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1

时间:2019-05-13 01:1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1》。

第一篇: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1

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数学课题组: 李保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堂改革的需要

为了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目标。在张国民校长的带领下,经过多方学习考察,我们项城二高课堂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双主循环课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数学双主循环课堂在我校已经实行了近两年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应用着并不是得心应手。分层教学就是其中一个问题,也是双主循环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只有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课堂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才会被肯定。2.办学规模的扩大。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全国数学高考平均成绩大速下滑。利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怎样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急剧解决的课题(我们只有80%左右的学生听课)。怎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怎样保证他们真的理解相应的数学问题?怎样使他们的数学潜能真的得到激发?因此,我们在双主循环课堂下萌生了“分层、分类”的思想,并在实验中逐步形成对“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客观必然性和科学性的较为系统的认识。3.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双主循环课堂确实能更好地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克服一律化教学要求所带来的弊端。并且通过课堂展示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人人参与课堂不在是一句口号,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变成了主动的探索新知。学生个性、能力、特长都得到展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今天,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将来。看到取得的成绩,老师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我们要求编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导学案。这又是分层教学的核心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下了一定工夫的,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如何在大班(79人)教学下实施好分层教学?如何对分层教学的成绩做好评价?我们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深入双主循环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充满激情和传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以及表达和展示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使之终身受益。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参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改队伍,培养一批“课改”骨干教师;进一步促进课程发展。使参与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开发新教材,设计适应各层次使用的数学试题题,编写高质量的数学《导学案》。

3、重视点滴积累、深化研究、资料整理和推广应用,使课题研究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有效推动我校双主循环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吸引广大数学教师投身到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来,为我校通过教育科学实验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

三、理论思考

何谓“双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一)概念界定

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是指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编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根据难易程度分成A、B、C、D四个等级)的《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预习(完成A级或B级)、不明白的要形成问题(B级或C级)、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后组长要报问题掌握情况数据)、老师讲解点拨、当堂检测、布置下课《导学案》这样一个小循环过程。重点解决好分层教学问题。既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获得丰收。这里,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探究性学习依据的主要理论是源于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我们认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通常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4)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一个被动地吸取知识、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构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再创造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和交流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进行验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以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孕育、发展、开放,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与创造力的同步增长。(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讨论,适时介入,进行引导、启发和梳理。

四、研究目标(1)近期目标

①通过双主循环课堂编写的《导学案》,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形成学习小组、进而进行讨论、展示、以及独立完成课堂检测。让学生熟悉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2.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情况,要逐一形成书面档案,以便分层指导。3.开展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实验.撰写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案、案例、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摸索并形成课堂教学模式。(2)远期目标

①形成本学科各年级实施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方案。②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并实践总结出较为成功的“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学生展示——针对点拨或必要讲解——当堂检测——总结反思——个别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提炼出教学实施的基本原理,提出相应教学对策。

五、研究内容

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活动,主要是指立足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自主参与开展,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1、创设有效的探究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能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高峰。”同样,新课程理念也提倡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思维活跃、乐于探索。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实施有效探究的前提条件。

2、架构有效的探究平台

1.1问题情境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而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的存在,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

1.2问题要以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为基础。探究的问题设计,须以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为基础,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偏难与简单都不适宜探究,只会打击学生的探究兴趣。

1.3 问题要能体现多层、差异的探究目标。把问题设计成由易到难的问题系列或开放性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不同的学生都有探究的兴趣,都能体验到成功。

3、亲历有效的探究流程

1.1经历发现。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尊重知识再生的原貌,重塑知识再生的历程,引导学生对定理、规律、公式的进行发现性探究。

1.2经历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思维障碍,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铺路搭桥,让学生的思维顿开茅塞,重新活跃起来,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兴奋的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中生成知识。

1.3经历解决。有效探究本身注定在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问题解决”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有效探究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正如弗兰登塔尔所说:“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惟一正确的方法。“问题解决”就是根据教材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探索中生成方法,在探索中形成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4、优化有效的导引机制

1.1方法渗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渗透数学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提炼数学方法。在全班交流过程中,交流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还要突显方法与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在探究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从方法层面进行反思,我这样做的对吗,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有没有比我更优的方法,现在我能解决怎样一类问题,探究过程中发现了……等等,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也要及时从方法层面上进行总结。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就题论题,会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关键点拨。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避免无效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在生长处点拨,激活思维,引导深化;在障碍处点拨,疏导思维,排除障碍。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既维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学生在困惑中浪费探究时间和空间,这正是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3激励评价。教师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探究氛围,给学生注入源源不断的探究动力,促进学生主体参与。评价一定要及时、正确,不能老是说,你太棒了,回答错了,还是说你挺不错的,这种简单的、不正确的评价,时间长了,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有激励作用,有导向作用的。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整理,构建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学习的策略体系和行动方案。

