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导读导学导练教学1

时间:2019-05-15 04:3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导读导学导练教学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导读导学导练教学1》。

第一篇:中学语文导读导学导练教学1

浅谈语文导读导学导练教学法

引导学生读、指导学生练简称“三导”教学法。“三导”教学法是一种把整个教学过程放在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积极引导、指导和辅导的位置上,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方法吸收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研究成果,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三导”

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是:

以上结构中,读是基础,学是重点,练是关键。

一、读,引导学生读

读是语文教与学全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可以肯定地说,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离开读就无法说教与学的话了。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语文教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读,对学好语文就显得至关重要。根据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其余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的见解,那么,对读书这一教学过程来说,就是首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读“破”了书,意也便可完全掌握。“三导”教学方法主张,在语文教学中的‘读’应该是“引导学生读”,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引导”二字,即“导读”。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读懂一篇文章,关键是对题眼、文眼、中心句、重点段、过渡段、文章线索、主题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来引导学生读,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久之,阅读能力必将会有较大提高。

二、学,指导学生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说读是基础,学是重点的话,那么指导学生学,做到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说,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求知的主人,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求知的指导者,正确、有效的导是他们的职责和任务。掌握好导的方法,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导学,即:指导学生学习。对教学一篇具体课文来讲,学生已经在教

师的引导下,或课前或课内进行了有目的阅读,并发现了好多问题或疑难。如何解决这些疑难,或者能否再发现新的疑难问题,这需进一步钻研课文。怎样钻研呢?就是教师导学的问题了。在这一环节,教师要:(1)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出示学习提纲和一些思考题;(2)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参考资料,(如:实物、图片、有关书籍等),使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参考资料,直接获得一些知识并能进一步发现问题。

自学,即:自觉学习。在前边读和学的环节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和疑难,有些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有些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还需继续思考和学习,此时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思考,并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思考归纳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可作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理清存在问题的头绪。

精讲,即:对精彩段句和典型问题的讲授。这一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重点讲解和示范。并能通过讲解,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此时,教师要把握:(1)精讲重要问题。教师在导读导学和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讲透。(2)精讲教材的关键。教师要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细致的讲解。这里关键就是要抓住课文的精华部分和知识点,讲时画龙点睛,解决疑难,揭示学习规律和知识系统规律,加深理解,强化认识。

三、练,辅导学生练

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复习巩固阶段。可以说,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中获取的知识,大部分需通过练来巩固提高,否则,时间长久了,一些知识就会遗忘。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和一些自觉的实际操作联系等。它同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练习,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辅导就很关键了。

导练,即:辅导学生联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双基训练并对所辅导的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训练提供依据,掌握信息。学生在确实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教师再通过课堂作业,强化所学内容的综合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练,即:学生自觉练习。这一环节有时分两个阶段,即课内自练(较少)和课外自练。一般在自练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自己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仍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那就需要教师直接解疑了。

解疑,即:解答解释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解疑的方法应因人因疑而定,一般有直接解疑法;举例引导解疑法;揭示解疑法;启发解疑法;提问解疑法等。

以上“导读、导学、导练”教学法的几个环节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彼此间互相制约,环环相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但往往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就会出现几个环节;有时有的环节在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会反复出现。这要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和学习对象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论汉语短语的分类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镇

下西 河学校

赵成章(***)邮编:(811607)2008-5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徐 奋

摘要:以《曹操煮酒论英雄》为例,讲解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并提出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前准备;要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体验;研究性教学要充分尊重文本。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3-0121-0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时它又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尤其当学生面对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界定不良的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骤、措施。若以这种理念来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仍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诸如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这种千课一面的程式化教学,漠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阅读心理机制的剖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当然,这里的阅读所指的是自然状态下的阅读,阅读过程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社会阅历来完成的,而教学状态下的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组织形式进行的群体阅读活动,除上述三者之外,还涉及到阅读场景(特定时空、特定氛围)第四要素。阅读场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情绪调控和对文本的情景再现有着较大的影响,直接制约着阅读教学的成败。这一影响首先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课堂调控能力;其次来自学生,来自生生间的互动。由于课堂阅读处于一种群体的交流之中,更易激化情绪,诱发灵感,有利于阅读主体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浙江版义务初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主要讲述了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小亭畅谈,纵论天下英雄,借此试探刘备的政治抱负。小说借助富有个性的生动传神的对话,刻画曹操、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再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说涉及的人物众多,课文节选部分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未作必要的交代。倘若仅局限教材内容的分析容易导致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以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与家长探讨,查阅历史资料,准备好课前提问,并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刘备》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论证,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是以作品为媒介的,由于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存在某种程度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而阅读自身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堂课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符号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联系前后事件,体味关键性语句;第二,抓住矛盾冲突,对比观照人物;第三,填补阅读空白,把握人物心态。并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问题组合一:刘备一进曹府,曹操为何劈脸就问在家做的好大事?一听此话,刘备为何吓得面如土色?至后园,曹操为何又言:“玄德学圃不易?”问题组合二:刘备在回答曹操的试探时,为什么连用:“可为英雄?”的探询语气,而曹操则直接否定“非英雄也。”从两者不同的语气中,试着分析各自不同的心态特征。在曹操步步紧逼的情形下,刘备明知处境危险,为何偏偏不说曹操是英雄?问题组合三:曹操识破英雄,刘备匙落地,你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刘备拾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吗?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笑中有哪些深义,试分析曹操此时此刻的心态。这三组问题不是教师一人设计的,而是教师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

在思考争鸣中学生对曹操这一人物提出颇具创造性的见解。学生认为多疑猜忌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点,但在本章回中这恰恰体现出作为一名政治家应具有的政治敏感,否则曹操何以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力挫群雄,逐鹿中原;曹操锋芒毕露,傲视一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种王者霸气非曹孟德莫属,敢说敢作乃真英雄也;曹操固然老辣多疑,但也不乏天真,轻信的一面,刘备一句“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就轻巧加掩饰,瞒天过海,当然他的天真、轻信往往是过于自负造成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曹公的致命弱点;更有学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小说作家明显存在尊刘贬曹的倾向。不同思想交锋、碰撞,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灵智,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求异、求新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迸射出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审美意识的阅读教学跳出了传统阅读教学的窠臼,避免了鉴赏人物时简单化、绝对化、脸谱化的倾向,培养了学生以辨证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真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以上仅是阅读教学中一些粗浅的体会。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第一,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应注重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应尽可能把媒体选择、使用、控制的权力交给学生,以利学生广收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拓展视野。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第三,研究性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总之,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教与学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必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大的活力。

关于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

俞冬伟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场的建构。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动机理论,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自组织,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互动场;和谐;合作;共创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2)06-0109-05

“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学生接受。“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学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个性、创造性的重任。而传统教学较多地把课堂作为展示教师水平、区分学生优劣的场所,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即把学生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质的“构建”过程。这种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培育智慧、发挥潜能和养成独立、开放、成熟的个性,甚至连知识的学习也达不到最佳。故而,要走出传统教育的模式,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建设的心态关注并参与语文教改,尤其要关注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

一、什么是教学互动场

“场”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概念而提出,最初用于个体行为研究,后来扩大到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群体动力”的概念。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合力。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的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与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语文教学要控制教与学的行为,必须充分调动课堂群体的力量,在把握学生内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外在的心理力场来进行。

现代教育把学校教育看作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的活动,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合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整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学习个体与小组以及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合作,充分发挥课堂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体主动探究的互补优势,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即个体积极参与的共同创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教学互动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让学习者形成自组织,自我构建,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和谐、合作、共创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互动场的构建要注意突出和谐、合作、共创等效应。和谐指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和谐。旨在创造一种共为主体、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情绪高昂的课堂氛围,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合作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做学生朋友,与学生合作,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出发组织教学,共同做出创造性的努力;共创指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强制、硬灌和单向传递,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运用自学感悟、智力激励、集体讨论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强化集体思维,发展学生集体创造性能力。

二、教学互动场构建的理论依据

1、需要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力。学习要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它是学习的最初动因,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具有较强的兴奋力,会迫使主体主动寻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内部发展需求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内在机制,尊重学生的内部发展需求是主体参与教学、促发教学互动的前提,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根据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两个维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教学需要,以确保学生有相对较高的参与教学主体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教学需要层次,以确保学生绝对较高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合理的学习需要是动态的,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的合理需要的同时,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动态平衡,帮助学生不断拥有较高的学习需要的自觉性。学生有了自觉的高层次需要,其主体参与教学的境界就会更高一些,动机就会更纯一些,兴趣就会更足一些,同时就会表现出更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集体动力原理集体动力源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部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互动合作学习中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认识,上升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知识经济呼唤合作精神,社会、学校有义务通过教育使具有不同条件的人都得到学习和运用“自决”与“参与”能力的机会。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善于合作的人才,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交流合作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外在机制,交流合作会使不同的学生通过互相启发、补充,让学生学会理解、倾听,实行思想、观点的碰撞,增强自尊、自重的情感,形成自我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实现教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课堂教学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交流、交锋、修正、提升,使每个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期间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适时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义构建。

3、民主平等理念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传统教育崇尚严格的控制约束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人格。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文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课堂氛围是民主的。然而,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整个民主过程的调控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平等首席。在民主平等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课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探求新知的一种载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从教师处得到的是“推动力”而不是“压力”。民主平等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有机土壤,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而且有益于学生课堂交往的满足。教师对学生“更注重于支持而非批评,更注重于理解而非冷漠和评判,更注重于真诚而非表演角色。师生之间更倾向于相互作用,教师常常以学习者面目出现,学生常常互帮互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商量,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承认作为独立人格而存在的学生的地位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

三、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学生是否自觉参与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互动场构建的核心是主体性,学生是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主体,是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语文研究的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形成指导学习探究的个人观念体系。教师要善于不断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坚持自主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自主活动中获得信心,个性倾向得以舒展。课堂教学要善于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信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解,主动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能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构建,所学知识才不再成为外在与自己的负担,而是可利用的资源。

2、个性化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发展和张扬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和学生在个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关系。” 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视其为一种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习的思维,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特长,发展独特个性,为学生创造一种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各自个性独特发展的开放时空。语文教学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改造成为学生个性表现和发展的舞台。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能动作用,使外在的教学环境与条件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一个人的心理优势,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3、探究性探究的本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现代教育主张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究和研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问题能力”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让课堂真正变成教育学者们所推崇和急切希望的探究新知的场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投入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有序性“有序”是指信息量增加,组织化程度增加,系统由较低的结构变为较高的结构;反之,就是无序。要做到有序,任何系统都应开放、涨落,远离平衡态。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也就是通过远离平衡的有序。由于师生人格与需要的差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处于不断的冲突与调适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使课堂秩序逐渐地稳定下来。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确定与教师的理想的期望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成了学生迫切希望得到教师指导和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外在动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成长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个性化,并在教学中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和个性意识,并使师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形成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才能真正使教学相长。提倡自主性和个性化并不等于随意性、自由化,教师应加以指导和规范。教学的“有序”互动就是让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相互促进和发展去缩短教师理想与学生实际的差距。

四、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基本环节

审视传统的教育规范,在现代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观照下,积极构建以“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师生质疑问难——共同评析归纳”为基本环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和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更多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的角色转向分享、学习者,促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师生共同与文本对话。

1、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备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心理状况,即“备学生”。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外显形式,能使教师真正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达到师生“和谐共振”的理想境界。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对外界新事物极为敏感,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条件,只要教师本着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支持、启发与鼓励的原则,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制定学习方案,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先行解决课后思考和练习,让他们在参与备课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学习质量,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如,在组织《祝福》教学前,师生围绕“祥林嫂悲剧是怎么造成的”议题,共同设计了一个“为祥林嫂告状”的“道德法庭”,通过“控方律师”的陈述与“辩护律师”的反驳,以此来加深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认识。实践证明这种让学生提前进入备课环节有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佳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并根据课堂发展的情态,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单独创设,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创设,甚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创设。如对于《项链》人物性格和主题表达的把握,教学中不妨先选取一个情节或一段话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随机点拨质疑解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在多维思索中探寻理解的途径,避免简单的“政治图解”。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既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深刻性,又反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它能促使学生在思索探究中创新。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发散的过程,指导提问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励学生的研究动能,激活学生的研究思维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引导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学习要求。兴趣能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学生充分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和学生自己在课堂外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在质疑基础上的讨论问题为主旋律,帮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人、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以独立的人格立场和建设性的价值取向来对教师的既定之论作出科学的批评和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共享对话的喜悦。如,《六国论》的教学完全可以在学习《过秦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异同,自主探究,把握思想内容、材料选择、结构安排等特点,在分析苏洵、贾谊得失中提出自己的“历史见解”。这样,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以使学生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获得持续的进步。

4、鼓励讨论质疑讨论质疑是思维碰撞、评价批判、理清思路、升华思想过程。教师要创设发言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围绕主题共同探讨问题,提呈观点、交流理论、大胆假说、进行辩论,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学习的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与集体的协同发展的能力。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发言点、讨论点,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选择其中对学生发展价值高、兴趣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在教学中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雷雨》(节选)鉴赏时,究竟如何理解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有学生都认为仅冠以“虚假、冷酷”是不客观、不现实的,通过相互质疑讨论,认为他们的感情是真实、怀念是“真诚”的,他们“始爱终弃”的原因不是基于感情,而是封建的门第观念,周的怀念是由于现实家庭生活失去温存。结合鲁的突然出现和周的社会地位,以及戏剧冲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不仅准确把握人物间的感情,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对周残忍、自私、冷酷、虚伪的性格认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疑、质疑、激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5、善于评析归纳学生评析归纳是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个体间的思维差异很大,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通过讨论与交流,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的认识,能系统而深刻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清晰地归纳,帮助学生在发散思维后进行必要的聚合思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对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内在构建。让“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文”等诸要素整体优化、有序构建,在动态发展中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学会评析、学会归纳。教师对于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石钟山记》教学,通过结构分析和主旨探究之后,在评析归纳时可以引导学生就作者“叹”郦元、“笑”李渤的深刻含义理解,在肯定“质疑旧说”、称颂“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对作者的“批评”提出新的“批评”与“质疑”,从而超越知识本身,在更高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之,组织有效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及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角色内化,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有利于强化学习的内驱力。

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课堂权威开始消解,教育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和激励,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育要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让学生个体和集体形成协同发展的动力。

语文学习要重视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任甬儿

摘要:语文学习中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联想和想象,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在阅读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未确定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创造性阅读;联想中图分类号:G623.2

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3-0119-02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

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创造另一个形象。例如,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对“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作者抓住“纷纷”两字,从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多层次进行剖析,指出还有一层被读者所忽略的意思,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同的读者,会因为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赋予“清明雨”不同的内涵,会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于是山水草木,云气雨丝等都会在读者的脑海里作出新的诠释。而运用这些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的阅读训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像,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所以,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其次,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未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作品意义的实现是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即“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的环节”,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课内的阅读训练,就是在教师的带动、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

