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幼儿爱上跳绳
【关键词】幼儿 跳绳 教学
跳绳是一项能锻炼全身的综合性运动项目,它既能促进幼儿大脑、脑干、小脑的发育,又能增强幼儿的体质。幼儿时期,孩子的手脚协调能力不强。作为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学跳绳来训练手脚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在跳绳教学中,部分老师不能帮助幼儿分层递进地掌握动作。不少教师采用演示教学法,教师自己先示范,然后让幼儿机械地跟着跳。在孩子跳得不好或跳不起来时,老师不是给孩子讲解、纠正,而是一味地让孩子反复练习,一个跳不好就跳十个,甚至更多。整个学习的过程,缺乏游戏的趣味性,幼儿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渐渐地也就对跳绳失去了兴趣。
那么,我们该如何优化跳绳活动的教与学,真正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跳绳活动中,让他们爱上跳绳、学会跳绳呢?
一、借助视频,激发跳绳欲望
幼儿活泼好动,要想让他们安心的学习,首先要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跳绳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开展跳绳活动前,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与教学相关的视频,整个跳绳视频中,有简单的单人跳,还有各种花样跳绳。课始,我指着电视机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先看个表演,好吗?”幼儿对电视比较感兴趣,一听说要看电视,个个都兴致勃勃,坐得端端正正的。“小朋友们,在看电视时,老师有一个要求,选一个你喜欢的画面,仔细观察,一会老师要提问。”视频结束后,我问幼儿:“视频中的小演员跳得怎么样?”有孩子说跳绳的种类真多,有孩子说跳绳真好玩„„多数的孩子都表示自己也要学习跳绳,其中一些孩子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对着我嚷嚷:“老师,你也教我们学跳绳吧,我们现在就去。”孩子们的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立即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绳子进行教学。孩子们听得非常的认真,小手、小脚也在不停地模仿老师。
可见,运用多媒体,把所要学习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孩子面前,避免了单一的说教,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分层教学,让幼儿体验成功
跳绳需要四肢的配合。由于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不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笼统地组织教学,而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1.教师要注重示范
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爱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规范自己的示范动作。有的教师在示范时,总是很随意,这种不正确或不到位的示范会干扰幼儿的学习。因此,教师在示范时,要突出动作要点,同时要注意运用语言加以讲解,帮助幼儿理解。2.分层教学,降低难度
由于幼儿手脚还不是很协调,在跳绳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分解,循序渐进。比如,刚开始可以让幼儿听节奏跳,教师数节奏,幼儿听着老师的口令跳。再给幼儿讲清楚跳绳时腿应该怎么跳,然后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跳动,初步锻炼幼儿手、脚的协调能力。在幼儿掌握了节奏之后,让幼儿徒手模仿跳绳,按照节奏甩动双臂。最后,让幼儿拿绳尝试练习。整个过程,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得轻松自如。3.教师要注重指导
幼儿在初学时,不能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常常在不经意间出现各种错误。因此,教师要对幼儿加强指导,及时帮助幼儿纠正错误。而对于协调能力不好的幼儿,要对他们降低要求,要通过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游戏激励,促使幼儿自我练习
幼儿有很强的好胜心,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听到幼儿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绩。比如:“我会„„你会吗?”“我能自己洗脸,你能吗?”„„可见,幼儿特别喜欢跟其他小朋友比赛、竞争。在跳绳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抓住幼儿这一心理特点,调动他们跳绳的积极性。例如,我根据大班幼儿喜爱挑战性活动的特点,在跳绳活动中,我设计了冲关游戏。活动前我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进行一次跳绳冲关游戏,好吗?”孩子们听后,特别的兴奋。“第一关,跳绳1个,第二关,跳绳2个„冲过几关就能得几朵小红花。”在我宣布游戏规则以后,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有的说:“跳绳难不倒我,我一定能得第一,得5朵小红花。”有的说自己一定比其他小朋友厉害。„„见他们信心十足,我趁机说:“老师给你们10分钟练习,10分钟之后比赛。”我话音还未落地,孩子们已经开始自主练习起来。正是抓住了幼儿的心理需求,利用竞赛游戏把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然,幼儿存在着个体差异。在跳绳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采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幼儿爱上跳绳,让跳绳活动在幼儿园里遍地开花。
第二篇:如何让学前班幼儿爱上口算
浅谈让学前班幼儿爱上口算的教学策略
----------中山镇中心小学 罗朝慧
【内容摘要】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训练要从幼儿抓起,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组织计算活动,既注重学习的过程,又注重学习的结果,让幼儿获得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幼儿熟练的口算技能,进一步引导幼儿用所学口算技能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兴趣。
