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时间:2019-05-13 01:3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第一篇: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A.博比特

C.查特斯

2.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B)A.相关化 C.融合化

3.“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A.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B.实践兴趣

D.建构兴趣 B.专门化 D.广域化

B.麦克尼尔

D.波特

4.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C)A.“基础教养论” C.“最近发展区”

B.“中间语言”

D.“居室教育学”

5.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B)A.《教学的艺术》 C.《实验教学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6.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D)A.明了阶段 C.系统阶段

B.联合阶段

D.方法阶段

7.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C)A.福禄贝尔 C.裴斯泰洛齐

B.奥苏贝尔

D.拉特克

8.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是(D)A.赞科夫 C.瓦根舍因

B.皮亚杰 D.布鲁纳

第 1 页、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

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 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10.“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C)A.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D.行为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B)A.主动适应论 B.被动适应论

C.相互作用论

D.超越论

1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A.探究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

C.社会性学习

D.接受性学习

13.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C)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B.有意学习、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C)A.引领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5.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呈示 B.示范

C.展示

D.口述

16.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C)A.学术性和逻辑性 B.顺序性与重复性 C.连续性与顺序性

D.逻辑性与一致性

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人本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C)

第 2 页

B)、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C)A.微型课程 C.轮形课程

B.STS课程

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0.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C)A.美国 C.德国

B.英国

D.法国

21.“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这一观点属于

(A)A.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22.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D)A.杜威

C.鲍尔斯和金蒂斯

B.克伯屈 D.杰克逊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D.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23.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C)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

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过程的是(D)A.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

B.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B)A.描述 C.测验或测量

B.心理建构

D.判断

26.“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C)A.差别模式 C.回应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D)A.学校材料 C.师生的经验

B.学校文化

D.符号表征

28.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当前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是(C)A.以提高质量为主,以平等为辅

B.以平等为主,以提高质量为辅

第 3 页、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 D.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9.“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B)A.利益关系问题 C.文化关系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D.法律关系问题

30.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C)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结构部分表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设置方案,内容如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

第 4 页、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设置方案的理由。

第 5 页

第二篇: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B)1-3

A.《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编制》

B.《课程》 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B)1-10 A.《潜在课程论》 C.《现代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B)1-17 A.教师 C.教材

B.学生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B)1-26 A.《普通教育学》 C.《教育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A)1-40 A.教学的教育性 C.教学的循序渐进

B.教学的直观性 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B)1-56 A.古德莱德 C.斯腾豪斯

B.艾斯纳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2-77 A.确定教育目标 C.组织教育经验

B.选择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B)2-94 A.接受学习C.有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B)2-104 A.上位学习C.并列学习

B.下位学习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B)2-111 A.发现式学习C.合作学习

B.讲解式教学 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A)2-128 A.一般发展 C.全面发展

B.特殊发展 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D)2-138 A.创造性发展 C.人格的完善

B.潜能的发挥 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B)3-166 A.技术理性 C.解放理性

B.实践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D)4-198 A.示范 C.展示

B.显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C)2-95 A.奥苏贝尔 C.布鲁纳

B.赞科夫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B)5-211 A.课程要素 C.课程结构

B.课程组织 D.课程目标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A)5-212 A.连续性 C.整合性

B.顺序性 D.螺旋性

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D)5-215

A.要素课程 C.经验课程

B.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A)5-245 A.直线式课程 C.显性课程

B.螺旋式课程 D.隐性课程

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D)5-263 A.道尔顿计划 C.先行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D.凯勒计划

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B)6-271 A.课程计划 C.课程实施

B.课程变革 D.课程采用

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C)6-274 A.拒绝取向 C.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C)7-310 A.目标本位评价 C.形成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A)7-311 A.效果评价 C.质的评价

B.内在评价 D.量的评价

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B)8-333 A.课程开发范式 C.课程反思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D.课程发展范式

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D)8-335 A.文化性 C.多元性

B.国际性 D.民族性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C)8-341 A.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D.个人课程

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B)8-351 A.理性知识 C.感性知识

B.结构性知识 D.非结构性知识

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8-353 A.情境教学 C.灌输教学

B.支架式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B)5-220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C.批判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8-339 答:

主体教育观有两个基本内涵:

(1)人是主体,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即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之间自然是交互主体的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的持续交往而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这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内在价值;

(2)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走出科学世界疆域的教育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去感受并建构生活世界中那种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2-129 答:

赞科夫新体系的教学论原则是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这主要包括如下五条: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5-218 答:

“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这种课程形态是课程内容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

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学术性、结构性、专门性。学术中心课程不仅尊重了学术逻辑,而且积极吸收了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所倡导的经验课程的积极因素——发展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学术中心课程就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这就使学科课程发展到新的阶段。

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5-2

53答:

隐性课程特点有:

(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2)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3)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4)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8-346 答:

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对客观主义的根本超越。建构主义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

(2)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

(3)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我们依赖于共享的或协商的意义,这些意义在本质上是合作产生的,而不是依靠权威或经过操纵而产生的。

(4)就科学的性质而言,科学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像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念的过滤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2-97 答:

(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教学并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同时获得知识、获得探究的途径和态度。

(2)注重直觉思维。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直觉思维。布鲁纳认为,与分析思维一逻辑思维不同,直觉思维并不依据已经严格规定好了的步骤进行,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

(3)注重内部动机。推进这种真正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必须是在学习本身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即内部动机。

(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对提取信息有很大影响。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他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5-219,5-227,5-229 答:

学科课程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特征:

(1)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2)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

(1)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基点),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2)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3)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4)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是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是人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心理经验与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说,它所反映的是人与文化、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之间的关系。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意味着在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究方面作出了突破。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4-205

38.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说。“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

该案例运用了自主型教学方法。其内涵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的“自我活动性”、“自主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教师当然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与帮助,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活动更加健康地进行,而不是要用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研究表明,只要运用恰当,自主型教学方法会获得种种积极效果。(1)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

(2)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3)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在经常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养成的。实践证明,恰当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4)自主型教学方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

(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第三篇: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1-4 A.博比特

C.查特斯

2.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B)1-15 A.相关化 C.融合化

B.专门化 D.广域化

B.麦克尼尔

D.波特

3.“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1-12 A.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B.实践兴趣

D.建构兴趣

4.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C)2-127 A.“基础教养论” C.“最近发展区”

B.“中间语言”

D.“居室教育学”

5.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B)1-26 A.《教学的艺术》 C.《实验教学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6.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D)1-39 A.明了阶段 C.系统阶段

B.联合阶段

D.方法阶段

7.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C)1-35 A.福禄贝尔 C.裴斯泰洛齐

B.奥苏贝尔

D.拉特克

8.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是(D)2-95 A.赞科夫 C.瓦根舍因

B.皮亚杰 D.布鲁纳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2-124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 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 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10.“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D)3-152 A.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D.行为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B)4-186 A.主动适应论 B.被动适应论

C.相互作用论

D.超越论

1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对应的学习方式是(C)4-208 A.探究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

C.社会性学习

D.接受性学习

13.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A)2-140 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B.有意学习、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C)2-141 A.引领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5.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呈示 B.示范

C.展示

D.口述

16.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C)附-382 A.学术性和逻辑性 B.顺序性与重复性 C.连续性与顺序性

D.逻辑性与一致性

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5-220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人本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C)5-226 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B)4-197 19.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C)5-234 A.微型课程 C.轮形课程

B.STS课程

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0.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C)5-242 A.美国 C.德国

B.英国

D.法国

21.“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这一观点属于

(C)5-250

A.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22.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D)5-249 A.杜威

C.鲍尔斯和金蒂斯

B.克伯屈 D.杰克逊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D.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23.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C)6-280 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

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过程的是(D)7-312 A.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

B.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B)7-319

A.描述 C.测验或测量

B.心理建构

D.判断

26.“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C)7-329 A.差别模式 C.回应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D)8-332 A.学校材料 C.师生的经验

B.学校文化

D.符号表征

28.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当前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是(C)8-337 A.以提高质量为主,以平等为辅 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

B.以平等为主,以提高质量为辅 D.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9.“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B)8-342

A.利益关系问题 C.文化关系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D.法律关系问题

30.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C)8-359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3-160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 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

第二点: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制定教育目标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操作,为了能够客观地交流与评价。

第三点: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4-194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第二点:本质

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

3、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

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6-301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教学来得广些。

2、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二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

第二点:课程实施与教学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联系性。

1、课程实施内在地整合了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具有内在的互补性。

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5-259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

第二点: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

第三点:班级授课组织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3-169

147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本质: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

第二点:价值:明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就能够增强反省意识,提高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自觉性、自主性。

第三点:局限:

1.关于目标的性质问题,即课程目标的制定究竟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抑或是价值性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技术性和价值性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2.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生长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作为从对行为目标的批判中成长起来的目标模式,无疑标示着课程目标取向发展的趋势,这就是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取向。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2-76

答: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1、“目标模式”(the objectives model)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2、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因此,它也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

3、主要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夫•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

二、过程模式

1、“过程模式”(a process model)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系统确立起来的。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

2、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它把学生视为一个积极的活动者,教育的功能则在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自主而有能力地行动。它倡导“过程原则”,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它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是学生行为的主宰者、控制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行为的引导者。

3、现实意义:

过程模式把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它突破了目标模式的工具理性落篱,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这显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取向。

以上就是对本问题的陈述。

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6-284

答:1.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进行了许多年,但人们往往满足于开发出“新课程”、采用“新课程”。“新课程”在实践中实施到怎样的程度?“旧课程”是否依然在悄悄进行?是否表面上实施的是“新课程”,但支配“旧课程”的观念依然在沿袭?“新课程”在实施中发生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理解到怎样的程度?阻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因素是什么?等等。对这些问题人们关注得不够,因而无法对“新课程”本身做出公正的评价,也无法调整课程改革的政策。深化当前的课程教材改革必须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研究。

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计划的课程”付诸实施的过程即是因应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特殊需要作出调整与改变的过程,对“计划的课程”绝对忠实地实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各种情境因素构成的谱系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这是课程变革必须充分重视并给予政策上的保证的。

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和学生是自己课程的开发者。当专家开发的课程能够开掘出教师和学生创生课程的源泉、使教师和学生自主走上个性发展之路的时候,课程改革才能进入新的境界。

以上就是对本问题的陈述。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结构部分表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设置方案,内容如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设置方案的理由。5-241

答: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single-subject)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3.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multi-subjects)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4.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两类课程组织形式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不同分科课程之间其区别是明显的,但总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5.在小学阶段,儿童处于智力发展的初期,以综合课程为主可以发展其整体素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综合课程中表现出的知识琐碎等问题表现出来,因此,要加强分科课程的比例,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牢固。

6.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只学习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实践课程应当作为学生素质提升的必要因素,贯穿于整个年龄的课程体系中,同时,实践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

以上就是对本问题的陈述。

第四篇: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及答案 (18)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全国2003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

选均无分。

1.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主自由的活动。这种课程开发的模式为()

A.目标模式

C.情境模式B.过程模式 D.批判模式

2.杜威所代表的课程论是()

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B.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C.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D.永恒主义课程论

3.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B.《教育过程》 D.《课程》

4.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在于澄清()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B.学校课程的价值

C.社会生活的价值

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

5.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类型为()

A.共同解决问题型B.启发型

C.提示型D.自主型

6.从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来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的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

A.决策研究的整合B.理解研究的整合C.实施研究的整合D.评价研究的整合7.“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

A.巴班斯基

C.华虚朋B.布卢姆 D.瓦根舍因

8.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卢梭

C.斯宾塞D.夸美纽斯

9.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种评价是()

A.外部人员评价B.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D.质的评价

10.学生独立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

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类型称为()

A.启发型

C.自主型B.提示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

第 1 页

11.在教师的直接领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称为()

A.合作学习B.分组学习

C.个别学习D.同步学习

1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

A.夸美纽斯B.拉特克

C.赫尔巴特D.康德

13.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论著是()

A.《爱弥尔》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D.《我们怎样思维》

14.在泰勒看来,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

A.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B.结构的完整性问题

C.结构的合理性问题D.内容的可行性问题

15.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斯腾豪斯B.泰勒

C.塔巴D.奥利沃

16.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

A.奥苏贝尔B.罗杰斯

C.布鲁纳D.赫尔巴特

17.提出教学设计“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教育家是()

A.奥苏贝尔B.加涅

C.杜威D.布鲁纳

18.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B.逐渐分化原则

C.高难度原则D.高速度原则

19.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

A.洛扎诺夫B.瓦根舍因

C.施滕策尔D.博莱

20.下列表述中不是..赞科夫关于一般发展的论说的是()

A.一般发展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

B.一般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

C.一般发展不等同于特殊发展

D.一般发展排斥特殊发展

21.下列选项中不是..典型的活动课程理论形态的是()

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B.永恒主义课程论

C.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D.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22.“经验课程”又可称为()

A.生活课程B.生命课程

C.潜在课程D.综合课程

23.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

A.精确性B.普遍性

C.规范性D.模糊性

24.“超越论”认为,学校课程()

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第 2 页)

25.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

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

D.课时目标)

B.杰克逊

D.杜威

B.华虚朋 C.课程与教学目标26.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A.克伯屈C.巴罗A.帕克赫斯特27.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

C.凯勒D.杜威

2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

C.主体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

29.表现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A.普遍主义

C.实践理性B.唯科学主义 D.解放理性

30.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这是()

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2.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哪些要求?