(二)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归纳、反思、修正、完善,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三)经验总结法。针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抽象、概括,总结经验教训,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七、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0.5—2011.5)准备阶段。

①课题组成员组成:凡俊平、邵玉春等一批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和骨干教师; ②回顾学校前阶段实施双主循环课堂的基本经验,结合总课题的学习和指导方向,组织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③配备子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软、硬件材料。

(2)第二阶段(2011.6—2013.1)实验阶段。

建立每个组员的资料袋,内容有①集体备课《导学案》,本人上课教案、课件等内容,课后反思记录,组员互相听课的记录,评课记录,个人的心得体会等;②每个组员必须总结每阶段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集体讨论的活动记录;③组员收集案例。每学年进行一次阶段成果展示活动,邀请学校教研室进行评议,同时完成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力争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3)第三阶段(2013.1—2013.4)总结阶段

对课题的结题工作,对各项成果进行终结性评价,编制优秀成果,形成结题总结报告。

八、组织分工

本课题组组成人员分工:

组长:凡俊平、邵玉春(教研组长,负责研究实施方案的策划、执行和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工作。)

成员:王露草(市教学能手,负责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成员:王清华(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成员:赵景松(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公开课的研究)成员:崔银才(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案例的研究)成员:李保健(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实验中经验的总结)

第二篇: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数学课题组: 李保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堂改革的需要

为了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目标。在张国民校长的带领下,经过多方学习考察,我们项城二高课堂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双主循环课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数学双主循环课堂在我校已经实行了近两年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应用着并不是得心应手。分层教学就是其中一个问题,也是双主循环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只有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课堂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才会被肯定。2.办学规模的扩大。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全国数学高考平均成绩大速下滑。利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怎样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急剧解决的课题(我们只有80%左右的学生听课)。怎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怎样保证他们真的理解相应的数学问题?怎样使他们的数学潜能真的得到激发?因此,我们在双主循环课堂下萌生了“分层、分类”的思想,并在实验中逐步形成对“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客观必然性和科学性的较为系统的认识。3.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双主循环课堂确实能更好地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克服一律化教学要求所带来的弊端。并且通过课堂展示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人人参与课堂不在是一句口号,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变成了主动的探索新知。学生个性、能力、特长都得到展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今天,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将来。看到取得的成绩,老师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我们要求编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导学案。这又是分层教学的核心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下了一定工夫的,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如何在大班(79人)教学下实施好分层教学?如何对分层教学的成绩做好评价?我们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深入双主循环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充满激情和传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以及表达和展示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使之终身受益。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参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改队伍,培养一批“课改”骨干教师;进一步促进课程发展。使参与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开发新教材,设计适应各层次使用的数学试题题,编写高质量的数学《导学案》。

3、重视点滴积累、深化研究、资料整理和推广应用,使课题研究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有效推动我校双主循环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吸引广大数学教师投身到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来,为我校通过教育科学实验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

三、理论思考

何谓“双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一)概念界定

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是指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编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根据难易程度分成A、B、C、D四个等级)的《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预习(完成A级或B级)、不明白的要形成问题(B级或C级)、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后组长要报问题掌握情况数据)、老师讲解点拨、当堂检测、布置下课《导学案》这样一个小循环过程。重点解决好分层教学问题。既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获得丰收。这里,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探究性学习依据的主要理论是源于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我们认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通常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4)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一个被动地吸取知识、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构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再创造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和交流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进行验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以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孕育、发展、开放,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与创造力的同步增长。

(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讨论,适时介入,进行引导、启发和梳理。

四、研究目标(1)近期目标

①通过双主循环课堂编写的《导学案》,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形成学习小组、进而进行讨论、展示、以及独立完成课堂检测。让学生熟悉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2.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情况,要逐一形成书面档案,以便分层指导。3.开展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实验.撰写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案、案例、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摸索并形成课堂教学模式。(2)远期目标

①形成本学科各年级实施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方案。

②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并实践总结出较为成功的“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学生展示——针对点拨或必要讲解——当堂检测——总结反思——个别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提炼出教学实施的基本原理,提出相应教学对策。

五、研究内容

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活动,主要是指立足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自主参与开展,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1、创设有效的探究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能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高峰。”同样,新课程理念也提倡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思维活跃、乐于探索。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实施有效探究的前提条件。

2、架构有效的探究平台 1.1问题情境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而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的存在,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

1.2问题要以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为基础。探究的问题设计,须以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为基础,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偏难与简单都不适宜探究,只会打击学生的探究兴趣。

1.3 问题要能体现多层、差异的探究目标。把问题设计成由易到难的问题系列或开放性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不同的学生都有探究的兴趣,都能体验到成功。

