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朗读与默读架起通向感悟的桥梁
用朗读与默读架起通向感悟的桥梁
青山小学 甘笛
【摘要】朗读与默读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种“读”的形式,它们既是通向“感悟”的道路,又与“感悟”一体两面——朗读是“悟”的表象,默读是“悟”的内化。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通过默读来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本文以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读”为出发点,试探如何将两种“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品悟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朗读 默读 策略 准备 引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阅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甚至连阅读的兴趣都提不起来。默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主要的读书方法,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便于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因此,让朗读和默读这两种看似平行的“读”紧密结合,共同作用,以达到培养学生品悟文本能力的目的,是本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一、现状:难在哪里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一开始朗读便习惯性地拖长音,使得自己的朗读在这拖沓的长音中变得零散破碎,于是就有了“听者索然无味,读者昏昏欲睡”的现象。久而久之,朗读成了学生的负累,让学生对其厌烦不已。改变这种现状已成为语文教师们的共识,然而学生长期如此朗读,早已丢失了“有感情朗读”的能力。不少学生在提起“有感情朗读”时显得一脸茫然,进而对自己的朗读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变得不敢开口朗读。
课堂40分钟,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很多的,一堂课能分配给朗读的时间是非常紧促的。我们利用课堂让学生熟悉课文,对学生作适当地指导是可以的,但如果完全凭借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这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这除了时间的原因外,还存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文大部分已有一定的难度,篇幅比较长的原因,以及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水平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有能力读好文章的学生不知怎样读好,能力较弱的学生不敢尝试着去读好文章。最后,在这种迷茫不安的情绪下,学生们仍是只能维持平时的拖长音读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生选择默读文本。然而,默读实际上比朗读在专注力上的要求更高。因此,在默读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常常能发现读着读着就走神的学生。
二、策略:做好准备、恰当引导
俗话说 “不打无准备之仗”,阅读上的难关在前,学生学得艰难,教师教得困难。既如此,身为领路人的教师就更需要先做好课前的准备,才能成为手握神杖的摩西分开红海,带领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果课前准备是摩西的神杖,那么恰当的引导方式就是摩西的咒语,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解决阅读上的难关,达到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做好准备
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个性令识者无不留下深刻印象,要做到用表象的朗读来促进内化的默读,再由之反映到朗读上来,做到“有感情朗读”,教师首先就要做到未进课堂,先握中心。换句话说,就是要提前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唯有如此,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桂林山水》,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充满了对祖国山河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赞叹、喜爱的心情去读,应间或运用感叹、轻柔、雄浑等语调,读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而《记金华的双龙洞》则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雄、奇、大、美的特点,朗读时语调应自然亲切。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自己先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恰当引导
小学生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读一篇课文来实现的,我们并不排斥讲解,但是把语言规范的课文“熟读成诵”,则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徐世英老师在《谈朗读教学》一文中讲到:“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付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能够让人感受文章真意的朗读才是成功的朗读,然而在目前的常规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丧失了本应流露其中的感情,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引导来促使学生内视自己,以内化的读来引出表象的读中失去的感情。在引导的过程中,本人采取“以读代讲、以读代答、以读代想”三部曲的策略。
1、以读代讲,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采用“以读代讲”的策略,强化读书训练,就是“要把学生的读扩展到最大限度,把老师的讲压缩到最小限度”。以前,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从表面上看,学生听的很认真,也在参与学习;但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被动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能得到发挥。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如在进行四年级下册课文《生命 生命》教学时,我是这样来处理“读与讲”的关系的: “自求自得”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先出示三个问题:(1)课题运用了什么修辞?(2)为什么运用这样的修辞?(3)从课文描述的三个事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默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
初时,有的学生只找出了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停下了笔,但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表扬部分坚持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学生后,他们也拿起了笔继续默读。
在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论来进行有感情朗读,不少学生明显展现出了与之前未深入阅读时的朗读不同的风貌来,使得听者从中得到了听的享受,也让读者从中获得了读的乐趣。
2、以读代答,读书如感同身受
有些句子的意思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可以先让学生去咀嚼、体味、感悟,将“心得”用表情朗读来回答。这类句子有的受到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的限制,使其无法明确地表达出句子的内涵;而有的句子则显得稀松平常,却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例如《生命 生命》中的“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一句,若是让学生说体会,表达能力弱的学生会回答“飞蛾在‘我’手中挣扎,让我很吃惊、很感动”;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会回答“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欲望,这让‘我’于心不忍,不由得放了它”。虽然表达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但若仅止于此,那么学生的阅读就会被白白浪费。于是,我在提示学生进行默读感悟后,直接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表现出来。而实际证明,这一策略是成功的。
