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

时间:2019-05-13 00:4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如火如荼地变革着。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是每一位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工作,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究。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整合语文课程目标。

根据以往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认知与情感”、“知识与能力”、“结论与过程”等三个方面的基本课程目标来看,往往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三重三轻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究其原因,除了旧的教学思想外,教学方法的单一陈旧也是原因之一。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这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契机。

在鉴赏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从电影《祥林嫂》中剪辑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第二次到鲁镇、冬至祭祀和临死前的有关她的肖像变化的镜头,按照教学的需要制作成灵活多变的课件。从教学实际来看,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能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能创设学习情境,能超文本非线性地组织管理教学程序等技术优势,较好地完成了课程目标。

先看认知与情感。从认知来看,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加进了祥林嫂的有关肖像的电影镜头,这就使学生在认知祥林嫂的形象时,不仅可以从课文的语言中去认知她,而且还可以从活生生的镜头中去真切地认知她,这种多通道的认知无疑优于单从课文语言单通道的认知。从情感来看,祥林嫂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镜头,不仅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祥林嫂鲜活真实的肖像变化,也会激起学生对她的深深同情,对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和行为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达到审美教育目的,这是传统的教法难以达到的。

再看知识与能力。从知识来看,这个教学环节通过人物肖像前后变化的比较来鉴赏人物形象。由于我们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这样就加宽、加深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要学生找出电影祥林嫂的肖像变化,就比单从课文中阅读文字多了一种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学生对照电影祥林嫂不同时间的肖像,找出课文中相应的描述文字,这就又多了一种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做成祥林嫂的流动肖像、定格画面肖像、文字画面、文字肖像,让学生通过以上不同情境,进行祥林嫂的肖像变化的比较分析,这种通过多通道培养比较能力的方式,显然比只是用课文描述作比较有独特的优越性。

再看结论与过程。这里的过程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探究的始末与方法,结论指的是学习探究的结果。学生的结论怎么来,在以往的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教学中,学生大都得到的是教师自己备课中的心得体会,很难看出学生是怎样学习的。现在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加进了信息技术,学生可以通过课文语言描写的感知,电影镜头表现的感知等多通道来充分完成感知的过程,可以通过课文文字情境、电影画面情境、问题课题情境等的交融,形成丰富的学习探究的一个个阶梯,来完成认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得出对祥林嫂认识的结论,通过他们自己学习和探究得出来,过程与方法蕴涵其中。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习方法的获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语文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它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语文平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课型基本上有以下五种形式:

(1)语文课件展示课。将网上下载或自己制作的课件在信息技术教室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对照课件自主地学习课文。如在学习《过秦论》时,学生直接在网上观赏课件和欣赏我给他们提供的课件,让他们在教师不讲一句的情况下,自主学到了古文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文知识。

(2)背景知识检索课。这种课型主要运用在反映重大事件课文学习时进行,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在网上检索曹雪芹的生平知识;学习《杜甫诗三首》,则检索关于“安史之乱”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方案中所要求的“利用网络,自觉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的习惯,不断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知识丰厚、见多识广’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课件自主制作课。在学生查找了大量的课文学习的背景资料后,我还注意让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成课件,变成自己的东西,将信息技术课中学习的制作各种课件的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如在学习《归园田居》后,学生制作了《我眼中的陶渊明》、《陶渊明的饮酒诗》等课件。

(4)基础知识训练课。在网络上也可以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将训练题通过服务器发到每一台学生机上,让学生自主地在电脑上做题,实现了网络上的“无纸化”作业。有一次考试后,我将质量分析也放在网络上做,把题目发到学生机上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答题思路自己更正错误。这是在教室里进行试卷讲评怎么也达不到的效果。

(5)写作知识欣赏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我把作文课有时也放到信息技术教室上,让学生自主地在网上查找有关高中生写作的文章,欣赏网上发表的优秀习作,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以上尝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更提高了学习质量。

调动信息技术功能,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展多种“专题研究”。只要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共享信息的功能,就可以利用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校本学习等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以备语文研究性学习之用。

