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
一、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学方法(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通过教师以学生能接受的简明语言,系统连贯传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讲授法一般分为讲解、讲述、讲演3种方法。
讲解法是叙述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的有关事实、现象、定理、定律的方法。讲解法要具体分析、解释与理论有关的内容。
讲述法是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述事件、过程及其结果的方法。讲述法强调对事物、事件的陈述。
讲演法是教师借助于语言与非语言的形式,完整系统地讲解事实,而且深人分析与讨论事实、事件、定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讲演法强调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有结论。在运用讲授法时应注意: 1.保证正确的科学性与思想性。首先要有明确、清楚、正确的论点,读物内容既符合科学性的要求,X.具有正确的思想导向:其次,运用论据应典型、准确、生动,论据要与论点相一致,并能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再次,论证的过程应符合逻辑学的基本要求,基本概念要准确,讲授内容要前后一致。
2.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与艺术性。在运用讲授法时,教师的语言技巧与艺术特别重要,语言要精练、清晰、生动、形象;充分运用形容、描绘、比喻、引证、比较、自问、反问等方式;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以及讲授的速度、讲授的声音:注意讲授的表情,教态的自然、从容,目光巡·视学生,以表情姿势动作助讲授,提高讲授法的效果。3.提高板书质量。正确运用板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而且可以调节讲课节奏。认真设计板书的内容、形式与布局,板书的书写要工整、美观、大方。
4.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讲授法时应防止满堂灌,注意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二)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与学生以口头语言的交流方式,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谈话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的情况,调控教学过程。在体育教学中谈话法可以分为传授新知、巩固复习、指导总结式谈话。
传授新知式谈话,是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人新的有关问题,学生经过思考结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的方法。
巩固复习式谈话,是教师依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指导总结式谈话,是教师在结束一个课题或一个部分教学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回答,或反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并在此基础上概述总结的方法。在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 1.正确选定提问的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围绕知识点,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避免提问一些怪题、偏题。
2.正确选择与运用提问的方式。教师在提问时态度自然和蔼、循循善诱,提问简明扼要,防止出现模棱两可;尽量运用思考性问题,少用事实性问题,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适当的准备、思考时间;设计好提问的程序,前呼后应,逐步深人。3.要鼓励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研究回答问题,要善于运用设疑激疑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与回答。(三)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或利用幻灯、投影、录像等设备的演示,使学生获得或巩固体育知识的方法。演示法有利于学生获得体育方面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发展观察与思维能力。演示法的具体方法有3种:第一,有关的实物、模型与标本等,目的在于获得体育与卫生保健的感性知识;第二,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图片、幻灯、电影与录像等,目的在于了解有关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三,教师讲授的同时进行实际的动作或操作示范等。在运用演示法时应注意:
1.明确演示的目的与任务。教师运用演示法时应明确为什么演示,怎样演示;还要让学生明确要他们看什么,怎么看,以便教师与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投人到演示中来。2要做好物质准备。根据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学生特点,做好实物、教具、幻灯、投影、录像等的准备,并考虑好实际演示的过程,有些演示可先试做一遍。
3.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法。演示要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及时运用;演示过程中要及时提问,或作适当的讲解;在运用演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对演示形式的注意,转移到演示内容及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方面来。
4.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大小适当,以便能让学生清晰观看。(四)讲练法
讲练法是将体育方面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结合在一起的方法。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教学中,有一部分操作技能,讲练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讲的体育知识,有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在运用讲练法时应注意:
1.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选择讲练法的具体运用形式,以讲为主,以练为辅;以练为主,以讲为辅,讲练并重,做到讲练结合,相得益彰。
2.做好教具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应的练习所需的用具。教师在事前要能熟练操作并能熟练示范。
3.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际练习的指导。操作技能不仅要解决知不知、懂不懂,更重要的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学习过程的指导。
二、运动技能传授的教学方法
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教授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分解法与完整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法与竞赛法。(一)语言法
语言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从教师的角度是传授性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是接受性的学习方法。语言法的优点是能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学生传递有关信息,正确运用语言法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证确的认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体育教学中语言法运用的具体方式有:讲解、口令与指示、□头评价、口头汇报、默念与自我暗示。
1.讲解。讲解是教师给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练习)名称、动作要领、动作方法、规则与要求等,指导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方法。讲解可以分为直陈式、分段式、概要式、侧重式、对比式、比喻式讲解法等。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讲解法时应注意:
(1)要明确讲解的目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具体选择讲解内容、讲解方式、讲解的速度、讲解的语气,抓住重点与难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讲解。
(2)讲解内容要正确,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解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原理,做到正确无误。另外,讲解的广度和方式要符合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为学生所接受。
(3)讲解要生动形象,精简扼要。运动技术具有鲜明的动作性,教师要善于借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事物或巴经学过的运动技术,与所学运动技术产生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另外,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要抓住重点,简洁明了地讲解所学内容。
(4)讲解要具有启发性。教师的讲解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注意采用对比,提问的方式促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将看、听、想、练有机结合起来。
(5)注意讲解的时机与效果。体育教学中,讲解在学生面对教师并注意教师讲解时进行;学生练习过程中,或学生背对教师时一般不宜讲解。
2.口令与指示。口令是有一定的形式和顺序,有确定的内容,并以命令的方式指导学生活动的语言方式,如队列队形练习,基本体操、队伍调动等需要运用相应的口令。口令的运用应做到洪亮、准确、清晰、及时,并注意根据人数、队形、内容、对象等特点控制声音的大小、节奏的快慢等。另外,还可以运用口哨、铃鼓、击掌等来发布命令。
指示是运用比较简明的语言,组织指导学生活动的语言方式。口头指示一是在组织教学中运用,如布置场地、收拾器材;二是在学生练习时未能意识到的、关键的动作时用简洁的语言提示出来,口头指示应准确、及时、简洁,尽量用正面词。
3.口头评价。口头评价是指按教学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练习完成的情况以口头方式进行评价的方法。适时的、恰如其分的口头评价,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鼓励进取精神、提高练习效果,抑制不良行为、维持课堂秩序等都有重要的作用。运用口头评价时应注意:坚持以正面鼓励评价为主,否定的评价要注意分寸与口气。要能指明努力方向,提供改进提高的方法。
4.口头汇报。口头汇报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身的体验,简明扼要地说明自己见解的语言方式。口头汇报对教师及时了解把握学生学习、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调控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等,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运用口头汇报时,应注意认真研究提问的内容、时机、方式,并在事前做好认真的准备。5.默念与自我暗示。默念是学生在实际练习前通过无声语言重现整个动作或动作的某些部分的过程、重点、时空特征,以提高练习效果的语言方式。自我暗示是学生在实际练习过程中默念某些指令性的词句,自我调节。(二)直观法
直观法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直观法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具体性、真实性。证确运用直观法有助于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过程、时空关系等,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法的具体方式有:动作示范、教具与模型演示、电影、电视、幻灯、投影、录像、助力与阻力、定向与领先等。
1.动作示范。动作示范是教师或教师指定学生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动作示范具有简便灵活、真实感强、针对性高。在运用动作示范时应注意:(1)要有明确的目的。动作示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运用示范时,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并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客观条件等,选择动作示范的次数、示范的速度、示范的位置、示范的方向、示范与讲解结合的方式。(2)示范要正确。动作示范是学生建立正确动作表象的重要信息源,对子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动作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同时又不便学生望而生畏,示范要体现出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运用正误对比演示时,要恰如其分,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3)正确选择动作示范的位置与方向。示范的位置与方向,对示范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示范的位置是示范者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与方位。示范的位置与方向要根据动作性质、场地器材布局、学生队形、要求观察的部位、安全要求等进行选择。通常是动作幅度大、移动距离长、速度快的位置较远,动作幅度小、移动距离短或在原地展现动作环节的位置较近。示范的方向有4种,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镜面示范。正面示范一般用于
显示左右运动动作;侧面示范一般用于显示前后运动动作;背面示范一般用于动作方向与线路变化较多,较为复杂的动作;镜面示范一般用于动作比较简单,学生直接模仿的动作。另外,示范的位置与方向必须符合卫生要求,尽量避免学生面向阳光或迎着大风观看等。
(4)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在体育教学中,示范与讲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的功能,更好地感知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提高示范与讲解的效果。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具体选择示范与讲解结合的方式;先讲解后示范、先示范后讲解,先讲解后示范再讲解、先示范后讲解再示范、边讲解边示范等。
2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是利用挂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手段,显示练习动作的结构、过程、关键、时空特征,帮助学生正确感知练习、动作的方法。直观教具与模型往往是静态的,它能更长时间、更清楚地显示动作的结构、动作的关键等,具有示范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足之处是在人数多、距离远的条件下难以观看。直观教具与模型的演示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适宜的演示方式,注意演示的时机,并注意与讲解示范结合运用。
3.电影、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电影、幻灯、投影、电视、录像是运用电化教学的视听手段,显示练习、动作过程、时空特征,帮助学生更好感知理解练习、动作的直观方式。电影与电视、录像能够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角度准确、完整、清晰地显现动作,对于学生尽快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理解动作的内在联系、提高动作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设备较为昂贵,而电视录像屏幕较小,影响直观效果。在运用电影和电视、录像时,应注意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播放内容,将电影和电视、录像与讲解示范练习有机结合进来。4.助力与阻力。是指借助于外力的帮助,使学生通过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体验证确的用力时机、大小、方向、时空特征,从而正确掌握动作的一种直观方法。5.定向与领先。定向是以相对静态的具体视觉标志,如标志物、标志线、标志点,给学生指示动作方向、幅度、轨迹、用力点等的直观方式。领先是以相对动态的、超前的视觉信号,给学生以刺激与激励,以利于他们完成动作的直观方式。在运用定向与领先方法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象特点合理设置视觉标志。(三)完整法与分解法