33.随机访问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34.简要说明课程与教学目标三个基本来源的含义。

35.简述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发现的课程变革过程的三个阶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12分,第37小题13分,共25分)

36.论述教学对话的性质与策略。

37.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38.这是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

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以上材料表达了什么教学思想?结合上述材料对这种思想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如何运用这种思想?

中国自考人(.cn)——改写昨日遗憾 创造美好明天!用科学方法牢记知识点顺利通过考试!

第 3 页

第五篇: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D.泰勒原理

2.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A.结构性 C.专门性

B.实践性 D.学术性

3.下述不属于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A.实践的艺术 C.折中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D.整合的艺术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A.夸美纽斯 C.卢梭

B.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5.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A.实验教学论 C.发现教学论

6.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A.教育性教学 C.发现教学

B.问题解决教学 D.情境教学 B.发展性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

7.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8.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A.行为表征 C.符号表征

B.言语表征 D.图像表征

9.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A.发现学习C.最近发展区

B.程序教学 D.先行组织者

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 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A.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B.行为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A.融合课程 C.相关课程

B.广域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A.科目本位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A.课程消费者 C.课程开发者

B.课程执行者 D.教书匠

16.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A.课程变革 C.课程计划

B.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17.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 C.创生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D.实践取向

18.古德莱德所划分的五个课程层次中,“理解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属于课程变革过程中的()A.课程变革阶段 C.课程计划阶段

B.课程实施阶段 D.课程采用阶段

19.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将其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之依据的评价是()A.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0.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这类评价是()A.诊断性评价 C.内在评价

B.质的评价 D.效果评价

21.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的评价是()A.目标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22.从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A.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B.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3.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这一基本特点属于()A.第一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4.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的是()A.差别模式 C.目标达成模式

B.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25.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这种课程研究取向被称为()A.程序主义 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B.课程开发范式 D.课程理解范式

26.“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意味着在课程改革中应确立起()A.多元主义价值观 C.主体教育观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D.教育公平的理念

27.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A.激进建构主义 C.个人建构主义

B.温和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28.基于“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B.支架式教学 D.协作教学

29.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30.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环节是()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C.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D.出现情境、引导探索、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3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分类为例,说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7.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改进我国班级授课组织。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垃圾的分类与处理”的教学案例:

确定课题。一位同学从家里带来了小区居委会发的两张宣传纸,上面介绍了如何使用小区配备的不同颜色垃圾箱对垃圾做分类处理。人们现在是按照宣传纸上的要求做的吗?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在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决定对这个问题探究一番。

进行调查。学生们在周围小区里调查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情况,结果令人失望:大部分人都不按要求处理垃圾。这是为什么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展开调查,发现原来是垃圾箱上只有一张小小的图片,人们往往看不清楚,所以就随手乱扔了。

行动改进。为了改变垃圾分类处理得不到落实的情况,同学们决定从校内开始。他们请有专长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广告语:“我专吃废玻璃!”“我喜欢吃废电池!”等贴在校园里的垃圾箱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B.支架式教学 D.协作教学

总结交流。在活动结束前进行的总结交流中,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自己不但增长了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周围生活了,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也提高了。还有同学提议,给区长写信,建议他把在校园里取得成效的做法在全区推广。

这则案例中的教学活动采用了哪种类型的教学方法?结合材料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特征以及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注意的问题。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参考答案

1.A 2.B 3.D 4.A 5.A 6.B 7.C 8.B 9.D 10.A 11.D 12.D

13.B 14.A 15.C 16.B 17.A 18.B 19.B 20.C 21.A 22.A 23.A 24.C 25.D 26.C 27.D 28.C 29.B 30.B

3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答: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如下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2-77 答:(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而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而找出差距。(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生活情境与学习情境在许多方面明显相似;为掌生提供将校内所学内容应用于校外生活领域的练习。因此,教育目标中应合理地反映校外当代生活的内容。(3)学科专家的建议。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的看法,是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出发而提出教育目标的。

