻玉树琼枝上的雪花,奇异夺目,气象万千。

4.《己亥杂诗》

(1)文学常识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著有《定庵全集》。

道光19年,作者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家眷,往返途中写成这组诗,共350首,杂述见闻、感想及往事回忆等。

(2)重要语句内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在地上的粉红花瓣绝不是无情的废物,它将化作春泥,以自己的养分孕育新的花朵、孕育新的春天。诗人借“落红”的自白表达与黑暗势力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一二句写诗人愤然辞官后扬鞭东去远赴天涯,三四句写诗人愿象护花的春泥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3)思想感情:该诗表达作者辞官南归的痛苦心情,表现作者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立志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献身精神。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七章

7.1力(F)

1、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 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 发生改变)。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 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 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 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 校零

;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 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 垂直。

7.3重力(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 地球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① 又叫重量(物重)

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

其中g= 9.8N/kg ,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 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 地球

5.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①原理:是利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 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

第八章 运动和力

8.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 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 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 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8.2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 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 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 持静止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 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 保持静止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 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 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②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5、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8.3摩擦力

1定义:两个 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

相对运动

时,就产生一种 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

A、物体 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

B、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3种类:A、滑动摩擦

B静摩擦、C 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方向:与物体

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平衡)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 .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

第九章 压强

9.1、压强:

㈠压力

1、定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 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 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 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㈡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压力的大小和 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 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定义:物体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 压力叫压强.4、公式:

P=F/S

5、单位:帕斯卡(pa)

1pa = 1N/m2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 牛顿。

6、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

举例: 用力切菜易切断

2)减小受力面积

举例: 磨刀不误砍柴功

7、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

举例: 车辆行驶要限载

2)增大受力面积

举例: 铁轨铺在路枕上

9.2、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 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具有 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 底部和 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 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 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 的;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 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 ρgh

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 液体的密度和 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 体积、质量无关。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

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

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 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 P=F/S,得到压力 F=PS。

4、连通器: 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 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 液面总保持相平,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 相等。

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9.3、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 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 受到重力,且有 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 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76cm 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P0=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105 帕斯卡,约支持10m 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 10m,大气压就减小 100Pa;大气压还受 气候的影响。

6、气压计和种类: 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 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 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应用:高压锅)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应用: 1)乘客候车要站在安全线外;

2)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比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强大,在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10.1浮力(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 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 压力差。

4、,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控制变量法):浮力的大小跟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 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10.2阿基米德原理

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重力G2;

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③ 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G排=G3-G2。

2.内容: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公式:F 浮 =G排=ρ液gV排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大小只决定于 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 体的体积),与物体的 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

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4、浮力的计算: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漂浮悬浮法:F浮=G物

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1、功的初步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 做了功。

2、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力×力的方向上的距离)。

4、功的计算公式:W=Fs 用F表示力,单位是牛(N),用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功的符号是W,单位是牛•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焦耳的符号是J,1 J=1 N•m。

5、在竖直提升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W=Gh;在克服摩擦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

6、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7、当不考虑摩擦、机械自身重等因素时,人们利用机械所做的功(Fs)等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这是一种理想情况,也是最简单的情况。

第2节

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3、计算公式:P= W t =Fv 其中W代表功,单位是焦(J);t代表时间,单位是秒(s);F代表拉力,单位是牛(s);v代表速度,单位是m/s;P代表功率,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4、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kW)1W=1J/s、1kW=103W。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一、能的概念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能量和功的单位都是焦耳。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量。

二、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3、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静止的物体动能为零,匀速运动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匀速前进、匀速后退,只要是匀速)动能不变。物体是否具有动能的标志是:是否在运动。

三、势能

1、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被举得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3)一般认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重力势能为零。位置升高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升高,还是加速升高,或减速升高,只要是升高)重力势能在增大,位置降低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降低,还是加速降低,或减速降低,只要是降低)重力势能在减小,高度不变且质量一定的物体重力势能不变。

3、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是:弹性形变的大小(对同一个弹性物体而言)。

(3)对同一弹簧或同一橡皮筋来讲(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的标志:是否发生弹性形变。

第4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势能是存储着的能量。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也就是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4、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机械能源有水能和风能.大型水电站通过修筑拦河坝来提高水位,从而增大水的重力势能,以便在发电时把更多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1节

