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功能

时间:2019-05-13 01:1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功能》。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功能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功能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丰富的知识资源宝库。中学语文教学要充分看到这一点,借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概述,深入探析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传统文化;应用措施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结晶,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表现出崇高的民族精神,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哲学、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而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呢?就笔者个人看来,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传统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这对于将中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水平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陶冶中学生情操

中学语文教学经常会涉及古诗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传授古文知识,便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例如,在进行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教学时:《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传世佳作,文章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身居陋室、安于贫困的思想情感,充分表达出作者不愿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陋室铭》语言文字的精湛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它成为不朽的绝唱,十分值得人们学习。通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肯定会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会深深的记得这样一个洁身自好、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的伟大诗人,而学生其自身的行为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传统文化,从而陶冶学生情操,(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我国的传统知识,促进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发展历史,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例如,在进行汉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汉字的由来以及造字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之间的区别以及具体的用法,促进学生看到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中学语文的学习。

二、传统文化在中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措施

(一)课前故事导入,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学生经常会从父母长辈口中听到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大多代代相传,并带有很强的民族特征。鉴于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传统故事导入环节,可以先由教师进行示范,随后再由学生独立演讲,通过学生走上讲台演讲故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课前故事导入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课堂,有利于切实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进行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授《愚公移山》、《花木兰从军》、《刻舟求剑》、《买椟还珠》等传统故事,倘若故事情节较长则可以分段讲授,尽量将讲解的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随后,再由学生进行复述,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独立进行讲解,以此来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

(二)加强文言文教学,突出传统文化

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包含了大量的文言文内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教学可以将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的教学结合到一起,加强文言文的教学力度,突出传统文化。

例如,在进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向学生传递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提问学生对于古代战争的看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突出传统文化的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中学语文实践教学课堂的质量。

(三)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知识竞赛

在少部分学生的印象当中,传统文化是死板的、枯燥无味的文化。针对学生这一错误的思想,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规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教师可以编制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试题,开展知识竞赛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试题的编制不宜过偏,而是尽量依照学生自身的水平进行编制。下面是笔者自行编制的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试题:

1.请至少说出三个范仲淹的代表作品。正确答案:《岳阳楼记》《定**》《渔家傲》《江上渔者》等;

2.《孔乙己》出自鲁迅先生的哪一部作品集中?(正确答案:D)

A.《朝花夕拾》 B.《祝福》 C.《伤逝》 D.《呐喊》

上面的题目都是与中学语文文本密切相关的,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传统文化。

三、建设校园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说明,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能够在无形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的建立离不开传统文化,学校领导应当坚持以道德建设为核心,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建设校园文化。

例如,在教室的正中央悬挂古代名言名句,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为本班构思出名称,要求尽量围绕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等,尽量为学生设计出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起到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大家庭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势必引起全球的关注。因此,我国一定要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从中学生抓起,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让中学生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新时期的高素质水平人才。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显得尤其重要,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苗德朝.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初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06)

[2]吴润填,林妙君.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作者简介:陈莉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方向:教育硕士(语文)。

第二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

贵州省兴仁县大山中学黄国超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天人合一”的哲思想;想到成熟、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想到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会想到“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值得弘扬传承的,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条扁担抱着走。” 的婚姻模式,就有悖于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所以,我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更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在中国不断传播蔓延,甚至泛滥,比如,大部分学生、社会人都迷上了过洋节,而淡化了我们自己的春节、端午节等等。传统文化作用在逐渐减弱,受到了空前冷遇。尤其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原因是害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是我们教学的思维误区。所以,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而语文恰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因此,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注重语言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通过文化的感染、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提升,建构人文精神与人文性格,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我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二十多年来,我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臵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现在,回顾自己所走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之抛砖引玉。

一、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正如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里所说的“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可教”一样,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为此,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要广博,思维要灵活,师生关系要和谐。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高低,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则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语文课堂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这样尝试的:

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

论说文(如韩愈的《马说》、贾谊的《过秦论》等)

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等)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 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曹刿论战》)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

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硕鼠》《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选入人教版初中中语文课本的诗歌如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词,即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曲,即元曲,主要由杂剧和散曲组成。我们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课本主要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赋,主要是汉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当然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汉赋也经历了汉赋、辞赋、俳赋和文赋等几个变体。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则属于文赋。