众所周知,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就存在于读者的想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就这么简单。如果教师把那些优美的文章进行医学式的解剖,虽则是具体、细致,但却把“活体”分解成“死尸”,学生当然是索然寡味了。面对优秀的作品,教师任何自谓的“精妙”讲解,都是多余的、笨拙的,它不仅破坏了原作的意境,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僵化学生的思维,束缚他们的想像力。比如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点,着重于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经历与剑桥的关联。至于诗意,教师决不能用“1+1=2”去确定,可通过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感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去体味由“金柳”、“青荇”等组成的意像所蕴含的挚情深意。因为文章的意蕴常常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所以说,阅读教育中的“空白”不可缺少,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更多的则是让学生去“意会”。

当然,这种留有空白式的阅读教育,是需要一定基础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究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其阶段性特点,又有其内在联系。从总体上考察,前三种能力侧重于理性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接受性阅读,属于初级阶段。而后两种能力主要是想像中的情感与理性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属于高级阶段。但如果没有“接受”,也就无从“创造”。接受性阅读是一种信息的搜集、积累的过程,是一处积淀,又是一种贮备,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否则,创造性阅读就会华而不实,甚至成为空中楼阁。任何文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万物的结果,它融合了各学科的知识,当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时,就要借助于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时,就需要有地理的概念;当我们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音乐的旋律就会在我们心中澎湃„„

总之,要学好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关心其它学科,即广泛地阅读,并接受语文以外的知识积淀。语文是个大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其外延无限广阔。语文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正如余秋雨所讲:“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因此,这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积累,又是一种创造,它对学生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探微 樊华强

摘要:阅读具有艺术性、主动性、针对性等特征,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策略、批判质疑策略、推理信息策略和监控理解策略。

关键词:阅读策略;策略特征;策略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4-0131-03

一、问题现状

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教学可谓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项。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背了那么多经典,做了那么多笔记,最终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失败。当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界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阅读指导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状况,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现今的阅读指导方法依然固守在传统的阅读理论框架中,表现在:

1、阅读指导的内容只注重如何获取文本知识,而缺少指导学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调整自身的阅读状况。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应知道方法是什么、如何运用,更重要的是应知道这种方法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更有效。换言之,现在的阅读指导只注重阅读方法的陈述性知识,而缺少阅读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阅读指导更多的是把动机、情绪、意志当作影响阅读的因素,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去激发、调动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以促进他们的阅读。而实际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更需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情绪及意志,从而取得更高的阅读效率。

3、阅读指导内容上更多地集中在阅读个别环节的完善和改进上,只是提供一些具体的外显的方法的指导,如怎样诵读、如何分层、概括文意等。缺乏更高层次的、即从信息加工角度进行的更一般的内隐的策略指导。

二、阅读策略的理论基础、定义及特征

目前学校流行的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实质是建立在20世纪前半期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之上的。这些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分为译码和理解两大分技能,而理解技能又可分解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更小的技能。学生阅读能力正是通过对这些技能的掌握运用而提高的。早在50年代,就有人对这种根据阅读过程进行行为主义分析得到的阅读技能提出了质疑。60年代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根据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形成的阅读观强调阅读的交互作用和理解的建构特征,并认为任何阅读都是读者调动其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运用一系列灵活而恰当的策略、结合文章提供的信息以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读者原有知识与读者用来促进和维持理解的策略构成了新阅读观的重要因素,阅读策略由此孕育而生。

什么是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就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识活动计划。所谓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策略教学越来越引起了教学理论界的重视,相对于技能教学把阅读能力看成是一系列几乎高度定型的技能的机械传授和自动操练,策略教学强调策略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主张读者自觉监控整个阅读过程,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作出反应、调整策略。具体而言,阅读策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艺术性。所谓“策略”,本意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那么阅读策略自然要求读者根据不同的文章和阅读目的,灵活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认识活动计划。众所周知,认识活动都有其普遍的规则或程序,阅读策略也并不排除对规则的运用,但阅读活动又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定的。因此,那种一般性的阅读方法或技能并非阅读策略的本质特征,在阅读策略意义上的方法往往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是独特的、新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策略带有艺术性特征。

2、主动性。贯穿于学生阅读策略实质的东西是它的主动性特征。我们都知道,学生进行阅读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被动阅读往往是以死记硬背和对文本的机械解读为特征的,谈不上阅读策略;而主动阅读则非常注重阅读策略,非常重视学习者自身对阅读过程的调整和监控,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倾向与行为作为阅读的重要内部条件。所以主动阅读中必然有一定的策略相伴随,而阅读策略之精神实质就是它主体意识的明确和主动性的发挥。

3、针对性。阅读策略总是在读者面对具体的文本,为解决特定的问题,把各种相关的方法和策略加以选择、比较,从而找到一种最优化的处理方式。它具有明确目的,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而一般的技能或方法,从教学上来说,即使不是机械刻板的,也起码是一成不变地运用于所有的文章,因而很难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三、“阅读策略”教学

既然阅读策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方面起着如此大的作用,那么,阅读策略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研究表明,下面策略能有效地促进阅读理解。

1、选择性注意策略

传统的阅读观认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理解读物的内容,把读物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姑且不论这种对“外部语言”、“内部语言”、“转化”的论述是否与维果斯基的原意相吻合,仅就“阅读过程”观而言,它无论如何都不适用于“信息狂轰滥炸”和“观点莫衷一是”的那种现代社会的阅读方式了。在信息扑天盖地袭来的语言大环境中,我们固然应该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悟、熏陶和积累,但也不得不承认,学习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材料都给予注意加工,对所有的文本都予以精思熟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读物内容的筛选能力势在必行。正如维特罗克在“生成学习模式”中提出:学习过程不是从感觉经验开始,而是从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因此,学习者必须将注意集中在与学习有关的信息或重要信息上。选择性注意策略是阅读策略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2、批判质疑策略

在阅读中运用批判质疑策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西方学者一直将批判思维作为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他们主张: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要开展批判质疑策略,首先应该了解关于“批判”的知识。如果没有“竞争性因果假设”(多种合情合理的假说都能解释同一事实);如果不能分清“竞争性假说”的常见类型;如果在知识上尚不能辨别“报告”(叙述那些通过调查可以得到证实的信息)、“推理”(根据真实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判断”(根据一定标准进行评估的结论),那么“批判质疑”在语文研究中究竟为何物,则不能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阅读认知过程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读者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文章理解和记忆的程度。当原有知识没有被激活时,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往往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当原有知识被激活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不是文章新信息以足够的理由和证据修改学生旧的认知图式,就是读者利用充分的原有知识对新信息提出批判质疑。因此,阅读中是否激活原有知识对开展批判质疑策略至关重要。再次,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批判质疑策略不仅需要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更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如果教师始终掌握话语霸权不容学生发表“异端”;如果教师依然高高在上不愿与学生打成一片;如果教师仍然“唯我独尊”不愿与学生相处和谐,那么批判质疑策略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

3、推理信息策略

如上文所述,推理是根据真实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它是阅读理解过程的核心。创建阅读教学五过程模式的J W 欧文将“阅读理解”定义为: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读者背景)和课文提示(课文背景)去推断作者意指含义的过程。阅读推理策略有三个特点:一是语言环境对阅读推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是阅读推理和逻辑推理的根本区别之处。逻辑推理是形式推理,在所有的情景中过程和结果都是一样的。而阅读推理是心理语言学推理,对情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相同的语言内容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推理结果就会不一样。二是推理是文章提供的信息和读者原有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文章提供的信息起到刺激作用,引发推理。其次,读者的原有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着推理的丰富性和合理性。三是推理的结果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这新的语义信息既不同于文章提供的语义信息,也不是读者原有知识的翻版,而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源于前两者,又高于前两者。

4、监控理解策略

监控理解是指对阅读全过程的一种调整和自我评价,其功能不仅是为了阅读理解的完成,而且也是为了监测其完成的过程和效果。它既是作为特定领域的知识而存在,又作为工具而发挥作用。监控理解主要表现为:阅读前,通过分析作品的特点、阅读要求、学习环境、确定恰当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使阅读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是成功阅读的前提。阅读中,随时检查是否理解所读文章内容,当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调整阅读策略,改变注意水平和阅读速度,这是成功阅读的关键。阅读后,评价阅读的理解程度,检验阅读的收获和成效,了解认知活动是否达到目的,这是阅读的信息反馈。总的来说,监控理解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掌握理解的正确性及深度,以及当理解遇到障碍时,知道做什么和该怎么做。策略教学是近几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是许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阅读策略教学则是策略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必将给阅读教学带来新鲜的气息。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难忘寄园情》教学实录 何楠

摘要: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难忘寄园情》这篇文章的课型设计,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元智力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次探索。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多元智力理论;难忘寄园情;教学实录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2)05-0000-00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有人曾说: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教育的发展鲜明的证明了这一点,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则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周密的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认知、理解并掌握最大量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影视、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了解到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经常针对不同课文设计不同课型,同时使用这一手段进行教学,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宁波市组织的课堂创新教学竞赛中,笔者设计的《难忘寄园情》一课的教学获得二等奖。现就这一实例,简单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难忘寄园情》是浙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此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和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并通过观察来记叙事、反映人。而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通过记述当年在寄园读书时与自己有关的几件小事,抒发对老师钱名山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此重点及本文的中心出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

在导入并简单介绍作者之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经过学生的踊跃讨论,教师小结: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抓住最后一段中的“白雾”和“心香”二词。“白雾”既是实写当时的环境,又是虚写作者泪眼朦胧,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悼念之情;“心香”带有虔诚的意思,寄托了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情。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在师生情上,这是一种难忘的师生情。

但是,思想感情的表达,仅仅通过几个词语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会显得单调,给人以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所以还需要对具体的事例加以讲解,从而起到一些铺垫的作用,使之有所寄托。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中间部分的几个自然段,要求:分别用四字短语对作者所记叙的事情加以概括,并从每一件事中感受出老师的某种品质。学生阅读、回答之后,出示幻灯。

在此幻灯片中,主要采用的是视觉和听觉效果。因为它是一串按钮组合,按钮的名称依次是“书房谈话”、“围坐聊天”、“欣赏书画”、“评点画稿”和“告诫劝勉”,也就是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的事情。任意点击其中的一个按钮,或出现一个场景,或出现一段对白,或出现一段影片,紧接着出现的就是一行文字,依次是“严格要求中充满爱抚之情”、“学识渊博,师生亲密无间”、“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循循善诱”、“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这些都是钱名山老师的品质,与按钮(事情)一一对应。

大致了解了所写的事和所反映出的人物品质之后,请同学们集中阅读“书房谈话”这一事例,共同体会作者是如何对事例进行叙述和描写的,同时又是如何通过事例来反映人物品质的?此时点击上幅幻灯片中的“书房谈话”按钮,播放一段影片。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全景式的书房情景,书房内的环境设置为书满书架,以体现先生的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两边的墙壁上挂有名人书画,以体现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书桌上放有一盆修剪整齐的松柏盆景,以显示其良好的品德修养。接着出现的就是谈话情景,此处采用的是特写,尤其突出老师的手和脸,因为是老师的手把“我”轻轻拉到身边,是老师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老师的脸上一直带着淡淡的笑意,但又不乏严厉。整段影片都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综合刺激。在此,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下面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片结束,出示两幅幻灯片。一幅是对老师的细节描写,另一幅是“我”的心理变化图。

请同学们注意,在这两个自然段中对老师的描写是相当细腻的,“讲完课做学问”说明这位老师在治学上的严谨;“对我们作文要求极严格”反映了其在教学上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后面的一些细节描写,更体现了他对学生的严格但又充满着爱抚之情。对自己的描写,作用主要抓住心理活动,来表现出自己在犯了错误之后,经过老师的批评教育,由恐惧到后悔再到对老师的理解的变化过程。开始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以为要发生什么事情,而感到“胆颤心惊”,这是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但老师并没有严厉地批评指责他,使他感到“心惊耳热”;接着老师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了一句“要好好作文”,顿时“惭愧、后悔、懊丧”等心理一时齐发。把小学生此时此境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一段难忘的时光。

经过刚才的细致分析,相信每位同学必定会被其中的情节所感动,由此会想起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倾诉,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表演项目,这也可以说是这堂课的高潮部分,成功与否就在此一举。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对其中的七种智力作了阐释:人除了具备语言、数理逻辑智力之外,还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智力。从这一理论出发,我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运用语言智力,让学生从语段中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揣摩其含义;运用自我认识智力,让学生进入到这一情境,试着分析自己的内心,努力进入角色;运用人际交往智力,让学生学着去区分他人的情绪,寻找一个或一些同学,参与表演;运用身体运动智力,让学生试着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把这一动人的场面,表演出来。

出示幻灯。在这幅幻灯片中,主题是很明确的,即表演提示:第一步,要求学生找到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尤其是有关钱先生和“我”的词语);第二步,结合全文,揣摩词语的含义;第三步,发挥合理的想象,进行再创造(先自我表演,再寻求配合)。在此,我采用的是听觉效果,在打出幻灯的同时,播放《轻轻走过老师窗前》作为背景音乐,这首乐曲曲调悠扬,节奏舒缓,同时又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情意,很能感动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聆听这首乐曲,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地品味着,饶有兴趣地琢磨着,从他们的眼神中,从他们的张张笑脸上,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回想着自己的老师,想起了老师的一言一行,想起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在音乐声中,他们的感受更强烈了,他们也更快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因此,他们一个个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望,争着想上台表演。结果每一组的表演都获得了满堂喝彩,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点。

在此情形下出示最后一幅幻灯片,借此对课文作一简单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在这幅幻灯片中采用强烈的视觉效果。我们面对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相当纯洁的,他们是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畅游在一片蓝色的知识海洋中,所以我以浅蓝为背景颜色。在幻灯片的中间部分是一颗火红的心在闪烁,每闪动一下,跳出一行字,依次是“观察——生活(人和事)”、“感受——生活(情和景)”、“反映——生活(人事情景)”,以此来刺激和提醒学生记住,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写作中,都要用心观察,用心感受,用心反映。

一堂课结束了,虽然在构思课型结构上,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动了不少脑筋、化了不少时间,但是,通过努力,运用课件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极有创意地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并收到较好效果。

