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远程资源使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
白云区第八届晨曦杯信息技术教学成果参赛论文:
利用远程资源使语文课堂
变得更精彩
姓名: 王 柳
单位:贵阳市白云区程官小学
学科:语文
联系电话:***
利用远程资源使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
贵阳市白云区程官小学:王 柳
运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在运用声音、影像、动画等功能把课本上不动的画面动起来,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孩子们对动画片是不会拒绝的,并且恨不能把自己的耳朵竖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难道还用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听好了,听好了!”吗?利用远程资源上课,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每次到远程教育室上课都会被他
们那
欢呼雀跃的神情所感染。上起课来得心应手、课堂气氛活跃,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一、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素质提高快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太空生活趣事多》之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太空知识的文字相关资料,学生课前就已经通过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太空的知识。这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学了《我是什么》一课,我让学生思考除了书上所说水变成云、雨、冰雹、雪外,你水会变成什么。学生查找了一些科学知识,最后创造性地得出水还可以变成冰、雾。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的培养。在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具有充分自由、独立的学习空间,有充足的时间动手动脑,这就不断地促进了学生增强自觉性,培养独立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媒体,这些都大大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快速成长。
二、形象地展示知识的形成,为之充分把握作铺垫
1、幻灯片的运用。从儿童思维的思维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在分析课文之前,用幻灯片演示整体感知,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黄山奇石的美,以此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从而形象生动地演示了课文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充分把握课文知识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视频动画的运用。
美丽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远程资源中的动画对学生的吸引力更要远远超过直观的教学挂图。学生通过观看画面,从而牢牢记住画面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时,文中讲了很多丑小鸭的遭遇及最后是怎样变成漂亮的天鹅的。如果单凭老师用嘴巴讲怎样怎样,学生听着无味,老师也会觉得讲的无趣、费劲,效果不好。所以,运用美丽的动画等画片来讲授这就省时省力、效果倍加。学生的兴致较高,接受效果好,学生的兴趣也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我教起来也就十分轻松了。又如:在《识字七》(第二册)的教学中,用电脑课件播放小熊猫找家的经过,让学生去理解是与非、深与浅、冷与热、热情与冷淡等一系列的反义词。在生动有趣的画面的吸引下,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的热情非常高,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学目的轻而易举地就达到了。通过远程教育课件的运用,为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作了充分的铺垫,为学生全面地、扎实地掌握知识点奠定了基础。
三、远教方法灵活、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使学生寓教于乐 远程教育可以提供虚拟的教学环境,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便捷的讨论空间,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发现法、研讨法、创造法、演练法、表演法、论辩法、智力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在远程教育条件下还可灵活使用虚拟课堂讲授法、虚拟实验操练法、课后浏览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如:在《秋天的图画》(第三册)这一教学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电脑屏幕上随着我教学目的的需要逐一呈现主题内容:蓝天中大雁向南飞、树上的黄叶飘落下来、金黄的稻田、瓜果飘香的果园、火红的枫叶和高粱、田野上丰收的景象以及秋天特有的果实等。随着内容的需要,电脑画面出现了动态的内容,学生都不禁地发出“哇”,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教学活动上。通过这动态的画面,生动又有趣味性的演示、讲解。一下子便吸引住幼儿,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远程教学资源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各种优良素材,包括视频、动画、文本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课改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保障。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发言,有什么就说什么,有时还会要求学生根据资源中的素材入境表演。远程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视频、动画、文本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倍增了学习兴趣,倍增了教育教学效果。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的快乐。
语文课堂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心得体会
2009-2010-1
教师:王柳
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尤其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也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在结合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播放了邓小平爷爷生前工作及对少少年儿童关心的视频资料,看完后我提问学生:看完这个片段后你有什么感受,一个学生回答说他比较难过,原因是他看到邓爷爷太辛苦了。接着我问学生那我们应该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来想念邓爷爷呢,至此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渗透到位。由此可见,这个视频资料在学生对人物的情感把握上所起的作用是较大的。再者在进行课文朗读的训练中,低年级学生虽摹仿力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积累少,就很难把握课文所表现的情感。由于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其范读,学生摹仿朗读;让其播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学生配乐朗读;让其播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画面,学生共鸣式朗读,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指导朗读《黄山奇石》时,我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以舒缓、轻柔的音乐为背景,并展现黄山的美丽风光,让学生边欣赏边朗读,学生都深深地陶醉其中,教学效果非常好。
从这些事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将远程教育资源引入到课堂中的优越性,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有着神奇而独特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就会事倍功半,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灵活、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让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第二篇:利用农远资源让初中语文课堂更精彩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利用农远资源让初中语文课堂更精彩
作者:薛春英
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3年第01期
【摘 要】农远资源现以其直观、形象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欢。农远资源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让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课堂更精彩,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远资源;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加深理解感悟;学会学习
