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探究中感悟体验获取新知[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0:3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生探究中感悟体验获取新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生探究中感悟体验获取新知》。

第一篇:让学生探究中感悟体验获取新知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毕业论文

题 目: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院(系): 教育学院

专业年级: 2009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姓 名: 吴晓亚 学 号:

指导教师: 陈家胜

2011年1月22日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吴晓亚

期:2011年1月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探究中感悟体验、获取新知。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找出问题、发表见解、感悟体验的习惯,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在阅读中口味语言。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在诵读中感悟语言。

三、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写作中运用语言。

【关键词】 :探究 感悟 体验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体验中感悟运用语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教改中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找出问题,发表见解,感悟体验的习惯,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要为学生提供表述和交谈的机会。同时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在阅读中品味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感悟语言,不断培养阅读能力。

1、重预习、及反馈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好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如:领导学生读熟课文,读懂句子,动手查查字词意思,回答课后问题或其他同学的疑问,总结写作的特点及中心思想等。采用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出发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培养多种能力。其次要重视反馈,在反馈中以“学生自我评价”为核心,重在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和预习过程作出评价,评价预习中的知否,评价理解的正误,评价方法的巧拙,评价运用的生熟,从而达到学的目的。

2、重指导,自读悟

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好“自读”这个环节。要求做到:⑴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遇到困难看注释,看图自己思考或查阅资料;⑵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⑶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对学生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⑷找问题,寻答案,培养综合能力。

3、找问题、互促进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他们和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多一些。”因此,在教学中采取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较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投入探索,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互促进中共同提高。这个环节可分为两个阶段:小组讨论交流与全班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阶段的实施,首先要组织好学习小组,应尊重学生的意愿由学生自己组合,老师给予适当的调整,使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合理组合,以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在小组讨论中,围绕“自读”中读懂的,不知道的,还想知道的等展开交流。教师要巡视班级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探讨,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更深入,使讨论有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效,不走过场。全班合作探究阶段,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重点段学习,通过再读、再思、再议,切切实实地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4、拓宽面,多积累

除了课内阅读的自主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宽阅读的范围,不光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还能自主积累精美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参与教学,在阅读中品味语言,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语言能力,更加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在诵读中感悟语言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诗的语言十分精炼,短短的一句话往往概括很多内容,包含很深的意思,因而被世人千古传颂。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教学,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不求字字落实,句句确切,只求了解大意,熟读成诵,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古诗语言,领悟其言简意赅的表达特点。

1、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一堂课能否吸引人,开篇导言很重要。幽默的语言风趣的谈吐能吊起学生的“胃口”,引起学生“欲知后事,容我细细叙来”,不知不觉地把学生的思绪吸引到课堂上来。古诗弘扬祖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写作背景,有的甚至隐含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用情感鲜明、生动的语言设置导语,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如在《登高》一诗,教学开始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古代人们在每年的九月九月都有登高的习俗,在唐大历二年秋、诗人杜甫独自登高,他又有那些所见所感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们都睁大眼睛,迫切想学习这一首诗,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使这首诗学得轻松容易。

2、合理想象,体会古诗意境

古诗的表现内容丰富。有的古诗,描绘的景色形象生动;有的古诗,内含感情浓郁深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古诗意思的基础上体味古诗的意境,展开合理的想像。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例如:学习《晓坐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的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学生感悟古诗的同时,配以悠扬、古典的古筝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学生们眼前立刻呈现出一幅夏日西湖美妙的图画:晓风吹佛晨光显露,无边的莲叶一片碧绿,叶上晶莹的露珠在滚动;朵朵荷花粉红娇艳,亭亭玉立,点缀其间,红绿相应,景色迷人。

3、利用多媒体,破难释疑

古诗的一字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中的难点。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能帮助儿童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句,化难为易。

如《赠汪伦》中“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时是什么样的节拍?又是什么样的歌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解放军战士操练的情景:战士那雄健的步伐作正步行走的姿势,同时唱道:“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再转换镜头:舞台上演员的扭秧歌,轻盈的舞步,两臂摆动。唱道:“春天里开花十四五六„„”。这样学生就可理解:歌唱时以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就叫“踏歌”;而本诗中的“踏歌”应是汪伦带领男女老少用轻快的节拍,宏亮的歌声前来送行的。

4、熟读成诵,体情悟道,积累语言

熟读成诵是学习古诗最基本的方法和要求,“诵”有两层含义:一是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二是脱离文本凭口述说。读古诗文只有达到“诵”的境界才会感到“其辞若出我之口,其情若出我之心”体情悟道“人交合一”。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地会心地读,熟读成诵。