语文与信息技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 „)、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3.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引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利用电视录像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小蝌蚪的变化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中蝌蚪变化的几个阶段的曲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利用电脑多媒体,将蝌蝌身体变化过程分步展示于一个画面,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再如:学习第三册《祖国山水多美丽》一课时,过去每讲到这一课,学生只能通过同学、教师的介绍,结合图片来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既可以展示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同时又能收听相关介绍。隆隆之声震耳欲聋,飞瀑彩虹,磅礴气势,呼之欲出。学生学习兴趣大增,通过亲自听、看,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且记忆深刻,油然产生了热爱祖国名山大川并为之自豪之情。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电教实验班中,每一学期我们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为理解“绝活”一词,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如再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司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一不小心”用语言解释显得啰嗦而不形象,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进行对比教学,针对第四段内容我放出了孩子面对突发事情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别的小朋友”是画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问:他们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们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提问,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到此时,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司马光的,学生找到第五自然段后,指名上台,学司马光的所作所为之后,我又出示CAI,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来理解“没有慌”“举”“砸”等词语,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照图画把文中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找出来,打上点,这时再问“举”说明什么?“使劲砸”说明什么?“几下子就砸破了”又说明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既轻松又愉快了。解决疑难问题后就不难读出应有的心情和语气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于是我要达到的目的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最后重放多媒体设计画面时,学生就能很好地说出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能清楚地复述出司马光救人的经过。

5.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可以较平时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更直观,易掌握。如教学生用“„ „像„ „”的句式说话,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手段,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应的喻体。可以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

在课后练习中,运用多媒体电脑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材料。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练习部分由枯燥,而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

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再现性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实行意义建构,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

改革现有的学生作文评语的写法

我国语文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带有极强的片面功利化色彩。“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体系决定了我国教育重集体而轻个人,重社会需要而轻人的需要。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并未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发生根本的变化,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教育观念。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从许多孩子的作文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孩子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气与眼光,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作文中没有孩子,没有灵魂,没有个性和个体,有的是千人一面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的是急功近利和文字游戏。要改变这种状况,还得从改革现有的学生作文评语的写法入手。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给学生下作文评语,则是这一环节的点睛之笔。然而,传统的作文评语大多公式化、模式化,诸如: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层次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等。这类评语往往可以放在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篇作文中,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或问题所在,但严重忽视了培养人、发展人的要求,僵化教条的语言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修正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做人——作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文评语必须改革,朝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边作文边做人。也就是说作文评语不仅要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际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磨练意志品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人——作文”素质养成和和谐发展。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为学生的作文写评语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不但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作文评语中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评价学生的文章,最重要的除了要求他们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外,更要使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表达、喜欢写作,觉得那是一种快乐。针对学生的心理,教师要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心和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写作,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真正文质兼美的作文评语应该体现人文性和艺术性,让老师良好的语言熏陶学生,这对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根据叶老的指点,在作文评语中必须坚持运用爱的效应。那么,如何在作文评语中运用爱的效应呢?我有以下三点主张:

热情的赞扬

我国文坛巨匠茅盾小学时代的两本作文,作文中留下了老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这些极富鼓舞性的评语,无疑给少年茅盾以极大的启示和鼓励,成了他在文学道路上奋进的动力。

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给他的语文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是您多次在我的作文中写下激励我不断努力的话,我至今还记得,您说我会成为作家的话,是您的话让我做起了作家梦,没想到现在梦成真了,我要感谢您的鼓励。”可见,有时老师在学生作文中写下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贺,又一篇佳作问世了!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你的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21世纪的巴金!”这样的评语既肯定了学生对作文技巧的灵活运用,又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情感的抚慰

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都是对作文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通过情感式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例如:有位学生因为来自偏远的农村,生活较困难,使她在新的城区学校里十分自卑。有一次在写作文《我》时,她写到:我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与城里的同学比起来,自己显得太丢人了,总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

老师读后感触很大,为了使她能很快自强起来,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飞进了我的丛林,我怜爱她的自卑和娇弱,我欣赏她的诚实和坦率,我更珍爱并抚慰她洒满露珠的羽翼。你信吗?这样一只丑小鸭,真的会成为茂密丛林中的一只骄傲洁白的天鹅。从此,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佳作纷呈。后来,她以“小作家”的称号被重点中学免试录取。事实证明,爱的力量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源泉。

又如:一位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流露出父母离异带来的极度伤感,而习作又文从字顺,情感真切。评语可以这样写: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来一定会是美好而幸福的。

感情的延续

孩子的情感从内心流入作文里,又从作文流向老师的心间。老师又把一份真诚一份情谊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让它永远的流淌,这就叫感情的延续。因此教师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让他们觉得他们高兴的时候,老师在鼓掌,他们伤心的时候,老师在为他们流泪。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做人讲究一个“情”字,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学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作文评语理应影响他们做人的尺度,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做人原则成长。所以作文中老师的评语如能达到文字相通,情感相通,学生就不会讨厌作文了,而能把作文当成朋友。他们会情愿走进这个有芳草、有绿叶、有溪水的清凉世界。

例如:有位学生在《一串纽扣》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明节那天,两个“小布鞋儿”跪在老师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去,她们一个烧了一张写着100分的考试卷,一个烧了一串塑料纽扣。她们想起了老师硬把她们从爸爸的“板车”上拉回学校,想起了老师用买药治病的钱帮她们交了学费,但是老师“走”的那天,穿的上衣还缺着两个纽扣„„

老师看了深受感动,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的故事叫我好感动。我真为那黄土下的老师感到高兴,她生没带来什么,死未带走什么,但她却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两个善良懂事的学生。学生惦记着老师,老师心安;学生勤学上进,老师满足。我也是个老师,假如我的学生在我死后也这样记着我,让我知道他们在进步,假如上帝愿赐给我五倍的生命,我情愿再当上三百年老师。

实践证明:在作文评语中,教师一颗爱心写评语,会使学生变得自尊、自信、自强,从而激发学生巨大的写作热情。

爱迪生说过:“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艺术美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充满感情,文学气息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作文评语中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催化写作热情,深化写作认识,真可谓:语言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以,作文评语也应讲求艺术性,不妨也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新的语言

语言贫乏,干瘪乏味是作文评语的大忌,教师要根据学生具有新鲜好奇的特点,准确地谴词造句,运用新鲜多彩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例如:关于观察的重要性,三次五次总是写“要观察”、“要仔细观察”、“观察要仔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如果这次写“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下次写:“如果一面观察一面思考,尽可能地让多种器官参加活动,多看、多听、多想、多触摸,那么观察所得会更全面准确。”

有位学生写《小螃蟹的故事》,写得惟妙惟肖,很富有生活情趣,最后还得出了“小螃蟹横走可爱,人要横走就烦人了”的道理。如果教师看完文章,就大笔一挥,写上什么“观察仔细,语言生动,主题思想深刻”等等,显然没什么意义,学生也不爱看。不妨可以这样评:自然界有许多小精灵,只要你仔细观察它,它就会给你丰富的联想和有益的启迪。有人观察蜜蜂,赞美它无私的奉献精神;有人观察蚂蚁,佩服它勤劳的品格;而你观察小螃蟹,喜欢它的倔强。看,这些小精灵可真给了我们不少启迪,真像你说的一样,螃蟹横走可爱,人要横走就烦人了。这是你发现的道理,大人也得佩服。

语文教师导语设计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鱼,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到玉,要舍得在每堂新课的到与设计上下功夫。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列几例常用的到玉,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激励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文体一般为散文和记叙文。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又如胡涌的《黄河滩头》,描写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黄河滩头的人民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色和幸福的生活。这样一篇有时代特色的抒情散文,导语的设计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神州大地注入了新的血液,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景象给人以鼓舞。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不发生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曾经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两岸,经过十年改革,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者胡涌从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中,信手摘取了一朵娇艳的红杏细细地品味,心中充满了抑制不住的激情。现在,让我们紧随作者的思路,一起站在黄河滩头,放目览胜,共同享受这赏心悦目的景色吧!”

这段导语,不仅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显示出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同时是学生的耳目为之一新,对祖国和改革开放政策产生了深爱之情。

二、诱导思索性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时,教师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诱导,驾驭全文的内容,是学生形成一种思索过程。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导语:“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看一下插图——谁能解说一下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幅图画放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对平凡的白杨树加以礼赞?‘礼’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样进行‘礼赞’的呢?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矛盾对白杨树非但不另眼相看,还情不自禁的讴歌赞美,我们看看他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哪些滚烫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来,从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白杨礼赞》学习后,大家一定会深刻的感觉到它的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学生的思路紧循着教师这段步步深入,诱发思索的导语,语教师很好地配合,积极思维,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又如契珂夫的幽默讽刺小说《变色龙》地导语:“《变色龙》是描写动物世界的科幻小说吗?是想象天空神魔的神话小说吗?那么它是一篇怎样的小说?‘变色龙’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借这一种动物来描写一位堂堂的警官?俄国著名小说家契珂夫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成功的塑造了‘变色龙’的形象,这个典型形象使人们在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产生深深地思索。”

这个简洁的导语会使学生思路开阔,触类旁通,用心去推敲、领悟作品的精髓。

三、“平铺直叙”型导语

用这种“平铺直叙”型导语有助于向学生介绍推介作品,使学生既增加文学常识,同时也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这种导语运用于小说等(尤其是长篇小说节选)课文。

如课文《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地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自《骆驼祥子》。祥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生长在农村,在封建势力压迫下,失去了仅有的几亩田,又死了父母亲,难以度日。便跑到北京,靠拉人力车(租车拉)为生。凭着身强力壮,咬紧牙关,省吃俭用,拼死拼活地干了三年,积累了一些钱,自己买了辆新车,想以此自力更生,不受老板的欺压。不料遇上军阀混战,新车被扣,连人也被抓住当伙夫。后来他在混战中逃了出来,并趁机拉上队伍中的几匹骆驼变卖了钱,又回北京,仍以拉车为生。这时,还希望重新买一辆人力车。但又遭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钱被抢走,失了业。无可奈何,只好又回到车行,忍受老板的压榨。就在这时,老板的女儿虎妞看中了他,跟他结了婚,虎妞还用自己的积蓄为他买了一辆新车。祥子有了家,负担更重了,不得不拼命拉车挣钱以养活自己和虎妞,还得位家庭人员将增添而做准备。(节选地课文就在这位置上)。后来,祥子的妻子因难产而死,祥子只得卖了车,埋葬了妻子,又去租车拉车。由于生活的折磨,精神的摧残,祥子的希望都成了泡影,他失去了追求。天昏昏,何处去申诉;天茫茫,哪里去安家?为了麻醉自己,开始吸烟、喝酒、赌博、打架„„渐渐堕落下去。一个善良淳朴的,壮实勤劳的小伙子,就这样被黑暗的旧社会吞噬,被榨干了身上的血汗,被破坏了灵魂„„。”

这段平铺直叙地导语,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阅读作品的兴趣。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很好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产生对主人公祥子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恶感。

四、激励、劝勉型导语

这种导鱼,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醒悟、深思,从而积极进取。如学习《时间篇》时的到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稿松劲腿千寻。古云此日是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在新学期伊始,我们学习《时间篇》有特殊的意义。《时间篇》共有两篇文章,《今》为李大钊所写,《匆匆》为朱自清所写。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对待‘今’,如何惜时进取的。希望同学们的宝贵,一开始就有个‘惜时’的良好开端,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争取新的进步。”

又如《友谊篇》中《勇于当诤友,乐于交诤友》的导语:“同学们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人人有,也人人要交朋友,但交友不可不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朋友,怎样交朋友呢?我认为应该像《三国志·吴书·吕岱传》中地徐源那样忠诚好直言,勇于当诤友:‘像吕岱那样看看徐源,坦率耿直——乐于交诤友,并且以这两位朋友当楷模,正确对待真正的朋友。’”

以上两段出自肺腑,循循善诱地导语,能激励学生探求课文知识之心,同时使学生在“惜时”、“交友”等生活中产生“柳暗花明”的作用。

五、比较说明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多为说明文、应用文教学。这种导语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抓住说明文、应用文的要素。如《蜘蛛》两篇文章的导语:“说明文就其说明对象分有实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两种。《蜘蛛》两篇是说明动物蜘蛛的,都是实体事物说明文。阅读分析和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并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动物可以抓住动物的外形、声音、习性等特征,也可抓住动物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进化过程来说明。请同学们一边看课文一边想,作者是抓住蜘蛛的什么特征、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蜘蛛的?并且将两篇课文细细的作比较,体会两篇《蜘蛛》的写作角度和写作方法有哪些异同?

又如《怎样订计划的导语》:“以前我们学过《读书信》、《新闻两则》、《〈一千零一夜〉出版说明》、《广告》等,学习这类文章是为了平时学习、生活的需要。今天学习《怎样订计划》目的也是如此。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计划的特点,学会订计划,以提高自己学习工作的效率。”

这两段说明介绍型导语,语言平实朴素,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怎样学习和写作说明文、应用文。使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六、蕴寓哲理型导语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少不了对某一事物作一番议论,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这种主张和观点必须正确鲜明,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的课文地导语设计可以使蕴含哲理性的。

如吴晗《谈骨气》一文的导语:“我们通常说,做人要有骨气,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火纷飞年代里无数先辈为了救国救民而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又有数不清的英雄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甚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现在我们仍然一课文题目为论点,请同学们举一些我们周围的人作为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又如,高士其《笑》的导语:“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对于‘笑’,大家都非常熟悉。笑是心情愉快的表现。笑就像一缕缕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活力。学了高士其的《笑》,我们一定会对笑的含义、成因和功用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我们也会用自己的笑意、笑容和笑声使祖国、使世界充满欢乐。” 这类导语除了启发诱导学生认真钻研课文以外,还能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索回味。

总之,导语的设计离不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无论设计何种类型的导语,都要针对教学目标,都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学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审美观的养成。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上怒放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文章的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如材料的选择、中心的提炼、语言文字的运用等,从“打腹稿”直到最终完成,都在不断的修改中。而要写成一篇好文章,只有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呢?

