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情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共情原本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意思是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一般会更多的应用在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上。但是,共情不仅仅是一个单单的概念,还将其用于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之中,会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令教师最为头痛的现象,就是有一批正在处于青少年叛逆期的学生,非常难以管理。这类同学由于年纪还小,喜爱玩耍,又难以控制住自己,对学习有着相当大的厌恶心理,不仅在校不遵守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扰乱班级秩序,影响别的同学学习,而且在家也经常做出一些令家长十分恼火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其实并没有错,因为叛逆期是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表现。但是往往针对这样的学生,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却很难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通常表现为对其苦口婆心的劝导,可能学生会表面上虚心接受,但实际上却不听教导,依旧同往常一样。很多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则会更加的恼火,对待不听话的学生会采取有色的眼镜看待,反而更加促进了这类学生的叛逆行为。实际上,如果我们采用共情的能力,就能很好的对这些同学进行教导,起到很好的作用。
那么如何将共情的能力运用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对于这些叛逆学生的教育之中呢?共情,故名思议,是要求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来去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他们平时遇到的困难和苦恼。这要求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然后去推断学生的心里感受和态度信念。不仅如此,还要深入的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烦恼,通过细心地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平时对于一些问题如何去表达,而又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这样,就能很好的去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对他们的心理困惑做出合理有效地指导。换一种说法,共情能力的应用,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换位思考,通过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才能最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举例说明,班级某王同学,一直是班级里最出名的“老油条”,各科老师都反映这位同学在课堂上非常不遵守课堂纪律,破坏课堂秩序,上课的时候会影响周围一片同学正常听课,并导致教师把其单独安排在一个角落的座位。不仅如此,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也一概视而不见。负责班级管理的老师多次找到王同学谈话却没有太大的作用。由于其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所以家庭方面也没有很好的教育和管理。对于这样的同学,教师不能仅仅用堵的办法来解决,采用一些强制的手段往往是没有收获的。不如采用共情技术,才能很好的去解决问题。事实上,教师本以为单独安排在一个角落的座位可以解决王同学上课影响他人的问题,但实际上王同学享受到老师“特殊待遇”之后,心里反倒是更加记恨老师同学,变本加厉的,甚至故意的去破坏课堂秩序。而这种行为其实是王同学内心的反抗。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同学想站在所有同学的对立面,做一些坏事。如果应用共情的技术去思考,他们实际上是想获得关注,获得同学们的注意罢了。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希望自己成绩差,但贪玩好动是很多学生的特点。但教师们通常不会了解这些学生的内心所想,又往往拿他们和一些安静同学去公开比较,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事实上,对于王同学这样的案例,作为班级管理教师,应该深入的去观察王同学的生活习惯和课余爱好,还有周边同学对其的评价,才能正确的得出一个准确的王同学的状况。然后再进行分析,按照王同学自己思路走,该如何做才能引导他走向一条良好的道路上。
共情技术不仅在班级管理学生教育上有很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上也有极其有效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教育上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是一个成年人,一个受到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教学教育的人,而作为一个初中生,仅仅是一个小孩子。成年人和小孩子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而很多情况下,当教师忽略了这个问题,在教学上就会产生一些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认可,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无法充分的去理解消化,对教师布置的一些任务很难去完成。如果采用共情技术,教师能够更加深入的去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去感受课堂,感受自己曾经布置的任务,就会发现问题之所在。所以,如果采用共情的技术,就需要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同时扮演两种角色,一种是老师的角色,一种是学生的角色,甚至扮演优秀学生,普通学生,“差等生”更加细分的角色。例如当教师在授课时,以老师的角度去考虑,所教授的内容基于课本却又向外拓展,一环紧扣一环。而其实当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角度来看,却问题多多。普通学生并没有成年人那样的理解力,所以当老师以为一些内容已经讲解的非常清楚,可是同学们却并没有了解。而且由于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都比较“胆小”,即使自己不懂,即使当教师问“有没有不懂的部分?”的时候,也不敢表达出来。另外,对于一些精密相扣的内容,当有一环学生没有很好的接受时,往往后续的部分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而学生是不会主动把这些问题都统统表达出来的。最终造成教师本以为授课结果和效率都非常棒,但学生往往觉得没有听明白,没有理解透彻。而一些富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采取共情的技术,他们会通过学生的一些面部表情,听课状况,判断出学生此时的接受状态。他们在课堂上不仅扮演者教师的角色,同时内心还在不断的去揣摩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很好的接受到内容,知道自己的授课时候能容易理解,知道在环环相扣的内容教学中不断重复之前的内容,知道如果发现学生没有跟上节奏后需要的不是打击而是鼓励,理解和重复。在布置一些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也经常会犯一些没用采用共情技术而犯下的错误。教师通常会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和要求去要求学生,但他们却对学生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去理解。所以经常会强迫学生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往往不是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而是以一个成年教师的立场去出发,把一些实际上是自己拟定的需求,来作为学生的需求,或者把没有对错只是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兴趣给强加在学生身上。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心里产生消极的影响,还会破坏学生之间的感情。例如一个教师给学生布置了需要集中精力九十分钟才能完成的作业量,并且认为学生回家有一晚上的空余时间,足够完成这些作业,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初中生并没有那么高的效率集中精力学习九十分钟,他们可能要花费一百二十分钟去完成。而且学生不仅仅只有这一门课程需要学习,也许会有其它的课程同样需要进行复习或者完成作业。或者他们可能有学习以外的事情,一些来自家庭的活动等等。这就造成实际上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非常之低,抄袭,胡写的比比皆是,其教学效果还不如仅仅布置四十五分钟的作业量让其认真完成。
总而言之,不仅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还是作业布置这些方面,共情技术还可以利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甚至运用在学校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处,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经验刚刚加入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共情更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一个知识灌输者,向一个教育倾听者的转变,是共情思想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教育技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一)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起来,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开好信息技术教育课,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用好教育技术是势在必行。
