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看图讲述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策略
大家都知道,幼儿的能力是有限的,阅读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因此需要成人的正确指导。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幼儿提出明确的阅读目的,提出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帮助幼儿成功的进行阅读活动。
激发幼儿看书的愿望,让他们喜欢看书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换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所以组织幼儿阅读时,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中班幼儿,我常常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在给孩子讲《小公鸡借耳朵》的故事时候,讲到最精彩处嘎然而止,“小公鸡没借到耳朵,那它该怎么办呢?”“最后小公鸡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了呢?”用悬念的方法引导孩子关注图书中的故事情节,让孩子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寻求答案。渐渐的我们的“爱书吧”热闹起来了,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体验到了图书的奥秘。同时我还引导幼儿用表演、游戏的方式来表达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巩固阅读兴趣。如:在阅读《三只蝴蝶》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扮演小蝴蝶,通过讲述和表演,让孩子体验三只蝴蝶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情感。
交互阅读
从孩子的年龄特征看,我们发现他们阅读的理解力有限,而且持久性较差,这就决定了快乐阅读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阅读,不是单一的个体行动,需要成人和同伴的扶持。所以我们老师要参与幼儿的阅读,并随时给予指导,通过与幼儿共同阅读,从而为幼儿树立一个正确看书、认真看书的榜样。及时鼓励认真看书的幼儿,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同时,我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结伴阅读。能力强的幼儿一起阅读,老师为他们提供感兴趣的图书,阅读前,给他们提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能力弱的孩子一起阅读,老师为他们提供平时比较熟悉的幼儿用书,为他们的阅读降低难度,同时我常常参与他们的阅读并进行随机指导。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这种交互式阅读的方式也不断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孩子们的自主阅读成分逐渐增加,逐步过渡到了以孩子为主的阅读活动。
启发幼儿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要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动脑筋思考
促使幼儿对书中的故事进行思考和提问,这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和语言。如:在集体阅读《会动的房子》时,我及时向孩子提问,“小松鼠的房子为什么会动呢?这是什么原因呢?”指导幼儿边看边想,启发他们合理想象,从画面上的动物的神态、表情去了解其内心活动。如:阅读《大灰狼该不该救》时,我就对幼儿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认为大灰狼该不该救呢?为什么?”引导幼儿进行分析思考,点出故事的主要思想,使幼儿能围绕主题概括出图书的主要内容,使他们感到会看懂图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当幼儿读完一本书时,应与幼儿交流读后感
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的阅读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的思想感受,让孩子通过阅读得到情感的培养。如:在集体阅读《三只蝴蝶》时,幼儿体验到了朋友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快乐,有了要交朋友的愿望。于是阅读时我就让幼儿带着任务去看书,幼儿看完一个故事后请幼儿讲给小伙伴听。无论讲得是好是坏,我们都要鼓励幼儿,得到大家的赞许与肯定,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运用生活经验理解画面的信息,以此拓展幼儿的经验
如:在阅读《三只蝴蝶》时,幼儿在看到三只蝴蝶在风雨中,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时,我能及时运用幼儿生活经验让孩子讨论:“如果你是三只蝴蝶里的一只蝴蝶你会怎么做呢?”,让幼儿在阅读中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在阅读《动物尾巴的功能》时,幼儿发现小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作用,谁也不能缺少自己的尾巴。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不仅能从画面上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还会运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去保护小动物。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阅读的分享过程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活动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认识书时我以充满童趣的话语告诉幼儿书的封面是宫殿大门,封底是宫殿的后门,每一页是宫殿里的房间,里面装着许多故事和字宝宝,既生动又有趣;给每个幼儿的右手食指贴上小红点表示火车头,用开小火车的游戏练习阅读划指法,幼儿很喜欢;学动词时看字做相应动作,看到动物字词时则模仿动物形态表演。