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思路与策略

时间:2019-05-13 00:0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思路与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思路与策略》。

第一篇:西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思路与策略

西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思路与策略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应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探讨了西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机遇与挑战、思路与目标及部分改革措施。试图通过构建符合西部发展需求、理念先进、水平领先和体系完备的生物工程专业平台,突出教学特色,培养具有生物知识理念、工程技术底蕴和管理能力的创新性、高素质、拔尖型且符合西部生物产业发展的合格人才,来实现西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目标。

[关键词]西部地方高校 生物工程 专业综合改革

一、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通过“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可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需求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最急迫的问题。这也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转变,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地方本科院校,就必须主动适应这种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形势,摆脱以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脱离实际和同质化问题,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国高校在几十年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985”高校和“211”高校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然而,很多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历史不久的本科院校,在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由于办学水平和时间积淀不够而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简单模仿和沿用重点高校的办学思路和方式方法,而在师资、生源、科研和教学等软硬件上又达不到重点高校的标准,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这一现象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类专业方面尤为突出。我国高校设立生物工程专业大概也就20来年的时间,西部地方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成立的时间更短,而且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成立背景又各有不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是和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专业一样重基础轻实践,这样更加剧了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生物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是在呈上升趋势的,实际上在现阶段为生物工程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此外,西部地方政府近年来对地方高等教育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上的政策支持力度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国外海归及东部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流入等因素为西部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机遇。因此,面对当前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和就业质量较差等严峻形势的挑战,西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需要改变简单跟随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思路,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区位和生物资源优势,针对地方经济生物产业发展以前端生物制品和传统发酵制品等为主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发展传统与优势,开展生物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以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结合国家及西部各省“专业综合改革”内涵要求与各校的办学特点,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该立足西部工农业发展需求,辐射地方生物产业,以行业对技术及管理人才的现实及长远需求为指导,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和视野宽广的综合性应用型生物人才。在这个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下,培养思路就需要紧扣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和原理最大限度地与生产技术标准、过程技术装备及行业规范等有机结合,在专业教学模式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树立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引导,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理念,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以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动力,以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内涵为重点,以强化实践能力教育教学为基础,以教学改革方式方法为突破口,从而探索地方高校生物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

三、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强化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建立项目顶岗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建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础上,构建“不间断实习”、“假期实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的实践方式和技能训练方法。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作为产业教授或专业课程兼职教师,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引进具有实践能力的专家型人才。倡导不拘一格地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加入专业教学团队,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出国、高校进修、科研项目合作、企业锻炼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从而带动学科发展。通过学院内部教师培养措施,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学历水平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在企业进行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训练; 每年按计划选送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学习或挂职锻炼。在校专业教师在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到校内外实习基地参与实训指导。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申报、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等。根据教学和实践需求,聘任产业教授和兼职教师。

(三)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三个层次。实践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安排课程实验课、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就业见习等四个阶段。加强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按照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制定出合理的以新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岗位的需求。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平台,利用数字化显微平台、多媒体教室等为基础,依托校园网络,为教师、学生和社会提供统一的门户入口,形成动态开放式网络学习环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交流及社会服务搭建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和完善“四年实践技能训练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确定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打破学科的边界性,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专业各项实践节能和实践训练。通过顶岗之前的岗位培训和顶岗实习,打通学习和工作之间的通道。完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技能训练和培训内容实行动态调整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小结

专业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西部地区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应该按照地方需求、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为引导,结合现有条件,强化优势,彰显特色的策略来进行总体设计。探索专业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发展中改革,使专业的基础更扎实、优势更加显著,特色更加鲜明[3]。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14xn0039)和(14pyfa52)资助.[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2]徐宇清,郭江峰,徐定华,陈建勇.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纺织服装教育,2013,28(2):91-93.[3]倪骁骅,葛友华,于建业,吴卫东,袁建.应用型本科机制专业综合改革总体策略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4,18:22-24.(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第二篇: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

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

张 敏,袁志辉,余响华,刘小文,李尊华

(湖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摘 要】:湖南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 年又被确定为教育部普通高校 “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如何进行综合改革,作者通过认真学习高教 “三十条”,反复思考,准备从修订教学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科学进行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工程;综合改革;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校 “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湘教通 [2012] 266 号 -5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 〔2010〕15 号 - TS12336)。

