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1:5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

第一篇: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

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

摘 要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双语教育对于少数民族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云南双语教育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了双语教育对云南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双语教育 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1双语教育内涵

关于双语教育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朗曼语言学辞典》认为:“双语教育指学校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主课。”世界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指出:“ 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制,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

我国学者严学窘认为:“双语教育即使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此外,双语教育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泛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狭义的双语教育特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和主流语两种语言的教育体制,我国学者通常称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可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双语教育中常见的形式,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设的双语教育的重要形式。

2云南省双语教育的基本情况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首先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人口达1415.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3.43%。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次是地处边疆,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4061公里,有16个跨境民族。第三是民族自治地方多,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元素是云南最基本的省情。

在经济社会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少数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处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被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都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云南不同民族之间甚至一个民族内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极不平衡的发展。

在语言方面,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族已转用汉语外,其余的民族共使用26种语言。1997年,省民语委对2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总结了三种类型:一是母语型,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要交流工具;二是兼语型,既使用本民族语言也使用其他民族语言;三是汉语型,完全使用汉语为交流用语。

在教育方面,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类型大体也分为三种:一是解放前学校教育发展就较好。这部分以白、回、纳西、蒙古和部分彝、壮族等为主,他们经过长期的民族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为本民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原有教育基础较薄弱,现在教育事业仍然不发达。这部分主要是哈尼、傣、藏、阿昌和部分彝族、壮族等,虽然傣、藏族主要靠小乘佛教、喇嘛教传播民族文化,但学校教育基础差。三是原有教育比较落后,现在教育发展水平仍然比较差,这部分主要有苗、瑶、佤、景颇、傈僳、布朗、怒、德昂、基诺、独龙和部分彝族。

正是以此情况构成了云南少数民族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民族特点,也决定了云南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正是因为如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

3云南省实施双语教育的措施

为了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各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共同发展、繁荣和尊重。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就制定了推行民族语文教育的具体政策。1953年,由教育部、中央民委联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少数民族教育会议”,并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学校应使用本民族语言,在各种学科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本民族语言。条件具备了的要立即采用民族语文课本,用民族语讲课;条件不具备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1980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最重要的是,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汉文。为此,必须加强民族文字教材的编译出版工作。民族文字内容一定要注意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要适应多种形式办学的实际需要。”为获取双语文教育的经验,从1982年开始,云南省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学校或班级,开办了10个民族、12个文种、14个民汉双语双文教学实验点。这些实验点都紧密结合当地语言的实际情况,将双语教学与识字理论紧密结合。1988年,省教育厅规定,学习民汉双语的小学生在升学考试时,其民族语文成绩可记入语文总分。在通行少数民族语文的地区及相关的部门,少数民族语文成绩可以作为招生、招干、评职称的条件之一。

4双语教育的意义

实施双语教育是开发少数民族儿童智力的最佳手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依靠语言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用儿童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他们就能很快地吸取知识,得到有效的发展。双语教育是传递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世代累积下来的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生产经验等宝贵的资源,都是通过民族语言来记录和传承的。所以学习和使用自己本族的语言,就是学习和继承本族文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云南民族语言文字温习现状调查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2] 苏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1).[3] 邓佑玲.双语教育与文化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1).[4]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0.[5] 严学窘,论双语制的合理性[A].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论集[C].民族出版社,1990.

第二篇: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

学年论文

题 目: 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

学 生 姓 名 :

扎吾任·江阿别克

号 :

1204010151 所 在 院 系 : 教育学院 专 业 名 称 :

小学教育

别 :

2012届

指 导 教 师 : 黄芳 职称(学位):

淮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1 前言................................................................1 双语教育的定义......................................................2 对新疆双语教育的调查问卷............................................3 调查结果............................................................3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3

一、学生对汉字的掌握不牢靠......................................3

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说汉语的机会很少............................4

三、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不是很强烈..............................4

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语言障碍....................................4

五、学生的汉语发音很不标准......................................4

六、学生上课纪律很乱,个别学生不爱学习..........................5 面对存在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5

一、加强生字练习,多写汉字......................................5

二、鼓励学生汉语交流,同学之间多用汉语..........................5

三、提高学生兴趣,转变教学形式..................................5

四、师生积极交流互动............................................5

五、养成听汉语的习惯............................................5

六、加强学生纪律意识............................................5 结语................................................................5

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

学生:扎吾任·江阿别克(指导教师:黄芳)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摘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融入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在教育方面汉语教育和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共生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开设少数民族语言的学校,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受教育的权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不仅能学好自己的语言文字更能掌握作为我国通用语、官方用语的汉语。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双语教育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待完善之处,对双语教育国内外都有很多的研究,其目的就是完善双语教育。新疆是一个民族自治地区,生活着十多个少数民族,新疆的教育水平相对其他省份是落后的,发展新疆教育水平对于发展全国教育水平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新疆双语教育,发现其存在的缺陷,发挥双语教育的作用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每一个人的责任。本文将结合新疆双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思考完善新疆双语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新疆地区 双语教育 教育模式