要做到将这类俗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读好,就得让学生“寻言以明象”,即通过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帮助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要实现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默读才能实现。教师引导学生由默读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也就完成了“以读代想”的过程了。
三、结论:朗读与默读相得益彰
默读与朗读两者都是感悟文本缺一不可的方式,对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的把握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技能之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默读、深入思考、大胆朗读来感悟文本内涵。只要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将非常有帮助。
2011版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说明培养学生的朗读及默读能力的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将朗读与默读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架起一座通往“感悟文本”这个最终目标的桥梁。
[参考文献]
[5]《2012全国中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绿城之春资料》 2012.3
第二篇:架起通向学困生心灵的桥梁
架起通向学困生心灵的桥梁
廉江市石岭镇垭坭塘小学 郑云月
常言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小学的班主任工作很繁重,特别是转化学困生工作任重而道远。但转化学困生的过程就是塑造学困生心灵的过程。那么如何架起通向学困生心灵的桥梁呢?下面,我谈谈我个人的工作心得、体会。
一、尊重学困生——走进他们的心灵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学困生就要从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开始。学困生虽然缺点、毛病多,但有很强的自尊心。班主任必须懂得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诚相待,悉心呵护,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从而令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取得进步。
例如,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后进生,他起初根本不把我这个长得娇小玲珑女教师放在眼里,第一次开学摸底考试,他拿了一个全班最低分——6分。上讲台领试卷是,他大摇大摆的走上来,看到试卷后,拍拍心口装出很惊讶的样子,同学们哄堂大笑后,嬉皮笑脸地走回位置。当时,我装作没看见他的“作秀”。因为孩子再错,也只是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困生是一个教师最失策的表现,除了伤学生的自尊心之外,更本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课后,我在通过其他同学了解情况,知道这位学困生很喜欢看漫画书,比较崇拜超人迪加之类的“英雄人物”。过几天,放学后我叫这位学生帮我把教具和作业拿来办公室,之后,我拿出特意准备的几本漫画书借给他看,说是他这么热心帮老师,老师想和他交个朋友。这位学生很高兴,觉得我够“哥们”,上课也比较认真听了。第二次测验是,他得了45分,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奖给了他一本作业本,附面写着“进步奖”几个大字,他很激动,下课后,主动提出要补课。一个学期后,这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纪律表现也很好。所以说,尊重就能创造奇迹。
尊重学困生还要立足于一个“细”字。
1、细心调查。处理违纪事件时,不宜偏信“好生”,而是一碗水端平。任何粗暴的批评和过火责备,都会使他们稚嫩的心受到伤害,甚至会激起逆反心理;
2、细致做工作,根据不同的学困生,因材施教。例如:女生犯错,我从不把她叫到办公室,而是带到学校的假山旁,小池边,耐心细致的教育,女孩感情细腻,爱面子,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男生犯错时,我会在课后找他们闲聊,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入题,在肯定他们进步的同时,再指出其不对之处,使他们觉得你是在关心他、爱护他,从而心服口服。
二、关爱学困生——唤起他们的心灵 著名的教育家丁有宽老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学困生一般比较敏感,有戒心,总认为老师同学都厌恶自己。因此,教师在做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时,应以爱心开启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那颗冷漠的心,才能使转化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记得我教过一位叫郑小文的男生,纪律不好,成绩差。老师批评他时,他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却使他发生很大的转变。有一次,在课堂上这位同学突然腹疼难忍,脸色发白,我赶紧让学生把他扶到办公室休息。下课后,我买来药,倒水让他服下,并不断安慰他。放学后,我骑车把他送回家。这种关心触动了他的心灵,他红着脸说:“老师,谢谢您!”此后,我抓住时机,与他谈心,引导他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效果甚佳。用这位同学的话说:“过去对老师的批评,我认为是为难我,现在我认识到是关心我。”从此以后,他对我好像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其他老师也反映他好像变了另一个人。
爱学困生,就要把爱真正渗透到每位学困生的心灵,“感动”,“感化”他们。但爱不能仅仅是仁慈,爱应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只有爱中有严,严爱相融,才能使学困生在“感动”中严格要求自己,持续前进。
三、激励学困生——点燃他们的心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困生因为毛病多,成绩不佳,常会有自惭形 秽,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的想法,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渴望成功,得到别人的赞许。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困生身上哪怕是一点微弱的“闪光”来激励他们,为他们制定容易达到的奋斗目标,一达到目标就表扬,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上进火焰,使他们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积极进取。
王志文同学身高腿长,但好动,学习成绩差,一问三不应,是块令老师头痛的“钢铁”。我接班后,先是关心他,亲近他,取得他的信任,并帮他找出“病因”:成绩差,表现差,产生了自卑情绪,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了自弃念头。于是,我帮他分析成绩差的原因,经常对他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不太难问题,就叫他回答,答完立即给予表扬,使他的信心大增,学习有了劲头。同时,我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在班上表扬。那年的校运会,王志文大胆提出,他的跳高比郑超好,希望能换上他,为了保护好这朵含苞欲放的花朵,我毅然换上他,并拍拍他的肩头说:“我相信你能行!”同学们也寄予他很大的希望。顿时,他信心大增,果然在比赛中拿了全级第二名。赛后,他在的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不笨,老师相信我行了,我也相信自己能行!”这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激励对一个学生是多么重要呀!而以后的日子,他的表现逐渐转好,学习努力了,成绩也赶了上来!