【作者简介】: 张敏(1956 -),女,教授,湖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系主任。

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 “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也是教育部普通高校 “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如何开展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更好的发挥项目建设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教学质量提高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改革工作: 1 重新修订教学方案,搭建基础教育、专业教学、素质拓展教学体系三平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提出,要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2]。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性、还要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在大量收集和听取相关企业以及已毕业学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设想,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际制订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做法设想如下:(1)适当加大专业基础课的比重,构建基础教育平台。教学实践发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基础理论不牢固,自我思考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能力方面较弱。因此,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教学中,应适当加大专业基础课的比重,让学生学习更加宽厚的理论基础,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做

好铺垫。专业基础课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 理科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现代生物学);生物技术基础(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化工基础(化工原理、生物反应工程);工程技术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制图与 CAD,电工学)。

(2)加强专业教学,优化专业选修课设置,构建专业建设平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元化的,学生要成为适应不同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有广博的知识面,深厚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学方案中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以灵活的专业方向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也可以每年进行微量调整可选择的模块。在生物工程的专业教学中,除专业必修课外,初步设想按生物制药、发酵工程工艺、生物化工、生物信息等方向为专业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模块,三年级学生可任选其中 1 个模块学习;用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践、专业选修课来搭建教学体系三平台中的专业教育平台,为学生的就业拓宽口径及进一步深造如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也可与我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起,学习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产品加工方面的课程设置,与化学专业的精细化工、有机化工结合,培养分离提纯、化学工程设计的能力,充分 “结合专业建设平台的优势”[3],实现 “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相通相容、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理工互动、相互支撑”[4]的良好局面。

(3)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素质拓展平台。通过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解决实际生活的小问题、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使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搭建教学体系三平台中的素质拓展平台,形成实践育人体系,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培养方式和过程管理总和[5]。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中都明确提出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任务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是符合社会和学校实际的、是合理可行的。但与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相比,还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

是拓展人才培养的服务方向,随着生物行业的发展,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考虑要适应特大型企业甚至是跨国公司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二是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考虑企业怎么参与的问题;三是加强工程素质能力培养,教师要能很好地利用企业的条件,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实践教学工作,要利用企业工程项目,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四是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五是加强实习、实训,要防止重科学、重论文而轻实践、轻设计的倾向,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各种项目建设实验实训中心,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和发展,是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成功进行的有力保证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明确提出的要求。进行专业建设综合改革,首先要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高学历、高技能的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此,在引进人才与培养在岗教师时,要根据专业方向需要,适当向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领域倾斜,以使生物工程专业与制药工程专业能够优势互补,密切联系,特别是要积极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要加大 45 岁以下、有稳定研究方向和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在岗教师培训机制,通过落实导师制制度对新进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经常性的学术研究和教研活动抓好教师在岗业务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 40 岁以下、尚未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在 3 ~5 年内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学研究能力,有条件时鼓励和支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成功进行的有力保证。

另外以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通过设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吸引优秀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如 《生物化学课程》通过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确立了使用 “框架式”教学法对代谢部分的内容进行讲授,取得良好的效果[6]。同时也大力提倡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成熟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走教学科研结合的道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生物工程综合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第八条提出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本科生阶段的应用型研发人才培养主要是科研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养成,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7]。而生物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证[8]。

要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生物工程基础实验的类型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化学、物理、电工)、专业基础实验(生物化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专业实验(发酵工艺实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三个层次。实践能力培养由单纯技能培养转化为系统综合能力培养,要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内在联系的认识,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实验层次分为: 基本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实验(本科生做科研课题)。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逐步提高。实验教学范围有: 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开放实验———探索实验(本科毕业论文或本科生科技创新)。为本科教学适应社会需要人才培养的要求提供有力保证。

要探索学研产用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积极争取与更多周边地区生物发酵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加强与周边地区生物发酵企业的协作,如重庆国人啤酒、湖南恒伟药业、青岛啤酒(南宁)有限公司等一些规模较大的生物发酵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实习基地,为这些企业培养针对性强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

