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作文]作文教学论文[范文]
生活与语文共舞,阅读与写作齐飞
————浅谈写作教学
无棣县海丰街道中心小学
于金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甚至可称作是半壁江山,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健康情感、高雅情趣、张扬个性的重要阵地。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许多学生认为“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于是作文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内容上东拼西凑,思维上移花接木,经验上修残补缺。究其原因是题材狭窄陈旧,内容空洞无物,缺少个性展示,而其实质是生活经验的匮乏。对此我采取的对策是:
一、教给学生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地方法,这是学生作文的“源”,也是学生作文外的工夫。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一景、一物、一画面,如果用独特的目光去审视,就能读出全新的意境,就会有超常的发现,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写作的素材,而是他们往往忽视了生活中的金矿石。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设计、升华生活,叙写、演绎生活,教师要目中有人,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实体,鼓励他们自由地观察、思考、表达,即使幼稚、肤浅,相信它也是真诚的、美好的,如同带露的鲜花。
从源头抓起,教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丰富学生的“内存”,正如叶圣陶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
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慧于内秀于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把阅读延伸到课外,要指导阅读方法,略读、精读、选读、研读,可针对阅读内容的特点及阅读要求,进行选择,并指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营养,比如,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的刻画等的方法,领会语言魅力等。学生只有不断增加阅读量,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才能形成更丰富的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必须指导学生将读与写结合,将读写与自己的生活结合,只读不写难以将读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营养,只写不读难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与写作水平;让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让学生畅游书海,与经典为友,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写作水平。
三、自由写作,培养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一般是在两节作文课内,学生按习作题目的要求,在课堂上冥思苦想,凭脑子里原有的素材加工组合,实在没有素材就借用平时见过的范文改头换面。在整个作文过程中,学生处于“要我作文”的被动状态,再加上命题作文的条条框框,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层层束缚,往往使得学生作文出现一个共同毛病:酸文矫情,为文造情。作文中不见了人,不见了人的真实感情,不见了人性的真实存在。所以教师应拆除作文的条条框框,使其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为学生写作创设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放飞他们的思想,让他们随意、轻松,快乐地写作。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同样特别强烈,他们多么想做一个发现者,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告诉别人,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因此,班内可设置“小小展示台”,学生完成的习作都可以展示出来。当自己的文章“上墙”后,小作者就是全班的焦点,他的心里充满了自豪和期待,渴望听到大家的赞美。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展示自己的作文,也可以当当“小老师”,为展示的作文写评语。这时的写作就不再是老师“要我作文”,而是“我要作文”了。兴趣有了,学生对作文那种抵触心理以及畏难情绪自然土崩瓦解。
四、仿写必不可少
学生生活阅历与生活体验较少,很难写出情节动人,说理深刻的文章,仿写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学生视野开阔,思路流畅,既继承了别人,又丰富了自我,由此,仿写就成为提高作文水平极有利的途径之一。仿写的样板范文是学生仿写的样板。范文的选择,教师要独具慧眼。要选择有亮点、特别出彩而又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文章。它可以是教材内的课文,也可以是班级学生或者同龄人的优秀习作,也可以是课外的名家名作,还可以是教师的下水文。仿写可以从多角度入手,既可以对整篇文章的全面仿写,即对范文的立意、情节、技
