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生命自组织模块式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生命自组织模块式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生命自组织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执笔:潘 冬 陈荣芹 泗洪县城头中心小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是教育活动中“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的一半,能否让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关键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定位于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而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许多教师认为学生没有从事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教师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往往使教师低估学生的能力,期望他们能做得象成人那样却不放手让他们去做。这使得学生不可能在语文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事实上,哪怕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已经具有自主性。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不少的经验与知识,具有了初步的交往、合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是带着自已对生活的理解和不同的经验积累进行学习的。
语文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与学虽有不同的主体承担,但他们处于同一教育活动中,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时时都产生交互作用,而且其作用方式是多向的,不仅有师与生的相互作用,在学生个体间、体间、个体与群体间都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因此,教育活动的策划与进行,关键是要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要使每一个学生自觉、自主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究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要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学的自诱发、自组织、自调节、自反馈、自纠正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与结论,要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目标、自己形成策略、自己完成任务、自己反思过程、自我矫正等一系列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由“教”到“不教”。
人的自主发展可能性的依据可以借用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所提出的生物的主体性和自组织理论来说明。莫兰认为,生物具有自我产生和自我再生的自组织能力,这个能力是通过处理一系列信息的、通过自己和为了自己的运算来实现的。“生物的最小行动都以‘我运算’为前提;通过这个运算,个体自我中心地根据它自己来处理所有的对象和材料。主体就是这样一个进行运算的存在”。这是从生物体生存意义上谈主体的“自组织”。从教育的眼光看,人的这种认识—运算活动,不仅指向人的物质生存的环境与对象,它还指向人的精神生存的环境和对象;不仅指向个体的外部世界,还指向个体的内部世界。当指向内部世界的认识和运算直接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问题时,即个体对自身的发展作出主动的思考、批判、选择目标、策划过程和准备付诸实施的时候,人就具有了主动把握自己人生和命运的个体发展意识和能力,这是人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可能,是人不同于任何生命体的最重要的“自我产生和自我再生”的能力,也是作为个体的语文学习者实施主动学习行为的内在保证。语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意识一旦激活,他便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形成对外界和自我及其关系、对将发生的行为等所能实现的价值认识并产生意愿作出选择与行动,他便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处于学习中心的位置。这时,学习就是“自组织”的。
教育和学习作为人构建自身的活动,具有高度的自组织性。“复杂性科学”认为“自组织性”是生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自组织,“指能够从环境吸收能量和信息,以补偿自然增熵失去的有序,无须外部指示便使系统要素产生共同行为,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低级程度到高级程度复杂组织的开放系统。”①这种系统动力来自于他对外的开放性和内部的自组织能力。提出“复杂性科学”的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把生命的自组织特征概括为如下公式:“自主的——通过环境——反复进行的——组织活动”。②
传统的语文教学同人的生命自组织特征是相悖的。语文是人生命的体验与表达,是人生命内涵和生命力的重要构成。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它理应尊重生命,唤醒生命,激扬生命。③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或“知识至上”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由教师控制的,理解“教师为主导”是重“主”而不重“导”,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的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强制性。在课程目标上,教材是掌握的对象,掌握教材应付考试是根本目的;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视作可以满灌的“容器”;为了掌握教材知识,应付考试,制定规范化的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教学既定的程序,向学生布置指定性作业;二是封闭性。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本、课堂,信息交流通道单一;三是机械性。为了应考,教师使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重复训练,学生整天背、读、写,作业没完没了,苦不堪言。正如一首校园歌谣所言:“上学真苦恼,书包压弯腰,睡得迟,起得早,功课多得没完没了„„”事实上,很多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设计每一个环节,试图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应付学生的考,而不
置换一下角色,当作学生想一想:这篇课文我要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学得更快?„„这种教学忽略学生的主动参与,一味加大课堂上的训练量,将课文拆成零散部件,不加品味地读、填、问、抄、背,其实是变相的填鸭式,是教师的急功近利行为。长期的被动的接受、服从,自由作为人的生命的最高属性,不是被唤醒、激活、弘扬,而是被抑制和消解。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消失了,主动探究的热情消失了,对话和体验也不见了,唯一留给学生的尚未内化、仍须死记硬背的知识。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也就成为必然。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以人生命的自组织机制以及阅读过程规律为依据,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自组织模块式模块式课堂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是以人生命的自组织功能特征为依据构建的,同传统的教学策略不同,内涵有二:一是把发展人的自组织功能作为重要目标和价值追求;二是把人的生命的自组织特征作为教学的实现机制,即以人生命的自觉、自主、自为的成长规律设计和实施教学。