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保持动作的完整结构和环节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低念,完整地掌握动作。不足之处,是学习难度较大,不利于掌握完整动作中较为困难的环节。完整法一般在动作结构比较简单、协调性要求较低、方向线路变化较小,或动作虽然比较复杂,但动作的各个部分联系非常密切,不宜分解,或虽然动作比较复杂,但学生的运动技能储备较多,运动学习能力强时采用。运用完整法的几种常用方式:
(1)直接运用。在教授一些简单、易于掌握的动作时,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直接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
(2)强调重点。在教授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时,教师要求学生完整练习时,要注意动作学习的重点,甚至花完整练习中将某一环节单独学习练习。
(3)降低难度。在完整练习时,减轻投掷器械的重量,跳高横竿的高度,跑的距离与速度或徒手完成一些本来持器械的完整动作等。
(4)改变练习的外部条件,如在练习前滚翻时由高处向低处完成动作,在外力的帮助下完成完整动作。
2.分解法。分解法是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分解法的优点是降低难度,简化教授过程、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掌握动作的困难环节。不足之处是动作易割裂,破坏动作的完整结构,影响正确动作技能的形成。分解法一般是在动作比较复杂、协调性要求高,方向线路变化较多、或动作的各个段落与部分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可以分解,或学生运动技能储备较少,运动学习能力弱时采用。具体运用分解法时应注意:(1)根据动作技术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分解方式。任何·动作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完成的。因此,分解完整动作可以按空间的部位,以及时间空间的结合进行,如将一个完整动作技术从时间上分成几个相对独又互相联系的段落,具体分解方法有4种:
第一种是单独(纯粹分段法),即将一一个完整动作按时间的先后分成若 知识干段落,一个一个分开教授,最后再完整教授。
第二种是递进分段法,即将一个完整动作按时间的先后分成若干段落,旁左分别教授第一第二段落的基础上组合起来进行教授;然后教授第三段落。第三段落学会后,再将第一第二第三段落组合起来教授,以此类推,直至最后完整教授。
第三种是顺迸分段法,即将一个完整动作按时间的先后,分成若干段落,在教授第一段落的基础上,将第一段落与第二段落组合起来进行教授,以此类推,最后完整教授。第四种是逆进分段法,即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按时间的先后,分成若干段落,教授顺序与顺迸分段法相反。
另外,按照空间部位将完整动作分为上肢、下肢、躯干动作等若干部分,分别进行教授与练习,最后完整地教授动作。在动作教学过程中,将时间的先后与空间部位分解结合起来进行。
(2)划分动作技术的段落与部分,应考虑各部分与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破坏动作的结构。
(3)明确各部分与段落在完整动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为各部分与段落的组合作好准备。(4)建立完整动作概念的基础上分解,并及时向完整法过渡。运用分解法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完整地教授、掌握动作技术。因此,在分解教授之前,必须首先使学生建立完整动作概念。另外,在学生初步掌握分解动作后,要及时向完整法过渡,并注意要有相当的完整教授时间,以保证完整地掌握与运用所学动作。(3)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是在动作技能教授过程中,针对学生形成与掌握运动动作中产生的错误动作及其原因,预先在教授中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措施,防止出现和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在动作教授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的动作,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这不但影响学生正确掌握技术,而且可能导致伤害事故,损害学生健康。预防与纠正错误是有机联系的,对于一个动作错误的预防措施,也可能是这一动作错误的纠正手段。对于前一个动作环节错误的纠正,实际上是为预防下一个动作环节错误和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预防具有超前性,即能预见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动作错误,准确找出可能第 的原因,主动地、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手段与措施,防患于未然。
纠正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发行性,即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动作错误,并能正确分析产生动作错误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手段,尽快纠正。
1.产生动作错误的原因。学生在动作学习过程中产生动作错误各不相同,原因更是复杂多样。动作错误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产生动作错误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生理原因,又有心理原因。总体上讲有以下4种原因:
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完成动作时,动作概念不正确,完成动作的方法不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
生理方面的原因: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末达到完成动作所要求的水平,肌体疲劳,生理功能下降;无意识的本能动作。
教育心理方面的原因:师生关系紧张,教学内容安排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缺乏系统性,方法失当;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怕苦畏难,或过分激动兴奋、或自卑忧郁,缺乏勇气与毅力。
外部客观条件方面的原因:场地、器材、设备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外界气氛条件干扰、卫生安全条件不好等,2.预防与纠正错误的方法。针对上述产生动作错误的原因,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措施,预防与纠正动作错误。
(1)强化概念法。在动作教学初期,动作概念不清楚,未能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是形成动作错误的重要原因。为此,要强化正确的动作概念,促进正确动作表象的形成。应该通过加强讲解、示范,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对比的讲解示范,使学生明确正确与错误动作的最主要差异花哪里,主动避免与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2)转移法。在学生因为恐惧和焦虑、或受运动技能影响而形成错误动作时,应采取变换练习内容,采用一些诱导性、辅助性练习,将学生从已经形成的动作错误中转移出来,在此基础上正确完成新的动作。
(3)降低难度法。在学生完成动作过程中,由于身体素质与紧张心理造成动作错误,应运用改变练习条件,降低作业难度,分解完成动作等,以使学生在相对比较简单容易的条件下完成动作。
(4)信号提示法。当学生在练习中由于用力时间或空间方向不清楚而出现动作错误时,可以用听觉信号,口头提示学生的发力时间、用力节奏等,还可以用标志线、标志点、标志物来指明动作方向、幅度等。
(5)外力帮助法。在学生用力的部位大小、方向、高度不清楚而出现动作错误时,教师可以运用推、顶、送、托、拉、挡、拨等外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动作的本体感觉,纠正动作错误。另外,还应特别注意激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完成动作的信心;要教育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与纠正动作错误和学生相互观察到动作错误。3.预防占到证错误的过程。预防与纠正动作错误贯穿于整个动作教学的全过程,从时间的先后可以分成练习前、练习中、练习后。(五)游戏法与竞赛法
1.游戏法。游戏法是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定任务的方法。游戏的特点是:根据形象或象征性的内容来组织学主的游戏活动,并花不断变化或突然变化的条件下,完成各种身体活动达到预定的目的;只是规定了达到目的的基本的行为要求,但不具体规定具体的行为方式,因此学生的活动具有广泛的独立性,对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及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个人与个人或队与队之间的模拟紧张关系,形成一种冲突的场面,表现出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能充分显示学生的道德品质;由于游戏中个人的选择性与独立性较大,导致在运动负荷安排,以及动作控制方面受到很大限制。运用游戏法时应注意:(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采取相应的规则与要求。(2)在教育学生遵守规则的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3)认真做好游戏的评判工作,要客观公正评价游戏的结果,包括胜负,以及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
2.竞赛法。竞赛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竞赛法的特点是:激烈的对抗性、竞争性;学生要承受很大的运动负荷;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挥机体的功能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志品质。运用竞赛法时应注意:
(1)明确运用竞赛法的目的。运用竞赛法中胜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无论是内容的确定,竞赛方式的选择,结果的证实都要服务、服从于教学任务。
(2)合理配对、分组。为了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运用竞赛法时,无论个人与个人比赛,还是组与组比赛,都要注意学生的实力比较均衡,或创造较为均衡的条件。
(3)适时运用。由于竞赛时,学生往往把注意集中于竞赛结果,而忽视动作过程与动作要求,进而可能导致错误动作的产生。因此,竞赛法通常是练习前练习中在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动作技术的前提下运用,并注意对学生完成动作质量的评价和要求。
三、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法
学练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与练习的方法。学练法强调学生学习的自律性,从目的、内容到效果评价都具有自我教育的特征;强调激发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学练法是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运用学练法时,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家长式、保姆式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法与组织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学另、练习的条件;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体育教学中学练法包括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一)自学法
自学法是指往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学习理解掌握动作技术的方法。通过自学可以加深对体育知识与动作技术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认知、观察、分析能力,为学习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与动作技术奠定认知基础。自学法主要包括阅读法、观察法。
1.阅读法是学生通过阅读体育课本,以及其他参考资料,感知、理解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和基本原理方法。为了使学生的阅读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给予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1)在指定阅读体育课本的基础上,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并参考课外阅读进行正确引导,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获得更多的体育与卫生保健,以及动作技术方面的知识,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水平。
(2)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另外,要指导学生将阅读与思维结合起来;要指导学生自学体育图解的方法,结合图文阅读,加深理解动作技术结构,并将看与练结合起来。
(3)要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联系学习生活,运动技术学习的实际,使阅读真正为解决体育实践中的问题服务。
2观察法是学生自己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感官感知学练的内容,初步建立动作表象和正确动作概念的方法。运用观察法时应注意:
(1)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加强观察的目的性,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提高知觉的选择性,生动自觉地投人观察,建立完整而准确的动作表象,(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序活动,教师应指出观察时的顺序,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通常观察的顺序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3)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注意动脑。在学生观察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对所观察的动作进行分析比较,对动作的成败要问个为什么,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二)自练法
自练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身的独立活动为主,有目的地反复进行身体练习或实际操作,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形成巩固提高运动技能的方法。自练法包括模仿练习法、反馈练习法、强化练习法。
1.模仿练习法是学生按照提供的动作模式进行模仿性练习,体验运动感觉,形成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的方法。
2.反馈练习法是为获取学生自己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操作技能与标准动作模式之间差异的信息,以加强自我诊断,不断改进与提高运动技能、操作技能的方法。3.强化练习法是在多次反复练习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掌握运动动作,创设比较复杂多变的练习条件与外部环境,通过自我强化,迸一步巩固提高运动技能的方法。在运用自练法时应注意:(1)提高学生对自练法的认识。自练是在教师指导下练习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是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终身体育接轨的重要环节。只有真正掌握了自练法,能为独立从事体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教会学生自练的方法。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模仿练习、反馈练习、强化练习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自我调控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自练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3)创设自练的环境与条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学生独立自主练习的条件,要用分组练习、个人独立练习、自由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有自练的环境与氛围。(4)课内外有机结合。为了培养学生自练能力,教师应结合课中所学所练的内容,布置课外与家家体育作业,让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简易安全的练习。(三)自评法