Abstract: China is a multi-national state, with 56 nations living and developing together.The nation Han cannot live without the minorities, vice versa.In terms of education, teaching with mandarin and that with minor languages co-exist.Schools with minor-language-teaching were established in regions abundant in the minorities.The emergen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not only helped the minorities master their own mother tongue, but also assisted them in learning mandarin,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China.It normally takes some time to develop, so it is bilingual education.Xinjiang is a typical multi-national autonomy where more than 10 minorities live there.However, its education level is relatively behind that of the rest of provinces, and its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plays a key role in boosting education nationwide.It i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 to study and better exploit the potentials of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in Xinjiang.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to further explore measures to enhance it.[Key words]: Xinjiang region, bilingu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mode

前言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最基本的就是语言和文字的不同。我国民族的分布基本上是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肯定大多以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在这个地区也会有不少的汉族,如果你不懂少数民族语言,那么你很难与少数民族朋友交流,而少数民族不会说汉语也很难与汉族交流,毕竟语言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最基本方式。在我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特点下,同时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特别是少数民族一定要掌握作为我国通用语和官方用语的汉语,新疆世居民族有十三个,除了回族没有自己的

语言文字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教育水平可以表现出一个国家发展程度,反过来,不断的发展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我们的国家就会得到发展,所以发展、完善双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像新疆这样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针对少数民族必然要开设双语学校,并且不断完善、改进,以达到最佳效果。新疆双语教育得到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双语教育的研究会使新疆的教育不断发展,会是教育事业上的最有意义的事儿。

双语教育的定义

双语教育广义上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上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学科内容的教育。M.西格恩等在《教育与双语制》中提到:“双语教育,是描述各种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教育计划。在某一时期,同时或连续使用至少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这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并非一门学科”。在《双语制度与双语教育百科全书》认为,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传授科学、数学、社会学科或人文学科的内容。当然我们不能不提国际著名的双语教育专家W.F.麦凯和M.西格恩在1987年写的《双语教育概论》一书,在国际双语教育界颇有影响。各国学者在对双语教育下定义时基本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将双语教育看作一种较特殊的教育体系或一种较特殊的教育制度;二是在实施双语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同时或间隔性地使用两种语言教授非语言学科;三是在实施双语教育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学生双语能力的发展。综合上述,我对双语教育的理解是以至少两种语言教语言以外的科目,以达到更

好的学习语言能力的教学方式。

对新疆双语教育的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学生家长对哈巴河县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见解找出存在的问题,总结群众的意见,可以更好的帮助双语教学的开展。调查问卷总共6道选择题,3道简答题,以下是调查问卷的内容: 1.你认为双语教学:

A.没有必要 B.有必要,但必要性不大 C.有必要 D.非常有必要 2.你认为学校开设双语教学是:

A.闲的没事儿干 B.教育局规定 C.提高学生汉语水平D.吸收国外先进教育 3.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A.没有帮助 B.有一些帮助 C.有帮助 D.很有帮助 4.你认为开设双语教学的最佳阶段是: A.学前教育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5.你认为双语教学应该采取的教学形式是:

A.汉语教学加设少数民族语文课程 B.部分课程汉语教学 C.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加设汉语语言课程

6.你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双语教学: A.愿意 B.非常愿意 C.不愿意

7.你认为双语教学给孩子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8.你认为哈巴河县双语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调查结果

通过对哈巴河县100名学生家长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到的数据如下:

1.有63%的家长认为双语教学非常有必要,21%的家长认为有必要,9%的家长认为必要性不大,7%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

2.有28%的家长认为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局的规定,有69%家长认为是为了提高学生汉语水平,3%的家长认为是吸收国外先进教育。

3.有38%的家长认为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很有帮助,43%家长认为有帮助,11%家长认为有一点帮助,8%家长认为没有帮助。

4.有88%家长认为开设双语教学的最佳阶段是学前教育,有12%的家长认为是小学。

5.有72%的家长认为双语教学应该是汉语教学加设少数民族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有21%的家长认为部分课程汉语教学的模式更适合,有7%的家长认为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加设汉语语文语言课程更适合。

6.有34%的家长表示非常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双语教育,64%的家长表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双语教育,2%的家长表示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双语教育。7.对于双语教学对孩子带来的最大收获,绝大部份家长的回答是提高汉语水平。8.对于哈巴河县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一部分家长认为哈巴河县目前只有双语幼儿园,没有双语小学、初中、高中,一部分家长提出教师水平差,汉语口语不标准等等问题。

9.对于改进哈巴河县双语教育家长们提出的意见是,加快建设更多的双语学校,提高双语教师的水平。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家长是支持双语教学的,家长们也提出了关于发展哈巴河县双语教育的不少意见。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汉字的掌握不牢靠