先看大众媒体课程资源。无论是现在的语文课程还是今后的语文课程,都会选进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小说、戏剧名著,而由于影视业的发展和广大民众的需要,这些小说、戏剧大都改编拍摄成了影视剧。我们利用这些大众媒体,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可以把它们制作成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曹禺的《雷雨》在改编成电视剧时,对人物的语言、情节的先后都有所改动,特别是为了观众的需要,拉长视听时间,加进了一些情节,这为学生比较研究评价原剧本和电视剧开拓了空间。据此,学生可以自己设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雷雨》电视剧改编得失谈”等。学生根据这一课题,把原著和电视剧进行比较,最后写出小论文。很显然,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巩固课内所学习的知识,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高品位地欣赏影视作品的能力。

再看社会生活课程资源。社会生活如万花筒,丰富多彩。电视专题新闻节目,报刊杂志报道评论栏目,无不反映出了当前这个万花筒中多彩的社会生活,这里面的一些热点话题,就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极好课程资源。比如最近几年的经典著作研究热,我们把这些话题的有关背景资料、新闻报道、调查评论等材料,从有关网上下载下来,制作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学生接触这些材料后,自选研究课题,重新筛选其中的信息,去研究探讨自己所选课题,这种研究性学习,将语文学科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同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横向沟通,不仅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再看校本课程资源。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大舞台,这里就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作为我们研究性学习资源去开发。例如高一年级写想象作文和联想作文时,我发现了一些优秀作文,就把这些作文集中起来,加上有关想象、联想的理论知识和有关专家、学者对此的论述材料,一起制作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后,根据自己的体验自立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如“想象作文如何想象”、“联想作文如何联想”、“借助形象开展想象作文”等等。然后研究讨论,写出论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会使他们再写同类作文时达到更新更高的水平。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确实能使语文课程的学习的面貌为之一新,确实能解决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难题。但是,信息技术毕竟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因此,我们一定也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让它与语文课程有机地整合,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陈军,教师,现居安徽铜陵。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教学任务是有效地整合其它课程跟信息技术,激励信息技术在其它课程教育的普遍应用。而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有效地整合语文课程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语文课程的教育,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仿真模拟特性非常强,能够以视频、音乐、图片等方式演示乏味的语言文字,从而保证教学知识的直观化与形象化。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有助于良好教学气氛的创设,最终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2.有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作为人文课程的小学语文来讲,其具备的人文信息的丰富性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材与辅导资料是学生累积信息的来源,而这种信息质量与累积量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引入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信息获取平台的扩大化,由基础的纸质文本向大数据库转移,信息培养可以将高质量、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实时地获取要求的知识素材,还能够探究到教材上未曾牵涉到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对策

1.网络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结合网络技术的特性,能够由下面几点整合信息技术跟语文课程:即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远程教育。2.自主学习。语文课程跟网络技术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技术不仅仅属于一种教学的方式,而且属于一种教学平台,在网络世界中,能够学习的知识无不涵盖其中。开放性的网络冲破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学生能够实时地学习。尤为关键的是,网络将大量教学课堂上难以涉及到的内容提供给学生。3.共享资源。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长期性的,并非短时间可以实现。在长期累积知识的过程中,常常要求学习很多的课外内容,这就要求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而网络具备丰富的信息量。为此,互联网能够将很多的资源信息提供给语文课程的教育。4.远程教育。作为信息技术一个关键方面的远程教育包括非常多的事项,其涵盖网络在线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等。基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会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从而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整个城市或者是相同区域的学校,甚至是国内的所有小学学校等都能够建设一致性的“基站”,从而统一优秀语文教师的教育课程,要么是定期地安排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针对某个范围学校的学生开展远程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5.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鉴于多媒体技术的显著优势,语文课程跟多媒体技术的整合需要立足于下面几点:一是将必要和便捷的资源提供给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等环节上。二是应用有效和简捷的方式营造教学情境。三是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从而活跃教学的气氛。电子阅读设备的应用:电子阅读设备的特点是重复应用、携带方便、容量大、节约用纸等,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倡导节约型的低碳社会形势下,电子读物的应用有助于无纸化教学与办公的开展。尽管电子读物难以真正地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文本,可是其能够实现“文本”再应用率的大大提升,并且便于制作,从而吸引了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视。手写板的应用:当前,作为一种耳熟能详的“手写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其属于计算机手写绘图输入设备,一般不想用中文输入法或者是键盘的人群都可以应用手写板。除此之外,手写板还能够应用于输入数据、文本、绘画等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能够通过书写板规范地进行书写。电子白板的应用:又被叫做“交互白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属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一种新教学方式。其是立足于计算机技术,融合资源系统、硬件系统为一个整体的平台,结合投影在交互白板大屏幕上投影计算机显示器的教学知识,且借助定位感应笔取代鼠标,十分方便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环境当中。并且,交互式电子白板具备的一系列优点从技术上保障了互动式、全面性教学环境的建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丰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了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师应当体现课程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功能,从而奠定小学语文教学的良好基础。卢云江,山东昌邑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第三篇:文献综述: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