活动后,我又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开始了表演游戏,当孩子们戴上头饰,拿上道具表演故事时,台上台下相互呼应,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幼儿对这些游戏的浓厚兴趣,不知不觉中也有效地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早期阅读教育兴趣的培养也需要家庭环境中进行。为了更好地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层次地选择一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讲给幼儿听,这样不仅密切了亲子关系,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第二,孩子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慢慢地就有了自编故事的欲望。这时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讲述他的小故事,而且也别忘了对他进步的肯定;家长讲完一个故事后,也可同孩子交流一下读后感,家长要注意倾听,及时帮助孩子引导话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第三,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家长应以游戏方式、玩具性质引导幼儿自由地去阅读书籍,并适当地进行复述故事,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背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等手段来帮助幼儿获得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指导,现在我班幼儿不仅喜欢看图书,同时也学会了爱护图书,懂得要有顺序翻阅图书才能把故事看得清楚又完整,并能大胆地讲述书中的故事,阅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所以我对幼儿在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有了更新、更高层次的认识。那就是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通过环境创设、提问暗示、讲述示范和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幼儿的主体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的意愿,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焕发出来。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立幼儿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实现其快乐阅读的宗旨和理念。
第二篇:浅谈幼儿园看图讲述的教学
浅谈幼儿园看图讲述的教学
看图、想象、表达是看图讲述的三部曲,要提高看图讲述的教学效果就是要在观察图片、想象情节、语言表达三方面下功夫。
一、引导幼儿观察好
幼儿对图片所反映的事物的感知是以观察图片得来的。根据幼儿观察的无目的性、随意性、概括性差及带兴趣性的特点。首先,要选择颜色鲜艳、画面清晰、幼儿能理解的图片,同时要根据不同年龄班采取不同的开头方法,以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另外,根据不同的图片内容,采取不同的展示方法,既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和目的性,又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小班不宜多副图片整体展示,而宜逐一展示,这样会使幼儿感知清晰,大、中班可以根据图片内容,采取单副局部展示,多副逐一展示或多副整体展示。
还有教师的提问艺术对提高幼儿的观察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小班幼儿宜用鼓励的口吻提问,中班宜用竞赛的方式提问。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班,不同的图片内容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幼儿的观察由粗线条向精细发展,由局部向整体、理解内容发展。
二、唤起幼儿的想象
启发幼儿的想象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和不同的图片内容进行。小班要根据图片内容启发幼儿想象时间、地点、人物及人物的简单的心理活动。想象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之间的简单因果关系。
对大、中班幼儿,不仅要启发他们想象图片上反映的情节,还要以图片为线索,想象出画面外的情节。
我们利用看图讲述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还要根据图片内容,指导幼儿在同一个主题的图片中合符情理地、符合逻辑地想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给人物起不同名字、想象事情发生的不同原因、想象不同的细节、想象各角色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想象不同的开头和结尾。多向性的想象就会防止讲述上的千篇一律,还有打乱图片顺序,让幼儿按事件发生的顺序或倒序重新排列,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好方法。还有根据图片内容的讲述给图片命题,可以培养幼儿的综合、推理能力。
丰富的想象有赖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因为生活经验有助于幼儿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如幼儿经常在一起玩积木,就能很快的理解图片<<搭积木>>的内容而展开想象,幼儿做了拾物交公或退还失者的事,或听到类似好人好事,就会很快理解<<谁丢了手帕>>的图片内容,想象就会活跃起来。所以教师平时要利用观察、游戏、讲故事和日常生活丰富幼儿生活的经验,或在讲述前有目的地丰富某些生活经验使生活经验在幼儿理解图片内容中起“催化剂”的作用。
唤起幼儿想象还有赖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技巧,所以教师要充分理解图片中的内容,想象与图片中有关联的情节,做到闻道在先,并注意表情和语调,把问题提得有鼓动性、针对性、启发性、不提含有原始答案的问题。
三、指导幼儿表述
表述是观察和思维结果的反映,也是幼儿看图讲述的主要目的。
