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导 学 展 练 评 全程助学”教学模式
“导 学 展 练 评 全程助学”教学模式
------六年级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单元导入
【指导思想】
按照新教材的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知识整体,在教学时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先以系统的方式清晰建构在自己的大脑中,理清每个单元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种属关系;搞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长时记忆;训练学生养成有重点地看课本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实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的。【操作程序】
(一)、新学年第一节课用幻灯片向学生讲解“导 学 展 练 评 全程助学”新授课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新教改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有一个全面了解(含评分标准)。
(二)、把全班学生,按过去成绩平衡,分成若干个3人组,即小组,二个3 人组为一个6 人组,即大组。各大、小组课前分好。大组序号用大写字母表示,分为A组,A组分A1、A2二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用A11、A12、A13编号。其它B组、C组、D组、E组、F组、G组等大、小组及成员编号类推。全班按大、小组排定座次,各大、小组在组内民主选出组长。
(三)、教师宣布上新课。播放幻灯片,导入、展示新课,讲解单元知识树,利用知识树实现在学生大脑中构建知识框架。
(四)、根据知树讲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应当学什么。
二、高效自学
【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不再等待教师的灌输,不再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现成结论,不再通过大量的巩固练习来强化学生记忆,而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经过长期训练后,使学生养成阅读、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习惯,这些习惯养成的背后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这远比掌握知识本身重要的多,它将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实现教育、教学的最高镜界。【操作程序】
(一)、教师播放幻灯片,出示新授课自学提纲,学生根据有学习方法提示的自学提纲进行课内自学,初步或全部掌握自学提纲中有价值的问题。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于是新授课,所以要求每名学生对新授课涉及的教材内容再次进行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对教材的定理、定义、公式进行学习,做到能记得住,为指导实践做好理论准备。其次,对教材上的例题进行学习、研究,做到能理解,能应用相关的定理、定义、公式,为独立完成习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教师课前必须要求学生做好预习)。
2、出示习题。教师播放幻灯片或黑板出示习题,按照从简到难的梯度一次或分次出示。是计算课的,教师幻灯出示或黑板出示最具代表性的6道计算题。是应用题课的,教师幻灯出示或黑板出示各具代表性的6道应用题。要求每名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独立完成习题。(1)计算题。
学生抄写教师出示的6道计算题。学生算题时,可根据学习例题时掌握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计算。(2)应用题。
①学生抄写教师出示的6道应用题,最好出示教材中的应用题,这样学生不用抄写节省时间(非教材中的习题最好在课前打印题签课堂发给学生)。②学生反复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③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确定本道习题应该使用的定理、定义、公式。④学生回忆应该使用的定理、定义、公式的内容。
⑤学生确定解题方法。学生可应用:“图示法、消去法、对应法、假设法、转化法”等方法进行解题。具体解题方法由学生自己确定。
(二)、教师进行第一次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自学效果,为自学成果展示做好准备。
三、分工展示
(一)小展示 【指导思想】
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许多孩子,特别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在传统的课堂中很少甚至没有发言的机会,而在“新模式”分工展示这个环节中,每个孩子都有了发言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成了学习的主人,“面向全体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操作程序】
1、小组展示。根据分工,汇报已解决的习题,即先由小组按照题的难易程度分工展示各题,小组成员分别进行发言,交流解题的方法和心得。小组中先让薄弱的学生汇报讲解,优秀的学生指导,最后达到小组成员都能登台展示。
2、大组展示。小组中如遇到有争议或难点问题,拿到小组所在的大组中重点研讨、展示。大组展示有别于小组展示,即强的、会的进行讲解、展示,通过大组展示得出答案后,回到小组针对这一难点再进一步进行小组展示。做法也
是小组中先让薄弱的学生汇报讲解,优秀的学生指导,最后达到小组成员都能登台展示。大组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大组组长记录、统计后交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填在黑板上的“反馈栏”或用幻灯片出示。
3、第二次学情调查。教师根据深入各组查看小展示情况,以及学习委员的反馈情况,教师将问题进行分类处理。
(1)、交叉问题。即各大组存在的不同的问题,教师把问题通过交叉分配给已经决了该问题的大组进行跨组智力支持。已经决了该问题的大组,选派本大组最弱的成员,到提出问题的大组进行讲解,提出问题的大组通过其它大组成员的讲解,学会了如何解决该问题后,提出问题的大组再在二个小组内各成员间分别进行展示,做到小组成员都能解决该问题,最后达到小组成员都能登台大展示。被选派前去指导的孩子,在指导其它大组解决问题回去后,一定是荣誉感倍增,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定会更加认真学习。提出问题的大组成员,在受到其它大组最弱成员的指导后,一定很憋气、没面子,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展示中,必定百倍努力,以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其它大组为避免“被指导”,必定加倍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大组内。这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将一次次被激发。(2)、共性问题。即几乎所有大组均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往往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将立即调整教学方案,对这些问题利用黑板或口授,做一定的铺垫、启发、提醒,让问题呈现一定的渐进式梯度,让学生进一步在大、小组内研讨、解决和进行小展示。部分大组仍解决不了此共性问题的,由大组组长记录、统计后交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填在黑板上的“反馈栏”或用幻灯片出示。列为交叉问题按交叉问题程序再次进行操作。
3、教师进行第三次学情调查,深入各个小组,主要任务是监督(打分)、答疑、发现亮点和交叉分配下一步大展示的任务,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教学方
案。
(二)大展示 【指导思想和作用】
