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孩子爱上传统节日
让孩子爱上传统节日
赣榆县宋庄镇中心小学 222144 刘入侠
【内容摘要】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元素,是一潜在的巨大教育资源。挖掘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了解传统节日的时代内容,让学生感受、喜爱传统节日,是传统节日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提出了语文活动课中传统节日的课例研究,力求通过开展各种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让孩子爱上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节日教育 庆祝活动 实践与途径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不断地创新形式和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语文活动课中传统节日的课例研究。通过开展各种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巧妙结合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教育,尤其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教学中,我结合语文教材努力挖掘教学资源,积极探究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促其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我布置学生搜集重阳节的来历,了解我们当地过重阳节的习俗以及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是如何过重阳节的。学习《但愿人长久》时,师生一起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相关风俗以及吟诵描写中秋佳节的优秀诗文。当然,现行小语教材还有很多蕴含传统文化的课文,教学时我注重营造强烈的“节日意识”,广泛进行资料搜集、精心策划活动方案,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知道有关传统节日,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的来历、相关的过节风俗以及品读文人墨客描写传统节日的佳作,让孩子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及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孩子们在学习教材中优秀篇章的同时和老师家长或吟诵诗篇、或创作佳句、或在节日这一天制作节日食品或用品等。结合传统节日多种渠道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相机利用传统节日,深化传统文化认识 1.贺卡传真情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也是全家团聚、共享亲情的时刻。所以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开展“给长辈送祝福”活动,让孩子亲手制作一张贺卡送上一句祝福给家中的老人,很多时候孩子都记得给父母、老师做贺卡,却很少想到给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结合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我让孩子们在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上写上稚嫩的祝福语: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祝外公外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我相信老人收到孩子的祝福一定会觉得比什么礼物都珍贵。
一张小小的贺卡,拉近了孩子与长辈之间的关系,使家庭更加充满温馨。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老人为子孙付出的真是太多了!很多家庭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的是他们,孩子生病守候在医院陪同孩子挂水的更多的也是他们,等我们下班回家,端上热腾腾饭菜的还是他们。对于这些,我们都习以为常,也觉得理所当然。其实,我们为他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少。通过传统节日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懂得感恩,也使我们成年人意识到平时要多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
2.活动促认识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庆祝或纪念活动,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比如,清明节时,我要求学生借着清明扫墓,搜集诗句开展诵读清明小诗和写心得体会的活动,也可以举行网上祭祖活动,在网上为心中的英雄敬献花圈、写写感言,表达缅怀和思念。春节时,在班级中开展写春联、贴春联活动,还可举办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了同学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通过一系列活动,也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对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主题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它提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得以立足于世界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团结与进步的源泉之一。2008年起中国的三个传统节日——清明、端午和中秋首次被国务院列为法定节日,学生虽然能享受到因传统节日放假带来的休闲时光,但因不知道该怎样过节而享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通过开展语文主题活动,教会学生过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显得是十分重要。下面以端午节为例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
1.了解起源,探寻端午传统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中以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准备好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用药酒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因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赛、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等传统节日的知识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缺失的。因此在端午节主题活动前,我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了解端午节期间的各种活动等。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逐步了解了端午节的文化习俗,从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内涵,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亲身体验,感受端午传统文化