同样的图片内容,有的幼儿讲述起来形象、生动,有的却呆板、枯燥,这与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表达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教师平时要重视幼儿的词汇学习和积累,重视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创造多种看、听、讲的机会和场合让幼儿学习、积累,应用词汇、训练表达能力。看:看图片、看实物、看动作表情。听:听广播、听录音、听故事、听同伴讲话。讲:自由交谈、回答问题、造句比赛等。如在参观花坛时,教幼儿学习“漂亮”、“美丽”、“五彩缤纷”、“五颜六色”、“好看极了”等词语和短句效果很好。造句比赛既使幼儿互相竞争又互相交流。他们会尽量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如用“高兴”造句,有的说:“我高兴地上幼儿园。”有的说:“我说话,妈妈很高兴。”有的说:“我玩得真高兴”等。
有人说,童年意味着游戏,幼儿的词汇和讲述能力、学习也离不开游戏。如我领幼儿玩词语开花的游戏:“红”。幼儿脱口而出“红花”、“红衣服”、“红太阳”、“红旗飘飘”“红艳艳”。当幼儿说不下去的时候,我抓住这个契机教幼儿学新词“红星闪闪”“红光满面”幼儿很快掌握了。词语接龙是中大班幼儿常玩的游戏。如教师出词“吃饭”幼儿马上接——饭香——香喷喷——喷泉——泉水......把讲述内容变成游戏形式,让幼儿扮演角色来讲述。幼儿常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如讲述<<谁丢了手巾>>后,让幼儿扮演角色表演:小朋友表演逼真,讲述自然。扮演拾到手巾的小朋友高声喊:“是谁丢了手巾?”“谁的手巾掉了?”另一个扮演过路的小男孩的幼儿一边摇头、摆手,一边说:“这不是我丢的”......讲述<<小猫在哪里>>后,组织幼儿玩寻玩具的游戏,使幼儿很快掌握了方位词:在......上,在......下,在......里等,提高了教学效果。
幼儿看图讲述的另一个基本任务是培养语言的连贯性。幼儿连贯性语言是在情境性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连贯性语言的发展需要训练。我认为:看图讲述教学要从看图谈话——描述性讲述——创造性讲述,逐步提高要求,让幼儿从连贯地讲述一个角色——讲述一个情节——讲述一副图片——讲述一组图片循序渐进地发展。
在讲述教学中要纠正只有少数能力强的幼儿讲述和只按照一个模式讲述的偏向,要面向全体。要鼓励幼儿构思不同情节,特别要鼓励平时胆小不爱说话的孩子大胆说话,也要引导能力强的说出最好水平,要求他们说的和别人不一样,练习形式常采取单个讲、分组讲、集体讲、给讲述者录音等。让幼儿都有兴趣,都有机会参加。
拼图(粘贴)讲述、绘图讲述是在看图讲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讲述形式。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拼出或绘出画面后,再通过想象用语言进行描述。这类形式能使全体幼儿都参与,并客观地反映他们的想象和表达水平。照顾差异,又能克服千篇一律的现象。在幼儿动手、动脑、又动口常表现得兴致勃勃。如我给幼儿每人一张从破图书上剪下来的动物,几个几何图形,让幼儿每人拼出一座房子,把动物贴在想象的位置上,有的把黑猫警长贴在房子门口,讲述:“黑猫警长昨晚抓小偷去了,他抓到小偷,把小偷送到公安局,他高高兴兴地回家来。”有的把老虎贴在门口,讲述:“小兔子的妈妈到外婆家里去了,小兔子把门关得紧紧的,老虎来到小兔家门口敲门......”又如在绘图讲述中,幼儿把树画成倾斜的,一个小朋友在跑,并且头发飘起来。幼儿画完讲述起大风来了的情节:“大风吹得树枝摇摇摆摆,小姑娘赶快跑回家去......”总之绘图讲述和拼图讲述给了幼儿自我表现的机会,也是提高幼儿讲述水平的好方法。
以上是我对看图讲述教学的粗浅见解。看图讲述教学的改革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让我们再作艰苦细致的努力吧!
第三篇:论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过程实施的有效方法
幼儿看图讲述教学活动的有效过程分析
广州警备区幼儿园 马丽
【摘要】看图讲述活动的有效过程对提高幼儿讲述能力意义深远。文章分析了在幼儿讲述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模式单
一、以教师为中心、指导方式单调等问题。解决存在问题,需要教师制定看图讲述教学活动的有效过程:感知理解对象、运用已有经验讲述、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巩固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关键词】幼儿看图讲述 活动过程 幼儿园语言教育
看图讲述是讲述活动中的一种讲述形式,这种活动是启发幼儿在观察、理解图片的基础上,表达图意的一种教学活动,能帮助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完整连贯表述的语言经验。它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幼儿看图讲述活动过程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模式单一
在凭借物使用上是“几张图片一种说法”,千篇一律,缺乏多样性、新颖性和参与性。往往以“出示图片——提问——讲述——小结”为主要方式。这种教学过程表面看来没有什么不妥,仔细分析它对训练幼儿语言和思维却都有很明显的局限性。看图讲述时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学,教师的问答、讲述平淡,忽略儿童的自发关注点,把幼儿的观察和表达局限在预先设计的框框里面,淹没了个性。缺乏变化的进程,单调的过程,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幼儿丧失了兴趣。
(二)以教师为中心
长期以来,看图讲述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走进了模式化的误区,即注重教师的显型指导,忽略儿童的主动观察;忽视幼儿在看图讲述中的主体地位,缺少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注重“你教我学”,仅仅是教师与少数几个幼儿的双向交流,大部分幼儿感觉枯燥、乏味、无事可做、注意力分散。
(三)指导方式单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不局限于某一幅图画,或是故事的情节上,而是在整个故事的理解中。幼儿园的看图讲述教学中存在着一个传统的提问模式,老师会把每一幅图都进行提问,然后每一幅图归纳出一段话,要求幼儿认真听,再请幼儿进行讲述。往往讲出的故事都一个样。幼儿缺少了自己想象空间,自身的想象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看图讲述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使幼儿受到教育,获取某种知识这样一种表层功能,而应该进一步发挥其深层功能:引领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幼儿的心灵之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故事里的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心理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故事创编。