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如一股清新而强劲的东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为我们农村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丰富了教师的备课内容,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现结合我在语文实践中,运用农村远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农远资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农远资源中许多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材料和丰富的视频资源,极大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教师只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握课文的教学目标,对农远资源进行有的放矢的选择、剪切、组合,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运用农远资源,创设轻松愉悦的情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课时,我运用农远资源,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播放罗布泊昔日优美景色和今日苍凉的图片,创设一个对比鲜明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学生连连的惋惜声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看到了昔日罗布泊的美丽与今日的荒凉,同学生一定会问: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变成了今日这个样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往篇文章会给我们答案。”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农远资源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再加上学生阅历匮乏,以及认识世界能力有限,对于文章中介绍的一些重要内容难以理解。而农远资源的运用则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把握,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在教学 《苏州园林》一课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苏州,更没见过苏州园林,我在备课时就通过农远资源整合了大量关于描写苏州园林的文字信息、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源,教学时便把这些关于描写苏州园林的文字、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源展示给学生欣赏。让学生仔细聆听声情
并茂的音响,认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形成丰富、新颖、多面、立体、强烈的视觉、感觉、听觉印象,产生优美、愉快等感受,从而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合理运用远程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文字组合模式,使直观、形象、生动的声、像进驻头脑,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没有唯一的答案,中国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一些问题的解答是多样化的。
如在教学《散步》一课时,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看一段歌曲视频《跪羊图》,使学生深受感动,看完视频听完歌曲,我因势利导用一段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们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这时学生所说的是发自内心的,也是最感人的。
三、利用农远资源可以加深理解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中,往往需要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农远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运用农远资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例如在学《观潮》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在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情景及潮的响声比较陌生,仅从字面上很难感受到潮来时的壮美。我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中的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受到潮来时的壮观景象。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在教学《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文中有很多语句理解不够深刻,我从农远资源中剪辑了部分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片断给学生播放,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日本践踏中国东北土地、侵略中国人民的真切画面,并与语句相结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爱国的情感,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无限憎恨之情。
四、利用农远资源让学生学会学习
“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应该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学会老师传授的知识,更应该培养他们怎样获取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农远资源不仅成为教师备课的资源,也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如教《中国石拱桥》一文,学生对桥的了解比较少,如果单凭文本根本唤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谈不上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自豪感。为了充分发挥农远资源的优势,我发动学生亲自到资源中查找相关资料,把课文朗读、桥梁的发展史、古今
中外的桥的发展与演变图片、视频等资源下载下来,上课时与大家分享,这时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也特别有成就感。
总之,农远教育资源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农远教育资源,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以上只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点滴体会。实际上,现代农远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极其广泛。要真正运用农远好资源为教学服务,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学习和研究。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恰当、合理地运用资源,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产生伟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诲出书社2003年版)
[2]张剑平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现代教育技术》何克抗主编北师大出版社
[4]《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三篇:利用PowerPoint,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利用PowerPoint,让语文课堂更精彩(张娜)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已经开始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使用,由于电化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师生的欢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电化教学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硬件配套的数字媒体资源成为教师们的新宠,在网络中越来越多的被上传下载,教师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自己所需的媒体资源备课。
“上课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通过课堂教学挖掘出教材的内涵,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艺术效果呢?我认为,沟通人们的各项官能,运用直观、形象的影视图片,将知识高度浓缩、简化,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教与学达到高度和谐、统一,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组合,这样就会产生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在新形势下,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理论创新进行着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大多局限于以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来补充课本教学的不足。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作者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教育研究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既迅速又牢固。多媒体计算机把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愿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让学生调查宇宙同地球的关系,在课前播放,使学生的兴趣大增。
2.利用学校信息化环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当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如《丰碑》一课讲述了一位将军在云中山行军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因未穿御寒衣服被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服的军需处长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对过去年代的特定环境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位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我在教学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一边请一个同学读,一边演示我制作的画面: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上;慢慢地,树干变成大雪覆盖的云中山,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透明的丰碑矗立在云中山上。同时,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音乐,这画面、这声音强有力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时,学生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对整个红军队伍、对无数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学生的认识、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再如,我在教学《南京大屠杀》时,提前一天组织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电教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美,再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许多学生边看边流泪,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有感于心。