学生们在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内容,还可以在头脑中展现诗中的情景,展开合理联想。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体会读出来,然后学生主动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评一评,看是否读出文句的意思,是否读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评议,研计读好每一句话。如果学生体会不到位,读不好,教师示范指导。根据教师的示范,学生再反复诵读,会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读到这种入情入境的地步,背诵已不成问题,体情悟道也已是水到渠成。这样,时间长了,背的多了,学生感悟古诗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会积累丰富的词汇,熟记许多的名句,将会终生受益。

三、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写作中运用语言

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积累真实素材,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品位,让学生说出写出真正心声,说出写出自己的语言,从而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有情有景,生动感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参与教学,用真实的语言,写出真实的文章。

1、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愿写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思维。作文教学就应当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独立的风格,不人云亦云。学生只有将积极的情绪内化为良好的行为,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不断地求新求异中,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坐井观天》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坐井观天》讲了青蛙和小鸟为天有多大而争论不休,最后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去看一看,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什么呢?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青蛙看到天无边无际,一幢幢高楼直窜天空,公路平坦宽广,行人很少,到处是车水马龙。有的学生说:青蛙看到小鸟捉虫很辛苦,也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去帮助小鸟捉害虫,以自己的行动靠近小鸟,重新取得小鸟的信任。还有的学生讲青蛙父辈原来被人们每天钓杀而逃到此井,现被小鸟的激将法而出来偷偷观察几天。发现没有一人理他,大人们每天早出晚归,小孩子每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匆忙来去,连休息天也被父母带去学琴、学棋,与父辈讲的完全不同,他安心地躲在花丛中享受阳光的温暖„„孩子们的思维在撞击,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学生想出主意,构思不同的结局。我见学生个个想一吐为快,写作欲望已被充分激发,便说:“你们的设想各有千秋,能把它写下来吗?”“能”学生齐声欢呼。第二节课,学生们纷纷埋头写作,连平时最怕写作文的学生,也觉得写起来十分顺畅。

2、联系生活,促使学生想写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镜头,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具有典型意义的场境、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及时把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并通过努力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要使学生感到他写的文章,不仅仅是为了给老师看,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生活的需要,是需要促使学生想写。因此,每次作文我们要想办法尽可能做到这点。

比如说一次自能作文课《我喜爱的 》,如果学生写好文章后,多请些同学读给大家听听,这就把作文变成同学之间的一种相互交流,让学生感到我写的文章不仅仅是给老师看的,而且把我最喜爱的东西告诉大家。

再比如小学语文课本里面,让学生练写一封信。我就增加了这样的提示:同学们,你在外地的亲人一定很想了解你现在的学习、生活、身体情况,想了解你考试考得怎么样,你什么时候放假,放假以后能不能到他们那儿去玩等等。请你给外地的亲人写封信。写完以后听听老师的意见修改一下,再用信纸写清以后寄给外地的亲人。那么这次写信作文,就变成了学生生活的需要,需要促使他们想写。

此外,让学生写表扬稿,在学校开展小记者活动,红领巾广播站等等。要使作文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间学作文、用作文、写作文。这样,作文教学就不局限于课内了,学生就能够在广阔的天地里经常的练作文,用作文,写作能力一定提高的比较快。

3、开展丰富活动,使学生乐写

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少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班队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在乐中、在充满浓厚情趣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写作素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写作的兴趣。

(1)精心安排一年中的各种节日。元旦,开个迎春会;春节,搞个慰问活动;元宵节,举行猜灯谜活动;妇女节,给妈妈做份礼物写封信;植树节,认养校园里的小树;儿童节,更是大做文章,节前,每个人设想活动方案并写成文章,节日,安排精彩的活动,节后根据个人的感受写一写《

的六一节》。

(2)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如:到公园找“春夏秋冬”前,先让学生读一读有关的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文章,了解一下有关的知识,积累一些有关语言材料。这样,学生在“找”前有准备,“找”中有方向,“找”后有感觉,写起作文来就会比较顺利。

(3)经常性地进行看图说话,表演说话,讲故事说话,听音乐,想象说话等训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乐趣。

(4)布置生活作业,学做家务,学做小制作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提炼写作素材,积累写作素材。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的困难得到了解决,变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促使他们乐意去写。

4、加强写法指导,让学生会写

小学作文,主要让学生学写记叙文。若一开始要求学生写成篇的作文,后进生容易产生畏难,厌烦情绪,往往敷衍了事,效果不佳。因此,教师不需要刻意地,枯燥地讲“中心”、“选材”、“详略”、“语言”等问题,只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降低难度,分项训练

