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薪火相承的传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中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三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十分推崇诗教,创立了诗教的内容和方法,还对诗教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他还亲自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教材《诗经》。之后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等人都热衷于诗教。陆游、王阳明、郑板桥为教育子女还专门写下了大量的诗篇。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十分重视诗教。他在育才实验学校当校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盼望大家帮助我,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了,但我却要由我们学校做起,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出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在教育实践中,他也常常通过写诗来教育学生,可以这么说,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诗教思想灼灼发光。
诗让我们脱离愚昧,诗让我们走向昌盛,诗让我们引领风骚。综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
(二)时代发展的潮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理科课程的建设,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那种以自然科学与技术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标准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涉及人的心灵与精神的人文关怀却退却到社会文化的空间边缘。2000年前后,中国学生人格扭曲的非正常现象,不断敲打着沉睡在“GDP”梦想中的中国人,一个个青少年道德危机的个案,让教育家们一次次回忆起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上的教育声明:他必须获得鲜明的辨别力,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教育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马加爵事件的发生,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却丧心病狂地屠戮4名亲如兄弟的室友,不能不让人沉思现代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今年的浙江语文高考试题大作文中提供了这样的材料: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大家都认为是浙江)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建设物质家国时,同时要建设精神家园。我们都已经认识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需要足够的人文素养,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服务与社会与人民的。《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25日)曾撰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诗歌是体现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西方发达国家,每到著名作家、诗人的诞辰日,都会有诗歌朗诵会给予纪念,而反观我国诗界的现状,那写诗人多于读诗人的尴尬局面,都是因为诗歌读者群的萎缩。北京大学著名诗人臧棣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好的诗歌,而是缺少诗歌教育,这已经与我们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相距很远了。”
如今,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儿童诗的教学已经引起文学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提上议事日程,浙江、上海、江苏、广州、湖北等地的多所学校开始了实践层面的研究,所以进行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
(三)课程改革的呼唤
2001年9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历经五年准备后正式实施,本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课程结构的重建。根据我国当前发展差异大、文化多样的国情,课程要实现多样化是改革的必然方向,也就是要走国家、地方、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路子。《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即校本课程。”我校创办于光绪七年(1878),是一所有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老校,涌现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鲁克、李偀民,著名翻译家李俍民、赵白,留学文学的鼻祖、旅美作家於梨华等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校友。因此我们开发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儿童诗校本课程不但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其实也包括其他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更多地关注文学性,儿童文学作品在其中占了非常高的比例,单第一册教材中,就有36篇儿歌、儿童诗(包括古诗)。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并籍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四)学生发展的需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不知死多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丈,一摸口袋没有钱。”„„目前,类似顺口溜形式的童谣和带有“情色”内容的口袋书在一些校园十分流行,且大有蔓延之势。可是一部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印数却不到10000册,这对中国近3亿的少年读者群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的底本,在经受怎样的磨难,在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实施儿童诗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樊发稼老师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兴趣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世界本质上是诗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像天地广阔。
“少年若天成。”小学阶段学习儿童诗符合学生的生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传统诗教的成功经验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诗教的历史,从文学史上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传统诗教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历史上的英杰文豪许多受益于诗教: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白居易五岁开始学诗,九岁就能识声谙韵,十六岁就写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陆游自小受到父亲的诗教,吟诗、做诗,不但学到了做诗的技巧,更重要的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最终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七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学校中的儿童诗教育,那些从事诗教的老师如黄基博、林武宪等人不但指导孩子写出了大量清纯质朴的诗作,而且自己也成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大陆的邱易东也在八十年代后期尝试诗教。九十年代后,在诗人圣野、黄亦波的大力倡导、大声疾呼和精心培育下,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一大批学校参与儿童诗教学,其中的宁海实验小学、金华环城小学、上海杭州路一小等都取得骄人的成绩,涌现出吴导、曹莽、葛颖莹等多名全国知名的小诗人,相关的诗教课题分获省市教育科研成果奖。
上述的事例足以证明学龄儿童可以学诗,进行童诗教学对创建学校特色大有裨益。
(二)学龄儿童的认知规律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远胜于抽象思维,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却又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这样的语言犹如沙砾中的珠贝,采集出来都是富有灵性的精美小诗。诗歌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我国台湾地区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低段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的人士认为:让孩子学写诗,比学写文更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事实上课改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童诗(包括儿歌)和韵文,就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安排的。
(三)学龄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文学能力包括三个层面:生理的感觉—运动层面,心理的意识—符号层面,文化的审美—经验层面。而心理经验必然要伴随着生理过程一同发挥作用。儿童的心理过程(知、情、意)、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等)和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以及逐渐形成的世界观),都势必会逐渐渗透、融合、凝练在每个儿童的文学能力结构中,形成其文学结构能力的独特性。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儿童诗的教学的基础。事实上儿童诗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一是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儿童诗教学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二是儿童想像力发展较早,儿童诗教学可以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像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儿童诗语言的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课题的概念界定
儿童诗
是指一种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内容生动活泼,情趣昂然,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的诗作。
校本课程开发
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
儿童诗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就是从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出发,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依靠学校的教师和校外的儿童文学作家、教学专家共同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儿童诗校本课程,并通过具体的实施,让学生达到逐渐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目的,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四、课题的实施目标
总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确立“儿童诗”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编写“儿童诗”校本教材,总结“儿童诗”教学的方法,探索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的途径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学校办出特色。
具体目标:
