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工制作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的作用
手工制作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的作用
东莞市寮步镇中心小学 刘巧玲
摘要: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因为让学生通过动手画折、剪、拼、量等手工制作,并进行积极思维,做到手脑并用来获取知识,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的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手工制作、几何图形、空间观念、认识水平、应用能力
教育界流行一句话:“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住;我做了,我会创造。” 《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做数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手工制作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手工制作的形式包括画图形、折图形、剪图形、做图形、拼图形等等。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手脑并用,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下面就手工制作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谈谈我的看法:
一、手工制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水平。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深刻地阐明了“活动”在儿童智慧、思维、认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在皮亚杰看来,人的思维智慧实际上就是人的外部操作活动内化的结果。可见,没有儿童大量的外部活动,就不会有儿童思维和智慧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中,《课标》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其中“空间与图形”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要从实物中抽象出这些物体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外部操作活动,如: 1 引导学生画出各种图形或者从生活中找模型或自制各种图形的模型,令学生能从画图或自制各种模型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每种几何图形的特点,弄清每种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增强表象认识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水平。
1、通过画、做、剪、拼等手工制作,更好地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通过画图、做图形、剪拼几何图形等手工制作,学生通过感官更好地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几何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等,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及其关系。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特征后,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或者小木条做一个长方形。让学生通过操作体会要做一个长方形,必须有四条边,且相对的边长度一定要相等。这样,既加深了对长方形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做好长方形后,教师可让学生用双手分别握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往外拉,这时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剪、拼等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经历了这一探究的过程后,学生会认识到几何图形之间是可以转换的,转换后可以通过已学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从而为今后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计算方法奠定了一种良好的数学思维。又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后,让学生剪下附页1的图样,先把图样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然后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学生通过剪、涂、折的操作过程,能深刻地体会到:怎样的平面图样才能做出一个长方体?进一步加深了对长方形和长方体的认识及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橡皮泥捏出不同的几何体,体会空间与空间之间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通过捏橡皮泥可以使学生感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几何体的空间大小不变,但是几何体的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几何体的形状不同的,但是空间大小可以相同。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抓住几何体空间的大小相同。如:在解决“把一块3.14厘米、宽5厘米、高9厘米的长方体钢锭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是6厘米的圆锥形零件,零件的高是多少厘米?”一题时,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好“熔铸成”是什么意思?所以我让学生先把一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再把这块长方体的橡皮泥捏成圆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交流,直观地 2 理解了“熔铸成”三个字的信息是:形状变了,体积不变,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这样,解题关键理解了,只要取用方程去解,这道题就能迎刃而解。如:
解:设零件的高是x厘米。
3.14×(6÷2)2=3.14×9 = 28.26(cm2)1 ×28.26×x = 3.14×5×9 39.42 ×x = 141.3
x = 15
答:零件的高是15厘米。
今后遇到像这种“熔铸成”、“锻造成”或者是“把圆锥形沙堆上的沙铺在路面上,能铺多长?”类型的题,学生也会马上意识到只是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用方程解会容易一些。因此,我们在进行几何图形的有关教学时,应尽可能多让学生动手去做出有关的图形,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更加直观、深刻地认识其特征,提高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水平。
二、手工制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应用能力。
为了加强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教育,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有空间想像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操作启动思维,思维又服务于操作。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手工制作的方法去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对几何图形的应用能力。如;
1、通过手工制作,加强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新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把空间观念的表现进一步延伸,就是《标准》提到的“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重视感知过的平面图形或空间物体。无论是做立体模型还是画出图形,都要在头脑加工和组合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尝试和动手操作来实现。这种重现能使几何事实基于直观的表象、联想和特征得到实实在在的表示,使空间观念从感知不断发展上升为一种可以把握的能力。而手工制作就是实现这种重现的其中一种有用方法。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36页练习六:
这道题主要是通过判断哪些展开图可以折成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加深对正方体的认识。因为小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有限,如果只用眼睛去辨别哪个展开图可以折成正方体?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很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方法上的指导。如:对待接受能力强、空间观念较好的学生,我会让他们先确实一个做下底面,写上“下”,然后想像折叠的过程,折叠一面确定出它是哪面,就在此面标上相应的文字,如确定是右面,就在此面上标上“右”。最后如果能不重不漏的在六个面上分别标上“上”、“下”、“前”、“后”、“左”、“右”,那么这个展开图就能折成正方体,否则就不能。对待接受能力欠佳、空间观念不太好的学生,我会让他们先把这些正方体的展开图画在纸上,然后把它们剪下来,再折一折。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很容易明白前三个展开图都可以折成正方体,只有最后一个不可以折成正方体。虽然他们所用的操作方法不一样,但同样能很好地提升自身的想像能力和加深对正方体的认识。
2、通过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是抽象的,比较难理解。通过手工制作几何图形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在自制的图形中能更好地内化所学图形的有关知识,看到解题的“曙光”,从而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69页例2求环形的面积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用白纸剪一个半径是6cm的圆,并且标出圆心o。到上课时,我再让学生在这个圆里,以o为圆心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然后把这个半径是2cm的圆剪下来。在完成了操作后,我让学生观察剪下半径是2cm的圆后所剩余的图形,并明确这样的形状叫做环形。在学生感知了环形的形状后,我让学生先独自进行观察、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环形有什么特征?怎样求环形的面积?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剪,能直观而深刻地学会环形的制作方法,对环形概念的理解更加充分;通过动脑想、动口说,能自主探索出环形的环宽距离处处相等和求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做数学”的平台,然后启发学生根据动手制作环形的过程去探索出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很 4 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更好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为,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的形状呈现的,作为设计者要先从自己的想像出发画出设计图,然后根据设计图做出实物模型,再根据模型修改设计,直至最终完善成型。这是一个充满丰富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探求过程,也是人的思维不断在二、三维空间之间转换、利用直观进行思考的过程,空间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数学其他分支相比,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直观表达、动手操作、大胆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在解决几何图形的问题时,常常用到画图形、折图形、剪图形、做图形、拼图形等操作手段,在借助图形直观进行合情推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增强探究的好奇心,加深对图形的理解,激发潜在的创造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知道了几何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转换后可以通过已学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所以我在上课前就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第67页的内容,然后把教材第127页附页1中的两个圆形纸片剪下,把圆的一半涂上颜色,然后剪开,试拼成学过的图形,再用双面胶把拼成的图形贴在卡纸上。在上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我们都知道学习新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通过分割、拼合等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你能把圆转化成哪些图形来计算呢?然后指名汇报并展示作品,预设图形有:
再让学生自主选择从圆与其中一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去探讨一下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感觉有困难的可与同伴一起探讨。最后指名汇报交流,并总结出计算方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积极思维来“创造”的新知,不仅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能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 5 拼、量一量、动口说一说,的确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经历“做数学”,让学生通过手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做到手脑并用来获取知识,在轻松愉快的制作中自然而然地增强表象认识,增强空间观念,从而更好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如此,深奥的数学几何知识变得简单了许多,解题思路也自然清晰了许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下册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第二篇: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浅谈
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浅谈
几何图形的知识点具有紧密的联系,当然小学几何图形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公 理化体系,还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的范畴。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简单的几何图 形的认识、变换(平移、旋转、对称)、位置、方向、周长、面积、体积及坐标 的初步认识。对此,基于几何图形这些性质,如何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 直觉、图形的设计与推理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本文就个人的一些经验谈 谈自己的做法和策略。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实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特征、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对几何图形 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感受平移、变换、对 称等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一些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同时,也要避免对周长、面积等繁杂的计算。总 的说来,我认为,几何教学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生活经验素材,真正地落实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生活经验素材,真正地落实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引人教学,效果显著。学 生学习《三角形》一课中,我拿着他们平时玩过的三角形纸片,问:“这是什么 形状?””你还见过哪些三角形?”这时学生马上会说他们自己用的三角板,脖 子上戴的红领巾,住房的屋顶架等等。从生活的角度直接而有效。又如,我在引 入“圆”的概念时,首先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们见过车轮吗?车轮是什 么形状的?”其实,学生学习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都有它的原形,学生在生活中 也能见到许多几何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基础,进而把这些生 活中的原形抽象成我们的几何图形的知识进行教学。
二、多样的观察活动,真正地学习几何图形的特征。多样的观察活动,真正地学习几何图形的特征。观察是小学生利用感观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活动。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离不开 观察活动,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的主要方式。进入小学后,小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 地进行观察呢?其实学生观察的效果如何和教师提供图形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关 系。提供标准的几何图形,利用标准几何图形的“稳定性”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 的某些特征。提供一些变式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思考,进一步掌 握几何概念。当然在观察活动中,还要培养学生全面认真的观察习惯,学生观察 能力才会得到有效地提高和进步。我在讲到《圆柱体的认识》一课时,我拿出几个圆柱体模型让大家观察,问:“圆柱体有什么特点?”大多数学生能说出上下 两底都是圆的,而且圆的面积相等。学生的观察得可真仔细啊。学生的积极主动 性自然一下子高涨起来。