1)构建教学模块。所谓模块,指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操作单元。这种操作单元不是简单的教学步骤或环节,而是由多种要素优化组合构成的、相对独立的教学操作系统。建立教学操作模块有其心里学依据。首先,“阅读是一种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包括思维、情感、动机、兴趣、想像、注意等;④其次,儿童认知“存在着多样功能上独立的、具有内在决定的单元(模块),并且彼此最小地发生相互作用”,“儿童的认知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组功能独立的模块”;再次,“儿童认知是一个领域、一个领域逐个获得的”。⑤综上可知,儿童阅读理解机制是由认知、兴趣、动机、情感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组功能独立的心理信息模块。由此,我们推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使用与儿童阅读理解机制相适应的模块。基于此,我们研制了“定向、自学、对话、品赏、展示、反思”六种分别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教学模块”。
2)六种“模块”的教学策略 “定向”模块
只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才能在教与学中尽量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种心血来潮即兴发挥,兴之所致离题万里的语文教与学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与学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定向环节能很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前提,这里两者要相互交融,前者为后者服务。完成定向的任务,即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制订适当的学习活动的指向,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由学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自己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目标的制定要遵循教师制定学生认可,师生共同制定学生执行,逐步向学生自愿、自主制定的原则。
“自学”模块
有了学习目标,通过自学课文,深入思考,让学生在自学中探求知识、发展能力。包括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目标,按照教材的逻辑程序,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地分析、理解教材,并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对学习目标层次(认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作出自主达成。这是学生自觉积极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认知过程。自学的方法是:“四遍自读法”。第一遍:初读全文,粗知大略,圈注字词;第二遍:朗读文章,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第三遍:推敲大意,概括中心;第四遍:提出问题,准备研讨。其中前三遍可在课前预习时做好,后一遍在课堂上解决。教学中,要注意三点:①积极营造读书氛围,提高学生的自读欲望;②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③培养学生边读边思,随想随记,以及圈、画、点、画等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课外自学——预习,要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学生作好预习笔记。学生在课堂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投入全部的关注和热情。要通过巡视,了解学情。对于各类学生都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指导与训练,逐步实现学生的自组织学习。通过自学,学生对课文已有初步理解或疑问,为进一步讨论、再质疑奠定基础。
“对话”模块
“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取不是靠教师的简单传授,而是学习者自组织的结果。当然这也不是学习者独立能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完成的。”⑥这一教学环节旨在学生自读感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对话”的方式自主交流与表达对文本,与同学,与教师的感悟和理解。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或理解或认同或疑问或质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归类,组织交流,学会倾听,共享课堂上生成的语文情感、语文素养和精神力量。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寻求答案。教师不但要学会倾听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巧妙启发与点拨,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教师还要引领着学生与文本,与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知识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完成,学习本身也变成了自主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通过学生自身不断遭受挫折,不断调整信息反馈,不断获取成功的“自组织”教学行为,使学生自觉保持激发状态,以积极的非平衡行为去获得学习上的平衡。
对话的内容重点在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交流自主阅读的收获,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第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在自主阅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第三,表达与同学和老师的不同见解,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更准确,更丰硕。对话的方式有: 〔1〕生本对话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平等对话,重在信任每个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引导着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生生对话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多的领略他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形式,及时启发与点拨,提升学生对话的质量。
①互补式对话:引导学生一方顺承另一方的意思说,对另一方所说的进行补充或深化另一方的意思。
②正反式对话:促使学生一方与另一方的交流内容呈现正反方,双方从正反两方面说,使交流内容互相衬托,交相辉映。
③扩展式对话:引导学生各自表达自己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各方的意思又能和谐地统一于主旨之中。
④辩论式对话:引导一方发言批评、否定另一方,提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引发争论。
〔3〕师生对话
教师和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是对话教学环节的重点。教师与学生真诚地沟通,平等地对话,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去影响、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引导学生发现他人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表达,学会借鉴。这样,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使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鼓励学生畅谈、交流自读课文的收获;②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注意从他人的发言中得到启示;③启发学生质疑、答疑;④教师要注意引导,适时点拨。
“品赏”模块
