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导-展-练-评”策略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导-展-练-评”策略
摘要在“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索我校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符合地理课堂教学要求的教学策略及与以往课堂教学不同的十一点变化和对今后探索提出的四点意见。
关键词学案 自主学习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结合本地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县教研室提出的“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为指导思想,在实验和探索我校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总结出符合地理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的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明确任务;展示交流,自我提升;巩固练评,拓展提高;及时评价,培优补差。这种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导学的方法占主导作用,学生以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占主体作用,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的更为突出。该教学策略的教学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学习过程)→解决问题→巩固训练→拓展提高,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导”即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多媒体、视频、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的生活体验、生产实际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学习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学习提纲或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但学习提纲或学案的设计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①要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便于控制学习总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②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要适当给出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由易到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学案中的问题不看书,不详细,不思考,思考不深不透都无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④设计的问题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案引导下学习和探索,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过程。例如: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读书、观察、分析、对比、搜集、判断、尝试、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各种能力。教师发放学案,提醒学生认定目标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依据目标并依据学案指导的方法和内容,阅读教材内容、地理图表或观察模型、观看录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学习提纲”或学案中的相关内容。自主学习可以在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完成后在组内或组间成果交流,互相修正、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一环节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各种思维能力。展示交流,自我提升
通过学生根据学案自学在组内、组间进行展示、讨论、分析与评价等。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如好方法、好思路;展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尚未解决的疑点、难点、分歧点;展示找出的规律性的知识;展示学生自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和指导的作用,适时的进行调控、激励、引导,让课堂气氛活跃,富有激情,使课堂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合作、展示、交流、共享中学会发展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从不同的侧面得到自我完善。巩固练评,拓展提高
“练”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不仅仅是达到记忆巩固的目的,更重要是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锻炼和提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练”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出符合课标要求、难易适中、层次和梯度合理,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课堂练习题,学生通过练习,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练习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对不同的学生练习的测重点应有所不同。大部分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于优等生把测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及时评价,培优补差
训练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内容有重点、多层次的展示。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错误概念、文图脱节、疑难问题,习惯性错误等,教师指导学生讲评,但讲评的重点应是学生难以理清的单元知识结构、各种规律性的问题以及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等等。通过讲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深化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对优秀的学生介绍一些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加强读图、做图和分析题意、总结的能力;对于学困生的学习,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节课的任务给他们放宽条件,只要能完成就行。降低对学习的要求,在学生中开展组长负责制,由组长带领本组的学困生得到进步,对进步大的组进行表扬。
在《导―展―练―评》教学模式指引下课堂教学发生的十一个变化:(1)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少了,时间短了,学案的应用、自主学习走上了常态化。(2)对学生观察,动手实践,探索的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了,一味灌(下转第148页)(上接第146页)输知识的现象越来越少了。(3)学生上台的机会更多了,表现更自信了(三分之一的学生走上讲台为最佳状态)。(4)教师指导、诱导作用更大,效果更好了。(5)练习的设计与组织更理性化,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6)知识的生成回归到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学生自己归纳出。(7)当堂训练,实现堂堂清的目标越来越接近,课后学生学习越来越自主了。(8)教师心目中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了,评价更加贴切了,增强了亲和力,融洽了师生关系。(9)课堂上用多种方法解题,求欲思维空前发展和重视。(10)教师教学的理论水平大幅度提高,能够习惯用理论指导实践,由迟疑盲然走向自信。(11)兵教兵,由优秀生或小组长指导其它学生进行学习和辅导。