主要表现在平时的作业中很多学生爱写错别字、多音字,碰上看拼音写汉字的题,往往都是错别字,要不然就写不出来,但如果给汉字注音则问题不大,说明学生对汉字的字形记忆较困难,对拼音容易记忆。

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说汉语的机会很少

除了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时说汉语,平时基本不说。这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没有太多说汉语的机会,大多数在乡下的民族学生平时接触不到说汉语的人,从小习惯了用维语交流,如果刻意让学生说汉语也不现实,所以很多学生在校时能说几句汉语,回家了基本不会说了。

三、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不是很强烈

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些学生的汉语基础水平差,一开始就没有学会简单的语句,到了高年级随着汉语词汇量和句型的增加越来越感觉学习汉语困难多,又没办法解决,于是就表现出干脆不学。

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语言障碍

表现在汉族教师用汉语教学,汉语基础差的民族学生基本听不懂,而汉族教师不会说维语只能照顾汉语基础好的学生,对于差生也很无奈。这里主要是简单的汉语都听不懂的学生,讲课时教师无法用维语进行解释,想教会这些学生很困难。

五、学生的汉语发音很不标准

主要表现在汉语拼音读法错误,音调不准。由于学生平时生活中不接触说汉语的人,至于音调是否准确,学生也不能确定,只能凭多数学生的读音为标准,这

样长期形成了习惯,显得说普通话不标准。

六、学生上课纪律很乱,个别学生不爱学习

主要表现在个别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平时小声说话整个教室也会很吵。有些学生汉语很差,上课什么都听不懂,于是就思想不能集中上课打闹玩东西。

面对存在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生字练习,多写汉字

针对学生对汉字的记忆不牢靠,我采取的主要是在记忆中教会学生采用字形记忆法,如“语”字可以教给学生采用左右结构记忆出汉字的字形。平时组织学生多听写汉字,多听多写。

二、鼓励学生汉语交流,同学之间多用汉语

教师和学生平时交流时用汉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增加学生主动表达的机会,多说多练,让学生养成说汉语用汉语交流的好习惯,这样以来,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会有很大的进步。

三、提高学生兴趣,转变教学形式

针对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不够,我认为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在课堂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从枯燥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从那种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我要你学,学生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而转变为学生自己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感受求知的乐趣,感受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和欢乐。双语教学尤其如此,采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导入课程,例如上课时给学生出字谜,让学生猜出来,这样就主动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四、师生积极交流互动

针对汉族教师只能用汉语教学不会说哈语,造成汉语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我认为可以采取的办法有,在上课时,可以采用汉族教师和民族教师一起上课,对于学生听不懂的内容,民族老师翻译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意思。这样可以照顾到汉语基础差的学生,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学。

五、养成听汉语的习惯

针对学生的汉语发音不标准,我认为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在教学中重视汉字拼音的练习,多让学生读课文,如果条件满足,可以用录音机教学,让学生听标准的汉字发音,平时休息时间可以放汉语广播,让学生逐渐掌握汉字发音的规律,养成好的习惯。

六、加强学生纪律意识

平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逐渐养成上课不说话,不吵闹的习惯,平时多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慢慢意识到,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是可耻的行为,安静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学习。

然而我认为随着更多的少数民族家长为了子女的前途,择校观念开始更新,他们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一条从小学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的道路;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会逐渐开始对汉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他们会懂得,只有学好汉语,才能了解、接受更多的信息和科技文化。

结语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和教师参与到其中,政府部门也应该大力支持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牵动着一个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双语人才,对于建设新疆有着很大的作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能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是教育事业 的关键点,虽然偏远地区因各种因素会有不少的困难,但是,相信在政府、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新疆的双语教育事业会得到持续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三篇:关于新疆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在一个多语的社会或国家里,构建双语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双语在中国确属新生事物,其目的、任务、规律、趋势等还没有被充分认识。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新疆“双语”教育的投入,形成了从中央到自治区、从各地州到各县、乡、村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双语”教学的新局面。双语教学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双语教育;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27-01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和目标

“所谓‘双语教育”,是实施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用语的方法。从广义的双语教育就是泛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学习和使用对方语言的教育都可称为双语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就是特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和主流语这两种语言的教育体系,我国教育学中其通常称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①。我国是实施多民族区域自治的国家,为了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区经济得以共同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以当地少数民族语和汉语为教学目标的“双语”教育。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新疆开始了双语教学,近几年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力度、加大了投入,双语教育已经落实到幼儿园至大学。结果表明,只有培养出双语小学生,才会有双语中学生,才会有双语大学生,最后为社会输送学科型双语人才。

本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各民族从小学好汉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实施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先进科学技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新疆双语教育的重要性