总之,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给学生激发兴趣,创造思维机会,创设思维环境,其直观、形象、生动的动态教学方式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愉快情绪。
第四篇:语文课堂更精彩
互联互动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我的“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实践
辽宁省营口实验学校
张婷 刘伦昌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学习内容 学习方式 互联互动 摘要:“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人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终端,并能够运用所提供的学习的平台和资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整个知识构建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彰显。
回首走过的教学历程,从多媒体教学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从远程教育到实现“班班通”;从网络整合课到移动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学校的教育、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我们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特别是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它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一、构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 让学习随时随地得以实现 什么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终端,并能够运用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的平台,进行有效的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实践始于2002年,这种学习方式作为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逐渐被教育界广泛关注,它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每个学生都拥有数字化学习终端的基础上开展的个性化学习。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延伸学习”融为一体,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一对一”数字学习,从学生课前的提出的问题入手,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给学生更多体验的机会。通过实践我发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利用资源的主动、自主的学习;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随时利用学习终端中提供的学习的平台进行生生间的讨论、师生间的交流、生本间的互动,真正意义上让学习随时随地得以实现
二、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古希腊人普罗塔戈三千年前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信息技术是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作为“数字土著”一代的他们拥有大量的数字化设备,并能将这些数字化设备运用都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他们的学习方式与前辈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是新形势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课题。为此,几年来我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不断地实践着、摸索着。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输式教学转变成为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教学形式,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接收器”转变成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老师则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前预习整理资料: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前预习往往不被教师所重视,即使教师布置了课前预习,学生也很难搜集到与课堂学习切实有用的相关资料,往往只能借助教师课堂上的课件演示,了解和想像课文内容。而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来完成课前的预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上传班级平台,教师通过浏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并将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带入课堂,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课前 我布置学生到网络中搜集关于桂林山水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学生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自主搜集资料并上传平台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平台上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并提出学习中的疑问,我将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梳理出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桂林的山和水有哪些特点?”2.“作者运用怎样的方法来描写桂林山水的这些特点的?”作为课堂研究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前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更广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可以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 掌握新知: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相关的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搜集信息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改变了以往课堂中老师教、学生听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仅凭文本阅读寻找答案的教学模式,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生自主的思维能力和习惯。而教师则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判断所查信息的有效性。
合作交流解决重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要进行大量的讲解,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时间长了学生听起来会感到乏味。而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为了解决“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选择这些资料的理由,讨论中学生有分歧、有争论最后达成了共识,而教师也参与其中,对学生忽略的因素给予及时的补充和指导,学生很快了解了“威尼斯小艇在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教学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拓展练习提高能力:布置课后作业,是对学生掌握新知的检测。而让学生完成课后拓展练习,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检测,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完成拓展练习的能力不高,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就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在《彩色的非洲》一课的教学中,课后我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走进网络搜集关于“亚洲”的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大洲的风土人情,并将自己的收获上传到班级平台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些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QQ群和班级博客与其他同学进行对话、讨论来达成共识。形式多样的学习、评价方式,改变了教师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的互动活起来
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的围墙,拓展了学习手段和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真正实现了知识构建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来完成的。
1.带着问题,自主性学习
在“一对一”数字化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打破了“问答式”的学习方式,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平台搜集相关资料,上传平台交流感受,从而解决疑问。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讲学生回答,而“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人机交互、协作交流中学习。
《彩色的非洲》是一片略读课文,在执教这一课时,我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关于非洲的资料,了解非洲多姿多彩的景观和艺术。在学生主动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学生很快了解了非洲植物、动物、生活与艺术的丰富多彩,在这种自主、快乐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2.互动交流,探究性学习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仅凭文本阅读和有限的课件演示是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因此,学生对课文内容也很难有深刻的理解,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同课文中的描述相结合,在头脑中很容易形成立体的表象,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颐和园》一课教学中,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所以不了解颐和园的的样子及其布局特点。在学习汇报中,师生共同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的样子及其布局特点。