自评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相对独立地依据一定的标推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运动技能进行判断,促进知识与运动技能学习的方法。通过目评法可以促使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自评能力是体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能对体育行为进行正确自我评价时,是一个人自觉自主地学习的重要标志。自评法包括目标自评法、动作自评法、效果自评法。
1.目标自评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自己的现实可能性进行比较,判断学习目标是否合适,并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
2.动作自评法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自己对照一定的标准对自己完成动作的质量进行正确评判的方法。
3.效果自评法是学生对经过系统练习后自己完成动作的效果与成绩进行自我评定的方法。
运用自评法时应注意:
(1)教师要传授自评的具体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目标与自我可能性、完成动作的质虽与动作模式分析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来获取这些信息和运用这些信息。
(2)创造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条件。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动作完成情况、动作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另外,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观察与评价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3)及时对学生自评情况进行分析。学生对学习目标、动作完成、动作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的哪些自我评价是客观的正确的,哪些方面的评价与客观不吻合,如何才能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等,只有这样,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
第二篇:教学方法导论与技能
教学方法
第一章
教学方法概述
1.无论怎样界定教学方法首先都必须明确体现以下两方面的思想和内容:第一,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相联系,是实现教学目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第二,教学方法始终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的特点。
2.教学方法是由若干的教学方式构成的,同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方式构成,同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运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之中。
3.教与学及其方法的联系:应确切表述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方法最临近的属应该是“活动方式”。
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意义: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5.注入式教学方法:把学生当容器;启发式:当主体。
6.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十分重视教的艺术,要求老师不仅清晰而连贯地讲授,还采用了演示、观察、实验等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习的各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接触实际,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智能)杜威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培养学生独立的、生动学习的各种“活动教学”的模式。60年代美国布鲁纳提倡“发现法”,上海育才中学总结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7.影响教学方法发展的直接因素: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时代要求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DX)
8.国内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1.愉快教学法(上海倪谷音)2.情景教学法(江苏特级李吉林首创)3.尝试教学法(常州邱学华首创)(大学教法,重点)4.成功教学法(上海闸北8中校长刘京海)
愉快教学法是借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它要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愉快教学法的理念:“一切为了儿童;为了一切儿童;为了儿童一切。”
情景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情景教学法的关键是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和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尝试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特点是先练后讲(核心)
成功教学法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基本要素:1.积极的期望;2.成功的机会;3.鼓励性评价。
9.古代的教育方法是满堂灌输,学生呆读死记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近代重视教师教的艺术,用演示、观察、实验等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习的各种方法。10.国外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
1)发现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美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他认为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是发现。自我发现要进行的顺利,关键在于恰当的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发现教学法可以(选择):1.促进学生智力发展2.挖掘学生的潜力3.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4.培养创新精神5.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学习研究方法。
2)范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原则是:教学与德育相统一;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知识学习相统一;基础知识学习与智能培养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由德国瓦·根舍因创造。.范例教学法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3)目标教学法是依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策略”,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途径。目标教学的流程是双向信息沟通式传递,随时调整教学节奏,达到课堂教学优化控制。
4)程序教学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F.斯金纳倡导。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5)“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
6)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或启示法,是保加利亚教育心理学家乔治·罗扎诺夫提出。暗示教学法坚持的原则有: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
7)非指导性教学法,又叫促进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首倡。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是建立在他的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是非指导性教学法的核心与关键。
11.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JD):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2.重视教学中学生智力与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的整合3.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
12.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JD):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方法的系统化(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才以辩证、系统、整体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教学方法最优化理论);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方法
1.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1.指导性2.统整性3.操作性4.预演性5.突显性6.易控性7.创造性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最高表现形式:创造性。
2.教学设计的内容(DX):
1、教学目标设计
2、教学起点设计
3、教学内容设计
4、教学时间设计
5、教学措施设计
6、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设计的总目标(教学目的):有实质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教育性目标构成。3教学目标不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描述,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功能(DX):导向、激励、标准功能
教学目标的分类:美国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们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4.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专注学习时间的多少。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是提高教学时间效益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5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程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6教学设计的易控性。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强化教学设计控制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7教学设计的依据(JD):依据现代教学理论;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智慧和风格是形成教学个性及教学艺术性的重要基础,是促进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基本条件)。
8目标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目的。呈直线型。过程模式的设计步骤是非直线型。过程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9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遵循以下要求(JD):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难度适中;便于检测。
10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
11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主要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和呈现的过程。(DX)12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JD):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科学规划单元课时;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实践表明,通过教师的努力,增加专注学习时间是完全可能的);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第三章 课堂教学的方法
.1我国课堂教学方法分为5大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运用最多、最广的方法。讲授法的具体方式:讲解、讲述、讲读、讲演。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准、精、美、活。
2)谈话法的特点:师生对话,孔子和苏格拉底倡导这种,《学记》中要求教师“善问”“善待问”。
3)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的引导(JD):灵巧地利用提问;创造良好的讨论气氛;及时纠正离题现象。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并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JD):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性知识,以促使其获得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直观性原则的具体运用,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常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进行。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1)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进行独立作业,并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来获取知识,培养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法是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2)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练习法的特点在于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学了会用的目的。它能够加深理解和消化、巩固知识,是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才能,对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品质,也有重要作用。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对于太简单或太复杂的内容以及资料性内容,不宜采用发现法。
2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总体把握原则,是指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总体把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1.把握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传授新知识,用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如果让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用练习法、实习法;如果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发展智力,用谈话法、讨论法;