〔关键词〕 学前班 口算教学 策略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事实表明,基本口算熟练,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反之,速度就慢,正确率就低。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3至6岁的幼儿天生就具备学习文化的能力,儿童在6岁以前就可开始读、写、算的练习,因为这是儿童学习的敏感期,过了这个时期再学习就会感到困难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教师应重视口算教学,注重幼儿基本口算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在计算器进入课堂的今天,许多学生的口算能力明显减弱,我们更应该重视基础口算训练。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让学前班幼儿爱上口算呢?下面,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组织计算教学。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在此基础理论上,新课程标 1
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原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扫清障碍,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使数学变得容易的一条途径。因此,教师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组织计算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应本着面向全体幼儿,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教师要本着面向全体幼儿,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为开展口算教学做好必要的复习和准备,以便顺利地开口算教学。
例如:开展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教学,必须有正确点数10以内数量的物体的能力,能准确认读和书写1至10各数,能正确地进行按物点数、按数点物。但是,并不一定所有的幼儿都能正确无误的点数。因此,教学新知识前做些必要的复习铺垫。又如:在即将学习的加减法口算中,必然会涉及到0,因此我们必须要引导幼儿充分认识0的实际意义。在认识0的实际意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
实物演示,引导幼儿点数容器中摆放的实物,依次递减,直到容器中没有实物,以此来认识0的实际意义:0表示物体的个数(一个物体也没有,就可以用0来表示。例如:0支笔,0个苹果。)
二、联系幼儿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空间和机会。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情境中蕴含问题,能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能调动幼儿认知——情感系统的协调作用,让幼儿在情境交融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充分的发展。例如:教学5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能使幼儿充分认识总数和部分数的关系,为幼儿初步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打下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幼儿恰当地利用实物和学具的操作,练习写分合式,弄清总数和部分数的关系。教师也可以请幼儿表演生活情境,再提出生活问题引导幼儿解决。如:爸爸摘得3个苹果,妈妈摘得2个苹果,一共摘得几个苹果?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并用分合式表示出来后,(打手势)问:一共摘得几个苹果?(5个)引导幼儿认识5是总数,2和3是部分数。再引导幼儿看实物图将分合式补充完整。通过操作和练习,引导幼儿说出:把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得到的是总数;从总数中去掉一个部分数,得到的是另一个部分数。这样,为幼儿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三、口算教学,应开展实物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幼儿获得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必须要重结果。不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判断、比较和
动手操作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必须既注重学习结果,又注重学习过程。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利用实物操作或演示,充分利用幼儿多种感官,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学习,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当幼儿体验到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必然对口算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加法时,教师要为幼儿准备一个容器,数量在10以内的小棒。教师也要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10根筷子(当小棒)。教师演示、提问、引导幼儿观察计算:0+1= ?出示透明的空容器,提问:容器中有几根小棒?(0根)+1要怎么办?(幼儿答后)教师操作:将一根小棒放入容器中,请幼儿观察:得到几根小棒?幼儿说得数,教师板书得数,再操作演示:0+2= ?接着教师引导幼儿看算式独立摆弄容器和小棒计算,幼儿说得数,教师指导订正并在黑板上填写得数:0+3=3 ; 0+4=4 ;
0+5=5 ; 0+6=6 ; 0+7=7 ;
0+8= 8 ; 0+9= 9 ; 0+10=10,再请幼儿读算式,并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幼儿总结规律。(0加哪个数就得哪个数),然后教师说算式,幼儿一个一个口算。对于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以及能正确回答的幼儿,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表扬,让幼儿体验到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