(二)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全日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课程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注重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使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形成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技能,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搭建教育改革平台,开展“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已成当务之急。
(三)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新办的学校,校舍新、设备新、教师年轻,学校管理理念和老师教育的观念也新。因为一切都是新的,所以我们追求高起点,锁定高目标,将目光投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最前沿,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重视校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积极探究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学校工作尤其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和开发。
二、主要理论依据
1、“英特尔未来教育”理论:
借助计算机的使用,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中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网络教学为基础,学生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对象。他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主动地学习,创新的学习。
2、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意志。重视个体性,提倡竞争意识,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重视个性发展;重视应用性,对学生自我求知能力的培养重于教师的直接传授,对知识的应用重于知识的积累,对知识的创新重于知识的继承与守成;重视思维性,重视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
3、建构主义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由此可见,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4、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和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应具备几个前提条件或者基本假设:第一,必须为个体而设计,这个观念与孔子的“因材施教”观念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这就为在老师控制之下的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理论上的保障;第二,设计应当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阶段。教育是一项具有超越性特点的事业,因此,教育虽然一定是特定的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思想、行为等相关因素的综合,但教育却不能仅仅是社会形态的附属品,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还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教育在维持社会良性运转的同时还要否定社会的现有的秩序,要使社会在肯定和否定的双向的运动中获得发展的可能;第三,设计应当实质性地影响个体发展。教学设计不是
把学生当作一个没有差别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群体或者整体,相反,教学设计要为个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的环境,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完成自我发展的基础;第四,设计必须以系统的方式进行,并且要建立在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的基础上。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 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各学科在的应用”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把多媒体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
1、以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以优化的学科教学过程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两者有机地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突破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途径和模式。
四、研究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太复杂,应强调两方面,一要方便学生学,做到变呆板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变不可触摸的为可视可闻可感的,利于学生理解感悟和体验;二要方便教师使用,引进一些易于操作的设备和软件,易学易用,使用效果好,要真正体现现代信息技术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
2、可发展性原则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由此引发的课题研究,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锻炼教师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手段的的能力,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发展。
3、共享性原则
利用校园局域网和学校网站,大量下载利于教学的课件、教案等资料,同时将本校教师自行研制的资料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做到互惠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最高利用率。同时引导学生使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种种方便,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4、交互性原则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机对话可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情感障碍,缓解紧张心理,易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共同完成的教学教程。在这个教学教程中,学生不应是一个被动的接收信息的客体,而应该是一个积极参与信息交换、传递与处理的主体。所以,在课堂现代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极好的表现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极好的表现力和参与特性,将学生带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与教学教程融为一体。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采取行动研究方式,做到教研即教学,教学即教研,以教学促教研,以教研指导教学。
2、文献法
文献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它能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3、调查法
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4、个案法
注重个案跟踪,细致做好某个子课题、某种学习方式或某一课型的研究探讨工作,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寻求点上的积累和突破。
5、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和模式。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以文献法等为辅。通过调查——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共同实施——行动反思——补充修改——终结评价等环节,稳步推进研究过程。
六、设立课题研究组。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高礼龙
副组长:付云启
成 员:付云启杨丽霞田玉玲
课题实验组:
组 长:田玉玲
实验教师:田玉玲宋丽伟王宏李宏威席永霞 郑东阳 宋飞龙
七、实验条件和保障
1、领导重视,带头参与课题研究。