2、把握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3、把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二、师生共明原则,指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既要把握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又要把握教师自身对各种教学方法驾驭的可能性,力求使师生双方的可接受性、利用的可能性与教学方法的高效果达到完美的结合,统一在最佳结合点上。
三、“双效”统一原则,指选择教学方法时,一要考虑能否取得最佳效果,二要考虑能否取得最高效率,力求二者达到完美统一。
3教学方法的运用: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关键在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力求做到“教必有法”的原则性和“教无定法”的灵活性的完美结合。第四章 教学组织的方法
1教学组织的方法是要研究教学活动的形式及相应的结构。
教学组织主要解决教师和学生、教学时间和空间以及其他教学条件如何妥善安排和有效利用等问题。
历史上教学组织形式分为三类:个别化教学、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其中,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开放课堂基本上可划为个别化教学;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导生制可划为集体教学;特朗普制则属于综合教学类。
2个别教学:产生于古代,是人类最初的教学组织形式。群体教学,是初级的集体教学形式,存在于欧洲中世纪至文艺复兴的学校教育中,也在我国宋、元、明、清各代的官学和书院的教学活动中。是个别教学向班级授课过渡的中间环节。
班级授课:分三阶段.1、17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提出,2、赫尔巴特为代表
3、苏联教学论代表。班级授课制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代表。贝尔--兰喀斯特制也称为导生制,这是英国“双轨制”教育体制的具体表现。柏克郝斯特的道尔顿制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3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特点: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4.现代社会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度。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1)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5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外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复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减少各年级的相互干扰。现场教学组织的次数不能过多,它只能是进行的辅助形式。)
6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依据(JD):根据学校的物质资源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师生数量和教师专业水平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恰当时机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7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探索个别化教学。
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目标的基本途径,而上课又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DX):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效果优异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四个环节。教师怎样才能备好课?钻研教学材料;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样式;拟定教学计划。怎样上好课?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效果优异。10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
11单一课是指,一堂课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中学高年级)。综合课指,一堂课完成两种或以上主要教学任务的课(小学,中学低年级)。
12综合课的一般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13教案按形式的分类:条目式、表格式。教案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条目式教案的基本结构: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材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五章 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1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存储、传输教学信息的媒体。教师不仅是教育信息源,也是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有哪些特性?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能动性。
2现代教学媒体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DX):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原则。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模式,它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第六章
教学评价的方法
1教学评价就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起源于隋唐科举考试。
2泰勒等人对“八年研究”的教育评价,首次提出教育评价的概念。
3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它的发挥,应建立在全面、准确、真实地了解评价对象状况的基础上。4自1993年开始教育部开始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5教学评价根据时间和作用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准备性评价)、形成性平静(过程性)、总结性评价(结果性)。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测定与预测。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计划、方案执行的情况进行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指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6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是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的中心环节。7教学评价的基本步骤(DX):准备阶段(建立组织结构、评价设计方案、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准备工具和资料);实施阶段(进行试评、正式开展评价、收集评价信息、整理信息、作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阶段(评价结果的检验、评价结果的分析诊断)
8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DX):方向性、科学性、客观性、发展性、可行性原则
9现代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重点):在评价的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在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的主题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在评价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态度的改进;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10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测试、档案袋评价、学习契约评价、反思评价表、活动表现评价。
11档案袋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加德纳认为,档案袋评价是一种持续的、自然的评价形式,可以鼓励学生成为一个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与个人发展的主动学习者。
第七章 教学研究的方法
1教学改革是21C教学发展的主旋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经验型转向专家型,从知识性转向研究型。
2教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学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3教学研究的一般步骤:选定研究问题、查阅文献和初步调查、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实施研究(搜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4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JD):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依据;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5教学研究选题的基本原则: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原则。
6教育文献主要分布: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专家询问和现代信息技术。搜集资料是研究工作的核心。
7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
个案分析法就是“典型分析法”或“解剖麻雀法”是指对单一人或事进行个别深入研究的方法。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教学技能概述
1、教学技能的观点:活动方式说,行为说,结构说,能力说,知识说;
2、教学技能定义: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3、理解教学技能的含义: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体现;教学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教学技能既表现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教学技能是教师个体经验与教师群体经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多样性和简约性的统一。
5、教学技能的分类: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
6、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包括以下目标:掌握教学技能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训练意识,掌握训练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学能力和个人教学风格。
7、教学技能训练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
8、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
9、微格教学由美国德瓦特·爱伦创立。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性较强的方法。
10、微格教学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技能训练单一集中,针对性强;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全面。
11、微格教学的操作过程:理论学习和研究;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提供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和记录;反馈评价;修改教案,再循环。第二章备课技能
12、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一环。
13、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14、备课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使之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结合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教学特长,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统观全局,二是深入章节。
15、备课类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16、备课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17、钻研教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有助于教师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
18、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通览教材,全面理解(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多渠道搜集教学资源);精读教材,深层领会(把握教材的内在特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精细加工,再创教材(教材语言的转换,教材内容的取舍,教材内容的增补,教材内容的调整,教材内容的再加工)。
19、教材内容的再加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知性加工;二是趣味性加工;三是操作性加工。
19、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和追求。20、了解学生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认知状况;学生已有的能力和经验基础;学生对学科的认识状况;学生的学习意志、情绪和自信心;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班集体情况。
21、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法和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教学反馈法;摸底测验法;资料分析法;阶段判别法;
22、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技能:分为学期、单元、课时教学进度计划。
23、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24、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
25、“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知识与技
能是基础性目标,重在智能的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性目标,重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与方法是过关键性目标,是另两目标达成的途径。
26、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外显的而不能是内隐的,其表述要具有可操作性;
27、教学进度计划一旦制定,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更改。
28、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备课工作中最为全面系统、深入具体的一步。
29、板书设计要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和条理性。
30、教案分为纸质教案和电子教案。