第一步,教师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书面批阅,将文中的主要错误或其他不妥之处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标出,并加上一定的眉批和总批。为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教师一般不作具体的修改,也不批成绩。

第二步,在对学生作文中一些主要的、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讲之后,再进行面评面改。教师将作文本发下去,让学生仔细体会批语,然后将他们逐一请到面前,让他们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对标出的错误之处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看不懂批语,或提不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教师就当面说明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如对内容不合题意,或随意编造而不合情理的,帮助他们分析,指导他重写;对因文句不通、条理不清无法下笔修改的,就让他们边说边改,逐段改好;对基本功较好,文句通顺,结构合理,但不够具体生动的,引导他们丰富内容,再提高一步。

第三步,在面批面改之后,让学生动脑动手,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步骤,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认真细致地“删、补、调、换”修改。

第四步,教师一边对照查看他们的修改情况,一边对誊清后的作文再次进行批阅,然后批上成绩,这对学生认真修改作文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第五步,教师进行第二次集中评讲,着重表扬能对作文进行认真修改的学生,推荐改得好的篇章和片断,鼓励他们再作适当的修改。

经过师生双方这样反复多次的修改,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懂得了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自己再修改时,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当学生初步具备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每次初稿完成之后,教师先进行集体讲评,然后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同时也由人人面批面改改为按需要进行面批,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已写好的作文,允许保留几天后再上交,鼓励他们隔几天再改;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作文的修改的效果,综合评定成绩。学生通过每次修改前后的对比,实实在在领悟到了认真修改的好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后来进行的两次调查中发现,他们不仅能百分之百地按照教师批阅的要求进行认真修改,还有许多学生在完成初稿交给教师之前就已经作了多处的修改。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将大有提高。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徐 奋

摘要:以《曹操煮酒论英雄》为例,讲解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并提出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前准备;要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体验;研究性教学要充分尊重文本。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3-0121-0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时它又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尤其当学生面对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界定不良的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骤、措施。若以这种理念来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仍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诸如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这种千课一面的程式化教学,漠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阅读心理机制的剖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当然,这里的阅读所指的是自然状态下的阅读,阅读过程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社会阅历来完成的,而教学状态下的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组织形式进行的群体阅读活动,除上述三者之外,还涉及到阅读场景(特定时空、特定氛围)第四要素。阅读场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情绪调控和对文本的情景再现有着较大的影响,直接制约着阅读教学的成败。这一影响首先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课堂调控能力;其次来自学生,来自生生间的互动。由于课堂阅读处于一种群体的交流之中,更易激化情绪,诱发灵感,有利于阅读主体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浙江版义务初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主要讲述了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小亭畅谈,纵论天下英雄,借此试探刘备的政治抱负。小说借助富有个性的生动传神的对话,刻画曹操、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再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说涉及的人物众多,课文节选部分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未作必要的交代。倘若仅局限教材内容的分析容易导致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以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与家长探讨,查阅历史资料,准备好课前提问,并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刘备》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论证,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是以作品为媒介的,由于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存在某种程度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而阅读自身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堂课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符号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联系前后事件,体味关键性语句;第二,抓住矛盾冲突,对比观照人物;第三,填补阅读空白,把握人物心态。并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问题组合一:刘备一进曹府,曹操为何劈脸就问在家做的好大事?一听此话,刘备为何吓得面如土色?至后园,曹操为何又言:“玄德学圃不易?”问题组合二:刘备在回答曹操的试探时,为什么连用:“可为英雄?”的探询语气,而曹操则直接否定“非英雄也。”从两者不同的语气中,试着分析各自不同的心态特征。在曹操步步紧逼的情形下,刘备明知处境危险,为何偏偏不说曹操是英雄?问题组合三:曹操识破英雄,刘备匙落地,你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刘备拾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吗?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笑中有哪些深义,试分析曹操此时此刻的心态。这三组问题不是教师一人设计的,而是教师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

在思考争鸣中学生对曹操这一人物提出颇具创造性的见解。学生认为多疑猜忌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点,但在本章回中这恰恰体现出作为一名政治家应具有的政治敏感,否则曹操何以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力挫群雄,逐鹿中原;曹操锋芒毕露,傲视一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种王者霸气非曹孟德莫属,敢说敢作乃真英雄也;曹操固然老辣多疑,但也不乏天真,轻信的一面,刘备一句“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就轻巧加掩饰,瞒天过海,当然他的天真、轻信往往是过于自负造成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曹公的致命弱点;更有学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小说作家明显存在尊刘贬曹的倾向。不同思想交锋、碰撞,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灵智,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求异、求新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迸射出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审美意识的阅读教学跳出了传统阅读教学的窠臼,避免了鉴赏人物时简单化、绝对化、脸谱化的倾向,培养了学生以辨证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真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以上仅是阅读教学中一些粗浅的体会。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第一,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应注重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应尽可能把媒体选择、使用、控制的权力交给学生,以利学生广收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拓展视野。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第三,研究性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总之,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教与学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必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大的活力。

关于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

俞冬伟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场的建构。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动机理论,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自组织,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互动场;和谐;合作;共创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2)06-0109-05

“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学生接受。“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学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个性、创造性的重任。而传统教学较多地把课堂作为展示教师水平、区分学生优劣的场所,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即把学生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质的“构建”过程。这种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培育智慧、发挥潜能和养成独立、开放、成熟的个性,甚至连知识的学习也达不到最佳。故而,要走出传统教育的模式,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建设的心态关注并参与语文教改,尤其要关注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

一、什么是教学互动场

“场”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概念而提出,最初用于个体行为研究,后来扩大到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群体动力”的概念。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合力。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的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与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语文教学要控制教与学的行为,必须充分调动课堂群体的力量,在把握学生内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外在的心理力场来进行。

现代教育把学校教育看作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的活动,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合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整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学习个体与小组以及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合作,充分发挥课堂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体主动探究的互补优势,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即个体积极参与的共同创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教学互动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让学习者形成自组织,自我构建,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和谐、合作、共创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互动场的构建要注意突出和谐、合作、共创等效应。和谐指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和谐。旨在创造一种共为主体、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情绪高昂的课堂氛围,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合作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做学生朋友,与学生合作,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出发组织教学,共同做出创造性的努力;共创指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强制、硬灌和单向传递,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运用自学感悟、智力激励、集体讨论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强化集体思维,发展学生集体创造性能力。

二、教学互动场构建的理论依据

1、需要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力。学习要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它是学习的最初动因,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具有较强的兴奋力,会迫使主体主动寻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内部发展需求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内在机制,尊重学生的内部发展需求是主体参与教学、促发教学互动的前提,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根据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两个维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教学需要,以确保学生有相对较高的参与教学主体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教学需要层次,以确保学生绝对较高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合理的学习需要是动态的,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的合理需要的同时,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动态平衡,帮助学生不断拥有较高的学习需要的自觉性。学生有了自觉的高层次需要,其主体参与教学的境界就会更高一些,动机就会更纯一些,兴趣就会更足一些,同时就会表现出更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集体动力原理集体动力源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部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互动合作学习中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认识,上升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知识经济呼唤合作精神,社会、学校有义务通过教育使具有不同条件的人都得到学习和运用“自决”与“参与”能力的机会。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善于合作的人才,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交流合作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外在机制,交流合作会使不同的学生通过互相启发、补充,让学生学会理解、倾听,实行思想、观点的碰撞,增强自尊、自重的情感,形成自我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实现教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课堂教学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交流、交锋、修正、提升,使每个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期间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适时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义构建。

3、民主平等理念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传统教育崇尚严格的控制约束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人格。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文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课堂氛围是民主的。然而,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整个民主过程的调控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平等首席。在民主平等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课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探求新知的一种载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从教师处得到的是“推动力”而不是“压力”。民主平等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有机土壤,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而且有益于学生课堂交往的满足。教师对学生“更注重于支持而非批评,更注重于理解而非冷漠和评判,更注重于真诚而非表演角色。师生之间更倾向于相互作用,教师常常以学习者面目出现,学生常常互帮互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商量,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承认作为独立人格而存在的学生的地位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

三、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学生是否自觉参与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互动场构建的核心是主体性,学生是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主体,是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语文研究的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形成指导学习探究的个人观念体系。教师要善于不断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坚持自主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自主活动中获得信心,个性倾向得以舒展。课堂教学要善于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信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解,主动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能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构建,所学知识才不再成为外在与自己的负担,而是可利用的资源。

2、个性化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发展和张扬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和学生在个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关系。” 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视其为一种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习的思维,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特长,发展独特个性,为学生创造一种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各自个性独特发展的开放时空。语文教学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改造成为学生个性表现和发展的舞台。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能动作用,使外在的教学环境与条件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一个人的心理优势,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3、探究性探究的本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现代教育主张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究和研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问题能力”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让课堂真正变成教育学者们所推崇和急切希望的探究新知的场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投入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有序性“有序”是指信息量增加,组织化程度增加,系统由较低的结构变为较高的结构;反之,就是无序。要做到有序,任何系统都应开放、涨落,远离平衡态。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也就是通过远离平衡的有序。由于师生人格与需要的差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处于不断的冲突与调适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使课堂秩序逐渐地稳定下来。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确定与教师的理想的期望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成了学生迫切希望得到教师指导和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外在动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成长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个性化,并在教学中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和个性意识,并使师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形成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才能真正使教学相长。提倡自主性和个性化并不等于随意性、自由化,教师应加以指导和规范。教学的“有序”互动就是让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相互促进和发展去缩短教师理想与学生实际的差距。

四、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基本环节

审视传统的教育规范,在现代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观照下,积极构建以“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师生质疑问难——共同评析归纳”为基本环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和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更多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的角色转向分享、学习者,促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师生共同与文本对话。

1、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备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心理状况,即“备学生”。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外显形式,能使教师真正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达到师生“和谐共振”的理想境界。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对外界新事物极为敏感,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条件,只要教师本着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支持、启发与鼓励的原则,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制定学习方案,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先行解决课后思考和练习,让他们在参与备课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学习质量,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如,在组织《祝福》教学前,师生围绕“祥林嫂悲剧是怎么造成的”议题,共同设计了一个“为祥林嫂告状”的“道德法庭”,通过“控方律师”的陈述与“辩护律师”的反驳,以此来加深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认识。实践证明这种让学生提前进入备课环节有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佳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并根据课堂发展的情态,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单独创设,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创设,甚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创设。如对于《项链》人物性格和主题表达的把握,教学中不妨先选取一个情节或一段话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随机点拨质疑解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在多维思索中探寻理解的途径,避免简单的“政治图解”。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既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深刻性,又反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它能促使学生在思索探究中创新。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发散的过程,指导提问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励学生的研究动能,激活学生的研究思维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引导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学习要求。兴趣能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学生充分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和学生自己在课堂外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在质疑基础上的讨论问题为主旋律,帮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人、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以独立的人格立场和建设性的价值取向来对教师的既定之论作出科学的批评和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共享对话的喜悦。如,《六国论》的教学完全可以在学习《过秦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异同,自主探究,把握思想内容、材料选择、结构安排等特点,在分析苏洵、贾谊得失中提出自己的“历史见解”。这样,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以使学生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获得持续的进步。

4、鼓励讨论质疑讨论质疑是思维碰撞、评价批判、理清思路、升华思想过程。教师要创设发言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围绕主题共同探讨问题,提呈观点、交流理论、大胆假说、进行辩论,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学习的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与集体的协同发展的能力。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发言点、讨论点,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选择其中对学生发展价值高、兴趣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在教学中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雷雨》(节选)鉴赏时,究竟如何理解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有学生都认为仅冠以“虚假、冷酷”是不客观、不现实的,通过相互质疑讨论,认为他们的感情是真实、怀念是“真诚”的,他们“始爱终弃”的原因不是基于感情,而是封建的门第观念,周的怀念是由于现实家庭生活失去温存。结合鲁的突然出现和周的社会地位,以及戏剧冲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不仅准确把握人物间的感情,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对周残忍、自私、冷酷、虚伪的性格认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疑、质疑、激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5、善于评析归纳学生评析归纳是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个体间的思维差异很大,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通过讨论与交流,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的认识,能系统而深刻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清晰地归纳,帮助学生在发散思维后进行必要的聚合思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对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内在构建。让“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文”等诸要素整体优化、有序构建,在动态发展中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学会评析、学会归纳。教师对于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石钟山记》教学,通过结构分析和主旨探究之后,在评析归纳时可以引导学生就作者“叹”郦元、“笑”李渤的深刻含义理解,在肯定“质疑旧说”、称颂“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对作者的“批评”提出新的“批评”与“质疑”,从而超越知识本身,在更高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之,组织有效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及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角色内化,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有利于强化学习的内驱力。

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课堂权威开始消解,教育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和激励,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育要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让学生个体和集体形成协同发展的动力。

语文学习要重视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任甬儿

摘要:语文学习中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联想和想象,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在阅读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未确定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创造性阅读;联想中图分类号:G623.2

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3-0119-02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

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创造另一个形象。例如,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对“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作者抓住“纷纷”两字,从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多层次进行剖析,指出还有一层被读者所忽略的意思,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同的读者,会因为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赋予“清明雨”不同的内涵,会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于是山水草木,云气雨丝等都会在读者的脑海里作出新的诠释。而运用这些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的阅读训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像,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所以,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其次,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未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作品意义的实现是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即“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的环节”,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课内的阅读训练,就是在教师的带动、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

众所周知,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就存在于读者的想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就这么简单。如果教师把那些优美的文章进行医学式的解剖,虽则是具体、细致,但却把“活体”分解成“死尸”,学生当然是索然寡味了。面对优秀的作品,教师任何自谓的“精妙”讲解,都是多余的、笨拙的,它不仅破坏了原作的意境,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僵化学生的思维,束缚他们的想像力。比如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点,着重于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经历与剑桥的关联。至于诗意,教师决不能用“1+1=2”去确定,可通过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感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去体味由“金柳”、“青荇”等组成的意像所蕴含的挚情深意。因为文章的意蕴常常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所以说,阅读教育中的“空白”不可缺少,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更多的则是让学生去“意会”。

当然,这种留有空白式的阅读教育,是需要一定基础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究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其阶段性特点,又有其内在联系。从总体上考察,前三种能力侧重于理性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接受性阅读,属于初级阶段。而后两种能力主要是想像中的情感与理性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属于高级阶段。但如果没有“接受”,也就无从“创造”。接受性阅读是一种信息的搜集、积累的过程,是一处积淀,又是一种贮备,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否则,创造性阅读就会华而不实,甚至成为空中楼阁。任何文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万物的结果,它融合了各学科的知识,当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时,就要借助于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时,就需要有地理的概念;当我们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音乐的旋律就会在我们心中澎湃„„

总之,要学好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关心其它学科,即广泛地阅读,并接受语文以外的知识积淀。语文是个大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其外延无限广阔。语文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正如余秋雨所讲:“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因此,这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积累,又是一种创造,它对学生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探微 樊华强

摘要:阅读策略具有艺术性、主动性、针对性等特征,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策略、批判质疑策略、推理信息策略和监控理解策略。

关键词:阅读策略;策略特征;策略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4-0131-03

一、问题现状

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教学可谓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项。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背了那么多经典,做了那么多笔记,最终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失败。当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界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阅读指导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状况,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现今的阅读指导方法依然固守在传统的阅读理论框架中,表现在:

1、阅读指导的内容只注重如何获取文本知识,而缺少指导学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调整自身的阅读状况。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应知道方法是什么、如何运用,更重要的是应知道这种方法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更有效。换言之,现在的阅读指导只注重阅读方法的陈述性知识,而缺少阅读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阅读指导更多的是把动机、情绪、意志当作影响阅读的因素,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去激发、调动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以促进他们的阅读。而实际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更需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情绪及意志,从而取得更高的阅读效率。

3、阅读指导内容上更多地集中在阅读个别环节的完善和改进上,只是提供一些具体的外显的方法的指导,如怎样诵读、如何分层、概括文意等。缺乏更高层次的、即从信息加工角度进行的更一般的内隐的策略指导。