二、幼儿看图讲述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 《纲要》中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并不是让幼儿复述老师的话,而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流,讲话有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另外,《纲要》中还强调“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以上要求,讲述活动的实施过程可以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就是通过观察的途径去进行。这里的观察就是指通过视觉去吸收信息。教师在这一步骤中重点是指导幼儿观察、感知、理解讲述对象,以便为后面的讲述打好基础。
1.运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调动幼儿的兴趣。许多看图讲述,都是先让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实物、情景表演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这主要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得,但不排斥从其他感觉通道去获得认识,如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一般常用的方法有情境表演、谈话、图片、实物、音乐、谜语等方法。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时候,要依据讲述类型的特点,或凭借物的特点去引导。例如:中班看图讲述活动《送小鸟回家》首先老师出示了一段小鸟的叫声,老师问:“小鸟为什么要叫啊?”通过听觉,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出活动主题;在《快乐的野餐》大班讲述活动中老师选择了幼儿喜欢的手偶大象创设了一个简单的情景,通过老师模仿小象和幼儿进行对话交流,从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去激发了幼儿兴趣,为后面的环节做下铺垫。
2.精心设问,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讲述对象。好的问题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感知画面内容,启发幼儿完整讲述图片大意,给幼儿提供一定的讲述方法,为幼儿自己讲述奠定基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类:
(1)描述性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指向画面外在的内容,描述画面的人物、景物、动态等,是对画面的感性认识和初步、基本的分析。例如:大班看图讲述《快乐的野餐》活动中,出示小动物在草坪上野餐的图片,老师引导幼儿观察:“这幅图里有谁? 远处的天空中有什么?大树下有什么?”。
(2)判断性问题。这类问题是综合判断性的,要在对画面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回答。例如:《快乐的野餐》通过幼儿观察到天空有太阳老师逐步提出问题“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 “小兔和小猪在干什么啊?”“小象和小猴在干什么?”
(3)推想性问题。画面是无声、静止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与判断进行推想。它是由画面内容联想到画外情节的讲述,是具有创编和发散性的。例如:大班讲述活动《快乐的野餐》,通过幼儿观察到小兔和小猴在大锅旁拿着勺子煮汤,教师继续提问:“它们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后来呢?”。
(4)分析性问题。这类问题是具有追究性,是对分析、判断、推想的追究,是说出依据的讲述,是由表及里的讲述。例如:《 快乐的野餐》根据孩子们说出对话,小兔说:“小猴子你能帮我吹火吗?”老师进行追问:“为什么小兔要这么说了?”“你怎么知道的?”。
(二)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讲述
在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讲述。这一步骤的活动组织,要求教师尽量放手让幼儿自由讲述,给他们以充分的发挥机会。教师在指导这个环节活动时,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交代讲述要求。教师要提醒幼儿围绕感知、理解的对象去进行讲述。在《风筝》大班讲述活动中,老师提出:请幼儿按照大图的顺序摆好自己的小图,然后观察图片:“这幅图里有谁?在什么地方?它在干什么?”最后把每幅图串联起来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了老师清楚要求后幼儿就会有顺序有目的地去思考、去想象,而不是漫无目的去观察讲述。
2.创设自由轻松的讲述环境,给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创设真实、丰富、宽松、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幼儿浸没于其中,给他们大量主动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它是幼儿自由发挥的阶段,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老套方法,多给幼儿创设自由发挥的平台。在《风筝》讲述活动中,教师运用了分组讲述的方法、老师给了不同水平的幼儿不同的选择,“可以一人讲一幅图片,也可以一人讲完整的四幅图片”,通过不同的要求,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幼儿做到“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自由展示。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幼儿轮流、等待的技能,培养“安静倾听”的好习惯。