人是天生的学习者,特别是孩子。好奇心是孩子喜好学习的表面反应。每个孩子通过思考、讨论、争辩、感悟,最后得出结论。在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方法、使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使小组得分最大化,大展示前,几乎所有的大、小组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拼命辅导本组成绩最差的孩子,直到把他教会,才放心的目送他登台展示。当他微笑着为小组或大组争得荣誉满载而归时,这个孩子就有了自信和成就感,从而在突破中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强化下一步突破学习难点的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操作程序】
1、学生
(1)、根据教师的分工,各小组依次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
(2)、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点评、补充、质疑、辩论。只要有一个孩子会的教师一律不讲。
2、教师
(1)教师的此时的工作是激励,在深度、方向、节奏上进行引导,并适时点拨和讲解教师认为存在的问题。
(2)、对学生的大展示进行评价。在给各组展示评价时,根据小组代表的学生程度和展示的效果给各组打分。也可以指定大组中的一个号码代表该组来回答问题。
(三)展示收获
【指导思想和作用】
使学生提炼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结合知识树,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已知和未知,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操作程序】
1、教师回放幻灯片,把本课的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上,从开始新课时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如果一个单元的结束,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回归到整册书的知识树上来)。
2、教师公布考评结果。教师公布得分情况。
3、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进行小结。教师按考评得分,让得分最少的小组进行收获小结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4、学生利用知识树构建出知识框架。
四、达标训练
【指导思想】
学以致用是巩固所学知识最好的方法之一。让孩子及时通过有针对性地训练,对其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提升能力、查漏补缺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操作程序】
1、教师进行第四次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练习的正确率高低及错误集中点进行课后反思,反馈课堂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臵补充训练。
3、当堂检测所学内容,反馈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4、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迁移应用,力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对出现的错误及时分析矫正,从而
进一步巩固、整合学生认知结构,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能力。
5、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设计问题,同时让大部分孩子能当堂完成、当堂核对。
6、如果仍然存在共性问题,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努力把当日问题当日解决。
五、评价汇总
【指导思想和作用】
传统的学业评价形式相对单一,基本都以终结性的考试评价作为唯一的标准,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全程助学中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是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它对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行肯定、鼓励,对其每点不足也能进行及时的导向、校正和帮助,使其步入正轨,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评价理念——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操作程序】
1、教师在学生做当堂训练时,对黑板上“课评表”中每个小组的各项打分进行汇总。
2、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点评。
3、在本节课结束时对优胜的小组及个人进行表扬。
4、课后由学习委员将分数记录在“日评表”中。
5、教师对日评表进行归档保存,待日后单元或学科教学结束后进行阶段性评价或学科期末总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015年3月18日
附件:考核标准。每个上台展示的同学得分不同,乐学生最多得2分、善学生
最多得4分、勤学生最多可得6分。各小组代表的成绩即为小组成绩。各大组代表成绩即分别为二个小组成绩。对跨组进行智力支持的大组奖励1分,其中的小组各奖励一分。
第二篇:英语中“导-展-练-评”教学模式的实施
英语中“导-展-练-评”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县利用“导-展-练-评”的 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在我校经过校长和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学生的自学习惯已经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已得到提升,课堂多维互动的氛围已初见端倪,学生的英语素质已得到提高,学业成绩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利用“导-展-练-评” 进行英语教学,目的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使学生从“学会”逐渐发展到“会学”;把课前自主学习与课上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提问质疑与教师启发点拨相结合、基础知识学习与语言技能培养相结合等等;实现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领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的转变;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到实处。始终把“肩负增效”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并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导航仪”,教师引领课堂的“指挥棒”,高效课堂的“强心剂”。英语“导-展-练-评” 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话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小组活动为形式,集教案、学案、练案为一体,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激扬,个性特长在课堂学习中达到发挥,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之目的。