二、阅读策略的理论基础、定义及特征

目前学校流行的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实质是建立在20世纪前半期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之上的。这些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分为译码和理解两大分技能,而理解技能又可分解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更小的技能。学生阅读能力正是通过对这些技能的掌握运用而提高的。早在50年代,就有人对这种根据阅读过程进行行为主义分析得到的阅读技能提出了质疑。60年代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根据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形成的阅读观强调阅读的交互作用和理解的建构特征,并认为任何阅读都是读者调动其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运用一系列灵活而恰当的策略、结合文章提供的信息以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读者原有知识与读者用来促进和维持理解的策略构成了新阅读观的重要因素,阅读策略由此孕育而生。

什么是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就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识活动计划。所谓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策略教学越来越引起了教学理论界的重视,相对于技能教学把阅读能力看成是一系列几乎高度定型的技能的机械传授和自动操练,策略教学强调策略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主张读者自觉监控整个阅读过程,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作出反应、调整策略。具体而言,阅读策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艺术性。所谓“策略”,本意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那么阅读策略自然要求读者根据不同的文章和阅读目的,灵活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认识活动计划。众所周知,认识活动都有其普遍的规则或程序,阅读策略也并不排除对规则的运用,但阅读活动又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定的。因此,那种一般性的阅读方法或技能并非阅读策略的本质特征,在阅读策略意义上的方法往往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是独特的、新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策略带有艺术性特征。

2、主动性。贯穿于学生阅读策略实质的东西是它的主动性特征。我们都知道,学生进行阅读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被动阅读往往是以死记硬背和对文本的机械解读为特征的,谈不上阅读策略;而主动阅读则非常注重阅读策略,非常重视学习者自身对阅读过程的调整和监控,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倾向与行为作为阅读的重要内部条件。所以主动阅读中必然有一定的策略相伴随,而阅读策略之精神实质就是它主体意识的明确和主动性的发挥。

3、针对性。阅读策略总是在读者面对具体的文本,为解决特定的问题,把各种相关的方法和策略加以选择、比较,从而找到一种最优化的处理方式。它具有明确目的,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而一般的技能或方法,从教学上来说,即使不是机械刻板的,也起码是一成不变地运用于所有的文章,因而很难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三、“阅读策略”教学

既然阅读策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方面起着如此大的作用,那么,阅读策略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研究表明,下面策略能有效地促进阅读理解。

1、选择性注意策略

传统的阅读观认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理解读物的内容,把读物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姑且不论这种对“外部语言”、“内部语言”、“转化”的论述是否与维果斯基的原意相吻合,仅就“阅读过程”观而言,它无论如何都不适用于“信息狂轰滥炸”和“观点莫衷一是”的那种现代社会的阅读方式了。在信息扑天盖地袭来的语言大环境中,我们固然应该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悟、熏陶和积累,但也不得不承认,学习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材料都给予注意加工,对所有的文本都予以精思熟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读物内容的筛选能力势在必行。正如维特罗克在“生成学习模式”中提出:学习过程不是从感觉经验开始,而是从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因此,学习者必须将注意集中在与学习有关的信息或重要信息上。选择性注意策略是阅读策略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2、批判质疑策略

在阅读中运用批判质疑策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西方学者一直将批判思维作为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他们主张: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要开展批判质疑策略,首先应该了解关于“批判”的知识。如果没有“竞争性因果假设”(多种合情合理的假说都能解释同一事实);如果不能分清“竞争性假说”的常见类型;如果在知识上尚不能辨别“报告”(叙述那些通过调查可以得到证实的信息)、“推理”(根据真实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判断”(根据一定标准进行评估的结论),那么“批判质疑”在语文研究中究竟为何物,则不能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阅读认知过程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读者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文章理解和记忆的程度。当原有知识没有被激活时,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往往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当原有知识被激活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不是文章新信息以足够的理由和证据修改学生旧的认知图式,就是读者利用充分的原有知识对新信息提出批判质疑。因此,阅读中是否激活原有知识对开展批判质疑策略至关重要。再次,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批判质疑策略不仅需要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更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如果教师始终掌握话语霸权不容学生发表“异端”;如果教师依然高高在上不愿与学生打成一片;如果教师仍然“唯我独尊”不愿与学生相处和谐,那么批判质疑策略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

3、推理信息策略

如上文所述,推理是根据真实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它是阅读理解过程的核心。创建阅读教学五过程模式的J W 欧文将“阅读理解”定义为: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读者背景)和课文提示(课文背景)去推断作者意指含义的过程。阅读推理策略有三个特点:一是语言环境对阅读推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是阅读推理和逻辑推理的根本区别之处。逻辑推理是形式推理,在所有的情景中过程和结果都是一样的。而阅读推理是心理语言学推理,对情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相同的语言内容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推理结果就会不一样。二是推理是文章提供的信息和读者原有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文章提供的信息起到刺激作用,引发推理。其次,读者的原有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着推理的丰富性和合理性。三是推理的结果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这新的语义信息既不同于文章提供的语义信息,也不是读者原有知识的翻版,而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源于前两者,又高于前两者。

4、监控理解策略

监控理解是指对阅读全过程的一种调整和自我评价,其功能不仅是为了阅读理解的完成,而且也是为了监测其完成的过程和效果。它既是作为特定领域的知识而存在,又作为工具而发挥作用。监控理解主要表现为:阅读前,通过分析作品的特点、阅读要求、学习环境、确定恰当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使阅读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是成功阅读的前提。阅读中,随时检查是否理解所读文章内容,当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调整阅读策略,改变注意水平和阅读速度,这是成功阅读的关键。阅读后,评价阅读的理解程度,检验阅读的收获和成效,了解认知活动是否达到目的,这是阅读的信息反馈。总的来说,监控理解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掌握理解的正确性及深度,以及当理解遇到障碍时,知道做什么和该怎么做。策略教学是近几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是许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阅读策略教学则是策略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必将给阅读教学带来新鲜的气息。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难忘寄园情》教学实录 何楠

摘要: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难忘寄园情》这篇文章的课型设计,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元智力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次探索。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多元智力理论;难忘寄园情;教学实录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2)05-0000-00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有人曾说: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教育的发展鲜明的证明了这一点,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则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周密的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认知、理解并掌握最大量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影视、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了解到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经常针对不同课文设计不同课型,同时使用这一手段进行教学,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宁波市组织的课堂创新教学竞赛中,笔者设计的《难忘寄园情》一课的教学获得二等奖。现就这一实例,简单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难忘寄园情》是浙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此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和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并通过观察来记叙事、反映人。而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通过记述当年在寄园读书时与自己有关的几件小事,抒发对老师钱名山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此重点及本文的中心出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

在导入并简单介绍作者之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经过学生的踊跃讨论,教师小结: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抓住最后一段中的“白雾”和“心香”二词。“白雾”既是实写当时的环境,又是虚写作者泪眼朦胧,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悼念之情;“心香”带有虔诚的意思,寄托了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情。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在师生情上,这是一种难忘的师生情。

但是,思想感情的表达,仅仅通过几个词语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会显得单调,给人以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所以还需要对具体的事例加以讲解,从而起到一些铺垫的作用,使之有所寄托。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中间部分的几个自然段,要求:分别用四字短语对作者所记叙的事情加以概括,并从每一件事中感受出老师的某种品质。学生阅读、回答之后,出示幻灯。

在此幻灯片中,主要采用的是视觉和听觉效果。因为它是一串按钮组合,按钮的名称依次是“书房谈话”、“围坐聊天”、“欣赏书画”、“评点画稿”和“告诫劝勉”,也就是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的事情。任意点击其中的一个按钮,或出现一个场景,或出现一段对白,或出现一段影片,紧接着出现的就是一行文字,依次是“严格要求中充满爱抚之情”、“学识渊博,师生亲密无间”、“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循循善诱”、“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这些都是钱名山老师的品质,与按钮(事情)一一对应。

大致了解了所写的事和所反映出的人物品质之后,请同学们集中阅读“书房谈话”这一事例,共同体会作者是如何对事例进行叙述和描写的,同时又是如何通过事例来反映人物品质的?此时点击上幅幻灯片中的“书房谈话”按钮,播放一段影片。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全景式的书房情景,书房内的环境设置为书满书架,以体现先生的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两边的墙壁上挂有名人书画,以体现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书桌上放有一盆修剪整齐的松柏盆景,以显示其良好的品德修养。接着出现的就是谈话情景,此处采用的是特写,尤其突出老师的手和脸,因为是老师的手把“我”轻轻拉到身边,是老师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老师的脸上一直带着淡淡的笑意,但又不乏严厉。整段影片都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综合刺激。在此,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下面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片结束,出示两幅幻灯片。一幅是对老师的细节描写,另一幅是“我”的心理变化图。

请同学们注意,在这两个自然段中对老师的描写是相当细腻的,“讲完课做学问”说明这位老师在治学上的严谨;“对我们作文要求极严格”反映了其在教学上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后面的一些细节描写,更体现了他对学生的严格但又充满着爱抚之情。对自己的描写,作用主要抓住心理活动,来表现出自己在犯了错误之后,经过老师的批评教育,由恐惧到后悔再到对老师的理解的变化过程。开始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以为要发生什么事情,而感到“胆颤心惊”,这是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但老师并没有严厉地批评指责他,使他感到“心惊耳热”;接着老师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了一句“要好好作文”,顿时“惭愧、后悔、懊丧”等心理一时齐发。把小学生此时此境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一段难忘的时光。

经过刚才的细致分析,相信每位同学必定会被其中的情节所感动,由此会想起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倾诉,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表演项目,这也可以说是这堂课的高潮部分,成功与否就在此一举。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对其中的七种智力作了阐释:人除了具备语言、数理逻辑智力之外,还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智力。从这一理论出发,我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运用语言智力,让学生从语段中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揣摩其含义;运用自我认识智力,让学生进入到这一情境,试着分析自己的内心,努力进入角色;运用人际交往智力,让学生学着去区分他人的情绪,寻找一个或一些同学,参与表演;运用身体运动智力,让学生试着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把这一动人的场面,表演出来。

出示幻灯。在这幅幻灯片中,主题是很明确的,即表演提示:第一步,要求学生找到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尤其是有关钱先生和“我”的词语);第二步,结合全文,揣摩词语的含义;第三步,发挥合理的想象,进行再创造(先自我表演,再寻求配合)。在此,我采用的是听觉效果,在打出幻灯的同时,播放《轻轻走过老师窗前》作为背景音乐,这首乐曲曲调悠扬,节奏舒缓,同时又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情意,很能感动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聆听这首乐曲,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地品味着,饶有兴趣地琢磨着,从他们的眼神中,从他们的张张笑脸上,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回想着自己的老师,想起了老师的一言一行,想起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在音乐声中,他们的感受更强烈了,他们也更快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因此,他们一个个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望,争着想上台表演。结果每一组的表演都获得了满堂喝彩,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点。

在此情形下出示最后一幅幻灯片,借此对课文作一简单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在这幅幻灯片中采用强烈的视觉效果。我们面对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相当纯洁的,他们是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畅游在一片蓝色的知识海洋中,所以我以浅蓝为背景颜色。在幻灯片的中间部分是一颗火红的心在闪烁,每闪动一下,跳出一行字,依次是“观察——生活(人和事)”、“感受——生活(情和景)”、“反映——生活(人事情景)”,以此来刺激和提醒学生记住,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写作中,都要用心观察,用心感受,用心反映。

一堂课结束了,虽然在构思课型结构上,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动了不少脑筋、化了不少时间,但是,通过努力,运用课件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极有创意地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并收到较好效果。

语文与信息技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 „)、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3.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引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利用电视录像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小蝌蚪的变化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中蝌蚪变化的几个阶段的曲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利用电脑多媒体,将蝌蝌身体变化过程分步展示于一个画面,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再如:学习第三册《祖国山水多美丽》一课时,过去每讲到这一课,学生只能通过同学、教师的介绍,结合图片来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既可以展示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同时又能收听相关介绍。隆隆之声震耳欲聋,飞瀑彩虹,磅礴气势,呼之欲出。学生学习兴趣大增,通过亲自听、看,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且记忆深刻,油然产生了热爱祖国名山大川并为之自豪之情。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电教实验班中,每一学期我们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为理解“绝活”一词,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如再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司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一不小心”用语言解释显得啰嗦而不形象,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进行对比教学,针对第四段内容我放出了孩子面对突发事情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别的小朋友”是画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问:他们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们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提问,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到此时,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司马光的,学生找到第五自然段后,指名上台,学司马光的所作所为之后,我又出示CAI,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来理解“没有慌”“举”“砸”等词语,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照图画把文中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找出来,打上点,这时再问“举”说明什么?“使劲砸”说明什么?“几下子就砸破了”又说明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既轻松又愉快了。解决疑难问题后就不难读出应有的心情和语气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于是我要达到的目的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最后重放多媒体设计画面时,学生就能很好地说出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能清楚地复述出司马光救人的经过。

5.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可以较平时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更直观,易掌握。如教学生用“„ „像„ „”的句式说话,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手段,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应的喻体。可以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

在课后练习中,运用多媒体电脑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材料。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练习部分由枯燥,而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

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再现性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实行意义建构,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

改革现有的学生作文评语的写法

我国语文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带有极强的片面功利化色彩。“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体系决定了我国教育重集体而轻个人,重社会需要而轻人的需要。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并未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发生根本的变化,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教育观念。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从许多孩子的作文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孩子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气与眼光,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作文中没有孩子,没有灵魂,没有个性和个体,有的是千人一面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的是急功近利和文字游戏。要改变这种状况,还得从改革现有的学生作文评语的写法入手。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给学生下作文评语,则是这一环节的点睛之笔。然而,传统的作文评语大多公式化、模式化,诸如: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层次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等。这类评语往往可以放在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篇作文中,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或问题所在,但严重忽视了培养人、发展人的要求,僵化教条的语言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修正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做人——作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文评语必须改革,朝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边作文边做人。也就是说作文评语不仅要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际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磨练意志品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人——作文”素质养成和和谐发展。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为学生的作文写评语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不但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作文评语中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评价学生的文章,最重要的除了要求他们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外,更要使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表达、喜欢写作,觉得那是一种快乐。针对学生的心理,教师要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心和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写作,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真正文质兼美的作文评语应该体现人文性和艺术性,让老师良好的语言熏陶学生,这对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根据叶老的指点,在作文评语中必须坚持运用爱的效应。那么,如何在作文评语中运用爱的效应呢?我有以下三点主张:

热情的赞扬

我国文坛巨匠茅盾小学时代的两本作文,作文中留下了老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这些极富鼓舞性的评语,无疑给少年茅盾以极大的启示和鼓励,成了他在文学道路上奋进的动力。

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给他的语文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是您多次在我的作文中写下激励我不断努力的话,我至今还记得,您说我会成为作家的话,是您的话让我做起了作家梦,没想到现在梦成真了,我要感谢您的鼓励。”可见,有时老师在学生作文中写下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贺,又一篇佳作问世了!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你的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21世纪的巴金!”这样的评语既肯定了学生对作文技巧的灵活运用,又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情感的抚慰

