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教师廉洁读本打印
《中小学教师廉洁读本》读后感
陆婷
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我认真阅读了《中小学教师廉洁读本》,受益匪浅。教师廉洁从教,不仅是教师有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人格条件和内在基础,而 且对社会风尚的文明倡化也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期望性和社会瞩目性。当社会出于自身了展需要,把培养下一代社会继承者的重任专交给教师时,当社会为培养良好的后继者而设置教师这一行业时,教师就不仅被赋予了在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责,而且被赋予了倡化社会文明风尚的示范角色和引导角色。因而,社会对教师的选择比社会一般行业要严格得多,不仅要求有教书的学识,而且要求有示范学子和世人的良好品行。由此可见,教师言行对社会风尚有巨大的影响,其廉洁从教的行为因此便显得格外重要。教师执教不廉不仅有损自身的形象,还会带来许多人价值观的迷惑或错位,甚至传染学生或他人,使不良风气蔓延,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如 果教师廉洁从教,不仅使行风清正,学子德尚,而且能垂示世人道德,净化世人 灵魂,净化社会风气,使文明风尚倡化于社会。
俗话说得好:“为师不廉,贻害无穷。” 不仅危害不廉者本身,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危害学子,污化社会风尚,危害社会。克服为师不廉最根本的还是人生观道德观问题,只要有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就能形成抵制不廉之风的强有力的内在思想防线,保 持廉洁从教、名正节清的高尚品格。因此,应注意在人生观和道德上矫正以下方面的问题:个人与社会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个人组成的社会,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组织的个人的联合体。当个人需要和社会发生矛盾 时,个人应坚持何种价值导向,如果价值天平倾向个人,就会不择手段满足自己的需要,选择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师,最容易为教不廉。只有坚持社会价值导向,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才能抑制和克服为教不廉。社会如同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个人就是一个细胞,两者相生相长,相依为命。没有细胞,生命有机体就会枯萎,没有生命有机体细胞就根本无法存活。因此,个人利益的满足必须以社会 利益的维护为前提。
作为一个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当树立起合乎伦理道德意义的幸福观,因为只有这样的幸福观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在于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协调 统一。因为这样的幸福观能正确对待创造与享受、奉献与索取、权利和义务、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实践着对社会的贡献和个人成就,深刻体验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
对高效课堂构建的认识 ——观《高效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陆婷
看了《高效课堂的教学实录》,感触颇深,主要是以下几点:
1、还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美国学者齐默尔曼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学习才能有成效。作为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能学”、“想学”的自我意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2、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泼有序。
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参与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课本、学情的前提下,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学生的探究结果不强求一致,重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点拨重点也不在引向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在于从学生的探究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必要的校正。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应对问题机敏智慧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也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是否灵活多变。如果不断改进方法,不仅学生感到新鲜,自己也会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就是常教常新的奥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法,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创新的意识,课堂的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4、学生全员参与,关注个体差异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积极参与,互学共生的课堂。学生在参与中,既能从同学那儿学到知识,也能在探讨中发现并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大胆发问。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关心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尝试着鼓励他们勇敢表述自己的意见,对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既不是同学的陪衬,也不是教师遗忘的角落,“我参与,我进步,我快乐”的意识一旦在他们心中扎根,学习积极性将会极大地被激发,成绩也会在不断的巩固和夯实中得到提高。
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是教师在追求成绩的功利压力下,其指导行为与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个性化学习行为脱节不符造成的。教师应经常换位审视自己的课堂和学生,通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理解学生的困惑,反思自己的不足,“知不足然后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根据“教学相长”原理,引导学生培养特长,正确面对所遇的困惑,适时发问,然后进行恰当的指导,才能化苦为乐。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因为路过你的路,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因此,教师理性的反思,有的放矢的人性化个性化的科学施教,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也才能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一起享受高效课堂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教育。
第二篇:读《中小学教师廉洁从教读本》有感
读《中小学教师廉洁从教读本》有感
随着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制实施纲要》颁发,“廉洁文化进校园”已纳入我们反腐倡廉教育格局,我校举行了“读廉政书,写勤廉心得”活动。本人也认真阅读了《中小学教师廉洁从教读本》一书,感受颇深——这本书着重回答了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廉洁从教”和“怎样才能廉洁从教”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书中的各种廉政勤政典型事迹生动感人,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反面典型给人们深刻的教训,有利于我们自我反省、自我警醒。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曾是我们教师的真实写照。然而近几年来,却有些人把教育活动作为营利性活动,把赚钱当作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对教育事业和教师形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像私自为学生订购教辅材料、有偿家教、甚至课上不教课外办班等等很多现实行为就让“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蒙上了污点,社会舆论也渐渐有了微词。教师要恪守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保持廉洁从教,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纲要》中关于如何把谦洁教育落到实处,也是有具体要求的: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开展廉洁教育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把廉洁教育贯穿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廉洁自律意识。开展表彰和树立优秀教师先进典型等宣传教育活动,弘扬正气,引导广大教师用崇高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
“教师”一直以“廉洁、奉献”的高尚形象深入民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执教,持俭守节,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学子们所敬重,为学子们所效仿,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垂范世人的楷模。他的这种廉洁从教的作风,所产生的道德影响力,深刻地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使学生在敬仰中,默默地产生着思想和行为的自我激励、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
对啊,作为一名教师,这也就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廉洁从教。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目的是为社会培育人才,教育和引导着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向着各个阶层所要求的人才方向前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执教,这是廉洁从教的基础。比如决不能因学生性别、智能、家庭状况、学生家长等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模式。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认为“教者必以正”,“为师不廉,师道必坏,师道坏则必误学子”。
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我们的一言一行将会直接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不仅要用广博的学识,授业解惑,而且还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立身传道,成为学生求智、做人的楷模;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等方面,更要做出表率。
廉洁从教首先要为人师表。工作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则行。”
廉洁从教还要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不被社会各种不良风气所诱惑。不廉洁,贪欲多,就很难坚守这一阵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选择了清平的生活。教师清正廉明是“育人”的品德基础,要秉持一种神圣的感情和执著的献身精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只有静下心来教书,才能潜下心来育人。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一定要廉洁从教,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廉洁奉公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篇:读《中小学教师廉洁从教读本》有感