要联合相关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编写实习指导书,应包括实习目的、意义、注意事项以及实习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等内容,要强化实习过程考核,每一位实习的学生都有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指导,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学院相关部门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及时检查学生实习进展情况,帮助学生查找并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实习指导新方式,从实习方案的制定,到实习的全过程,尝试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实习的模式。

要坚持科研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宗旨,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以科研项目研究带动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将科研结果引入本科生实验、毕业论文选题。同时要让教师的科研项目成为综合、设计

性实验的开设;要逐步加大相关学科实验室和研究项目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支持本科生提前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或做一些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教学管理改革是进行专业综合改革成功的科学保证

教学管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组织保障。进行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要改进教学管理思路,把推进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改革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强调管理也是服务,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造优良的体制环境和舒心的工作氛围,在教学管理改革过程中,坚持 “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才是最终的目标管理。

(1)“以教师为本”,建立教师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沟通。给教师一定的参与日常教学管理的机会,采纳普通教师的合理意见,有利于凝聚人心,增强教学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关心教师的生活,适当提高教师待遇,免除专职教师的后顾之忧,尽最大努力调动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2)立足于学生培养,坚持 “ 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作教学管理的主体,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完善班主任责任制,建立完备的学生信息档案,实时掌握每个学生动向与心理变化,实行人性化管理,管理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管理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培养教育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于启动实施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湘教通〔2012〕112 号).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

[3] 张敏,肖新生,夏岩石,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 中国轻工教育,2010(1): 34 -37.

[4] 张敏. 多专业相通相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A]. 佘国华,邓楠. 质量工程研究与实践(三)[C].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348 - 354.

[5] 林玲.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4): 110 -117.

[6] 袁志辉,黄光文,李常健. 框架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 13246 -13248.

[7] 王素英,陶永清,张明春. 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 1228 -1229.

[8] 张敏,陈建民,管天球,等.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4): 97 -99.

第三篇:营改增后地方税收征管变化与改革思路

摘要:营改增的试点和实施是近年来我国税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营业税改增值税有效改善了重复征税的现象,在加快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内经济的转型。但是,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的实行,也出现了部分客观问题,比如税收管理流程变化、环节和机构调整等亟待商榷,出台合理解决方案。对此,本文以增值税变革为研究背景,对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对地方税收征管产生的一些影响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税改制度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营改增 地方征税 变化 改革思路

一、营改增的意义指向

营改增的实行对于推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都大有裨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结构性减税内容的发展和完善,且有益于消除重复征税的现象,有效减少企业税收负担,使其收益进一步增长。同时,营改增对于我国财政税收来说也是一个震撼性的举措,有利于我国劳务和出口货物可以通过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到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劳务和出口货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我国出口结构转型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此外,通过对以往国内增值税数据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即是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举措,亦有利于财税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营改增改革后地方税收征管变化

(一)征管环境的变化

其一,国地税的管理格局。长期以来,我国税收工作由国税和地税两个部门共同实施,国税与地税人员和工作量相对均衡,国税与地税共同进行税收征管,保证地方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但是,随着营改增的实施,国税和地税机构势必会产生重大调整,其中,地税系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在主体税源的带动作用缺失下将迎来全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国税机构也会进行适当调整,国地税共同征管的格局将会被打破,但这也是营改增的必然结果。其二,地方政府的关注度。税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关系密切,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势必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影响,而地方政府对于营改增所投入的关注力度近年来也逐步加强。

(二)征管环节的变化

其一,税源监控管理问题。受经济、税收政策的影响,以及内部管理水平的差异,涉税信息在汇总过程中往往无法保证税收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诸多汇总问题将给税收管理部门带来较大的征管难度。此外,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存在跨行业经营行为,除了主营业务之外,企业还经营其他项目。由于增值税税率上的差距,企业为降低税收负担,可能会直接转移收入项目,以达到减少税款的目的,此举必然造成税收征管机构监管难度提升。其二,发票管理问题。发票虚开、代开问题较为严重,这将对地方税收增长带来巨大阻碍。同时,国内税率设定为不同行业的税率有着一定的差距,使得企业拆分经营的可能性增大。而企业一旦拆分经营,交由其他行业的企业代开发票,将导致业务的真实性无从查起,造成大量税收无端流失。