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都是对作文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通过情感式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例如:有位学生因为来自偏远的农村,生活较困难,使她在新的城区学校里十分自卑。有一次在写作文《我》时,她写到:我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与城里的同学比起来,自己显得太丢人了,总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

老师读后感触很大,为了使她能很快自强起来,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飞进了我的丛林,我怜爱她的自卑和娇弱,我欣赏她的诚实和坦率,我更珍爱并抚慰她洒满露珠的羽翼。你信吗?这样一只丑小鸭,真的会成为茂密丛林中的一只骄傲洁白的天鹅。从此,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佳作纷呈。后来,她以“小作家”的称号被重点中学免试录取。事实证明,爱的力量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源泉。

又如:一位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流露出父母离异带来的极度伤感,而习作又文从字顺,情感真切。评语可以这样写: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来一定会是美好而幸福的。

感情的延续

孩子的情感从内心流入作文里,又从作文流向老师的心间。老师又把一份真诚一份情谊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让它永远的流淌,这就叫感情的延续。因此教师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让他们觉得他们高兴的时候,老师在鼓掌,他们伤心的时候,老师在为他们流泪。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做人讲究一个“情”字,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学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作文评语理应影响他们做人的尺度,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做人原则成长。所以作文中老师的评语如能达到文字相通,情感相通,学生就不会讨厌作文了,而能把作文当成朋友。他们会情愿走进这个有芳草、有绿叶、有溪水的清凉世界。

例如:有位学生在《一串纽扣》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明节那天,两个“小布鞋儿”跪在老师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去,她们一个烧了一张写着100分的考试卷,一个烧了一串塑料纽扣。她们想起了老师硬把她们从爸爸的“板车”上拉回学校,想起了老师用买药治病的钱帮她们交了学费,但是老师“走”的那天,穿的上衣还缺着两个纽扣„„

老师看了深受感动,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的故事叫我好感动。我真为那黄土下的老师感到高兴,她生没带来什么,死未带走什么,但她却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两个善良懂事的学生。学生惦记着老师,老师心安;学生勤学上进,老师满足。我也是个老师,假如我的学生在我死后也这样记着我,让我知道他们在进步,假如上帝愿赐给我五倍的生命,我情愿再当上三百年老师。

实践证明:在作文评语中,教师一颗爱心写评语,会使学生变得自尊、自信、自强,从而激发学生巨大的写作热情。

爱迪生说过:“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艺术美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充满感情,文学气息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作文评语中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催化写作热情,深化写作认识,真可谓:语言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以,作文评语也应讲求艺术性,不妨也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新的语言

语言贫乏,干瘪乏味是作文评语的大忌,教师要根据学生具有新鲜好奇的特点,准确地谴词造句,运用新鲜多彩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例如:关于观察的重要性,三次五次总是写“要观察”、“要仔细观察”、“观察要仔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如果这次写“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下次写:“如果一面观察一面思考,尽可能地让多种器官参加活动,多看、多听、多想、多触摸,那么观察所得会更全面准确。”

有位学生写《小螃蟹的故事》,写得惟妙惟肖,很富有生活情趣,最后还得出了“小螃蟹横走可爱,人要横走就烦人了”的道理。如果教师看完文章,就大笔一挥,写上什么“观察仔细,语言生动,主题思想深刻”等等,显然没什么意义,学生也不爱看。不妨可以这样评:自然界有许多小精灵,只要你仔细观察它,它就会给你丰富的联想和有益的启迪。有人观察蜜蜂,赞美它无私的奉献精神;有人观察蚂蚁,佩服它勤劳的品格;而你观察小螃蟹,喜欢它的倔强。看,这些小精灵可真给了我们不少启迪,真像你说的一样,螃蟹横走可爱,人要横走就烦人了。这是你发现的道理,大人也得佩服。

语文教师导语设计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鱼,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到玉,要舍得在每堂新课的到与设计上下功夫。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列几例常用的到玉,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激励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文体一般为散文和记叙文。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又如胡涌的《黄河滩头》,描写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黄河滩头的人民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色和幸福的生活。这样一篇有时代特色的抒情散文,导语的设计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神州大地注入了新的血液,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景象给人以鼓舞。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不发生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曾经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两岸,经过十年改革,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者胡涌从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中,信手摘取了一朵娇艳的红杏细细地品味,心中充满了抑制不住的激情。现在,让我们紧随作者的思路,一起站在黄河滩头,放目览胜,共同享受这赏心悦目的景色吧!”

这段导语,不仅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显示出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同时是学生的耳目为之一新,对祖国和改革开放政策产生了深爱之情。

二、诱导思索性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时,教师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诱导,驾驭全文的内容,是学生形成一种思索过程。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导语:“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看一下插图——谁能解说一下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幅图画放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对平凡的白杨树加以礼赞?‘礼’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样进行‘礼赞’的呢?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矛盾对白杨树非但不另眼相看,还情不自禁的讴歌赞美,我们看看他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哪些滚烫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来,从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白杨礼赞》学习后,大家一定会深刻的感觉到它的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学生的思路紧循着教师这段步步深入,诱发思索的导语,语教师很好地配合,积极思维,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又如契珂夫的幽默讽刺小说《变色龙》地导语:“《变色龙》是描写动物世界的科幻小说吗?是想象天空神魔的神话小说吗?那么它是一篇怎样的小说?‘变色龙’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借这一种动物来描写一位堂堂的警官?俄国著名小说家契珂夫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成功的塑造了‘变色龙’的形象,这个典型形象使人们在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产生深深地思索。”

这个简洁的导语会使学生思路开阔,触类旁通,用心去推敲、领悟作品的精髓。

三、“平铺直叙”型导语

用这种“平铺直叙”型导语有助于向学生介绍推介作品,使学生既增加文学常识,同时也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这种导语运用于小说等(尤其是长篇小说节选)课文。

如课文《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地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自《骆驼祥子》。祥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生长在农村,在封建势力压迫下,失去了仅有的几亩田,又死了父母亲,难以度日。便跑到北京,靠拉人力车(租车拉)为生。凭着身强力壮,咬紧牙关,省吃俭用,拼死拼活地干了三年,积累了一些钱,自己买了辆新车,想以此自力更生,不受老板的欺压。不料遇上军阀混战,新车被扣,连人也被抓住当伙夫。后来他在混战中逃了出来,并趁机拉上队伍中的几匹骆驼变卖了钱,又回北京,仍以拉车为生。这时,还希望重新买一辆人力车。但又遭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钱被抢走,失了业。无可奈何,只好又回到车行,忍受老板的压榨。就在这时,老板的女儿虎妞看中了他,跟他结了婚,虎妞还用自己的积蓄为他买了一辆新车。祥子有了家,负担更重了,不得不拼命拉车挣钱以养活自己和虎妞,还得位家庭人员将增添而做准备。(节选地课文就在这位置上)。后来,祥子的妻子因难产而死,祥子只得卖了车,埋葬了妻子,又去租车拉车。由于生活的折磨,精神的摧残,祥子的希望都成了泡影,他失去了追求。天昏昏,何处去申诉;天茫茫,哪里去安家?为了麻醉自己,开始吸烟、喝酒、赌博、打架„„渐渐堕落下去。一个善良淳朴的,壮实勤劳的小伙子,就这样被黑暗的旧社会吞噬,被榨干了身上的血汗,被破坏了灵魂„„。”

这段平铺直叙地导语,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阅读作品的兴趣。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很好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产生对主人公祥子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恶感。

四、激励、劝勉型导语

这种导鱼,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醒悟、深思,从而积极进取。如学习《时间篇》时的到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稿松劲腿千寻。古云此日是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在新学期伊始,我们学习《时间篇》有特殊的意义。《时间篇》共有两篇文章,《今》为李大钊所写,《匆匆》为朱自清所写。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对待‘今’,如何惜时进取的。希望同学们的宝贵,一开始就有个‘惜时’的良好开端,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争取新的进步。”

又如《友谊篇》中《勇于当诤友,乐于交诤友》的导语:“同学们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人人有,也人人要交朋友,但交友不可不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朋友,怎样交朋友呢?我认为应该像《三国志·吴书·吕岱传》中地徐源那样忠诚好直言,勇于当诤友:‘像吕岱那样看看徐源,坦率耿直——乐于交诤友,并且以这两位朋友当楷模,正确对待真正的朋友。’”

以上两段出自肺腑,循循善诱地导语,能激励学生探求课文知识之心,同时使学生在“惜时”、“交友”等生活中产生“柳暗花明”的作用。

五、比较说明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多为说明文、应用文教学。这种导语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抓住说明文、应用文的要素。如《蜘蛛》两篇文章的导语:“说明文就其说明对象分有实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两种。《蜘蛛》两篇是说明动物蜘蛛的,都是实体事物说明文。阅读分析和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并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动物可以抓住动物的外形、声音、习性等特征,也可抓住动物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进化过程来说明。请同学们一边看课文一边想,作者是抓住蜘蛛的什么特征、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蜘蛛的?并且将两篇课文细细的作比较,体会两篇《蜘蛛》的写作角度和写作方法有哪些异同?

又如《怎样订计划的导语》:“以前我们学过《读书信》、《新闻两则》、《〈一千零一夜〉出版说明》、《广告》等,学习这类文章是为了平时学习、生活的需要。今天学习《怎样订计划》目的也是如此。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计划的特点,学会订计划,以提高自己学习工作的效率。”

这两段说明介绍型导语,语言平实朴素,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怎样学习和写作说明文、应用文。使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六、蕴寓哲理型导语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少不了对某一事物作一番议论,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这种主张和观点必须正确鲜明,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的课文地导语设计可以使蕴含哲理性的。

如吴晗《谈骨气》一文的导语:“我们通常说,做人要有骨气,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火纷飞年代里无数先辈为了救国救民而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又有数不清的英雄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甚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现在我们仍然一课文题目为论点,请同学们举一些我们周围的人作为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又如,高士其《笑》的导语:“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对于‘笑’,大家都非常熟悉。笑是心情愉快的表现。笑就像一缕缕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活力。学了高士其的《笑》,我们一定会对笑的含义、成因和功用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我们也会用自己的笑意、笑容和笑声使祖国、使世界充满欢乐。” 这类导语除了启发诱导学生认真钻研课文以外,还能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索回味。

总之,导语的设计离不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无论设计何种类型的导语,都要针对教学目标,都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学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审美观的养成。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上怒放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下发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似乎修改作文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显然,以上的说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文章的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如材料的选择、中心的提炼、语言文字的运用等,从“打腹稿”直到最终完成,都在不断的修改中。而要写成一篇好文章,只有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国唐代诗人贾岛,相传他初到京师时,一次,在驴背上得到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倒帮他斟酌起字句来,说:“敲字好!”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修改过多遍。由此可见,修改不仅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写好作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新《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力求通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一性质及学生的长远利益来看,这确实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可以说是非常重视的,一学期下来,除了完成了教材规定的作文之外,还让学生写了不少的小练笔。但在作文批改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学生修改作文习惯的形成。一是对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作文,教师的批改过于细致。错别字、病句等都由教师直接用红笔改在原文上。由于教师包办过多,留给学生自己修改的余地很少。这样,学生练习修改的机会自然也就不多了。二是对学生平时写的周记或小练笔,教师更多使用的是评判性而不是指导性的批语。如“中心不明确”、“记叙太笼统”等等。由于学生不明白具体问题所在,无法着手修改。三是看不懂老师的批语,加上平时有些教师对订正后的作文本复查不严,因而有些学生对修改不认真对待。四是教师在批阅时就已打上了作文成绩,使一些学生感到作文的修改与成绩的好坏无关。久而久之,学生就对作文的修改失去了应有的认识和兴趣,认为自己只管写,修改则是老师的事。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疏忽了对批改这一环节的研究,没有对作文的修改提出严格、适度的要求,学生也没能得到更多的训练。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呢?

第一步,教师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书面批阅,将文中的主要错误或其他不妥之处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标出,并加上一定的眉批和总批。为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教师一般不作具体的修改,也不批成绩。

第二步,在对学生作文中一些主要的、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讲之后,再进行面评面改。教师将作文本发下去,让学生仔细体会批语,然后将他们逐一请到面前,让他们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对标出的错误之处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看不懂批语,或提不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教师就当面说明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如对内容不合题意,或随意编造而不合情理的,帮助他们分析,指导他重写;对因文句不通、条理不清无法下笔修改的,就让他们边说边改,逐段改好;对基本功较好,文句通顺,结构合理,但不够具体生动的,引导他们丰富内容,再提高一步。

第三步,在面批面改之后,让学生动脑动手,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步骤,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认真细致地“删、补、调、换”修改。

第四步,教师一边对照查看他们的修改情况,一边对誊清后的作文再次进行批阅,然后批上成绩,这对学生认真修改作文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第五步,教师进行第二次集中评讲,着重表扬能对作文进行认真修改的学生,推荐改得好的篇章和片断,鼓励他们再作适当的修改。

经过师生双方这样反复多次的修改,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懂得了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自己再修改时,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当学生初步具备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每次初稿完成之后,教师先进行集体讲评,然后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同时也由人人面批面改改为按需要进行面批,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已写好的作文,允许保留几天后再上交,鼓励他们隔几天再改;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作文的修改的效果,综合评定成绩。学生通过每次修改前后的对比,实实在在领悟到了认真修改的好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后来进行的两次调查中发现,他们不仅能百分之百地按照教师批阅的要求进行认真修改,还有许多学生在完成初稿交给教师之前就已经作了多处的修改。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将大有提高。

反邪教课教案

七一)班

(赵成章2010.6

德模

第二篇:导学导读又导练

导学导读又导练,赏景析人亦悟情

------《故乡》教学设计

江苏省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张松元

【教学创意】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形式之一,它是“形象”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创造构思的艺术,综合地、有创意地运用表现手法的艺术。

对初中生而言,传统语文教学特别关注和处理作品的“主题”,强调思想教育,《故乡》就是批判封建等级制度,《我的叔叔于勒》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的教学变成政治说教,因此,我认为小说教学最难的恐怕是如何让学生走出对小说的主题理解的束缚,从而透过文字语言,进入文学欣赏的教学层面。当然初中生毕竟是初中生,不可能上成中文系的文学鉴赏课,重在进行文学的熏陶,文学的感悟,产生对文学的兴趣,初步形成一定的文学素养。

那么小说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小说应该是充满魅力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不可替代的具体性和丰富性;我们每个人阅读小说的过程里,也都有着独特的、细微的甚至无法重负、难以言表的体验和感受。“读”文学,“读”小说,是读的“过程”,是阅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充分的体味、感受和“移情”。这意味着,阅读小说,首先不是去“解释”,去“贴标签”,而是把自己“读”进去,凭借自己的已有人生经验去体验小说的世界,品味小说人物的人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在单元的“学会读书”中编者明确提到:感悟、品味、欣赏,具体认为“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被认为是„生活的教科书‟,而„文学是人学‟又被人们普遍认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文学作品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而文学作品为„人学‟,必须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感悟、品味和欣赏的基础上。仔细地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应该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说到底,小说应该教什么?因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定向作用。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一堂好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整体水平出发,从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和人生积淀出发,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出发,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与学生实际相契合。”《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对初中生来讲,应该从文体出发,了解小说的一般知识,加强导学导读导练,以“学案”为载体,以“读”为主线,“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课前注重自读,进行导学,初步感知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注重自己第一阅读感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教学内容前移。课中加强导读,特别是美读,入情入境入文地读,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沉浸于文本,通过琢磨文字,圈点勾画,作批注,从而感受鲁迅小说语言的艺术,走进人物内心的世界,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在学习《故乡》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与发现,注重学生情感的表达。结合导练,仿写“希望”句与想象今天水生与宏儿的见面,注重学生个性的表达与独创的想象,感受新生活的美好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走怎样的人生之路及怎样进行人际交往有着有益的启迪,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并理清故事情节。

2.美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分析人物形象。

3.品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美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批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此部分为学案方式呈现给学生)

(一)小说知识: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我的积累

(1)说说鲁迅:

(2)说说背景: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3)字词积累

è()然sè()索xiāo()索鄙yí()

阴晦()瓦楞()猹()胯下()祭祀()

小毡帽()秕谷()鹁鸪()()獾猪()

颧骨()伶仃()()髀()潺潺()

寒噤()惘()然栅()栏恣睢()()

(三)小说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你认为谁是主人公?为什么?