2、学校硬件建设达到了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要求。我校先后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房一间。为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提供了物质保证。
3、师资力量达到了多媒体与课程整合的要求。我校80%的教师能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其中实验组教师计算机水平测试全部达到优良。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立足于先进理论制高点的情况下开展,在学校现有信息技术建设和师资力量充分满足本课题开展的情况下开展,必将获得预期成果
第三篇:略谈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与技术正在紧密结合,教育技术的使用对于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首先对教育技术的含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然后重点结合我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如何运用教学技术略举几例,最后阐明了教育技术的使用原则
关键词:技术 教学目标 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的主要载体是课本、教辅资料,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是教室。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和技术正在紧密结合,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呢?教育界有多种理解,广义的理解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998年李克东教授在给华南师大电教系研究生关于《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专题讲座中指出,应用于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1)模拟音像技术;(2)数字音像技术;(3)卫星广播电视技术;(4)计算机多媒体技术;(5)人工智能技术;(6)互联网通用技术;(7)虚拟现实仿真技术。
教育技术包含强大的视频功能、集成功能、虚拟功能,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可以让人们多层次多角度的获取信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历史教学可以运用它提供的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近距离感悟历史,走近历史,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并用,积极的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而提高,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例谈一下教学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首先,在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恰当运用教学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如我在讲授《欧洲的殖民扩张》一课时,用视频《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导入:“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起,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拉开了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呢?视频中气势恢宏的画面以及精炼生动的解说词震撼人心,它向学生展示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的历史发展状况,从而让学生了解了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国际背景,最后一句让学生在感叹古老中国命运的同时,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殖民扩张的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教师此时从中点拨,得出结论:两国都是封建国家,殖民扩张有封建王室的大力支持。
第二,在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环节运用教学技术。在讲授《新中国外交》一课时,在讲授建国初期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时,我给学生播放视频,《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我们中国人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短短两三分钟的视频展现了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激发了学生对外交的兴趣与热情,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从周恩来的讲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求同存异的内涵有哪些?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充分讨论,然后发言总结。学生最终得出结论;“同”是亚非拉各国在历史上有共同的遭遇,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独立后的各国又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异”是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从中学生了解了“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
第三,在教学过程的总结环节运用教学技术。《宋明理学》一课在讲授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时,我用了一系列图文:
第一组图片及诗词: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二组图文:
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鲁迅的《狂人日记》:“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图片“三寸金莲”及“贞节牌坊”。
教师提问:从这两组图片中,我们可以分别看出宋明理学有哪些影响?生动的图片给学生强烈的震撼,从而深刻了解封建礼教给古代妇女带来的危害。诗词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宋明理学带来的积极影响,从中增强了学生为国家为人民利益奋斗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深化我们的教学内容,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教育技术不是万能的,它的应用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教育技术的使用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契合,没有教学意图的设计只能是无本之木,教育技术的使用必须深深地扎根于教学目标的土壤之中。教学目标是目的,教育技术是手段,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不能为技术而技术。第二,教育技术的使用要适时、适度、适量。技术手段的使用过多过频繁,就会干扰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一段视频的时间不宜过长,5分钟以内最合适。不能一味的炫技,要牢牢记住技术是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总之,课堂教学如同一个人要去远方旅行,旅行的目的地就是教学目标。背上的行囊就是教学技术,行囊里面装着轻便,实用的东西才有利于我们前行,负载太重只会耽搁我们前进的脚步。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新媒体时代的教与学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逐步融入到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开拓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扩大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渠道。而新媒体技术在带给教师、学生现代化教与学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技术及非技术问题,如软硬件实际操作、网络环境的优劣、所发布的信息真伪难辨、以及内容过分娱乐化等等。如何应用好新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目前需要审慎思考和认真研究的。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教学相长 教学管理与服务
学习,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回归到简单的一系列转变。随着近年来学生人数成倍增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保持教育的先进性,高等教育也在理论和实际中积极推进改革。近几十年信息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开创了媒体新时代,改变了很多事物的运行轨迹,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这些变化对高校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也对教学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处于新媒体时代,我们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面临着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既要学习和掌握新媒体时代出现的各种新技术,也要努力尝试并结合实际境况将新技术融入到管理服务工作中,为教师营造出简便快捷,舒适稳定,甚至是“随心所欲”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学习的场所,帮助他们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成绩和学业成果。