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端午传统文化,我在班级营造节日氛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在教室内外的墙壁上悬挂与端午节节日相关的诗词,或告示牌,写上传统节日友情提示。②开展中国端午节讲故事比赛,鼓励学生探讨其内蕴。③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举行拔河比赛、赛龙舟、跑旱船等游戏活动。其实,每个节日都可以举行相应的活动。如:重阳节时可组织小学生为老人做件有意义的事,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读报等;中秋节时如有条件,可让小学生到田野去观察丰收的景象,和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去欣赏大自然的魅力。这样坚持不懈,就会在小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另外,我们课题组还开展了“我们的端午,我们的文化”绘画创作比赛、手抄报展示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纷纷拿起画笔,描绘自己所了解的端午文化。学校还进行了评选并选取优秀作品进行了展示,目前我们校园的画廊、橱窗还张贴了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端午小长假中,我们课题组还布置了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端午传统习俗文化。在大人的帮助下学习粽子的各种制法;到田间地头采集菖蒲、艾草,挂在门上;动手制作小小香袋„„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民俗文化。我们相信,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活动,他们一定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在活动中展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
3.弘扬民俗,传承端午传统文化
解读端午节的精神内涵,可以让我们明白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而开掘端午节的现实意义,则能让我们以积极、能动的态度去传承和创新。端午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在端午节期间,我引导学生开展端午民间传统习俗活动、制作一份风俗小报、进行一次习俗大讨论等活动,给学生一个理性思考的空间,让端午的精髓得以传承。
活动片段:
师:今年的端午节在我们一系列的活动中过去了,相信通过各项活动,明年端午节同学们再次吃粽子时,心中定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别样的情怀。请大家思考个一问题:“今天我们过端午节的意义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渗透积极健康的价值引领)
明年端午节打算怎样过好?(进一步引导:要有对待过洋节圣诞节的新奇感一样对待过端午节,要过得热闹,同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从而让端午节过得更有人情味。尽可能地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文明、健康、进步的过节方式走进校园,让校园文化多点传统气息。)
爱国要爱节,端午节的重要属性在于:弘扬爱国爱民、讴歌执著奉献。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当代小学生更要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共创美好未来„„
总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全民族的大事,是一种社会责任。为此,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孩子抓起。为其搭建课程和节日活动平台,让孩子从小就了解、熟知中国传统节日。这样才能起到强化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和加强其传统文化情结之效。
参考文献:
1.《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国家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发表
2.杨
琳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3.宋兆麟、李露露 《图说中国传统节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教师论坛》 2010第四期
第二篇:让孩子感受爱
让孩子感受爱、懂得爱
(文/牛妈彭小蹦 图片来自网络)
爱,这个人间最温暖的字眼,却是最复杂的,我们常说无条件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但什么是无条件?我们也知道,给孩子溺爱的后果,那么什么又是溺爱?我们常说,母爱是无私的,但天下哪个父母不希望我们爱着孩子的同时,孩子也爱着我们,那这么说是不是爱就不是无私的„„
爱孩子,究竟应该如何爱!
这是一个太过于庞大和深刻的话题,而今天,我们只是讨论,如何让孩子去感受爱、懂得爱。
为何要感受爱?因为感受不到爱,就不会懂得爱,不懂得爱的人,就会缺乏爱,从而陷入恶性的循环之中。只有拥有爱的人,才会去爱他人,懂得爱他人的人,终究会得到更多的爱。现在,多数孩子身边都围绕着太多的爱,他们习惯了索取,久而久之,就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必然的、应该如此的。一旦有有稍许不满意的地方,便脾气大发。没错,他们是得到了很多的爱,但他们却没学会去感受,他们拥有爱却完全不自治,更不懂得如何爱他人。
一、孩子有机会用心体会什么叫爱
有一次晚饭后,本想拿起遥控看一下新闻,小潘潘过来,跟我说:“妈妈,我想看一会动画片。”我和他爸爸在家都很少看电视,小潘潘还小的时候,只要他说要看,随时都可以打断爷爷奶奶在看的电视,老人家总是无条件的让着孩子,后来我们跟爷爷奶奶沟通,虽然他是孩子,但也不能让他认为,他所有的要求都是合理的,是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满足的。慢慢的,小潘潘从粗暴的抢夺人家遥控器,毫不在意他人在看电视随意掐断,学会了在看电视之前先询问他人意见,得到允许,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改变了。当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允许他看电视的时间内,我们也不能随意打断他。这一点,我们共同遵守着。
而今天,是我们几乎同时想看电视,小家伙看着我问能不能让他看一会,我并没有马上让步:
“妈妈也很想看,妈妈都很久没看过电视了,想看看新闻。” 小家伙有些失落的看着我说,“可我现在真的想看一会动画片,我今天还没看呢。”
我故意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好吧,虽然我今天也很想看,但是,还是让给你看吧。”
没想到的是,孩子拿过遥控器问:“妈妈,为什么你很想看,却让给了我呢?”