3、亲历有效的探究流程

1.1经历发现。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尊重知识再生的原貌,重塑知识再生的历程,引导学生对定理、规律、公式的进行发现性探究。1.2经历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思维障碍,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铺路搭桥,让学生的思维顿开茅塞,重新活跃起来,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兴奋的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中生成知识。1.3经历解决。有效探究本身注定在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问题解决”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有效探究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正如弗兰登塔尔所说:“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惟一正确的方法。“问题解决”就是根据教材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探索中生成方法,在探索中形成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4、优化有效的导引机制 1思想方法渗透。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渗透数学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提炼数学方法。在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交流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还要突显方法与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的时候,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从方法层面上进行总结。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就题论题,会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从而提升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关键点拨。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避免无效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在生长处点拨,激活思维,引导深化;在障碍处点拨,疏导思维,排除障碍。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既维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学生在困惑中浪费探究时间和空间,这正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3.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在我们学校也称“研究生制度”,就是像导师带研究生一样,要求老师对本学科弱科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通过上课提问,课下督查,单独辅导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成绩。3激励评价

坚持小组评价和个别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小组评价要周周总结,对于表现好的小组,适时予以奖励。对于个人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机制,对C级学生采取表扬性评价,寻找闪光点;对B级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级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紧、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整理,构建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学习的策略体系和行动方案。

(二)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归纳、反思、修正、完善,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三)经验总结法。针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抽象、概括,总结经验教训,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七、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0.5—2011.5)准备阶段。

①课题组成员组成:凡俊平、邵玉春等一批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和骨干教师;

②回顾学校前阶段实施双主循环课堂的基本经验,结合总课题的学习和指导方向,组织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③配备子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软、硬件材料。

(2)第二阶段(2011.6—2013.1)实验阶段。

建立每个组员的资料袋,内容有①集体备课《导学案》,本人上课教案、课件等内容,课后反思记录,组员互相听课的记录,评课记录,个人的心得体会等;②每个组员必须总结每阶段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集体讨论的活动记录;③组员收集案例。每学年进行一次阶段成果展示活动,邀请学校教研室进行评议,同时完成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力争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3)第三阶段(2013.1—2013.4)总结阶段

对课题的结题工作,对各项成果进行终结性评价,编制优秀成果,形成结题总结报告。

八、组织分工

本课题组组成人员分工:

组长:凡俊平、邵玉春(教研组长,负责研究实施方案的策划、执行和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工作。)

成员:王露草(市教学能手,负责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成员:王清华(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成员:赵景松(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公开课的研究)成员:崔银才(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案例的研究)成员:李保健(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实验中经验的总结)

第三篇: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项城二高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双主循环课堂中分层教学的实施确实能更好地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并克服一律化教学要求所带来的弊端,更能体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并且通过课堂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办学规模的扩大

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怎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怎样使他们的数学潜能真的得到激发?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十分必要。3.课堂改革的需要

项城二高为了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目标。在张国民校长的带领下,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模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结合我校实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目标,调整师生关系,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整教学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双主循环课堂”的教学模式。两年来,在双主循环课堂的实践中二高数学组,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应用着并不是得心应手。分层教学就是其中一个问题,也是双主循环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1.深入开展双主循环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充满激情和传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以及表达和展示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使之终身受益。

2、提高参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改队伍,培养一批“课改”骨干教师;进一步促进课程发展。使参与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开发新教材,设计适应各层次使用的数学《导学案》、作业、试题。

3、有效推动我校双主循环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吸引广大数学教师投身到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来,为我校通过教育科学实验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实现教科研强师兴校、跨越式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课题概念界定

1.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所谓“双主”是指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谓循环就是把课前,课中,课后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循环。首先教师编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根据难易程度分成A、B、C、D四个等级)有深度、高质量的《导学案》,课前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预习,不明白的要形成问题、对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讨论后组长将本组内的学习情况向老师汇报;课中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老师做必要的点拨并控制课堂进程,学生做课时小结,最后老师布置下一课《导学案》。

2.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3.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就是在双主循环课堂下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使分层教学更好的为双主循环课堂服务。同时分层教学也是实施好双主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科学、合理、动态的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它不仅有着数学教学的现实必要性,有助于解决教师难教(学生数学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使教学的起点和切入点难定)和学生难学(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同时,它也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发展区”,是教学的出发点;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发展水平,是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努力创造条件去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提出,在正常情况下,只要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智力的发展和表现,会因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差异而有所差异。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充分发展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该理论指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得到弥补的,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我们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帮助,从而使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学习速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多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4.美国教育家卡罗尔的理论。卡罗尔指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的