文献综述: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

--实践和体会

(辽阳研究生课程班)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课程整合 学习环境 教学模式

有人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就必然要超越工业化,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有幸参加了本校“网络环境下创新性教学模式”整体改革实验,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的整合,本文试为这一探索作一阶段性小结,以就教于方家。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点。

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B、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2、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3、教育理论基础:

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A、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B、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C、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D、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学习环境的构建

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校建立了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用的网络教学协作室。室内装备了多媒体电脑,采用圆桌式布局,学生二人组成一个协作小组,共用一台电脑,八人形成一个大组,便于交流、协作。教师机装有“南方之星”软件,便于教师对整个教室电脑的监控,掌握学生学习进度,调节教学节奏,个别指导学生学习。室内装有电子白板(相当于大屏幕投影仪、触摸屏、白板的结合),教师可以更直观地演示,强调重点,可在屏幕上直接写字、作图,可弥补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无法预计课堂突发情况的不足。

本室每台电脑均是千兆以太校园网的一个网络信息点,学生既可通过内部IP在校园网内部高速交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突破互联网速度瓶颈的限制,同时也可在教师许可下与因特网相联。当前最有影响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D.H.Jonassen提出了一种用于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最新模型,它由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六部分组成。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语文网络教学网站“网络语文实验室”。

网站分为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

资源区分为站内资源和网络资源。站内资源有在线图书馆、基础知识、高考特区、文学史、学习方法、课件等;网络资源精选网上相关网站进行链接。

学习区分为课文、阅读、写作、口才、研究几个版块,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相应的版块以不同的课件形式呈现。

交流区有论坛和聊天室供学生进行异步或同步交流。

教师区介绍在线教师情况,提供电子邮箱,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实现下述目标:①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养;③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整合的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其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4、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

5、互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之后,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6、论辨性写作:将辩论赛搬到网上以文字形式来进行,这种短小然而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7、一体化写作: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8、听力训练:汉语亦应与外语一样进行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四、整合的实例。

1、课文学习。

在语文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反对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观点,认为这样不是语文课而是电脑课,认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能完成。

笔者所上的这一节《阿房宫赋》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故此,教学内容当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理解,读而有感,感而能发。

教学步骤分为“诵读”和“研读”两大步。A、诵读。

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此课件由教师在网上搜集大量能表现阿房宫特点的古画、摄影、连环画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十面埋伏》古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文章翻译、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开头的Flash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整篇或分段进行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背诵(有画面、音乐,无朗诵)。

在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诵读竞赛中,学生表现得非常踊跃,效果良好。

B、研读。

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网上进行,即时在网络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

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本网站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发布学习结果。

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交给教师链接到本课的教学站点上。

2、名著研读。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 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们的做法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高一上学期是《三国演义》,下学期是《水浒传》,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研读网页。

《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贴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事实证明,名著研读网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以案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大纲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中。

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教师与学生都往往无法把握其规律和学习方法,因此,我尝试建立了一个研究性学习之窗的网页,帮助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是最适合在网络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辅导,能使学生与校外的专家、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

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后,分工合作,在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网上、社会上进行调查,积极收集材料,整理,加工。

研究性学习之窗网页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进度、方法指导、制作示范、提供资料交流平台的作用。网页内容包括:计划方案,理论性、应用性论文,研究方法指南,网站推荐,相关资源,其它学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还提供了供学生存放资料、交流必得、互相评价的论坛。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学生的初步成果已经在网站中以FrontPage网页、PowerPoint演示文稿、Word文档等形式展示出来了,其结果是令人惊喜的,仅从题目即可对学生思维的活跃、研究的广度略见一斑——《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及其它=、《文学痞子王朔》、《国货当自强之家电篇》、《PV电脑病毒》、《日本文化》、《广东省水污染调查报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粤剧》、《足球商业化初探》、《感受时装潮流,展望发展趋势》……