四、多家访——感动学生的心灵
学困生之所表现“特殊”,诸多原因中,家庭教育失当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班主任要多到学困生家坐一坐,以开诚布公、真心诚 意的态度与家长沟通,了解学困生在家的真实情况,了解家庭最近的状况,向家长汇报学困生身上的哪怕是一小点的进步,再委婉提出学困生现存在的问题,请家长配合教育。并给予家长一些建议,如让家长尽量减少因夫妻不和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注意观察孩子个性的变化,及时采取对策,多关爱孩子,无论生活上、心理上都要呵护他们;加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等等。——真诚的情,深切的爱,温馨的交流氛围往往就容易触动学困生的心灵深处——老师,多像自己的亲人啊!老师是真心想我好的!于是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的转化工作就会迈进一大步了。
五、恒心教育——净化学困生的心灵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顽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让他们一下子就脱胎换骨,完全改过来,是不现实的。因此,就要我们老师认真地分析他所形成的原因,机智地利用学困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持之以恒,反复教育,深入地净化学困生的心灵,才能达到彻底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工作,其实是一种开启心锁,打开心扉,塑造心灵的工作。班主任要多关爱每一位学困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真心地去赞美,去欣赏,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还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巧施策略,才能架起通向学困生心灵的桥梁,使学困生真正成为教师所期望的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篇:用尊重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
用尊重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
中国自古便有“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可见中国传统观念中学生对于老师的尊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愈加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起到的积极作用。试着去营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令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朋友式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有利于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下,达成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的目的。
尊重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学生意味着老师应将学生置于平等地位,对待学生,不能总是批评指责,要善于激发其积极向上,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使其产生内在动力,以达到转化的目的。勿庸置疑,老师批评学生,也是师爱的一种体现。但如果老师动辄公开批评或训斥学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但不理解,不接受这份爱,反而会令学生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他们需要老师的尊重、肯定、爱护和帮助。也许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事,都会缩短心灵的距离,唤起学生内心的自信和无穷的潜力,快乐的健康成长。
曾经,我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了一名学生没有及时的交作业并声称忘记带的同学,以为他是没有完成并拖拉作业,说他是“没有带就是因为没有写!”,由于批评时没有注意方式,说话的语气稍微重了点,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使得这名同学几乎哭了出来。但是后来,这名同学又在书包中发现了作业并交给了我,这才让我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不但没有相信同学,而且有些过激的言语还伤害了这名同学的自尊心。为此,我重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这名同学道了歉并且表扬了他的作业还完成的很用心。对此,我并不觉得在学生面前“没面子”,而是觉得自己挽回了一个错误,并挽回了一群孩子的向师之心,我觉得我以一种与学生之间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姿态来换取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尊重,我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同学们“老师是尊重你们的,老师和你们是平等的!”