机会,再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将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其特点和基础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使数学教学目标.内容.进度.方法和手段更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5.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理论。赞可夫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他主张要减轻后进生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不急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或让其达到及格水平,要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肯定其进步,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这些也都是数学分层次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此外,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以及中国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等等,也都为数学分层次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国内外分层教学的研究概况及趋势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从1916年开始,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大量展开.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的方法,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而对“高能儿童”则给予特殊照顾,助长了他们自高自大的骄傲习气.同时,由于分层,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了,易造成社会矛盾,是一种不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得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抨击和反思,产生了要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精英)”的紧迫感,从而恢复了对分层教学的重视,并开展了再实验,再研究,现评价,形成了对分层教学新的研究高潮.经过再研究,教育家们发展儿童之间智力和能力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再加上在高度民主工业化国家高度社会分工需要各式各样具有不同能力,资格和水平的人才.据调查发现,60年代中期,英国的小学存在96%的教师都在分层后的班级里教书.法国政府70年就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次,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70年代~80年代中期,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持赞成的态度,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产生积极的效果.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分层教学对差生不公平,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根据现有的研究,至今对于分层教学是好是坏的问题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不同教学目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对分层教学的评价有赞有贬.美国的“分层教学”与“小班化”教学,“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但是我国的学校多数是大班额超负荷教学,盲目地照搬国外的分层教学模式确实行不通.因此,在中国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值得探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各地在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都总结出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像北京十一中英语学科分层教学的教育实验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90年代初上海率先提出实验.1993年福州八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实验,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东莞塘夏理工学校1999年实施以升学和就业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连续两年都有170多名毕业生通过高职和普高高考.青岛经济职业学校2001年在英语,数学两学科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摘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3日13版)

山东威海第二职业中学在2001级学生数学,英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将数学,英语都分为A,B两个层次,变原来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为固定班级授课制+流动的A,B两个层次教学制.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英语平均分差异不显著,但优秀率明显高于入学时;虽然A层(中差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许多,但是A层次教学压力很大.沈阳市8所职业学校自2000~2005年进行了英语分层次教学,对A,B,C层的学生分别进行探索性教学,提高性教学和补偿性教学.实验显示成绩越好的学生进步越快,各层次学生在适应自己的空间学习,从而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在2002~2003年对四个B班(分A,B层)进行实验,通过对课型,教材组合,课堂活动,课外学习要求,评估标准等进行个性化设计并实施,大大地提高B层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学习效率.北京外贸学校在2003级的英语教学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其弊大于利,C层学生自尊心受到影响,自信心降低,建议用班内分层制.许多教育网页中刊登有关“分层教学”方面的文章,如刘树仁的《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蒋国平的《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探析》,程桂勤的《关于分层英语教学的报告》,刘少娟等的《突出主体地位 尝试分层推进——英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等.虽然分层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很多专家曾经对此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提出分层教学的概念,并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这些方案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还存

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措施。因此对分层教学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是很有必要的.六、课题研究目标(1)近期目标

1.通过双主循环课堂编写的《导学案》,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形成学习小组、进而进行讨论、展示、以及独立完成课堂检测。让学生熟悉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2.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情况,要逐一形成书面档案,以便分层指导。3.开展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实验.撰写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案、案例、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摸索并形成课堂教学模式。(2)远期目标

1.形成本学科各年级实施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方案。

2.树立学生观,探讨在分层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探讨培养学生能力的新途径,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并实践总结出较为成功的“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学生展示——针对点拨或必要讲解——当堂检测——总结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提炼出教学实施的基本原理,提出相应教学对策。

3.强化改革创新观念,通过实施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不断研究、分析、总结和发现分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可能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可操作性,不断丰富分层教学的内涵和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努力探索出一套“数学分层教学,异步推进”的有效对策,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4.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树立素质教育观,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特点,要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组织起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有效学习机制,全面推广和实施分层次教学。

七、课题研究内容

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活动,主要是指立足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自主参与开展,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1.对学生分层的研究

主要探索出对学生分层的科学有效的做法:一是老师怎样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和个性特征等,对学生做出分层,二是怎样让学生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以便更好进步。三是如何获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学生分层应做到老师公正,学生自愿,家长支持。2.对备课分层的研究

一是如何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编制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这是解决好分层次教学的一个关键。

二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准备,如何了解各层次的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如何控制课堂进程,提什么样的问题,让什么样的学生回答等等,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是预计要突破的难点。

3.对授课分层的研究

研究双主循环课堂下各个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探究学习的层次性,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课堂练习的层次,课堂辅导的针对性,总结提升的层次性,如何打造人人参与,时时参与,并获得最大发展的课堂。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同时完成课程目标。切实贯彻最新发展区域原则。4.对作业分层的研究

总的想法是分层次布置作业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编制出对各个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具有层次性的作业,如:模仿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名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不至于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挫败感和畏惧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但是,具体做法有待进一步完善。5.对学生分层评价的研究

坚持小组评价和个别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小组评价要周周总结,对于表现好的小组,适时予以奖励。对于个人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机制,对C级学生采取表扬性评价,寻找闪光点;对B级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级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紧、谦虚,不断超越自己。研究重点:

1.如何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编制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这是解决好分层次教学的一个关键。