3.了解幼儿在讲述中已有经验。讲述活动中,有时我们会发现同样图片,有的幼儿可以把图上的内容讲述的又丰富又生动,可有的幼儿讲的平淡无趣,缺乏词汇和生动的句子,词汇和句型的丰富程度和表达能力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平时的语言学习中,老师要注意幼儿词汇和句型的积累,创设多看,多听、多学、多用的语言类游戏或活动,让孩子在玩中吸取积累词汇和句型,并学以致用。在幼儿自由讲述时,老师要注意去倾听,发现幼儿是否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指导,发现幼儿讲述中的闪光点后要给于肯定。在《风筝》讲述活动中,有一幅图是小猴子爬到屋顶上拿风筝,有个孩子说:“聪明机灵的小猴子蹬蹬蹬的一下子就爬到屋顶上,取下了蘑菇风筝!”老师听到后发现了他用了象声词和形容词,马上表扬了他,肯定他的讲述,后来这个孩子对这个词记得特别牢固。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孩子们在前面的环节里有了一定的讲述经验。在这一环节里,我们可运用示范法引进新的讲述思路和讲述方法。在讲述活动中,示范运用最多的形式是范讲,即老师对某一物体或事件做简明、生动的描述,给幼儿提供模仿的范例。如传递相应的数量词“一只、”“一头”。形容词如:“红红的”、“香喷喷的”,动词:“跳、跑”,副词:“现在、还、非常”。连接词:“有„„有„„还有„„”,“因为„„所以„„ ”、“ 如果„„”等词汇和简单规范的句型,为幼儿提供有意识的倾听要求,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气和语调来进行讲述等,给幼儿提供可模仿,正确的经验示范。在讲述活动《快乐的野餐》中,教师通过讲故事引进示范方位介词,如:“在餐布上„„在大树下„„在山坡上„„在小溪边„„”,引导幼儿学习从左--右,从上---下观察图片的方法,并运用方位介词进行讲述。老师在讲述前还给幼儿提出了倾听的要求:“仔细听听老师的故事里运用了哪些好听的词语和句子呢?”让孩子带着问题和任务仔细倾听,从而也培养了幼儿良好地倾听习惯。
(四)巩固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通过教师向幼儿展示了新的讲述思路和方法后,在这一环节里就是给幼儿提供实际操练新思路和方法的机会,可以让幼儿尝试用新的思路和方法讲一讲,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巩固,迁移所获得新的讲述经验。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大图与小图结合。例如:《快乐的野餐》大班讲述活动中幼儿四人一组自由讲述时,老师给幼儿每组提供一份《小动物去野餐》小图,让幼儿能更专心更主动地去看、去想、去说,幼儿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在个人讲述环节中老师提供给幼儿和小图相同的大图,幼儿很感兴趣的手指着图片,绘声绘色的讲述,时不时地还加进一些动作;台下的幼儿也能够安静倾听与讲述的幼儿一起观看图片,在每个幼儿讲述后及时引导幼儿进行相互评价,这样也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2.集体、分组、个别讲述相结合。一般集体讲述在前,分组讲述在后,再集中个别讲述,分组是集中的延续、扩展,分组可以是教师制定的也可以是幼儿自由组合的。这种自由、灵活的方法可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你一句,我一句,没有顾虑,能够在自由放松的环境下大胆讲述。如在《风筝》的讲述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分组和个别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在活动中这种方法既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通过提供小图片让幼儿分组讲述,孩子们在无顾忌、轻松、自由的环境里尽情的发挥了自己已有的经验;在个别讲述时,台上的幼儿能大胆、自信、生动活泼讲述自己的故事,台下的幼儿也能够安静倾听着别人的讲述,在讲述完后孩子们能相互做出评价,并挑选出好的句子和词语让幼儿学习,丰富幼儿讲述经验。让后面的幼儿吸取前面幼儿的优点,更好的做到了《纲要》指出的“发展幼儿语言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3.游戏法,重难点前置。如在《送小狗回家》活动中,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个 “小动物、送小狗回家”的游戏,通过让幼儿饰演小猫、小鸭等小动物在下雨天是如何帮助小狗回家的情景表演,来感受、体验,从动作到动词,丰富了他们的感性经验,又巧妙地引入了重难点,使幼儿在体验迁移中学习讲述,既轻松又快乐。4.层层推进法。如在《小老鼠搬鸡蛋》活动中,教师按照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已有经验)、丰富讲述经验(对话、心理活动的外在描述)、提高讲述经验(幼儿互评,教师新的示范)的流程进行,每一次讲述都有新的要求,每一次要求都有新的策略,整个讲述体现出不断累加、不断丰满、不断提高的过程。
以上这些方法都不可能单一使用,只有相互融合,完美组合,才能让幼儿对讲述活动保持浓厚的兴趣,最终达成讲述目标。
看图讲述的组织形式有独特的结构,一般都从感知理解讲述内容出发,在运用已有经验讲述的基础上,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并巩固迁移新的讲述经验。活动中我们采用层层深入的提问,集体、分组、个别讲述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孩子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不断交流讲述,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只有我们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精心设问,善于启发,为幼儿尽可能提供自由轻松的讲述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莉娅.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陈帼眉、冯晓霞.学前心理学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 牟群英.让幼儿走进语言的乐园.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1版 [4] 祝士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版 [5] 张博.学前教育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
[6] 任铁平.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新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版
第四篇:幼儿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
幼儿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
两厂幼儿园
魏念萍