我回答说:“因为妈妈爱你啊,既然你这么想看,就让给你看吧。” 孩子回答说:“妈妈我也爱你,下次你想看的时候,我也会让给你的。”
第二天,我还记得这个话,在他想看的时候,过去表达我也想看看电视,孩子果然把遥控器大方的让给了我。我也就真的看了一会,然后再把遥控器还给了他。
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
1、孩子并非天生懂得爱,当你毫无条件就满足他一切要求的时候,他反而不知道你爱他,而当你要求他一样付出的时候,他反而知道了什么是爱。
2、在他知道你爱他之后,他也会同样的爱你,以同样的方式去关注你的感受,于是他懂得了如何爱。
二、为爱付出 潘潘的名字中有一个“予”字,牛妈一直认为,只有懂得付出的人,才能拥有更多,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懂得爱,必须要懂得付出!
周末的一天,小潘潘提出要和妈妈一起做蛋糕,我也很高兴的答应了,可因为有段时间没有亲手烘焙了,家里原材料短缺。加上那天也巧了,上午下了一上午的阵雨,下午又安排了其他事情,本约定好了晚饭后立即动工,结果晚饭后,小家伙因为没睡午觉睡着了。
牛妈知道,这个让孩子惦念了一天的事情,还是得去兑现承诺,于是在他小睡之时,出去把材料都买回来了。等我买回东西,孩子还没有睡醒(这个点,小潘潘一般会再次醒来的)。于是我先去洗了个澡,没想到的是,我还没洗完,他就醒来了,要求马上做蛋糕,可等我出来,却发现一副惊天动地的场面,孩子哇哇大哭,爸爸在那训斥他,奶奶在那道歉„„
问了一下,原来是正准备动工,却发现鸡蛋没有了,而这个时候菜市场关门,鸡蛋买不到了。先是小家伙大发脾气,又哭又闹,然后是奶奶在一旁“主动承认错误”,说是“奶奶的错,你打奶奶好了。”因为家里平时都是奶奶买菜,加上奶奶疼爱孙子的心情,道歉总是非常积极。大人一道歉,孩子更加认为自己哭闹,打骂是有道理的了。试想,这种情况下,叫他如何不发脾气,因为是你们没做该做的事情!
我走过去,孩子看见我来了,连忙抱着我,首先,我还是接纳了孩子的情绪,问他是不是因为想做蛋糕很久了,现在做不成很难过,他都一一点头并停止了哭泣,然后就是他一顿“控诉”,列出了这件事情中,奶奶、我和爸爸各自都“哪里做的不好”,“犯了哪些错误”,一共列出了五条,我没有打断他,静静的听完了。等他说完后,我询问了他说完没有,他又继续补充了三条,尽管很多是重复的,我还是耐心听完了。再继续问他,还有没有。直到他说她说完了。我才开始:
“妈妈只有两个问题,第一,今天是谁想吃蛋糕啊?” 小潘潘回答:“是我。”
“为了你吃蛋糕,妈妈在你睡着的时候,尽管爸爸妈妈都和你一样有点困了,外面还下着雨,但我们仍然出去走了很远给你买了蛋糕粉回来,奶奶把做蛋糕的工具都洗干净了。我们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你一点都没有感谢我们,只是说我们做的不够好。那么,既然是你想吃蛋糕,你又做了什么呢?!”