31、电子教案具有以下特点:形象生动,数字化,可交互操作,可方便地改作课件。课件是电子教案中的一个独立的部分。
32、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要高度重视,端正态度;要切合实际,坚持“五性”(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性和实用性);要优选教法,精设课型;要重视“正本”,关注“附件”;要认真备课,纠正“背课”;要内容全面,并及时调整。第三章课堂教学技能
33、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包括:导入,讲授,提问,倾听,对话,板书,反馈和强化,结课,布置和批改作业技能。
34、课堂导入的好坏对教学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作用:集中注意;引发兴趣;进入课题。
35、课堂导入的类型:直接导入,复习导入,直观导入,问题导入,实例导入,审题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
36、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导入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艺术性,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
37、课堂讲授的类型: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
38、讲述包括叙述、描述;讲解包括解说式讲解,解析式讲解,解答式讲解(讲解要注意针对性,科学性,启发性,简明性,教育性)。
39、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40、提问类型: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41、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合理地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要目的确定,把握好时机;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42、课堂倾听的内容:学生的回答与讨论;学生的提问与质疑;学生的需要和情感;学生的思想和心声。
43、课堂倾听的类型:介入型倾听;非介入型倾听;
44、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欣赏学生的独特性;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
45、课堂对话的特点:民主性,生成性,多边性,开放性,倾听性。
46、课堂对话的作用:课堂对话使教学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课堂对话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47、课堂对话的类型:人与客体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人与自身的对话。
48、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营造对话的气氛;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真诚地倾听学生言说;要提高对话质量。
49、课堂板书的特点:直观形象性,高度概括性,艺术性。
50、课堂板书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教学内容的补充知识。
51、课堂板书的类型:文字板书;图画板书,综合式板书。
52、文字式板书包括:纲要式板书,语词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索式板书,演算式板书。
53、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要文字精当,科学性强;要书写规范,示范性强;要把握时机,适时板书。
54、教学反馈的作用:激励,调控,媒介,预测作用。
55、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反馈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要多途径获取学生反馈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反馈必须准确;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
56、结课作用:结课有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使之系统化;结课有助于检查教与学的效果;结课有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结课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结课具有教学过渡作用。
57、结课方法:归纳结课;比较结课;活动结课;悬念结课;拓展延伸结课。
58、结课的基本要求:结课要有针对性;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结课要简洁明快;结课要有趣味性;
59、作业分类:按完成作业的时间和目的不同进行分类:课前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复习作业;按完成作业的方式不同进行分类:口头作业,书面作业,观察作业,实践作业;按作业的难易程度不同进行分类: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
60、布置和批改作业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有效地调控教学。61、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内容要精心选择,难易要适度,数量要适当,题目要有启发性,形式要灵活。
62、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批改作业要及时,批改方式要灵活,要尊重学生,批改态度要认真,批改符号要统一,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
第四章
检查学习效果技能
63、课堂观察的范围:课堂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神态表情,学生活动。
64、课堂观察的方法:目视法(扫视,巡视,注视,凝视),提问法。
65、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学习成绩,光环效应,期望效应,刻板效应。
66、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要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把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要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
67、作业分析的步骤:首先,确定作业分析的对象;其次,划分分析单位的类目;第三,进行评判记录;第四,列表分析。
第五章
教学语言表达技能
68、教学口语的基本特征:教育性,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口头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69、教学口语的功能:传递信息,调控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谐师生关系,提供语言示范,美育教育。
70、教学口语的分类:说明性,叙述性,描述性,论证式,抒情式,评价性,演示性和概述性语言。
71、教学口语的构成要素:语音和吐字,音量和响度,语速,语调和节奏、词汇、语法。
72、教学口语表达技能提高的途径:提高内在修养水平,强化语言外化能力,在实践进行训练。
73、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要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74、教态语言的特征:辅助性,连续性,表情性,动作性,情境性。
75、教态语言的功能:教育功能;传递信息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强化功能; 76、教态语言的类型:身姿变化,面目表情和外表修饰。
77、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身姿要稳重端庄,自信得体;表情要真实自然,适度适当;衣着要相实整洁,美观大方。第六章学法指导技能
78、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意义:是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79、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途径: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开设学习方法专题讲座;交流学习方法。
80、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明确学法指导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法指导要遵循学习规律,善于积累科学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法指导要与学情研究相结合,注意因材施教;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学习素养的转化。
81、学生新型学习能力的指导主要包括:信息能力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
82、信息能力指导包括:信息获取能力指导;信息分析能力指导;信息加工能力指导;信息利用能力指导。
83、自主学习的特征:第一,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导;第二,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在做中学;第四,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策略;第五,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84、探究学习的特点: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和实践性。
85、探究学习指导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为学习探究提供“支架”,提高学生的探究素养,要重视总结交流; 第七章说课和听评课技能
86、说课的作用:说课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交流提供了平台;说课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说课有利于提
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87、说课与备课的区别: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
88、说课与上课的区别: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
88、说课的类型:研究性说课,示范性说课,检查性说课,评比性说课。
89、说课的内容: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内容,说学生情况,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练习的内容与方法;
90、说教学内容应包括的几个方面:简单介绍教学内容在该学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说教学内容的利用;
91、说课的基本要求:语言简明,重点突出;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说课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
92、听课的基本要求:听课前要先定计划,听课前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听课要听重点内容,听课要认真记录,听课要善于思考,听课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交流评价。93、如何进行评课:评课标准要多元化;要坚持评课之道,讲评课之德;评课要有激励性。
第八章教学反思技能
94、教学反思具有以下特点:超越性;实践性;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
95、教学反思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96、教学反思的途径:阅读理论文献,在理论解读中反思;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写作进行反思;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反思;征求学生意见,从学生反馈中反思。
97、教学反思的要求:要对教学反思有正确的认识;要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从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出发,循序渐进提高反思水平。
第三篇:知识与技能
《图文混排》说课稿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文档的整体设置,掌握文本格式的设置,能够 为文档合理配置插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操作、协作交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学 会合作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豫灵一中校报”的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用Word软件处 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加 学生的爱校热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信息技术指导纲要的要求,在充分分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 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的方法,以及图 片格式的设置方法。
难点是:掌握图文混排的整体布局及操作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能力为原则。为了有效地掌 握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结合多媒体演示教学法、练习法,让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在任务中进行实践。另外,结合谈话法,照顾学生的个 别差异性。在学法方面,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法、小组协作法。采用这样的教 法学法,就能让学生在任务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浓浓的探究氛围中 深入学习、挑战自我。
四、教学过程
接下来进入我说课的核心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采用“激趣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
新课程改革旨在提高绩效,怎样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目前,信息 技术课时较少,学习时间有限,在教学中有效地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个信息 技术老师应探讨的问题。在激趣导入部分,我首先展示一篇有关“豫灵一中校报”的纯文字文档和一份已经制作好的“豫灵一中校报”精美宣传报,明确本节课教学任务。在学生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观看时,我提出:这两个文档哪一个漂亮?你们想制作出这样一份图文并茂、气势磅礴的宣传报么?今天我们班上的每个人都当一次化妆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给这 篇“豫灵一中校报”纯文字的文档化化妆!
这样的导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成功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从分析任务到解决任务,完成“文字排版设 置”、“图片排版设置”“艺术字设置”,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任务一:分析宣传报
我会结合宣传报样张,让小组合作讨论、认真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宣传报的组成元素 及制作过程,比如:这份宣传报有哪些对象组成?这些对象是怎样插入的?你觉得宣传 报该如何制作?从而将宣传报中的相关知识点与以前的知识关联起来。
明确了学习任务,现在开始逐一攻克吧!
任务二:文字排版设置
首先,我会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字体颜色的设置,自己动手将每段文字的 颜色设置成喜欢的颜色,并将第一段文字设置为首字下沉。
然后,让学生结合小组讨论、自主 探究,完成文档“分栏”过程。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将深入学生当中进行巡视并做个别化指导,及时解决学生 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遇到的共同问题,我将集中解决。那么学生会遇到怎 样的共性问题呢?