读《中小学教师廉洁从教读本》有感
随着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制实施纲要》颁发,“廉洁文化进校园”已纳入我们反腐倡廉教育格局,我校举行了“读廉政书,写勤廉心得”活动。本人也认真阅读了《中小学教师廉洁从教读本》一书,感受颇深——这本书着重回答了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廉洁从教”和“怎样才能廉洁从教”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书中的各种廉政勤政典型事迹生动感人,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反面典型给人们深刻的教训,有利于我们自我反省、自我警醒。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曾是我们教师的真实写照。然而近几年来,却有些人把教育活动作为营利性活动,把赚钱当作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对教育事业和教师形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像私自为学生订购教辅材料、有偿家教、甚至课上不教课外办班等等很多现实行为就让“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蒙上了污点,社会舆论也渐渐有了微词。教师要恪守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保持廉洁从教,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纲要》中关于如何把谦洁教育落到实处,也是有具体要求的: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开展廉洁教育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把廉洁教育贯穿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廉洁自律意识。开展表彰和树立优秀教师先进典型等宣传教育活动,弘扬正气,引导广大教师用崇高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
“教师”一直以“廉洁、奉献”的高尚形象深入民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执教,持俭守节,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学子们所敬重,为学子们所效仿,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垂范世人的楷模。他的这种廉洁从教的作风,所产生的道德影响力,深刻地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使学生在敬仰中,默默地产生着思想和行为的自我激励、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
对啊,作为一名教师,这也就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廉洁从教。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目的是为社会培育人才,教育和引导着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向着各个阶层所要求的人才方向前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执教,这是廉洁从教的基础。比如决不能因学生性别、智能、家庭状况、学生家长等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模式。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认为“教者必以正”,“为师不廉,师道必坏,师道坏则必误学子”。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我们的一言一行将会直接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不仅要用广博的学识,授业解惑,而且还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立身传道,成为学生求智、做人的楷模;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等方面,更要做出表率。廉洁从教首先要为人师表。工作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则行。” 廉洁从教还要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不被社会各种不良风气所诱惑。不廉洁,贪欲多,就很难坚守这一阵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选择了清平的生活。教师清正廉明是“育人”的品德基础,要秉持一种神圣的感情和执著的献身精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只有静下心来教书,才能潜下心来育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一定要廉洁从教,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廉洁奉公的教育工作者。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廉洁从教读本》读后感报告
《中小学教师廉洁从教读本》读后感
报告
《中小学教师廉洁从教读本》读后感报告
——廉洁修身作世范,爱岗敬业做绿叶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的屈原《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从古至今,廉洁的意思也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廉,《说文解字》解释为:“廉之言敛也。”“洁”,《说文解字》解释为:“净也。”通俗的
来讲,廉洁就是言行收敛,不受世俗丑行的污染。廉洁,现如今不仅仅是官员的特有行为准则,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准则。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自身无以廉洁之品,何以授人廉洁。打开《中小学教师廉洁从教读本》(江苏省教育厅组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段话。“抵得住诱惑,撑得住信念,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真的是很受教育,让我对廉洁从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教书育人廉为本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不断发展变化,中小学教师无不深感从教环境的的变异,深叹教育生态的复杂。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对教育的侵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新的教育生态环境要求我们对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新的审视。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育领域容不得“豆腐渣”工程,否则,倒塌的将不是高楼大厦,不是雄伟桥梁,不是防洪大坝,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正如鸟的翅膀不堪黄金的重负,中小学教师的身上一旦缚上沉甸甸的黄金,也一定丧失高飞的本领!
二、严谨求真做学问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批量的学术生产在中国各领域全面展开,学术研究开始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几乎与此同时,市场体制向包括学术研究在内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渗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中小学教师学术研究的误导和扭曲,加之各种金钱关系的腐蚀与干扰,中小学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各种失范现象也开始不断浮出水面。中小学教师学术道德就针对中小学教师学术失范乃至学术腐败行为而提出来的。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反映和调整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用善恶标准评价,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道德组成部分之一的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
业之间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教师行业,职业道德如何更是影响到“国家的未来”。
因此,大力倡导品德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便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术道德是指其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实施和维护主要依靠中小学教师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体的道德舆论。中小学教师学术活动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术道德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突出的自律性和强烈的示范性。
三、礼尚往来立师表
在人们的印象中,学校是一方净土。然而,在“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冲击下,学校也变得浮躁不安。不知何时,请客送礼之风吹进校园,迅速蔓延,并悄然变质。起初,还只是贺卡到保健品,再到烟酒、化妆品、高档手机等,吃的、用的、穿的都有,还有直接送红包的。刚开始是学生给老师送,后来干脆由家长代劳。送礼对象主要给班主任或者是语数英等主课老师。近些年来,越来越盛的校园送礼问题,怎么都难以看成是学生对老师真挚情感的真实表达。孩子给老师送礼的目的大多非常纯洁,而家长呢?送礼就未必完全出于对老师的爱,讨好、攀比等成人化的动机会隐藏在其中。送礼之风一经个别人带起,师生间正常的高尚的感情就被掺了沙子。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难免会对相关的学生多些“关照”。因为请客送礼,学习不努力、表现乏善可陈的学生竟被评为三好生,使得学校公正的天平失衡,竞争向上的气氛荡然无存;因为请客送
礼,使得孩子攀比心理加重,虚荣心剧增,“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思想在孩子心中扎根……这些无疑将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小学教师廉洁从教读本》就详细的向我们解释了何谓真正的“礼尚往来”,替教师解决了这个尴尬的难题。
四、敬业爱生尽责任
教师是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的工作,有他的特殊性,需要老师付出很大的心血,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教育好孩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应该都是兢兢业业、爱生如子,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是一种精神的代表,是一群感动社会的群体,这些普通老师的事迹看似平凡,但是却能从中体会到教师形象的伟大。
但在极少数教师身上却也存在着一种情况,即“有偿家教”。家教成为有偿服务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特别是在职教师搞有偿家教引起的社会反响很大,容易使教育涂上功利化、商
业化的色彩,渐渐失去师生互动中纯净的情感。
作为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敬业爱生。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把主要精神集中在工作上,便可有效地抵制有偿家教。《中小学教师廉洁从教读本》也为我们教师“如何抵制有偿家教”指了一条明路。
五、廉洁从教我能行
1、坚定理想信念,让梦想飞得更高。
精神在,理想在,信念在,我们教师自身只有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通过修身养性,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这样才能抵制反腐的思想,构筑强劲的精神食粮。我们教书育人,我们在追求中发展,孩子们有了我们的关爱,故我们幸福快乐。就让我们的理想随着坚定的信念飞得更高更远!