1、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着“习诗育人”的宗旨,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通过“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最终达到丰厚他们人文素养的目的。
2、通过该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能作为主题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中来,让他们在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中接受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新的冲击,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教学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通过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课题的实施,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通过诗教对学生的人性化影响,从而引领的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习气,最后达到辐射社会的功效。
五、课题的实施原则
(一)生本性原则
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规定性、和单一性,往往顾及不到具体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因而长期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力,一些学生苦学、厌学也在情理之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我们的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差异,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始终以学生需求为本。
(二)趣味性原则
这是指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课程教材开发的内容要尽可能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三)教育性原则
儿童诗如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与一般的文学体裁相比,它更能够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考虑儿童诗的教育功能。这样,随着课程的实施,必将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整体性原则
儿童诗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学校的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并由此设计实验方案。
(五)差异性原则
虽说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整体性的改革,但绝不是面面俱到,一字铺开。它必须考虑实际的差异,各有侧重。在与学科结合时,它与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契入更容易。而对课程的实施者老师而言,那些爱好文学,文字功底相对深厚的老师成为倚重的骨干。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六)实践性原则
本课题除了在理论上作探索之外,更多关注实践层面的操作。尽管现今有许多学校在进行儿童诗教学,然而真正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学校,真正开发出一套教材,把儿童诗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学校尚未出现。因此,我们的实践不但能完善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写宝贵的经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验证,能使理论得到补充、体验和证实,只有多实践,才能获得理论的升华,反过来,再促进高质量的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途径
我们所设计的儿童诗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主体课程,相关课程,活动课和主题教育。
(一)主体课程——儿童诗教学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童诗欣赏和创作的基本知识,并能用多种方法赏析和创作儿童诗。
2、课程内容
年级
主题
积淀内容
表达内容
具体的目标
一
1、儿歌是根磨牙棒
2、读诗识字好轻松
3、一年四季说不尽
4、大自然是解不开的谜
数字歌(如《凑十歌》《十二生肖儿歌》《我给小鸡起名字》等)摇篮曲(如《摇篮》、《摇摇船》等)
知识歌(如《雪老头》、《风婆婆》、《树医生》等)生活歌(《扣纽扣》、《小板凳》《小刺猬理发》等)问答歌(如《问答歌》、《什么花》、《豆儿对歌》等)寓言歌(如《小熊过桥》、《企鹅上课》、《孙悟空打妖怪》等)绕口令(如《兔布醋》《翻跟头》等)谜语歌《春天的脚印》 《夏弟弟》 《雾》《秋天的信》《小鱼睡在那里》《小河里的标点符号》《古井》《手套》《进城怎么走法》
《一片落叶》 《操场,快乐的天堂》《多彩的季节》《月亮宝贝》《有太阳真好》《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动物的聚会》 《菜园好风光》 《小雨叮叮咚》 《家》 《雪》 《摇篮》《大鱼和小鱼》《车来车往》 《房子真多》《春天的怀抱》《可爱的鸡》《海》
1、通过儿童诗的诵读,帮助学生识字,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并为孩子的识字提供练习的语言环境。
2、通过儿童诗的诵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因此喜欢阅读。
3、使学生明白儿童诗需要断行的格式要求,并能在诵读中注意诵读出韵律、节奏等音乐美感。
4、通过诵读儿童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5、能用简短、富有灵性的语言表达对身边和生活中感兴趣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把它们用笔记录下来。
6、能够背诵优秀儿童诗或优秀古诗文30篇。
二
1、我是明礼小雏鹰
2、童真是首动听的歌
3、与动物成为朋友
4、我的是世界我是我 《脏嘴巴》《哈哈镜》《郁金香》 《做了哥哥不淘气》
《白鹅烧茶》《妈妈和娃娃》《小孩、小猫和大人的话》《两个老鼠抬了一个梦》《笼中虎》《冬爷爷捏红了弟弟的鼻子》《收获》《天空,是只光头》《蜈蚣》《小河》《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鼠年—致老鼠》
《给奶奶送阳光》《磨刀石》
《秋天的画》《书包鱼》《字》 《祖国在成长》《爸爸和妈妈》《对联趣谈》《山青青,水蓝蓝》《鸟的天地》《春天在哪里》《圆点》《真美呀》《花儿朵朵开》《树是绿色的冰淇淋》《吹泡泡》《动画片》《雄伟的塔》《广阔的天空》《大山》
1、通过儿童诗诵读进一步增加孩子的识字量。
2、能够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诵读儿童诗。
3、通过自己的诵读能够基本理解诗的含义和意境。
4、通过诵读优秀的儿童诗作,初步培养学生向往美好情景,关心自然和生命的美好心灵。
5、能够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诗,并能用断行的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初步养成随时记录自己感受和想法的写作习惯。
6、除课堂中学习的儿童诗作外,能主动诵读现当代的优秀儿童诗,能够背诵优秀儿童诗和古诗文30篇。
三
1、生命是一种感动
2、爱萦绕我们身边
3、礼貌是我的通行证
4、我也要长大
《夜色》《妹妹的红雨鞋》《小鹿》《停电了》 《巴喳——巴喳》《棍子上的屋盖》《雪人,请站好岗》 《梦想》《鞋》 《水坑和水井》《小猫走路没声音》《雨后》《如果白昼落进„„》《感情,什么颜色》《磨刀石》 《鹅、鹅、鹅》《有礼貌的百足虫》《我长大以后》
《我是一片云朵》《假如风有颜色》《放风筝》《思维训练:打开窗户
》
《书》《时间》《夜》《贺卡》《运动会》《诗画》《花朵》《我长大了》《玩具》 《脚印》《烟囱》《种子发芽了》《足球》《声音》
1、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非常有感情地朗诵儿童诗。
2、通过优秀诗作的诵读,增强对诗作在遣词造句方面独特要求的理解。
3、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完全领会和深入理解学生诗作。
4、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独到、合情合理的想像。
5、参与生活,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的事物,善于感受生活中的诗意和美感,并从中获得素材进行创作。
6、诵读儿童诗、古典诗文40篇。
四
1、有什么能与爱抗拒
2、大自然赋予我们的3、世界也是我们的 《胖一点,瘦一点》
《大自然的启示》
《蓝天和海(外一首)《一天只有一次清晨》《天上的梨园》《妈妈的爱》《我喜欢你,狐狸》 《妈妈不要送伞来》《秋天》《山里的太阳》《美丽的孩子心(组诗)》《悄悄长大的童话(组诗)》《蝴蝶之歌》《没有不好玩的时候》《电车上的遐想》《月亮掉进水里》《像影剧院的荷塘》《妈妈弹着钢琴曲》
《路》《水果般的甜蜜》《贝壳》《甜甜的酒窝》《垃圾场》《梦》《冬天正在悄悄来临》《新年畅想》《烟花》《十二生肖》《旅游》《船》《男子汉的话题》《上课》《众说纷纭话考试》《我眼中的世界》 《日历》 《大自然的启示》《脸》《等我也
》
1、能比较恰当地用字、遣词、造句,语言生动精炼活泼,有一定的感染力。
2、能够自主地选择儿童诗进行阅读,且基本上能读懂。
3、能够选取一些生活细节,抒情言志。
4、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对有表现意义的进行书面表达,逐步培养阅读、写作的自信心。
5、基本能用常用的诗歌创作方法进行诗歌创作。
6、继续加大优秀诗文诵读的力度,并在其中体验感情,领悟内容。
五
1、乘上时间隧道的地铁
2、我要认识地球
3、可爱的祖国,美丽的乡愁
4、我和我身边的人
《庭院里的晚会》《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们的土壤妈妈》《扑克》《假如丢了的东西能开口》《乡愁》《告诉你沙漠的事(组诗)》《地球的孩子,早上好》《拉链(外一首)》《世界也是我们的》《幻想的一天》《小玲玲的诗》《童年》《我们家里的故事(组诗)》《大脚和小脚》 《雪朝》《金波诗三首》《泉》
《网》《昨天、今天和明天》《桥的话题》《笑容》《我的同学》《乖小孩、坏小孩》《幸福的感觉》《让丰收弥漫大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岁月的痕迹》《儿时游戏》《歌词改编》《快乐和忧伤》《多姿多彩的童年》《生命》《有关泪的话题》
1、继续加大诗歌的诵读量,能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
2、开始注重诗歌的遣词造句,语言概括精练、表现力强,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3、能够运用排比、反复、象征等修辞方法写诗,抒发情感,托物言志。
4、阅读的诗歌从抒情为主转向抒情和叙事并重,对叙事诗的表现手法、结构有所了解。
5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诗歌创作的题材。
6、创作的诗歌有一定的意蕴和趣味,能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六
1、生活是一团解不开的麻
2、我已经渐渐长大
3、茫茫的宇宙,渺小的人类
4、我所关心的世界
《开始生活(组诗)》《十四岁的天空(组诗)》《林中(组诗)》《白墙上的黑手印》《在我的世界里(组诗)》《未来的天空》《鞋子的自白(组诗)》《我们怎样消灭两分》《镜子》《嘿》《死了十二次》《在果园里》《枪祭》《爸爸的礼物》《月亮是一首朦胧的小诗》《祖国啊„„》《一支乱七八糟的歌》《告别母校》
《茫茫宇宙》《外星球》《二十四节气》《长辈记忆中的春天》《五官》《痕迹》《电脑》《长在糖水里的孩子》《朋友》《人生》《飞翔的心》《我们赖于生存的地球》《网络》《和平与战争》《灾难》《可爱的家乡》《能源》《历史与现实》
1、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自己的需要搜集儿童诗作品进行阅读。
2、读诗写诗已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它是自己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养成随时用诗记录自己所见所闻、表达思想情感的习惯。
3、能独立地理解抒情诗、叙事诗、童话诗、寓言诗等各种诗体,并能写出一定行数的此类诗。
4、能够熟练用比喻、拟人、反复、象征等写作手法写诗,能够用诗笔反映多彩的儿童生活。
5、结合抒情的需要,能在生活中攫取一些独特、新鲜的形象,用灵动、优美语言提炼成诗,做到融情于景。
6、能够对生活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写出有意趣的诗作。
3、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一节从语文课中调剂,另外一节从学校的校本课程课时中调剂。按照每学期18周计算,每个年级每学期共有36课时,一至六年级共有432课时。
4、教学模式
我们强调,课堂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以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经过实践,总结了赏析、仿作、创作、采风四种教学模式。
(1)阅读赏析
概念定义:通过对优秀诗作的阅读、欣赏、分析,促进学生理解诗作的主题、意境、思想感情、语言艺术、写作方法等,以达到学生训练语言,积淀学生诗情的目的。
教学流程:
资料收集
真情赏读
精读领悟
感情而发
教学实例:
在教学《树》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我选择了雪野、王宜振和邱易东作家的三首迥异的有关树的诗(如下)。
为了能听到/好多的意见/为了能让自己/长得直/长得高//树/才长出了/那么多的/绿色的小耳朵(《树叶》雪野)
一只小鸟/给一棵树讲了许多飞翔的故事/树着听着流泪了//树也是一只鸟/树有许多翅膀/树不能飞翔//树的苦恼/是夜晚老做飞翔的梦(《树的苦恼》王宜振)