“导―展―练―评”教学模式的指引下对今后探索课堂教学的四点意见:(1)导的环节注意两个方面:①向教给方法发展,充分展示。②分块引导,反馈训练(知识点分门别类)。(2)展的环节进一步放开,方式多样化(投影仪、实物展示、小黑板展(常态展)(小组配置小黑板)诵读展(小组上来一读一评),小组轮流讲解,小组之间适当竞争超越。在展的过程中注意如下几点:①老师要有真情;②学生唱主角;③互动及时(相互补充,相互建议,相互超越,相互请教,相互评价)。(3)练习有时间,题量难度适宜,题有五个特征(综合性,层次性,全体性、参与性、自主性、练习方式多样性)。(4)小组评价多维(具体有七维:准确性、熟练性、过程探究性、方法合理性、情感的积极性、态度的积极主动性、价值感的准确性),评价的多元性。
总之,“导-展-练-评” 教学策略使我们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中的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上,它改变了教师传统保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使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案”不再是教师教案的翻版,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出发,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再把学习目标设计成为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学能力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它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启发性,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利于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导―展―练―评”教学策略是我们学习三所课改名校洋思、东庐、杜郎口课堂教学经验的一种尝试,可能认识尚浅,经验不足,缺点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不断的解读和反思,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第二篇:英语中“导-展-练-评”教学模式的实施
英语中“导-展-练-评”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县利用“导-展-练-评”的 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在我校经过校长和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学生的自学习惯已经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已得到提升,课堂多维互动的氛围已初见端倪,学生的英语素质已得到提高,学业成绩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利用“导-展-练-评” 进行英语教学,目的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使学生从“学会”逐渐发展到“会学”;把课前自主学习与课上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提问质疑与教师启发点拨相结合、基础知识学习与语言技能培养相结合等等;实现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领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的转变;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到实处。始终把“肩负增效”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并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导航仪”,教师引领课堂的“指挥棒”,高效课堂的“强心剂”。英语“导-展-练-评” 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话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小组活动为形式,集教案、学案、练案为一体,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激扬,个性特长在课堂学习中达到发挥,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之目的。
英语“导-展-练-评” 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思路,划定学习范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习的方法;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交流展示的备份材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笔记;启发学生思考,是学生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是课堂帮困培优的好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通过理念学习、实践探索、课型分析、课例解剖,我们初步总结出了“导-展-练-评”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仅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参考,并真诚希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英语“导-展-练-评”课堂教学的模式的流程:
1.师生互动讨论前置学习(对前置学习中的任务进行变式检测,关注多数学生存在的学习疑点或困惑,寻找新知学习的切入点)2.创设情景,呈现学习要点(重点词汇、目标语言、语法结构、背景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词汇运用、目标语言训练、语法运用、语言知识探究、难点句子讨论)
4.语言技能训练(以课本上的安排为线索,词汇对接、听力训练、阅读训练、书面表达练笔)
5.学习成果展示(采访调查、对话表演、课本剧表演、挑战竞赛、才艺展示、组际辩论)
6.小结与反思(词汇、句型、语法、学习方法与策略)
7.课堂训练(以导-展-练-评中的自我检测为主进行训练,拓展应用作为课后训练。)
第三篇:六年级“导 学 展 练 评 全程助学”教学模式
“导 学 展 练 评 全程助学”教学模式
------六年级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单元导入
【指导思想】
按照新教材的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知识整体,在教学时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先以系统的方式清晰建构在自己的大脑中,理清每个单元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种属关系;搞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长时记忆;训练学生养成有重点地看课本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实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的。【操作程序】
(一)、新学年第一节课用幻灯片向学生讲解“导 学 展 练 评 全程助学”新授课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新教改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有一个全面了解(含评分标准)。
(二)、把全班学生,按过去成绩平衡,分成若干个3人组,即小组,二个3 人组为一个6 人组,即大组。各大、小组课前分好。大组序号用大写字母表示,分为A组,A组分A1、A2二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用A11、A12、A13编号。其它B组、C组、D组、E组、F组、G组等大、小组及成员编号类推。全班按大、小组排定座次,各大、小组在组内民主选出组长。