这些传统文化皆是显性教授的内容。那么,隐性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在课文里。

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云:“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光又在文中讲到“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解释说:“宁,安也。谓问安也。”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问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 这就是传统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两个传统文化的因子:古代官员的任免升降制度,和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古代官员的任免与升降,这里简单地讲。除、授、拜、封、召等都表示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讲到“拜臣郎中”“除臣洗马”等;还有转、调、徙、迁等都表示调动官职,如《张衡传》中讲张衡仕途“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罢、免、黜、左迁主要表示免职或降级,如上文讲到的“屈平既黜”等。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他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确定“合纵”政策,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在东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连横是强秦为了避免六国真正团结起来,自己孤立无援,就派张仪游说各国帮助秦国攻打其他弱国。后来的成语“纵横捭阖”就是由此而生。

不管是显性的传统文化还是隐性的传统文化,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努力让传统文化渗透、滋润我们的年轻一代。

不忘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作业是我们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大致可分为平时作业和假期作业。平时作业除了考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可以借势渗透传统文化。在布臵平时作业时,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古诗文的熟读与背诵。古诗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或者是其载体,熟读或者背诵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

2、作文的布臵与写作。

学生在写作文时,多多少少会引用古代名人的事迹或其诗句,而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渗透。

3、成语的日常积累。

我们整日讲中考考题型,说成语是一种必考题型,想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但请不要忘记,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可见,成语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除了平时作业,还有假期作业。我们布臵假期作业时,已经并且还将如此进行下去,即让学生在假期中读一本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看一部高质量的古装电视剧,抑或让学生体会春节的习俗,看一看挂满街头的灯笼,抄录并仿写几幅对联等等,相信传统文化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意识当中。

4、重视书法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用筷子吃饭,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汉字构型中表现出来的对称、平衡、流动与形象四种美,书写过程中的动态美、新鲜美,使中国书法成为具有图像性美感的艺术。放眼世界文字,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像汉字那样可以独立发展成一门享誉世界、博大精深的艺术。

四、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使者

其实,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还需依靠教师的推进和落实。教师就是要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要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当仁不让。而要做好这个艰巨的工作,首先需要高度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为教书而教书,或是为高考而教书,语文教师就成了一个狭隘的工具;有了责任感,语文教师才能勇于贯彻传统文化的精神,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次,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语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要想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我们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事实证明学生对传统的东西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因为缺乏生动有趣的形式让他们接受,也缺少参与感受民族文化的机会和氛围。只要引导得法注意营造“书香校园”及“书香氛围”,学生一定会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语文教师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吧。常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教育者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要以忠诚为信念,以模范为榜样,以责任为准绳,以创新为追求,全心投入,努力工作,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三篇:感受书法魅力,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感受书法魅力,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摘 要:现在小学书法教学提出,要求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能初步体会汉字的美学意境,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书法的审美价值。为此,在开展书法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书法的美育功能,加强写字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运用趣味性、直观性、客观规律性等教学原则使学生能感受书法魅力,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操,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书法 传统文化 育人

现在的书法课堂教学,绝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学方法单调、乏味。老师在黑板上示范,学生自己去临习,每一堂课完成老师布置的若干学习任务等,很少有学生是主动参与、在快乐中学习书法的,都是为了完成写字任务而写字,书法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更谈不上让学生感悟书法的魅力,也就达不到用传统文化育人的教学目的了。如何去创新我们的小学写字课堂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书法教学活动中感受书法的魅力,达到使学生在书法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数法定美、还能达到运用传统文化育人的教学目的,是摆在我们这些书法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在书法课堂教学活动中,书法老师往往只强调了书写技能的练习,而忽视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书法魅力的个性感觉,没有让学生在提升书写水平的同时,感悟书法的魅力,领略书法美的熏陶。我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已二十五年,根据教学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要在书法课堂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感悟到书法的魅力,并达到用传统文化育人的教学目标,可从“激发学习兴趣、感受书法魅力,创新教学模式、引导书法审美,构建德育平台、发挥传统文化育人的功能”等方面来进行书法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研究。

一、激发学习兴趣、感受书法魅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在书法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去感知书法之美,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书法产生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一切动力之源,要使学生能认知书法艺术的美、感悟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就一定要激发学生对于书法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感受书法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感悟书法的审美能力。在书法教学中,书法老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实感知书法艺术的美,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就会进入主动学习书法、感受书法的味道、感悟书法魅力的境界。

我们在日常的书法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对于学习书法的兴趣:

1.故事激趣。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尤其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学习书法故事中的优秀人物,自然的就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在书法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的生动故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在心中树立优秀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书法的信心。

2.比赛激趣。现在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欲望,在书法教学中利用一些随机的小比赛,同样能激发学习书法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开展“坐姿――木头人”小游戏、“小组合作竞赛优胜奖”、“班级书法之星”、“书法小擂台”等,让学生在游戏和竞赛中达到提高书写技能的目的,并在游戏和竞赛中领会小组合作、团结协作的意义。