我的两只手/真像两棵树/两棵长着五个杈丫的小树//阳光下/我高高地举起这两棵小树/伸开所有的枝丫/希望能够看到/真正的树叶/真正的果子//可是只是看到——远处/蓝天、白云、大地和路/于是我在手背和手掌上/画上茂密的绿树叶/画上数透的红果子/还画上/飞来的小鸟——/我的追求和愿望。(《五个杈丫的小树》邱易东)
同样写树,但我想他们决不雷同。雪野的《树叶》有些哲理味,王宜振的《树的烦恼》偏重情感表达,邱易东的《五个杈丫的小树》则不是写实物树,而是写精神树。正是作者视角的不同,诗所表达的主旨、思想就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对第一首诗,我设计先去掉“树/才长出了/那么多的/绿色的小耳朵”的诗句,让学生续尾,让学生学习笔锋突兀而出,却意境全现的表现方法。第二首则从树与鸟的依存,尤其是树空有翅膀和满身绿色羽毛却不能飞翔的悲哀入手,写尽树的苦恼。重点让学生体会那中淡淡的忧伤。对第三首诗,则抓住自己希望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的思想感情来赏析。通过这样一个“树”的主题的几首诗对比学习,学生就对树有了多种的认识,自己在创作有关树的诗时,也能从多视角进行思考。
(2)感悟仿作
概念定义:通过对经典诗作的诵读、感悟、内化,真正理解和领会诗作的思想情感,并通过模仿写出同类和类似的诗作。
教学流程:
例作选取
诗情剖析
同类仿写
深化迁移
教学实例:
如在教学《等我也
》一课时,我先出示汤锐的《等我也长了胡子》一诗。等我也长了胡子,/我就是一个爸爸,/我会有一个小小的儿子,/他就和我现在这么大。//我要跟他一起去探险,/看小蜘蛛怎样织网,/看小蚂蚁怎样搬家。//我一定不打着他的屁股喊:/“喂,别往上爬!” //我要给他讲最有趣的故事,/告诉他大公鸡为什么不下蛋,/告诉他小蝌蚪为什么不像妈妈。/我一定不对他吹胡子瞪眼:“去去!我忙着哪!” //我要带他去动物园,/先教大狗熊敬个礼,/再教小八哥说句话。/我一定不老是骗他说:/“等等,下次在去吧!” //哎呀,我真想真想/快点长出胡子,/到时候,不骗你,/一定做个这样的爸爸。
在充分诵读和感悟后,我布置了《等我也
》的诗题,让学生写诗。不多久,学生写出了《等我也做了爷爷》、《等我也到我月球》、《等我也成了一棵小草》等诗,其中李颖同学写的《等我也当了老师》一诗发表在《儿童诗》杂志上。等我当了老师,/我就会有许多学生,/我会带他们去春游、秋游,/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我不会指者他们的鼻子喊:/“去,快点坐好!” /我会在课间和他们一起玩,/让他们尽享童年的快乐。//我不会当着大家的面说:/“你这人太笨了!” /我会少留作业,/让他们有足够的游戏时间。//我不会对他们喊:/“明天要考试,还不复习!” /我不骗你们,/等我当了老师,一定这样做。
《儿童诗》副主编、诗人黄亦波认为,这首诗虽然还有语言的节奏、形象的运用及押韵等方面的不足,但作者作为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等我也长了胡子》一诗后,对过重的作业负担、老师的责骂甚至训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能够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希望做一个优秀教师的愿望,实在是对例诗顿悟内化后的一种仿写。
(3)脑力激荡
概念定义:所谓的脑力激荡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写出诗作。
教学流程:
词语铺垫
思维发散
情感激发
创意抒写
教学实例:
如教学《圆点》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让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像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这不是圆点吗?”我让他们继续看,带着火眼金睛看。学生有说句号的。我让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终于有学生开始回答纽扣、花朵、雨点、湖泊、星星、头颅、炮弹、孤岛„„思维的匣子已经打开。我又说,能不能把你想到的说一句话。于是有学生回答:“纽扣是衣裤的纽带”、“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星星是天空的眼睛”、“雨点是个演奏家,在瓦片上敲出叮叮咚咚悦耳的声音”„„我继续让学生发散思维,把句子拉长,使之成为完整的小诗。经过思考,一首首诗作在孩子们的笔下流淌而出。如“衣裤的左右两瓣喜欢各占一边,/搞独立。/是纽扣轻轻地拉起他们的手,/搭在一起,/才使得他们能够报成一团(《纽扣》)。”“星星是天空的眼睛,/对我眨巴着眼睛,?我也朝着星星眨眼睛,/我是地上的星星。”(星星)“雨点是个演奏家,他把屋顶这架钢琴,弹奏得叮叮咚咚,给风儿听。”(小雨点)
脑力激荡是儿童诗教学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方法,它灵活多变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诗热情和增强学生的信心。
(4)采风创作
概念定义: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体验生活,然后自主取舍素材,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流程:
确定主题
实地采风
诗情提炼
真情抒写
教学实例:
作为学生真情流露的儿童诗,它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它是孩子生活经验、人生感受的写照。因为学生生活面狭窄,视角不开阔使得他们笔下的诗作都逃离不了风花雪月的主题。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融入生活不失为打破这种禁忌的好方法。如教学《路》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去观察了火车路、高速公路、铁路、乡间泥泞机耕路等路,学生内化后说说自己的感想,然后创作成诗。这样的采风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激起他们仔细观察、积极思索和认真创造。事实上参加采风活动的孩子写出许多关于“路”的优秀诗作。如:你有一颗倔强的心,/于是,/任万车压,/任万人踏,/任狂风暴雨答。/却从没有屈服,/永远那么平坦。(王芳)路是大地妈妈织成的网。/网住了金灿灿的稻谷;/网住了红通通的柿子;/也网住了人们的欢笑。(李雪霞)路是一条长长的扁担,/扁担的两头弯弯,/一头挑着沉甸甸的岁月,/一头挑着乡亲热切的希望。(於邵一)当我堂堂正正踏上路时,/我一下子把它踩扁了。(於久益)鞋子在路面上走着,/“嚓嚓”地响,/这是它和路在交谈。//鞋子说:我要把你踏平,/路回答:/我要把你磨破。(王芳)„„
当然这四种模式不是各自为政,互不交汇的,很多时候,它们都是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也是融合一起进行的,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图表进行说明。
阅读欣赏
感悟仿作
采风创作
脑力激荡
四种教学模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5、评价方式
我们设计的主题课程——儿童诗教学的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即班级评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三个层次。
(1)班级评价
为了对班级中学生写的诗作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我们推出五星评价法,对学生的诗作作量化评定。学生的诗作如果语句通顺,无错别字,可得一星;语句通顺,无错别字,诗意完整的可得二星;语句通顺,无错别字,诗意完整,有一点韵味和意趣可得三星;文辞通达、语句流畅,诗意完整,韵味和意趣较浓的可得四星;文辞通达、语句流畅,诗意完整,韵味和意趣教浓,构思奇妙、思想独到、情感充沛的可得五星。达到三星的可以在班级诗栏中刊登,达到四星的能在学校岩河诗擂或岩河诗声中刊登或播出,达到五星能在学校岩河诗报、岩河诗站或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发表。班级中每周评选出一名每周诗星,报学校在周一的升旗仪式公开进行表彰。
(2)学校评价
在学校的小广播站里,我们专门开设了岩河诗声栏目,对于学校推荐的学生优秀诗作在每周的小广播站广播时间向全校广播;在学校的宣传窗里,我们开设有岩河诗擂栏目,每月刊登班级推荐的学生优秀诗作;在学校的网站里,我们开设有岩河诗站,定期推出班级推荐的学生优秀诗作;学校还办有4开4版印刷精美的岩河诗报,一学期出版1—2期,出版后向全国各大报刊杂志社荐稿,推出班级和岩河文学社学生的优秀诗作;学校还每年评选校园十大小诗人,进行隆重的表彰。
(3)社会评价
学校每学期在街道文化广场宣传窗推出诗教成果展,介绍学校诗教情况和推出优秀学生,如今年6月推出的北仑区实验小学首届“五月风”诗歌节作品展,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参观,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学校还通过向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社推荐学生的优秀诗作,受到编辑们的亲睐,他们用专栏、专版等形式刊登学生的作品,使诗做发表的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据统计,自99年以来,我校学生的诗作每年在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发表100首以上。
(二)相关课程——与学科结合
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仅仅囿于主题课程——儿童诗教学中,还在与个相关课程中。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可以渗透儿童诗的内容。这样,诗情、诗性、诗境就能衍射到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成为学校的教育哲学。事实上,我们的课堂不缺少现代的教学设备,不缺少丰富的教育文本,不缺少大量的教学参考书,更不缺少埋头钻研和反复苦干的教师。我们唯一缺失的是每个人内心原本涌动不止却又尘封已久的诗泉,以及课堂中以人为本的浓浓的文学气息。诗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使课堂开始有了诗情画意。
1、儿童诗与音乐课的结合
在我国古代,歌与谣紧密相连,所谓“和乐为歌,徒歌为谣”。儿童诗(特别是儿歌)的语言精炼、节奏明快、音韵流畅使得儿童诗与音乐的结合有着天然的纽带。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一方面在音乐课中增添了诗词吟唱的内容,以此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领悟诗歌文辞和意境的美感。我们还尝试让学生给童诗谱上曲子进行吟唱,虽然许多时候学生注上的是简单的几个音符,但对于他们自己创作的诗谱成的歌,咿咿呀呀地喜欢哼个没完,因为这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原创“诗歌”。如孩子们写的《春天,春天,可爱的春天》、《淘气的风娃娃》、《妈妈》等。我校的音乐老师顾敏在其一节音乐课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班级中朱宇写的诗《大白象》和竺庆清写的《游泳》谱上曲子进行吟唱,孩子们唱着自己或同班同学的诗歌,显得兴趣昂然,情绪高涨,学得不亦乐乎。
儿童诗与音乐的结合,使诗歌真正成为了诗歌。
2、儿童诗与美术课的结合
古人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画家都是诗画兼通,相得益彰的。唐代诗人王维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诗画结合取得独到艺术造诣的典范。贺拉斯说:诗歌就像图画。宋代诗人苏东坡根据前人作品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见解。抓住了美术与诗的共同点,为诗与画的结合提供了依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的画作配上诗,这样的举措就像古人作完画后题诗,如果恰到好处,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根据诗作画,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把直观的线条和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把诗中的有、无、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形成一副惟妙惟肖的画。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点燃学生思维灵性的火花。我校首届“五月风”诗歌节就涌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佳作。
我校的美术老师郑燕儿在上《画太阳》一课时,让学生画完图画后配诗。画了一个红太阳的孩子写道:太阳是一个爱打扮的小女孩,/一早起来就涂胭脂粉,/等到出来,满脸红通通的,/小朋友见了笑着说:“臭美!”(《太阳》乐灵姣)。一个把太阳画得一半红一半绿的孩子写道:在夏天,/我希望你是个绿太阳,/给人们带来荫凉。//在冬天,/我希望你是个红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孙蕾)„„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3、儿童诗与数学课的结合
数学课需要逻辑思维,儿童诗需要形象思维。实验表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明显发达于逻辑思维。用形象思维来阐述、补充逻辑思维,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同学们记住一年中大月分别有那些月份,老师利用儿歌琅琅上口的特点,把大月月份变成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帮助学生识记,使学生能很快就掌握这一内容。另外,如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也可以编成儿歌的形式进行识记。“只有加减或乘除,从左往右依次算。既有加减又乘除,先算乘除后加减。加减隔开乘和除,乘除可以一起算。如果式中有括号,先算里面后外面。”总之,利用诗歌语言精炼、富有韵味、琅琅上口的特点概括总结数学公理、定义、规律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4、儿童诗与思品课的结合