(三)、教师宣布上新课。播放幻灯片,导入、展示新课,讲解单元知识树,利用知识树实现在学生大脑中构建知识框架。
(四)、根据知树讲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应当学什么。
二、高效自学
【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不再等待教师的灌输,不再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现成结论,不再通过大量的巩固练习来强化学生记忆,而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经过长期训练后,使学生养成阅读、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习惯,这些习惯养成的背后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这远比掌握知识本身重要的多,它将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实现教育、教学的最高镜界。【操作程序】
(一)、教师播放幻灯片,出示新授课自学提纲,学生根据有学习方法提示的自学提纲进行课内自学,初步或全部掌握自学提纲中有价值的问题。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于是新授课,所以要求每名学生对新授课涉及的教材内容再次进行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对教材的定理、定义、公式进行学习,做到能记得住,为指导实践做好理论准备。其次,对教材上的例题进行学习、研究,做到能理解,能应用相关的定理、定义、公式,为独立完成习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教师课前必须要求学生做好预习)。
2、出示习题。教师播放幻灯片或黑板出示习题,按照从简到难的梯度一次或分次出示。是计算课的,教师幻灯出示或黑板出示最具代表性的6道计算题。是应用题课的,教师幻灯出示或黑板出示各具代表性的6道应用题。要求每名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独立完成习题。(1)计算题。
学生抄写教师出示的6道计算题。学生算题时,可根据学习例题时掌握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计算。(2)应用题。
①学生抄写教师出示的6道应用题,最好出示教材中的应用题,这样学生不用抄写节省时间(非教材中的习题最好在课前打印题签课堂发给学生)。②学生反复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③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确定本道习题应该使用的定理、定义、公式。④学生回忆应该使用的定理、定义、公式的内容。
⑤学生确定解题方法。学生可应用:“图示法、消去法、对应法、假设法、转化法”等方法进行解题。具体解题方法由学生自己确定。
(二)、教师进行第一次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自学效果,为自学成果展示做好准备。
三、分工展示
(一)小展示 【指导思想】
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许多孩子,特别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在传统的课堂中很少甚至没有发言的机会,而在“新模式”分工展示这个环节中,每个孩子都有了发言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成了学习的主人,“面向全体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操作程序】
1、小组展示。根据分工,汇报已解决的习题,即先由小组按照题的难易程度分工展示各题,小组成员分别进行发言,交流解题的方法和心得。小组中先让薄弱的学生汇报讲解,优秀的学生指导,最后达到小组成员都能登台展示。
2、大组展示。小组中如遇到有争议或难点问题,拿到小组所在的大组中重点研讨、展示。大组展示有别于小组展示,即强的、会的进行讲解、展示,通过大组展示得出答案后,回到小组针对这一难点再进一步进行小组展示。做法也
是小组中先让薄弱的学生汇报讲解,优秀的学生指导,最后达到小组成员都能登台展示。大组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大组组长记录、统计后交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填在黑板上的“反馈栏”或用幻灯片出示。
3、第二次学情调查。教师根据深入各组查看小展示情况,以及学习委员的反馈情况,教师将问题进行分类处理。
(1)、交叉问题。即各大组存在的不同的问题,教师把问题通过交叉分配给已经决了该问题的大组进行跨组智力支持。已经决了该问题的大组,选派本大组最弱的成员,到提出问题的大组进行讲解,提出问题的大组通过其它大组成员的讲解,学会了如何解决该问题后,提出问题的大组再在二个小组内各成员间分别进行展示,做到小组成员都能解决该问题,最后达到小组成员都能登台大展示。被选派前去指导的孩子,在指导其它大组解决问题回去后,一定是荣誉感倍增,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定会更加认真学习。提出问题的大组成员,在受到其它大组最弱成员的指导后,一定很憋气、没面子,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展示中,必定百倍努力,以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其它大组为避免“被指导”,必定加倍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大组内。这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将一次次被激发。(2)、共性问题。即几乎所有大组均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往往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将立即调整教学方案,对这些问题利用黑板或口授,做一定的铺垫、启发、提醒,让问题呈现一定的渐进式梯度,让学生进一步在大、小组内研讨、解决和进行小展示。部分大组仍解决不了此共性问题的,由大组组长记录、统计后交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填在黑板上的“反馈栏”或用幻灯片出示。列为交叉问题按交叉问题程序再次进行操作。
3、教师进行第三次学情调查,深入各个小组,主要任务是监督(打分)、答疑、发现亮点和交叉分配下一步大展示的任务,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教学方
案。
(二)大展示 【指导思想和作用】
人是天生的学习者,特别是孩子。好奇心是孩子喜好学习的表面反应。每个孩子通过思考、讨论、争辩、感悟,最后得出结论。在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方法、使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使小组得分最大化,大展示前,几乎所有的大、小组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拼命辅导本组成绩最差的孩子,直到把他教会,才放心的目送他登台展示。当他微笑着为小组或大组争得荣誉满载而归时,这个孩子就有了自信和成就感,从而在突破中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强化下一步突破学习难点的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操作程序】
1、学生
(1)、根据教师的分工,各小组依次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
(2)、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点评、补充、质疑、辩论。只要有一个孩子会的教师一律不讲。
2、教师
(1)教师的此时的工作是激励,在深度、方向、节奏上进行引导,并适时点拨和讲解教师认为存在的问题。
(2)、对学生的大展示进行评价。在给各组展示评价时,根据小组代表的学生程度和展示的效果给各组打分。也可以指定大组中的一个号码代表该组来回答问题。
(三)展示收获
【指导思想和作用】
使学生提炼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结合知识树,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已知和未知,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操作程序】