巧、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模仿,也可以对范文的局部仿写,即对文章的某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某个方面进行模仿。笔者认为,在作文打着“自由、创新、个性”的旗帜的今天,遵循传统教法——“仿写”仍不失为一个好点子:用阅读中的收益来指导写作,并在写作实践中巩固阅读的收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来自于生活的积累。叶圣陶在《答章熊的信》中说:“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不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和写似技能而又非技能。”作文就是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做人。只有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才能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住歙张”的境界。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示真实的自我,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
第二篇:中学作文教学论文(模版)
中学作文教学论文
生活中不可能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有意义的也往往不尽在于事情的大小。中学生作文更是如此,平凡小事应该是文章选材的主体。但如果不注意阐发其意义,写生活小事就容易琐屑,显得没有品位,也缺乏典型性。
我们要想能够创造性地阐发,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充沛的感情。
到过浙江温州梅雨潭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梅雨潭和梅雨瀑都是比较一般的景致,可在朱自清笔下却充满着诱人的神光和色彩,这不是朱先生看走了眼,也不是他故意夸张,以取得什么功利效应。我们从《绿》中可以发现,作者完全是在寄寓自己至真至纯的情感,他把自己丰富的情用梅雨潭作为载体表现了出来。所以在他的眼里,似乎平常的梅雨潭也显得那么美。一个对生活充满真情的人,他就能比别人更多地发现更深地体味生活的真谛。
第二,要有丰富的想像能力。
面对普普通通生活在华北平原上的白杨树,茅盾先生展开了丰富又很自然的想像,使白杨树变得令人崇敬。杨朔笔下的蜜蜂也飞进了想像的王国,作者在为温饱需要而劳作的小动物身上融入了一种社会道德和价值。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给平凡的小事赋予崇高的理念,只要是揭示事物的一定道理,就应该被认为是阐发出了意义。比如有一篇教师的下水作文写的是一件极细小的事:第一次给新生上课时喊起立,发现有一个学生没站起来,就严肃地叫他起来,可这个学生却说“老师,我已经起立了”,原来这个学生个头很矮。教师知道后,为自己简单的工作方法而内疚,他最后由此而生发了一个普通的然而深入人心的感受--要减少无意伤害。第三,要有高品位的追求。
一个普通的车夫,在鄙视劳动者的眼里,肯定是不屑一顾的,但在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却阐发了一个伟大的人格。一个平凡的教师,在许多人的心中可能没有立锥之地,但在魏巍笔下却显得那么可爱和富有光彩。心直则笔端,文如其人,要想揭示生活的亮点,就需要中学生努力培养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第四,要有敏锐的感悟能力。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六七百万字的杂文,阐发事理力透纸背,被称为匕首和投枪,但其选材多为平凡小事。也正是因为这些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为多数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让鲁迅先生给揭示出来了以后,才更让人共鸣,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讲了这些要求以后,关键还是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而要想在作文中,从平凡小事中发别人所未发,不妨尝试使用以下几种思考的方法。
一是双向转化法。
所谓双向转化法,就是要化消极为积极,化退为进,化失为得,等等。也就是哲学中讲的要学会发展联系地看问题,甚至还带点禅道。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由于受“力”、“志”、“物”等的影响,没有游到极处,可谓一失,但他由此生发开去,写出了“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的至理名言,历来为人传诵。同是宋代的苏轼,登庐山时,云雾缭绕,不能尽兴,但他却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大彻大悟。《雨中登泰山》,本来想看日出,可天公不作美,作者一转化,却写出了“独得之乐”,也独具匠心。1998年在写战胜脆弱时,有一考生撇开了许多考生诅咒苦难的大众思路,立意为“感谢苦难”,她说,是苦难教会了她生活的道理,让人耳目一新。
二是宽大为怀法。
严格来讲,这种方法仍然偏重指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观点。面对纷杂的社会现实,不要过分去苛求,而顺着生活的纹理去推想,更能产生原汁原味的感受。尽管这些小事可能不是原先预想到的,或者说是自己所不乐意接受的,但起点波澜,更引人入胜。曾有一篇文章,作者写到雁荡山旅游,行程很紧张,只一天半。按道理讲,雁荡山“天下奇秀”,至少要看个三五天,一道去的许多人唉声叹气,埋怨时间太紧张,可文章由此而得出这样一个观点:景点是不能看透、不能看破的。假如时间长一点,你把每个角落都看个够,你可能收获就更小了。只看一角,既领悟了山的风采,更增加了神往之感,而一个人每到一处,总增加对一处的向往,这不是旅游最大的收获吗?这也是生活的最大收获。假如每到一处都厌一处,这还怎么了得。你宽容生活,不怨天不尤人,可能不期之获更多。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获奖的感受》。他说,学校举行书法比赛,许多同学心怯不参加。而他呢,觉得重在参与,但同时又认真准备,结果,获得一等奖。他说“不期之获更让人喜悦,那种没有付出,就想收获,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真是很有道理。
三是对比衬托法。