2、纯洁师德师风,桃李满天亦富贵。
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
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3、自觉修身养性,无私无畏玉汝成。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能够时时自省,处处修身,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今天的教师要把造福于人和追求自我完善作为人生不懈的追求,并予以实践,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自觉修身。修身要达到的基本标准,一是有博爱之心,二是有坦荡之怀。所谓博爱,就是广博之爱。是对社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岗位的爱,对工作对象的爱,对家庭的爱,对环境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天地万物的爱。
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会施人以爱,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才会以满腔热血,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播撒希望的种子,开美好的心灵窗户,洒明媚的阳光。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人求真,教人向善,绘人生蓝图,创不世之功绩。也只有胸怀坦荡之人,才会
海纳百川,胸怀宽广,容人容事,以豁达之怀处世。才会安于清贫,乐于教书育人,热爱这种薄利而崇高的事业。常常会笔下生辉,总结教育教学之心得,并且能够以其深刻的教学反思,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让自己更加成熟,更臻完美。才会淡泊明志,自强不息;才会教学相长,厚德载物。
只有善于修身养性的教师,他才会勤奋地工作,广育桃李,像甘霖一样,滋润着大地万物,且润物细无声。才会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细心地呵护着每一棵嫩草,每一朵鲜花。才会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第五篇:21世纪中小学教师培训读本
21世纪中小学教师培训读本
教育学(上)
一.现代教育基本特征: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性加强。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从分离走向统一。
4.教育民主化发展,公共性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5.教育技术手段更新、时空拓展、资源丰富、开放性提高。6.教育地位提升,功能增强,教育成为兴国之本。7.教育不断变革。(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8.教育理论自觉性提高。
9.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基础。10.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深化,为改革和发展创造外部条件。
11.教育终身化。(必须变预备式教育为终身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和评价方式,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系。)
二.全民教育:
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三.终身教育:
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四.学习化社会:
即形成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人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手段,社会把人的教育放在优先地位。
五.入世后教育服务承诺:
对于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军事、警察、政治、党校教育等)没作出开放市场的承诺。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服务五个项目上作出承诺。
六.入世对我国教育观念的影响:
1.教育平等的观念。
2.教育民主的观念。3.教育法制的观念。4.教育标准国际化。5.学生能力素质通用性。(外语应用、国际跨文化沟通、信息处理、创新等能力,良好心理素质等)
七.入世对中国基础教育影响:
1.在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经费投入、课程、教材、教法、考试、升学等方面都要进行新的综合改革。
2.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调整,培养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顺应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
3.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显迫切。
4.由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转变;由传授知识教育向重视能力、重视实践教育转变;重教材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指导等。
5.为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八.入世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1世纪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主要特征是:
1. 衡量人的素质不再仅是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强弱。2. 要求人才能极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主动地创造环境,创造未来。3. 着力于学生智能的开发,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
4. 加强人文教育,提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以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综上,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是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素质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但要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造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度的责任感。
九.入世后中国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1.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
2.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造就高素质人才 3.强调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4.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
5.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综合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十.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原因: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和战略地位 1. 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2. 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力量。3. 教育与人才一样是实现人的全发展的根本途径。
4. 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应该如何落实:
1. 制定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教育发展。
2. 把实施科教兴国、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3. 加大政府投入,动员社会资源,加快教育发展。
4. 鼓励全社会进行智力投资,完善对民间资金投入教育的激励机制。发展教育基金,吸纳教育捐赠。
5. 对农村贫困地区免费提供教科书。资助困难学生。
十一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1. 遗传: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人只有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遗传提供的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
2. 环境:指人们周围所接触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 教育:(学校),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有效的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跨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
十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更新:
1. 教师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教师要自觉地研究新课程理念和课程
理论,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教师要具备对新课程开发、设计和整合能力。教师要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
2.教师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以平等的人格,实现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具务民主和生本两种理念;民主理念:以民主和平等的姿态接纳交互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于局限性,不以预计目标来封闭开放性对话的“边界”。生本理念:教师从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想。)3.教师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十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十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师在从事教育专业工作时,所就遵循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行为规则。分为:四种三层
四种基本关系:教师与教育事业、受教育者、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和师德规则。
十五、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有:
1.学生是发展的人的观点。
中小学生下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是变化着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规律。中小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发展具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特点。2.关于学生主体性的观点。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本质属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学生是“独特的人”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4.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的观点。
十六、中小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
1.小学阶段:基本阅读、书写、计算技能;有意注意,借助具体事物推理能力;发展社会性情感、意志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建立对自己的完整态度;学习与同伴相处、分辨是非;发展良知、德性,对社会集体的态度。
2.初中阶段:发展有意记忆、创造性、借助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建立兴趣爱好;获得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习处理与同伴的关系与友谊;形成理想和价值观系统作为行为的批导;发展自我教育能力;适应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压力。
十七、如何建立现代新型师生关系;
(一)现代新型师生关系表现:
1.核心是把老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2.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3.老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师德水平和敬业精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
2.改进高深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改进教育方法,实行民主化管理,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质量。4.充分发挥德育活动课和心理健康课的教育功能,增加师生音质理解和相互尊重。5.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了解。
6.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十八、小学阶段德育目标与内容
十九、中学阶段德育目标和内容
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理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产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理想、道德、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二十一、实践中具体安排学校德育内容:
1. 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序列化安排。2. 对不同阶段学校德育内容的重点安排。3. 对具体实施层面上学校德育内容的细化安排。
二十二、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 内容上基本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传统美德,现代文明。2. 目标上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统一。逐渐推进,持续发展。3. 方法上动情性与明理性的统一。以情感人,民事明理。4. 过程中实践性和养成性的统一。常抓不懈,重在养成。5. 途径上协同性和一致性的统一。整体协调,形成合力。
二十三、现代学校德育新方法:
1.价值判断澄清法:是为了帮助学生辨析其行为的价值澄清思想上模糊不清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使学生产生更积极的行为。(运用时注意引发学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善于揭示学生观念中的矛盾焦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领悟恰当的价值观念。)具体过程:界定事件或问题;小组采用讨论辩论、谈话、等形式进行价值辨析判断;教师澄清事件的价值,说明后果责任。
2.游戏角色扮演法:以生活中事件为原型,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去应付不同的困难和冲突体验各种角色的感受,然后阐述自己处理方法的原因和依据。培养移情能力,学会推己及人地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
3.情景活动强化法:通过一定的设施、设备、场所和工具,为学生创设一种共同活动的环境气氛,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某种活动情景中体验关爱、协作、自主、分享等行为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情感品质,提高学生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4.心理综合辅导法:指针对当前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到、情感调控和生活适应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辅导和教育,它深入到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关注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十四、学校如何开展诚信道德教育:
讲诚信提倡做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取信于人,给人以应有的信任。1.诚信是传统美德教育。2.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3.思想政治课是诚信教育主阵地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5.方法应多样,形式要活泼。6.从点滴小事着手,持之以恒。7.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二十五、教育案例及怎么写好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就是一个教育情境性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写好案例:
1.目的:是学习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总结教育经验;促进交流研讨。2.基本结构: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3.关键:选择复杂的情境;提示人物的心理让读者知其所以然;具有独到的思考,从纷繁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十六、班主任的职责:
1. 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指导者
2. 班级集体的组织者。建立班级学生集体;协调班级教师集体;组织家长集体。3. 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影响的协调者。要使社会和学校教育一致;要使家庭与学校教育一致。
4. 对学生教育最全面和影响最深刻的教育者。思想品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审美教育;协助科任教育上课。
三
十、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目标是方向,领导是核心,活动是动脉,舆论是灵魂,组织是功能,制度是保证。
三
十一、培养班集体的途径:
1. 创造良好的班级“第一印象” 2. 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 3. 建立班级共同目标
4. 培养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 5. 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6. 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优良班风。7. 制定必要的班级规章制度。
三
十六、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要求:
是德育评价理论指导德育评价实践的重要环节。具有导向功能、强化功能和调节功能。评语是老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行为的表现的书面鉴定,也是对师生相处、相亲、相知程度的检查。要求:
1. 称呼具有亲近感; 2. 言辞具有恳切性。“尊重”为先,“诚恳”为上,是写好评语的重要前提。3. 评价面宽,针对性强,突出学生的个性。4. 内容具体,以激励为主。
五
十三、反思性实践:
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且于行动研究,不间断的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两种结果:一是老师行为是适宜的。通过反思,得到理论明晰与提高,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二是老师行为是不适宜的。老师要通过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其中很重要的是找到这些教育行为背后的教师原有隐性的教育观念,从而引发教师在认知上的冲突和重构,并通过“重返课堂”重新调整活动,来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从而验证新认识,不断的使认识水平向更新、更高的层次迈进,达到内化。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老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学(上)案例分析
一、涂改试卷:从诚信道德角度提出教育对策。
(见24)
二、不碎的玻璃门:
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怎样防止“破窗效应”。
要点:要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首要的任务务就是要修好“破窗”。后进班就如同那辆被敲了一个大洞的汽车,只有把破窗及时地修好,才能仍旧给人以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的感觉。同时,要及时地扭转班级中的坏风气、坏习惯和坏思想,使它们无机可乘。这样一样,学生的凝聚力就会越来越强,良好的班级风气便会蒸蒸日上,班级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集体。此时,就形成了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见31)
三.从“零”开始
如何写好评语。
要点:从这位老师的一句看似简单的评语中,读出了对学生人格和价值的尊重同时也反映出这位老师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即懂得尊重珍视尊重。尊重像一泓清泉浸润着学生的精神民办下是这种“尊重的力量”,使一个数学成绩一塌糊涂的学生心中燃起了希望之光,并通过最终的努力成长为一位杰出的人才。尊重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心境,它是一个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的体现。一个懂得尊重的老师会以平等的心态、平等的心情、平等的心境去对待所有的学生用理解、关爱、宽容和赞扬去抚平学生失败的忧愁,去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见36)
四.云雀的故事:
谈谈如何加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见22)
五.香烟**。从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环境和教育的角度,写一则案例评析。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青少年由于缺乏明确的信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之好奇心、模仿性、求知欲强,很容易接受它们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性质,因此,它双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案例中学生的吸烟现象就是其中之一。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人不但能正确地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青少年的主观判断力较差。所以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
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因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案例中的教师采用了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让学生知道吸烟的害处,自觉地放弃吸烟,正体现了教育的主导作用。
六.他战胜了“口吃”。
反映一种什么教育思想?谈谈如何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有效的教育:
要点:教师从另一种视角,用一种新的境界,化解了尴尬的处境,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这位老师能够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去考虑问题。
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仅年龄不一样,其心理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一年龄的学生相互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形成学生个体差异的观念,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
七.一次有关“沉浮”的科学探索探索活动。
说说体现教师的什么样的知识观。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体现的新知识观来分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体现出教师的“能说出来的才是知识,结果比过程更重要”知识观。
这位教育的做法不好。新〈纲要〉的知识观,就是通过对教师“做什么、怎样做和追求什么” 的要求,将教育内容与环境、教师的任务、儿童的活动、儿童发展融合在一起。幼儿教育内容从重静态的知识到重动态的活动,从重表征性的知识到重行动性的知识,从重“掌握”知识到重“建构”知识变化。新知识观对知识的过程性、经验性、建构性的看法,是符合当今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求的。同时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使其学习方式更多的是依靠各种实际的活动,依靠“做中学”。因此,新〈纲要〉根据新知识观来理解教育内容,突出内容的过程性,活动性、经验性及方法的不可分割性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八.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衔接幼小,家长说语文数学学好了就行,你怎样对待家长的观点,采取什么机关报办法与家长沟通?
要点:使家长明确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和专门性准备工作的内容,瓶子幼儿园协同一致,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九、蚂蚁唱歌。“老师,您为什么不蹲下来呢?”从孩子的这句话中感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从反思性实践的角度,谈谈幼儿教师的角色意识。
要点:长期的“师道尊严”成为横在师生心中的一堵高墙,造成师生间无法产生深层次情感交流和共鸣,而缺乏情感沟通的孩子们从心里呼唤师爱,希望老师能“蹲下来”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也要有一颗意真的心,能够以老师特有的智慧,去认真地厂家和倾听幼儿的期待、热情和想象,以情激情,以情导行。同时,教师还要具有特殊的育人意识,能够敏感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及时地把握和捕捉教育的最佳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十.两个世界
家长的教育误区,联系“从小不把他当做人,长大他也成不了人”的观点,谈如何做好家园合作教育。
要点:家长习惯于用成人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代替孩子的所思、所想和所为,而孩子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老师要帮助家长树立“以幼儿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使家长走出成人的世界,善于从孩子的视角去精心地关注和呵护孩子的意真,为他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并从实际出发去引导和教育孩子,满孩子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能够身心和谐地、健康地成长。
第二编,教育学(下)
二.课程资源含义:
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人力和环境等。
三.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跟踪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确定把握机遇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活动中及为实现目标中能够从中获准的课程资源和素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图书馆等。
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率。7.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
四.教学活动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主要途径: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以利因材施教。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分析原因,找出课程学习难点。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指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五.校外课程资源有:
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
七.教学模式:
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教学模式上联教育理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反映,它指出教学的目标,规范师生的双边活动,下联教学实践把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程序。
八.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表现为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处理协调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和时间(怎样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程序)之中,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师生活动的不同安排,就构成不同的教学模式。1. 提出模式涉及的教育理论和价值取向,这是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础。
2. 进出模式所针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重要要素,直接反映了该模式的价值观。3. 建立教学活动程序(教学中各步骤应完成的任务),这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问题。4. 师生角色,是构成教学模式重要的能动的要素。
5. 提出的教学策略。指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和。6. 提出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7. 所必需的支持条件。内部及外部支持条件,这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保障。如教师的素质、教学设备、环境、师生人际关系等。
九.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1.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程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不利于他们主动性的发挥。2.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把原来由教师系统讲授的部分改为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教材。程序“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提高了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
3.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引导在性质和数量上是最精炼的。程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较适用于数理学科,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先行经验储备。
4.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发展不仅要重视理智活动而且要通过情感的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这一模式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 的培养。较普遍用于思想品德课、外语课、语文课的课内教学,还可用于课外各种文艺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
5.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基本的模式之一,多用于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定向(阐明技能解释操作原理和程序、示范动作)-参与性学习(分解动作模仿、信息反馈及时强化)-自主练习(使技能更加训练)-迁移(灵活运用,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6. 参与-活动式教学模式:参与活动一是指师生均以平等身份共同讨论协商,共同提出学习内容、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包括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教学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要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自己围绕某个课题去找资料、定课题、做试验、搞创作。这种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十.其他教学模式