“自组织”理论指出,系统的自组织活动是摆脱了来自别的系统指令约束的自主过程,无自主则无自组织。学生的学习具有自反馈的一面,这比来自外界的反馈要重要得多。自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不仅善于从外来的反馈中获取调整自己行为的信息,而且还会自觉地在接受信息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修复、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形成一条系统内部的信息回路,更及时地协调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没有这一过程,学习过程的协同有序则可能是迟缓、盲目、被动而非自主的。⑦这一教学环节是在“对话”之后、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体悟、欣赏、探究课文的精要之处,使学生从理解内容走向理解形式,从“整体感知”到“部分深究”,将语文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在“信息”交流中,获得更准确、更丰富的知识与智慧的体悟,实现阅读的“自我超越”。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丰富、文情并茂,值得欣赏的东西较多。教师要启发学生品出课文的“美”来,才能使其真正获得审美体验,生成语文素养。还要教会学生评价自己和别人的独到学法与感悟方式,强化审美体验。教学中要注意三点:①启发学生发现“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写得精彩?”即让学生体悟、寻找、发现“美点”;②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体悟、品味、欣赏课文的美妙之处。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独到学法与感悟方式并真诚赞美别人。
“展示”模块
此教学环节旨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课文的感悟、理解。是检验学生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学习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形式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呈现出来,并组织评价。展示的内容是围绕学习目标与对话的体验,或是朗读,或是感悟,或是设计等等。展示的方式主要有答问、陈述、演讲、练习、操作等。通过获得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便于教师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学生通过展示满足了表现欲望,确证自己生命的力量,唤醒、发展自主、自立、自强精神,培养创新个性;另一方面通过展示表现的是“知识”的外化,即学生把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体验应用于实践活动,在设计表现方案和实际表现活动中,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提供展示平台,鼓励学生表现对课文品赏的收获。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三点:①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欣赏课文的美,让他们感受收获和成功;②要选准展示内容,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③在别人展示时,要认真观赏,共享收获和成功的快乐。
“反思”模块
反思是一种自动的自我演化,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进行了客观的全面的审视与深思,从而发现不足与肯定自我,在思维深处总结出某个结论或目标,并在潜意识驱使下使整个认知结构倾向于向这个方向演化,最终形成元认知。在自组织的过程中,学习者应该完成自我定向、自我学习、自我调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总结等活动,以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预设的目标。把反思作为一个教学的环节,旨在让学生和教师通过“反思”更加促进学生的的发展。“反思”对学生而言,是指作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之外,认识、考察、判断自己学习行为的活动。它是学习者巩固知识与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是优化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学习最终是学生自我需求、自我处理的过程”,所以他们必须“能意识和体验到自己的认识过程、学习能力水平、已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能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改进自己学习的决策”。⑧ “学习反思是一种
主动思考,是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自组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有效生成。”⑨反思的内容包括:一是检视自己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回忆和分析自己是学习过程与方法;三是在自我评价、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调控。其做法是:①创设“反思”情境;②提出“反思”问题;③引导学生对照问题逐一回忆、思考;④交流“反思”的收获。“反思”对教师而言,就是引导学生有效地完成“反思”,查漏、补缺,适时点拨。针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增强知识内化、迁移,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3)运用“模块”组合成课堂教学结构。
小学语文模块式自组织课堂教学模式的六种基本模块为:定向、自学、对话、品赏、展示、反思。运用这六种教学模块可根据课时需要组成所须的课堂教学结构:
结构一:定向—→自学—→对话—→展示—→反思。适合一篇课文的第一教时的教学;
结构二:定向—→自学—→品赏—→展示—→反思。适合一篇课文的第二教时的教学;
结构三:定向—→自学—→对话—→品赏—→展示—→反思。适合一节课学完一篇课文的教学;
结构四:定向—→自学—→对话—→反思。适合文章的片段教学。
结构五:定向—→自学—→对话—→展示。适合课前预习。结构六:反思—→定向—→自学—→对话—→展示—→品赏。适合课后延伸的巩固。
当然,要较好的实现“小学语文生命自组织模块式课堂教学策略”还要有一些必要的辅导课。如:
1、学法(学习习惯)介绍课:很多学生学习不得法,效率很低,这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设专课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学习。学习方法教师必须教一些,也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总结一些。内容包括:学习常规、学习语文学科的方法,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2、自学课:①教师向学生布置自学提纲并进行自学前指导谈话。②学生紧扣提纲进行自学,并将自学成果写在笔记本上。③做一些参考练习题以检查学生自学成果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3、启发课:①教师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讲解本册、本单元教材的知识体系或一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为学生理解难点提供必要的基础。②教师围绕重点,讲解难点,引导学生从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中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③教师讲完一个问题,要鼓励学生提问,造成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空气。④教师要总结一些有规律性的知识。
4、复习课:①教师布置复习提纲并进行指导谈话,复习提纲比自学提纲更简明扼要,抓住要领,突出主要问题。②学生按教师布置的复习提纲,反复思考仍未解决的问题,达到完全理解的目标。③教师请学生当着全班同学宣讲他们的复习笔记,然后进行评论,提出优缺点,以加深学生对单元教材主要问题的理解。
5、作业课:①教师布置作业和指导讲话。作业要围绕教学目标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要收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②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回进行指导。③教师小结在作业中发现的问题。
6、综习课(单元测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复习和练习,进行独立思考,使所掌握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念化,所学的技能进一步综合化、熟练化,并同时提高自学能力,发展智力。