儿童诗具有陶冶儿童的情操、扶植儿童的个性,健全儿童的人格的功能,它那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熏染是区别于其他思想教育形式,特别是说教的最大特点。儿童诗中蕴含的真、善、美对于孩子美好心灵的形成有着难以言表的作用。在这日益物化和媚俗的时代里,诗歌能让我们保持个人精神的独立,能够让我们回归自己的内心,回归我们一直感动不已的情感之中,可以让我们重塑民族文化的信心。
我们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围绕着“轻轻走路,悄悄说话”进行,倡导校园中幽雅、文明的风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利用诗歌这一载体。如引入林焕彰先生的《小猫走路没声音》和《青蛙说大话》的诗作。在思品课中,为了教育学生要自立自强观念,我们出示陶行知先生的诗:“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为了教育为了教育学生要讲文明礼貌,我们出示了圣野先生的《雷公公》。
5、儿童诗与体育课的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孩子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是他们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课中,游戏占了相当的比例,把诗歌结合到游戏中,既能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促进孩子个性的激发和张扬,还能促进学生参加锻炼,增强体质。如《我给地主做三年》、《马兰开花二十一》、《我们大家老鼠笼》、《蹦蹦跳跳身体好》等。儿童智力专家高振敏指出:节奏训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规律性地提高了儿童大脑、小脑反应的灵敏度,协调全身的动作,起到体育锻炼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事实上,体育课中引入儿童诗,使得体育课更生动、活泼,也更有诗意。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在以往课间那种追逐打闹、乱喊乱叫、满地打滚的现象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唱着歌谣、拍着手儿文雅的游戏场面。
6、儿童诗与语文课的结合
儿童诗在语文课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因为语文课中本身就有儿童诗的课文内容,另外语文的语言文字是儿童诗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师教语文的同时教儿童诗,又使之有得天独厚的身份优势。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儿童诗《四季》一课,学习中,老师可以顺势引导孩子说说四季的诗句,组合而成就是他们自己的诗歌。“小草青青,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荷花红红,它对池塘说:我是夏天。桔子黄黄,它对秋风说:我是秋天。白雪皑皑,它对大地说:我是冬天。”六年级同学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写有关春天的诗。我校的麻春媚老师指导学生写作了《长辈记忆中的春天》:清清的小水沟上漂着水草,有“水葫芦”,有“革命草”。不远处,传来小孩子的欢笑声。哦,原来他们在捉小蝌蚪。(陆梦洁)爸爸说,那时侯的春天,空气很清新,小河也十分清澈。他们天天都到野外去玩。小溪的水都可以喝,流淌时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可是一下雨,路就变得泥泞不堪。不过,小花小草却充满了活力。景色很美。(徐湛)妈妈告诉我,儿时的春天是小孩子的天与地。每当春天来临,各种野花都开了,红的,黄的,白的,可美丽了!这时候,女孩子们都跑到田野里采野花,把花插在头上,衣襟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比谁漂亮。因为那时没有多少人造饰品,所以,鲜花成了小女还的心爱之物。男孩子们则拿着制作简易的风筝放飞到蔚蓝的天空中。啊,妈妈记忆中的春天,是我心上的一道彩虹。(孙佳丽)„„这样的精彩片段,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还涌现出很多很多。
(三)主题活动——让诗请飞扬
除了主体课程和相关课程外,学校还把主题活动作为儿童诗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学校把每年五月份定为诗歌月,在诗歌月中举办诗歌节。通过开展诗歌朗诵会、原创诗歌大赛、诗配画比赛、名家诗歌讲座、诗歌手抄报比赛、大型诗歌展览、诗歌教学展示等活动营造校园中浓浓的诗教氛围。还通过评选校园十佳小诗人评选、校园诗歌奖评选、校园吉尼斯诗歌擂台——背诗大比拼、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小诗人夏令营等主题活动。这样的主题活动为孩子诗情的飞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纵深的空间。
七、课题实施的策略
(一)统一思想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游客牢牢记住一个旅游胜地,因为这个地方特殊的旅游景点和这个地方的特产,同样,人们记住一所学校,也是因为这所学校的特色,创建学校特色已经越来越成为校长办好一所学校的共识,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进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和形式。学校特色不断彰显会使学校因为某一特色而变成特色学校。要办出学校特色,从而成为特色学校,就要开发校本课程,因为它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
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的思想统一会,要求每位教师参加,使他们建立这样的概念,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全校性的改革,需要全员参与。我们还对语文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及具体实施的思想统一。还邀请了儿童文学作家、有关童诗教学的行家进行儿童诗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意义解读。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老师们的对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了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
(二)培养教师
诗歌教学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全校性的诗教的顺利进行。为此,我校制定了“请、学、研、送”的教师培养方针。请即邀请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及儿童诗教学上有建树的老师到学校进行讲学指导;学则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儿童诗创作理论、教学方法、儿童文学史等的学习;岩就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诗教规律、经验,交流学习、教学心得;送则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儿童文学讲习班、小诗人夏令营、省儿童文学年会等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及相互沟通等能力。
1、全体课任教师
学校的诗教牵涉到学校各种教学活动,除了和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外,还要积极探求与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英语、科学、生活与劳动、数学等各个学科的整合,全校的个任课教师都是诗教的实施者、探索者,因此需要他们统一思想、转变理念,并付之实践。
2、全体语文教师
我们实施的诗教应该说与语文教学结合点最多,最终的目的与语文教学一致,我们也从语文教学中辟出一节课用于诗歌教学,所以实施诗教已经成为没一个语文教师的份内之事。那么作为诗教的主力军,是学校诗教顺利开展、诗教特色形成的关键。
3、骨干语文教师
无论什么时候,骨干的力量是无法比拟的,在诗教中,骨干语文教师也是诗教倚重的中流砥柱,他们应该成为诗教中的活跃分子,开公开课,探索教学方法,撰写教学案例、论文等都要大力依靠他们完成。
4、专职诗教教师
这是整个学校诗教的总体设计者和实施者,负责着目标导向、理论指引、实践指导、宣传推介等,是学校诗教的主心骨。
5、兼职诗教教师
这些人由学校临时或定期聘请的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儿童诗诗人、其他艺术家、儿童诗教学富有经验的教师等人组成,他们好似一阵清风,为学校诗教注入新鲜的空气,他们能对学校的诗教导向、示范、指导、纠正等,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的人文气息能给学生、教师带来一种精神感染。
(三)营造氛围
1、开辟班级诗栏 在班级的黑板或墙报中开辟一角为班级诗栏,其上每天更换儿歌、童诗或古诗,可要求学生熟记或背诵,也可以用来展示班级同学的优秀诗作。
2、开设学校诗擂
学校的宣传窗专门腾出一仓用来展示半月来学校中涌现优秀诗作。对荣登诗擂的同学在升旗仪式上进行表彰。
3、出版岩河诗报
用来刊登学生最优秀的诗作及班级儿童诗社的佳作。作为学校对外的诗教宣传的一个窗口,争取一学期出2—3期报纸,并寄往儿童文学作家及全国各刊登学生诗作的报刊杂志。也是校际交流的工具之一。
4、建立诗教网站
在原有公德小学《岩河诗报》网站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学校的诗歌教育网,争取办成学校自办的第一家学校诗教网,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展示学校诗教特色。
5、布置童诗画廊
把儿童诗与学校的儿童画特色结合起来,用诗配画或画配诗的形式布置在走廊中,并且定期地进行更换,把这些诗画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制成光盘可以作为儿童诗与儿童画整合的素材。
6、评选校园诗歌奖
每学期对学生发表于校报以上的诗作进行学期评奖,作为学期诗歌大奖,对获奖的优秀诗作给予一定的重奖。
7、举办校园诗歌节
在每年的红五月举办校园诗歌节,开展诗歌写作比赛、诗歌朗诵赛、诗教观摩活动、诗画比赛、背诗大赛(分自备诗和当场抽备诗)等活动,在活动中邀请电台节目主持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到场进行指导或评判。
(四)立足教研
1、建立诗教教研大组
包含各个学科的各教师,用来共同研究、学习、分享诗教的理论、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等。
2、开展诗教教研活动
学校中定期开展相互研讨的诗歌教学活动课,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既可以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3、主办诗教研讨活动
由本校组织几位老师上诗教探索课,并邀请诗人、作家上示范课及进行诗歌讲座。
(五)扎根科研
1、积累诗教教学案例
全国虽然有许多学校在进行童诗教学,但至今为止,尚无一校或一人总结出版过诗歌教学设计集(案例 集),如果能有一本这样的合适的自编教材,那绝对是对诗教的一项重大贡献,需要各个老师通力合作才可能达到目标。
2、探索诗教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对诗教中具有规律性的方法进行经验上升,至今也还没有一校一人。这需要我们老师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本质性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老师合作。
3、总结诗教教学经验
这要求老师们随时对自己的教学探索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把它们整理成文,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汇编成学校诗教论文专集。
(六)强化宣传
1、诗歌发表
学生诗作发表时,会刊登出校名,这本身是对学校的一种推广过程,各位老师要极力组织学生进行投稿,争取一年中有100首以上的诗作在全国各级报发表。
2、名家推介
通过与著名艺术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的联络和交流,使他们对我校的诗教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并逐步让他们认可,然后在一定的场合、会议、报刊杂志进行推介,因为出自名家,影响力自然会大增。
3、媒体采访
充分挖掘自身的宣传潜力和素质,建立和保持与新闻媒体的密切联络和良好关系,使学校的重大诗教活动都有记者全程参与并予以及时的报道,长久以后,以进一步彰显学校的特色。
八、课题实施的成果
(一)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美学大师宗白华说过:“我们不一定要做诗,但我们的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有诗的人生一定会多一点精彩。习诗就是学做人,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诗化教育》为抓手,通过渗透、熏染、陶冶、内化的形式,以诗育人,这种新颖的德育教育方式能寓教于乐,突破了简单的说教和粗暴的强制训练。事实证明,经受诗的洗礼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更懂得关心人、体贴人,能更多地为别人着想,都有高尚美好的心灵。多年来,我校学生中无一人有违法犯罪的行为;整个校园内,有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个个举止文明,谈吐优雅,勤奋好学,乐于助人。诗歌教学还促进了学生智育、美育的发展。自99年以来,在历次区抽测和小学升初中的毕业考中,我校学生的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远远高于同类学校。在北仑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我校运动健儿九年中获八次团体冠军;在北仑区小学生生计算机比赛中,我校八次蝉联冠军;我校还多次获市区小学生风筝比赛团体第一名;获市羽毛球比赛团体冠军;音乐器乐、合唱等节目多次获省、市一、二等奖;学生的书画作品频频获全国大奖;儿童诗教学在省内,甚至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1、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