又如:引导幼儿用快捷的方法进行口算。比如:通过计算和观察
3+6= 和6+3= ;2+4= 和4+ 2= 之后,提问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发表意见,最后引导幼儿找出规律。(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号旁的这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相同的;而且发现:用“大数+小数”算起来要快一些。)由此引导幼儿总结出快速口算的妙招:遇到“小数+大数”,可以用“大数+小数”的方法计算更快。
四、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口算活动,训练幼儿熟练的口算技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而且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鼓励创新。如果采用单一的口算训练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厌学的现象,不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培养幼儿口算技能时,必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口算训练。
(1)开展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口算的快乐。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每个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活动贯穿于幼儿口算活动之中,这样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体验到口算的快乐。
在训练幼儿口算能力的过程中,往往要从摆学具过渡到数手指,再过渡到脱离手指计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口算。那么,教师就必
须经常性地组织幼儿开展口算训练,在力求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计算的速度,最终脱离手指计算直接说出得数。为了提高幼儿口算的速度,最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幼儿开展“开火车”或“口算接龙”、找朋友等游戏活动,要求人人都要算,并且请幼儿集体或个人判断口算结果是否正确,并用激励性语言互相鼓励,如:“棒!棒!棒!你真棒!”或“对,对,对,请坐下。”如果不正确,就请幼儿说说该怎么算,教师随机帮助出错的幼儿再算一次,学会正确计算。这不仅能督促每个幼儿自觉口算,而且也能促使幼儿快速口算,并体验到口算的快乐,甚至于主动请教师为他们准备口算卡片进行口算,使他们对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不过,对于口算有些困难的幼儿,要注意多给一点儿时间,必要时可以让他们自我鼓励,评价时多关注其进步的一面,多一些鼓励,这是使他们前进的无穷动力。(2)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分组开展口算练习,有效提高幼儿整体口算的正确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口算训练中,教师也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提高幼儿整体的口算能力,那么就必须合理利用幼儿这一教学资源,互相帮助,促进幼儿整体口算能力的提高。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口算训练的时间是有限的,幼儿的个体差异也是存在的,我们如何有效提高幼儿整体口算的正确率呢?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解除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也能增强学生思维的分辨能力,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团结协作的学习机制,因此,在
课堂上开展“开火车”口算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口算有困难的幼儿分到各组,每组4至5人,并且委派一位口算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小组长负责带领组员开展口算训练活动,教师为各组提供口算卡片和学具,让他们互相帮助,尤其是要帮助算错的小朋友学会正确计算,这样能有效提高幼儿整体口算的正确率。
(3)通过开展口算竞赛活动,让幼儿获得口算的成功感,有利于培养幼儿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兴趣。
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是一种间接的学习动机,是通过学习来取得好成绩,最终使自己能超过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4岁后的幼儿能够明显地表现这种动机。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这一动机,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口算竞赛活动,口算正确的奖励一朵小红花,不正确的就没有小红花。教师准备一些口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道口算题,幼儿一个一个轮流抽题并口算,大家评价,答对的幼儿奖一朵小红花,对于口算有一定困难的几个幼儿则可以通过特设进步奖或鼓励奖来开展活动,等到重大节日时根据评比结果颁发奖品。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根据比赛结果给予及时奖励,培养集体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通过竞赛活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也能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兴趣。
五、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指导幼儿用所学口算知识技能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有这样的描述:“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