(四)请用简练的语言围绕着课文标题概括小说的情节发展的过程。

(五)预习过程中你有什么疑惑?

1.2.等第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故乡,一个多么温馨的词啊,古往今来,令多少游子魂牵梦绕,唱出心中的惆怅与思念,大家能说一说吗,列举“思乡”的诗文名句?-----是啊,鲁迅在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又见到听到感受到了故乡的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故乡》。

二、预习展示

1、我的积累,说说鲁迅: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我们已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孔乙己》选自《呐喊》(PPT展示)

2、字词纠错:(根据学案预习情况重点纠错)

3、我的感受,畅所欲言:。(创设自由平等轻松的氛围)

4、我的疑惑,大胆质疑:(课前学案中教者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打印在PPT上)

三、细读文本

以鲁迅的名言导入: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PPT展示)

1、一读课文,走进故乡:

①故乡的景如何变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并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示例:“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阴晦、呜呜、冷风、苍黄、萧索、荒”等词写出了现实中故乡的衰败凄凉,特别一个“横”字,“横”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这里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从而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读时语调深沉,语速缓慢,突出“阴晦、呜呜、冷风、苍黄、萧索、荒、横”音节重音及悲凉的心情。(PPT展示)

(学生找出三处,学生试读,学生评价,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教会学生美读,即要入情入境,品味语言的妙处,赏析景物即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教师小结。

2、二读课文,走近人物:

①故乡的人如何变的?找出来,圈点勾画,写下你的阅读批注,进行美读。

我眼中的闰土

教师示例:我眼中的少年闰土是机智勇敢的,如文中写道:“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运用了语言描写,“轻轻地”、“捏”、“刺”等词语可以看出来。读时可用童声,语调轻快,对“你听、啦啦、轻轻地”等词语适当语音延长,动词重音处理。(PPT展示)

我眼中的杨二嫂

教师示例:我眼中的杨二嫂是虚伪、刻薄、贪婪的,如“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运用语言与动作描写,一个“塞”,形象写出她内心的贪婪,行为不端。读时语调要尖、上扬,感受作者的对她的感情。(PPT展示)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选取学生进行美读,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注重个性的解读。感受作者对人物的感情态度,对比手法的妙用,语言的传神简练。注重解决学生课前关于主人公等问题讨论)

②教师小结。

3、三读课文,体验情感:

①请你找出文中能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师示例: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冒、二千余、二十余年”等词语写出“我”回故乡时的急切心情。读时重音处理这些词,读出急切的心情。(PPT展示)

(围绕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情节,分析“我”的情感变化,教师要指导学生重点感悟本文结尾抒发的感情,以及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

②教师小结。

4、畅想未来,我学我用(选做一题)

①仿写“希望”为开头一句。(PPT展示,提示:用比喻修辞,注重个性的抒发。)

②宏儿与水生今天相见了,请你发挥想象,描绘此情此景此人。(PPT展示,提示:不少于100字,注重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特别是细节描写。)

四、学后赠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T展示)

【课堂作业】(此部分为学案方式呈现给学生,注重双基的练习。)

一、给画线字注音。

隐晦()惘然()颧骨()嗤笑()鄙夷()恣脽()

二、理解填空。

1.《故乡》选自《》,体裁是,作者是,原名。

2.小说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3.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三、整体阅读

1.“豆腐西施”是众人对杨二嫂年轻时的称呼,从这一似乎是褒扬的称号里,你看出了什么?

2.下列几句话中“辛苦”的含义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分别指出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3.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4.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选做题)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人物性格: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人物性格:

(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人物性格:

【我的收获】

1.2.学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作者、作品、评价。

2、掌握字词。重点是多音字和几个重要的生词。

3、能概括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中心。

学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识记文学常识、掌握字词、通读全文。

一、师导言,揭示课题,和生一起释题。

二、文学常识。学生读有关作者的下列资料,识记作者、评价、作品。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其艺术形象已家喻户晓。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二、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解决字词,然后完成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并在下面的空白处抄写一遍词语。

归省行辈惮踱潺潺撺掇凫水絮叨怠慢蕴藻家眷

渔父旺相楫子

2、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撺掇:依稀:自失:

三、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四、达标测试。

1、本文作者是,原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级家、家、家。本文体裁是,我们还学过他写的文章

《》,选自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结合拼音写汉字。

归省行辈惮踱

yùuzǎocuānduodàimànménglóng

附鲁迅的几条名言。希望同学们能背下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4、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

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概括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一、学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一主要内容,作者具体写了哪些事情?

二、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物,这篇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哪个?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来分析人物性格。

双喜:

阿发:

六一公公:

三、学生默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11、12、23段),完成下列三个练习。

1、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再朗读交流。

2、这些语句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个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一句写得好,好在它(赏析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法等)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句进行品析,然后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四、达标测试。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朦胧”的意思是模糊不清。“踊跃”的意思是跳跃。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点磕退上前出,从中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动作熟练干净利索,的特点。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喻和_拟人_的修辞方法。

4.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5.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6.“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表现了“我”想看到戏的急切心情。

7.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月夜航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文章中心

一、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2、3两题小组讨论完成)

1.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看戏好看么?(在文中找依据)

2.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却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

3.小说的题目是“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对平桥村的人和景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

三、请同学们根据对上面问题的回答,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

三、你还有疑问吗?把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提出来。

四、完成练习册上的二题。(课内课外阅读)

初二语文《社戏》 导学案

课型:新授 执笔:刘红英 审核: 时间:9月25日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 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2.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一.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教学过程: 预习导航:

归省()潺潺()行辈()惮()凫水()撺掇()(): 委实: 橹()依稀: 弥散(): 蕴藻()飘渺()

渔父()旺相()撮()桕()棹()船楫()踱步()喝Cƒi()宛转Y•u()扬 依稀:。d„i()慢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小组合作解决,提示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1: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2:从事情角度来看:()——()——()——()——()——()——()

3、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4、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三.合作探究、交流:

(一)品读精段,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学生朗读并记诵美句)

(二)同学们看书都很仔细,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三)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切,刚才我们对文中的两个精段进行了由句到词,由粗到细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我们在读的时候还要思考,这些自然环境描写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

(四)评人物,抓中心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自然环境描写细腻,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

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合作讨论后写话。(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评价人物句子如下)

(五)抓文眼,明主旨

1.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来看戏好看么?(播放船头看戏及一段越剧)

2.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四.课堂练习:阅读“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选文中哪些动词写出了小伙伴们划船动作干净利落?(2分)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表现了小伙伴们怎样的心情?(2分)

3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比喻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老渔父的行为?(3分)

4.波浪线画出的是描写戏台的语句,体会这样的描写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2分)

五.教后记 社戏导学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设计

导入

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

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教学设计

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词语例: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语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教师导学]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美读课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段落来朗读欣赏,体会意境,看谁读得最好。

[学生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

[教师评价]以鼓励的原则去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当然对不足之处要恰当地给以指出,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我的童年

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

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社戏》教案(苏教七<上>)

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教学设想

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幅幅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引导学生体会本篇的这些特点,完成教学目的。

本篇语言朴实准确,很有表现力量。引导学生把关键语句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当中,体会其艺术魅力,培养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引导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中分析“我”和农家少年,体会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 一 课 时

教学重点 :

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写人有详有略的《分马》,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bèi

惮:dàn

絮叨:xùda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o

凫(水):fǘ

潺潺:chánchán(歌)吹:chuī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前一人读至“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1)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从“第二天”到篇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

(3)依据情节的发展,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四层:部分开头至“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为第一层,写去看戏前的波折;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为第二层,写去看戏途中的情景;从“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为第三层,写在赵庄看戏的情形;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为第四层,写看戏归来的情形。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总有哪些乐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板书:少年相伴钓虾放牛乐趣甚浓)。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板书:多方表现乐趣);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板书:铺垫赵庄看戏)。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预习第二部分,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 二 课 时

教学重点

去看戏前的波折,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戏当中的心理和兴趣。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层(板书:去赵庄看戏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力“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老少气恼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虽然不能和小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这使得母亲很为难,外祖母又气恼起来。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了。

(3)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板书:双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现转机)。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双喜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板书:双喜打保票波折得到解决)。

(4)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在情节发展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解决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板书:构成曲折生动情节再为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板书:表现农家少年热情聪明能干)。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层(板书:去看戏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出发的情景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心畅体舒)。一出门,望见桥内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上船后,双喜、阿发拔篙,立即点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准备摇橹,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已经“点开船”,“出了桥”,发船十分迅速(板书:发船迅速)。船出桥后,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

(板书:一船欢乐)。

(2)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我”的视觉、触觉、嗅觉,运用比喻方法,描写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月色笼罩在浮起水气的河面上,构成了朦胧的色调,清风吹着夹杂有植物清香的水气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板书:途中河面朦胧香气扑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连山后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心急生误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

(4)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板书:如画景物衬托看戏曲折铺垫 蓄足气势)。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板书:赵庄看戏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真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板书:望见戏台疑为仙境深被吸引 无限欢喜)。

(2)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描写”我们”观看演出,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和兴趣。

铁头老生表演,双喜介绍他“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并且说”日里亲自数过”,“我们都挤在船头看打仗”;在小旦出来“咿咿呀呀的唱”的时候,双喜还推测铁头老生在这场表演中“并不翻筋斗”是因为“晚上看客少”,表现出喜欢看武打,讨厌听文唱(板书:喜欢观看武打讨厌聆听文唱)。

“我”最愿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一个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表现出愿意看演员扮成蛇虎的表演(板书:愿看扮演蛇虎)。

当“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的时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觉得看打人也比听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来了,大家“都很扫兴”,她那没完没了的唱,使得小朋友们先是“喃喃的骂”,后是“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最后,“熬不住了”的双喜说,“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到开船驶上归途时,还“骂着老旦”。表现出万分厌烦老旦总唱(板书:厌烦老旦总唱)。

这样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体地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在稚气十足的笑容中和骂声里,把这场夜晚看戏写得童趣盎然(板书:看戏表现了儿童心理笑骂体现着稚龄童趣)。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 三 课 时

教学重点

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小说写出“我们”偷豆、吃豆的怎样的经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摇船的说“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双喜指挥偷豆。双喜先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谁家的,单选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现出他憨厚无私(板书:选偷大豆憨厚无私)。

大家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现出他不愿惹起阿发的娘哭骂、气恼,偷豆也有分寸。

“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随波漂浮的航船上,围吃自己偷来、剥好、煮熟的豆,自然别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书:自剥自煮吃来味香)。

(3)“我们”吃完豆做了些什么?虑到了什么?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避免被人发现偷豆、吃豆的事,表现出处理善后,考虑周到(板书:善后处理考虑周到)。双喜所虑的是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有应付他的办法。写这些,表现出少年们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书:预想纠葛应付有法)。由于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这次夜晚去赵庄看戏,更加令“我”难忘。

(4)小说是怎样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这样结束产生着什么样的

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长幼都很高兴来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站在桥脚来接的母亲,本来为“回来得这样迟”而“颇有些生气”,但看到儿子和小朋友们都高兴的回来了,“也就高兴了”(板书:长幼都很高兴”;并且“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们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辞谢了母亲的邀请,“各自回去了”,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这样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不但由母亲送始,以母亲接终,前后呼应,构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脑海中永留美好的记忆(板书:圆满结束看戏永留美好记忆)。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板书:看戏次日的情形)。

(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2)这样照应前文、呼应开头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两位公公的照应前文偷豆的说明和描写,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纠葛,结果良好(板书:照应偷豆结果良好)。特别是呼应开头部分的村民淳朴好客,描写六一公公亲热地问“我”昨晚的戏、豆如何,高兴地送给豆,更表现了村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板书:呼应好客更现朴厚)。对“我”的照应前文的描写,则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戏最好看,至今不忘。这样结束全篇,构成了作品绵密完整的结构,表现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平桥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绵绵无尽的怀恋(板书:结构绵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怀恋绵绵无尽)。

3、引导 学生分析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运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三部分的表现作用,和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二、研讨探究情节:

1、文章的哪些段落是写船头看戏?(14~21段)

2、看视频,问:这戏有趣吗?

3、这个片段,迅哥儿和小伙伴们也看了,他们认为这戏有趣吗?能找到你观点的证据吗?(认真阅读14~21段)

4、那他所期待的好戏应该是怎样的? 翻筋斗、打仗、黄布衣跳老虎 追问:这些戏都有什么共同点?