目前,学生、教师正对作品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以利于后期修改。

五、引发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现择其要点言之: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革命的支柱。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内含于信息技术中的新观念并使其彰显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近一二十年来的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改革无疑是地区最广泛、形式最多样的,其中也不乏影响颇大、在省乃至全国推广的成果,然而,前几年,最为人诟病,受到“炮击”最猛烈的也恰恰是语文教学。原因在于,以往的教学改革往往注重的是教法的改革,而“教无定法”决定了由一名或一群具有特定个性的教师针对一群特定个性的学生实行的教法未必适合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生,这种教法的推广应是违反教育的强烈的个别化原则的,亦与个性愈加丰富、张扬的时代精神不符。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亦应有不俗的修养。

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4、信息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停留在单独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上,而应有机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去。在未来社会中,获取、选择、加工信息也将成为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5、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应重视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对高考策略的研究,否则在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网络教学难免“逃生无门”。

6、软件重于硬件,观念重于设备。

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7、尚待解决的问题。

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2001年5月29日

参考文献: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陈至立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何克抗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 《新世纪语文教学视角前瞻》

姜广平《创教育之新 育创新之人》

李克刚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文献综述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在知网上搜索到的此研究领域的58篇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在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内涵的基础上,归纳了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及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研究中的主流观点,最后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语文 研究现状 理论基础 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终将可能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虽然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步较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实践的研究逐步深入。语文课程是我国的母语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我国语文课程教育的落后和不足,是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第二节 文献具体分析

一、文献总量上的宏观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搜索到58篇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关的文献,最早一篇文献是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韩艳梅所撰写的,题目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动因及质变》,该文指出了21世纪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的融为一体,提出二者整合的三个动因:现代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现代新型人才观的要求;国内外课程改革潮流的推动,由此引发了语文课程在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方面的五大质变。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献中看出,我国在21世纪初就已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并且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这58篇文献中,有1篇文献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上的有3篇,有20篇硕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剩下的都发表在一般的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可见,核心期刊上面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文献并不多。

二、发表论文的时序分析

笔者根据搜索到的这58篇文献,对每年发表的这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如下图所示:

图1 每年发表文献统计

*********2011数量

图1的统计结果表明,2004年发表的文献最多,2005、2006年发表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献也不少,2004-2006年应该是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最热的时候,而近两年对这方面的研究却有下滑的趋势。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综观诸多研究文献,笔者归纳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如下: 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把小学语文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计算机应用”四结合。近十年,已初步建构起了全新的识字、阅读和作文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另外,在此基础上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领衔开展的《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它依据儿童发展新论,“力图通过两年左右时间,使中国儿童‘能读会写’——掌握2500—3000以上常用汉字,并能写出800—1000字左右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探索了语文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活儿童的认知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目前这项研究更多地是从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进行研究,缺少对学生的文化陶冶和人文关怀。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1998 年12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提出报告,汇报“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的理念、进展情况,获得有关领导的认可。

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有数十所学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目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

2000年10月,陈至立在第一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由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课程整合与校校通、信息技术必修课、网络教育一样都成为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点和焦点。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提出课程整合较早的是美国。美国的著名的“2061”计划在较高层次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整合”思想。这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即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和能力。按照着重培养这类应学会的科学文化知识,重新归纳为“科学本质”、“数学本质”、“技术本质”、“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12类。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三(2000)报告比较系统、完整地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方法等三个方面作了阐述,而且就其撰写人的研究水准与资历来说在美国乃至国际上都称得上一流,因此最具有权威性与代表性。该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这儿的数字化内容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的信息技术。

然而,在美国,小学、中学没有与中国语文课相类似的英语语文课程,英语的学习被融入到世界文化史、世界艺术史、地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之中。一个中学生,一学期下来,需要自己完成一张读书报的设计,包括自己写了五六个表达自己想法的小书评、小简介等文字的编辑和制作报纸的美工插图像等。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这种教学方式给母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十分综合的教育平台,母语的教学实际上被融入到了多学科之中,体现了整合的思想。

德国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开始了课程改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新技术,加强教师的培训,希望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去把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到90年代德国议会于1996年12月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多媒体法》,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法国于1985年在小学开设“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1997年法国开始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多媒体教学发展计划。到2000年,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始进行了多媒体学习活动。