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传递着温暖和力量,国内外有许多教育家正是从尊重学生出发,付出一片爱心,才使得教育教学事业顺利而蓬勃地发展,为世界、社会和未来作出丰硕的教育成果。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当教员贵在有赤子之忱”。因此,他以博大的爱心,获得了“爱满天下”的美誉。他处处事事尊重学生,对学生从不摆师者架子,常以真诚而温和的态度帮助学生,谆谆诱导学生,从而取得了学生对他的尊敬和由衷的佩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学生的秘密,就在于尊重学生。” ——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赢得学生的爱和理解,更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以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管理教育,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施教学生,要求学生,让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中理解师爱,从而增强教育效果。用尊重,架起一座师生平等的桥梁,让师生的心能够更为真切的联系在一起,教师的形象才能得以建立和完善,教育的目的才能更好的实现。
第四篇:用勤奋架起成功的桥梁
用勤奋架起成功的桥梁
假如人生是一条船,那么勤奋便是船的指向标
假如人生是一只雄鹰,那么勤奋便是雄鹰远飞的翅膀 假如人生是一盏油灯,那么勤奋便是点亮油灯的火柴„„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因此,我们要相信:天才出于勤奋。只有勤奋才能架起我们成功的桥梁。
唐朝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即是说,学业的精深造诣源自于勤奋好学。只有勤奋好学的人,才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摄取到真智慧,实才干,才能不断地拓展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获得知识的回报。
古时候,有个叫陈正之的人,一篇短小的文章也要读上好几遍才能读流畅,才能熟记。但他从不懒惰,懈怠,勤奋苦练,知识与日俱增。然而我们不能将视线局限于他的成就,我们应该多想想当初天资愚钝,记忆力不好的他是怎样勤奋起飞的?是怎样用勤补拙的?答案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份才。相反,一位农夫,一天莫名其妙的得了一只兔子,而后放弃艰苦的劳作,坐在得到兔子的地方等着兔子自己送上门,而活活饿死。
我们都应该有自己奋斗的目标,即伟大的理想,远大的抱负,我的中国梦。为实现梦想启程吧,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跨越的壕沟,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攀登的珠峰。如果因为畏惧而止步不前,还有什么梦想可言?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未来的蓝图需要我们自己去描绘。如果我们是在漫长的泥泞路上行进,那就让我们坚定信念、鼓足勇气,一步一个脚印前行,让我们的脚印见证我们曾经的精彩。如果我们放弃勤奋,如果我们一味畏缩,如果我们一直处于被动,成功的机率便会降低。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让我们扬起智慧的风帆去搏击风浪,让我们用“勤奋”的行动来铸就我们辉煌的人生。为我们多彩的青春,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五篇:用书信架起沟通的桥梁
用书信架起沟通的桥梁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心智相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成熟很多,他们有了自己的观点以及强烈的个人喜好,考虑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于是,伴随而来的烦恼也就增添了不少。作为班主任,要时时刻刻与学生沟通,交流感情,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让他们以一个更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一年以来,我与学生一直用书信传递情感,了解沟通。这种笔聊的方式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使整个班级充满着朝气与活力。在这一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对这种交流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创造新颖的传递方式
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他们往往在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时,就会紧闭心扉,严守自己的“秘密”,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内心天地曝光于他人面前时,却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有时他们需要帮助,有时只需要发泄,而并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所以对于他们隐私的尊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考虑到以上各种情况,我特别创设了一个自由的倾诉空间――烦恼清理站。这其实是我在学校的个人信箱。我告诉学生们,如果有什么烦恼、建议,或者想要获取什么帮助,都可以写信塞进这个清理站。然后,你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如果需要我帮助的话可以写上自己的姓名,如果不想透露姓名的话,可以匿名。这样的信箱给孩子带来无比的神秘感与安全感,他们可以放心地倾诉心声。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我与学生们对信纸的折叠作了一个约定:如果只是倾诉,那么就折成心的形状,心形代表着信任和理解;如果需要回信,就折成纸鹤的形状,希望这只小纸鹤能架起我们的心灵之桥,成为我们之间交流的使者。这样的约定,学生们觉得特别新鲜有趣,更加乐于和我交流。
二、怀抱真诚的答复态度
1.善分析,理解学生的欲望与需求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欲望与需求有时会直截了当地写出来,明了简单;有时说得比较隐晦,可能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标点。这些可能是学生对上进的渴望,对尊重的希望,对友谊的理解与渴望,心理压力释放的需求等。对学生所表达欲望的理解与应答就成了班主任的重要任务。班主任应以专注和警觉的态度对待信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而不是心不在焉地浏览。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学生的每一个变化要保持敏感,以便捕捉学生的言外之意,洞察他的细微变化。