有对比,就会有发现。通过对比,往往能使所表达的意义更为突出,也更能显示出事物的内涵来。有一篇作文写自己的父亲出海打鱼,他天天盼着爸爸能带回满舱的美味,但一个月过去了,其间又遇到了台风,他和妈妈每天去到海边等呀等,但总未见其归来,作文写道:“我不期望爸爸满载而归,只希望爸爸平安回家。”另一篇写“手帕”的文章,也是用的这种方法。现在都时兴用餐巾纸,很少有人用手帕了,他就由此而想到手帕曾是传情之物,手帕曾是沟通朋友间误会的桥梁,写的很美,也很耐人寻味,文章题目叫做《你能给我一块手帕吗》。丁玲访问韩国釜山时曾钦佩那里街道的整洁,她是用假想去作对比的。她说:“釜山的街,实在干净,干净得让人不忍心从上面走过。”略有夸张,但表达很入人心。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中,描绘黄土高原上平凡、平淡的景物壮美动人,以致引起许多国统区的青年千方百计地奔到那里,其对比衬托和略显夸张的方法用得就十分突出,特别是每个场景之间的阐发更令人心灵震撼。
阐发意义主要是要把所叙述描写的平凡小事找到本义或本体,一件事情寓含的意义往往是各方面的,也就是要能“横看成岭侧成峰”。要选好角度,找好立足点,只要养成勤思、善思的习惯和品质,就能从事物中提取出妙言佳句来.
第三篇:中学作文教学探讨论文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爱上作文
很多学生反映,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要么枯燥、乏味,要么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完全提不起写作的兴趣。这样的作文怎么能燃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呢?这个时候,多媒体教学就成为了帮助学生爱上作文课的良好手段。学生爱上作文的关键是能够从生活到作文,用作文描述生活,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到学生的作文中去。为了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教师应该积极寻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手段,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正适合了这种要求。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思维,而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提供的是形象思维。这就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利用这些先进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靠我们这些耕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精通多媒体教学。展示作文教学目标、作文题目等传统的作文教学对学生来说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多媒体就不一样,多媒体课件画面色彩鲜明,还可以带有音乐等,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调动自己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将某一个作文的题目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二、评价参与式
我们教师总是抱怨,作文批阅的量太大,而且,学生也不好好看评语,所以,教师费了好大的力气批改的作文,学生并不认真看。这看起来,学生太不尊敬教师的劳动成果了,其实,如果我们教师让学生也参与到获取成果中来,他们肯定就不会不珍惜自己的劳动了。教师亲自批改一组学生的作业,那么,班级作文情况基本就了解了,剩下的,就可以让学生互相批改了。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到评价中。那么,讲评课上,学生动起来了,就更有感觉,更有见解。另外,应特别表扬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肯定他们,给他们信心,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想在教学中释放自己,激发学生,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这个兴趣可以通过限时演讲的方式来培养。教者在语文课上安排三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口头演讲,这种说的训练既能锻炼口才,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坚持,定会对作文训练产生积极影响。因为这些口头表述的内容日积月累,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除此以外,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比如,演讲比赛、写社会调查报告。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社会调查报告让他们学会思考生活中的问题,观察一下社会上的现象,然后去调动他们写作文的一些兴趣和积极性。
四、课内作文与课外积累相结合所谓课内作文是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写作文,课内作文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在课内作文上主要是完成教师的课程任务,所谓课外积累是指在课下的生活中、大自然中、业余生活中,还有时事政治上积累素材,并及时地练笔,加上自己积极的思考,加上自己的润色把这些素材加工成一篇篇美味的小文章。让学生写出好作文,课内、课外就要同样重视,不能厚此薄彼。既要努力让学生课外积累深厚,使写作内容更充实。又要教会学生课堂作文技巧。
五、灵活的评价尺度
评价学生作文时,不要简单地用优秀、及格、差等来评价,而是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来给予评价。对于作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只要他们做到文通自顺,就要及时地给予表扬,肯定他们在作文成绩上的进步,让他们燃起对作文的兴趣;而对作文基础比较好、文采思维比较强的学生,则相对而言要求严格一些,让他们文思更加敏捷。
六、集思广益,让每个人在“错误”中成长