日本也于1998年7月,由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咨询报告中指出:“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各个学科中都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即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语文课程的特点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工具性来决定的,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更是人类存储、传递信息的工具。只有很好地掌握好语言这个工具,我们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由语言的情感性、思想性、民族性、文化性与审美性决定的。语言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也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既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又是表达思想和精神的工具,而人的思维和交际无不自然流露出思想和精神。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统一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工具性训练时,必须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操、审美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程的作用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曾经说过,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而语文又是基础的基础;小而言之,学好语文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基础;大而言之,随着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训练,高尚的思想情操,人类文明的精华就流淌到学生的心田,塑造学生心灵,哺育学生成长;语文是民族的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奠基作用体现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另外,语文还具有多重教育功能,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品德修养教育、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精神的、人格的陶冶与心灵的塑造,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与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更难以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传统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三中心”的状况,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从亲身体验中去学习。这就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实现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既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很有必要,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呢?通过仔细调查和分析相关文献,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内涵,国内外学者都有论及,但是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描述。陈至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祝智庭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学的效果。

邵娟娣: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理论针对学科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由上述理念可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求突出人,作为整合的主动因素的的地位,并促进人与信息之间的融合。究其实质,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结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

由此我们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模式

在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和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依据,它需要一些理论基础来作为支撑,这些理论基础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思维科学理论。

冯镅:在硕士论文中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论基础,语文教学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育学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重要根据,传播学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有力支撑,教学设计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核心理论基础,思维科学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桥梁”。

李军庭:在硕士论文中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

张香竹: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石”——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信息论基础——传播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桥梁”——思维科学理论。

许蕾:在硕士论文中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学习理论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包括: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划分为三种: 1.基于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教师演示型阅读教学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等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或资源,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在生动的情境中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在这种整合模式中,教师控制教学进程,操纵教学媒体,与教学媒体间是强交互,学生主要是接受学习,通过教师与教学媒体产生间接的交互。

2.基于课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学生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教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协调和监督。信息技术在这一整合教学模式中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信息加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

3.基于课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的网络作文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自主控制学习进程、使用信息技术来自主写作,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监督者和指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课堂和学科教学的界限,只要能够获取信息,学习就能发生。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通过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述自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创造、传递新信息,所以信息技术在该模式中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而存在的。

这三种教学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把学生带到某种真实的情境当中,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追求信息技术,使其充斥整堂课教学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但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点,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录像视频、录音范读、堆砌的图片、无聊的动画......课件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成了展现教师技术水平的一种手段。这就把信息技术用偏了。对于教学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无疑是画蛇添足。

2.教学设计不当,用信息技术图解文本形象,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一些语文课件往往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文字部分,而将重点放在了选用色彩比较艳丽,画面感很强的图片,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通过文中那细腻的语言文字,自然而然在各自的脑海中都刻下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图画;而教师提供的画像一出现,往往窒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用信息技术把文字转换成图像,学语言变成了看图像,势必影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3.忽略了学科特点,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的语文实践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不能因为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

杀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有的整合课中,教师搜集了大量拓展的内容,又急于在一堂课中把它全部展示出来,造成了信息技术代替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实践机会。课堂上,我们听不到学生对文本的反复诵读,看不见学生对文本的细细体味,也就谈不上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深体验。

4.师生双向互动不畅,忽视师生情感交流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 使用多媒体,为达到光影的最佳效果,需要营造灰暗、柔和的教室环境,课件一放,教师就得时刻注意点击鼠标,仔细搜索,这必然减少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互活动;教师借助电子平台教,学生通过电子平台学,往往忽视了师生间直接的知识研究探讨和情感交流融会的活动。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一堂好课不是单纯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信息技术绝不是解决教育症结、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整合作为一项科研课题,认真剖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整合的实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在价值。2.恰当设计教学过程,找准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3.整合要紧紧把握语文课程特点,为语文实践提供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 的场所。现代教育媒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决定了它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舞台,交互式的课件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提供了条件。4.重视师生交流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自由参与性、平等交互性、虚拟探究性以及客观公正性来打破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绝对权威,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像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比如理论相对滞后于实践的研究、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和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等。然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可观的,国家对信息技术也越来越重视,未来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将会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从学习内容的拓展转向学习功能的延伸,从学习工具的丰富转向学习方式的变革,从单纯的计算机教学工具、教学课件向综合性学习网页网站发展,从个别教师单兵作战走向地区性和全国范围联合。这一系列的变化还可能引发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甚至教育体制的真正变革。