英语“导-展-练-评” 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思路,划定学习范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习的方法;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交流展示的备份材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笔记;启发学生思考,是学生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是课堂帮困培优的好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通过理念学习、实践探索、课型分析、课例解剖,我们初步总结出了“导-展-练-评”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仅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参考,并真诚希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英语“导-展-练-评”课堂教学的模式的流程:
1.师生互动讨论前置学习(对前置学习中的任务进行变式检测,关注多数学生存在的学习疑点或困惑,寻找新知学习的切入点)2.创设情景,呈现学习要点(重点词汇、目标语言、语法结构、背景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词汇运用、目标语言训练、语法运用、语言知识探究、难点句子讨论)
4.语言技能训练(以课本上的安排为线索,词汇对接、听力训练、阅读训练、书面表达练笔)
5.学习成果展示(采访调查、对话表演、课本剧表演、挑战竞赛、才艺展示、组际辩论)
6.小结与反思(词汇、句型、语法、学习方法与策略)
7.课堂训练(以导-展-练-评中的自我检测为主进行训练,拓展应用作为课后训练。)
第三篇:导展练评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总结
导展练评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总结
李凤英
本人任教八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及成效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
2、积极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学习“导、展、练、评”教学模式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迁移实践,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3、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
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严抓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且养成了主动复习、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分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减低问题难度,增强其自信心。
5、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历史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世界历史近现代史到中国历史近现代史中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6、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二、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高分不多。今后要从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方面着手,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第四篇:“学-导-练”教学模式
“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开好课程、开足课时,在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要求的课时已远远不足,造成“时间紧,任务重”的一种局面。因此学校进一步深入课堂进行调研、分析,同时还发现学生通过这种“赶大集”式的展示,缺少有序性;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太随意,缺少规范性;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缺少聚焦性;存在一些作秀的东西,缺少实效性;教师讲的过多学生练得少,缺少高效性。我们组织了课堂检测小组随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抽测,有的课堂中学生的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让检测领导和授课教师大吃一惊,课堂效率低下。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讲得太多
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的教学方式还存在,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还是表现在被动的听,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落实得不好。
(二)学生练得太少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训练关注不够,学生课堂训练的时间没有得到保证,学生练得太少。一方面说明教师对知识的当堂巩固重视不够,一方面说明部分教师把知识的巩固寄希望于学生在课后完成。
(三)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比较关注自己讲得怎样,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
二、“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确立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导学案的编制,突出“一个坚持”,着力“四个关注”,达到“一个目的”,凸显“一个核心”。突出“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着力“四个关注”,弘桥中学
2“学-导-练”教学模式的优势
“学-导-练”教学模式,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提升了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教师教学整体水平。教师在学,导,练的过程中处理好“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增强开展有效、高效教学研究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构建有效、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学:自学。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独立思考阶段。
“自学”可以改变以往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我们的理念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高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学生身动,更要求学生心动和神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导-练”教学模式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
2、导: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组内(班内)交流讨论,目标形成阶段。
在“导学”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与学同步进展。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他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的现有发展水平。同时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心理上存在着追求完美的定势,有利于他们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当众演示,解决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或讲解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延伸,引导归纳,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结构,完成学习目标。