例如:对植物的描写,既可以从根、茎、叶、花、果等方面入手,也可从春、夏、秋、冬四季植物入手。而这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在三年级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对面大楼墙上的爬山虎,看春天爬山虎的形态,并用一段话写来,春、夏、秋、冬也以此类推。一年下来将四段文字加以组合。一篇描写生动的作文就写成了。这样做虽然历时长一些,较麻烦,但学生不仅学会了描写植物的方法,而且养成了仔细观察的习惯,还从中感受到作文的乐趣,可谓“一举三得’.(2)注重作文交流和讲评

交流和评价是作文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两者的作用和效果比教师的口头传授大得多。我们采用各种形式的作文交流,最有效的是在班级中进行口语交流,口头讲评。教师让学生从“中心”、“选材”、“详略”、“条理”、“语言”等方面评价同学的作文,并且要求学生评价同学的作文从鼓励出发,努力发现同学作文中好的可取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可以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长期坚持不懈地这样训练,学生获益匪浅。

让学生参与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愿写、想写、乐写、会写,在写作中运用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时代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不管哪方面的人才都要有良好的素质,语文素质作为一种基本素质,在各种素质中尤为重要。语文课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阵地,让我们致力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探究中感悟体验,获取新知,使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参 考 文 献

小学语文教师 2007年5月 小学语文教学 2007年7月 小学语文教师 2004年3月 小学语文教学 2009年5月 小学教学参考 2006小学教学参考 2006

年6月 年9月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致 谢

在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笔者得到了学院老师的热情帮助。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作风、执着的科研精神,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而他对我的严格要求更会使我终身受益。在此,谨对指导老师表达最真挚的感谢,并祝愿他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同时,正是因为有了我的本篇论文所参引的优秀著作及其论文作为奠基和补充,我的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在此,谨对它们的作者们表达我最最衷心的感谢!

吴晓亚

2011年1月

第二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探求新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探求新知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应该是自主学习者,学生对学习的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摘自《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147页)。那么。怎样去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自主选择例行的起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主调用学习资源,自主构建新知识。一方面,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依靠自主学习有所收获,看到自身蕴藏着的学习潜力后,增强学习的激情。

二、留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在教学二年级“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学生对退位“•”。和进位“1”的益总是容易混淆,上课时,我让学生想法记住两者的区别,一个学生说:“进位加法,就是要让前一位数增加,从下往上垒,表示增加,所以“1”要加在脚下。退位表示减少,所以要从头上一点点取。”其它学生也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快掌握了计算方法。

三、重视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培养。儿童好奇心强,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发扬追根求源的探索精神并寻找答案。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奥秘。学生质疑问题,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学过程。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先让学生拿出所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学具,展示在黑板上,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后发现: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这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人民币都只有1(10)元(角、分)、2(20)元(角、分)、5(50)元”(角、分)三种呢?我不给予正面回答,而是拿出几种有标价的教具,让学生拿人民币来购买,学生在购买中发现:不管多少价钱,其数值总能用1、2、5组成,于是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了。学生充分理解了人民币面值规定的意义,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又会程式为一种充满想象、充满快乐的激情,更加努力地探求新知,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不断获得新知,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不断获得成就感。当然,学生在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保证。教师的角色定位,对学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34、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在新课程体系中,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更注重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的适用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最初拿一年级新的数学学习教材时,给我的印象就像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紧相连,怎样才能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好数学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有部分受到过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三个同学在踢足球,有2个女孩在跳绳,有4个同学在做气象观察等等,让儿童感受上学后自己也将融入学校生活,也将参加学习活动,同时也体会到,各种活动需要多少人共同参与。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教学活动,深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营造活跃、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了一些游戏、故事„„例如:在上《6和7的加减法》时,先用课件演示出一副美丽的郊外图,告诉学生:“秋天到了,图画里秀丽的乡村风光多美啊!老师带领大家和图画里的小朋友一块玩玩,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孩子们强烈的表现欲望油然而生,学习情绪高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学生数学的乐趣。

三、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怎样才能让一年级学生更好的学生数学,这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枯燥为丰富,变无趣为有趣。

例如:在上完《分类》一课后,布置学生到商店进行调查,看看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东西,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己的书包,小房间整理好,这样,既然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各方面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三篇:活动探究体验感悟