1、形成国家一体化教育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我国是一个民族种类繁多而高度统一的国家,在这样一个拥有多语种、多元文化的国家里,为了使各民族能够在各领域进行相互学习与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整体,必须建立一种各个民族可以通用的语言,于是处于我国主流文化地位的汉语作为统一语言来形成多元经济、文化交流的语言工具,对多远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使作用。事实证明,只要坚持我国双语教育的实施,才能得以我国各民族上千年积累下来的价值体系、文化财富、历史经验等相互、广泛传播,更加体现国家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进一步体现各民族传统文化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化的历史与现代的光辉历程,更加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双语教育促使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进一步巩固各民族团结一致的理念、各民族历史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渗透、各民族利用统一语言的教育模式。只要学习就会有进步,只要加强相互交流,才会有共同的发展。因此学习汉语要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树立整体的思想理念与爱国意志,是实现中国梦的长远要求。

2、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现代发展模式,我国的经济也在迅速发展,民族与民族、民族地区与国外边境的贸易交流也不断增多,汉语是我国区域间与民族间文化和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也是已逐渐成为国际交流市场的重要媒介,不学汉语就根本上无法面向当今经济发展的步伐,无法面向全球化科技交流竞争趋势。新疆少数民族想要扩展视野,适应到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才市场的新形势,就要好好学习和把握汉语言文化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加发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能力优势,为新疆经济与全国同步发展具备强有力的知识才能。

3、对发展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双语教育有着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中优秀文化的功能,是党和政府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展现了我国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②,通过少数民族本族语言与汉语的交融,加快了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迈进,同时也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得以发扬和传承下去。因此双语教育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汉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样是一种传播文化的途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树立祖国共同体的的理念,学会奔着各民族共同的目标,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和文化,与各民族平等相处共同发展。

三、施行双语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从小学到大学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③。但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对“民汉兼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分析总结和归纳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的经验,评估新疆以往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对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研究未来新疆双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方面的问题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④。

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行为。一个人的成长,从小就离不开教育,而教育过程的完成是通过父母、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本人各方面的努力而实现的。那么,教育是怎样进行的呢?它的首要工具就是语言。语言是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汉语在我国是各民族之间交际的桥梁。新疆的“双语”教学培养应该是既掌握母语又能熟练掌握汉语的“民汉兼通”人才,这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融入社会、充分享受教育机会、提高参与意识和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乃至于新疆的经济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⑤。只有全面推广“双语”教学,才能缩小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不均衡和差距;只有全面推广“双语”教学,才能使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享受教育机会,为新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人才;只有全面推广“双语”教学,才能使新疆的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可以说,“双语”教学是发展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

第四篇: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调查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调查

崔晓辰

摘要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推行双语教学的政策,双语教学便成为民族教育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是民族教育的特色之一。我国6O余年的双语教学政策执行及实践运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本文从双语教育的作用、现今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进行研究调查。

关键字

双语教育 作用 问题 对策 正文

双语教育是一个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整体过程,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在一个国家里用本民族语言和国语作为教育系统的两种语言,并以少数民族的学生为教育对象,我国把它叫做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标志性特征,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奠基性工程、突破口。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体现。在本地实地调查中,被调查范围是: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调查对象是管城回族区的中小学校,其中以中学为主。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的中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到很大比例(约百分之20),其中又以回族为主,但是由于汉化层次比较深,很多回族学生不会传统民族语言。这也就导致了当地的学校并没有广泛地开展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的双语教学。相对的,当地学校的双语教育以汉语和英语为主,有极个别学校开展了法语等语言的兴趣课程。

一,实施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1,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民族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教学体系、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材和师资队伍都已经相当完备。但是也应该看到,少数民族现代教育基本上是从零起点起步的,师资队伍、教学经验、教学方式等都很难跟上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天不足”和“后天”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巨大的矛盾。

2,竞争和交流的社会需要实施双语教育。

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但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未来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高素质特别是科技素质的人才。对少数民族来说,复合型人才是指民汉兼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是能在更大范围内和不同民族的人交往的人。少数民族学生要加强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学好汉语,用汉语来发展自己,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双语教育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3,信息社会需要双语教育。

首先从信息的角度看,双语比单语的信息量大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决定了教育的途径和渠道也应该是双语的,多学一门语言,就多了一条信息渠道,这也是国际教育界之所以大力提倡双语教学的原因。其次从语言的使用的范围来看,国际或国内通用语言比一般语言带来的信息量要大。在众多的语言学习中,首先要学习的最大的语言。所以说,少数民族学生只有掌握了汉语言文字,才能扩大自已的视野,才能真正谈得上接受平等的教育,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双语教育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经济主体的语言交际能力。贫困地区要改变现状,要发展经济,首先是要加快与外界的经济文化的联系,要改变许多传统的观念,要培养较高素质的人才,而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汉语,离不开双语教育。

5,双语教育是提高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

由于多种原因,少数民族教育,尤其是理科各科的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学生专业技能掌握不牢,加之汉语能力差,不能够顺利融入多元文化社会,给求职谋生带来不便;少数民族学生获取现代知识和科学的渠道有限,不能够直接阅读和利用其他语言的资料。这些问题首先表现在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高考录取分数线和数理化课程成绩的差距上,它直接反映出民族中小学和汉族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差距,制约着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的成长。