我们在99年9月和2004年3月分别做过一个调查:
年级
年份
人数
课外读诗的(百分比)
写儿童诗的(百分比)
一
1999 200 10% 2%
2004 180 96% 83.3%
二
1999 220 13.1% 4.5%
2004 216 97.2% 92.6
三
1999 220 18.6% 5.5%
2004 218 94% 98.2%
四
1999 220 25% 13.6%
2004 220 95.5% 98.2%
五
1999 220 34.5% 22.7%
2004 216 98.5 100%
六
1999 220 32.4% 28.3%
2004 222 98.1% 98.2%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说明,通过儿童诗校本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对诗歌的了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读诗、学诗的人数大幅度地增加,甚至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诗教促进了学生读诗、写诗。从学校千里马广播站岩河诗声栏目每星期的来稿量(100首以上)看,学生写诗的积极性一直维系着高水平。在学校首届五月风诗歌节的原创诗歌大赛中,班级共收到1360首,全校学生人均1首多,最后班级推荐了253篇诗稿进行学校级评奖。
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美好。涌现了一批的校园小作家、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如王心远的《梦中》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梦中,/我把小屁股钻出来,/让它乘乘凉。//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了。//看着我的睡相,/妈妈心疼得/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于是,香甜的梦又开始了。不着痕迹,却写出了母亲绵绵不尽、无微不至的爱。诗中洋溢的是浓浓母亲疼爱儿子,儿子享受母爱的情感,其中的人文气息连大诗人圣野老先生也赞叹不已,说是最稚嫩的小手写出最温情的诗作。此诗在第四届全国小诗人夏令营中获一等奖。
更重要的是这样浓浓的人文气息弥漫在校园的空气中,当同学间因为摩擦即将发生拳脚相斗时,不知是谁的一句:你打我,我打你,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一声诗意的劝解,就化解了一场“战争”。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在这悄无声息中无疑体现了人的修养和品质,没有诗所带来的人文素养的丰厚,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2、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发展
创造能力是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能力,它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儿童诗校本课程,无论是阅读赏析、仿写,还是思维训练、写作,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通过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几年的开发与实施,实小的学生人人读诗,个个写诗,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自99年来,学生每年创作5000首以上的诗作,这些诗中的优秀作品除了在学校的岩河诗擂、岩河诗声、岩河诗站、岩河诗报、岩河儿童文学等校级报刊发表以外,还有650余首诗作在《诗刊》、《儿童文学》、《作文评改报》、《小学生作文》、《宁波教育报》、《小学语文报》、《农村孩子报》、《少年报》、《小天使报》、《小学生天地》、《小溪流》、《小学生世界》、《小学生时代》、《读写算》、《学习报》、《少年日报》、《未来作家》、《小学生》、《红蜻蜓》、《儿童大世界》、《21世纪小学作文》、《儿童故事画报》、《少年月刊》、台湾《幼少儿诗苑》等全国60余家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另有50余人在各级征文中获奖。其中的赵碧君同学的《五星红旗》一诗在由上海妇联、《现代家庭》主办、包括众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参加的中华儿歌大赛中获佳作奖,在这次比赛中,只有她一个小学生获奖。另有一名同学在《诗刊》社组织的全国“校园同题诗”大赛中获三等奖,本次比赛大赛组委会从5000多件征稿中评出一、二、三等奖33名,在有儿童文学作家、大中专学生参加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诗歌创作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造的能力,另外大量的发表与获奖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他们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3、学生的个性特长不断完善
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又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要求。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班级诗星、岩河诗擂、岩河诗声、岩河诗报、岩河诗站等载体定期推出学生优秀诗作,这些载体推出了如俞方、王臻、王妍、张霜、乐俏玲、王心远、竺庆清等一些脱颖而出的校园小诗星,他们都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诗作。我们所设定的班级、学校、社会三级评价机制,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评价,受评价激励,他们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也可以用几个个案来说明问题。
乐晓昕
男
实小二年级学生
10岁
家庭情况:父母为个体老板,生意繁忙,虽重视儿子教育却苦于没有时间,又对孩子有点溺爱,致使他性格偏激,有时会为一点小事就会和同学吵架。
自从他进入一年级学习儿童诗后,他那见多识广、看过书多的优势体现了出来,凭着自己阅读量大、识字多,在很多同学只能吟诵儿歌时,他能开始创作诗了。并能把自己创作的诗乐颠颠地跑来交给老师,诗还真写得不错,老师表扬了他,他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于是他的写作积极性也更高了。围绕他的性格特点,老师制定了符合他个性特点的行动计划,从阅读,欣赏优美的儿童诗入手,让他不断地感受那些优秀作品美好的语言、美好的构思、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意境。让男写充满爱心、从满情感的艺术形象感染他、熏陶他。当他内心的那份爱美之心、善良之心被激发后,情感趋向高尚时,我们及时引导他写作儿童诗,当他的诗作在学校的岩河诗声、《岩河诗报》发表后,他的积极性更高了,一首又一首,有时一节课就能写出三四首诗。现在他已经成为学校里的一个小诗星。
如今的他,学习上更努力了,尤其是更喜欢看书了,多次在学校的各类比赛中获奖。性格也开朗了,富有爱心,团结同学。再也看不到他与同学吵架的情形。
老师们都说:是诗让他明德知礼。
我们欣慰,我们的诗教能够发挥我们设计的陶冶情操,提升品德的作用,事实上,像乐晓昕这样的例子学校里还有很多。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随着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实践,我们的教研活动也随之展开。隔周一次的学校诗教教研活动成为老师们阐释诗意,放飞诗情的练兵场。通过上课、听课、研讨,促进了老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前课堂中缺乏的诗意和人文关怀,开始漾荡在我们的课堂。诗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的结合,使这些学科的课堂充满了灵性和创意。戴宏宇、郑燕儿老师的美术课中“画中有诗”;顾敏的音乐课把学生自己写的诗谱以曲调,交口传唱; 於崇艳、沃芬芳老师的语文课中诗情弥漫,有浓浓的文学气息,诗化的课境开始在我们身边出现,课堂焕发出诗性的光华。
李琳、林冬艳、王飞波、石维群等老师在区第二届儿童诗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区课改展示活动中展示了诗教课,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郁旭峰老师多次承担市、区校本课程的公开课,在2004年5月28日举行的宁波市课改展示周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展示活动中,他所执教的《让风儿吹进孩子的心窝》一课更是赢得了满堂彩。他所执教的《甜蜜的水果》一课录像在市创新优质课评比中获三等奖。
2、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在教学同时,老师们也自然地把儿童诗教学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师们教科研的能力。李琳老师开展了《让同诗走进语文课堂》的课题研究,顾晓艳老师开展《儿童诗阅读教学的方法与途径》的课题研究,沃芬芳老师开展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诗化教育》的课题研究,戴宏宇老师开展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课题研究,他们的研究既渗透了诗教与学科的结合,也为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实践验证。郁旭峰老师作为学校的专职诗教老师和总课题的统领者,开展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他将平时教学点点滴滴汇成文字,写作了10余篇2万余字的《走进童诗林》和20篇诗歌课教学设计,刊登在《岩河诗报》上,其中多篇被《未来作家》转载。他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特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北仑区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此后在浙江省教育学会组织的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奖。他设计的《云》一课获《小学教学设计》举办的全国作文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并发表在《小学教学设计》杂志上,另有《云》发表在《新作文》杂志上,教学论文《作文教学应重视真情的呼唤》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小语会作文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因为诗歌教学的突出成绩,他也因此被评为北仑区十大创新教师。《文化生活》、《宁波教育报》、北仑电视台、北仑广播电台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为了给学生做示范,老师也尝试儿童诗的创作,并有30余篇诗作在《北方少年报》、《学习方法报》、《宁波教育报》、《孩子天地》、《儿童诗》等报刊杂志发表。
为了诗教的顺利进行,几年来我们邀请了诗教专家、诗人雪野,著名文学作家杨明火,教育家周大风,黄河诗会会员、原《宁波教育报》主编金建楷老师等来校,为老师进行诗教培训,增强了老师们的科研能力。
3、增强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儿童诗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它的开发,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凭借学校全体老师之力进行的。因此无论从校情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还是从课程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都是老师们合力完成的。教材的选编、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经过大家一次次的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下来的。教学案例的积累也是集众人之力来编写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的课程开发意识增强了、课程开发能力提高了,为其他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我校是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名牌老校,长期以来,学校以其严谨、规范、开拓、协和的校风,文明、勤奋、活泼、向上的校训,求真、求实、求活、求精的教风和勤学、乐学、善学、博学的学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为祖国、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形成培养全面加特长的学生,创建优质加特色的学校办学宗旨,取得丰硕的成果。
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得我们学校市内这一区域,开始走向全省,乃至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艺术家谢冕、圣野、金波、任溶溶、蒋风、鲁克、周大风、张锦贻、薛家柱、李建树、孙钿、方卫平等全国50余位儿童文学作家都对我校的童诗教学给予广泛的关注和热切的支持,题词祝贺和来信指点,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樊家稼称我校的诗教经验很有现实意义,值得向全国推广。区、市教育局领导也对我校的诗教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宁波教育局华长慧局长十分肯定我们的诗教成绩,专门为此题词:“习诗育人,难能可贵。”几年来,《宁波晚报小记者周刊》、《文学港》、《学与玩》、《少年科普报》、《少年月刊》、《红蜻蜒》等20余家报刊杂志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我校诗社活动情况和发表我校学生作品。《浙江教育信息报》、《家庭教育导报》、《浙江工人日报》、《宁波晚报》、《宁波日报》、《宁波教育报》、北仑电视台、宁波电视台等10 余家省内外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我校诗教情况。由浙江文学院编写的《浙江文坛》一书1999—2000年连续两年介绍我校诗教情况。学校已成为区教委批准的诗歌教学特色学校。学生诗作合集《浪花飞溅的声音》已由国家一级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学校的岩河文学社被评为全国十优百佳文学社团,《岩河诗报》获2003年宁波市群文报刊评比一等奖。