活动 探究 体验 感悟

——小学品德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吴江区北厍小学 潘 芳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标准,领悟全册教学重点,结合单元分析,准确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以活动为课堂的主要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真正得到自我体验和深刻感悟,主动纠正和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品德活动型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情景模拟、调查研究等形式,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获得情感的升华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品德课堂中合理创设情境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在导课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则能更快更准地切入主题,使教学更高效。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儿童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等特点,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执教三年级《我不耍赖皮》一课,为了使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顺理成章地引入凡事讲规则、不耍赖皮的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导入情境。一上课就跟学生聊喜欢玩的游戏,有意识地选了石头剪刀布并跟一、二个学生玩。在玩的过程中,我还故意不遵守游戏规则,比如比对手晚出手或者出手后又临时更改等,有意激起了学生的“愤怒”,从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共同遵守规则才是公平游戏的前提。这样的导入,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矩”的重要性,由此,“规则概念”在学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也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基础。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导课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导课时我们还要注意三个关键字:准、实、快。准是准确定位导入部分在全课教学中的角色以及起到的作用;实是注意情境式导入的实效性;快是快速切入活动主题,力求高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初步建立正确行为习惯的认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选,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如四年级《我要攀登》一课,我首先让学生交流一下平时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并形象地做成多个“困难山”贴在黑板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到二个,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征服“困难山”的法宝。比如要克服早上起床“综合症”,有的说睡前开好小闹钟,有的说请妈妈帮忙叫醒,还有的说在床头贴好警示语时刻提醒„„再比如要解决晚上怕黑不敢独睡的困难,学生交流的办法也很多,有的说可以留一个光线较弱的小夜灯,有的说抱个毛绒玩具,也有的说默念十遍“我最勇敢!”„„这些小法宝都

来自学生真实生活,通过组内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分享,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使生生之间可以彼此借鉴,相互学习,从而更有效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道德教育之所以能落在实处,是因为它回归了学生的生活,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实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让学生有个性地进行表达。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充满着生命力的课堂,是真正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的课堂。

三、感悟明理,育情导行

在品德课教学中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这是教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特点,与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从学习习惯上讲,归纳总结是引导儿童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儿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有效手段;从教学实效上谈,归纳总结的作用是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的有利时机。

还以《我不耍赖皮》一课为例。在课的后半部分,我补充了一个故事:父子俩钓鱼,在规定时间之前,鱼上钩了,可是花了好一会才把这一条唯一收获的大鱼拖上岸,此时已经超过规定时间。我设计了一个小辩论:你认为该怎么处置这条鱼?从学生组内辩论和全班表述的情形看,他们都非常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且都趋向于应该自觉遵守规则,把这条超时钓到的鱼放回池塘,哪怕此时天色已暗,也无人知晓。相信这个故事、这场辩论会在学生幼小心灵留下一定的震撼,他们或多或少会明白,规则的遵守无需监督,重要的是随时随地自觉自觉遵守。

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单靠一两节课,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或提升道德感悟,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到家庭,到社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也倡导“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要结合本课程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特性,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例如执教《绿色小卫士》一课,我在导入部分设计了切合主题的情境创设,又精心安排了一系列围绕环保教育的探究活动,还补充了相关的案例讨论和是非辨别,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知有了新的提升,貌似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这只不过停留在课堂,要想使课堂认知真正落实到平时生活实际,单靠课堂上热闹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设计了相关拓展延伸活动:在班委的组织下拟定《班级环保公约》,要求学生平时生活中自觉遵守公约,从小事做起,为使地球妈妈更美丽出一份力。事实证明,本班学生都能在课后积极履行环保公约,相信环保意识也能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总之,活动型品德课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各课时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情境出发,在活动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在活动后合作交流、感悟体验、道德升华。只有多种活动方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主动探究、道德感悟、习惯养成的最终目的。附:2018.6发表于《时代学习报》

第四篇: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艺术

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艺术 北京教科院吴正宪

教学艺术要善于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起学生探究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智慧的闸门,让学生充满灵气的大脑和充满创造的双手充分活动起来。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科学探究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经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新知的重要过程。面对着6—12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如何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精神、科学的探究态度和科学的探究方法,使每个孩子带着好奇、充满信心、愉悦地跃入充满智慧魅力的数学乐园呢!? 小心翼翼地呵护“火种”

“好奇”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创造行为重要的个性品质。好奇心可以激发人们对事物探究兴趣和欲望,促使人不断地追求新的发现。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会珍藏着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令大人们不知所措的问题:“汽车没有腿为什么会跑?”“天到底有多高?”“星星会掉下来吗?”这正是儿童好奇的表现。数学课上孩子们也会异想天开“车轮制成方形的,滚动起来会怎样?”“字母a真的能表示所有的数吗?”“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最大的数?”„„遗憾的是这种可贵的好奇,往往并没能引起教师的关注和惊喜。尤其是在预设教案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面对着一个个“节外生枝”的问题,老师已缺乏足够的耐心:“你怎么总有问题!”或许这不经意的话语熄灭的正是一颗创造的“火种”。我认为探究新知的艺术首先是唤起好奇的艺术。因此,教师要满怀热情地、小心翼翼地呵护和关注这好奇的“火种”。教师要给孩子们的发现以表现的空间,并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去欣赏他们的“好奇”,教师应成为孩子在探究新知路上好奇心的守护神!千方百计地燃起“火花”