2.研究双主循环课堂下各个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探究学习的层次性,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课堂练习的层次,课堂辅导的针对性,总结提升的层次性。

3.对学生分层评价的研究 预计突破的难点: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通过老师之间的协作,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大大降低。

3.老师控制课堂的能力接受考验,老师的综合业务水平“被迫”提高。课题创新之处: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所有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不仅是指挥者,更是合作者、服务者、帮组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的得到了体现。

3.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过去的课堂,学生不易大面积参与。通过分层次《导学案》的编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人人参与课堂的目标得以实现。

4.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合作讨论中,老师已不再界限学生讨论的答案统一在老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之中,学生的讨论结果也有很多是老师始料未及的,但却是精彩独到的、受学生瞩目和欢迎的,是超越老师和挑战教材的。值得惊喜的是,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很多过去曾是一言不发的同学,很多时候也能产生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奇特的想法,博得师生的刮目相看。

八、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整理,构建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学习的策略体系和行动方案。

(二)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归纳、反思、修正、完善,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三)经验总结法。针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抽象、概括,总结经验教训,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九、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0.5—2011.5)准备阶段。

①课题组成员组成:凡俊平、邵玉春等一批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和骨干教师; ②回顾学校前阶段实施双主循环课堂的基本经验,结合总课题的学习和指导方向,组织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③配备子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软、硬件材料。

(2)第二阶段(2011.6—2013.1)实验阶段。

建立每个组员的资料袋,内容有①集体备课《导学案》,本人上课教案、课件等内容,课后反思记录,组员互相听课的记录,评课记录,个人的心得体会等;②每个组员必须总结每阶段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集体讨论的活动记录;③组员收集案例。每学年进行一次阶段成果展示活动,邀请学校教研室进行评议,同时完成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力争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3)第三阶段(2013.1—2013.4)总结阶段

对课题的结题工作,对各项成果进行终结性评价,编制优秀成果,形成结题总结报告。

十、组织分工

本课题组组成人员分工:

主持人:凡俊平、邵玉春(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教研组长,负责研究实施方案的策划、执行和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工作。)

成员:王露草(市教学能手,负责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成员:王清华、牛军伟(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成员:赵景松(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公开课的研究)成员:崔银才(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案例的研究)

成员:李保健(市教学新秀,负责课题实验中经验的总结)

十一、资料准备情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必修1、2、3、4、5 选修1—

1、1—

2、2—

1、2—

2、2—

3、4—1 陆建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 科学出版社2007 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李炳亭:《杜郎口“旋风”》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郭道胜:《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山西人民出版社 郭道胜:《让学生走进思考的世界》,山东人民出版社

秦荃田:《主体分层,探索创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教育》 布鲁克菲尔德著:《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巴里斯,爱丽丝著:《培养反思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扬军:《布垆坶的教育理论与差生转化》,外国教育研究 1995.4

鲁加才:《<民办高中分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阶段汇报》石岩公学教育研究

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蒋国平:《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探析》、程桂勤:《关于分层英语教学的报告》、刘少娟:《突出主体地位 尝试分层推进——英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

1997.2

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7.10;

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9、101.

第四篇:高中数学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高中数学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微山一中 鲍建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高效生态课堂中分层教学的实施确实能更好地发挥自主探究学习的优势,并克服一律化教学要求所带来的弊端,更能体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并且通过课堂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办学规模的扩大

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的中考数学成绩从十几分到九十多分,而且“平行分班”。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怎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怎样使他们的数学潜能真的得到激发?怎样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所学、有所收获?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十分必要。

3.课堂改革的需要

微山一中为了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目标。在王玉强校长、颜秉鑫主任的带领下,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在原区“循环大课堂”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发展实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目标,调整师生关系,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整教学的呈现方式,确立了“高效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半年来,在高效生态课堂的实践中微山一中高一数学组,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应用着并不是得心应手。分层教学就是其中一个问题,也是高效生态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1.深入开展高效生态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充满激情和传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以及表达和展示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使之终身受益。

2、提高参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改队伍,培养一批“课改”骨干教师;进一步促进课程发展。使参与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开发新教材,设计适应各层次使用的数学《导学案》、作业、试题。

3、有效推动我校高效生态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吸引广大数学教师投身到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来,为我校通过教育科学实验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实现教科研强师兴校、跨越式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课题概念界定

1.高中数学高效生态课堂:所谓“高效”是指以老师为主导,精心备课;学生为主体提前预习。所谓生态就是把课前省时,课中惜时,课后及时。首先教师编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根据难易程度分成A、B、C三个等级)有深度、高质量的《导学案》,课前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学案》自主预习,不明白的要形成问题、对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讨论后组长将本组内的学习情况向老师汇报;课中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完成课中案,老师做必要的点拨并控制课堂进程,学生做课时小结,最后老师进行当堂检测。