随着课题的深入,学校先后获宁波市军警民共建文明单位、浙江省体育达标先进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示范小学、全国红旗大队等市级以上集体荣誉30余项。
九、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文学顾问:圣
野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黄亦波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原儿童诗主编
谢
冕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诗歌评论家
鲁
克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樊发稼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
李建树
《文学港》杂志主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课题组教育顾问:周大风
知名教育家、艺术家
蒋
风
知名教授、原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国际格林奖评委
徐晓鸣(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乐素芬(北仑区教育局校本课程教研员)
课题组组长: 邵永祥
郁旭峰
课题组成员: 贺幼芬
於崇艳
戴宏宇
沃芬芳
王飞波
石维群
李
琳
贺峰英
周妙雯
陈晓玲
邬幼兰
俞晓奕
於佩儿
顾晓燕
许军波
王亚婷
朱红儿
俞微儿
李晓军
林冬艳
邵海芬
陈素娟
刘
艳
王
维
徐李红
虞静波
郑燕儿
谢海易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
徐玉珍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谁来决定我们的校本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
杨
平
周广强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3、《语文教育门外谈》
钱理群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逃逸与守望——论九十年代儿童文学及其他》
方卫平著
作家出版社
5、《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
周晓波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6、《儿童文学原理》
蒋
风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7、《儿童文学教程》
蒋
风著
希望出版社
8、《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续集)》
沈海驯主编
宁波出版社
9、《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
唐文英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附件
1、教学典型案例(四篇)--------------------26—37
2、学生儿童诗作品(部分)----------------38—40
3、教师儿童诗(部分)----------------------41—43
4、儿童诗集《浪花飞溅的声音》------------------------------中国文联出版社
5、《岩河诗报》(两期)-----------------自编期刊
6、教学录像(两篇)---------------------------VCD
【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开发的方式和步骤并就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最后文章就课程开发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一、补充性原则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在信息技术国家与地方课程计划框架内,把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对信息技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起补充作用,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是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存在的意义与研究空间所在。
二、共享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从工具性的角度而言具有通用性,是信息技术在高中各个学科中应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根据需要开发出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注意共享。这种共享体现在:
1、其它学科在进行信息收集、处理、表达与交流时,可以有相应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予以支持,以此来强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2、信息技术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重复性开发校本课程,因此建议已开发类似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学校将该类资源通过可行方式实现共享。
三、实用性原则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信息素养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非常重视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益补充,它的开发也必然要围绕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解决为主线,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可操作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与相关的便利条件,建立能够做到学生选课方便、教师上课方便集发展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的平台,保证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以负责任的态度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式与步骤
一、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式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与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依托于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的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共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享与课程的可操作性,开发主体是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发模式为实践→评估→计划→开发,相应的课程开发方式有三种:改编、选用、新编。
1、改编
信息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与此相关的国家或地方信息技术课程都存在着内容滞后于形势的现象。我们可以考虑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拓展,加强对某一个主题的学习,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空间;既做到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关照全体学生,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对现有课程的补充。
2、选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Internet网上有关信息技术学习的资源也日益丰富,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共享性原则,我们可以考虑将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予以对外共享或与相关校本课程资源拥有者进行协商,直接采用他们开发的校本课程,取其精华,转变成为适合自己学校学生上课的校本课程资源。在没有实现共享的初级阶段,我们也可以考虑将一些知名IT网站主办的工具性栏目介绍内容,经过适当的组织,让学生参与学习,以增强学生在信息处理、交流与表达方面的能力。
3、新编
随着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社会推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使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交流的方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对应于信息处理的每一环节,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特长与学生的兴趣,在信息技术国家课程课标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开发相关的主题。它可以包括信息技术发展史、信息技术前沿探究、动画处理专题、视频处理专题、IT教程制作处理专题等等。在开发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期间注意结合学校活动、其他学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步骤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大致遵循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经历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这么几个必经阶段,每门学科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过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程又有各自的特点。本人自2001年任教高二网页设计课程,经过两年的试教,熟悉了该套教材,发现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于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标制定以后,决定依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改编方式,尝试对浙教版的网页设计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试图使其更适合我校开设网页设计课程的实际需要,取得的实践经验汇报如下:
1、需求评估
网页设计过程是各类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网站。制作者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
人工智能初步算法与程序设计其次要有一定的美学、心理学常识;再次具备计算机技能。根据以上学习的内容与目标来判断,该网页设计课程的学习典型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作品设计阶段。该学习内容可以涉及信息技术新课标的五个选修模块如
数据库管理技术网页设计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右图所示。网页设计校本课程的目标――能够制作网站,它的前台部分可以涉及新课标中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它的后台部分可以涉及新课标中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及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基于互联网中与网页相关的如著名的“蜘蛛”、“爬虫”等软件可以与新课标中的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挂钩。在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方面一学年只开设一门选修课的情况来看,既使是在零起步的情况下,也无论从教学内容准备、师资、还是场地、设备方面都不成问题,而且在有以往积累的情况下,可以有计划的逐步增加教学内容的容量与深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地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在忙得时候可能上课期间都要被叫出去做一些维护工作。因此如何做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与学校信息化管理两不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比较现实的问题!