教师靠什么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靠什么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需要,靠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

 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

数学包罗万象,丰富之极,它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数学思维的哲理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数学中一个个简洁的定理、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状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这些都是数学家的心灵智慧撞击所迸发出来的一种和谐、庄严、永恒的美。但是这种数学知识潜在的美、含蓄的美,是不会自发的起作用。教学的艺术正是要千方百计地挖掘它的美,渲染它的美,体验它的美。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去感受它的美,升华它的美。用美的力量去燃烧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孩子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与孩子们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会使他们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会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现代数学绝不是纯粹的数学游戏,不是单纯的计算,不是束之高阁的性质、定理、法则,更不是虚无飘渺的推理判断,现代数学是一种直接用于生活的技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将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沟通,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我就生活在数学之中。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愿望,继而会喜欢数学。孩子们拥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和进入数学乐园去探索、去创造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享受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价值、发现数学的神奇、体验数学的趣味。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爱上数学,可以持久地集中精力,保持清晰地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形成“爱学——会学——学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创造思维的火花正是从这里燃起。

真诚耐心地等待“发现”

“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学习的核心,而探究学习正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学的艺术就是要萌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抽象、概括、严谨,而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相对简单,他们发现问题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教师应以足够的耐心,真诚地等待孩子们的发现。等待是尊重,等待是艺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潜力可以挖掘,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好数学。

过去课堂提出的问题多数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展开。虽然课堂过程中也不乏热烈的讨论,但结果是“孙悟空一个跟头翻了十万八千里,最后都没有逃脱如来佛的手心。”这样的课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现代的教学观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力,使之主动积极地学习。我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孩子们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新的概念学习之前,我都喜欢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今天要研究的数学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还想了解些什么?”使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是开放的,孩子们刚刚进入新课的学习就感到是在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中学习。孩子们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对许多问题有所感受和体验,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况且,孩子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可以推论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我认为,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在纷繁杂乱的问题情景中学会捕捉信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需要学习的开始,孩子们能主动地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学会思考,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孩子们。即便开始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幼稚可笑的,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但也不可以一言否之,应耐心地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思考。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等待,期盼着孩子们在学习中的“发现”。满腔热情地关注“生成”

教学艺术既要关注生成,同样要关注预设。预设与生成和谐地融为一体时,课堂教学才会精彩纷呈,闪现出教学艺术的光辉。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活动。正是由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决定了教师要精心预设教学方案。从另一角度看,学生是具有鲜活个性的生命体,生命是有差异的,生命是具有潜力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差异。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想不到的“意外”。因此,教师要必须关注生成,满腔热情地善待生成,使课堂不断生成的故事,成为学生互动交流、深入探究的重要资源。

教学艺术要讲求预设的科学性,同样讲求生成的有效性。预设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弹性,为接纳生成而留有空间。生成既有来自教师预谋中的生成,又有伴随课堂波澜起伏过程中的自发生成。因此,教师除了要有关注生成的意识,满腔热情地善于生成,还有责任调控、筛选、升华生成,使新生成的课堂资源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探索,提升数学思维品质,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服务。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它也会随着课堂的生成而有效地调整,生成是预设的更高境界,它也会随着预设的关注而更加精彩。让预设与生成伴随着课堂生命的交流而更加和谐!巧妙灵活地引导“探究” 教学的艺术不仅要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与需要,更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享受参与探究的快乐。

以《圆锥体体积计算》为例。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探究的背景并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学生开始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提出猜想,动手实践,验证结论。小组里个个有分工,人人有责任,大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等高不等底

等底不等高

不等底不等高

等高等底

圆锥体

66 11 „„

118 „„

„„

33 33 „„

圆柱体

11 33 „„ 11 „„

„„ 11 11 „„

多次的实验中学生发现了圆锥体与圆柱体在“等高不等底”或“等底不等高”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是不确定的;当它们存在着“等底等高”关系时,总是1份与3份固定不变的关系。同学们并没有因得出结论而满足,而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着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学习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是科学,同样也是艺术。当科学与艺术在教学中得到和谐统一时,教师的教学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为了能交流学习,现将她的报告转载如下: 回顾五年来新课程改革所走过的路,我们曾和孩子们在课堂生活中共同分享过兴奋、快乐和幸福。但是,我们也有过困惑和不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愈加有了冷静的思考。理性客观地反思过去,实事求是地面对今天,以平和的心态,科学研究的精神来分析当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在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的今天,我们为什么提出“课堂实效性研究”这个话题?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人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那么学生在课堂里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追问和思考的问题。