7、自改课:①教师上课前抽调一部分学生的作业(阅读练习和作文)看,从中发现一些问题;②教师根据发现的问题,写出自改课的目的,并进行指导讲话;③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改作业;④教师请1─2位同学当着全班同学总结自己改作业中的情况。⑤师生共同评论,教师总结。
参考文献:
①杨桂华:人类社会与自组织系统理论【J】.北京教育与研究.1998.3.27
②莫兰(法):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4
③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J】.江苏教育研究.1999.3 ④朱作仁,语文内教学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90 ⑤翟文静,李其维.认知发展领域特殊性与信息封闭【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⑥冷波: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设计分析【J】.⑦施中笑:自组织行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⑧吴也显、刁培萼:课堂文化重建的研究重心:学习力生成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⑨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J】.江苏教育研究.1999.3
第二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陕西宝鸡陇县东风镇杜阳明德中心小学蒲广平
内容摘要:
结合教学经验,从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性评价等方面总结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顺利达成的方法。关键词:语文;高效;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新型学习方式逐步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无论如何,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必须以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而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教师应如何发挥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主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呢?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育即教育者为受教育者创设适合个性发展的和谐教育环境和氛围。语文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下形成良好的人文品质。需要加强教学目标设立的合理性:一方面,明确学生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开展写作课程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体现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及所采取的教学手段进行全面分析后,设定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此方式促进相关学习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需注意尊重学生,使学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获得教师的有效帮助,进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时,语文教师需加强对每个学生的全面关注,进而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能力及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开展写作课程,使每个学生的写作思维、写作技巧与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注重课前准备
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在课前做扎实的准备工作。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一是设计好自己的教学方案。只要深入考虑变化了的学生因素,再加上有关该课的日常知识,积累方法,就很容易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高质量的新教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认识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使用教案,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所提的问题有价值,有启发性,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要充分利用资源。网上关于中小学教材每章每节每课都有教案和资料,以供教师方便快捷地体会借鉴,结合实际生成新的教案。另外,制作好教学中必需的课件及课堂练习。当堂巩固,当堂消化,当堂吸收,当堂反馈。三是搞好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同时,多浏览本专业新报刊,借鉴最新成果,寻求最佳方法。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教师在备课时,特别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挖掘教材内容,使其多样化、多层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抓住重难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此外,还要设计并重视课堂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及所学知识展开讨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在采取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要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讨论,并评析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利用分组讨论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将不理解的语句标注出来,并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为什么乌鸦将石子叼进瓶子,水会慢慢上升”等。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取长补短中全面发展。
四、科学、合理的有效性评价
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学习信心。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认可,尤其是小学生。教师对他们的看法在他们心里的重要性甚至胜过家长,有效的评价方式是促使小学生积极向上的重要手段,教师恰当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首先,评价要民主,民主科学的评价方式可增加师生间的信任度,促使学生在民主的环境下放开自我,积极表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水平。其次,评价标准要注重分层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不能是唯一的,这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在公平、公开、公正评价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互评或自评。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评价标准也应不同,要对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给予认可和鼓励。在评价中不断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才能增加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总之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在 新课改的指导下,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尝试着将更多新的理念引用到语文教学中,扬长避短,除旧更新,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做出努力。参考文献:
[1]王树红.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8):185.[2]梁华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简谈[J].读写算(教师版),2013(34):255.[3]谢金茂.关于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7):79-80.
第三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准确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关键词 教学;课堂;课程改革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某些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我们发现:许多课堂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性”。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的初步探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语文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简单、枯燥、平庸,没有创意,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化性。那么,如何去创设优化性的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问题要紧扣有关的语文学习内容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扣语文有关的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语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语文知识方面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语文实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语文奥秘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语文的特点,经历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组织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有的老师认为,一堂课中如果没有小组合作探究,就体现不出新课改的理念,于是,不用合作讨论的问题也去讨论,结果讨论不但没有效果,浪费了时间,还使学生产生了浮躁的情绪,不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我认为要组织探究活动一定要考虑这节课是否有探究的必要?是否每篇课文都要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如果这节课真的需要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话,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四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工作。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工作更加注重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就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分析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工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要看课堂效率如何,而要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同样,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下面本文就结合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深入了解学生是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基础
在以往教学的过程中,本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即真正在各个方面表现特别完美或者是各个方面表现特别差的学生几乎是很少见的,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或者是优点,只是某些学生的优点多于缺点。同时,各个学生也具有自己的明显特性,这种特性反映在学习上,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如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记忆能力、知识掌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不相同,兴趣偏好不同,都会反映在学习效果当中。
高效课堂强调的是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要想更好的构建起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老师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对其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把握清楚,这样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
本人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语文小组活动,让那些具有人际交往天赋的学生担任语文活动小组的组长,负责协调各种关系,让课堂气氛活跃。而让理解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语文小组的学习组长,负责小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小组变得更好,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创新师生备课,建立高效课堂
可以说,备课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过程中,备课只是老师的工作,反而忽视了学生对于文本以及基础知识的有效预习,更缺少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环节,因此说,为了构建起高效课堂,在以后的备课中,要创新理念,实现师生备课。
学生备课,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等进行课前的有效预习,老师在课前需要将预习的具体要求和预习方法讲给同学,并提出检测的措施。同时,老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升每个人的预习效果。
如在识字教学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将课文中“我会认”部分的生字圈出,并将书中生字表的生字注音并识记;而对于“我会写”当中的生字,则要求学生注音,并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组三个词语,并将该字音序查字法以及部首查字法需要查的拼音和部首标出,这样学生能够对这一个字掌握的更清楚,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效率也会更高。
在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老师备课,则需要打破传统备课的理念,要追求创新,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备课。具体来讲,在备课的时候既需要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涉及到少数学生的低目标要求,遵循由难而易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有效创设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景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能够将学生很快的带入到课文当中,便于其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在语文课堂中,不管是课文内容讲解,还是识字教学,在导入情景的环节上都要力求简洁,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接的唤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老师创设一种直接且具有趣味的情景。如在讲解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瀑布的雄伟和壮阔,理解作者通过夸张手法表达的情怀,可以直接将庐山瀑布的相关视频资料或者是图片资料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对其整体的面貌和气势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讲解古诗具体内容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容易理解。