有的学生写的作文很差劲,教师在批改回来的时候,只写上个批语然后让学生自己去修改,这样发下来之后,学生只是看过之后就放到一边了。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可以发动全班学生来对这篇作文来进行修改,让他们发现作文中的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但是,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公开这一学生的名字,避免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通过实际操作情况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技巧是非常有效的,值得我们一试。总而言之,我觉得作文教学,从课前预设到课后评价都要我们开动脑筋,琢磨方法。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见成效。
第四篇: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精)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收藏本文章
众所周知,作文在中学语文里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合称“三大板块”,地位极其重要。作文是衡量中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的写作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作文教学。提起中学生作文,社会上颇多批评,普遍认为“写作水平低”、“不会写东西”。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难教,教了这么多年,也还解决不了“作文难”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感到难写,每次教师一出题布置,学生们便望题兴叹,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材料,无话可说,没什么可写的。“生活中每天无非是吃饭睡觉”。所以他们的作文或东拼西凑,没有中心;或文不对题,词不达意;或表达能力差,重复罗嗦;或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等等,毛病极多。那么,针对上述现象,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从自已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一些粗浅的看法。1全面、正确地理解作文教学内容不能忽视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提到中学作文教学,人们习惯上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如何让学生写出既会议论,又会抒情、描写的优秀文章来。一会是《日出》,一会又是《雨后》,题目常新,写法要求又十分讲究。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文学文体的能力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把中学作文教学理解为仅此而已,或仅重此而已,那就片面了。当前社会上对中学作文教学有看法,认为中学生写作能力差,不会写东西,我们可以理解。因为这主要是就应用文体的写作而言,并不是批评中学生不会抒情、议论、描写。确实,一些学生高中毕业了,连一封信、一份报告、一个通知、一次总结也写不好,这是并不奇怪的。这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偏重文学文体的训练,忽略了应用文体的训练有关。就拿高考作文来说,从1951 年开始高考以来,至2001 年50年间,除开“文革”&“ 年停考,#” 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只有1/5与应用文体有关,其中又以书信为多。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围绕着高考、中考运转的中学作文教学,自然也就偏重文学文体的训练,而忽视了应用文体的写作。出版社一批一批地推出《中学生写人》、《中学生写物》、《中学生写情》、《中学生写景》等作文丛书,而有关应用文体写作的书籍,则难以寻觅。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也是仅重视文学体裁课文的分析、讲解,觉得这些课文才有东西可讲,有内容可“挖”能讲出水平来。对应用文体的课文,则觉得枯燥无味,教学中简单应付了事。作文教学中,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指导、介绍,而对应用文体的指导则缺乏兴趣。在这种偏重中,中学生的应用文体写作能力难以得到系统的培养和提高。从当前社会的发展来看,学生毕业后出到社会,应用得最多的还是应用文体。从事文学创作、当作家的毕竟是极少数。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只理解为文学写作能力,而应该包含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我们在提到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我们学习写作,为了应用的是多数,为了抒情的是少数。因而,在中学课文教学中,必须纠正那种只重文学文体的教学,不重应用文体的教学,以及在作文教学中只重文学文体的写作,不重应用文体的训练的片面做法。只有两者并重,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喜欢上《背影》、《荷塘月色》这一类优秀散文,教师有说头,学生有听头。上完课后教师紧跟着布置作文题《我的父亲》(从一个侧面去描写)、《校园月色》等。学生经过熟读范文,仿写范文,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作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既巩固了知识又及时的化知识为能力。这种教学是值得肯定的。在教学应用文体中,我们也应这样去做。如教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按一般的教法,很容易上成一堂工艺介绍课,学生学完后,只明白了景泰蓝制作的过程和工序。如果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写复杂说明文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融会贯通、掌握说明复杂事物的写法。我曾尝试过,在教完本文后,要求学生模仿景泰蓝制作的“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六道工序,按工序有详有略的介绍、说明方法,写一篇《米花糖的制作》的说明文。这是考虑到当地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有打糯米饼、做米花糖的习惯,学生们对米花糖如何制作都很熟悉。结果学生大多按米花糖的制作过程,分为“选米、炒米、熬糖、淋浆、切块”等五道工序来写,重点写了炒米,淋浆的过程。文章结构清楚、语言流畅、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写得比以往的作文都好。对学习课文、作文也有了兴