1.掌握教学模式:以能力优劣不等的学生集体为前提条件,以集体学习的教学方式为手段,寻求一种既能保持班级教学的优越性,双能解决传统班级教学中的“差生“问题使每个学生才能达到一定的学习水平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掌握教学的教学策略是: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实施综合性的教学评价;设计互补性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的教学组织四个阶段:教学准备;集体教学;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2.范例教学模式:是通过教材中的典型事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教材结构,获得基础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又称范例方式教学论。有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范例性原则。四个阶段: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相互关系阶段;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
3.程序教学模式:是应用机器技术手段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方式。依靠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分项目,然后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映或构答反映,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原则:低起点、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4.发现教学模式:又称概念获得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主动的思索与探究,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同时掌握思维方法。基本原则:动机原则,激起学生对发现的兴奋感和自信感。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5.情境教学模式:就是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以渗透教学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氛围中,形成一种心理环境,使学生产生情移效应,获得在其他情况下无法得到的情感。基本原则:情境适应原则;情感激发原则;情理统一原则。阶段:创设情境;观察想象;激发情感;情能转化。
6.分层教学模式:即在班级集体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策略:分层确定学生的组别;分层制定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教学方法;分层设计作业练习;分层指导课外活动;分层进行单元检测;定期进行层次调整。
十一、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1.目标追求的综合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教学过程中认知目标的祥瑞,而且重视情感的激发、技能的、训练和培养,重视认知目标和非衰乱目标的综合追求。
2.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动作过程中师生活动的方式是多方位的。不仅有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活动,有生师、生生、师师之间的活动交流,不有师生和其他因素之间的活动交流。
3.互动交流的情感性: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方法运用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因素,并使这种情感因素成为推动教学进程,沟通互动交流,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4.动作过程的探究性:指现代教学方法不仅重视让学生从教师的传授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而更注重在教学方法动作过程中让学生在老师的 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和创造性地获取、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把学习和掌握人类已有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
5.选择、使用的科技性:现代教学方法在选择使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上更多地表现出现代科技成果在教学上的运用。促进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
十二、现代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传授知识的基础性与系统性脱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和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被视为现代教学论改革中的三大流派。它们都强调传授知识的基础性,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都显示出系统性的不足。打破了原有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
2.忽视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新的教学方法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把握不够,要求过高,大多数教师难以胜任。3.缺少一定的普遍意义。教学方法的普遍意义是指教学方法在较大的范围内对教学实践有较强的适用性。现代教学方法具有适用范围狭窄、推广意义较差的缺点,表现为:一有的老生常谈方法仅适用于某类学科或课程,运用在其他学科或课程上则显牵强。二有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情境要求过高,一旦教学情境发生变化,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三有的教学方法费时较多,在教学时间上不经济。四有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十三、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1.理论基础日益多元化。这一趋势表现在系统科学、心理学、教育学、思维科学、管理学、工艺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大量运用其中,作为指导理论。2.目标取向由单一性转向全面性。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衰乱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相结合。3.内容构成走向模式化。现代教学方法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特定观念、意向和态度,涵盖了一定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过程结构、教学织形式、教学手段等内容。4.手段日趋现代化。特别是CAI课件设计的智能化、专门化、灵活化以及教学视听设备的自动化、微型化、综合化。5.选择使用趋向综合化。方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教师应综合优化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体系整体功能。
十四、教学设计:
是教学活动的筹划过程,包括:教学分析、教学决策、教学评价与调整三个方面。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教学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应从教的角度转向学的角度去设计。
十五、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1.教学分析: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为下一步教学综全性的决策作奠基。教学内容分析是对教材进行内在联系、教学任务、教材功能等方面的分析。学生状况分析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风格习惯、原有的知识储备等因素。
2.教学决策: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筹划学与教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手段的运用等。
3.教学评价和调整。即对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评价、修改,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
十六、学习方式:
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
学习倾向包括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我们应该明确学习方式不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是比学习方法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 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是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十七、现代学习方式特征:
1.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只有当学生自觉地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2.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牲,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3.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有效。不同学生对同样内容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的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一样。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羞,并把它视为一种有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表现为: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所以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学生“活动”强调学生“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经历”。二是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重视直接经验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定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学生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使间接经验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5.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 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适中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
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十八、21世纪应该如何学习?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为特征,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新世纪教育的新理念。
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教学生学。
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它是一种超越教科书、超越教师、超越课本的学习。强调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程内容,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
十九、新的学买方式包括的内容。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即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二十、怎样理解学习方式的变革?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不是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而是要创造性地继承传统的学习方式,并加以极大地丰富。新课改是要学生形成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坚信一切知识除非是经过自已确定的,都是可怀疑的(怀疑精神);二是坚信一切现成的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都有改进的可能性(批判精神)。简言之,新课程是在寻求扎实的基础培养与活跃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平衡。
二十一、自主学习及其切入点:
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与其相对的是“他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能够学,我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在同学的帮助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思考。基本特征是:参与学习目标的提出;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有情感的投入;对认知活动能自我监控,作出调适。
二十二、建立自主学习的机制的参考策略:
1.尊重学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自主学习的保障。3.让学生有成功感是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
二十三、探究学习及其切入点。
探究学习:学生在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给予的,是从学科来源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或目标,首要任务是有所发现,发现后再内化内容成为认知结构。
二十四。探究学习注意的问题:
探究学习,必须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兴趣转化为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十五、探究学习流程:
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问题解决);应用(知识迁移)
二十六、合作学习:
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其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
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二十七、合作学习有哪些要素:
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有效地沟通,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二十八、怎样进行合作学习的分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即异质分组,就是在分组时,使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还可以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方面的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各小组之间的同质性。组间同质为每个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强调异质分组是因为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知己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效应。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意愿只能作为参考,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
二十九、怎样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社交技能?
导致解体因素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教学中传授必要的社交技能,如:请求发言、遵循指导、称赞他人、澄清观点、支持反馈、互相检查、表示疑义、提出建议、概括小结等。
三
十、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相互依赖关系有哪些参考策略:
给小组设计富有特色的名称;确定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角色分配;共享资源;建立奖励系统。
三
十一、合作学习应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全班教学、小组学习和个人学习是三种基本的课堂组织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应该根据教学任务、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恰当地选择。其次,小组内的角色分配和分工不是固定下变的,应该轮流担任,实现每个人都有体验,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监督:尊重和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自信与创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互相碰撞,加强沟通,形成共识;相互补充、支持与配合,拓展思维。
三
十四、如何建构新的学习方式?