3、练:巩固、拓展练习
巩固练习:做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当堂解决问题。拓展练习: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拓展教材内容的不足。学生小结:对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掌握方法要领与重点。
“学-导-练”教学模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理念,整个过程学生要不停的“学”,教师智慧的“导”,充满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成了真正的课堂的主人。同时确保了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从根本上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导-练”教学模式,变“跟我学”为“我要学”。疑为思之源,思为智之本;疑乃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第五篇:学导练辅教学模式
朱坑学区“学、导、练、辅”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产生背景
面对当前山区学校的现状,生源日趋减少,学校班容量大部分在20人左右,造成班级的小班化趋势,同时河南永威的“课改”经验又给予我们不少启示,所以开展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不仅是切合时势的教育改革,也是我区进行教育改革的一次磨练,一种机遇。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1、平遥县“四·三·一”教学体系:
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等是理念、要求,也可以形成教学模式,但更应该视它们为教学策略,其核心是以学定教。作为策略,可视情况调整,比如也可以多教,也可以先教,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不必过于拘泥。
“目标引领——策略驱动——以学施教——主导跟进”
2、生本教育理念:“快乐、素质、成绩”是生本的美好理想。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这是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注重有效,是“学、导、练、辅”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出发点。
3、小班化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
⑴教育均等性原则: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⑵教育主体性原则: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归宿。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主体型”转向“学生主体型”,不仅让学生去适应环境,而且强调使环境去配合学生的发展。
⑶因材施教原则:小班化教育与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相比,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差异,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分类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实施因材施教。当代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和现实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差生,只有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小班化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
三、模式的预期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紧张学习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培养良好习惯的目标,应当是小班化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的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
四、模式解读
“学、导、练、辅”,是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四个基本环节。“学”:学生行为——学生的学,即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时间为10——15分钟。
“导”:教师行为——教师的导,即包括导入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后的“以学定教”(引导、点拨)、教师的施教。时间为5——10分钟。“练”:学生行为——学习内容的训练,包括学生学习后的分层展示及当堂训练,训练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层次(保底),二是提升发展层次(吃好)。时间为10——15分钟。
“辅”:教师行为——针对训练的辅导,即教师在分层展示和分层训练后对共性问题的辅导和个别辅导,既有对A、B层学生的指导,也要加强C层学生的辅导。时间为0——5分钟。
五、基本流程
(一)辅助环节,为自学铺垫
辅助环节包括:“导课”、“板题”、“示标”、“示导”四个小环节。
1、“导课”,即:导入新课。
1分钟左右,要求教师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多采用激趣导入和迁移导入。
2、“板题”,即:板书课题。
快速导课,引出新课,然后把本节课的课题板书在黑板上。板书时字体要工整,不能潦草。从写字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水平能力,还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示标”,即:出示教学目标。
要求教师围绕本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相结合。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五点:
(1)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是模糊不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要求教师每堂课只需出示C层学生要达到的基础性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要实事求是,如果不实事求是,要求理解的,教师却设定为掌握、运用,要求熟读的,教师却设定为当堂“背诵”,学生当堂达不到,那么,不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意义,就是搞形式主义。教师出示教学目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科学,要让学生听得懂,做得到。
(3)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总目标的具体分解。如果完成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也就达到了学科总目标
(4)教师出示教学目标的时间不能太短,应让学生读完后还有点思考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要用激励的话鼓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5)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一节课,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有些教师上课随意性大,经常“偏离教学目标”,还认为自己是在创新。创新不等于“随意”。每节课教师都要不断问问自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教学目标?