2.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每组再分成A、B、C等级,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3.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就是在高效生态课堂下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使分层教学更好的为高效生态课堂服务。同时分层教学也是实施好高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科学、合理、动态的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它不仅有着数学教学的现实必要性,有助于解决教师难教(学生数学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使教学的起点和切入点难定)和学生难学(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同时,它也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发展区”,是教学的出发点;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发展水平,是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努力创造条件去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提出,在正常情况下,只要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智力的发展和表现,会因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差异而有所差异。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充分发展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该理论指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得到弥补的,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

我们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帮助,从而使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学习速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多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4.美国教育家卡罗尔的理论。卡罗尔指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的 机会,再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将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其特点和基础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使数学教学目标.内容.进度.方法和手段更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5.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理论。赞可夫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他主张要减轻后进生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不急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或让其达到及格水平,要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肯定其进步,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这些也都是数学分层次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此外,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以及中国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等等,也都为数学分层次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国内外分层教学的研究概况及趋势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的方法,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而对“高能儿童”则给予特殊照顾,助长了他们自高自大的骄傲习气.同时,由于分层,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了,易造成社会矛盾,是一种不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得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抨击和反思,产生了要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精英)”的紧迫感,从而恢复了对分层教学的重视,并开展了再实验,再研究,现评价,形成了对分层教学新的研究高潮.经过再研究,教育家们发展儿童之间智力和能力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再加上在高度民主工业化国家高度社会分工需要各式各样具有不同能力,资格和水平的人才.据调查发现,60年代中期,英国的小学存在96%的教师都在分层后的班级里教书.法国政府70年就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次,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70年代~80年代中期,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持赞

成的态度,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产生积极的效果.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分层教学对差生不公平,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根据现有的研究,至今对于分层教学是好是坏的问题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不同教学目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对分层教学的评价有赞有贬.美国的“分层教学”与“小班化”教学,“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但是我国的学校多数是大班额超负荷教学,盲目地照搬国外的分层教学模式确实行不通.因此,在中国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值得探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结果显示其弊大于利,C层学生自尊心受到影响,自信心降低,建议用班内分层制.许多教育网页中刊登有关“分层教学”方面的文章,如刘树仁的《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蒋国平的《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探析》,程桂勤的《关于分层英语教学的报告》,刘少娟等的《突出主体地位 尝试分层推进——英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等.虽然分层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很多专家曾经对此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提出分层教学的概念,并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这些方案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措施。因此对分层教学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是很有必要的.六、课题研究目标(1)近期目标

1.通过高效生态课堂编写的《导学案》,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形成学习小组、进而进行讨论、展示、以及独立完成课堂检测。让学生熟悉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2.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情况,要逐一形成书面档案,以便分层指导。3.开展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实验.撰写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案、案例、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摸索并形成课堂教学模式。(2)远期目标

1.形成本学科各年级实施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方案。

2.树立学生观,探讨在分层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探讨培养学生能力的新途径,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践研

究的基础上,构建并实践总结出较为成功的“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学生展示——针对点拨或必要讲解——当堂检测——总结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提炼出教学实施的基本原理,提出相应教学对策。

3.强化改革创新观念,通过实施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不断研究、分析、总结和发现分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可能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可操作性,不断丰富分层教学的内涵和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努力探索出一套“数学分层教学,异步推进”的有效对策,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4.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树立素质教育观,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特点,要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组织起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有效学习机制,全面推广和实施分层次教学。

七、课题研究内容

高中数学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活动,主要是指立足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自主参与开展,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1.对学生分层的研究

主要探索出对学生分层的科学有效的做法:一是老师怎样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和个性特征等,对学生做出分层,二是怎样让学生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以便更好进步。三是如何获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学生分层应做到老师公正,学生自愿,家长支持。2.对备课分层的研究

一是如何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编制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这是解决好分层次教学的一个关键。

二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准备,如何了解各层次的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如何控制课堂进程,提什么样的问题,让什么样的学生回答等等,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是预计要突破的难点。

3.对授课分层的研究

研究高效生态课堂下各个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探究学习的层次性,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课堂练习的层次,课堂辅导的针对性,总结提升的层次性,如何打

造人人参与,时时参与,并获得最大发展的课堂。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同时完成课程目标。切实贯彻最新发展区域原则。4.对作业分层的研究

总的想法是分层次布置作业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编制出对各个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具有层次性的作业,如:模仿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名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不至于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挫败感和畏惧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但是,具体做法有待进一步完善。5.对学生分层评价的研究

坚持小组评价和个别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小组评价要周周总结,对于表现好的小组,适时予以奖励。对于个人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机制,对C级学生采取表扬性评价,寻找闪光点;对B级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级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紧、谦虚,不断超越自己。研究重点:

1.如何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编制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这是解决好分层次教学的一个关键。

2.研究高效生态课堂下各个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探究学习的层次性,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课堂练习的层次,课堂辅导的针对性,总结提升的层次性。