6,实施双语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交融需要双语教育。唯有双语教育才能很好的贯彻国家意志,培养学生直接学习领会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增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双语教育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广泛的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从语言文化的感情上增强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三、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过程中,“一缺两低“是双语教师队伍的突出问题。“一缺两低“是指汉语教师数量短缺.业务素质和汉语水平低。另外汉语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汉语的特点。还有教学研究和教学投入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师资教材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实行双语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实施是双语教学的关键所在。从目前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及效果来看,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过程实施得比较顺畅,而一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或者是语言处于濒危状态的少数民族,其双语教学效果明显不如前者。而且,由于中国少数民族属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针对散居少数民族实施的双语教学难上加难。因此,我们要根据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和文化环境差异以及各民族的意愿来编写不同程度的双语教材、课程大纲、教学方案,并将其应用到民族教育当中,使其发挥作用,并取得成效。一些从事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工作者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尽一致,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针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施,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重视汉语言文字的教学,忽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他们认为汉语言文字是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在学生今后的升学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民族语言文字属于区域性的交际语言,具有局限性。

另外,忽视汉语言文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事实,仅仅从民族感情出发,为了本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得以保存与传承,采取了单纯以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方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语言文字并存的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实施的双语教学是中华民族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是强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而忽视汉语言文字的教学,也不能只强调汉语言文字而忽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了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管理水平。从过去的实践来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如果只靠行政手段管理,容易造成工作上的随意性和波动性。为了始终不渝地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克服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保持民族语文教学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障少数民族语文工作的健康运行,必须加强民族语文的法制化建设和管理。

四、建议与对策

首先,要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言的关系。进一步宣传贯彻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中国的少数民族多处在非主流区域大环境之下、汉文化的包围圈之中,针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民族语文与汉语文的教学,如何处理好这两种语文的关系是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关键。在认识上必须对这两种语文的性质予以科学定位,必须意识到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为了消灭少数民族语言。民族语文是少数民族的语和文字,是日常交际的工具,是在一定范围内仍发挥作用的重要的交际工具;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之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中国的通用语言是普通话,普通话是公务用语,将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普通话比方言有更大的社会作用和经济效益,推广普通话可以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因此,汉语文是少数民族进一步发展自己、适应现代需要必须掌握的语言文字,学习汉语是少数民族的愿望,二者不是对立的。

其次,在课程教学上,要组织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注意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上熟练地掌握、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汉语文作为基础的工具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应该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少数民族学生每个个体之间的汉语言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文课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语感,让学生在汉语言视听觉下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言文字而立刻理解语言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比较法就是将汉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有关内容放在汉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对应的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指出教学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无论是在教学兼重还是以教为主或者是以学为主的教学体系中,都可以灵活运用,从而达到传递知识信息、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积极探索可行的教学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最后,国家应该在资金、师资上给予倾斜,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加大投人力度,在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把培养、培训本民族双语教师作为重点,配备懂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工作人员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教学研究部门从事这项工作,按照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分类指导,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应设立并划拨专项经费,制定出科学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文化政策,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财力方面的支持。建议借鉴国家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在保护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如采用“三免一补”政策,从中央、省、县财政方面在资金上重点扶持民族语言教育,实行少数民族语言15年免费教育,减免少数民族族学生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在生活费、交通费、学习用品费方面予以补助,进而激励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热隋,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上民族学校的后顾之忧,并采取少数民族授课集中办学的方式,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授课。针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两种模式,采用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计划,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方式、考试制度等方面深化双语教学改革;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保证双语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根据中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依照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环境,采取“以少数民族语文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或“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加授少数民族语文”的授课形式,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保证双语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健康发展的教学方式。

目前,从语言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依靠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语言文化已经是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唯一途径。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可以为多元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结语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在推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双语教学在促进各民族教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民族教育质量。双语实验班模式在民族中小学的广泛推行,使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民族中小学双语实验班模式的兴起,推动了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汉语教学的发展,使不少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除了积极参加培训许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觉主动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识的利用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真正使教学获得成效。促进了民汉教育系统的合作与交流。民汉合校促进了民汉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在学习上,民汉学生互相请教、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生活中,民汉学生交流思想、集体活动,增加了友谊。民汉合校是一个互动的场所,各民族学生共同的学习生活为他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创建了平台。

推进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需要,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对于建设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①雷振扬.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0.②李安辉.论中国特色散杂居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6).