4、“示导”,即: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提示是针对学生学的内容的引入语,又是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语,更是对学生落实学习目标的要求语,体现了过程和方法。要体现“五个明确”,即明确: ①时间、②内容、③学习方法、④达到的标准、⑤展示的方法及要求。
能准确体现“五个明确”的就是有效的指导,反之则是无效的指导。自学提示既可以一次出示,又可以多次出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考虑。
以上四个环节大体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
(二)同步自学,主动学习——“学”
1、目的意义:为每一个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时间和空间,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提升,最终达到学好的目的。
2、操作要领:
同步自学,即:“先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读书开始的自主学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探究等。文科一般是读书,理科一般是看书,看例题、公式、基本概念,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
学生自学,教师用眼睛巡视。教师巡视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
一是要组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实现百分百关注。尤其要盯住班内的C层学生,对个别
精力不够集中,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要给以个别提示。始终要把C层学生装在心里,看在眼里。
二是全面了解学情.教师全面了解学情就是为下一步的 “后教”做准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以不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聚精会神地学习,不说闲话,不做闲事,不板书,不随便走来走去。
(三)展示反馈,以学定教——“导”
此环节包括“展示反馈”和“后教”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不是单独呈现的,而是相互穿插、相互融合的。
1、目的意义:
①展示反馈——即自学检测,是对学生自学结果的掌握了解,是教师“导”的基础,教师的“导”就是根据自学生成而定,可采用汇报、展示、提问、检查检测等方式,提倡多用展示。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就是要针对问题教,要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哪些属于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次要矛盾。把“新知方面的”、“主要的”梳理、归类,为下一步的“后教”准备内容,这实际上是修改课前写好的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在心中为学生分层,为下一环节进行分层辅导形成了依据。
②以学定教——即教师根据自学检测情况而展开的主导跟进,可运用引导、指导、点拨、施教等方法,对展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教师讲的内容都是学生不会的,急需要讲的,凡是学生会的,教师绝不再讲。这个过程实质是帮助学生落实目标的过程,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必须注意要到位。
2、操作要领:
展示反馈,以学定教环节,主要通过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关键问题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即学生与学生互动,采用“兵教兵”的办法,最后教师与学生互动,也就是教师补充、更正,帮助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自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
3、注意事项:
在课堂展示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全体同学,真正让全体学生参与,百分百展示,特别要重视C层学生的展示,通过分层次地提问进行交流,在交流时让A层学生的回答能发挥其潜能,在班内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B层学生能表述自己的观点,努力掌握学习方法;C层学生则回答基本目标性的问题。
(四)分层训练,个别辅导——“练、辅”
这是学生学,教师导后对学生落实目标的训练提高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又一体现,训练内容要有层次,一层次保底,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二层次提升发展,要求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完成,这样既体现分层训练的目的,又保证了较好学生学习时间充分利用。
1、目的意义:①分层训练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先学后教”效果的检验与补充辅导。②帮助C层学生解决基本问题,是“补差”;同时A类学生帮助C层学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能力,养成合作精神,又是“培尖”。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这样能很好地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使各类学生都能感受到问题的挑战性和通过自身努力,感受问题解决的快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百分百达标,百分百发展。
2、要求: ①分层训练要求:
训练设计遵循“低起点,高要求,分层次”的原则,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力求使每位学生学有难度,学有所得。如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学困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
②辅导要求:
a、分层辅导,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化解难点。C层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知识欠账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要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他们踏上成功之路。
B层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所学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还缺乏钻研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他们重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其由B转A。
A层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他们一方面要指导横向拓宽,夯实基础,一方面鼓励创新,纵向加深。
b、个别辅导,既要注意对A层学生的指导,也要加强C层学生的辅导。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教师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不让学生带不懂的问题回家,达到“堂堂清”、“日日清”。
3、注意事项:
①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训练内容,基础性内容可面向A、B、C三类学生,重在达到基础性目标;有难度的训练应面向A类学生和部分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要求。
②课堂训练的时候,教师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的地进行巡视,指导A类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还有会学;点拨B类学生发挥潜能,努力会学;帮助C类学生完成基础性目标。
③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可采用多种批改方式,要有教师即时面批,让学生当场订正;有的练习教师可以批一部分,留一部分由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或集体讨论批改,再给组长检查,教师抽查。
④教师的辅导,不仅仅指到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还要按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甚至包括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意志等。教法与学法形成和谐互动。
“练”、“辅”这两个环节,既可相对独立进行操作,又需要融为一体式体现。如一层次训练中,学困生可能需要直接进入辅导过程,所以不能绝对独立,练中有辅,辅中有练。
(五)回应目标,进行总结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总结,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同伴评价或教师评价,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学有所得。
“学、导、练、辅”四个基本环节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不是单独呈现、相互割裂的,而是互相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学、导”两个环节,既可以“先学后导”,也可以“先导后学”。但因学情不一样,科目不同,课型不同,年级不同等等,教师必须灵活运用,作出相应改动,不要生搬硬套,模式化。不过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全过程都要为实现“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关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达标,百分百发展)核心目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