三、有效的实验操作,真正地经历数学演绎和论证的过程。有效的实验操作,真正地经历数学演绎和论证的过程。学生的亲手操作实验是最有效果的,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协同 参与,空间几何观念真正地形成和巩固。在实验的操作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图形、符号来感知、操作、参与探究活动,初步的产生演绎和论证的演示。例如:在教 学《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时,可以用量的方法。可是量的过程中有误差,为何不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呢?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起来,学生一下子就活起 来了,学生开始拿起剪刀把三个角剪下来,并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自然得到了数 学结论。又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把两个盛有水且相同大小的玻璃杯中 放进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让学生来观察水位的变化;当石块取出来之后,再来 比较水多,学生生动而具体地认识到体积的含义和概念。当然,在实验的操作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折、剪、制作、绘画、实地操作等实验活动来加以 理解。
总之,几何图形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视野要拓宽到生活 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空间的问题。通过自主的探索,逐步认识几何 图形的知识。在此过程中,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 等学习活动,真正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和图形的设计与推理的能力。
第三篇:小学低段数学几何图形教学如何
小学低段数学几何图形教学如何“引趣”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随着课改热潮的涌来课本的大量改革,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更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极其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
一.尽量从学生现实、生活现实中的大量实例出发呈现图形相似的有关内容,让学生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图形相似与图形全等等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图形相似等有关基本事实来龙去脉的全过程。提倡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利用与图形相似有关的各种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图形相似现象,并对其中的一些共同规律加以及时的分析、总结,尤其是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题材;同时,充分利用相对真实的情景以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图形相似的典型图案进行教学,尽可能全面地体现教学素材的现实性和问题的挑战性。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做中学”以及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相似图形、探索相似的性质和条件等活动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有关数学操作活动的经验和对图形美的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进一步体验图形相似的数学内涵,获得有关相似图形的知识和一定的成功经历,形成有关的简单技能,体会学习的乐趣,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1)“空间与图形”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给“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现实有趣的素材,“空间与图形”知识大多可以联系生活际,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课,能够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对图形》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有小动物,有生活中的物品,有数字卡片,有几何图形等等,真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孩子们在观察、比较这些图形的特点,随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随着“对折”的验证,孩子们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用儿童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其百怪,色彩斑斓。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认为不可理喻。因此,我们需要葆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空间与图形”。如在“视图与投影”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这样的题目:小猫在一片废墟中玩耍,一只老鼠呆在何处才不会被小猫发现。这是一个有趣而又有一定意义的问题,学生熟悉的视线、影子,甚至小时侯捉迷藏用的那些技巧,都可以派上用场。又如,一年级上册“认识左右”时安排的一幅上下楼梯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几乎天天见到,既可亲又可近。作出判断时,可以较多地借助生活经验。
(3)创造机会让儿童自己去捕捉“空间与图形”的素材。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在身边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如学生认识完图形之后,让学生随即观察教室、看看哪些物体上的面是我们今天学的?学生马上兴趣来潮,找出很多。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象之后,举例了很多物体。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空间与图形”学习资源开发的研究。搜集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利于培养数学能力,且学生感兴趣的“空间与图形”的素材。(4)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有小动物,有生活中的品,有 数 字 卡 片,有几何 图 形 等 等,真 是 琳 琅 满 目,丰 富 多 彩。孩子们在观察、比 较 这 些 图 形 的 特点,随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随着“对折”的验证,孩子们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二.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动手操作和直观发现,如利用橡皮筋、方格纸等手段画形状相同的图形,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等,虽然其中涉及说理和简单推理,但不要求证明。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的特点,将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经过大量的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对有关图形相似内容的理解性掌握。用儿童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其百怪,色彩斑斓。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认为不可理喻。因此,我们需要葆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空间与图形”创造机会让儿童自己去捕捉“空间与图形”的 素 材。小学生 年 龄 虽 小,但 在 生 活 中 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在身边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 学 生 感 到 亲 切、自然、有 趣,引 发 学习数 学 的 欲 望。如学生认识完图形之后,让学生随即观察教室、看看哪些物体上的面是我们今天学的?学生马上兴趣来潮,找出很多。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象之后,举例了很多物体。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汽车、玩具熊、茶壶……等,从 不 同
角
度,不
同
位
置