参考文献

[1]刘彩颖.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科支持.[2]冯镅.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04(5).[3]许蕾.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3).[4]李军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9).[5]张香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及其优势[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蒋丽清.文化变革视野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3).[7]石义堂.关于深化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6).[8]雷晓艳.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3).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魅力语文课堂

杨善集小学 吴旭丽 8/5/2014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首先是重在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小学生愿学、乐学,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进而从中学到知识、扩展视野、发展能力。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大部分小学生都感到上语文课比较枯燥、乏味,一味的写字、朗读课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对教学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活动影像,直观性、动态性、可重复性、交互性、大信息量、大容量等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其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画面的不断切换、优美音乐的情感渲染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将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最

终使小学生愿学、乐学,在游戏、快乐中学习语文,获得发展。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小学语文老师,我知晓自己与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之间的巨大差距,我在虚心向他们请教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优势,将传统的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在检查小学生识字情况时,发现孩子们对于识字的兴趣不是很高,往往都是碍于老师的要求而被动的识字,于是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小学生爱游戏的心理特点,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了许多识字小游戏,让小学生在游戏中识字,极大的提高了小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课,我根据本课描写葡萄沟的葡萄的特点设计了“比赛摘葡萄,看谁摘得多”的识字小游戏,孩子们竞争激烈,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把小手举过了头顶,想一展自己“摘葡萄”的本领;又如在《日月潭》一课,为了让学生清楚直观的了解日月潭的位置,我以中国地图为背景,以我们的家乡为起点,以台湾日月潭为终点,设计了一个“到台湾旅游的路线识字大冒险”小游戏,这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台湾日月潭的位置,更能够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小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孩子们跃跃欲试,都希望能够通过识字闯关成功抵达台湾日月潭。

其次,在课文朗读中,我发现有些课文语言优美生动,读来朗朗上口,根据课文要求需要有感情朗读,可不管我怎样示范教他们带感情朗读,效果都不是很好,他们还是按自己的老样子生硬的唱读,个别读时,很多学生还会拘谨。在经过几番思考之后,我利用网络资源

下载了许多优美的课文朗诵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模仿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我又在网上搜集了许多适合做朗读的背景音乐,有甜美的、欢快的、悲伤的等等,根据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我选择其中一首作为朗读背景音乐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效果显而易见,孩子们被优美的背景音乐感染了,读起课文来有声有色,整个人似乎融入了这篇文章,似乎他们就是这篇课文的小作者,那些拘谨的小学生们在背景音乐为他们壮胆的情况下也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起来,似乎他就是今天的主角。在读到欢快、温馨、优美的语句时,他们脸上露出了甜美的微笑;在读到伤感、失落的句子时,他们面色凝重,声音上甚至有些哽咽,个别同学还会眼含泪水,显示出同情、感同身受的表情,最后说上一两句比较感慨的话。看到他们的表现,我也欣慰了许多,心想幸亏有多媒体的帮助,不仅效果明显,而且让我少了许多的说教,毕竟每个人对课文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我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强加给孩子们,那他们就缺少了自己的思考、忽略了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更不能培养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孩子们。

最后,在一些课外知识的补充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屏幕上,学生们一边看,老师或者学生一边读,要比单纯的老师读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利用多媒体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听觉系统,而且调动了学生的视觉系统,不言而喻,听视觉相结合比只利用听觉效果要好很多;另外,在有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句子、古诗、课文以及孩子们没见过的事物上,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图片、flash课件、动画

等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给孩子们看,即直观又深刻,不仅扩展了孩子们的视野,而且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在这一方面,我有意询问了一些高年级并且没有用过信息技术上课的学生关于一些词语、课文、事物的相关理解时,他们大部分表示没见过、不懂、忘了。而当我问我班学生相同的问题时,他们大部分都能说出一点东西来。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融合的效果可见一斑。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小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上,需要一些直观的、动态的东西作为引导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信息技术就是一个非常棒的辅助手段,它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当然,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以所学课程为主,信息技术为辅,切不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而应做到宁缺毋滥、画龙点睛。

下载“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究论文

    【摘要】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分层教学”是解决这种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分层,适应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总结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科研课题总结 从2006年起,我校承担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试验,我作为语文科实验老师,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带给语文学科的巨大效能,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初探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一本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教师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与传播者。面......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报告 福州教育学院语文科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

    信息技术与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与探究学习 青州市云门山街道青龙回民小学江爱美 摘要: 探究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