第五篇: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朱虹

袁长林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摘要:双语教育政策作为民族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本文从云南语言的使用状况、双语教育概念入手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以期能为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一、云南语言使用状况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达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共有25个,其中有16个位跨境民族。除了回族通用汉语外,其余23种民族使用着27种语言。多民族构成了与相应的多语种,2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使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操26种少数民族语言。从语言上来看,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分别属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共有52种新老文字。

云南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不同,人口多少、聚居和杂居的情况也不同,各民族语言的情况和受其他民族影响的情况就有很大差异,因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现代语言使用的情况看,大致是这样:有的民族基本只使用本民族语言;有的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一部分人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有的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一部分人还兼通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有的民族本民族语言消失,已通用汉语。双语教育则是从云南各少数民族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那天起就已经存在。至于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一定规范的双语双文教育实验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开始的。20多年来,云南的双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

二、双语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双语教育

关于双语教育,在当前教育学术界仍无定论,有着不同的解释。国外对双语教育这一术语的涵义也是众说纷纭,较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认同的则是著名的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加拿大)和从西格恩(西班牙)在《双语教育概论》中所下 1 的定义:“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种语言。”[1]我国著名学者严学宭认为“双语教育即使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从上述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双语教育是一个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整体过程,含有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教学系统,即本族语言和第二语言教学的体系。”[2]总的来说,双语教育是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云南来说,有时甚至是三语或多语教育。

(二)双语教育政策

由于双语教育,在当前教育学术界仍无定论,所以对双语教育的政策定义有所不同,国内陈振明教授关于政策含义的界定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陈振明,2002)。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政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某种准则或依据。《教育百科词典》认为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或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参考国际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括。”综合上面的定义,本文认为,双语教育政策指的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协调教育内外各种因素,为实现双语教育的目标、任务而确立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依据,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纲要。

三、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了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开创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尊重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陇商会议共同纲领》,1951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1951年政务院批准的《关于第一次全国各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1952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84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同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2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都对少数民族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平等权利做出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强调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并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3]。

以国家的政策、法律为依据,云南省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逐步确定了 2 民族语文与汉语文(双语)的关系,制定了少数民族以学习、使用和发展民族语文为主,同时又自愿学习、使用汉语文的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政策。回顾云南省50多年的双语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正如全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一样,整个云南教育事业是在一个动荡的大环境中发展的,具体发展过程可分以下阶段:

(一)云南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期(1950—1976年)

为了降低教学难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质量,中共中央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制定并颁发了不少法律和政策,这些文件也就是云南推行双语(文)教学的政策依据,1951年9月中共中央在全国第一次民族教育会上明确指出:凡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的各科教学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教学。按当地少数民族的需要和自愿设汉文课。有独立语言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完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按自愿原则,采用汉语或本民族习惯用的语言进行教学。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云南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制定了相应的语言政策,突出了以民文为主、民汉两种语言并用的原则,同时提出了民汉互学语言的双语政策。“以民文为主”,即少数民族认真学习、使用和发展民族语文,这对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贯彻和落实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继承和发扬云南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加速云南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2 年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我省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景颇文、拉祜文、藏文等5种少数民族语文依据开始试用于小学教育。云南省共出版了以上前4种文字的12种小学课本和扫盲教材,还有49种读物。[4]此后,哈尼文、佤文也试用于扫盲教育,文字率先进入学校,进行双语文教学,以后双语文教育逐步铺开。1955年,云南省教育厅成立了民族教材编译室(1957年后并入云南省民族出版社)。到1956年,全省民族小学发展到3778 所,在校学生31 万人;民族中学8 所,在校学生0.9 万人。[5]1957年,云南省教育厅决定从当年秋季采用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拉祜文、哈尼文、佤文、彝文等7种民族文字课本,在部分少数民族小学进行试教。1958年云南省组织语文工作者在1957年方案的基础上对文字方案进行了修改,并在群众中试行。同时,在创制民族文字和试行过程中,这些民族的双语教育开始进入初创阶段。从以上有关文件的内容来看,可以说云南的双语教育政策己初步形成。这对于加强民汉之间的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推进云南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1959年以后,随着对 3 “左”倾错误的纠正,民族语文工作中也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使双语教育一度重现生机。如1963年云南省召开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党的民族语文政策,提出了在民族小学中继续加强民族语文教学的意见,云南个别地方出现了一直坚持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育的典型。1964年后,云南省全日制少数民族小学,根据云南省民族教育学制问题座谈会的意见,实现“二三分段”及“三三分段”,根据教学少数民族语文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段,为其学习升学做准备。同年,云南省教育厅拟定了《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和《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简易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供实行少数民族文字教学的学校参考执行。新拟定的边疆民族地区教学计划(草案)规定:无论是全日制小学还是简易小学,都要在一、二年级开设民族语文和汉语会话课,周课时分别为7—