小潘潘愣住了,愤怒从脸上消失了,有些吃惊。
然后,他还在边抽泣边说,“妈妈,好,我决定今天不吃了,但是明天一定要去买鸡蛋好吗?”停了一下,继续补充:“明天我给你一分钟的时间,你去买好鸡蛋。”
“孩子,请别人帮忙需要说请帮助我,而不是命令,尽管因为我爱你所以我乐意帮助你,但并不代表你大吼大叫的我也必须帮你。”
“那么,妈妈,请你明天一定要帮我买到鸡蛋好吗?” “当然,我们明天一定要做一个超级好吃的蛋糕哦!” 最后,破涕为笑,兴高采烈的结束了这一次的蛋糕**。我们常常以为,迁就孩子,一味的付出,孩子就会满足,但其实不然。奶奶每次都很积极的包揽责任,但换来的只是不接受、不理解,和更加无理的哭闹和抱怨,而当你引导孩子付出时,孩子却理解了你的付出,懂得了你的爱。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是如此的爱着自己的小生命们,虽不求回报,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被理解,可就这个小小的希望,在很多家庭中都无法实现。虽然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们首先都要反省,我们让孩子学会感受爱了吗,懂得去关爱他人了吗?
第三篇:让孩子学会宽容与爱
让孩子学会宽容与爱
一、孩子被打 父母难过
孩子在上幼儿园或小学,又或与周围小朋友一起玩,难免会打打闹闹。有时为抢一个玩具,就把对方推倒。或是比较顽皮的孩子,从小养成不良习惯,喜欢打人,便有一些小朋友会挨打。许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后,都很心疼。原先还教着孩子要忍让,可看到孩子接二连三被欺负,内心开始不平起来。并且,也有些疑惑,还要继续教孩子忍让吗?如果不反击,恐怕孩子就要一直挨打了。
因此,听到有家长教孩子说:「他如果再打你,你就打他。」「他咬你,你不会也咬他?」「你不敢打他,他以后就专门欺负你。」甚至有些家长告诉孩子:「下次再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要是打不赢他,回来我就打你。」 一时的气恼与不平,采用了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也许,可以缓解孩子一时不受欺负,但如此教育,会将我们的孩子引到哪一条路上去呢?
二、教孩子打人 孩子变得暴力
一位孩子的母亲,原本教孩子要谦让,纵然被打,也教孩子不要还手,要忍耐。刚开始,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妈妈也只是安抚一下,让孩子不要计较。孩子很听话,妈妈说要忍,他便忍。可一次、二次、三次后,孩子被打的次数越来越多,妈妈终于忍不住了。一天,看到孩子的小手被小朋友咬了一口,既心疼又气愤地说:「他咬你,你怎么就不咬他?」孩子说:「妈妈说不可以打人。」妈妈坚定地跟孩子说:「现在开始,谁敢再打你,你就打他。」
孩子很听妈妈的话,从那时起,一有小朋友打他,他便马上还击,握起小拳头就打过去。因此,常常把别的孩子打伤,孩子因此也变得暴力起来。于是,妈妈虽然不再心疼孩子被打,却转到天天为孩子担心。不知道今天又有哪个小朋友被孩子打伤了,经常接到老师与其他家长的投诉,奔波于带孩子上门道歉,给人赔医药费。
而另一位父亲,在孩子被欺负时,也气愤地对孩子说:「下次如果再有人打你,你就狠狠给他打过去,不要怕,打出什么问题,爸爸负责。」孩子记住了爸爸的话,怀着一颗报复的心,从起初的还手,变成有人稍惹他一下,他便马上反击。而且打人时还不留情,出手很重。虽然他少被挨打了,可他的性格却变得越来越暴戾,心也越来越冷漠。在他的世界里,更多感受到的是暴力和争斗,却少了人与人之间友爱与和谐。
可当心变得敏感而易怒,总是防着人,常有不善之念,那他生活的世界,是否就成了一个黑暗与邪恶的世界? 如此,有人也许会感到矛盾,教孩子打人不对,难道要让孩子一直受欺负吗?