杠杆

1、定义: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2、五要素:一点、二力、两力臂。

(①“一点”即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②“二力”即动力和阻力,它们的作用点都在杠杆上。动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1”表示,阻力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2”表示。③“两力臂”即动力臂和阻力臂,动力臂即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1”表示,阻力臂即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2”表示。)

3、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不转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

4、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L1>L2,F1<F2(省力费距离,如: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2)费力杠杆:L1

(3)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 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天平.许多称质量的秤,如杆秤、案秤,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第2节

滑轮

1、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2、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物。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3、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F=G物.4、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物。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动物()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第3节

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L

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 总=W有用+W额=FS = 有用

斜面:W总=fL+Gh=FL

4、机械效率:

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5、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 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6、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7、机械效率的测量:

(1)原理:有用总

(2)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3)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4)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5)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③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8、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第四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最新

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最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

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一、作者简介

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

二、理解词义

1.脱离:离开(某种环境或情况);断绝(某种联系)。

2.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3.抉择:挑选;选择。

4.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5.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6.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7.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8.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9.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交代自己当前的人生、思想状态,并引出演讲内容。

第二部分(②—⑦):讲述自己第六次的重要抉择,列举实例,使人警醒。

第三部分(⑧):表达出了自己的期待和美好的期许。

四、问题归纳

1.开头用比尔?盖茨的事例有何作用?

列举比尔?盖茨的事例,运用类比手法,说明让年事已高的自己来领导方正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表现了作者的高度的责任感。

2.王选把人生的不同阶段比作不同的太阳,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的不同阶段比作不同时间段的太阳,语言生动、幽默,形象地说明自己年事已高,只能跟大家讲一下奋斗过来的体会。同时引出下文所要讲述的内容。

3.第②段作用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作用?

列举大量世界上扶植年轻人成功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第③自然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和对比论证作用分析法。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可悲和可笑的事情,说明了“马太效应”的弊端。对比论证进一步否定了一些所谓的“权威”的做法,打消了人们意识中的“权威”的概念,使论述更有说服力,表现出了作者的谦逊及对科学负责的态度。

5.第④段中作者用“狗皮膏药”作比,是否妥当?

用“狗皮膏药”来比喻自己过去的经历和体会,把讲述这些内容比作“卖狗皮膏药”,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自谦的科学态度。同时幽默的语言,增强了演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听众的兴趣。

6.从第④段自然段中,可以看出王选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能正确对待名利,幽默有趣,认真负责的人。

7.第⑤段中,作者举年轻人成功创业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世界上一些年轻人创业成功的例子,强调了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等,更需要年轻人,彰显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在科学、创业领域的重要性。事例增强了演讲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8.第⑥段中,作者举出当今社会哪些弊端?

作者指出了现今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倡导良好的学术氛围,希望能打破论资排辈的风气。他以真诚、幽默的口吻针砭时弊,其良苦用心令人肃然起敬。

9.第⑦段中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对比中精练地论述了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讽刺了社会上对名人过度推崇的现象。读来有趣,却令人深思。

10.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最后强调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引起听众的思考,升华了演讲的主题。

11.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通过“引出话题——论述话题——结束话题”的结构形式来构建全篇。先通过作者当前的人生、思想状态引出重要抉择的话题,然后讲述了作者第六次抉择,详细写出扶植年轻人的必要,提醒大家不要迷信权威,并积极践行自己的抉择,最后以一个公式结束话题,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期待。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王选一生八次抉择中的第六次抉择,具体写了他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人逐步取代他的作用,表现了王选尊重科技发展规律、不迷信权威、不计较个人名利、认真负责的精神。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2

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一、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二、故事背景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创办到1912年举行第5届奥运会前夕,暴露出了不少弊端。仅以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为例,由于英国裁判偏袒本国选手引起其他国家选手,特别是美国选手的不满,致使美国选手弃权罢赛以示抗议。这类事情在顾拜旦看来显然都是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思想的。这使他深感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致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精神做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他作此演说以重申奥林匹克精神。

三、理解词义

1.萦绕:萦回。

2.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3.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4.枷锁: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5.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6.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7.乌托邦: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

8.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9.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10.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回顾5年前的盛会和5年间的形式,展望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景。

第二部分(②—④):写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的内涵是自信与平和,并将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进行对比。

第三部分(⑤—⑦):写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必要性,并阐述奥林匹克精神,及其对于全新世界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⑧—⑩):写这次庆祝活动的意义。畅想美好前景,坚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如阳光普照大地,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五、问题归纳

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反衬。通过阐述1914至1919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和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2.“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效用。将“自信”与“平和”赋予人的情态,“携手并进”写出了二者缺一不可。

3.第④段中,“两者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4.“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是什么?