一、新媒体的意义
新媒体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并在无线互联时代发展壮大,是一种现代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具有数字刊物、数字广播、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形态。新媒体的优点是它以声音、文字、图像、影像等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不受时间、空间约束,跨界传播,受众者可通过网络获得海量信息,也可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权。新媒体的缺点则是信息量空前巨大,需要阅读者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分辨信息内容是否真实有效,具有应用价值。
现如今处于新媒体、网络化等现代信息传播的环境中的中国教育,已开始借助这种新生力量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和进步,在面对这股不断壮大的新生力量时,教育者与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何应用好这股力量,是教育者目前需要仔细思考和研究的题目。
二、新媒体对教育的影响
计算机时代的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突破了时空屏障,给予学生更加生动直观的感受,使原有教学形式增添了许多新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网络四通八达,教育的传播与影响变得空前便捷。空间封闭的课堂教学凭借多媒体设备和信息化网络平台通过各类有线、无线终端走出校门。同时,课堂内外,教师与学生互动互联参与其中,实现了数字信息的跨界交流和参与者的无穷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赋予了学生提问、思考和解答的机会,教师也在学生的反馈中不断推新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美好目标。
1、对教学理念的改变
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和快捷性。在新媒体时代,信息量成倍增长,新旧知识交替更迭,任谁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最新鲜最前沿的知识信息,然而如何在这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用信息并转化为知识,则没有那么简单。这就促使高校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教授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激发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新媒体具有大众性,自我性、随意性、多样性和零碎性。新媒体时代的课堂模糊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成为学习工具,公交车、地铁等地点成为学习场所,零碎分散的空闲时段成为学习时间,学生范围也扩大到全社会的各个行业,学习机会均等,全社会共同受益。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新媒体意识形态传播的特点是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不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和传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信息反馈频繁。这种情况有助于教师调整授课内容与授课方法,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中,扩展知识层次,扩大知识范围,刺激求知欲望和接受并消化信息的能力。
2、教学内容及方式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教师可应用的软件越来越多,制作的课件也是越来越精良。这些具有创新思想、动手能力以及丰富的计算机操作经验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会从各种渠道寻找适合教学内容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包括自己外出调研学习时拍摄的图片、视频等,充分发挥了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教师们将这些素材进行后期制作,设计剧情,编写脚本,制作图像影像等,再结合课程内容制作成电子课件运用到课堂上来。这种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大大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度和参与度。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现今学生接受新事物新变化的能力与愿望非常强烈,他们利用全天候全覆盖的互联网和通信设备,随时随地浏览、查询、下载、转发大量信息,知识更新速度超前,有时甚至超越了教师。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的这种求知热情也影响并转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会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获得肯定、支持、意见和建议,这也促使教师更深一步的学习、掌握并应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最终促进了教学方式向更好方面的变革。
然而新媒体技术在促进教学前行的同时,也有影响学习的一面,如学习过程碎片化。系统性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学习意义,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统筹安排时间,逐步完成学习计划。而过分的碎片化学习有可能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最终失去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和愿望。
3、教学管理的变革
随着教育视野的飞速发展,高校的规模层次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各部门的独立管理系统,在对学校进行管理和服务任务时已不能满足学校持续发展的需求,而教学服务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将服务、管理与教学等部门联合起来,形成整体联动机制是适应高校发展的现实需求的。管理者可以利用先进的硬件设施,丰富的软件资源,以及良好的管理经验,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教学为本服务育人的服务管理理念。
实现联动机制的第一步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这样可以更有效、更便捷的为教学提供帮助和服务。一方面是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目标,另一方面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整合各个教育教学管理数据库、数据仓库,处理相应数据,攫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利用,提高数据信息的使用效率,由此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准确清晰的数据支持。
第二是提高教育者的科学素养,积极鼓励教师、教学管理者学习交流专业知识和现代新型设备的使用技能,除了提高本专业的业务能力,也可多方面了解下其他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与管理经验,促进教育理念与时代共同进步。
第三创新管理手段,如采用智能化信息化服务管理方式。现如今网络信息资源种类繁多种类丰富,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文摘文献、多媒体资源以及各类微视频微信息等,教育管理者除了将其分门别类规整好供学生教师使用外,也可以主动推荐的服务方式来使师生了解和使用这些网络平台资源,例如针对浏览者的阅读习惯,进行资源的定向推广,或者为使用者提供订阅更新服务,将更新内容、链接等以邮件或短信等方式发送到订阅者的信箱里,为大众提供一个学习新知识的窗口。同时还可通过此平台,推送各类会议、讲座、研讨会等学术交流的通知或提醒,给予师生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
三、结束语
在新媒体时代,教师需要改变一定的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扩展知识面,打破时空地域限制,融合不同专业知识,拓展知识结构和深度。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检验课堂内外的学习效果,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并对某些偏差进行讲解和纠正,耐心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创新建议,将学生的反馈信息运用到新的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在面对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各种学习机会与便利条件时,应合理、高效、科学的运用新技术,学习新知识新内容,成为新时代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有助于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资源库,更好的促进了科学管理模式的建设和发展,而通过数据共享和数据分析则可以提高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增强决策意识的能力和准确度。