有人问我讲“实效性”就是要回到原来的课堂状态中吗?这是大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实效性”现实困扰&S226;三维目标的割裂化 &S226;教学内容的泛化 &S226;教学活动的外化 &S226;教学效率的低下化 &S226;教学方式形式化 &S226;数学本质的淡化 课堂现象(余文森)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有的课堂,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有的课堂,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这是低效的教学; 有的课堂,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导致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关注什么?课堂质量、课堂效率 ——质量和效率筑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教的有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资源; ●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

实效性课堂呼唤实效型教师——我心目中的实效型数学教师深刻领悟教材:为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给予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学科历史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能有效地组织教学素材,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教育; 充满热情,有激情,会期待,懂得爱;真诚、友善、宽容、公平,懂得尊重学生和怎样获得学生的尊重;给学生以理解和信任;具有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学的有效

学生是否扎实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技能是否提升?

●学生是否在学习中经历了“数学化”过程?(即经历了数学发现、抽象、概括、推理、建模、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学生是否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验了自信与成功? ●学生是否获得了全方面的发展?课堂效率

教师能否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成本意识”? 必须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长效”与“短时”、“可持续发展”与“暂时利益”的关系。

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而获取暂时利益。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途径、方法、策略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思考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

●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对策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 思考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 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 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 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对策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

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思考动手操作就是探究学习吗?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吗? 只有数学活动才是体验学习吗?

一问到底才是启发式教学吗?用了电脑课件就是“整合”了吗?对策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创设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

“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张奠宙)思考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落住了什么?数学概念是否内化? 通过数学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得到提升了吗? 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是否得到发展? 对策 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提高数学素养。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为什么要关注预设?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为什么要关注生成?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资源,如果我们没有关注生成的意识,一些偶发性的资源就会一纵即逝,使真正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这样课堂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课堂生成资源有关注的意识,读懂生成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教师要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因此,教师要以真诚宽容地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这样课堂生成才有“着陆”的基础。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生成资源来自哪里?一是教师精心预设;

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思考你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了吗?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是有效的吗? 你在预设中为生成留有空间了吗?你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生成?

你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走出课堂表面繁荣而实质低效的教学误区?

对策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 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

六、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知识技能)

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结束语一堂有实效的课要做到(孙晓天)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案例分析一减法练习课第一幅图:38只青蛙,三三两两的坐在湖中的荷叶上观望。

第二幅图:1只青蛙即将跳入水中,荷叶上还有5只青蛙。问题:跳下去多少只青蛙? □○□=□(只)一名学生说:“荷叶上有38只青蛙,忽然一个石子落入水中,‘啪’的一声,小青蛙们害怕了,纷纷跳入水中。最后只剩下5只青蛙妈妈。”我表扬了他,说他语言流畅,想像力丰富,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我又叫了一名同学,他说:“38只青蛙正在荷叶上晒太阳。一个顽皮的男孩路过,向水中打了几个水漂,胆小的青蛙都钻到荷叶下面了,只剩下5只勇敢的。”“嗯,你的想像真棒!”两名同学描述过后,我正打算让同学们看图列式。可耳畔又想起了几个急不可耐的童音:“老师,我有不同的想法。”一个男孩没有得到我允许就说:“我认为,是轰隆隆的雷声响了,要下雨了,所以它们都急着游回家。“你的想像也很奇特。””我说。此时,仍有几只小手高高举着,不肯放下,似乎在抗议——为什么不让我说?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我真的不忍打消他

们此刻的激情,我也无权锁住他们想像的翅膀,我做出了“让他们畅所欲言吧!”的决定。于是,孩子们一个接一个不停地说出了:青蛙们正在进行游戏比赛,正在学本领,正在寻找蝌蚪孩子„„整间教室成了一个想像的国度。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起来了。我这才意识到数学练习课怎么演变成了看图想像说话课,虽然气氛之热烈是空前的,可课的性质却变了。

案例分析二 千以内数的认识 我怎样备课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

教了四十多年的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有些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于是,有不少既是夸奖我也是讨教于我的话便送到我的耳边:“于老师,您读课文那么生动,您是怎么练的呀?”“于老师,这一课我教了几遍了,好多东西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于老师,您的这些教学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呀?”„„

教师们问的,实际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因此,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内功”,即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反之就会低。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钻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凡是新词(包说不准的词语),我都查字典,弄明白。比如“翻山越岭”(《第一次抱母亲》),“越”是个生字,在这里作何解释?作为老师不但要意会,而且要“言出”。一查词典,“越”有七种意思,在这里作“跨”讲。有些词语的意思虽然不一定讲,但老师必须弄懂。知识性的东西,不能有半点含糊。