三、客观面对 解决问题 1.看清事实 客观面对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小时,也许都不太记得自己在幼儿时发生了什么。有时谈起与小朋友打架,输了还找对方讨回自己给的东西时,还觉得很好笑。毕竟孩童时期的争执与打闹,是一种幼时冲动,并不是有意识地攻击、伤害对方。然而如今,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家中,孩子便是每一个人都疼惜的宝贝。甚至在家中不小心跌倒了,就有不少长辈跑过去想抱孩子。一边哄,一边还拍打着他撞倒的椅子说:「椅子真坏,让宝宝摔倒了,奶奶替宝宝打椅子。」于是假装打了几下椅子,孩子听了也觉得椅子不对,害自己跌倒,也跟着打起椅子来。
没有教孩子跌倒后学着自己爬起来,也未让孩子感受跌倒并不值得恐惧,应该自然、勇敢面对。孩子也不懂如何走,能不碰倒椅子,如何避免受伤。反而在跌倒时责怪椅子来,把将责任向外推。这样,孩子便可能养成一种习惯,遇到问题总喜欢责怪别人,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自然也就无法改正、进步。在幼儿园中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打架也是一样的道理,父母、长辈需要先了解清楚,为什么打架。如果只是彼此玩闹时一个不小心,自然不应过于计较。家长若过于呵护自己的孩子,总要替孩子出头,甚至因此责骂老师,如此,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实际性的帮助,也未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首先需要看清客观的事实,到底是因为自己过于呵护孩子,还是孩子真的遇到问题,需要我们的引导、帮助。
2.合理引导 长善救失 ①救其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长养孩子善的一面,同时又挽救他过失的一面。当看到孩子有错时,正是我们要给孩子引导,帮其导回正确人生道路的时候。因此,家长与老师如果发现有孩子喜欢欺负别人、打人的坏习惯,更应存挽救其过错的爱心,亲师共同配合,帮助孩子引导回来。试想,孩子为何会变得爱打架,喜欢捉弄、欺负别人呢?幼小的孩子,好似一张白纸,他并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此,他成长过程中,所听所见所感受的,都在影响着他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家长可以先注意一下,家庭中夫妻之间是否和谐,孩子自小看的影片中,是否有暴力倾向的引导,在教育孩子时,是否会常常责备、打骂孩子?是否引导孩子保持那颗善良仁爱的心?是否在家庭中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不讲道理?相信抱持着一颗挽救孩子过失的爱心,一定能看到孩子今天犯错的原因。当我们能找到原因,要对治问题便不困难了。曾有个孩子,在家特别受宠。每天,爸爸就趴在地上给孩子当马骑,奶奶又总陪着孩子到处玩,妈妈成天忙于做家务,想管管孩子,也没有时间。孩子在家他最大,要什么就得有什么。到了幼儿园,自然也是要什么就得给什么。得不到时就闹,急了干脆就抢,抢不来时就打。一旦任由孩子养成这样骄纵的性格,如何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呢?
反之,没有与孩子沟通好,温暖他的身心,却经常打骂,也不利孩子的成长。有些父母虽然爱孩子,可表达的方式却总是以埋怨的口气:「你这小孩怎么回事,人家某某家的孩子比你乖多了。」或者,回来便问:「今天是不是又在外惹事了?」「你这小孩,看到你我就生气」等等。虽然父母是希望孩子变好,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父母的批评与指责。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他又怎么懂得爱人,与人和睦相处呢?