3.评价激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评价会有更高的要求,何况书法课又是那样的枯燥、乏味。如何使学生在书法课堂教学在不断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喜悦,取得到自我心理上的满足,书法老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反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学生在自然中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书法有兴趣了,就能主动达成学习书法的愿望,就能激发出对于书法的热情,从而促进发展学生对于书法的审美情趣,并从中感悟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引导书法审美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美的艺术。中小学书法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亦是一个美育的过程,许多书法家在其学书经历和成长过程中,都曾在自然万物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美的启迪;历史上留下的诸多经典书法作品,往往都融入了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美的因素;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时,往往能透过书法本身,发现书法家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对自然的感悟与亲近。这一切无不体现着美,无不体现着人格的魅力。我们在书法教学中,要将这些内容传达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的书法审美,就要不断的去创新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会欣赏书法来激发审美感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引导审美鉴赏、学生通过书写练习培养审美意识等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的书法审美。

1.学会欣赏,激发审美感受。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去欣赏书法艺术。借助欣赏,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书法,促进书写技能进一步得到提高。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书法艺术的美,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美的鉴赏力。优秀的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意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加深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在书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的、有选择地安排书法欣赏教学内容,那么不同风格的书法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为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感知美、理解美的能力。

2.教学示范,引导审美鉴赏。在书法课堂教学中,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则是教师亲自拿笔做示范给学生看。我小时候的书法老师在课堂上示范书写“永”字的画面,到今天还是历历在目,也促使我从少年时就立下要学好书法的誓言。可见,课堂上老师的书写示范,对于学生学习书法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根据新课标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教师的示范书写是书法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环节,这样直观的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示范,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识,直观地了解书法字帖中的技法。教师在示范书写时所表现出来对于书法运笔和结构的掌握,能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到书法技法,更使学生感受书法之妙、体会书法艺术之美。老师书法基本功的扎实、龙飞凤舞的书写,让学生的心灵直接受到启迪,自然的融入到自我的情感之中,使得学生在感受老师示范教学的同时,达到对书法艺术美的鉴赏。

3.书写练习,培养审美意识。要提高书写技能,勤奋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书法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时,还要培养学生能用审美的眼光去读帖、临帖。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感知基础上,结合教师的书写示范,正确引导学生在书法练习中进行有益的尝试,并从中体验书法艺术的美。在书法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基本笔画、还是间架结构的教学,老师都要指导学生能书写出中国书法的神韵来。指导学生带着审美的眼光,以完美的姿态完成每一个笔画和动作,使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态掌握书写技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以自身的实践参与体验书法艺术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构建德育平台、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论及人的品德修养,我们无法不想到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的品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和外显形式,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书法教学,我们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这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着书法教学活动要朝着“字如其人”、“书品如人品”、“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方向努力。我们要在书法教学活动中贯彻德育目标,就要使书法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技法训练和书写,而是通过书法教学活动构建德育平台,让书法教学也凝聚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丰富内涵,使学生在书法活动中感受传统美育的精髓,达到传统美育促使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在书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书法中的德育素材,有效地利用这个书法艺术德育平台,在书法练习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学书法结构时,通过指导学生如何把字写平稳、端正,引导到让学生知晓“写字如做人要行得稳,做得正”的道理。在进行“左右结构”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唐代书法家张旭对颜真卿讲的“挑夫让道”故事进行技法讲解,并引导学生将书法技法与做人的一些品德行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书法技法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上,更使得学生在学习书法技法、领略书法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作为高尚的人格内涵,从而达到运用传统文化育人的教学目标。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写一手好字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追求的一个美好愿望。我们在开展书法教学的活动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书法技法训练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提升学生书法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对书法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切实感悟到书法艺术的魅力,逐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并在书法练习过程中达到用传统文化所具备的美育功能来塑造健全人格的教学目标。这是学校开展书法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作为一名书法教学工作者孜孜以求地进行实践探究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书法教学散论》 王 迅 编著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在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及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系统工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比如“教学目标”这一老话题在今天又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研究之处:有人说新课程提倡开放性教学,不应该有什么具体的目标;有人说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生成,不应该强调教学目标,而应该提倡非预设性教学;有人把新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一一对应;还有人认为没有目标的教学杂乱无序,还是过去的“目标教学”最好;也有人觉得,最有效果、最容易把握的还是“一课一得”。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观点使得教师们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上感到无所适从,这些问题和误区制约、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行,很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