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读四五遍。对于感情型课文,如《月光曲》《第一次抱母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随着自己语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个人情感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我只读一两遍,便可以进入文中。读第三四遍是为了熟练,尽量不出一点错。范读时出错虽说难免,学生也会谅解老师,但我总觉得不应该,哪怕读错了一点点,我也会感到很不安。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是活的,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不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没有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学生听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便认为范读失败,因为我没有把文章读活。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是一半,是一大半!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出众。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我常说:“录老师是指导朗读的好老师。”“录老师”是指磁带、CD。第三,说得远一点,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尤其是音乐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我是酷爱京剧的人,京剧艺术给了我丰富的营养。艺术修养高,情感比较丰富,便容易和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对接”。

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郑振铎在《燕子》中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形成的水圈儿,为什么说成“小圆晕”?“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别看只是一个字,这里有多少意趣呀!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钻研教材的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老师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先努力去做。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有时写在教案上,有时在心里想一想)。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例如“越”字,楷体的右边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这一点如果不“点”一下,多数学生会写错位置。它应该在“走”字的第三笔处起笔,即在“走”的第二横旁边起笔。要求学生造句,我一定先造,不是造一个,尽量地把这个词的运用范围都想到。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作“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作“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以上说的是钻研教材的几个主要方面。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

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我书架上有《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成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国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通史》等工具书,书案上还有电脑。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1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更是离不开,老师板书时把笔顺搞错是很要不得的。我有读书读报的习惯,喜欢读书、报、杂志,这对我来说,也是备课。谁也说不定哪块云彩会下雨。有一次在长春上作文课,要和一位同学表演一个小节目。我问该生姓甚名谁,他答:“冯羽商。”他反问我:“从这个名字您发现了什么吗?”我问:“这个名字是谁起的?”“妈妈。”“你妈妈一定懂音乐。”他笑了:“对,她是音乐老师。”“宫商角徵羽,古代的五音。你这个‘商’相当于现在简谱中的‘2’,‘羽’相当于简谱中的‘6’。”学生专心地听着这一段小插曲。他们从中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文化?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说:“我上课用了半个小时,备课用了一辈子。”——大意是这样的。

接下来便是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前面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也往往随之有了。即使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但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隐性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

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都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让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现在写得比较随意,但是自己必须能看懂。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对已经教过几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

我把隐形备课称为“备课于心”。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写在书上。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论(特别是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

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从那时起,我懂得了,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必须全神贯注”作为名言送给学生。学生一定会问茨威格是什么人,可能有人也会问罗丹是什么人(也可能有少数学生知道),接着会问茨威格那天下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出上述感言。(事实证明我的预料是正确的)这样,我便趁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自找答案。找答案不是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答案找到了,证明学生对课文有了总体的了解。接着精读课文,品味关键词语,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作者描写的形象逼真,感受罗丹的全神贯注。最后决定让学生写写感受。这课书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的“名言”。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老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为的是想具体说明我到底怎样“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的。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但意犹未尽,我还想就写“教后记”(即写所谓的“反思”)说几句话。我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写“教后记”。这是我在备课本上为自己开辟的一块园地。一堂课下来有时很兴奋,就赶紧记下兴奋点(即成功点);有时也有遗憾,就赶紧记下这遗憾。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变成正确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说,反思吧,记下来吧,这样,成功和失误都是收获!可以这样说,我晨光不断地写教育、教学札记的过程顺磁性匠。我把我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教学反思集》上的题词抄录下来,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束语: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我怎样备课 摘要

于永正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钻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读四、五遍对于情感型课文,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是赋予作品以生命。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第二是多听别人读,听录音,第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钻研教材的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老师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

以上就的是钻研教材的几个方面。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接下来是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但意犹未尽,我还想就写“教后记”(反思)说几句话。可以这样说,我是在不断地写教育、教学札记的过程中成长的。“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的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第五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王红

创设活动课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最佳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体验学习,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也就是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悟到了什么”。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安排有效的课内、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课程吸引学生,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体现寓教于乐,促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善自我,使课程教学有效,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学新理念。

而活动课是侧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男生女生》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让四名男生、四名女生上台活动,教师先是让男女生之间相互问好、交换礼物、握手,男女生很自然地按教师的要求开展交往活动,然后教师提出了“请男同学拥抱一下女同学”,结果全班同学一愣,继而哄堂大笑,台上准备开展活动的学生也尴尬地不知所措,借此时机教师引出了“男女同学的交往与同性同学的交往有所不同”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这次课堂活动安排中,教师创设了一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中获得了切身的体验,促其感悟,达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