例如有一次学生在信中提及“我人缘不好”这句话时,我立刻想到:他虽然热情大方,学习成绩优秀,但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太过霸道,一贯坚持己见,所以时间一长,其他孩子就对他敬而远之,慢慢把他孤立丌来。现在他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内心肯定产生了强烈的与他人和睦交往的渴望。如果让这样活泼的孩子继续苦恼下去,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所以我抓住了这个时机想办法去帮助他,让他学着与他人交往、合作。
2.慎把握,尊重学生的情感与诉求
孩子的情感发展往往具有模仿性、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这就要求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动态和状态做细致入微的把握,并加以协调和引导。
有学生因与他人交往出现障碍,内心产生了焦躁的情绪。例如一个学生这样写着:“我的同桌非常难相处,她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我们俩几乎没有共同的语言,很难沟通。我对她很好,可她对我更多的是冷漠。张老师请您帮助我,好吗?”从这封信中,我看到了一个渴望交流、呼唤着友谊的女孩。她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孩子,但是不懂得和内向的孩子交往,内心产生了极大的焦虑与不安。所以,我首先要肯定并鼓励她的热情,请她继续保持,并指导她如何与内向的孩子做朋友。
有学生因学习成绩的暂时下降而恐慌不安。例如:“张老师,不知怎么了,我最近数学考试成绩一直在下降,我很努力了,但还是没用。该怎么办呢?”这孩子其实成绩一直都不错,但因为一次的失误,影响了考试的状态,甚至信心逐步丧失。所以,我先肯定地告诉她:你是一个优秀的孩子,然后帮他具体分析了出错的原因,并鼓励他继续努力。
有学生因犯错后想改正,但又极度在意我的看法,渴望我的支持与肯定,内心情感复杂,后悔而忧心。一个孩子在考试中遇到难题,意图寻求他人帮助时,被我发现并制止了。这件事之后不久我就收到了一张字条:“张老师,对不起!我让你失望了。我当时被名誉冲昏了头,没有想到事情的严重后果。以后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了,请相信我,好吗?希望我还是你心目中的好学生!”我原谅了他,并坚定地告诉他我会继续信任他,然后教育他怎样用正确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成绩。他读到我的回信后,如释重负,露出舒心的笑容。我觉得好欣慰。
由于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思想深度不同,语句会呈现多样性:或表情达意流畅通顺;或??里??唆,前言不搭后语;或语句不通;或用词偏激。因此,班主任要抱着宽容的心态,执著冷静地探索学生的心声,善于从信件中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慎重把握他们焦虑、自卑、自大、愤怒、抑郁、孤独、恐惧等情感,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影。
三、追求完美的沟通实效
1.回信之前,多调查
熟悉了学生在信中讲述的内容后还有必要走到学生中去调查。多调查就是多观察,多了解,多倾听,做到“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察其所安”。可以通过找其他同学谈话,或者用问卷等方式调查。只有亲自调查之后才能从学生所说的现象看到本质,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给学生的回信中才能切中肯綮,说到“点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动笔之时,多推敲
动笔给学生回信时,一定要多推敲,深入思考。只有深入思考,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
首先注意用词准确。孔子说过:过犹不及。过头偏激的话容易伤害学生,误导学生对有些问题的认识。用词恰当,才有大的成效。过头偏激的话容易伤害学生,误导学生。
其次尽量动之以情。发自真情的话才能感动人。语言真诚,即使是批评性的文字,也会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是在关心他,帮助他,爱护他。不摆师长的架子,学生能意会的就不要用教条式的文字来教训他们。与学生交流时说大话、空话、假话,注定劳而无功。尽量用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语言风格来交流。学生读得舒服,听得顺耳,内心觉得亲切,才会坚信其道。例如一个学生抱怨:“自习课上,我和他都说了话的,为什么班级长只批评我,而不说他,太不公平!”我回的是:“我们在埋怨他人的时候首先应该反省自己:我做得对吗?这样你心里的不平感就会减少很多。其实有些事情很难做到真正公平的,你帮别人多考虑一些,就会体谅他的难处了。”她后来回道:“你的话我会永远记住,以后有解不开的结就来访问你哦。我会做一个豁达的女孩儿,不轻易哭鼻子了!”
再次要及时传达思想。班主任要用恰如其分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当学生被班主任重视并得到指导时,就会主动地敞开心灵的大门和班主任建立更深一步的交往关系――思想上的交往。这时班主任就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两者之间更容易沟通。一个学生的信上写着:“我很努力了,可还有人不听我的劝告,仍然喜欢在自习课上随便讨论。怎么办呢?”这是班级长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完美时而产生的苦恼。我告诉他:“记住,没有哪件事情是十全十美的。请学着宽容,学着理解,给他人一点空间才能给自己更多的快乐!”然后,他在回信中写道:“谢谢你没有责怪我的斤斤计较,谢谢你教我学着去掌握做事的尺度。”
3.回信之后,多接触
一次的沟通或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班主任要多和学生接触,据具体情况增加书信往来的次数,了解他们的情感动态,以便及时提供帮助,用加倍的耐心和信心传达自己的爱心和诚心,在学生的心中撑起一片晴天。
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信件,唤起了两者之间一次又一次的心灵上的感动。它有的放矢,使教育工作富有成效,事半功倍;它润物细无声,使整个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蓬勃的生机。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