三、营改增后地方税收征管应对思路

(一)出台补充政策

营改增政策的试点和实施,对地方原有税收征管工作影响众多。对此,必须要出台对应的补充政策,以提升营改增政策实施的平稳性,减少税收征管难度;要在原有划转增值税的基础上,将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进行一并划转,以协调国税和地税部门工作负担,强化税源监管;要加强对国外增值税政策的借鉴和学习,对国际上统一标准税率予以深度解读和研究,以进一步优化目前国内增值税的税率层次,降低行业之间的税负差异问题;要统一税率标准,在保证税收简单、便捷的同时,加快营改增政策的深化和落实,推动我国税收整体改革步伐。

(二)推动征管规范化

首先,税收部门应该保证税收征管信息的有效性和完善性,采取地毯式排查方法,与工商部门联合进行信息的比对,在线上、线下公示各种信息,做好信息的更新和完善工作。其次,必须要加强对信息准确性的核查,对各行业的重复信息、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予以剔除,并对错误信息进行校正和修订,以保证信息的整体质量。

(三)改善税收环境

税收环境的优化和改善,对于营改增政策的深化和落实是极为必要的。首先中央与地方税收机构必须要重新确定增值税分成比例,合理确定增值税分成比例。客观而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势必会降低地方税收总额,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增值税比例应该适当向着地方税收机构倾斜,尽可能保证地方经济的平稳发展。其次,国税、地税机构应该注重对联合办税服务厅的建设,整合纳税服务资源,协调国税与地税的工作关系,充分构建专业、高效的纳税体系,以形成高效率的征管氛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营改增”为首的财税体制改革关系到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企业、居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改革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调整税收征管措施,继续加强收入监测分析,大力支持税务等相关部门依法加强征管,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坚决杜绝收取过头税、虚收空转财政收入等违法违规行为,尽可能保障政策的公平性,充分发挥税务改革带来的机遇和优势,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浅谈

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浅谈 摘要:针对高校应用型软件培养动手能力弱和职业素养差的问题,重庆文理学院大胆改革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和Aptech课程体系,将目前软件企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开发技术植入课程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了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市场需求,我校从2007年开始,对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根据软件产业的发展和面向企业需求走校企合作之路,探索出一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校企合作办学两年来,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效果凸显。

改革背景目前我国软件人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衡,具体表现在缺乏软件开发职业岗位的实践能力,导致软件企业从高校招聘的人才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工作。毕业学生到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上要经历适应期,说明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距,其根本原因是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软件市场发展所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追随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指挥棒,因此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在研究型大学的指挥棒下,现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且泛化,重视学科理论知识而淡化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不吻合,无法真正培养“实战型人才”,技术步伐也无法跟上高速发展的软件业,因此固有的人才培育模式难以满足软件产业快速增长的需求。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办的软件工程专业,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应照搬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模式,而是应该切合自身发展定位形成具有特色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在遵循统一指导性方案的同时应突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知识结构特色以及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软件专业人才。

教育内容与软件企业需求脱节国内高校的教育内容与软件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存在着差距,毕业生操作水平低,不熟悉软件行业国际标准,外语能力不够,职业素养差,导致每年软件专业的毕业生中只有20%的人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而大部分学生进入软件企业前必须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或必须经过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适应软件开发岗位工作。

职业素养低现有软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只涉及学生学科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硬”能力培养,而缺乏培养学生的非技能层面的“软” 能力,“软”能力是职业人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即职业化能力。学

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无法适应软件开发工作岗位,具体表现在主人翁意识和责任 感不强、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善于沟通与协作、心不足等。

应用型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要想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强化学校与软件企业间的合作,提升课程体系的企业需求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我们培养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学科知识扎实、专业操作技能强,而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具备软件开发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化能力。

模式改革我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思路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方向)专业植入Aptech课程体系,以软件工程师培养为目标,以软件工程师职业岗位就业为导向,以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培养学科专业基础扎实、软件工程技术能力强、技能熟练、职业素养高的实用性软件人才,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发展定位的实用性、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