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新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强调了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么,教师要让幼儿将所学的口算运用于日常生活,让幼儿感受到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联系幼儿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提出适宜的实际问题,让幼儿主动地用所学的口算技能来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一般来说,贴近幼儿生活的题材能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近,对完成任务比较有信心。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农村生活、城镇生活如:购物、乘车等生活问题开展口算训练。
例如:爸爸摘了5个梨,妈妈摘了3个梨,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几个梨?首先,要引导幼儿说说:讲的是什么事?知道了些什么?(爸爸摘了5个梨,妈妈摘了3个梨,并且板书数字:5 3);要算什么?要算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几个梨,就要把爸爸摘的梨和妈妈摘的梨怎么办?(打合拢的手势)合起来用什么方法算?(板书:+)引导幼儿读算式并算出得数。幼儿算出得数后,教师板书得数,并引导幼儿口答一遍。通过教师巧妙地提问设计和引导,让幼儿用所学口算加法技能轻松地解决生活问题。
又如:妈妈买回来10个桔子,小明吃了4个,还剩几个?先引导说说:讲的是什么事?知道了些什么?要算的是什么?提问并引导
幼儿分析数量关系:妈妈买回来10个桔子,小明吃妈妈买的桔子,吃完了吗?(没有)没有吃完,肯定还剩着。那么,这10个桔子就分成了怎么样的和怎么样的?(吃了的和剩下的)。教师边提问边用分合式来表示,并引导幼儿说出10是总数,把总数10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吃了的(已经知道:4个),另一部分是剩下的,不知道?(需要我们算)读分合式:10分成4和几?提问:求部分数怎么算?(从总数中去掉另一个部分数)教师看分合式打相应的手势,再引导幼儿说说该用什么方法算?(减法)幼儿说算式并算出得数,教师板书。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图片资料,引导幼儿编简单的应用题。通过教师巧妙的提问,一步步引导幼儿用所学口算减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让幼儿感受到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口算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方法,能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口算的欲望。
总而言之,口算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我们要重视学前班幼儿口算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让幼儿爱上口算,对幼儿进一步学习数学将起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法研究》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王万喜(编著)
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周卫勇(主编)李雁冰(主审)
3、《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
陈清蓉、吕世虎(主编)
4、《儿童心理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智贤、林崇德(著)
5、《幼儿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姚梅林
(主编)
6、《现代中小学幼儿教师实用教学方法》云南民族出版社 李黎明 杨必俊(主编)
7、《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8月15日)
第三篇:幼儿跳绳教案
活动名称:《小猴跳绳-双人跳练习》(运动领域)活动班级:大 班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跳跃能力,增强动作协调性。能主动积极的参与跳绳、游戏活动,学习更多的跳绳方法,发挥创造能力。
2、在宽松的学练氛围中学会合作,大胆想象,探索不同的跳绳方法,发展幼儿与人合作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幼儿主动帮助他人的情感,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德。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根跳绳,学会基本跳法。
2、录音机、磁带。
3、小动物图片
活动重点:双人跳绳练习的方法。
活动难点:双人身体的协调配合,合作创新意识的培养。设计思路:
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把一个简单跳绳课,创设为合作式跳绳,满足了幼儿的需要,体现了幼儿自主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发展了他们的协作性和弹跳力,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队列中,要求幼儿精神饱满,像军人一样,有严格的纪律性,有整齐的动作。在跳法上编有儿歌,使幼儿学得愉快,没有压力。在课上积极引导幼儿自我评价,指出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最后的放松活动,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幼儿模仿,从中体会快乐。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幼问好。
2、队列练习。
3、绳操练习
(二)基本部分
1、复习:分成四组进行练习,让幼儿自由发挥跑跳。
2、讲授新知识:合作式跳绳,同伴的合作、身体协调、注意轻巧落地
3、教师示范:利用儿歌进行双人合作式跳绳
4、游戏:利用游戏“剪刀、石头、布”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自由选择在一起,进行合作探究。
5、幼儿合作探究双摇跳
设疑:“双人跳怎样才能跳好”,幼儿自由发言,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好双人跳。
6、请合作好的幼儿展示,并讲解心得
7、幼儿再次进行实际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语言鼓励幼儿,必要时给予帮助,以调动幼儿合作跳绳的积极性。根据幼儿个别差异,对跳的不好的幼儿,配班教师给予辅导。