通过观看媒体,学生亲眼目睹了颐和园的布局特点,对颐和园有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此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再次朗读相关的语句,文本的描述与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浑然一体。
3.读写联动,合作性学习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而读写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采用“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而这一过程往往忽略了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与评价。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中,我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上传到小组讨论平台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大家对上传感受进行交流、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例如《长城》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是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让学生体会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是教学的难点。基于学生在对长城有了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教学中,我播放短片,让学生再一次看到长城上巨大的条石、方砖,引导学生联想: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劳动人民是怎样把这巨大的条石搬上这陡峭的山岭? 此时,我顺势而导让学生把自己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长城的赞叹发表在自己的小组讨论区。当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时,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体验融入到朗读中,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进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而且,课后在家里还可以和老师、同学之间,通过每天“相约七点半”的QQ在线时间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带来的无限便捷和快乐。
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的心灵亮起来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是以文本教材、挂图、教具等来呈现教学内容的,而“一对一”数字化的教学改变了这种传统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它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文本、视频、音频、图片相结合的立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保障与支撑。
1.前置作业布置,未学文,先有感 一篇再美的文章,如果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也很难产生共鸣。“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我在课前有目的布置学生到网络中搜集相关资料,并将资料分类上传到班级的学习的平台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搜集、互动交流,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课前我引导学生自主到网络中搜集关于长征的相关资料,并分类上传到班级的学习的平台中进行交流、讨论。当一张张经典的图片、一段段精彩的视频、一句句赞叹的诗句通过学习的平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长征的印象初步定格在孩子们的脑海之中。
2.课堂互动交流,课正行,情愈浓
学习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难以入情入境的充分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因为课文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又无法亲眼见到昔日圆明园的景象,文中所描写的“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词句,学生是难以通过读书所能领悟的。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数字化 “校本教材” 学习资源,学生边读书边勾画,遇到不懂的问题打开学习资源查看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有效地将学习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课后作业拓展,课已尽,意犹存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课堂的讲解部分,而忽略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拓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每节课后我将分层作业发布到班级平台的作业区中,引导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完成作业,并将作业上传平台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评。例如:在执教《慈母情深》一课时,我以“感恩父母”作为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文章上传到平台并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同学们踊跃地投票评选出了“最佳作品”,我将其制作成视频短片在校园电视台播放,这也为本单元的习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情感还在延续,正可谓“课已尽,意犹存”。
在“一对一”数字化的语文课堂中,我惊喜地看到,学生思维动起来了,学生的互动活起来了,学生的心灵亮起来了,互联互动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基础课程改革纲要》http://2001—9—26.
第五篇:如何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如何使自己变得更优秀(2010-06-10 20:02:25)
转载标签: 励志理解力志向偏执狂两种优秀
每一个人都想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可如何才能变为一个优秀的人呢,这或许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问题。励志书上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或许已不胜枚数,可在实践中被检验有用的却只是下面几条:
第一,立志。作为一个男人,要想在社会上顶天立地,干出一番事业,不立志是不行的。志向决定人生。志向一旦确定,就应该像磐石一般坚稳。生活都应该朝着志向的方向前进。只要你的生活有方向,即使路途会有坎坷不平,但总有一天你会到达世界虽然一直在强调公平,但这终究还是一个强者为王的世界。就像比尔盖茨曾说的:世界并不在意你的自尊,世界在你感觉良好之前,首先要求你有一番成绩。虽然很残酷,但却一语中的。
第二,理解力或悟性。正如李开复老师所说的同理心一样,成为优秀的人之前,你必须有很好的理解力。理解力包括你理解社会周围人或事的能力,也包括也理解他人的能力。天资好的人,或许并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做到。但倘若你理解力有限,你就必须下大功夫去培养你这方面的能力。广义的理解力我想应该包括怜悯心,善解人意,换位思考的能力,关心他人等等。狭义的理解力是指你理解一件事或人的能力。
第三,自制。这个真的太重要了。一个优秀的人肯定是一个自制力很强的人,正如一句话所言:要想管好别人先要管好自己。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客观的阻绊外,人性的弱点要占很大一部分。譬如懒惰,拖延,粗心大意,骄傲等等。这些弱点往往是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正如一句话所言,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其实一个人只要把自己战胜了,世界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第四,习惯。习惯真是太重要了,认真观察你就会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习惯生活,过去的行为方法,过去的思考方法,过去处理问题的模式等等。习惯左右着我们的生活。一个优秀的人首先是由一个良好的习惯。习惯成就一个人,也会毁掉一个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处理问题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一笔莫大的财富。
第五,阅读。阅读的力量不言而喻,只有借助于先贤古哲的智慧,你才能站的高望得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读书是不行的。
第六,思考。优秀的人都是善于思考的人,特别是在于对每件小事都要去思考。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苏格拉底。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对人生是大有裨益的。
第七,主动。主动地表达,主动的做事,主动的计划。主动这个词真是太伟大了。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是主动的人,被别人抢着鼻子走的人是慵懒的傻蛋。生活中一般你只会有两种选择,要么自己安排一切,要么被别人安排一切。主动的精神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精神,主动的安排自己的人生,主动的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等等。所以优秀的人一定是学会了主动做事的人。
总之,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一个确定了目标,然后一往无前的人;一个能洞察人性理解别
人关心别人的有人情味的人;一个在成功路上勇敢地战胜自己约束自己朝着目标迈进的人;一个拥有了良好习惯的人;一个懂得阅读重要性的人;一个凡事都想弄个究竟善于思考的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一个优秀的人决不是疯子或者偏执狂,疯子或者偏执狂或许会成为成功的人但却不一定成为优秀的人。优秀的人一定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能主动的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并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然后他拥有别人所没有的出色的品质,然后才是一个拥有了世俗的成功的人。就像金庸小说中的郭啸天,《水浒》中的林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