1.老师尽快更新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 重中之重、根中之本。2.教师要积极创设基于师生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教师要努力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
十五、新课程中教师可采用的参考教学策略有哪些?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三
十六、教育评价:
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对所确立的目标,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效果、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的情况所进行的科学判定的过程。
三
十八、考试的种类:
1.按考试性质分:成就考试和能力倾向考试 2.按试题类型分:客观性考试和主观性考试
3.按考试要求可分为:难度考试和速度考试
4.按解释分数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标准参照性考试。
三
十九、考试的功能:
1.导向功能:指学生对学习内容、方法、目标及至发展方向的选择方面,均可能受到考试导向的牵引。
2.鉴定功能:考试制度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测量,同时对教师的工作也作出相应的鉴定,即通过考试所提供的信息,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形式的鉴定。
3.激励功能:通过对学业成功与否的鉴别,激励学生和老师的进取心,促进他们更加勤奋的学习和工作。
4.调节功能:通过考试获取的信息,诊断老师教育教学的成败,优劣、得失,从而调节和改进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
四
十、评价与考试的关系:
评价包括多种形式和方法。作用上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功能上分为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选拔性评价。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形式。
评价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学业知识与能力评价、一般能力评价、个性评价、行为评价、运动能力评价等。考试的内容只能涉及其中的一部分。目前的考试多为纸笔测验,一般用于水平性评估和选拔,内容多集中在知识、技能和抽象的思维和推理方面。
评价涉及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考试通常只涉及发展结果,且只为发展结果的一部分。总体而言,评价非常重视反馈及其促进功能,而考试较少涉及该环节。
四
十一、实施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在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试教育: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考试和“应试教育”并不是等同的。素质教育要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邓小平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做检查学习效果的惟一方法。要认真研究,实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来。”
四
十二、现行评价与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在于:在学生评价中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内容埵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统一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参与并发挥其主动性;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
四
十三、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
1.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老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2.改革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3.对学生、教师与学校评价内容应多元化,重视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5.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6.评价主体多元化。
四
十四、如何理解新课程评价理念?
1.在评价功能上,由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在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对过程的评价。
3.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4.在评价的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朋状态的改进 5.在评价内容上,强调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6.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7.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四
十六、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特征:
1.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和依据,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发展性评价是根本止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3.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4.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四
十七、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的内容的各个方面是否有主次之分?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已成为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每一门学科都强调了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评价。
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
四
十九、运用多种学生评价方法,及选择方法的依据、笔试外,还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运用核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一应俱全和表现性评价等。
一方面要提高老师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保证各种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要取长补短,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五
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注意:
1、非学业评价的内容不能是笼统的甚至是不可捉摸的。
2、非学业评价必须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3、要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和精确性之间的关系。
4、在非的呈现形式上,一般要避免学生的非学业评价一等级甚至是分数。
五
十一、保证评价资料准确性和有效性对于发展性评价的意义。
有效的评价资料是保证达到恰当的评价结论的基础,对于形成对学生当前学习善的正确认识有重要作用。同时带有评语的原始资料比单纯的分数或等级更重要。
五
十二、实行多主体评价操作要点:
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老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好处:首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注意:
1.多主体评价的实效性。
2.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3.评价时,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
五
十三、评价反馈的激励功能:
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五
十四、听课与评课的主要作用:
1.课堂教学管理作用。规范课堂教学常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 一种鼓励创新的教学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2.教研与科研功能。通过听刘与评课,可以帮助教师认识教学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既可以检验教学理论的优劣,指导实践的利弊,又可以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形成新的理论。
3.诊断、反馈、激励功能。4.沟通协调功能。5.考核评估功能。
五
十六、听课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学生的活动?
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
五
十七、听课应从哪些方面观察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五
十八、评课原则:
方向性、客观性、全面性、激励性、差异性、讲究方法原则。
五
十九、评课的基本内容:
评教学思想、评教学内容、评教法选择、评师生关系。
六
十、新课程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啊些变化?
1.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2.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映,并思考相应的对策。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六
十一、评课的方式:
个别交谈、集中讨论、书面评价、答辩式。
六
十三、说课:
说课是任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学科相应的教学规程,针对所讲的课题,采用讲述的方式,向教学同仁系统地阐述个人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对教材和总体设计等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六
十四、说课基本内容:
说教学大纲、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程序。
案例分析与思考:
1.优选单。
心理学
一.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是由揧物本身特点和人的主体状态引起的。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简洁富有吸引力,伴有适当的表情;采用现代化的直观教学工具;妥善组织教学环节,关于组织调动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关于组织课堂纪律,妥善处理一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偶发事件;教学内容应力求充实,新颖有趣,难易适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室周围的环境要安静,布置简朴。
2.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3.两种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与计划。
2.事先学习有关观察对象的理论知识。
3.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选择方式方法或观察顺序;运用多种感官;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做好观察记录和分析整理观察资料的方法以便作出结论。
三.怎样运用社会知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给学生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但对学生则不能单凭对学生的第一印象。用发展的观点全面具体地分析学生。2. 公正地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他人的某些品质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从而掩盖了其余品质的知觉,是一种以点概而的反应,所以称为晕轮效应。不能“一俊遮百丑”,不能“一坏百坏,一无是处”。要全面了解每个的长处和不足,要长其善而救其失,鼓励学生共同进步。3.消除刻板现象。
刻板现象是对社会上各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或者说对人的概括、泛化的看法。对学生做客观的、全面的、具体的评价。
4.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对后来的交往发生一定的影响。把握最新信息,用发展的观点全面、历史地及时分析他们的新思想、新情况,对于好的思想苗头,及时扶持鼓励,不好的,解决在萌芽时期。
四.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复习。
1.及时复习
2.系统复习。第一次,学习后5至10分钟。第二次当天或第二天;第三次,一个星期后;第四次,一个月后;第五次,半年后。
3.过度学习。指在愉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过度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4遍记住,多记两遍。
4.采用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的方式。5.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6.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
五.常用记忆方法。
直观形象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自编提纲记忆法、推导记忆法、图表记忆法。
六.思维基本特征是什么?思维的概括性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思维的基本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显著特征是概括性。概括是在头脑里把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属性,联合起来推广到一类事物,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作用:
1. 概括是人们形成或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
2. 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度等智力品质的基础。3. 概括水平是衡量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等级标志。
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1. 建立目标与意向。2. 训练基本的技巧。
3. 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4. 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 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6. 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 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 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9. 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10. 11. 12. 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也就是元认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运用例子。
八.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是什么?