①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②以前的人们虽渴望进步却误入歧途,原因是社会对于知识、思想、思维等脑力层面的进步的过分追求,而轻视对体格的训练;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青少年被不正常的教育束缚,无法全面、健康、平衡地成长。因此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复兴体格训练十分必要,它的实现值得庆祝。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重启奥林匹克时代、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5.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是一种什么运动?

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而应该是一项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处运用了象征手法,“破晓的黎明”象征奥林匹克即将迎来崭新的明天,“天空必将万里无云”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将影响全世界。这是作者对冷峻现实的认识,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这种对奥林匹克主义美好明天的憧憬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六、课文主题

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平和、自信,包括并超越了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可以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3

第17课《壶口瀑布》

一、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红毛线、蓝毛线》。

二、理解词义

1.迂回:回旋;环绕。

2.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3.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4.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5.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⑤):描写两次到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⑥):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问题归纳

1.“第一次是雨季……根本来不及上岸。”一句写别人的劝诫,有什么作用?

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2.“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3.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4.“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的感受初步勾勒了其壮阔的气势和雄伟的形象,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

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壶口瀑布。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6.第④段连用动词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用多个动

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流而下的场景,流露

出作者对其浑厚、壮阔、猛烈、凝重等特点的赞叹、敬畏之情。

7.“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

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8.“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奋力抗争。” 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以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

9.“……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句中“剁”字的表达效果。

剁”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黄河水坚韧不屈的特点,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伟力,表现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10.结尾段有何深意?

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借物喻人,通过描写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抒发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第五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文言文

如果说阻止他人获取知识就是扼杀知识,那么对扼杀知识习以为常,就会导致对杀害人习以为常,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

北冥有鱼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③鹏。

①北冥: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②鲲(kūn):大鱼名。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①怒而飞,其翼若②垂天之云。是鸟也,③海运则将④徙于南冥。

①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②垂:悬挂。③海运:海水运动。④徙:迁移。

南冥者,①天池也。②《齐谐》者,③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④击三千里,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②《齐谐》:书名。一说人名。③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④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①抟②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⑤野马也,①抟(tuán):盘旋飞翔。②扶摇:旋风。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④息:气息,这里指风。⑤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①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②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③极④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①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②苍苍:深蓝色。③极:尽。④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三)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课文字词详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①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②是鱼之乐也。”

①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②是:这。

惠子曰:“子非鱼,①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②固不知子矣;子③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④全矣!”庄子曰:

①安:怎么。②固:固然。③固:本来。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①请循其本。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云者,如此如此。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那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课文分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__(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3

虽有嘉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⑦是故

①虽:虽然。②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对象。④旨:味美。⑤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⑥善:益处,好处。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故曰:

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反思。③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下载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一、字词 蹲踞dūnjù 酬和hâ 熹xī微 淳chún朴 引经据典 腌yān 门楣mãi 顾名思义 蔫niān 苋xiàn菜 籍jí贯 钹bï......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5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初二下册语文文学知识点整理散文 1、《海燕》是一首散文诗,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 2、《白杨礼赞》选......

    八年级政治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精编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公民权利保障书 1.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

    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限水田与旱地的分界限长江......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1.公民权利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含义 (1) 公民权利: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有 物质保障。......

    八年级下册英语知识点

    初二(下)英语知识点总结 I.重点短语 1. on time 2. out of 3. all by oneself 4. lots of 5. no longer 6. get back 7. sooner or later 8. run away 9. eat up 10. take car......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专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第1课 藤野先生】(一)重点字词1.生字藤 野(tãnɡ) 发 髻(jì) 芦 荟(huì) 畸 形(jī) 杳无消息(yǎo) 不 逊(xùn) 诘 责(jiã) 烂 熳(màn) 匿 名(......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苏教版-精选(汇编)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苏教版1-2单元 第一单元字词听写题:倦怠dài 翡fěi翠 恹恹yān 楠nán木 奇崛jué 枯瘠jí 骨gū朵 迸bèng溅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