能看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是不是有不合理、不适当的地方,更能帮助我们教育好孩子。因此,遇到孩子打人,先不要着急打孩子,先问清楚他为什么打人,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错在哪儿,也教导孩子做人处事的道理。这也需在平常中,教孩子圣贤的教诲,让孩子心中有善恶的标准,否则孩子不知道善恶是非,便无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②长其善
每个孩子,都有其天真善良的一面,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他善的一面需要鼓励促进。
有位小朋友,在幼儿园被人打,妈妈很心疼,对她说:「你怎么那么笨?他咬你,你不会也咬他吗?」孩子却坚决不肯,跟妈妈说:「打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坚持要做一个好孩子。
另一位男孩,与小朋友一起推小车玩。对方小朋友在推的过程中,自己撞了一下,心里不高兴,扬手就打这个男孩子。可这个男孩子却站在那儿让他打。家长看到很心疼,责备他说:「你怎么那么傻,不会跑开吗?傻傻地站那儿让人打?」孩子却说:「我如果走开了,他会摔倒的。」因为两个小朋友一起扶车上斜坡,一个走开了,另一个就可能跌倒。
当看到孩子有这颗纯真的善心时,我们难道不会感动吗?面对孩子的善良,不是去抹杀,而是需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若将孩子这难得的善良与爱心,变成计较、埋怨与报复,不但起不到长善的效果,反而长了孩子错误的心理。试想一下,怀有一颗善良仁爱之心与怀有一颗计较埋怨之心,什么样的心境,会让孩子的生活更加美好?
因此,除了要保护孩子的善心外,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引导孩子如何长养善心,更好地处理这种情况。若是偶尔一次的打闹,大可不必计较,若是对方孩子顽皮,喜欢欺负弱小,那么可以告诉孩子:「打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不打人,但我们也要帮助小朋友改掉打人的坏习惯啊。因为也希望小朋友跟你一样,做一个好孩子。」鼓励孩子用帮助对方的心,去帮对方改正毛病。因此,在对方要欺负自己时,可以正气凛然地对他说:「打人不是好孩子,你再乱打人,我就不跟你玩了。」或是让孩子及时走开,又或大喝一声以警诫对方。如果是因为抢玩具而打人,可以说:「你要玩玩具可以,但不要抢,我先让你玩,你玩完后也要让我们玩,不能不讲理,不讲理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如此,对方的孩子也会受到警诫,不敢随意打人。孩子除了知道别人做错,自己不要跟着犯错外,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是任由对方继续错下去,而是懂得如何更好地制止对方不好的言行,以自己的正确言行影响对方改过。
从被动转为主动,让孩子从受欺负变成帮助他人,以更博大的胸怀与勇敢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他所遇到的困境,会让孩子更懂得如何解决问题。家长也需时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老师多沟通,共同帮助孩子成长,长其善。
③补不足
除此之外,也需帮孩子补不足。孩子若经常被打,看一下,孩子是否不善于在团体中生活。或者,是因为孩子的性格过于怯懦才常常被欺负。若孩子是因为性格软弱、内向,就需我们善加引导,帮孩子树立信心,增加勇气。同时,也应更好地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们和睦相处,让他更好地适应团体生活。首先,家长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平常与孩子的言谈中,是否有伤害、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话。比如责骂孩子笨,或直接说孩子太胆小才让人欺负,又或其他可能导致孩子没信心,胆小软弱的因素。找出原由,消除这个因素。而后,尝试着提起孩子的积极性,比如每天陪孩子读读《弟子规》,读诵时姿势端正,字正腔圆,使他更有兴趣与信心。平常,鼓励孩子一起做家务,有机会可以带他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或是主动帮助别人。让孩子多尝试,使他在生活中渐渐树立起信心。这其中,需要及时加以肯定鼓励,让他更有勇气尝试。同时,也引导他可以主动帮助小朋友,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
曾经有个孩子,在幼儿园常被人打,回来告诉妈妈。妈妈便问她:「你为什么被打呀?你有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他不打别人,却打你呢?」孩子听了,便开始想自己是不是哪儿错了。后来,妈妈安慰她以后,又告诉她:「以后啊,你多关心一下其他小朋友,人家找你借什么,你就借给他,不要小气。跟大家好一点,与小朋友们团结友爱,到时,你再看看人家打不打你。」
而后,这个小朋友真的这样去做,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也很大方,别人找她借什么,她都很乐意借给人,与全班的小朋友关系都很好,交到了不少好朋友。于是她发现,真的不那么经常挨打了。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跟她玩,她也觉得在幼儿园里很快乐。当跌倒时,让孩子自己尝试着爬起来,勇敢跨出脚步去探路,也许,孩子自己会更有收获。四、一起学《弟子规》 让孩子更好成长
在磕磕碰碰中长大,对孩子也是一种磨练。从小事事如意,样样顺心,不吃一点亏,对孩子的成长也未必是好事。我们除了照顾孩子的生活外,也需帮孩子扎下德行的根,使他不仅德行增长,也更有智慧与勇气去面对、冲破人生遇到的困难与关卡。
因此,从小能教导孩子《弟子规》,以《弟子规》为他人生的标准,自我规范,可以让孩子心中有是非善恶的标准,如此能更好引导他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坚守道德,坚守做人的正道。