植入Aptech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重庆文理学院为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从2007年开始与软件企业合作,引入Aptech课程体系植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方向)的课程体系,探索并践行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此增强学生的软件工程师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为了使毕业学生具备软件企业招聘的一年项目工作经验需求,课程体系中设置了26个项目,其中包括2个中型项目和一个毕业设计实践,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完成近30000行代码,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动手实践,学生具备熟练、规范的编码和调试能力,真正成为有项目开发经验的人。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可以概括为硬能力、软能力和发展潜力。其中发展潜力是指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能够在职业岗位上保持较强的学习后劲;硬能力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能胜任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软能力是指学生必须具有敬业精神、持续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

职业素养课程(敬业精神、持续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图1 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根据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我们将课程体系分成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等三部分,注重学生发展潜力、硬能力和软能力的培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数学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学科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后续学习的发展潜力;专业技术课程包括植入的Aptech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等“硬”能力;职业素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等“软”能力。

课程体系的实施

(1)改革教学模式。专业技术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将案例贯穿整个课程(群),加强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认识,将项目实践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实践整合课程,坚持理论与实验融为一体,即理论融入实验、实验融入理论。

(2)改革项目技能训练模式。项目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两方面能力:项目实战能力和非技能能力。项目实战能力是通过项目开发实训,参加软件项目开发,积累项目开发经验,提升软件开发经验。课程小项目由学生1人完成1项;阶段性项目由5~7人组成的项目组完成,项目组成员分工实行阶段性的动态调整,保证项目组成员能在不同的岗位上体验自身的工作职责。项目实训过程中的非技能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合作、协调、沟通、编写文档、岗位责任等强化学生的职业化能力培养,即责任意识、沟通意识、协作意识、文档规范意识以及学习意识。

改革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实行课程性考核和阶段性考核相结合。课程性考核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业考试,过程评价是课程性考核的重点,包括课堂测试成绩、项目案例完成成绩、出勤率、课堂表现成绩、职业素养表现和阶段项目完成成绩;结业考试即某课程群学完以后进行的阶段性考试,考试范围融课程群的所有知识点,分为操作技能考试和理论知识考试。

改革成效,形成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和Aptech课程体系,将目前软件企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开发技术植入课程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新模式,根据软件市场对软件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动态调整植入的技术课程,解决课程滞后问题,使培养的应用型软件人才紧随当前技术主流平台。

形成双师型队伍训练和培养的有效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瓶颈和关键。学校通过送培教师到软件企业顶岗实践的长效机制,保证了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补充,我校建立了SOVO实训中心,要求双师型教师进入SOVO实训中心承接商用项目,并指导学生参加实际项目,作为双师型教师考核指标,保证了双师型教师的可持续地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双师型教师后续培养的可持续问题。

提升了学生能力和质量经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孵化,培养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1)软件工程师岗位的职业素养。较强的责任感、职场沟通、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2)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较强的后续发展潜力。

3)夯实的专业技术。熟练掌握软件市场上流行的主流技术,接受软件工程项目实践的训练,丰富的项目实训经验,熟悉行业规范,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IT行业技术需求。

我校构建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实践,培养的学生专业 劲、职业素养以及软件企业的适应性能力,使其能较兴趣更浓,普遍认为收获大,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能 快地融入软件企业。构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才实施两力和项目实践经验培养,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后 年,培养效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第五篇:浅析高校学校房产管理思路与策略论文

摘要:剖析了高校多校区房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多校区房产管理的指导思想及工作策略。

关键词:高校多校区;房产管理;指导思想与工作策略

10多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目前,不少高校已形成了一校多区校园格局。如何优化多校区房产资源,全面提升和发挥各校区房产管理功能,是高校后勤领域需要潜心研究和用心实践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多校区房产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房产资源配置欠科学合理

一个校区的教学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及附属设施,理应与所设置的学科专业和教育规模相适应。由于校区功能定位不够清晰,或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有的校区房产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有的校区的一些设施都过剩,处于闲置状态。