一、“双基”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叶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前一线老师的困惑是新教材是按照三维目标设计的,一堂语文课怎样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是

难以把握的。一是因为在教学中受教学内容的约束,有时教学目标偏重于知识教学,有时教学实践中强调过程与方法,有时教学侧重于情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面对不同的教材有时难以取舍。二是一些老教师由于长期的教学模式和固有的观念,在教学中仍然以“双基”为主,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过程与方法是走过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标签。另外一些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接受新理念快,在教学中强调课堂气氛,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又忽视了“双基”的落实,课堂的形式多样化了,但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上却忽视了。三是新教材编写者一味强调“习得”过程,在教材编写时淡化了具体的“双基”知识内容,结果是一线语文教学实践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喜好去处理“双基”知识,使语文教学的无边界泛化,教学过程的空泛化、形式化、一些语文课看似热热闹闹,却无多少实际效果,甚至异化成了科学课、政治课。一些语文课在字词上转来转去,亲近语言的同时却忽视了其他教学内容的落实,离真正品出味来还存在较大差距。不由让人生发疑惑:语文课程究竟姓什么?

其实,能力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是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和升华。新课程的本义是改变不合适宜的知识教学或一味只知教知识不育人的现状,而不是淡化或弱化知识,它追求的是更新、更实、更有用的知识。①

二、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知

识通过教师有意义、有目的的传授,比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花的时间远远要少的多,尤其是出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以他们的知识积淀去从事一切发现式学习是不切合实际的。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针对课堂教学“满堂灌”之风而提倡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地位茫然迷惑无所适从,出现了以下的困惑:一是课堂到底谁是主体。如果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当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如果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符合“自主.合作.探究”,但是又变成放羊式教学难以掌控。二是是否每一堂课都要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去操作,结果会怎样?因为有的课,学生没有能力去自主合作探究,必须要老师的指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如果是一些浅层次简单的问题,没有思维的多元化与发散性,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与精力去为了形式而形式,这样是劳而无功的。

三、文本观与课程资源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今天,我们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新课改理念的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是为了体现新的课程资源观,结果文本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冲击和冷落,教师忽

视或轻视对文本的解读,过多的迁移补充课外知识,偏离文本。二是强调学生的个性解读,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以“创新”为名,出现了种种游离于文本的众多说法,偏离了课改的精神。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从文本观到课程资源观的进化,是新课标在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两个价值取向上的飞跃,它打破了学科本位的界限,避免“教死书,教书死”的弊端,强调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但前提必须是以语文文本为根本,以其它课程资源为辅的观念。

四、继承与创新

在语文新课改的继承与创新的认识上,存在以下观点:一是认为中国几千年的语文教学,没有这个新观念,那个新方法,不同样涌现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大文豪,寻找借口拒绝新课标的学习和实践。二是部分语文老师认为,只要高考不改革,什么改革都是空话,唯高考是尊,消极对付新课改的学习和实践。三是一些思想比较激进的年青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除旧布新,学习理论不能领会实质,教学追求形式上翻新。这些都不是新课改的精神。马克思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是从个性中概括出来的。新课改、新理念、新方法等,继承和借鉴是他们的共性,而创新是他们的个性,他们统一于辩证的过程中。但是“继承和借鉴绝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绝不能替代的。”②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就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按照教学规律来

选择和制定最好的教学方案,从而进行有效地教学。因此,坚持课程改革思想不动摇的坚定性,深刻认识课程改革战略意义的重要性,正确估量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艰巨性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应该确立的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出现的新问题,寻找教学实践的规律性,不断地积累语文新课改的实践经验,丰富、发展和完善语文新课改的科学理论,从而推动新世纪的语文课程改革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推动我国的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断地向前发展。

注释:

【1】黄建国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冷”思考 [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1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62

第五篇: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各位好!我是初一(2)班学生×××的妈妈

家长如何教育和培养好自己的子女是当今的焦点问题。特别是有儿女在校读书的家庭,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更是成了日常谈论的中心话题。

和我们那一代相比,现在的学习环境要优越得多。以前很多家庭中,大人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或很少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把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责任都交给了学校。而现在,大都数家长都有充裕的时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在家如何做好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作为学校教育有力的补充,让孩子得到更全面的教育,让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你不断努力,处理得当,就会有好的结果。在这里我就简单的说说我在这方面的做法

一、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和子女学会相互沟通,培养同子女之间的感情,是教育好子女关键的第一步。只有充分了解了孩子想法和动向,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缺点,才能针对性的做出教育孩子的合适方法。