创造力也称创造性或创造心理,是指人在某一领域内表现出来的独特、杰出、非凡而有价值的才能。基本特征:独创性、流畅性和灵活性。
九.高创造力獐的人格特征:
1.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有好奇心,能不断提出问题。2.思维和行动具有独立性。
3.想象力丰富,敢于幻想,喜欢叙述。4.不随大流,不依赖集体的公认。5.主意多。
6.喜欢搞实验。
7.顽强、坚韧、自信、勤奋、灵活、进取心强。
8.对事物的错综性感兴趣,探索各种关系,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
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过分追求成功;以同龄人的行为为楷模;禁止学生提问;权威式教育)
2.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本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设法形成具有创造性的班集体;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创造活动评价以激发儿童创造渴望。)
3.创造力培养的具体措施。广开思路;距离联想;多中心注意;类比推理;朝服紧张;集体讨论;心理安全;语文、数学学习中的创造力的培养。
十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语言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
力、自我反省智力。
十二、加德纳的个性化教学的设想的基本内容是;
加德纳认为学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有自已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在可能的范围内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的教育。
策略:了解学生,尽量收集某一个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库;让学生从事能描绘出学生智力强项和弱项的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等。
十三、多元智力理论对素质教育的启示是:
1.正视智力的多元性,全面深刻地认识认识学生。2.从更广阔方面发现并识别学生独特的才能。
3.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性学习环境,开发每个学生的智能。4.立足于多元智能的多元素养,因材施教。5.针对不同的智能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6.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7.评价学生的学习应注重对多元化的评价。
十四、情绪情感功能:
动机作用、调控功能、健康功能、信号功能。
十五、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是什么?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提高他们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十九、情感教育的的价值是;
1. 对人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 2. 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3. 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4. 促进学期成绩生潜能的开发。5. 完善学生的品德。
二十、情感教育的策略
1. 转变教师观念: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
2. 掌握情感教育规律,实施情感教育。注重情感教育的实施过程,以情育人,以情动人;情知互促,提升情感教育的境界;情意互促,巩固情感教育的效果;进行情感自我培养,提高情感教育质量。
3. 设计情感教育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辅导与咨询。通过显形课程结构突出情感教育;设计好隐性课程,拓宽情感教育培养途径;在心理活动课中设计情感能力课,实施情感教育。4. 掌握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技巧。
5. 重视教师的情绪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十一、情绪智力:美国心理学家塞拉维和梅耶首次提出。它用来描述人们了解和控制我自我情绪揣摩与驾驭他人情绪的移情作用,并通过情绪控制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能力。戈尔曼认为体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控制、自我激励、觉察他人情绪情感、人际交往五个方面。
二十二、情绪智力作用:
情绪智力直接影响人的智力活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改变;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
建立和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十三、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具体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智力、情绪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个人特色的民主自由组织。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的特点。包含以下成分: 1. 知-情-意系统 2. 心理状态系统 3. 人格动力系统 4. 心理特征系统 5. 自我调控系统
二十四、健全价格及特点:
健全的人格是人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牲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特点是:内部心理和谐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创造、关于创造、能够走向成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
二十五、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
1. 健全人格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2.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的落脚点。
二十六、学校如何开展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1. 对学生的人格作出客观的测量与评价 2. 确立科学合理的人格教育目标。3. 提高人格教育的针对性
4. 协调教育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十七、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可从:道德品质、自尊、自信心、认真负责、自我控制、挫折耐受力、独立和创新几方面。
二十八、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用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的性格特征。
自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我行你不行;我行你也行。培养:注重培养自我认知与评价能力; 引导正确归因,增加成功体验; 发挥榜样与期望的作用。
二十九、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行认真负责的一种自觉意识。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1. 从认识自我做起,自我存在的价值 2. 从对自己负责做起。3. 从对小事负责做起 4. 从自我评价做起 5. 从自我教育做起。
三
十、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或行为是儿童的心理或图式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图式:主体已有的结构。
同化:把客体纳入到主体的图式中。顺应: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之间的平衡。
皮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三
十一、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她是意大利教育家。
儿童观:她认为儿童必须依赖与周围的事或人的交流才能了解自己,了解环境的界限,才有可能发展出完整的个性;儿童也需要自由。
教育观:她认为新的学校教育要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提出成长的自然原则:“工作”原则;独立原则;注意力;智力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情绪与精神生活;成长阶段。三
十二、艾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艾里克森是美国精神分析医生。把人的个性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第二阶段:自主感对羞怯或疑虑。(2-4)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4-7)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2)第五阶段:同一感对混乱感。(12-18)
三
十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人的个性是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榜样示范形式有: 行为示范、言语示范、象征示范、抽象示范、参照示范、参与性示范、创造性示范。
三
十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措施: 1. 满足缺失性动机 2. 了解学习的性质。3. 及时反馈。
4. 获得成功的体验。5.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
三
十六、小学生心理发展表现出:
1. 认知能力获得迅速发展,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中抽象思维为主过渡。2. 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和深刻,情感表达形式逐渐内化。3. 意志品质不断增强。
4. 自我意识水平提高,个性品质逐渐形成。
5. 社会认知能力发展,集体意识和友谊不断加深。
特点:心理发展很迅速;心理是协调的;心理是开放的;心理是可塑的。
三
十七、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表现:
1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高度发展。2情感生活丰富而热烈。3. 意志品质进一步增强。
4. 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5. 社会交往不断扩大,同伴间友谊进一步加深。特点:动荡性;闭锁性;社会性;过渡性。
四
十、转化学业不良学生。
1.前提是转变老师教育观念,规范老师教育行为,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教师要认识到学业不良学生转化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要认识到学业不良学生是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要对立“学业不良学生是可教育和可转化”的观念;要树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观念;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歧视他们。2.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求知欲。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3.根本是改进教学策略,优化学业不良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加强学科知识的系统复习,引导他们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4.方法是实施分层次教学。
5.保障是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老师要了解关心学生;要尊重学生;要对学生严格、公正。
四
十一、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介绍。
美国心理学家。观点是:
1. 强调理解每门学科基本的知识结构。
2. 主张在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即智力。3. 强调基础知识的早期学习。
4. 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广泛使用发现教学法。
发现法的四大优点: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学会发现的技巧;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四
十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强调主动的接受学习,并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四
十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介绍。
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他的学习观是:
1. 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对人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2. 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其内在潜能的教学。3. 最有用的学习是掌握学习方法。
4. 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5. 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自我的发展与实现的过程。6. 强调教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对当前提倡“为创造性而教”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四
十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介绍。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生学习概括起来有如下观点:
1. 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2. 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着重要作用。3. 强调教学中多向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或合作性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4. 学习可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不同层次。5. 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四
十五、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1.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客观:家庭的物质生活;家庭结构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类型及文化程度;孩子出生顺序等。主观:家长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以及家庭气氛和家庭作风等。
2.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受教育程度;道德教育;道德训练。3.个性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个性倾向性:包含道德动机道德理想、人生观和自我意识等因素。个性心理特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四
十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四
十七、转化学生的过错与不良行为:
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态度。2.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
3.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4.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5.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6.针对个别差异因材施教。7.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四
十八、教师职业行为:
设计成分、组织成分、交往成分。
四
十九、专家型教师:
代表人物是美国斯滕伯格。他认为专家型教师指的是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特征:
1. 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学问题的解决。2. 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3. 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新颖又恰当。
五
十二、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哪些?