13、1—2课时不等。

这一时期民族双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试行民族文字,开展民族文字的推广普及工作,编写扫盲教材和民族文字的通俗读物。民族语文的使用大都限于社会教育范围,以扫除少数民族青壮年文盲为主,进入学校的还不普遍。有一些民族在小学开设了民族语文课,进行民族语文课的教学,其他课程仍沿用传统的汉文教学体系,使用汉文教材。还有个别民族用新创制的民族文字翻译了一部分小学汉语文、算术等课程的教材,供少数民族学生使用。这些照顾民族特点的做法,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新中国的建立,废除了民族压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从建国到1957年这一阶段,政府大力帮助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为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创立新文字,对一些不完善的民族文字进行改革和改进。除了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外,还积极提倡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文,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语言文字建设、双语师资培养等方面,为后来的双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制和推行民族文字过程中,人们对民族语文使用的客观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积累了有益的教学经验,为以后的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材料和经验。但1958年至1976年这段时间,双语教育受到严重挫折。虽然在60年代初曾重现一线生机,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遭到建国以来最大的劫难,双语教育从建国初期的黄金时代跌入了低谷。

(二)云南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期(1977—1990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走出了“左”倾错误的羁绊,步入正确发展的轨道,双语教育也走上了复兴和发展之路。尤其是自80年代以后,双语教育实验与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982年教育部制定颁发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提出:“在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进行教学的中小学中,学生首先应当学好民族的语文,有条件的也应当学好汉语,至于汉语课开设和学习的年限,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加以灵活安排”。同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加强边远地区科技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发展民族中、小学教育,一定要在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遵照以上指示,云南省积极进行双语教学和教改的实验。这一阶段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凡个方面:

1.恢复民族文字推行工作。从1979年到1985年,云南省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拉枯、佤、纳西、景颇、藏、瑶和独龙等14个民族恢复推行或试行20种民族文字或文字方案。1982年恢复景颇族载瓦文的试验推行工作,同年,对白文方案进行修订并试行,为了更好地发挥民族文字的社会作用,使民族文字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民族语文工作者继续对一些民族文字进行改进,使之完善,并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创制新文字。[6]

2.开展双语教育实验。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了双语教育实验,实验广泛涉及了双语衔接、双语教学内容与方法、双语教导制、双语教育模式等问题:

(1)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小学“双拼注提”实验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改方法运用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从小学一年级学习民族语文,每周16课时,一年级下学期后半期民族语文课时减半用来学汉语拼音,采用“注、提”教材教授汉语文课,直至六年级,课时和教材份量逐年增加。一年级教学用语以民族语言为主,二、三年级民、汉两种语言并用,五、六年级以汉语为主,民族语言辅助教学。为保证质量,自1985年起州师范每年增设傣语和景颇语中师班,培养双语文教师,并编写了《民汉词语对译手册》,将小学统编五年制语文课本一至十册中的生字、生词解释和例句逐个按四行体进行对照,依次为汉语拼音、汉字、民族文字为汉字词句的意译和给民族文字注音的汉语拼音。[7]

(2)白——汉双语教育实验

剑川县西中小学的实验班按小学六年制的课程基本要求安排教学任务。

一、二年级语文课以翻译全国统编教材为基础,增编一些乡土教材。课本采取汉文、5 汉语拼音、白文三行体。三年级以后使用全国统编教材,配上生字、生词、例句和解释的《白汉词语对译对照手册》和白文民族乡土教材,数学课按全国统编教材进行翻译:体育、音乐除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外,增加一些白族体育、音乐方面的内容。各学科教材中语言文字比重和衔接,按“先白后汉,白汉并重;以白带汉,白汉俱通”的十六字原则,结合“注、提”的方法来安排,把白文作为白族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先导。[8](3)佤——汉双语教育实验

1982年,云南省沧源县贺南小学开始了佤、汉双语教育实验。学制为七年,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佤语文教学为主,一年级主要学习佤文,能直呼音节,同时加授汉语会话,二年级学习汉语拼音,一、二年级使用自编的语文和数学教材,用佤语授课;第二阶段,过渡学习汉语文,三、四年级使用自编教材,每周佤语文4节,汉语文8节,使学生学会用佤语文和汉语拼音两个工具,通过汉语拼音注音、佤文释义逐步过渡到学习汉语文;第三阶段,以汉语文学习为主,在五、六、七年级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进行汉语文教学,佤语文只作为一门课程。三个阶段中,以母语为先导,佤、汉双语文并举。[9](4)载瓦——汉双语教育实验

从1985年9月起在西山区进行汉语载瓦语教学实验。实验班学制6年。第一年集中学习载瓦文和2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加授汉语会话课。后5年重点学习汉语文,采用5年制统编教材。到1988年,全县81所景颇小学,开设载瓦文的有60所,107班,占74%;在校景颇族小学生4347人,学载瓦文的2258人,占52%。用汉载双语文教学实验的有13个班。[10](5)哈尼——汉双语教育实验

1984年云南省绿春县广吗小学开展了哈尼、汉双语文对译对比教学实验。开办一年学前班,学习哈尼文,要求学生会拼写哈尼文。升入一年级使用全日制六年制课本的双文对照教材,用哈尼文给汉文注音释义。两种语文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民族语文“从多到少”,汉语文“从少到多”,中高年级基本过度到以汉文教学为主。[11]