趣。!“ 改变对中学生生活的片面看法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当前,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学生作文水平低、能力差,是他们的生活内容所造成的。中学生生活面窄,环境单调,每天就是上课、下课、背记知识。接触的是老师、同学、父母,来来往往就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饭堂)。因此,他们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无情可表,无物可状。硬要写出来,也只能是些情意虚假、矫揉造作的东西。显然,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这除了反映一些人们把中学生写作能力只单纯认定为文学文体的写作能力,而忽略了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外,也表明了这些人对中学生生活、对中学生作文应达到一个什么水平的错误认识。到处有生活,到处有艺术。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学生的生活当然没有成年人的社会生活那么复杂、多姿多彩,但它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激荡着阵阵的浪花,也是绚丽动人的,并非是无啥可写的。只要中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去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去积累写作的素材,就一定能把作文写得鲜活而有生气。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中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如在教《背影》时,指出这篇课文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是作者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四次背影细致观察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人物,抓住特征,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又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叶圣陶深入实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描写、说明事物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注意观察,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找出素材,而绝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了。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培养中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生活中处处有闪光的东西,到处有值得我们写作的素材。关键是否能发现它们、捕捉它们。中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还较低,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这种能力。例如,去年三月份,正值我国学雷锋月。我所教班级有一位学生在周记里写到,她周末坐公共汽车上街,一路上,都看到车上不时有青年人、中小学生主动让位给老年人坐,心里挺感动。我便以此为例,在班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这虽是一件平常小事,发生在我们邕城,却说明了这种尊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又像三月春风一样吹绿了祖国大地,是对某些认为“雷锋已经出国了”、“雷锋已经过时了”的错误观点的有力反驳。事情虽普通,意义却深远重大。并让班里学生以此为题,布置作文,题目定为《谁说雷锋出国了》、《从一件小事看到⋯⋯》、《三月春风绿邕城》等等,让学生合理想象自由发挥。由此可见,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处处都有可写的内容。“文章本天成”,信手拈来皆成篇。!” 作文教学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搞好作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但有些教师将作文教学视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整个学期就抓那么几次堂上作文。堂上布置或大作文、小作文、指导时或这要求、那要求,弄得学生战战兢兢、无所适从,这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我认为,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重视作文教学外,还必须坚持让学生多读、多练,同时采取多种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首先,要求学生多读。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阅读是作文的主流,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阅读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的语言的崇拜。”