分层教学是信息技术学科用来解决学生参差不齐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个人觉得这是一种理想的方式。班级范围内分层,不是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一定有这么多精力来精确实施;年级范围内分层牵涉范围太大,需要涉及机房、排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课与师资分配,弄不好还会造成各方面矛盾。
再深入一个层次,我们目前发挥了我们自身所拥有的信息技术优势了吗?拥有发达信息技术的我们受到学校班级授课的限制,将教学局限于班级教学,仅仅局限于我们学校里的学生,这对于其他尤其是西部地区渴望学习数字技术的人们提供了我们的帮助吗?
2、确定方案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的指导思想指引下,根据我对网页设计课程的理解,综合考虑自身长处、学生需求与工作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交流跨越时空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
A)制作《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它应具有如下功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的功能、有利于老师实施网络课堂教学的功能、学生作业上交及评价功能、诸如视频教程、校本课程、电子教案、智慧资源等课程资源共享的功能、学生优秀作品登记与发布的功能。
B)根据以往授课经验,制定网络授课计划,列出每个专题的课题名称与所需的授课时间,然后将网页设计课程每节课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尤其是有关如何操作的部分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录制成为视频,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编号,等到《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创建完毕以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尝试进行授课。
3、组织与实施
基于以上思考,经过若干年地实践,结合省编《网页设计》教材,发挥自身特长,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采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范例,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以网页设计过程中的知识点介绍练习为结点,内容分为知识点介绍、练习及相应操作视频点播、思考与拓展等几部分组成的《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目前已完成一个学年18到72课时的网络课程容量,大致分为31个阶段。
其中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的评价。预计此阶段区间课时容量可以是4到11节课之间。
依托该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课程的内容与任务逐步拓展,部分内容可根据小学、初中、高中整体教学地需要平滑下移至初中、小学。
总体而言:在该网页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期,我们制作相关的视频教程应以网页设计工具的使用及网页设计基本概念介绍为核心,网页元素图片、动画的制作工具介绍为辅,每阶段对应的学案所布置的任务应有梯度,相互之间有机联系,将多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完成自主选择完成任务地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教师根据给定格式,提供他们的视频教程与相关的学案,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平时更加钻研教材,将有规律性的、需要重复讲解的内容录制下来,制作成适合学生自主点播学习的视频教材,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在学生跟不上进度或老师无法同时兼顾课堂的时候实施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
经验之谈
网页设计校本课程从筹划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所设计的《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在2005年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获三等奖,在试教时期出现了并发访问困难的现象,经过改进后现在在课堂上已能够正常使用,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兼顾全体学生,老师与学生各取所需的目的。由于该门校本课程由一个人统筹规划并且是作为正规课程来上,所以遇到的阻力比较小,不需要太多的协调问题,但是如果要同时开出多门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让学生进行选课,那就需要以组为单位进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还要按照教师申报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制定相关校本课程内容及简介、制定选课指南、组织学生参加选课培训、学生选课等相关流程,妥善解决好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的选课及对学生的评价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紧密相关。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为信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规划、开发、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文化等信息资源,能够为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因此要能够成功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就必须做好相关课程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这类资源可以有教材本身、与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及光盘等、校内教师的电子教案或课件或教学录像或教学案例等数字化资源、与校运动会等活动有关的图片或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学生完成作业上交的数字作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术、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果等等
二、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很大程度上该校外课程资源是指数字化资源,如没有时空限制的数字图书馆、类似于K12之类的资源库、可从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教育类门户网站中免费获取的数字资源、可从信息技术课程网等专业学科网站获取相关的数字资源、亦可从天极网之类的IT行业网站获取相关数字资源、各类搜索引擎中直接查找需要的课程资源。除了从Internet获数字资源以外,还包括校外的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高校等社会资源、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人力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
三、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
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相互之间的交换要建立有效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对于这一点,以前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标准,各地教育资源建设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和共享。可喜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在2002年8月,由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并依此建立了国家级的基础教育资源库,这些都标志着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注意事项
开发者们可能会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忽视一些问题,这里再次提醒,希望能够引起注意: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一、学段之间的合理衔接
每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有不同的目标。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技术性与人文性角度来考虑,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标则由倾向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逐步转移至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当然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发展的不平衡,高中阶段通过共享、改编的方式适当设立符合自己学校情况能解决实际问题且能帮助其他学科进行学习的技能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也无可厚非,但要注意分清主次。
二、实践→反思→再实践„„
任何一门校本课程的开发都需要根据反馈进行再次修改,以适应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这个过程没有终点。这一点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频繁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犹为显得重要。当教师在拥有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时,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过程出现的具体情况,积极地对课程进行调整和补充,使之不断完善,最终使教师设计的校本课程顺利转变为适应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需要的校本课程。
三、选好网络平台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应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选择合理的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素材资源的收集与相关教学行为的管理,以拓展校本课程教学的时空范围,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完成各类资源管理、作业上交及评价的网络平台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如果实在存在困难,也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原则,选择象天空教室等一些优秀的网络教学平台来借签使用,帮助自己有效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教学。
四、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或活动形式出现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亦根据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之类的指导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或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校本课程作品设计,解决实际问题,表达他们对某一活动或某一观点的看法。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五、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合理实施各类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应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拓展,设置形式多样、门类齐全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选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特长发挥与个性的张扬的现实基础,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达到全体学生都有收获的目的。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具备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简捷有效,评价过程快捷实用。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个体以及其他同学或根据学生表现进行人工智能评价,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判定谁优谁劣!
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专家的指导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融入学校整体校本课程开发与区域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大环境之中,在学校甚至区级部门的协调下有调不紊有序进行开发。它需要我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把握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基础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这就需要请区一级甚至更高级别的校本课程专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评估和指导,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理论的基础,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目标,为我校校本课程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保证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意见
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
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4、区域推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策略研究 余杭区瓶窑一中 费建良
5、校本研究指导 青岛市教育科研网 解本利
6、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 丁革建
7、阳店一中校本课程实施总结 李江波
8、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徐晓东
第三篇:《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常州市北环中学邹浩芳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并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可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包括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等)方面得到发展。简单地说,教育可以使人在知识和技能、能力、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教数学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掌握一些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养成一定习惯,形成一定观点。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
一、背景介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笔者本着对数学教育事业无比热爱的态度,本着对当今数学教育现状的无限担忧,通过几年的思考,于2005年在《成才导报·江苏教育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刍议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文章,该文主要阐述了当今数学教育以及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主要还是停留教学层面上,还未正真上升到数学教育的高度;主要还是停留在数学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未正真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上。该文将数学教育课程分为科学数学、艺术数学和计算机数学三大类,并且简要的阐述了每一类中应该包含那些数学内容以及需要通过那些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
正是由于新课程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因此需要我们这些从事数学教育、教学一线教师不断的“上下求索”,对于我们来说,及时的开发出一套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文化)、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的校本课程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从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的一条必经之路。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建设肩负着真正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真正实现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上几个要求,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考虑。因此我们为《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基本的定位:以通俗易懂、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和教材补充进行研究为我们的基本要求,以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教育功能为我们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为我们的核心宗旨。
二、构建框架
在确定了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和核心宗旨以后,就要进行本课程基本框架的构建工作了。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在现状下,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经过我们反复的思考和研究,同时邀请专家亲临指点,最终我们确定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所有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活动展开的,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程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古老的数学》,《好玩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智慧的数学》,《先进的数学》和《美丽的数学》。
在《古老的数学》一章中,并不是把数学史作为一门研究数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而是根据现代心理学发现的一个体现数学史的认知功能的“遗传法则”。从数学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中寻找数学发现的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体会数学家们为寻找这些知识的付出的艰辛。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更好的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作为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教材,让学生体会“只有付出努力才会获得成功的人生道理”,“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数学精神”。