(6)纳——汉双语教育实验

1986年云南丽江县纳西族主要聚居地开始了纳——汉小学双语教育实验。实验计划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纳西文拼音字母,第二学期加授纳西文会话和简单的数学知识。一年级纳西语文为语文课时的60%,汉语文为40%,以后民族 6 语文课时逐渐减少,到六年级时,只占9%,而汉语文课时逐年增加,到六年级时占91%。随后,丽江县陆续有些学校开展了双语实验,具体做法是学前班学习纳西文,一至四年级进行纳西、汉双语文教学,五、六年级实行单一汉语文教学。[12]

综合分析上述双语教育实验状况,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紧密结合当地语言功能的实际进行实验,聚居区双语教育侧重汉语文水平的提高,散杂居区侧重民族语能力的发展;第二,利用民族语文拼音文字的优势,促使学生的母语向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以及民文和汉语拼音向汉文的正迁移,汉语文与民族语文紧密配合,以母语为先导,先民后汉,以民促汉,达到民汉兼通;第三,将先语后文的语言学习和习得规律引入第二语言的教学之中,由汉语会话逐步过渡到汉文的学习;第四,利用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天然优势,开办学前班学习民文,解决了小学低年级学习双语文负担过重的问题;第五,双语文并行保证了学生的双语兼通。

通过实验,人们从思想上统一了对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关系的认识,找到了在多民族、多语言文字的国情下,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培养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所需人才的根本措施,即实施双语教育。

(三)云南双语教育政策的完善期(1991年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信息化、一体化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少数民族对汉语的学习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这些变化,必然对原有的双语教育模式提出了调整和革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引进及国内外成功的双语教育实验的影响,云南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各类双语教育改革实验大规模开展,建立了相应的学术团体,形成了一支双语和双语教育研究队伍,编写了配套的双语教材,这些对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建立相应的学术团体,培养双语教育教学和研究人员,重视双语教材编译、出版工作。1993年成立了《云南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进行双语和双语教育研究,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双语教学研究书籍,为云南省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1999年以来,云南省正式审定了11个民族的158本民族文字教材,正式出版了11个民族14种文字的60多本教材。全省实施双语单文教学的有12个州、市,46个县19个语种,9561所学校,47805个班级(1~ 6年级)近48万多名学生。7 实施双语双文教学的有10个州、市,22个县11个语种,707所学校,1249个班级(1~6年级)5.8万名学生,全省共有536392名在校生接受双语教学,这对提高学生的巩固率,降低辍学率稳定边疆加强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过教育部门多年的努力,云南省的民族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01年,云南省共有民族高等学校1所,民族中专学校3所,民族师范11所,民族干部学校11所,民族中小学41所,半寄宿制高小3219所。有14个少数民族的21中文字或拼音方案进入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或民文扫盲。民族大学生数由1949年的没有一人增加到2000年的19503人,占云南省在校大学生数的21.57%,中小学民族学生人数由1952年的27.77万人上升到2000年的225.86万人,占云南省中小学生比例的34.33%。到2000年,全省78个民族自治县中,78个实现了“普六”,62个县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48个县基本实现了“普九”。

参考文献:

[1] 王洪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6.[2]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3]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 2006,(2)[4] 蔡寿福主编,云南教育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6.[5] 曾满超,杨崇龙,邱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J].[6]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 2006,(2).[7] 德宏州民族语文教研室:《开展双语双文教学改革提高民族小学质量》,《云南民族语文》,1989,(2).[8] 参见《云南民族语文》(白文工作专集),1989,(3).[9] 艾嘎德·扬荣:《双语文教学是克服民族教育中语言障碍的有效方法》,《云南民族语文》,1990,(4).[10]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教育志办公室编,云南民族教育发展概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5.[11]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12] 汉妮·费尔[加拿大]:《双语教育在大山里结出了硕果一关于丽江县巴甸完小双语教学实验的评析》,《云南民族语文》,1994,(2).

下载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验调查与思考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验调查与思考 关辛秋 1994年下半年至1995年初,我先后调查了正在进行的9个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验。本文拟就这9项实验,谈几点由此引发的思考。 双语教育......

    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尔肯江•吐拉洪同志 发布者:刘亚蓓时间:2013-09-06新疆教育信息网 1.您是自治区党委主管教育工......

    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来源: 《中青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交流论文》 作者: 张芳欣 摘要: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双语教育的概念问题;开展双......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分属五大语系: 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 。24个少数民族使用33种文字,来源有:古印度字母、叙利亚字母、阿拉......

    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

    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 包明宽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 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设......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探讨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探讨 维普资讯http://www.xiexiebang.com:翌 Sinen cnlg noainHeadcec adTehooylnvt rlo 创新教育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探讨 祁新丽 (新疆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新疆喀什840)400 摘要:着时代的发......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精选]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在云南这片红土高原上,生息繁衍着各族人民400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00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有25个民族,其中......

    云南少数民族旅游

    三、发展云南三台旅游的思路 1.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做到有控制、有选择行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不具备开发能力以及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一律实行严格的封闭式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