1、教师回放幻灯片,把本课的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上,从开始新课时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如果一个单元的结束,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回归到整册书的知识树上来)。
2、教师公布考评结果。教师公布得分情况。
3、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进行小结。教师按考评得分,让得分最少的小组进行收获小结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4、学生利用知识树构建出知识框架。
四、达标训练
【指导思想】
学以致用是巩固所学知识最好的方法之一。让孩子及时通过有针对性地训练,对其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提升能力、查漏补缺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操作程序】
1、教师进行第四次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练习的正确率高低及错误集中点进行课后反思,反馈课堂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臵补充训练。
3、当堂检测所学内容,反馈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4、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迁移应用,力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对出现的错误及时分析矫正,从而
进一步巩固、整合学生认知结构,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能力。
5、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设计问题,同时让大部分孩子能当堂完成、当堂核对。
6、如果仍然存在共性问题,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努力把当日问题当日解决。
五、评价汇总
【指导思想和作用】
传统的学业评价形式相对单一,基本都以终结性的考试评价作为唯一的标准,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全程助学中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是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它对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行肯定、鼓励,对其每点不足也能进行及时的导向、校正和帮助,使其步入正轨,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评价理念——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操作程序】
1、教师在学生做当堂训练时,对黑板上“课评表”中每个小组的各项打分进行汇总。
2、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点评。
3、在本节课结束时对优胜的小组及个人进行表扬。
4、课后由学习委员将分数记录在“日评表”中。
5、教师对日评表进行归档保存,待日后单元或学科教学结束后进行阶段性评价或学科期末总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015年3月18日
附件:考核标准。每个上台展示的同学得分不同,乐学生最多得2分、善学生
最多得4分、勤学生最多可得6分。各小组代表的成绩即为小组成绩。各大组代表成绩即分别为二个小组成绩。对跨组进行智力支持的大组奖励1分,其中的小组各奖励一分。
第四篇:导展练评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总结
导展练评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总结
李凤英
本人任教八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及成效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
2、积极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学习“导、展、练、评”教学模式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迁移实践,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3、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
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严抓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且养成了主动复习、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分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减低问题难度,增强其自信心。
5、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历史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世界历史近现代史到中国历史近现代史中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6、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二、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高分不多。今后要从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方面着手,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第五篇:例谈生物课堂“导·学·展·评·练”五环节的教学实施
例谈生物课堂“导·学·展·评·练”五环节的教学实施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的“导?学?展?评?练”循环教学模式是以体现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教学设计为出发点,以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为载体,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引导、自学、展示、评价、训练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学科教学模式。
高中生物循环教学的研究课例很多,不同课题在教学五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是有共性的,但又各有侧重。例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是典型的思维性探究实验课,由于中学课堂上无法还原很多年前科学家进行的四个主要的探究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只能通过教师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进行模拟实验探究,逐步建立核心概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节循环教学研究课,对教师的整体教学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体现循环教学五环节实施的共性特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这节课为例分析循环教学中如何落实“导?学?展?评?练”五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导――循目标引导
循环教学中的“导”是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课前预习、新课导入、重难点突破等教学环节中都有导学的过程。导学过程是没有什么固化的外在形式的,它主要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应对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而设置的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教学情境的过程,即它的设置取决于教学目标与学生学力,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克服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启动其思维活动。