1. 教师的情感特征。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特征;教师应有的情操;教师的责任感。2. 教师的意志品质。教师应明确教育、教学的目的性并有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老师应具有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教师应具有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定性;有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3. 教师的职业兴趣。教师的中心兴趣(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兴趣;对所教学科和教学方法探究兴趣);老师应有多方面的兴趣;教师应乐于参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4. 教师的智力与教育能力。智力:教师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善于分配的注意力。教育能力:教师应具有全面掌握与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多方面的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自我鉴定和自我评价及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及教育机智。
5. 成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6. 教师的人格特征。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好的性格。7. 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归因倾向;对学生控制的态度。
五
十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 智力发展正常:即智商90以上。
2. 认知功能良好:具有良好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3. 情绪稳定乐观:
4. 意志品质健全:行动目的明确,独立性强,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自制力好。5. 自我意识正确:能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6. 人际关系协调:乐于与人交往。7. 人格独立完整:健全的人格。
8. 行为协调适度:行为方式与年龄相一致,与社会角色相一致,行为反应与刺激强度相一致。9. 活动与年龄相符。10.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五
十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
1. 使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五
十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角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五
十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
2. 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3. 个别咨询与辅导。
4.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5. 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五
十八、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 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2. 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3. 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4. 具有教育独创性。
5. 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五
十九、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和成因:
1.与教师职业有关的问题。一是怨职情绪,不热爱本职工作,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二是生理心理症状。如抑郁、焦虑以及各种伴随着心理问题而出现的躯体化症状。三是缺乏爱心和耐心。因成绩不好就埋怨学生不好好学习,体罚、打骂学生或者进行口头羞辱,夸大学生的问题,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四是职业倦怠。对教育和教学工作退缩,不负责任。2.与教师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中表现不良的教师,一旦有了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机会,很少有耐心听
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倾诉自己的不满,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或者是表现为交往退缩,对家庭事务缺乏热情,对教学工作也缺乏热情。3.与老师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有关的问题。4.与老师社会适应有关的问题。
六
十、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构成。
1. 教师对学生心理牲的知觉与判断。
2. 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正确认识。
3. 教师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的策略。言语疏导型、责任转移型、惩罚约束型、行为疏导型、拒绝忽视型、情感关爱型。
六
十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老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心理成长的环境。2. 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
3. 老师的心理健康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4. 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六
十二、如何维护和促进老师的心理健康:
社会层面、体制层面、社区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
六
十三、心理学家若干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软糖实验”告诉我们:人的自控能力大小与人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关系。自控能力是人的情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己情感智力的培养,而且要加强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
“跳蚤实验”启示: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也和跳蚤一样有类似之处: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时,便灰心丧气,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永远达不到预定学习目标,于是忽视自身潜能的激发和外界条件的改变,并放弃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以致最终一事无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懂得这个道理: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不屈不挠地去实现预定目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从不放弃。
“青蛙实验”舒适使人松懈,安逸使人忘忧。实验告诉我们:对一个人而言,最可怕的是缓慢渐进的危机降临,而不是突然的危机降临。因为突然的危机降临可以使人动员自身全部的潜能,并迅速地作出各种应变反应以摆脱危机;缓慢渐进的危机降临往往使人无法反应。在充满改革和竞争的年代里,每所学校和每个教师都要有危机意识,要自觉克服知足和懒惰的天性,通过不断地奋发进取,使学校和教师个人都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破窗实验”启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的小过错有时不妨以“小题大做”的方式去处理,只要处理的出发点是为了爱护学生和处理方法得当,就能使学生口服心服,就能防止不仅这个学生而且所有的学生今后不再犯类似的过错,更不会犯类似的大过错。
六
十四、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1.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学生好,学生就真的去努力,实现教师的希望。”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期望,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 蔡克尼克效应:人们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很容易把它忘掉,在没有完成某任务时,却能在记忆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原因在于人们对所从事的任务有一种心理紧张,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心理紧张无法解除。根据这个原理,教师如果布置一些在课堂上不能全部完成的有趣味的习题等,这种希望完成任务的心理倾向使学生课后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很好地记住所学的内容。
3. 超限效应:马克吐温在教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
引起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它告诉我们在批评或表扬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于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4. 空白效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地面对,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的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六
十五、教师管理中的三种心理效应及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鲇鱼效应:在学校管理中,如果在教师群体中引进德才兼备、工作负责、要强的人才,也会产生良好的“鲇鱼效应”。应考虑:什么样的人才能增强教师群体的活力,怎样设置人才席位。
门槛效应:在学校管理中,应当帮助教师从个人实际出发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目标阶梯,即为达到最终目标所形成的有层次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教师的工作和学习接近某一子目标时,及时提出新的目标以引发新的行动,使之始终处在目标导向行动的过程中。
赫洛克效应: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目前领导对教师的评价存在问题:一是“马太效应”即对已有声望的名教师继续给予很好的评价与很高的荣誉,而对普通教师个体作出的成绩不能给予很好的重视与及时的评价,使相当一部分教师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二是“中央趋势”误差。由于领导未能及时掌握教师工作及成就的足够信息,或抱有“大家彼此彼此”的主观态度,因而不能或不愿对教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致使教师的工作难分优劣。三是形式化倾向。只按照惯例对教师作个笼统的评价或给予简单的总评价等级。四是分数化倾向。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依据。导致老师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结果学生的学业负担始终不轻,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
十六、学校管理活动中常用的激励方式:
政策、目标、情感、支持、民主、强化、榜样、荣誉、领导行为激励等。
六
十七、学校领导者如何提高威信?
指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理上所受到的赞扬、尊敬与信任感。政治威信、道德威信、职业威信。
可能有虚假威信:压服威信、夸夸其谈威信、妄自尊大威信、收买威信、距离威信。树立威信的途径:正确对待权力与威信的关系;领导者就正确对待与群众的水平距与感情距的关系。
心理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一.实话实说。“既是野马,何来缰绳”请用师生关系理论分析说明教师应当具有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有不断进步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潜力。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要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智力潜能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于学生主体性的观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即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处方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
关于学生是独特的人的观点:形成学生个体差异的观念,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
二、面对学生的发问。“万万响亮且比亿多”请用师生关系理论分析说明说明教师应当具有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一)现代新型师生关系表现:
1.核心是把老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2.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3.老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师德水平和敬业精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
2.改进高深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改进教育方法,实行民主化管理,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质量。4.充分发挥德育活动课和心理健康课的教育功能,增加师生音质理解和相互尊重。5.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了解。6.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三、人生的价值:是不是我们就该相信算命之类的把戏?请你分析这位校长做法的成功之处。
四.学会附耳细说。
五.我应该辞职吗?(班干部吃力不讨好)请你分析这名名的心理,如果你是他的老师,你将如何对他进行心理辅导?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用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的性格特征。
自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我行你不行;我行你也行。培养:注重培养自我认知与评价能力; 引导正确归因,增加成功体验; 发挥榜样与期望的作用。
六.我的烦恼。这位同学的心理心理问题是什么,如何调适?
人际关系失调问题。可表现为人际冲突,同学间的矛盾冲突等。教师指导学生:人际关系协调,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能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不卑不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在交往中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友好相处,能与他人合作,并乐于助人。
七.让每一颗种子都感到春天。分析这位教师做法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 八.您的的学生意识。
九、您伤害过学生吗?“还有哪位同学比他说得更好些?”分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十、学会负责。
“用自己的劳动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负责’”。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你在教育教学中是如何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