首先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多同孩子交流谈心。其次,多陪孩子玩感兴趣的活动,使孩子感到父母无比的亲近,没有任何的隔阂,这样,孩子就愿意把自己的真是想法告诉你。

平时多点赞美、少点批评。恰到好处的赞美是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理解和沟通中去,努力教育好孩子,才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二、培养学习的兴趣

进入了初中,孩子的记忆力是最好的,抽象思维已形成,正是学习的黄金阶段。要让孩子好好的认真读书,兴趣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根据我女儿的学习情况,在学习之初,先确定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不断的进步会提高学习的信心。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将成绩提高上去,目标过高,达不到反而就会失去信心,从而厌恶学习。持之以恒地努力,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大目标的开始。

多给讲讲孩子学习的目的,让孩子明白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只有对学习的目的有了深刻的理解后,才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思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才能激发和强化孩子的学习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正确对待优缺点

所有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同时都难免出现错误和缺点。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和错误,是每个家长要考虑的问题。取得好的成绩该表扬,发了错误也应该批评,但要把握好尺度。过度表扬和批评会使孩子的心态出现反常,过度表扬和奖励会使孩子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过度批评,又会使孩子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出现逆反心里。平时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引导他,以实际行道支持她,有利于孩子缺点的改正,也利于孩子的优点发扬光大。

我女儿有一个缺点,就是性格内向,胆小,不善于主动和别的学生去交流,怕和陌生人打交道。从小学开始,碰到同学都不敢打招呼,特别是怕接触师,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曾几次狠狠的批评了,甚至大发脾气,却没有得到任何的效果,反而引起女儿对我的反感。我意识到用这种粗暴简单的方法来让女儿接受改变是不行的。因此只能设法来锻炼她,所有能让女儿锻炼的场合,都尽最大努力让她去接受锻炼。刚进初一女儿担任了班干部,回家跟我说不想当,我鼓励她说,要当好这个班干部,这是个锻炼的好机会,可以多同老师、同学接触和交流。经过一段时间锻炼,现在虽然不能和其他胆大的孩子比,但比以前有大的进步和提高。渐渐有了自信,人也比以前开朗起来了。

都说女孩心细,可我女儿却还有个粗心的缺点,给她检查作业时,经常发现很多粗心的问题:不是加法当减法做了,就是把正负号弄反了;不是把时态弄错了,就是单词缺个字母;不是词义表达不对,就是别字一串……。几次考试下了,在这个缺点上也扣了一些分数。孩子回家也常说他们组里学习的情况,默写经常要扣分,为了改正她这个缺点,我还开玩笑的对她说,你们组里是不是一半人属马,一半人属虎,叫马虎组,而你是马虎组长。她当时还很气愤,说不要小看人,到学期结束,你看我还当不当这个马虎组长。吃一堑,长一智,我相信我女儿会从中得到教训,改正个这缺点的。

四、尊重孩子的爱好和天性

丰富的想象力,无穷的求知欲,好奇心都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虽然每天上完课回家都已经很辛苦了,还有家庭作业要做,有时回家直喊累,但我还是尽量满足孩子,抽一点时间去玩和放松自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对缓解学习上的压力是大有裨益的。我自己有切身的体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个时候是我最开心、最轻松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干扰,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能够彻彻底底放松自己

玩和爱好是要付出一定时间的,这跟学习要发生冲突怎么办?这是所有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合理安排时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这里我建议一下学校,家庭作业不宜多,在于精,不要让孩子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作业上,合理布置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也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

下载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功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功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挥传统文化优势

    发挥传统文化优势 创建个性化企业文化 2000级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斯叶青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不再有人怀疑。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大量涌入,如何发......

    发挥传统文化的育德功能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

    发挥传统文化的育德功能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文章作者:齐红点击次数:2386添加时间:[2007-2-16]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

    发挥文言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发挥文言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吕小平(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是我们古老民族智慧浓缩的结晶,是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

    发挥进修学校功能作用

    发挥进修学校功能作用,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提供价值。”对进修学校而言,德鲁克的话同样适用。 我校作为全国示范性进修学校之......

    发挥“微教育”功能

    发挥“微教育”功能 有人说,当今时代是“微时代”。微言、微博、微信等正在进入人们的生活。某部借鉴和运用这种时尚化元素开展“微教育”活动,激活了思想工作一池春水。 “微......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

    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来临之际,很荣幸能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汇报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发挥美术评价功能促进美术教学发展

    发挥美术评价功能 促进美术教学发展 冯英杰近年来,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设计的研究、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忽视或忽略了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