去观察这些物品,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再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物体的面,有哪些是正方形、长方形……,从生活中发现图 形,找 图 形,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描述出图形的基本特性,并猜出图形的名称。
三.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已有的图形问题、发现新的图形相似问题以及自觉地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等 方 面 的 能力。如,画出一个相似图 案,不 同 的 学 生 可 能 提 出 不 同 的 思 路 和 方 法(如,通 过 橡 皮 筋,方格纸,复 印 机,尺 轨 作 图,利用计算机软件等),对此,建议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适当的交流、合作达到学生的共同进步和不同的成长结果(即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学习结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在教学中,我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数学知识。在空间与图形的多次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秧田式的座次,以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大量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 的 机 会,为 学 生 提 供 更 多 的 学习空 间 和 更 大 的 自 由 度。例如 “认识图形”教
学
中,有
一
个
重要环节就是小组配合,共同想办法找到物体的图形,并把它 “变”在纸上,只有每个小朋友都 积 极 思 考,共 同 想办法,办法才会多种多样,在每一次的表达和倾听中,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四、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不能靠纸上谈兵,必须以学生自己的空间感觉和体验为基础。加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在学生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后,针对学生对面积单位中的一些认识不够,我设计了一节练习课,设计了“想一想、填一填”,“剪一剪、算一算” “动手围一围”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实践机会。教学中提供大量的“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这些都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生动过程。此外,还需要教师创设、充实更多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对图形的认识与一般知识的学习不同,它需要以一定的空间观念为基础,而空间观念的形成不是靠模仿和记忆就能获得的。本次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足以证明学生的动手做对空间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动手做,学生对图形才会有感受,这些图形才会印在学生的心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很差,空间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采用更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现在我们都是大班教学,怎样对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更有效?对学困生空间观念培养的策略探索等。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努力探索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策略,达成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又如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从生活中拿学具——小得到提高,能简单的举一反三,更具有创新精神。并且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能主动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空间与图形”的现象与知识同老师和伙伴交流。
五、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摸一摸、画一画、拨一拨、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 的 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用手来摸一摸,感觉一下每种图形都有什么特征,并通过立体图形来画一画平面图形,这样学生对于区分每一种图形都很清楚,并能清楚地说出每一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给孩子的思维带来了火花。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运用多媒体,呈现物体的一个平面,让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物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像力,这种猜测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学生也从中体会到要全面地观察一个物体,才能真正地认清此物体,不能犯“盲人摸象”的错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如,在“前后”的教学中,我就采用模拟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小鹿,小兔……),在教室里开展激烈的长跑比赛,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每只小动物的前后位置,并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们的位置;在“左右”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喜爱的游戏“找嘴巴”,由一名学生上台闭上眼睛负责贴嘴巴,另一名学生用左、右、上、下等词语对他进行指挥,最终把嘴巴贴在正确的位置。
六、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教学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夺红旗”、“玩扑克”、“邮递员”;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猜一猜”;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小鸟回家”;结合地理知识教学的“开火车”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这些游戏大都普遍运用在枯燥无味的计算课堂,既提高了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全体学生愉快地在游戏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第四篇:浅谈小学美术手工制作教学
浅谈小学美术手工制作教学
美术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越来越得到了广大教师与家长的认可。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手工制作在美术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最常用到的制作方法主要有粘贴法、造型法、剪刻法、撕纸法、拓印法等。传统手工制作课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动手能力强的生理特点,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功用。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美术手工制作教学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的重要性
(一)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手工制作课实现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符合小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些都指出了动手、动脑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手工制作使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美术知识与其他艺术成分,在头脑中进行构图,进而通过动手以美术创作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构图与制作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
(二)将绘画技法和想象结合起来