1.1 导学过程的难度定位
创设导学情境的关键首先是难度定位,它受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制约,过多过难,或过少过简单,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包括三个子目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的过程和原理,得出相应的结论;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并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结论;认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作用。不难看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在“总结、分析、概述、认同”水平,这对教学双方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学生学习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导学情境的创设不宜太笼统、太直接,应由浅入深,逐层深入。
与本节课对应的导学案中,在“基础知识预习”和“学习过程探究”两部分,以及课件中都设置了导学情境。例如比较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能激发学生提出质疑“蛋白质和DNA中哪种适合作为遗传物质?”;导学案中绘制的实验流程图解,能帮助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时,先了解科学家的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法,为后来的推理分析作好铺垫;课件中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动画,将无法真实再现的过程模拟演示出来,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打下基础等。
1.2 导学过程的学生应答
导学过程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应答”,如果学生“应答”不积极,说明导学情境不能引起学生共鸣。例如新课导入时,问学生“你认为遗传物质具备什么特性?”,学生才开始学习DNA的知识,对DNA的结构、复制、控制蛋白质合成等过程还不了解,怎能凭空“认为”呢?这样的导学情境的设置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违背了先实验、观察、分析才能得出实验结论的科学研究的思想。所以导学情境的设置要避免空泛化、形式化,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尤其是涉及探究实验的原理及分析推理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验水平有限,不宜过早地拓展深化,应化繁为简,分步释疑,逐步深入。学――激思而活学
“学”是指教师激活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这是循环教学五环节中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内容。“学”得扎实又灵活才会有展示的实力,才会有评价的意义,才能有训练的基础。“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设疑、点拔、解疑等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探究。学生在“学”的环节收获有多少,与教学设计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策略关系密切,能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策略,才是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保障。
2.1 创设问题情境,设疑促思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首先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掌握知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学设计与问题设计是同步的。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功能的问题链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智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教学主要是设置探究式问题链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推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此探究式问题链可简单表述为:DNA与蛋白质等物质中什么是转化因子?科学家探究转化因子的实验思路是什么?艾弗里的实验得出什么结论?有何质疑?蔡斯等的实验在选材上巧妙何在?实验方法有何特殊之处?实验结论的准确描述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链是引导学生分步探究的,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实验、判断推理的过程中得出结论,通过自主探究构建“遗传物质”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中通常设置的是掌握性问题链,主要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形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问题”力求难易适度、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活动。还可以设置迁移性问题链,旁征博引,将日常生活、最新科技动态及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运用于问题情境设置,例如本节课标记蛋白质和核酸的特有元素、离心技术等。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和联系性,更让他们了解其他领域知识也有助于探究学习更深入地展开,让学生的视野更开放,思维更创新。
2.2 科研方法引领,释疑善思
学生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大多是因为对生物学研究方法缺乏深入理解,进而影响了接受生物学新概念的兴趣。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能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是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本节课学习中涉及的研究方法是对比实验法,例如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比较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推理出实验结论;再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学生总觉得难懂,其实关键是掌握同位素标记法,学会观察和对比分析同位素标记后的蛋白质和DNA的去向,并在此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推理出“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结论。
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对于生物学科更为重要。本节课是以研究科学家的实验为主的,还有课题是要学生分组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的,只有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才能实现学生的“研中学”和“思中学”,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首先受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所驱动而完成的,也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展示、适度的进程性评价和讲与练的有机结合中促进完成的。展――互动中展示