3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6-293 答: 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34.简述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6-303 答: 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

(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2)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3)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8-353-355 答:

一、情境教学中的内涵: 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二、基本特征:

1、“学习者中心”,每一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不同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平等交往、合作学习。

2、“情境中心”, 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这种情境是与学习者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的。

3、“问题中心”,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每一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 分,共24分)

36.试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分类为例,说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3-155-160 答: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将人的认知教育目标依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如下六类。

1、知识knowledge.包括对特定事物和普遍事理 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对某一式样、结构或环境的回忆。

2、领会application.包括表明理解交流内容中所含的文字信息的各种目标、行为或者反应。

3、应用comprehension。指在特殊和具体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

4、分析(analysis)。指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

5、综合synthesis。指将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整体。

6、评价evaluation.指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等的价值作出判断。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可发现它有以下三个典型特征:

1、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目标分类学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较高级的目标建立在较低级的目标的基础之上并包含了较低级的目标。

2、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制定教育目标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操作,为了能够客观地交流与评价。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教育目标以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而小能用模棱两可的、可随意解释的行为来陈述。

3、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不论哪一门学科,不论哪一个年级,都可以把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层级结构作为框架,填人相应的内容。由此形成包含“内容侧面”和,“行为侧面”统一的两维的教育目标明细规格。

37.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改进我国班级授课组织。5-257 答:

一、班级授课组织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1、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

2、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3、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概括起来说,班级授课组织即是将学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级,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4、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确定。

二、班级授课组织具有下列优势。

1、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因此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前进。而且,在集体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社会性的健全发展。

2、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对规定学科进行系统讲授,学生也可借此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

4、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础学力的形成。

三、班级授课组织也存在些先天不足和缺陷。

1、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一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

2、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

3、班级授课组织尽管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于充分发挥。

4、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针对其优势与不足,选择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看教学是基于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教授什么样的内容、教学的对象是什么。而且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可以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实践的需要作出一定的修改。班级授课组织之所以极富生命力,就是因为这种组织形式不是僵硬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富有弹性的,可以根

据特定的需求对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垃圾的分类与处理”的教学案例: 确定课题。

一位同学从家里带来了小区居委会发的两张宣传纸,上面介绍了如何使用小区配备的不同颜色垃圾箱对垃圾做分类处理。人们现在是按照宣传纸上的要求做的吗? 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在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决定对这个问题探究一番。进行调查。

学生们在周围小区里调查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情况,结果令人失望: 大部分人都不按要求处理垃圾。这是为什么呢?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展开调查,发现原来是垃圾箱上只有一张小小的图片,人们往往看不清楚,所以就随手乱扔了。行动改进。

为了改变垃圾分类处理得不到落实的情况,同学们决定从校内开始。他们请有专长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广告语:“我专吃废玻璃!“我喜欢吃废电池!”等贴在校园里的垃圾箱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结交流。在活动结束前进行的总结交流中,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自己不但增长了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周围生活了,与人沟通 合作的能力也提高了。还有同学提议,给区长写信,建议他把在校园里取得成效的做法在全区推广。

这则案例中的教学活动采用了哪种类型的教学方法? 结合材料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特征以及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注意的问题。4-205 答:

一、根据题意可知,这则案例中的教学活动采用了自主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二、这种教学方法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的“自我活动性”自主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教师当然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与帮助,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活动更加健康地进行,而不是要用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组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未必所有的素材都适合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自主性学习的有效开展要求具备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手段。教师要协助学生准备这 些手段。

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有效开展自主性学习同对学习课题的恰当分配密切相关。

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在组织自主性学习时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针对这些困难所可能提供的帮助。

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评价是组织自主性学习的有机环节,是自主性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对自主性学习的评价首先需要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对自主性学习而言,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让学生陈述其学习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这种陈述的基础上给予鼓励与指导。组织理想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自我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形成学生的自主性人格,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教是为了最终不需要教”。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激增”的背景下,自主型教学方法的价值空前地凸现出来.

下载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本章复习建议: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线索,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涵义,深刻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形成历......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企业文化试题

    www.xiexiebang.com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企业文化试题 课程代码:0......

    全国2008年7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www.xiexiebang.com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免费免注册下载 超过2万套word文档试题和答案 全国2008年7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课程代码:047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

    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

    2010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市政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2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市政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