小组交流分享成果时,发现,“分栏”出现了“平均分”和“不均分”两种分栏形 式。
为什么呢?我会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是因为“段落标记”,是因为部分同学是 用“拖动鼠标”的方式将文档进行“全选”,没选中“段落标记”的同学,分栏的结果
就是“平均分栏”,“拖动鼠标”选 中“段落标记”的或者是用“编辑”菜单中“全 选”时,分栏的结果都是“不平均分”的。
接下来我将让学生以自愿的形式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演示其操作步骤。
在“编辑”菜单栏中,选择“全选”,然后在“格式”菜单栏中,单击“分栏”,在 弹出的“分栏”对话框中,在“预设”选项中,选择“两栏”,单击“确定”,完成“分栏”。
在这个过程当中使学生由听众走向讲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任务三:图片排版设置
由于“插入和设置图片格式”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我采用多媒体演示教 学法。我首先详细演示插入背景图片及图片格式设置的操作步骤。
插入图片,在“插入”菜单栏中,选择“图片”,单击“来自文件”,弹出“插入图 片”对话框,选中要插入的图片,单击“插入”,完成插入背景图片。
设置图片格式,“右击图片”,在弹出快捷菜单中,选择
“设置图片格式”,在弹出的“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中,对图片进行“版式”设置,在“环绕方式”中,选择“衬于文字下方”,然后,点击“高级”按钮,弹出“高级版式”对话框,设置其“图片位置”,在“水平对齐”和“垂直对齐”选项中,均选择“绝对位置”,并在其右侧的下拉菜单中均选择“页面”,单击“确定”,完成“版式”设置,然后设置“颜色与线条”与“图片”选项卡,将“线条”选项中的“颜色”设为“粉色”,“虚实”设为 “方点”,“粗细”设置为“4.5磅”,然后,在“图片”选项卡中,在“图片控制”选 项中,将“颜色”设为“冲蚀”,单击“确定”,调整图片大小,使其正好适合页面版 心大小。
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文档背景插图,和各段落的配置插图。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我将巡视指导,并让学生试一试,版式设置中其他环绕方式。
学生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会发现背景图片只能选择“衬于文件下方”,各段的配图,不能选择“嵌入型”和“浮于文字上方”,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最后,让学生演示自己插图的操作步骤,通过教师之前的演示,学生再次演示及教师点 评,真正突破重点,让学生掌握插入图片及图片格式的设置方法,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任务四:艺术字设置
在这个环节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照插入图片及图片格式设置的方法,小组 合作,自主探究完成插入艺术字及艺术字格式设置的过程,并分享其操作成果,各小组总 结操作步骤并发言。
最后,我将补充总结,艺术字格式设置的操作步骤。巩固新知,让学生加强掌握。
插入艺术字后,“右击艺术字”,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
“设置艺术字格式”,在
弹出“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中,选择“版式”选项卡,选择环绕方式为“紧密型” , 点击“高级”按钮,弹出“高级版式”对话框,选择“图片位置”选项卡,分别选定“水平对齐”和“垂直对齐”选项中的“绝对位置”单选按钮,在其右侧的下拉菜单中均选 择“页面”,单击“确定”按钮,将艺术字移动到合适的位置,调整为适当的大小
到此,“少林文化”宣传报已经制作完成。
我将让学生代表演示“少林文化”宣传报的整个制作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展现自己、乐于实践的特点!锻炼自信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采用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谈一 谈协作学习的感受及感想,然后由教师结合课堂板书补充总结,突出重点,强调难点。
(四)布置作业:
我们河南有不少名胜风景区,如闻名遐迩的中岳嵩山、气势恢宏的龙门石窟、秀美决 伦的云台山、风景幽奇的鸡公山等,为你最喜欢的一个风景区做一个旅游导报。
五.板书设计
良好的教学板书要结合学生特点、精心构思,简要、醒目且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教学 内容,我的板书将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将本节课重难点写到黑板上,理清操作思路,完成教学活动。
第五课
图文混排
一、文字排版设置
二、图片格式设置
三、艺术字格式设置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制作“少林文化”宣传报的任务驱动下,以任务为主线。通过激趣导入,让学生在任务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了新课标当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 体,以学法为重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趣味的课堂中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指正!谢谢!
《Word2003图文混排》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Word2003图文混排》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Word图文混排是Word所有功能中最精彩的部分,本节课内容较多,只需做基本知识的讲解和铺垫,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探索尝试。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并为以后的计算机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以Word文字和图片的结合为基础知识的讲授课,通过前面对Word知识的学习,对Word的基础操作都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据初中信息技术图文混排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熟练掌握剪贴画、自选图形、来自文件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 ②、学会建立和编辑文本框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Word进行图片与文字的和谐处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协作和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树立审美意识,加强美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图片的插入和编辑,建立和编辑文本框。难点设置为图形与文字的位置关系,文本框的灵活使用。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前阶段通过word的学习,对word的操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实践到平常生活中去,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遵循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特点,设计出有一定趣味的,略有难度的任务,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对信息技术老师来说,适时的引导,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包括生活方面的横向、纵向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方法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创设直观的实物情境法、带着问题学习的任务驱动法和通过浏览课本自由学习的分层教学法。四: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五:说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教学目标。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拿出自己制作的简单作品和从网上找到的一些作品,让学生们观赏。然后进一步地说明每一个作品上所包含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图片、文字和文本框。这样,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引领学习、完成目标
这是对于word图文混排最基本的因素图片来学习的,主要采取教师把学习的要点讲到,学生掌握要领后自己创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师讲解、突破难点
这是对第二部分即图文混排的重难点来学习的,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最终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研究探索精神。
(四):小组协作、掌握重点
这是对第三部分即美化自己的作品来学习的,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这一部分中我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分小组互助完善自己的图文混排作品。让同学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谈收获、自由学习
为了充分实现分层教学,让每名同学在这节课中都学有所得,我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学生通过5分钟左右的时间,再次浏览课本内容,自由学习感兴趣的知识,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已在本节课的收获。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知识的回顾、体验、收获,自主参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
(六)、总结归纳、加深印象
为了强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记忆、理解,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以总结归纳,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课。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先展示并且简单介绍图文混排的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第二、鼓励学生创新操作。使学生对图文混排操作的重难点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第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枯燥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而且直观,通过现场的演示,使学生对WORD的图文混排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第四、分组协作,自主学习,更好的体现分层教学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体育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语言法、示范法、完整法和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法和比赛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处方法、学法和心理调控法等。
一、语言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清晰而准确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信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语言法主要包括有:讲解法、口令和指示以及口头评定等。这里重点谈谈讲解法。
讲解法是指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方法和要求,以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讲解法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讲解的目的要明确,讲解应有教育性
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讲解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通过讲解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动作的要领、重点和难点。
2、讲解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清楚、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教师讲解时口齿要清晰,要用普通话讲解;用词要准确,讲解要简明扼要,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口诀。
3、讲解要富于启发性
教师讲解时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深浅适度,既有兴趣性,又有启发性,以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
4、讲解应注意时机和效果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握好讲解的时机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应首先讲清本次课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做到语言简明、声音洪亮有力。对于新教材,一般都在练习前进行讲解,在讲解动作重点、难点的时候可配合手势和语调的变化,以提高讲解的效果。当学生正在做练习的时候,特别是做静止用力和危险性较大的动作时,一般不进行讲解,必要时可简短提示。
5、讲解应注意与示范相结合
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特别是对于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内的学生,体育教学中的讲解一定要与示范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语言刺激的同时,感受到直观的动作形象,以促进其较快地形成运动表象。
二、示范法(含有:正面、侧面、背面等)
示范法是教师(或指学生)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动作的结构、过程和要领的一种教学方法。示范的种类较多,可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分类。
(一)按照示范的速度进行分类可分为常速示范和慢速示范
常速示范一般在某种教材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使学生建立物完整的动作概念时使用。
慢速示范通常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动作的结构和时空特征时使用。
(二)按照教师示范的方向进行分类可分为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和镜面示范