2、房产资源使用效益不够高

提高房产资源使用效益,应是房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现状是,由于学校及校区本身尚未形成房产管理与使用合力,导致房产管理与使用相脱产。有的房产管理部门往往注重房产资源的调配与安排,而不重视发挥和提升房产资源的使用效益,甚至把房产资源的使用责任完全归咎于校区其他部门。校区房产资源使用责任的缺失,弱化了房产资源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率。

3、房产资源处置缺乏规范

基于各校区位于同城不同地段或不同地区,给各类用房的运营、维护、处理、置换等事项带来了复杂性。由于学校及各校区对房产资产处置缺乏深入研究,未能作出符合政策法规要求和校区特性的运作规范,从而影响了房产资源处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时性。有的校区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有的校区与地方发生了一些产权纠纷。

4、房产管理功能未全面提升

各校区的房产管理领域应是有形的物质文化与无形的精神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复合性。事实上,各校区是高度重视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物质保障服务的,但忽视了学府应有精神文化的浸润,房产管理工作中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尚未让师生在校园物理环境,从事物化工作学习生活中获得角色使用、人格品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熏陶、体验与升华。

二、优化房产管理的指导思想

1、坚持标准化原则

各校区的各类用房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保障服务的。各校区用房的建设与管理,应当切合各校区的定位,满足各校区持续发展的需要。设定实际需要的依据是国家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制定的办学标准、教育质量标准和建筑质量标准及消防卫生等标准,各校区应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对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分析房产资源配置、使用、处置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房产资源,使各校区房产实体具有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周到性等特性。

2、坚持整体性原则

各校区房产管理的成效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因此,各校区都应树立全面观念,服从学校的统一领导,维护好学校的整体利益。处于全校领导地位的党政班子,拟专门研究多校区房产统一管理的大事要事。

3、坚持自主的新原则

基于各校区所在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有的校区与主校区距离较远,房产管理又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各校区在执行学校规制性决策与部署的过程中,需要解放思想,更新管理理念,密切结合本校区的实际,自主开展房产管理,改革创新活动,培育和发展既符合学校基本要求又能彰显自身特色的房产管理品牌。

三、提升房产管理专业化水平的工作策略

1、健全科学决策程序

理顺主校区与分校区的关系,构建既统一又有区别的房产管理模式,需要领导层对房产资源的配置、使用、处置作出科学决策。浙师大等学校的实践表明,房产管理重要决策的步骤,应经历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订方案→确定方案→实施方案的过程。对涉及房产管理全局性的问题,要实行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要进行对此选优,力争做到有利无弊或利大于弊,要关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综合,统筹兼顾各校区科学持续发展。各校区房产管理职能部门和物业经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更应主动深入实际,摸准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或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举措,经学校或校区主管领导审定后予以公布并切实贯彻实施。

2、进一步规范房产资源使用方式

充分利用房产资源,充分发挥房产资源价值功能,需要规范各校区各组织及成员科学合理使用房产资源的行为方式。房产管理职能部门和物业经营管理机构,应会同校区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等职能部门,经常向师生进行珍惜设施、爱护设施、文明使用设施的责任义务的教育,要运用校内各种媒体传播各类设施的结构、性质、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及运作技能与方法,要进一步房产资源使用者责任行为的检查评估。对违反管理使用规程、或有意损坏公共设施的事件应严肃处理,对面向社会、实施有益性或有偿服务的项目,必须与使用方签订合约,规范使用者的行为。对涉及房产资源处置的事项,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及学校的相关规定,逐项规范处置流程,实施有效监控,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3、健全房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提升各校区房产管理专业化水平,需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全面、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房产管理队伍。建议将房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及各校区人才发展规划。

一是要科学合理地配备学校及各校区房产管理力量;

二是要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活动,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育拼搏奉献、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精神。要通过学习进修和实际演练,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改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

三是要着力培养一批职业化、专业化的房产管理领军人才。四是要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房产管理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房产管理人才活力和维护房产管理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要完善奖励制和问责制。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科学出版,2008年7月版

3、徐庆同:高校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同情观察,2009年第11期

下载西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思路与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思路与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