幼儿:
1、在自己所在的组里积极进行练习
2、通过观摩幼儿的展示,进行自评、互评,并继续练习。
(三)结束部分 A:幼儿总结今天的收获
B:游戏:花样跳绳表演(在自编绳操的背景音乐下进行)。
要求:运用集体智慧,自主创新。
教案名称:
活动领域:
活动班级:
作 者:
运动领域
大 班
韩 雪 梅
《小猴跳绳-双人跳练习》
第四篇: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爱上画画
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爱上画画
庞文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以游戏为载体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幼儿园的教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的学习活动。游戏的价值在于幼儿通过游戏实现了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它具有顺应幼儿发展的价值;教学的价值则在于将幼儿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它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但是它们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使游戏与教学得到优化结合,充分认识游戏和教学这两类活动各自的性质及其价值,并根据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等因素来确定教育方案的价值趋向。在这个月中我将游戏与小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了交替结合的尝试,有了以下一些心得。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小鱼吹泡泡”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绒线”、“画气球”、“捏糖葫芦”等等。同时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所以教师在选择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教材时一定要注意以上两点。
二.美化美术活动的物质环境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弹子让幼儿滚画等。如在吹画活动“放烟火”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水粉颜料和吸管,幼儿只需轻轻一吹,纸上便会散开一朵朵美丽的烟花。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吹,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美术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小班幼儿 更离不开游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
1.以游戏的口吻导题,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2.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剪、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美术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在和幼儿一起玩吹泡泡,让幼儿在开心之余再进行泡泡画。即用吸管蘸了加入洗洁精的颜料后,对着白纸吹泡泡,泡泡破了但却在纸上留下了美丽的痕迹。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教师指导时应注意语言的游戏性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直线教师可以说“开火车”,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火车。
这个月来,幼儿通过各种有趣的美术游戏,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着美术创作活动,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五篇: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很多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性活泼又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特点,加上缺少生活的经验,导致了他们阅读量少,阅读的主动性不高的事实。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爱阅读课外书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老师本身有着大量的阅读,视野较为开阔,比较容易由课内引向课外,以课外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将视野伸向课外。学生爱听讲故事,当他们不满足时,就会自己找书去读。
如果这本书是科普类的,老师也可以放一些相关视频给学生,动画面往往比纸质文字更吸引人,如果学生感兴趣了的话,就会继续阅读相关书籍。
二、不要逼迫学生去阅读
小孩子一般都有逆反心理,他们自己不想做的一件事,如果被逼着去做的话,就会很讨厌这件事。所以,老师最好要有个度,不要强迫学生去阅读,相反地,你可以跟学生说阅读课外书的好处,“利诱”他们去阅读。比如说,告诉他们多阅读课外书,可以让作文写得好,整个人都很有文化底蕴等等。
当然,好处也不能太遥远,太遥远的话,学生就会有一种不可能实现了,看了等于白看的心理作用。
三、老师自己阅读
想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老师自己首先也要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这对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因为老师对阅读的这种“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热爱读书影响。
比如,语文老师常常手里拿着书,自习课时,学生学习,老师拿出书来阅读,读书的状态是极具吸引力的。
四、共读一本书
老师也可以让全班同学共读一本书,然后就阅读的同阶段召开班级阅读交流会。对于学生的阅读进行充分赞扬,让学生从交流之中获得乐趣,逐渐地鼓励学生去表自己的见解,让其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