正面示范是指教师做身体练习时正面向着学生进行的示范。它通常是为了表现人体的左右移动。
侧面示范是指教师做身体练习时侧面向着学生进行的示范。它通常是为了表现人体的前后移动。
背面示范是指教师做身体练习时背面向着学生进行的示范。它通常是为了表现较为复杂的身体练习技术。
镜面示范是指教师在与学生做同一个身体练习同一个节拍的条件下,以自身所出的左或右肢体与学生正好相反,同时正面向着学生进行的示范。它通常用于技术结构简单,又需要学生模仿的身体练习。例如,徒手体操或广播体操。
示范还可分为完整示范和重点示范、正确示范和错误示范、高位示范和低位示范等。
无论是那一种示范,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时,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要正确
良好的示范应该准确、熟练、放松、优美。它对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前,体育教师应当认真地准备示范动作,以确保教学中示范的质量。
2、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
教师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每次示范前,应根据教学任务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示范什么和采用那种示范形式(当然,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示范),以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到他们应观察的东西,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3、示范位置要适当
示范的位置与教学的效果也有重要的关联。它与身体练习的特点、学生的队形、天气情况等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教师示范的位置应以全体学生在无干扰、易观察,同时教师又易于控制学生的条件下进行。
4、示范要紧密结合讲解
讲解应注意与示范相结合已如前述。示范与讲解结合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先讲解后示范,此法多用于对新教材的教学;二是先示范后讲解,此法一般在复习旧教材时使用;三是边讲解边示范,此法多用于技术简单或学生较熟悉的身体练习。
三、完整法和分解法
(一)完整法
完整法是将一个动作的所有技术环节,在不予以分割的条件下,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或练习的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能保持身体练习结构的完整性,不易割裂身体练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缺点是不利于学生掌握较复杂的身体练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完整法适用于技术比较简单,或技术较复杂而无法分解成技术环节进行教学的身体练习。
运用完整法时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
1、对技术较复杂而无法分解成技术环节进行教学的身体练习,应通过适当降低身体练习要素的水平,或选择适宜的诱导性练习和辅助性练习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开始可以降低身体练习的难度,忽略技术细节等方式使学生顺利过渡到泛化期。
2、诱导性练习是与所学动作技术相似而又简单的专门性练习。诱导性练习的选择要有目的性,应注意它所使用的肌肉以及用力的顺序与所学身体练习的一致性。
(二)分解法
分解法是把一个身体练习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或环节),按部分逐次进行教学,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技术的教学方法。分解法的优点是对于较难的身体练习可以突出重点,有利于过渡难点,简化教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其缺点是容易破坏身体练习的技术结构,影响完整动作技术概念的形成。
运用分解法时必须注意的三个问题:
1、在分解身体练习和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应注意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防止破坏动作结构。
2、确定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注意重点与其他环节的衔接,最后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3、注意完整法与分解法的关系。分解地进行教学则是手段,完整地进行教学才是目的;完整法降低练习要求到一定程度就是分解法,而分解法要求练习提高到一定程度就是完整法。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常结合使用两种方法。例如,进行先完整、后分解、再完整地进行教学,或先进行诱导性练习,后分解、完整、分解,最后完整地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在根据教材的特点选用上述两种结合形式时,最后都要使用完整法。因此,可以这样说,能使用完整法进行教学就不要用分解法进行教学。
四、练习法(含有:重复、变换、循环等)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根据体育教学的任务和要求,有目的地反复进行身体练习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感知和建立所学身体练习的表象后,还需要通过反复而大量的运动实践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运动技能,纠正错误动作,巩固所学技术,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因此,练习法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方法。
练习法有若干的调节因素,通过调节因素的调节,练习法可以适用于学生做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以达到掌握技能和发展体能的目的。主要的调节因素有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重量,练习的时间,练习的强度、练习的间歇时间和休息的方式等。由此可见,练习法对达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具有特殊的作用。
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法又可分为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和循环练习法三种形式。
(一)重复练习法
重复练习法是在不改变身体练习的技术结构和运动负荷的表面数据的条件下,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它是学习技术,发展体能的最基本的方法。
重复练习法根据练习中是否有间歇,又可分为连续重复练习法(或称为持续练习法)和间歇重复练习法。一些周期性的运动项目和发展耐力的身体练习,有如游泳和中长跑,通常采用连续重复练习法。对于一些非周期性的运动项目,有如篮球的连续传接球练习等,可以赋予它周期性的特点,从而运用连续重复练习法。运用间歇重复练习法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特点确定间歇的时间,有如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的重复跑,在练习中不仅应对其运动负荷的外部数据和技术提出要求,还应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对练习与练习之间的休息形式和间歇的时间提出具体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对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间歇重复练习法的间歇时间应以学生的身体恢复为标准,这一点与运动训练学中讲的间歇训练法上有很大区别的。
(二)变换练习法
变换练习法是在变化条件下反复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变换练习法中所讲的条件是指身体练习的要素、身体练习的组合、器械的高度与重量,以及练习的环节等。通过变换练习,可以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刺激人体更快的适应,从而有效地提高人的体能。变换练习法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良好的作用。
变换练习法根据练习中是否有间歇,又可分为连续变换练习法和间歇变换练习法。连续变换练习法普遍适用于周期性的运动项目,有如变速跑。在中、小学校,对提高同一种身体素质的练习,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器械和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如把平时在练习场地内的耐力跑改变成越野跑,把举哑铃变为双杠的屈臂撑,等等。
(三)循环练习法
循环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和需要,教师预先选定若干练习手段作为练习的站(点),学生按规定的顺序和练习的要求,依次逐站(点)进行练习的方法。也就是说,把单个的身体练习内容,按一定的要求科学地组合,然后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不停顿地进行练习。
循环练习法的特点是有多个练习手段、练习过程循环、运动负荷较大、练习的程序和要求可根据练习的任务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条件进行各种设计。即让练习者以一个“作业点”到另一个“作业点”按预先规定的具有局部性和针对性的简单练习手段,用一定的重复次数,逐项循环练习下去,以达到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发展体能,巩固技术、技能目的的同时,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循环练习法既是重复练习法和变换练习法的结合形式,又是体育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运用循环练习法时必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选择身体练习,确定练习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点)的数量和循环顺序都应服从练习的任务。例如,为了改进和提高技术时,以4—6练习站(点)为宜;如果是为了发展体能,一般采用8个以上的练习站(点)进行练习。
2、选择的练习方法和教材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如,选用一些复习教材或学生练习过的辅助性练习;因为只有学生比较熟悉这些练习,循环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也才较易组织。因此,循环练习法一般在学生掌握了重复练习法和变换练习法锻炼的内容之后选用。
3、选择的练习应当是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注重练习之上下肢的搭配,发展各种身体素质教材的搭配和对学生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
4、各练习站(点)身体练习的难度应适当搭配。
5、安排好运动负荷。循环练习的总负荷应适当,即各练习站(点)的负荷,以及练习站(点)与练习站(点)之间的休息时间也应合理安排。一般可以从学生最大负荷能力的三分之一开始,再逐渐增加,但是,不要超过学生最大负荷能力的三分之二。站(点)的练习量较大时,强度应小一些;反之,强度较大时,练习的量就应小一些。各站(点)之间可安排适当的休息,各站(点)的运动负荷应大小间隔搭配。练习循环的次数也可视教学的任务、学生的条件及其需求而定。
6、严密组织。循环练习法是众多的学生同时做不同的练习,如果设计、组织的不好,就容易发生教学事故。例如,应当考虑每个组在各站(点)的练习时间大体相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从练习时间短的站(点)向练习时间长的站(点)扎堆。
五、游戏法和比赛法
(一)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 运用的各种各样的游戏的方式。其特点是不仅有一定的生活情节和思想性、娱乐性;还具有竞赛因素和趣味性、观赏性,能引人入胜。游戏法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操作简便易行,因此,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最感兴趣且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一。游戏法虽然有一定的规则要求,但是,它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智慧,有利于学生体能、智能和品行的发展。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是体育教学任务完成的重要而有效的辅助手段。
(二)比赛法
比赛法是按照比赛的规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能,通过相互竞争以决定胜负的练习方法。其特点是规则清楚,竞赛激烈,能充分动员学生的体力、智力,发挥学生的技能和潜能,以及心理适应能力,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优良的道德意志品质。
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时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在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时,应根据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特点选用并周密细致地组织活动。
2、调控好运动负荷。在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时,学生大多都比较兴奋,运动负荷较易超量(个别学生可能例外)。因此,教师应根据规则及其要求、教学的内容、时间、场地的大小等条件,调节和控制好学生的运动负荷。
3、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和智力的培养。教师在学生活动前,应讲清楚具体的要求;在活动中,应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指导学生的练习,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运用技术、战术的能力,并能适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活动结束的时候必须进行讲评。及时地指出好的、应当倡导和发扬的地方;同时,明确地指出不足的、今后要认真加以改进的地方。
六、预防和纠正错误法
预防和纠正错误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选择最有效的手段,及时地防止和纠正错误动作的一种方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由于小学生运动中枢神经控制肌肉运动的能力较差,运动技能的积累较少,所以小学生比中学生更容易产生错误的动作,教师应注意及时地进行预防和纠正。因为错误的动作若不及时地加以纠正,就会产生和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同时还可能发生运动性损伤,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运用预防和纠正错误法时,体育教师应善于分析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1、教育心理因素。这主要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因此,在练习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表现出怕苦怕累、怕伤怕痛的畏难情绪,缺乏完成练习的勇气和信心。