(苏霍姆林基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养成学生经常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每学年课外阅读!# $ 本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作文“引流”。同时指导学生写“阅读作文”,如摘录精采片段,根据原文编写故事,写文章提要,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这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又让学生练笔,一举两得。使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如我在上了初中语文第三册的《我的信念》一文后,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居里夫人传》、《一个无尚荣光的女人》等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女性的事迹,培养写作兴趣。并随后布置他们写读后感,进行读写结合。其次,养成学生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日记是应用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是一种“道德长跑”(魏书生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收益无穷。每天晚上,做完所有作业,复习、预习好功课,记一记当天的一些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哪怕是写写与父母吃饭闲聊时的三言两语、举止神态,也是好的。写日记、周记让学生感到自然、实在,有话可说,有情
可抒,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训练了学生用书面语准确、流畅地转换口头语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再次,每周让学生抄一篇好文章。我每周都布置学生抄一篇课本外的优秀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长期坚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既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也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拓宽了写作视野,提供了写作素材,又达到了练习书法的作用,实在是收益无穷。此外,如鼓励中学生为班上墙报、校广播站写稿,帮身边的亲朋好友写信、写报告、写申诉等,都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010款雪佛兰大黄蜂
学酒永远都不晚
新飞度
第五篇:作文教学论文
先学后教,学以致用,能力培养
——“先学后教”模式在语文阅读课拓展环节的应用
王月清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定学,以学促教。我认为语文阅读课的“先学后教”不只限于基础知识掌握,文本的阅读分析理解这一环节,如果在“拓展表达学致用”这一环节用先学后教的模式,效果非常理想。因此我试探着,在语文阅读教学拓展这一环节把阅读中积累的技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加强仿写练习,培养学生写作方面的多个能力,很有必要。
一、散文阅读课中的“先学后教,学以致用”
在散文阅读课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又对文本有了很好的解读,又掌握了本文的写作特点,且学生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共鸣时,是教学生写作的很好的契机,这时教师的教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时应教给学生如何用恰当的表现方法把文本与自己的生活及情感联系起来。这个环节也就是把学生阅读过程中学习积累到的经验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写作学习结合起来,进而积累写作经验,培养写作能力。再者,刘勰《文心雕龙》也曾说过“为情而造文”“情能生文”,可见,写作通常情况是在有了写作的欲望,有了写作的激情时才能写出好文章,可是作文课上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很难激发出来。而阅读课中的拓展仿写先学后教则能及时地把学生在阅读中沉淀出的情感及写作技巧迁移到学生的写作中,趁学生激情闪现又明白了一种写作技巧时经老师点拨(教师的教),马上动笔仿写,这样学生不仅乐写,且能写出好文章,又能掌握写作技巧。
例如七年级学习了《合欢树》后,学生明白了史铁生用“合欢树”象征母亲,象征母爱,这样就把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把母亲和母爱衬托得很美,此时教师的教应把前一阶段的学与后一阶段写作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写作欲激发出来,帮学生打开思路,如何用上所学到的写作技巧。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八年级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后,学生明白了文化的内涵,也懂得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的道理”,我让学生仿照汪曾祺的笔法及文章的结构特点写《无极文化》。学生写作很有热情,作文很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在学习了《五柳先生传》后,我让学生用文言文为自己或他人写一个自传,学生也写得有模有样。在学习《陋室铭》后,赵晗的文在七班传诵了好长时间。“《游山铭》 山不在名,秀美便行,天不在晴,无阴霾则灵。斯是青山,有吾不同。未见隐者庐,不闻仙者声。山重疑无路,柳暗伴花明。可以观松鼠,拍山景。无学习之烦心,无篮球之劳形。身后无山陌,前方阡不通,晗呼曰“路在何方?”
故先学后教,尤其是在学生学习了文本后拓展这一环节的及时恰切地教,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很有帮助!