情景的创设还可以通过设置有效问题的方式,因此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启发学生并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教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说,设置有效的问题也能够提升课堂的效率。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难易程度要得当,好中差学生的问题都应该涉及到,并且要严格的控制好问题的数量,避免提问随意性现象的出现。提问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让学生学有所思,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在改革中不断创新,而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就需要在创新中不断完善,更好的发挥作用,基于此,就需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起高效课堂。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当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开祥.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0(9).[2]王玉春.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东方青年?教师,2013(11).[3]郑文英.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软件:教学,2014(11).
第五篇: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对象,要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有效果。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地,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保障。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品格、修养及情操的重要阵地,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低,还关系到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离不开兴趣,特别是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述而》中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当学生进入“愤”的心情时,教师“启”,当学生进入“悱”的心情是,教师“发”,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佳。传统的教学工具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今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时,如果仅仅让学生看到一张静态的挂图,然后让他们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气势。但对于北方没见过江水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想象。既然不能身临其境,理解是可想而知了。如果播放钱塘江涨潮时的视频,效果肯定非同一般。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听一段钱塘江潮来时的声音,让学生先学会听,让他们说一说听着这潮水的声音,会想象到一幅怎样壮观的画面。然后再放一段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让学生能够耳闻目睹,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汹涌波涛,相信学生会更有兴趣去学习这一课。语文课堂上,我还经常让学生当“小教师”,上台领读,教同学生字等,每两周还要评出“朗读之星”“发言之星”。正是这些“榜样”,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模仿对象,激励着他们不断进步,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各个争当榜样。
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入语文天地,为学生开启一扇文学之门,使他们能在语文世界里遨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叶圣陶《瀑布》这首诗时,瀑布的景象是雄伟壮丽的,但是,诗中所提及的瀑布的声音“叠叠、阵阵”;瀑布的景色“珍珠的屏、白银”,还有那“如烟、如雾、如尘”,如果仅仅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仅凭文字和图片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声势和美姿。此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信息进行图、文、声的综合处理,向学生展示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等,同时配上课文朗读录音,刺激学生的视、听觉神经,让学生领略瀑布的美。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了,语文课堂就会鲜活起来,就会绽放异彩。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一堂有生命的课,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教,而是师生“问”“答”的互动。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一是与教师思想的交流;二是从教师那里得到肯定,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不仅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一个经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就能起到有的放矢的功效,唤起学生的注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及时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以及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提问的实效性,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分层提问的原则。对于优等生来说,太容易的问题无法刺激他们的思维,不利于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来讲,过难的问题让他们备受压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教师要灵活设计课堂问题,可针对同样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也可针对同一问题,要求学生在答题的深浅度上有所区别。
四、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其实,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呈现出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问题),深入开展自主学习,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有时,学生的拓展延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准备话剧表演。在课堂教学中把文学作品改为话剧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在小组内进行故事复述,理解课文的文学性。从课堂的实效性来看,学生记得牢,巩固较好,理解深刻;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兴趣浓,热情高,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