在一个优秀的手工制作中融合了作者独特的绘画技法与大胆的想象,使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与想象得到了巩固与提高。绘画技法和想象二者是完美统一的,片面地强调其中一个,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片面强调想象,学生纵有奇思妙想也无法表现在作品中;片面强调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作品就会出现题材枯燥无味,构图形式教条、死板,失去童真。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集中表现在手工创作中,才能让作品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赋予作品以生命力。手工制作课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的绘画技法,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美术手工制作课的有效实施
(一)教师要成为创造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参与者,是沟通知识与学生的桥梁。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美术创作中,教师总是以一定的作品作为范本,让学生进行机械的模仿,使得学生的手工制作只是在照着葫芦画瓢。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如同工厂里生产的零件,没有特点。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生的手工制作不能局限于让学生来模仿教师或他人的作品,而是鼓励学生在作品中融入自己个性的东西,让其作品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的活力。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成为创造者,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形成教师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以此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标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将其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其次,要认真研读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依据,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整体把握,并紧密结合教学大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本地学生的实情,更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再次,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教师要提前制作,对制作方法、步骤、过程等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明确教学的重难点,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做到规范、准确、熟练,才能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动态因素灵活处理,使教学有序进行。
(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美术创作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美术大家都是深入生活,用心体验生活,才能创造出经典之作。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同时美术创作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在生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要让学生学会用耳去聆听,用心去感受;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自然美、心灵美,让学生看到不同工艺制作品的美,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对美的向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想创造美的激情与欲望。如我让学生制作一个时钟,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进行制作。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收集了各式各样的材料,如树叶、易拉罐、塑料瓶、纸板、彩带等。经过学生的精心设计,制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材料都是平时经常见到的,学生的作品也几乎没有相同的。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将手工制作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
一是与绘画相结合。制作与绘画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制作的激情,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与提高。如学生用纸盒做出机器人后,我让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来进行修饰,学生在机器人身上用画笔画出了许多新的东西。二是与游戏相结合。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方式。”游戏深爱小学生喜爱,它可以与任何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成综合活动,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形成技能。在美术创作中我们同样可以将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如折纸中,我们可以看哪位学生能够折出更多的花样等。三是与多媒体相结合。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的功能,可以将美术教材立体、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尤其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一些难以讲解清楚的关键性知识点以图文声像的形式呈现出来,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化解教学重难点,使小学生轻松理解,深刻记忆,灵活运用。
总之,我们要给予手工制以充分的重视,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小学生强烈的创作动机,来提高小学生的制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会以百倍的信心与激情投入到美术手工制作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点滴中积累。我坚信,只要勤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懈付出,就能收获成功与快乐。
(责编 张翼翔)
第五篇: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电教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为课堂教学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15个梨、3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15个梨平均分放在3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16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
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例如:在教学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电教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电教媒体设计出三幅图案: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架飞机、人民大会堂,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
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古时侯,一位王爷去山上看望习武的儿子.兄弟几个见父王来了,立刻围了上来.王爷说:“孩子们,父王今天带来了你们最喜欢吃的大饼.”说着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两
份,给了老大一块.嘴谗的老二说:“父王,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王爷把第二块饼平均分了成四份,给了老二两块.贪心的老三说:“父王,给我三块饼.”王爷又把第三快饼平均分成了六份,给了他三块.一向老实的大哥开腔了:“父王,老四最小,应该给他六块.”老四听了非常高兴,觉得父王给他最多.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最多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总之,电教媒体应用于教学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绝对的意义。需要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教师不断分析、总结、探索电教媒体中的问题、经验和方法,电教媒体应用才会更加科学合理,更能体现出电教媒体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