二、现代诗歌赏析课中的“先学后教,学以致用”
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思维敏捷,想像丰富,很乐意写诗。诗歌想像丰富,讲究意像和意境美,用字精练,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我认为学习写诗能发散思维,培养想像力,精炼并美化语言。在现代诗歌
学习赏析中,我在学生完成赏析的这一环节后,经常教学生学习写现代诗的写作,通过教师的教,则能把学生赏析这一阶段的学与诗歌写作的学习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效果比作文课的学习效果好得多,也有趣得多。例如在七、八年级时教学任务不重,在学习诗歌单元时,每学完一首现代诗,我都留下10分钟时间,让学生仿写一首诗,且要求很宽泛,不限行数,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即可。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高,不管学习基础如何,都能写上几行,诗写完后,小组互相交换阅读,学生写得有激情,读得也是不亦乐乎。例如学完《乡愁》后七班学生刘羽柔的《乡情》写得非常感人。“我是在蓝天翱翔的风筝,故乡是那长长的引线,一边牵着我的依恋,一边放飞着成长的梦幻。我是银杏树上那迎风翻飞的蝴蝶,故乡是那虬曲盘旋的根,一边放飞着我的歌声,一边给我提供生命的养分„„”
三、古诗词赏析课中的“先学后教,学以致用”
在学生学习积累了一些词,明白了词牌的内含及词的格律后,又认识到了与写诗相比较,填词要容易些。所以在学生赏析完词以后,老师三言两语的教,让学习用词牌写自己的生活,学生会感到新颖,很有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填词要挑选词中的小令,如《如梦令》《相见欢》《浣溪沙》《破阵子》等。学填词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只填句子,不限平仄,这样填起来容易些。第二阶段,可以让学生背过几个词谱,按平仄韵脚来填,例如《破阵子》的词谱是: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平(韵)。
这时看起来难度好像大了,为了降低难度,我就让学生把第一阶段所填的词,根据平仄换字即可。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写作过程既保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无形之中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这一学期,在学习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后,在拓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当堂以《破阵子》为词牌,自拟题目写一首词。七班海淼的是《破阵子·怀故人》:楼外水声淙淙,却道灯火多情。暗香难觅烟朦胧,琴声和鸣难再逢,碎眸锁憔容。萧萧雨牵旧梦,微叹曲散人终,画意诗情谁与共?
赵晗词是:《破阵子·为赵晗赋壮词以寄之》:早起大背单词,午夜怒解乘方。三春秋已觉渐尽,十冬夏不负寒窗。学海尚未央。才美自会外现,千里何需张扬。掌控乾坤效诸葛,气吞山河念魏王。六月现辉煌。
这节课在这两个同学的带领下,同学们的争相读自己写的词,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且好词连连!
四、先学后教,能力迁移
阅读课和诗词赏析课中的先学后教,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则会把这一阶段培养的能力不自觉地运用到阅读课中的小作文与大作文中。在学习《伟大的悲剧》时,结尾拓展题是让学生对英雄们说几句话,八班学生兰凯是这样写的:为理想,肩负人类使命登上茫茫冰川;梦破灭,心沮丧,为他人见证辉煌;踏归途,遇暴
雪,生还希望渺茫;心昂扬,勇对死神,不惧死亡;永不忘,英雄精神,高尚辉煌!同学们听完后不由自主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还有一次写作文《一路同行》,有个同学开头结尾就是词的语言,和辄押韵,很美。开头:“人生路漫长,回头望,尽是沧桑;足迹坚强,数过往,可曾彷徨?整理行囊,才发现,你们在身旁;一路同行,携起手,点亮希望。”结尾:“人生路茫茫,心昂扬,不惧阻挡;足迹闪光,撒汗水,不再彷徨;背后行囊,叮当作响,你们在身旁;一路同行,伴随我,谱写人生华章!”
所以,我认为初中阶段阅读课和赏析课中拓展这一环节的的先学后教,把阅读赏析与学生学习仿写结合起来,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好形式,也给了学生学习写作的一支拐杖,学生是在仿写中摸索,在仿写中领悟,最后必会走上写作的自由之路,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