看图讲述是教师借助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幼儿能理解的图片,启发幼儿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图意从中接受教育的一种语言教育形式,是幼儿讲述活动中的一种主要类型。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幼儿学习的重点不是几个词或某一句、某一段话,而是学习讲述的思路以及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
在语言教育实践中,一谈到看图讲述,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图片,教师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图片,看懂画的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和什么事件等,由此形成了一个教学模式:逐幅有顺序地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及具体细节——请幼儿用简短语句讲述观察到的某一情境——请幼儿用连贯语言讲述多幅图片内容——了解图片的教育意义,其中教师会力图让幼儿相互学习优美的词汇及语句,并把教案中的讲述方式传递给幼儿。长期以来,由于过于注重看“图”“讲”述,造成此类活动所追求的评价结果是:幼儿把图片的内容编成故事了吗?故事里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吗?故事有名字吗?看图讲述活动逐渐走人“模式化”误区。即:注重教师的显性指导,忽略幼儿的主动观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学,忽略幼儿的自发关注点;注重按四要素的顺序讲述,忽略趣味性、幽默感;注重结果的评价,忽略过程的评价。
我在实践中尝试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指导策略,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幼儿独立讲述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看图讲述活动一般都以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开展,但是集体教学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幼儿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积极性不高,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幼儿的自由讲述、表演,都是相同的任务、共同的步骤,对幼儿的要求相同,幼儿接收的教学内容也一样,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整齐划一的结果造成有的幼儿吃不饱、有的幼儿吃不下等情况。针对这些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在组织看图讲述活动时,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如将常用的集体教学改为小组教学,每次活动我只需和一半的幼儿发生交互关系,增加师幼互动的效率。幼儿人数减少了,师幼互动的频率自然就加大了。幼儿人数的减少,不仅让教师在高频率的互动中清楚地发现了幼儿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也让幼儿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创设了把内心语言变为外部语言的条件。
二、分层制订教学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但是教师在日常的语言教育中,总会发现有几个或优秀或较差的幼儿,以往制订目标时总是去头尾保中间,致使在教学中两头的幼儿很难得到发展。面对幼儿讲述水平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分层设置目标,即针对不同讲述水平的幼儿设计不同的目标。有了不同层次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不用再为两头的幼儿发愁,而能根据分层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提问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把层次的发展目标作为整个讲述活动的重点贯穿始终,看图讲述活动也就摒弃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例如,看图讲述活动“月亮姑娘做衣裳”目标设置就可以分为下列三个层次:层次一,根据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辨别相似场景;层次二,借助他人的语言提示,辨别相似场景;层次三,在成人的具体指导下,找出相应的场景。
三、教学内容序列化
看图讲述活动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为其目标服务的。不同目标下,看图讲述教学过程的重点会发生变化,如果不看目标只看内容,就会出现以单一的程序代替所有的看图讲述活动的模式化现象。因为幼儿根据新图片进行讲述时,需要综合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如果幼儿的观察力不强,讲述中就会以小画面为背景,角色涵盖不全,缺乏整体感;如果幼儿分析力不强,就会停留在形象、动作中进行表述;如果幼儿的想象力不强,则讲述的故事通常平淡无味,缺乏有趣的情节;如果幼儿的表述力不强,则图片讲述断断续续,短句多,简单复句多,冗长无味。
因此,在讲述活动中,为了培养幼儿独立讲述所需的各方面能力,应该让教学内容序列化。如从形象性描述开始,第一层次主要是以人物或物体形象为主的描述,重在培养幼儿的视觉辨别力;第二层次是动作性描述,即以角色动作变化为主的描述,重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第三层次是过程性描述,即以四要素为顺序进行的描述,主要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第四层次是情境性描述,即场景和角色相关联的描述,重在培养幼儿的分析能力;第五层次是想象性描述,即以角色和场景为大部分依托的讲述,这需要幼儿发挥想象力;第六层次是独创性描述,是既包括图片角色、场景,又不受约束的趣味性讲述,可以让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充分的发挥。有了以上的划分,教师在准备活动时选择教学内容就有了依据,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图片,而不受原有教材的束缚,使幼儿的看图讲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采用多种应变策略