3.对学生分层评价的研究 预计突破的难点: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通过老师之间的协作,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大大降低。

3.老师控制课堂的能力接受考验,老师的综合业务水平“被迫”提高。课题创新之处: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所有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不仅是指挥者,更是合作者、服务者、帮组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的得到了体现。

3.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过去的课堂,学生不易大面积参与。通过分层次《导学案》的编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人人参与课堂的目标得以实现。

4.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合作讨论中,老师已不再界限学生讨论的答案统一在老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之中,学生的讨论结果也有很多是老师始料未及的,但却是精彩独到的、受学生瞩目和欢迎的,是超越老师和挑战教材的。值得惊喜的是,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很多过去曾是一言不发的同学,很多时候也能产生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奇特的想法,博得师生的刮目相看。

八、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整理,构建高中数学高效生态课堂下的分层教学学习的策略体系和行动方案。

(二)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归纳、反思、修正、完善,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三)经验总结法。针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抽象、概括,总结经验教训,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九、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2.9—2012.10)准备阶段。

①课题组成员组成:鲍建仁、宗静等一批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和骨干教师; ②回顾学校前阶段实施高效生态课堂的基本经验,结合总课题的学习和指导方向,组织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③配备子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软、硬件材料。

(2)第二阶段(2012.10—2013.1)实验阶段。

建立每个组员的资料袋,内容有①集体备课《导学案》,本人上课教案、课件等内容,课后反思记录,组员互相听课的记录,评课记录,个人的心得体会等;②每个组员必须总结每阶段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集体讨论的活动记录;③组员收集案例。每学年进行一次阶段成果展示活动,邀请学校教研室进行评议,同时完成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力争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3)第三阶段(2013.1—2013.6)总结阶段

对课题的结题工作,对各项成果进行终结性评价,编制优秀成果,形成结题总结报告。

十、组织分工

本课题组组成人员分工:

主持人:鲍建仁、宗静(负责研究实施方案的策划、执行和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工作。)

成员:鲍建仁(县教学先进个人,负责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成员:宗静(即优质课执教者,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成员:居岩敏(县教学新秀,负责课题公开课的研究)成员:周长存(县教学新秀,负责课题案例的研究)

十一、资料准备情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必修1、2、3、4、5 选修1—

1、1—

2、2—

1、2—

2、2—

3、4—1 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李炳亭:《杜郎口“旋风”》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郭道胜:《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山西人民出版社

秦荃田:《主体分层,探索创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教育》 巴里斯,爱丽丝著:《培养反思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鲁加才:《<民办高中分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阶段汇报》石岩公学教育研究

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蒋国平:《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探析》、程桂勤:《关于分层英语教学的报告》、刘少娟:《突出主体地位 尝试分层推进——英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第五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中学阶段的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不能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然而,因材施教一直是一个喊得很时髦的口号,鉴于各种主观及客观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2. 分层教学的实施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对学生进行分组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便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进行测验,然后按照学生的测验成绩将各班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我在分组时便是这样对学生讲的,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我还用了另一种说法,就是A组为铜牌组,B组为银牌组,C组为金牌组。这样学生即使分在了A组也不会有什么自卑感。同时我对学生说,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

2.2分层备课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2.3分层授课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点象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的课室上课,因此,课堂教学时如何进行便是一个问题。以高二代数《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为例,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给全班学生复习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之后,我便给学生讲解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题策略,便是将不等式进行转化,然后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这时,我对不同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如下不同的要求。

我对全班同学说,在今天的例子中,例1和例2是教材中的例题,对A组的同学必须作出要求,用另外的话说,也就是A组的同学对例1和例2必须切实掌握:

例1 解不等式(见数学教材P23例3)。

例2 解不等式(见教材P23例4)。

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我给A组的学生指出,对于指数不等式,我们首先要看能否将它们化为底数相同的不等式,然后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出指数间的关系。对于对数不等式,特别地给学生强调,对数的真数为正数这一条件,然后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将其转化。

对于B组的同学,我除要求它们掌握A组的例题外,还要求它们掌握例3这种较为复杂一点的指数不等式问题。

例3 解不等式。

我首先引导B组的同学分析例3中数字间的关系,9=32,4=22,6=2×3,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在讲例3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将其变形为,然后可以假定A= 用换元法将 解出,最后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出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对C组的同学我除了要求他们掌握B组的问题外,对C组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我讲了例4,要求C组的同学切实掌握例4的解题思路及能力要求。

例4 解不等式。

在解这个不等式的过程中,用到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还用到了数学方法中的换元法,更为重要的是,例4中含有参数a,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例4是培养优秀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好例题。

由于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对各组同学的具体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的内容,学生便不会出现因听不懂例题的内容而在课课上睡觉现象。