在《好玩的数学》一章中,利用心理学中“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的规律,以一系列数学游戏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的代名词,真正的数学其实可以是乐趣无穷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这种兴趣作为他以后学习数学的动力和源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意识到自己爱玩的游戏原来与数学紧密相连,从而为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生玩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看似乏味的知识,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有用的数学》一章中,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设计了很多贴近学生、符合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知识能够解决的生活实例。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些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学生通过对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数学,知道学习和学好数学是很有用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驱动力。
在《智慧的数学》一章中,通过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以改变人们认为科学研究枯燥无味的看法。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有趣的数学问题、经典的数学问题、奇怪的数学问题。通过对“有趣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对数学中的存在的智慧产生强烈的好奇与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通过对“经典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奇怪的数学问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先进的数学》一章中,主要学习和研究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的使用方法。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数学枯燥论”和“数学无用论”的观点;可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另外,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软件打下了一个结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电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数学教育上的贡献。
在《美丽的数学》一章中,展示给大家的是数学的美丽无所不在,数学的符号、公式、算法、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都是很美丽的。这些“数学之美”都需要我们能够和我们的学生一起去寻找、去发现、去挖掘、去欣赏,使美丽的数学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数学的美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作为对数学学科的教学,更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的载体,用它来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人格更健全,心灵更美好。
三、选择内容
在完成了框架构建的工作以后,就要根据框架的基本目标和意义进行充实内容的工作了,通过对已经完成的目录框架草稿的反复斟酌和研究,确定了本教材的最终的目录篇章。
目录
第一章 古老的数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第二节 外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第三节 数学家的小故事························································································· 第二章 好玩的数学
第一节 图形变换类的数学游戏············································································· a)俄罗斯方块········································································································ b)七巧板················································································································ 第二节 数字计算类的数学游戏············································································· a)24点··················································································································· b)幻方···················································································································· 第三节 逻辑推理类的数学游戏············································································· a)扫雷···················································································································· b)人鬼过河············································································································ 第四节 数学递推类的数学游戏············································································· a)汉诺塔················································································································ b)魔术师的困惑···································································································· 第三章 有用的数学
第一节 校园中的数学····························································································· 第二节 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节 数学趣谈····································································································· 第四章 智慧的数学
第一节 有趣的数学问题························································································· 第二节 经典的数学问题························································································· 第三节 奇怪的数学问题························································································· 第五章 先进的数学
第一节 数学是先进的学科····················································································· 第二节 几何画板基础教程····················································································· 第三节 几何画板案例分析····················································································· 第四节 几何画板专题训练····················································································· 第五节 学习几何画板的作用················································································· 第六节 怎样学习几何画板····················································································· 第六章 美丽的数学
第一节 数学经典赏析····························································································· 第二节 数学美文欣赏析························································································· 第三节 师生作品赏析····························································································· 第四节 教师优秀论文导读·····················································································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筹备阶段
1.在发表《刍议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文章之后,笔者从此以此为纲要,平时注意多方
面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先后参加和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数学》,《有趣的数学》,并且参加了江苏省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的研究,于2006年在《数学教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变化的三角板》的国家级论文,2007年在《中小学数学》发表了一篇名为《以“黄金分割”为载体进行黄金分割的教学》的国家级论文,并且在2007年《江苏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征集评选活动》中所制作的作品《从三个方向看》获得江苏省一等奖,为本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理念的形成、素材的积累和能力的准备。
2.2007年7月至9月,作者首先对数学教学的现状再次进行了分析,觉得很有必要开发
出一套符合时代特征,符合教育要求,符合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兴趣的校本课程,然后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本课程的纲要草稿,构建了本课程的框架草稿,撰写了本课程的教材目录草稿(全书共分为七章:《初识数学》,《数学小游戏》,《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的智慧》,《几何画板与数学》,《数学经典赏析》,《优秀论文导读》,章节与章节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趣味性、难易度、课时安排等等)。
3.根据拟定的教材目录搜集材料、充实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与困难,比如
说,在《初识数学》这一章节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数学史的介绍,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按照数学发展中的故事的形式又担心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在《数学小游戏》中如何从几百上千个游戏中选择出比较合适的游戏呢?根据作者多年来对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根据学生的知识、兴趣与能力的特点,最后确定了:几何变换类游戏(俄罗斯方块、七巧板游戏),数字计算类游戏(24点、九宫格游戏),逻辑推理类游戏(扫雷、人鬼过河游戏),数学递归类游戏(汉诺塔游戏和茶杯游戏)四个内容。„„ 4.接下来作者把对校本课程的设想以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向校领导进行了汇
报,校领导非常重视这个项目,并且立即从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立即给我增派人手并且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请专家给我们进行现场指导,并且召开了一个专门会议,给我们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第二阶段:具体操作阶段
1.2007年10月8日议程:
专家指引(承锡生、陈小平、蔡军)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开发小组明确了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核心宗旨,并且确立了本课程中本教材的框架结构。2.2007-10-10议程:
a)先向组员传达本课程的开发目的:以通俗易懂、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和教材补充进
行研究为我们的基本要求,以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教育功能为我们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为我们的核心宗旨。b)明确本课程的教材目录:《初识数学》改为《古老的数学》,《数学小游戏》改为《好
玩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改为《有用的数学》,《数学的智慧》改为《智慧的数学》,《几何画板与数学》改为《先进的数学》,《数学经典赏析》与《优秀论文导读》合并为《美丽的数学》。
c)布置当前任务:从基本要求、研究方向、核心宗旨三个方面进行构思每一章节的目
标和意义。小组成员每人选一章节根据组长提供的样本撰写本章节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250字左右,三天内完成初稿,然后由组长审阅,提出修改意见,按照统一的格式,五天内完成定稿,做到课程的章节内容前后贯穿、融为一体。
3.2007-10-13议程:
a)讨论各组员对各自完成章节的目标和意义的认识,提出修改意见。b)各组员成员根据小组意见和建议撰写一份各章节的目标和意义修改稿。c)各组员成员确定本学年开设的校本课程。4.2007-10-23至今:
主要针对各自的研究项目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a)各小组成员开设了校本课程。
b)每个成员坚持每个月向课题组开设一节研究课。c)对各自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教案的搜集整理。d)进行部分课程教材的编写。
e)对各自研究的校本课程撰写研究论文。
f)对已经完成的教材进行整理、编辑,累计达5万余字。
第三阶段:实践、修改,再实践、再修改,最后完成教材定稿的过程
五、结束语
开发校本课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决不能仅仅凭着自己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痛苦的历程,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痛苦的历程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有一个追求(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功利心不能太强,不要一说到数学研究就问这件事情对我职称评审有没有用,对我评骨干教师有没有用„„),要确定一个核心思想(即开发的核心宗旨、研究方向、基本要求),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要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校本课程的规划要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来制订;要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实践和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心中时时刻刻装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考虑,装着为我们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服务的理想和追求。
第四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程定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
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课程教材内容。如:书法指导、国学教育、学生作文指导、科技制作、绘画艺术、农作物培植等方面的内容。
五、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教师可从自编、选编教材,选用优秀教材和拓宽现有教材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首先要撰写课程纲: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方面的计划与规定。
教材内容分单元按系列编写,每周1课时。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1、建立领导机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各校要相应成立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前期论证
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将开发的课程纲要、教材内容要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以便修改完善。
3、培训师资
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校本课程理论培训,重点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学校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4、校本课程实施。
教研室制定全处实施方案,做好监督、测评工作。各校教导处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参与听、评课,指导调控校本课程的实施,总结经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导室、教导处通过听课、查看备课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对学生的评价第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第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发展档案内。
第五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情况汇报材料
Ⅹ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情况汇报材料
——书法(写字)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编排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配以书法(写字)课上教师的指导完成,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学校开发的书法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对于书法校本课程的实施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成立书法校本课程实施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课程设置:
我校在一、二年级设置了写字课,在三——六年级设置了书法课。每周一课时,督促书法教师按课程设置、按教学内容进行上课。严禁被其他学科占用。
二、编排ⅩⅩ小学书法课教案:
由于我校书法校本课程实施刚刚开始,书法教师在教案的书写上存在不足,所以,我校编排了《ⅩⅩ小学书法课教案》。由于《教案》统一设计,势必造成教师、学生的自主性缺失,下一阶段,我校要求各年级按自己的教学进行教案设计。
四、制订明确了开设书法校本课程基本要求 :
1、了解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与热情。
2、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和一些常见的偏旁部首。
4、对小学生的写字提出严格要求,那就是六个字:“规范、端正、整洁”。
五、制订了书法校本课程教学措施
小学书法课,是从如何执笔,如何运笔,以及从最基本的笔画教起,然后临帖。
第一,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注重学生兴趣的开发。让他们了解一下书法的一些基本知识,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
第二,让学生明确要想取得写的一手好字。就必须必须练好基本功,从正确的握笔开始。然后教他们正确的握笔姿势,如何运笔等。
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做好示范,不但教学生写简单的笔画,力争能写的一手好字。
六、书法课的成果表现形式:
1、作业、试卷等
要求教师、学生把书法课上训练成果运用到日常的、各科的作业、试卷上。
2、写字竞赛
学校组织硬笔书法比赛。班级内组织,然后学校内组织,最后参加上级的书法比赛。
3、教师存档
教师把书法课上,学生完成的作业(作品)进行及时的评价,并装订成册。
Ⅹ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