经过形象性、动作性和过程性三个层次有目的地讲述指导后,从第四层次开始,幼儿的想象力异常活跃,面对相同的图片,会想象出不同的情节、内容。对此,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仔细揣摩各角色的特点与场景的关联,拟好各种可能出现的故事情节,以便在教学中灵活指导。在幼儿园中,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让性格不一的教师同时分析一组图片,各拟一个具有情趣性、幽默感的情节,然后相互交流,并探讨如何恰当地回应幼儿的想象性讲述和独创性讲述,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看图讲述能力的发展。
五、学会“顺藤摸瓜”
看图讲述活动不同于艺术、数学等活动,没有成品供教师事后思考、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幼儿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计划与策略。如有的幼儿讲述时不是事先想好全过程,而是想好开头就讲,结果开头两句精彩,后面就卡壳,如果这时让他结束,他就会养成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习惯,缺乏整体观察、综合分析的习惯。因此,教师应学会“顺藤摸瓜”,善于沿着幼儿的思路指导下去,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完整讲述。
总之,看图讲述的内容丰富、教育手段灵活、语言环境宽松,能够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说话练习机会,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思想,逐步发展语言的连贯性,并促进思维、观察、口语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看图讲述活动时要时刻关注每个幼儿,为每个幼儿制订恰当的目标,选择恰当的内容,在活动中适当地回应幼儿,促进幼儿独立讲述能力的不断发展。
第五篇:浅谈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开展
浅谈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开展
《新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幼儿的语言发展中,看图讲述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非常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作为方言区的幼儿听、说普通话比较困难,且年龄差异又较大,原有的表达能力各不相同,所反应的语言情况也就有差异。一直以来,在语言教学中,看图讲述一直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重难点。
以看图讲述活动为重点,如何有计划地选材和构思,多功能、多形式地利用创设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应有的教育功能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给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练习机会,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看图讲述能力,以使每位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抓住幼儿的特点,激发讲述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所在,兴趣越浓,幼儿学习的意识也就越强。要让孩子爱上看图讲述,将“要学习”内化为“想要学习”,我们就必须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其讲述的兴趣。幼儿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新颖有趣、活动多变、有声音的教玩具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我们抓住幼儿的注意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则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孩子喜欢的、乐于接受的形象、易于理解的情节和道理为主。向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注意的图片,因为只有当图片的内容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时,才会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如大班的《猴子学样》、《明亮的玻璃窗》、《战胜大灰狼》、《蚂蚁飞上天》等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形象,适合孩子们思维特点、满足其心理愿望的主题。
语言的表达是在不断学说的积累中提高的。因为因而在活动过程中,我常用“肯定、鼓励”等语言支持、吸引幼儿。变换多种形式,让幼儿大胆讲述,鼓励孩子:不怕讲不好,就怕你不讲,讲多少是多少。对孩子们的回答,我也不要求他们一定要用多么准确或优美的语言,而是鼓励每个幼儿大胆地说,哪怕是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我都不会去否定他们,而是更进一步的去鼓励他。幼儿在语言表达时常会出现错误和不连贯,这时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就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对语言表述产生恐惧。这时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语言活动过程中,教师先根据图画内容进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大胆地讲述,或是先让幼儿自己看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他们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来保证幼儿语言发展的标准化。
只有这样,孩子的讲述能力才能越来强,他的自豪感、成功感才能得到提升。这也是《纲要》所体现的教学精神“要用支持和鼓励,与幼儿共同体验语言的乐趣,享受语言学习的过程”。
二、运用多种形式,恰当指导,提高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开设“乐乐书吧”,让幼儿将自己家里最喜爱的图书带来丰富图书角,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其中的精彩内容,这样在丰富班级图书内容的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幼儿能获取更多的阅读信息。利用一日活动中所能接触的图像信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了多媒体的手段,制作了课件,把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动画片”,生动的形象,丰富写实的场景。