2.4分层作业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在对学生实施分层上课后对作业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还是以《解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为例,我是这样对学生布置作业的:

A组作业:解下列不等式:

(1)

(2).(3)

(4).B组作业:

1解下列不等式:

(1)

(2).(3).(4)

2.求不等式 在(0,1)上的解集.3.求函数 的定义域.C组作业:

1.同B组1(1);

2.同B组2题;

3.同B组3题;

4.解不等式

5.解不等式

2.5分层辅导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后,在课外的辅导方面我采用了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进行学习辅导,即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的办法是,我课外直接对C组的同学进行辅导,B组的同学由C组的同学进行辅导,A组的同学由B组的同学进行辅导,这样,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我对学生说,自己会做题还不表示你真正弄懂了一道题,只有你能讲解后别人能听懂则说明你自己真正懂了。另外,我给学生说,你们都是老师的助手,你们之间的相互辅导实际上也是在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两个班有一百多名学生,全靠老师一个人是照顾不过来的,更何况我在学校行政事务方面的工作无很多。作为办公室主任,我在学校还担任了学校行政办公室的全部工作,此外我还担任了学校的会计工作。事情之多是可想而知的,给学生讲明了这样道理,学生都极为配合我和支持我的工作。

2.6分层测验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我自从采用分层教学后,对学生的测验采用A、B、C三套不同的试卷,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测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即A组的同学可以选择B组的试卷,同样,B组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组的试卷。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的降到下一个小组。

2. 收获与体会

我们学校是一个有近1500名学生,100多名教师,31个教学班的大校,我是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担任学校办公室的全部工作,同时担任高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此外还担任学校会计的工作。工作之多可想而知,自从我采用分层教学之后,我教得极为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在全年级的六个教学班中名列前茅。我是在高一上学期中期考试后由于原数学教师的工作原因而接手的,我接手的是高一(3)、(4)班两个班的数学课。当时年级学生在学校中期考试中的情况如下表所示(考试由学校交叉命题,交叉阅卷,任课教师在学生分数出来前均不接触本级学生的试卷):

班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平均分 52.2 48.5 45.7 48.3 50.2 53.9 及格率 55% 50% 47% 49.5% 52% 58% 优秀率 19% 15% 10% 12% 17% 20% 综合名次 2 4 6 5 3 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我接手前学生的成绩分别为年级的第四名及第六名。

之后又通过半年多的教学,在高一学年结束时由市教委教研室统一命题,全市统一考试及阅卷,学生的考试成绩为:

班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平均分 54.1 50.0 55.2 58.4 47.4 49.7 及格率 52% 48% 54% 60% 40% 42% 优秀率 30% 29% 33% 40% 20% 23% 综合名次 3 4 2 1 6 5

通过以上的统计不难看出,尽管我采用分层教学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但是学生的进步是显著的,此外,在全国希望杯数学邀请赛中,我所教班级有一个学生获全年级唯一一个全国三等奖。我在学校担任的工作相当于三个人的工作量(并没有多拿一分钱的工资和奖金),有老师和我开玩笑说我是能者多劳,其实真正使我受益的是我对学生采用了分层教学,并且很多工作都由学生帮我完成了。

总结分层教学中的一些得失,我有如下一些体会: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实教落到了实处。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低差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分组的过程中以A、B、C组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课堂上,某些A组的同学能听懂一些B组的内容,B组的一些同学能听懂一些C组的内容,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在辅导的过程中,让C组的同学辅导B组同学,B组同学辅导A组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责,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它教学方面的工作。

(5)使用分层教学,在测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试卷,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测验成绩过低而抬不起头,不少同学都愿意选择上一个小组的试题以显示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由于分组的情况将随时因学生的成绩而改变,C组的同学不愿降到B、A组去,同时A、B组的同学又希望能升到C组来,这样便将竞争机制引入到了教学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因而学习的提高也较快。

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笔者对分层教学的有关理论及实践仍在探索之中,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加入到分层教学的实验中来。

下载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数学双主循环课堂下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五篇材料)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 佳县中学 刘艳萍 一、“分层教学”概述 本文所述的分层教学, 是指在班级内部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相适应的, 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

    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湖北省江陵县实验高级中学 潘芝忠 范启智 邮政编码434100 摘 要: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体现了实施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保证了面向全......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思考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思考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个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互动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调配潜在的教学资源,能够......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分层教学方法即是该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其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但是近年来关于该分层教学讨论多数是集中于理论,在实践操......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分层教学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分层教学 摘 要:受个体差异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接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不能指望用同一种教学手段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从......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和体会范文合集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内容摘要: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

    谈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与“双主互动”教学的结合

    谈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与“双主互动”教学的结合 - 1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先后达到目标要求。 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 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

    完美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案例

    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完美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案例 榆林市子洲县第三中学 姜 虎 摘 要:本课题以学生、教师发展为本,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探索、实践为手段,充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