2、运动生物力学因素。这主要是学生对动作要领理解和掌握得不好,动作技术运用不合理。
3、运动生理因素。这主要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或体能没有达到学习并掌握动作技术所应具备的水平。
4、教学环境和条件因素。这主要是指场地的布置,卫生条件,体育器材的稳定性,环境的干扰和气候因素等。
5、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组织教法。这应当包括有教师的讲解能力、示范水平,以及的教材的选用和教学的要求是否合理、恰当,教法步骤是否循序渐进、合乎规律,等等。
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方法大体上也包括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教师首先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严寒和酷暑,给学生作出表率,通过讲解和运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建立起“我要练”的动机。
2、改进组织教法。教师通过提高讲解和示范的水平,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表象。同时,要合理、恰当地选用诱导性练习,正确安排教学步骤,是产生错误动作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的程度。3、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能,把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抓紧抓好。
4、科学而合理地确定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对于每一节课技术、技能的学习任务和体能锻炼的要求,应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
5、体育教师要认真备课,了解学生情况,钻研教材教法,苦练教学的基本功。同时,应加强教学的总结、交流工作,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方法,有如限制矫正法、诱导矫正法、自我暗示矫正法、消退矫正法等。
运用预防和纠正错误法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体育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对学生要耐心启发,热情帮助。
2、预防和纠正错误应首先抓准主要矛盾,抓住共性的问题进行解决。
3、预防和纠正错误要以预防为主,纠正错误应选用最适宜的方法。
七、处方法
处方法是指通过开运动处方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体能和健康水平的一种教与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首先进行“运动诊断”,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学生个体的练习次数、练习强度、练习时间,以及练习的间隔时间等。最后好应该通过终结性的“运动诊断”,观察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体能发展的情况。处方法的运用可能是在一节课,也可能是若干节课。这需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处方法对于贯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能力具体十分重要的意义。处方法适应对象主要是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
八、学法
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获取信息,提高学科能力的方法。学法包括有自我定向法、自我处方法、自我评价法、自我调节法和自我恢复法等。这些学习方法适用于有一定体育基础的学生;一般使用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这里着重谈一谈自我定向法、自我评价法和自我调节法。
(一)自我定向法
自我定向法是指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包括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练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运用此方法时应注意目标的设定应有学生的认同性和心理信息的反馈,同时目标的公开化和多极化也是教师应十分注意的问题。此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自我评价法
自我评价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获取练习前后身体机能及技术等方面信息的一种学习方法。此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
(三)自我调节法
自我调节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体育锻炼的实际效果,对锻炼计划进行科学而适宜调整的一种学习方法。此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九、心理调控法
心理调控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施加影响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心理调控法有心理放松法、表象练习法和条件限制练习法等。
(一)心理放松法
心理放松法是以一定的暗示语(或利用优美而轻松的音乐)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一种方法。心理放松法的运用应注意教师暗示语的针对性和语气。如果选用音乐,应注意乐曲的旋律。
(二)表象练习法
表象练习法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学生头脑中反复想象某一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调控能力的一种方法。运用表象练习法时,教师应注意表象练习的程序,应在学生有一定放松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活化动员,进行表象练习。在表象练习中,可以逐渐从视觉表象过渡到动觉表象,语言的提示应准确简练。
(三)条件限制练习法
条件限制练习法是指通过教师设置一定的限制条件,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范围要求或纠正错误动作的练习方法。教师所设置的限制条件有助于学生正确感知动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五篇:加强运动技能教学,提高体育教学实效
加强运动技能教学,提高体育教学实效
众所周知,初中体育课必须以体育技能教学为主。体育课既然必须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那么怎么开展有效教学呢?这是个实际问题。“有效教学”与“轻负高质”也是我们教育界近期来涌现的新名词,越来越被广大教师关注。结合是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体育课怎么样有效运动技能教学的思考。
1.坚持以运动技能为主的教学思想
新课标的实施,带来一系列教学理念的变化,曾一度令我们感到欣喜,同时也让我们一线体育教师感到迷茫。“淡化运动技能”、“快乐体育”、“创新体育”这些新名词的出现,是坚守还是摒弃传统的体育课堂常规和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是否只要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一度困惑我们的问题,通过理论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体育教革的方向,体育课堂教学必须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
2.确定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与目标,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2.1精选教学内容,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目标
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是喜欢运动技能的体育课。但学生凭自己个人兴趣和爱好,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带有主观性,比较喜欢球类的运动项目,对于田径与体操类的,则是没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对这些项目要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白田径、体操项目的运动价值所在。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制订出符合初中学生实际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确保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素质。必须强调的是,制定运动技能教学目标,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现有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过高或过低。高了,学生可能达不到或者在运动时容易造成伤害;低了,训练的效果则达不到。
2.2 遵循运动技能教学规律
运动技能属于人的“身体认知”,它是人类认知体系的一部分。运动技能的规律也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体操的技巧教学,需要从“侧滚翻→前滚翻→后滚翻→头手翻→侧手翻”的顺序来进行,这样从易到难,学生容易掌握。在篮球教学中,如果一开始就按“滑步→持球→传球→运球→投篮→比赛的顺序进行教学,学生所掌握技能就不是很理想。因为学生很多一部分的篮球技术都是自己从电视上或者其他途径学来的。由此看来,运动技能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哪些运动技能教学需要从简单的动作和分解教学开始?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可以从较“复杂”的动作和完整教学开始?都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从项目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进行考虑。
2.3制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单元计划,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运动技能教学为什么要涉及到单元?因为在体育的各类教材中基本上是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的,单元名称一般为“篮球”、“排球”、“短跑”等,单元的顺序基本上也是按运动技术的传授顺序来设计的。某节课的运动技能教学设计的是否合理,只有根据它在单元中的位置才能进行评价。比如,只有知道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才能对课堂的运动密度、学生的负荷量大小做出评价;只有了解运动技能的水平程度,才能对课堂的教学方法做出合理的评判。所以,我们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要认真把握运动技能教学顺序和技巧,以促成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讲:
2.3.1 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确定每个年级段的学年和学期教学内容和数量,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编排教材的单元顺序和大小。这样,有利于形成学校体育特色,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积极推动作用。
2.3.2运动技能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将根据不同性质的教学项目,确定为大小不等的教学单元,通过大、小单元的合理组合和搭配,设计出运动技能教学的不同层次,进行有主有辅、有精有粗、有学会有介绍、有学好有体验的教学。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体育技术课程的开发。但对一些球类项目的体育课教学时,则可以把一个教学项目单独设计成一个大单元和一个小单元,即新授内容与复习内容。这样体育教学当中对场地器材的利用率高,教学效果更好。
3.创设合作探究学习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当前,有效教学是教改的一个关键词。有效教学是基于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有效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一切教学都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所以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坚持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关注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能,将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入课堂,创设出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从而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学法的改革推动教法的改革。
首先,按照体育学科的特点,处理好传统学习和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系。由于体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知识的习得来达成课程目标的,所以,接受性学习仍将在学习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不能全盘否定。其次,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选择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和引导学生选择切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改变选择教学方法中出现的形式主义,正确理解体育新课程教学理念,真正让学生明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其在身体练习的同时体会体育学习的乐趣。
4、营造平等和谐教学氛围
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平等是指在教与学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和谐是指师生情感的沟通和融洽。据调查,初中学生对师生互动都很好奇和感兴趣,这与其身心特点有关。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出易于学生接受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体育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使学生信你服你,才能让其听从你的调动与指挥。
本文仅在理性的层面上,就初中体育课有效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以上几点看法。在实际教学中,到底怎样对运动技能教学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需要我们体育人的智慧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