过渡:既然他没看到期待中的好戏,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说到:“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预设:

(1)戏前波折(板书)(2)月下行船(板书)(3)月下归航(板书)(3)偷豆吃豆(板书)

过渡:补充材料:梁实秋在《听戏》中的一段话。(请一位同学朗读)

1、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戏,岂不太苦?苦自管苦,却也乐在其中。放肆是我们中国固有的品德之一。在戏园里人人可以自由行动,吃,喝,谈话,吼叫,吸烟,吐痰,小儿啼哭,打喷嚏,打哈欠,揩脸,打赤膊,小规模的拌嘴吵架争座位,一概没有人干涉。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样完全的放肆的机会?看外国戏院观众之穿起大礼服肃静无哗,那简直是活受罪!我小时候进戏园,深感那是另一个世界,对于戏当然听不懂,只能欣赏丑戏武戏,打出手,递家伙,尤觉有趣。记得我最喜欢的是九阵风的戏如百草山泗州城之类,于是我也买了刀枪之类在家里和我哥哥大打出乎,有一两招居然也练得不错。从三四张桌子上硬往下摔壳子的把戏,倒是没敢尝试。有一次模拟打棍出箱范仲禹把鞋一甩落在头上的情景,我哥哥一时不慎把一只大毛窝斜刺里踢在上房的玻璃窗上,哗啦一声,除了招致家里应有的责罚之外,惊醒了我的萌芽中的戏瘾戏迷„„

师引导:题目名为“听戏”,实际写的都是戏外的乐趣,用欧阳修在《岳阳楼记》中的话来说,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课件展示)过渡: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人不止梁实秋,还有我们的迅哥儿。

2、朗读:(课件展示):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3、小结:其实那夜的戏并不好看,好看的是那夜迷人的景色,(板书:景)和淳朴善良的小伙伴。(板书:人)以及和他们之间所发生的这些事。(板书:事)

他们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这在我的童年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第三篇:“学-导-练”教学模式

“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开好课程、开足课时,在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要求的课时已远远不足,造成“时间紧,任务重”的一种局面。因此学校进一步深入课堂进行调研、分析,同时还发现学生通过这种“赶大集”式的展示,缺少有序性;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太随意,缺少规范性;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缺少聚焦性;存在一些作秀的东西,缺少实效性;教师讲的过多学生练得少,缺少高效性。我们组织了课堂检测小组随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抽测,有的课堂中学生的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让检测领导和授课教师大吃一惊,课堂效率低下。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讲得太多

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的教学方式还存在,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还是表现在被动的听,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落实得不好。

(二)学生练得太少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训练关注不够,学生课堂训练的时间没有得到保证,学生练得太少。一方面说明教师对知识的当堂巩固重视不够,一方面说明部分教师把知识的巩固寄希望于学生在课后完成。

(三)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比较关注自己讲得怎样,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

二、“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确立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导学案的编制,突出“一个坚持”,着力“四个关注”,达到“一个目的”,凸显“一个核心”。突出“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着力“四个关注”,弘桥中学

2“学-导-练”教学模式的优势

“学-导-练”教学模式,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提升了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教师教学整体水平。教师在学,导,练的过程中处理好“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增强开展有效、高效教学研究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构建有效、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学:自学。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独立思考阶段。

“自学”可以改变以往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我们的理念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高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学生身动,更要求学生心动和神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导-练”教学模式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

2、导: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组内(班内)交流讨论,目标形成阶段。

在“导学”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与学同步进展。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他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的现有发展水平。同时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心理上存在着追求完美的定势,有利于他们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当众演示,解决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或讲解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延伸,引导归纳,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结构,完成学习目标。

3、练:巩固、拓展练习

巩固练习:做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当堂解决问题。拓展练习: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拓展教材内容的不足。学生小结:对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掌握方法要领与重点。

“学-导-练”教学模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理念,整个过程学生要不停的“学”,教师智慧的“导”,充满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成了真正的课堂的主人。同时确保了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从根本上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导-练”教学模式,变“跟我学”为“我要学”。疑为思之源,思为智之本;疑乃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第四篇:学导练心得体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体会

“学导练”教学模式给处于教学瓶颈期的我带来了一股巨大的视觉和思想的冲击力,让我找到了突破的方向。但在这种冲击力下,也有些困惑:教学本教无定法,倘若各学科都背装进这模子里,学科特性、教师个性、学生个性该如何体现?那课堂教学不成了装在套子里的教学吗?一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一边琢磨着这些疑惑。有幸参加了本月在古交市十二小开展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培训,感觉这些困惑逐渐被消灭。

通过聆听教研室南红树主任的《“学导练”模式》的专题讲座,我明白了课堂教学需要模式化,“一个学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成熟的标志,一个教师有成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技能成熟的标志”。同时对于其讲座中提到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力求解决的问题,也深有同感: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被动听课,练得太少;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不够;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其实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有着这样的思虑,但就是没有毅力、魄力去完全改变,只是试着局部尝试采取一些措施去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转变教师主体角色等;而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合课堂上的练习的确兼顾得比较少。因此,课堂效果往往不及教学预设的效果。面临一周五课时的语文教学时间,我也对教学方式作出调整,想办法改进;但总觉有所欠缺。“学导练”教学模式本着“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调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让我看到了希望。再有,曾经以为固定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过程僵化,但这次培训使我明白这“学导练”的教学模式并不影响教学的灵活性。譬如,“学”、“导”、“练”既可以是相对独立三个教学板块,也可以把这“学”、“导”、“练”贯穿在三个板块的实施过程中。这个理念的确立,彻底打消了我对教学模式的排斥,而明白了教学模式并不等于模式化教学。

具体的“学导练”教学模式观摩课,也让我坚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落实“学导练”模式的信心。熊甫军老师一堂“学导练”作文教学课,在“学”、“导”、“练”三环节中都落实了“学”、“导”、“练”的三个步骤,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有“大“获”!反思自己的语文课教学,其实也常常有这样的措施,但没有提炼,没有模式化。这也再次提醒我一定要边教学,边反思,边总结,边提炼。这样,才会有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要切实落实“学导练”教学模式,铸造高效课堂,必须从改变我们教师的思想观念着手。这次培训,确实转变了我教学理念,曾经认为教学不能有模式,而现在认为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促进有效教学。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更坚信了要做一个真正的负责的老师,不能够紧靠时间的付出、精力的付出,还更需要智慧的付出,让学生不再成为被动

学习者。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导练”模式,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与时俱进的合格“师者”!这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篇:学导练辅教学模式

朱坑学区“学、导、练、辅”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产生背景

面对当前山区学校的现状,生源日趋减少,学校班容量大部分在20人左右,造成班级的小班化趋势,同时河南永威的“课改”经验又给予我们不少启示,所以开展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不仅是切合时势的教育改革,也是我区进行教育改革的一次磨练,一种机遇。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1、平遥县“四·三·一”教学体系:

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等是理念、要求,也可以形成教学模式,但更应该视它们为教学策略,其核心是以学定教。作为策略,可视情况调整,比如也可以多教,也可以先教,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不必过于拘泥。

“目标引领——策略驱动——以学施教——主导跟进”

2、生本教育理念:“快乐、素质、成绩”是生本的美好理想。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这是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注重有效,是“学、导、练、辅”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出发点。

3、小班化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

⑴教育均等性原则: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⑵教育主体性原则: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归宿。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主体型”转向“学生主体型”,不仅让学生去适应环境,而且强调使环境去配合学生的发展。

⑶因材施教原则:小班化教育与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相比,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差异,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分类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实施因材施教。当代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和现实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差生,只有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小班化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

三、模式的预期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紧张学习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培养良好习惯的目标,应当是小班化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的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

四、模式解读

“学、导、练、辅”,是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四个基本环节。“学”:学生行为——学生的学,即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时间为10——15分钟。

“导”:教师行为——教师的导,即包括导入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后的“以学定教”(引导、点拨)、教师的施教。时间为5——10分钟。“练”:学生行为——学习内容的训练,包括学生学习后的分层展示及当堂训练,训练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层次(保底),二是提升发展层次(吃好)。时间为10——15分钟。

“辅”:教师行为——针对训练的辅导,即教师在分层展示和分层训练后对共性问题的辅导和个别辅导,既有对A、B层学生的指导,也要加强C层学生的辅导。时间为0——5分钟。

五、基本流程

(一)辅助环节,为自学铺垫

辅助环节包括:“导课”、“板题”、“示标”、“示导”四个小环节。

1、“导课”,即:导入新课。

1分钟左右,要求教师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多采用激趣导入和迁移导入。

2、“板题”,即:板书课题。

快速导课,引出新课,然后把本节课的课题板书在黑板上。板书时字体要工整,不能潦草。从写字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水平能力,还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示标”,即:出示教学目标。

要求教师围绕本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相结合。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五点:

(1)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是模糊不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要求教师每堂课只需出示C层学生要达到的基础性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要实事求是,如果不实事求是,要求理解的,教师却设定为掌握、运用,要求熟读的,教师却设定为当堂“背诵”,学生当堂达不到,那么,不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意义,就是搞形式主义。教师出示教学目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科学,要让学生听得懂,做得到。

(3)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总目标的具体分解。如果完成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也就达到了学科总目标

(4)教师出示教学目标的时间不能太短,应让学生读完后还有点思考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要用激励的话鼓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5)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一节课,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有些教师上课随意性大,经常“偏离教学目标”,还认为自己是在创新。创新不等于“随意”。每节课教师都要不断问问自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教学目标?

4、“示导”,即: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提示是针对学生学的内容的引入语,又是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语,更是对学生落实学习目标的要求语,体现了过程和方法。要体现“五个明确”,即明确: ①时间、②内容、③学习方法、④达到的标准、⑤展示的方法及要求。

能准确体现“五个明确”的就是有效的指导,反之则是无效的指导。自学提示既可以一次出示,又可以多次出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考虑。

以上四个环节大体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

(二)同步自学,主动学习——“学”

1、目的意义:为每一个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时间和空间,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提升,最终达到学好的目的。

2、操作要领:

同步自学,即:“先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读书开始的自主学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探究等。文科一般是读书,理科一般是看书,看例题、公式、基本概念,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

学生自学,教师用眼睛巡视。教师巡视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

一是要组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实现百分百关注。尤其要盯住班内的C层学生,对个别

精力不够集中,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要给以个别提示。始终要把C层学生装在心里,看在眼里。

二是全面了解学情.教师全面了解学情就是为下一步的 “后教”做准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以不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聚精会神地学习,不说闲话,不做闲事,不板书,不随便走来走去。

(三)展示反馈,以学定教——“导”

此环节包括“展示反馈”和“后教”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不是单独呈现的,而是相互穿插、相互融合的。

1、目的意义:

①展示反馈——即自学检测,是对学生自学结果的掌握了解,是教师“导”的基础,教师的“导”就是根据自学生成而定,可采用汇报、展示、提问、检查检测等方式,提倡多用展示。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就是要针对问题教,要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哪些属于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次要矛盾。把“新知方面的”、“主要的”梳理、归类,为下一步的“后教”准备内容,这实际上是修改课前写好的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在心中为学生分层,为下一环节进行分层辅导形成了依据。

②以学定教——即教师根据自学检测情况而展开的主导跟进,可运用引导、指导、点拨、施教等方法,对展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教师讲的内容都是学生不会的,急需要讲的,凡是学生会的,教师绝不再讲。这个过程实质是帮助学生落实目标的过程,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必须注意要到位。

2、操作要领:

展示反馈,以学定教环节,主要通过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关键问题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即学生与学生互动,采用“兵教兵”的办法,最后教师与学生互动,也就是教师补充、更正,帮助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自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

3、注意事项:

在课堂展示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全体同学,真正让全体学生参与,百分百展示,特别要重视C层学生的展示,通过分层次地提问进行交流,在交流时让A层学生的回答能发挥其潜能,在班内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B层学生能表述自己的观点,努力掌握学习方法;C层学生则回答基本目标性的问题。

(四)分层训练,个别辅导——“练、辅”

这是学生学,教师导后对学生落实目标的训练提高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又一体现,训练内容要有层次,一层次保底,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二层次提升发展,要求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完成,这样既体现分层训练的目的,又保证了较好学生学习时间充分利用。

1、目的意义:①分层训练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先学后教”效果的检验与补充辅导。②帮助C层学生解决基本问题,是“补差”;同时A类学生帮助C层学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能力,养成合作精神,又是“培尖”。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这样能很好地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使各类学生都能感受到问题的挑战性和通过自身努力,感受问题解决的快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百分百达标,百分百发展。

2、要求: ①分层训练要求:

训练设计遵循“低起点,高要求,分层次”的原则,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力求使每位学生学有难度,学有所得。如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学困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

②辅导要求:

a、分层辅导,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化解难点。C层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知识欠账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要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他们踏上成功之路。

B层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所学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还缺乏钻研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他们重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其由B转A。

A层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他们一方面要指导横向拓宽,夯实基础,一方面鼓励创新,纵向加深。

b、个别辅导,既要注意对A层学生的指导,也要加强C层学生的辅导。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教师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不让学生带不懂的问题回家,达到“堂堂清”、“日日清”。

3、注意事项:

①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训练内容,基础性内容可面向A、B、C三类学生,重在达到基础性目标;有难度的训练应面向A类学生和部分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要求。

②课堂训练的时候,教师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的地进行巡视,指导A类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还有会学;点拨B类学生发挥潜能,努力会学;帮助C类学生完成基础性目标。

③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可采用多种批改方式,要有教师即时面批,让学生当场订正;有的练习教师可以批一部分,留一部分由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或集体讨论批改,再给组长检查,教师抽查。

④教师的辅导,不仅仅指到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还要按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甚至包括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意志等。教法与学法形成和谐互动。

“练”、“辅”这两个环节,既可相对独立进行操作,又需要融为一体式体现。如一层次训练中,学困生可能需要直接进入辅导过程,所以不能绝对独立,练中有辅,辅中有练。

(五)回应目标,进行总结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总结,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同伴评价或教师评价,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学有所得。

“学、导、练、辅”四个基本环节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不是单独呈现、相互割裂的,而是互相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学、导”两个环节,既可以“先学后导”,也可以“先导后学”。但因学情不一样,科目不同,课型不同,年级不同等等,教师必须灵活运用,作出相应改动,不要生搬硬套,模式化。不过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全过程都要为实现“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关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达标,百分百发展)核心目标服务。

下载中学语文导读导学导练教学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导读导学导练教学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导练 培训 心得体会

    转变教学理念,做与时俱进的合格“师者” ——“学导练”教学模式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作者:飞舞妖姬6月份的昌乐二中之行给处于教学瓶颈期的我带来了一股巨大的视觉和思想的冲击力......

    《老人与海》导学导练答案

    老人与海导学导练 一、判断正误: 1.海明威能把一篇短小的故事反复推敲,悉心剪裁,以极简洁的语言,铸人一个较小的模式,使其既凝练又精当。这样,人们就能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牢......

    学导练”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云竹中学“学导练”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根本,而课堂教学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传统的课堂大多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教师讲的多,学生动......

    写作导练

    写作导练 怎样抒发爱国情怀 李士霞 从《彩色的翅膀》通过叙事表现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中华少年》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

    5、詹天佑导学析练

    5、詹天佑 一、教材简析: 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记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展现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崇高形象。 二、教学......

    导学练案使用总结

    导学练案使用总结 万德镇中心小学蒋玉岱 2011.2 课堂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也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导学练案作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形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回想一年来所......

    “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法

    “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法培训心得 一、“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模式解析 1、“导”:即导入、引导和指导。 (1)导入,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出本节学习内容。 (2)引导,在整个学习......

    《社戏》导学练案答案

    《社戏》导学练案 鲁迅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