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孩子表现欲强,在集体面前能大胆流畅的讲述;有的孩子较为腼腆只有在小组或个人单独讲述时才能得以自如的讲述。我们就以集体、小组和个别讲述的形式交错进行,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得以讲述的机会。有的孩子基本能理解图意,但在给图片编码讲述时有点混乱,我们则以引导其理解图意,多听听别人的讲述,从整理思路中去学会有序讲述。有的孩子词汇量较为贫乏,讲述有点像“流水账”,我们就引导其从故事的学习和阅读活动中积累词汇和优美的语句。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拔,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应答、探究和质疑,从而有效地挖掘图片隐藏的内容进行的讲述。适时地把握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层层深入,大胆表述。
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述,随时把握幼儿的思维动向。不仅要及时肯定孩子清楚、连贯的讲述,更重要的是因人而异的指出其中的不足,促进孩子的讲述技能提高。
三、明确教育目标,把握好看图讲述的环节。
长期以来,我们将这一传统的教学活动却陷入了模式化的误区。如:教师注重显性指导,忽视幼儿的主动观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忽视幼儿的自发关注点;注重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等。就看图讲述活动的过程来看,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图片—运用已有的经验讲述—整理思路——迁移讲述。但对于孩子来说如何循序渐进的学会讲述确实很难的。这需要老师细致的研究和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形式引导幼儿流利、完整且有创意的讲述。
首先,要引导孩子学会看图。会仔细看图片是讲述的前提,只有把图片画面看清楚了,才能有把握的去讲,不管是单幅,还是多幅,都需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环境、人物,细看人物的表情、动作,领会大致意思。如在讲述《小红伞》时,孩子们都能将兔子用小红伞帮助小刺猬摘果子讲出来,可是它用小红伞怎样帮小刺猬在果子的过程却总是显得不够生动,这就与小朋友细致观察图片的内容有关联了。如果孩子细心观察就能讲出:小兔子用伞柄勾住树枝把果子拉下来的。在帮助幼儿观察感知理解,把握“要讲”的内容,一般有描述性的问题,如:“有谁?”“在干什么?”“是什么?”这类问题是对画面的感性认识,是对画面初步、基本的分解。判断性问题,如“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
其次,要指导幼儿有重点地讲述,逻辑清晰。在幼儿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幼儿开始讲述。但幼儿的讲述往往思路较为混乱,急于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也常常会流水帐式讲述,重点不明确。这时教师的指导就能较好地体现作用。在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讲述时,可以向幼儿提出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画面是无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与判断进行推想。想象性问题,如“后来怎么样?”对这类问题的解答大多是由画面内容联想到画外情节的讲述。通过各类问题的有机搭配、结合,指导幼儿观察、引导他们更好地把握“要讲”的内容,以便为按主题讲述内容做好准备。要对在集体面前讲述的孩子逐一点评,在肯定的同时,把存在的问题作纠正引导,对主次作详略说明并示范。即使那会花上较多的时间,但在集体面前教师的示范会使每个孩子都受益,会让孩子在再次讲述和下一次讲述活动中尽量避免同类错误。
再次,帮助幼儿理清讲述思路,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在教师整理思路时,一系列提问则应围绕讲述内容,连贯、有序、有情节性的展开,还应该多提一些启发
性的问题。如,在大象救兔子》活动中,当讲到大象惩罚老虎时老师就会问:“大象说了什么?老虎又会怎样讲”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最后,是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讲述。这时我们应尽量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运用新的讲述经验,尽可能的避免绝对模仿复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高兴的发现孩子们能很巧妙的将每一次讲述经验运用到其他的讲述活动。如在《明亮的玻璃窗》中讲到的“金色的太阳照进„„”,小朋友就能很自如的在《大象救兔子》的开始时讲出了“金色的太阳照在森林里”;在《粉红色的雨靴》中讲到“小兔子听到xx在哭”的情节,孩子们就能很好的将情节迁移到《小红伞》的讲述中:小兔子听到了小刺猬的哭声。听到别人讲出办法来对付大灰狼,大家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什么毒蘑菇、玻璃碎、鞭炮、躲藏等等。的确,孩子每一次学习新的讲述经验,都在每一次活动中获得操练、实践,以利于巩固、迁移,并在下一次讲述活动中得到再一次尝试、运用。
通过看图讲述,我发现孩子们对讲述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边仔细看着图边津津有味地讲述着,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能,会看、会说、愿看、愿说、思维活跃,讲述能力提高,同时,幼儿的观察力、思维想象力、讲述主动性、积极性,口语表达能力、对书面阅读的敏感性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看图讲述的凭借物都是图片即平面的抽查象画面,这类凭借物只表现静止瞬间的暂停形象,因此,在指导幼儿观察理解和讲述时,如何帮助孩子们联想静止之外活动的形象和连接情节,丰富讲述内容还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该文参加“中国当代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13”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