参考文献:
[1]牟智佳,未来影响高等教育的新兴媒体技术一兼论历年《地平线报告》中学习方式的隐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12月,第26卷第6期:615-621 [2]罗建国,冯文明,高校服务、管理与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联动机制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0月,第28卷第5期:97-99 [3]曹石,新媒体与高校教学手段结合探究[J],商情, 2012年21期:249
第五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动态显示特别是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GIF、FLASH等动画)这样的特点,所以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技术特点由于多媒体的这些特点,它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帮助教师进行教学。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
三、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室 动态显示
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继而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特别是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GIF、FLASH等动画)这样的特点,所以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技术特点
能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符号、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集成;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使之按用户的习惯显示在屏幕上;多媒体技术利用其强大的图形交互和窗口交互操作,使人们能通过十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多媒体信息的显示。由于多媒体的这些特点,它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灵活调用声、像、文并茂的教学信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同时还能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力。
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可以使用教学所需的任何教学媒体(如幻灯片、投影片、图片、实物、模型、录音带、录像带、光盘、CD-ROM 等),来丰富教学内容。由于集中控制,操作简便、直观,且教师还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调用各种教学资源。由于这类多媒体示教室的规模可达200-300人甚至更多,投资相对较少,但收益面广,又能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因此使用普遍。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最有前途、令人振奋的发展领域。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知识的急剧增加和人口的膨胀,急需训练有素、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高度集成性、良好的交互性、信息容量大、反馈及时等特点,将多种信息同时或交替作用给学习者感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使学习便加趣味化、自然化、人性化。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既深且远。
(一)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
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是人类获取信息究竟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士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可见信息主要是来自视觉加听觉。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既能听得见又能自得见,集声光形色动等为一体,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产生作用,这种通过多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 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他的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既能听得到,又能看得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能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既听到又看到,且又有足够的讨论。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习知识,而且有利于知识获取后的保持。
(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速度、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
(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将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与仿真技术结合起来,与人工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应用在教育教学中,那必将掀起人类教育事业的一场新革命。
三、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 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二)多媒体计算机可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很理想的学习环境。在动手实践时很多演示过程进行得很快,也有很多对象不能让学生全方位地观察,不能直观地让学生领会接受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可通过课件以图片的形式将实物的各个角度完整地展示,可通过录像文件播放形式全面反复地展示全过程,更可以通过模拟技术通过多媒体去除现实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将最理想的状态以不同的速度直观地反复地演示,从而创造一个理想的认知环境。
(三)多媒体计算机能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劳动技术课程中的辅助应用,极大了丰富了学习的认知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学生认知课程对象的时间,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获取和保持知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系统部分地替代人工讲解工作,还可缓解课堂上教师的劳动量。
四、恰当、合理、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强调教学效益 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探索中前进,逐步展开,于是在一些老师心中就产生了一种偏面的想法:要上好一堂课,就一定得用多媒体。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多媒体也不例外。一堂课怎么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是由教学内容决定。我们有些课的内容,如第一章的《信息与信息技术》是一节概念化的内容,就没有必要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合理选用课堂教学软件。当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软件是微软公司的Powerpoint 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是微软的OFFICE系列组件之一。由于它的编辑多媒体的功能相对强大,立刻被应用于课件制作。PPT的特点是无需编程,简单易学,一个没有基础的教师经过几个小时的培训,就能做出一个不错的课件。
总之,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把他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当中,用这高科技的产物来辅助我们的教育,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网络化必将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教学合理结合,让多媒体课件在网上进行传播,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参考文献:
[1]朱秀昌,宋建新 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2](美)考克斯(Cox,N.)等著 多媒体网络互连指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3]李学农,丁彦青,温玲 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4]毛汉书 网络技术基础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