“展”是师生互动交流,不断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过程。如果仅把自主学习理解成为获取结论性的知识,那是远远不能达成教学意图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适时创造机会展示助学情境,适度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以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地帮助学生澄清误解,确认其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再现其科学思维过程。
3.1 教师展示助学情境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是学生不易理解蔡斯和赫尔希的实验过程,从而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原因是学生缺乏“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背景知识。所以这一教学环节的展示活动是这样的:教师首先展示助学情境――“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动画”,给学生思考与分析的依据,再与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通过语言叙述、绘制图解、表格归纳三种方式,展示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的过程。这样的展示活动,是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让学生汇报学习过程,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不是教师不问学生学习结果的“一言堂”。
生物教学中教师展示的助学情境很多,例如图片、文本资料、思考题、讨论题、动画、视频、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展示的目的都是为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提供丰富的依据,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3.2 学生展示学习状态
生物课上学生的展示活动方式更为丰富多样,概括为“说”、“写”、“画”、“做”四项活动。“说”是与教师和同学讨论、辩论;“写”是写小文章、小报告、小综述;“画”是指画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模式图,表达对某一生理过程或一些概念的理解;“做”是指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调查、建构模型等活动进行验证或探究。
本节课学生展示活动比较多,例如通过写出体外细菌转化实验设计方案;画“32S标记噬菌体和35P标记噬菌体过程图解”;补充“蔡斯和赫尔希实验图解”;绘制概念图表示“什么是遗传物质”,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解释生物现象,并真实表达出来的机会,由此促进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也为过程性评价提供充分的依据。评――究预设点评
“评”是指师生共同对照学习目标,将学生展示活动与预设结果相对比而进行的过程性评价,目的是指出学习过程的收获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弥补疏漏、纠正误区和提升拓展,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评价与展示是不可分割的,它包括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再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通过教师点评学生的展示活动,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不足。例如本节课从师生对话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细菌和噬菌体的结构认识不清;在学生绘制的图解中发现学生对噬菌体与细菌的寄生关系理解不透;在学生的实验设计中发现学生实验的对照原则不会运用等。教师点评并不是简单地评判对或错,而是引导学生找出认知的误区或缺陷,然后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或引导其正确的学习思路,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互评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相互讨论、辩论和评判。学习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相互“切磋”,而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相互“切磋”,更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生命现象本身就是多样化、多层次、复杂化的,每一个生命活动规律都是众多科学家经过很多年的共同努力才揭示出来的,所以在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生互评活动实际上是学生互助学习的具体表现,会让学生思维更活跃,思路更清晰,思想更丰富。
在教师或同学启发和提醒下的学生自评,也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面。自评也可以说是阶段性自我反思,即学生不能一直埋头向前,还要不断回顾反思。例如,循环教学的导学案中设置了“自我反思归纳”栏目,让学生在每一节内容学完后做一次“自评”,归纳掌握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与前面的内容有何联系?你有什么样的困惑期待解决?这样的自评活动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的学习评价活动是过程性的,是多元化的,更是具体而真实的学习活动,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非常必要的一部分,只有科学有效,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练――为提升而练
“练”是指目标明确的提升训练过程。“练”不只是指学生作业练习,“练”的过程是跟随着教学过程全程发生的,是通过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完成练习、反馈纠错、实验操作等动手、动口、动脑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基于教学目标的“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的基础训练,例如本节课中设置的“三个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相关的习题;为提高理解、应用和分析水平而设置的能力训练,例如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强或弱”而设置的分析题;为减少学生水平差异而设置的专项训练,如过审题关、计算关、识图绘图关、语言表达关等的专项训练,例如围绕“遗传物质”设置的概念辨析题;围绕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目标而进行的实验探究,例如本节课中对体外转化实验的实验设计。
“练”的形式不拘一格,有书面作业式,包括基础知识填空、选择题、非选择题,可以是当堂完成的,也可以是家庭作业;有自主归纳式,包括列表比较相关概念或过程、画图解释某一生理过程或技术流程、绘制概念图或思维导图;有创新设计式,包括设计验证实验或探究实验、小课题研究等;有检验测试式,包括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
生物科学的研究和探究本身就是立足于实践活动的,需要设置丰富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给学生不同形式的训练任务,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才能养成勤于动手、动口、动脑的科学研究态度。
综上所述,生物学科循环教学五环节的教学实施是具体而有序的,五环节的实施过程之间密切关联,相辅相成。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通过精巧适度地导入,组织学生展开充实丰富的自主学习活动,在“学”中“展”,在“学”中“练”,依“展”而“评”,以“练”促“评”,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