那么,怎样促成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呢?为此,我们开展了教学探索。

一、整合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知识。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要在教学同一过程中整合三个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渗透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传授文化知识中渗入德育内涵的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并不以传授文化知识作为其主要功能,而是借助于这些文化知识为载体,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如《文明交往》一课的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交往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通过活动,掌握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模拟与人交往的各种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感受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学会与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形成良好、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模拟教材中“礼貌与言行”的漫画情境做课堂表演,表演过后开展对表演角色的评价,再联系自己的行为自评;然后教师布置学生根据情境“学说表示感激的话”,注重学生行为的训练;最后教师再布置学生在课后开展社区调查活动,体验以各自不同的交往方式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充分认识礼貌、微笑在交往中的作用,通过对交往技巧的实践,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这种活动设计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参与中学习,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激活了学生认知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全面激活了学生的身心,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这种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亲身旅历和感悟,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自得自悟的全部活动状态,它的亲历性、构建性的特点造就了高倍数的教育价值。

二、关注个别差异,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张扬个性。

新课程从学生个体所获得的经验出发,兼顾学生个体间与个体内结构倾向与功能的个别差异,侧重其态度、动机和兴趣,对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经验的活动进行统整。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充分发展。如在《认识自我》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活动“给自己画个‘像’”,让学生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描述自己,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踊跃参与,在描述自己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展现淋漓尽致;随后教师又让学生开展评价,给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引出“悦纳自我”的话题;最后课程在“推销我自己”活动中结束。教师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一套方法来施用于所有的学生,教学中联系学生本身实际和个性特点,课堂上既有群体性活动,又有个体性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来进行相应的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张扬,在学生的道 德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潜能。

良好品德培养不能靠课堂里的说教,而应该让学习者更多地到社会中去实习、见习、操作、体验,应该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作用下进行,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而采用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方式,可以达到理解、质疑、活化、创新的较高思维水平,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目的就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知识的内在理解、迁移。有学生形象地说:“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由此可见,体验学习是一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而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体验,发展了潜能。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安排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布置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探究实践活动。如前例《文明交往》一课,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开展社区调查活动,体验以各自不同的交往方式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活动情况反馈显示:大多数学生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了这一活动,各活动小组同学纷纷出点子、制定访问计划、拟访问提纲、选择访问对象、开展访问调查,在活动中尝试与陌生人交往,得到了体验,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在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氛围中圆满完成了任务。

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生成智慧。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实际相联系,有意识地设计和营造与教学主题相适应的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情趣,体验到课堂生活的丰富多彩,藉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并从中获得切身体验和感悟,生成智慧。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肢体语言、文字板书外,还可选择一些图片、实物、音像制品等,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换位思考、课堂辩论、小游戏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如在《自我保护》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排练小品,布置了“路遇劫匪”、“遭遇火灾”、“被人敲 诈”等情境,课堂上学生每表演一个情境,教师就让学生讨论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结果学生的对策五花八门,行之有效,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智慧。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进行反思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思想。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内心世界的,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在要求。而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主体自身的独特体验过程,离开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真正内化。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往往是渐进式的,刚开始阶段,大多数学生的感觉可能是“好玩”,但随着活动的推进,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地提升,由此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教学活动需要反思和评价,这不仅局限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和评价,教师更要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就自己的兴趣、学习的态度、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的结果等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发扬自身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关注了教育的生成性问题,既重视过程体验,又重视结果,让学生感到真实、有效,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在活动中生成,思想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思考活动的自由,让课堂动起来,这是新课程理念实现的关键。学生的学习与教师所致力于的教学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教师设计并实施体验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体验学习成为现实,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只有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以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得以锻炼,才能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010.1.15

下载让学生探究中感悟体验获取新知[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生探究中感悟体验获取新知[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快乐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快乐 淮安市淮阴区王兴镇小学 刘文中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

    自主探究 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

    . 自主探究 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是学生不是......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内化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内化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对生活好像越来越冷漠了,对人对事不善于从热心、怜悯、关怀的角度去思考,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缺少感恩之心,对社会缺少一种责任......

    如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学习

    如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学习 贺兰二小 张丽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

    操作、探究,体验、感悟(合集5篇)

    操作、探究,体验、感悟 听郭邦芝老师的《桥》有感 实验小学常培秀 郭邦芝老师执教的《桥》是义务教育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公路”的第三课。郭老师在课前做......

    「拓展」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生活里的许多事物都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所以,老师可以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细致入微地对学生......

    综合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

    综 合 实 践 —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 高密市东关小学 综合实践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生从小就应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

    在体验中感悟(精选)

    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收获 ———记一次别开生面的生态体验式家长会 设计理念: 以往的家长会都是老师讲,家长听的“一言堂”形式,本次生态体验式家长会,我们请家长以饱满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