孩子,终究是会长大的,是要自己走完人生的。我们能在他幼小时,帮他树立好人生方向,奠定德行根基,可以帮他少走很多的弯路与冤枉路。毕竟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因此要教会孩子自己走好人生。当有一天,我们放开手,看到孩子能稳当地踏出他人生的步伐,勇敢面对人生,以积极乐观的心去打造他的未来时,我们也可以放心了。
帮孩子扎下德行之根,让孩子更好地承担起家、国的责任与重担吧。他能怀有一颗真诚善良的爱心,那无论在什么境界里,他的世界也依然那么光彩、美丽……
第四篇: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孩子天生是敏感的,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要明确的表达我们的爱。
记得小时候,我的叛逆期,一直纠结于我的妈 妈为什么不爱我,她为什么不像别的妈 妈,会在下雨天给我送伞,我想要的东西她一定不会给我买,我想做的事她也不让我做……我甚至怀疑她不是我的亲生妈 妈。其实妈 妈那一代就是在那样的教育中成长,她们勤俭、吃苦耐劳,又觉得孩子不能惯,所以,他们也会同样的对待我们。
深受其害的我,对儿子一直把“我爱你”挂在嘴边。儿子小的时候还不懂得回应,后来渐渐大了,总会神情的回应“我也爱你”。他知道我爱他,在我每天亲吻他脸蛋的时候,在我抱着他的时候,在我给他讲书的时候……因此,儿子的安全感越来越强,孩子在外面就会表现得很自信,在社交中也表现得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我在让他做什么事的时候,都会告诉他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他真的不同意,一般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所以,我家孩子一直是一个很懂事很绅士的孩子。注意,是“懂事”而不是“听话”,懂事代表他能够明白别人的意思,并自己做出判断,而听话只是单纯的顺从而已,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顺从,希望他有自己的想法,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我能做到这样,应该是很难得的了。我认为,只有他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才能快乐。快乐,已经是越来越稀缺的东西了……
我们如果能在快乐中工作、在快乐中生活,那么这得是多大的成功啊,并不是拥有财富才算成功的对吧。现在,二宝就快要来了,我依然会依照同样的教育原则来进行,让他们在爱中自由的生长。
第五篇: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
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无比神圣的,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儿童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看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因此,我认为学生的品德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
一、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
作为一名教师更需要多一份的理解和尊重,这种爱要能够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爱是那么温暖那么无私;孩子犯错时,能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会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又是孩子最好的帮手。游戏时最好的伙伴最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友善的态度,一颗充满的爱心……教师要用这份真诚的爱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为孩子做好了他们认为应该的一切,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结果事与愿违,遭到孩子的反对,造成关系紧张。我们应该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儿,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时也让他们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我班制定的 “值日生”制度正是针对此而设的,即每天安排两个学生维持班级纪律、负责班级的简单事务,如:值日分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每个孩子都可以做,所以在此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锻炼和发展,不仅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事务,变的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独立性。因而成人应该看到,学生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思维,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强加和包办代替就会使学生失去选择的主动权,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事事处处依赖成人或者出现逆反心理,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和思维能力都十分不利。成人应该重视孩子的想法,不应用成人的看法去评价孩子。
二、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对孩子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热爱普教这个岗位,我捧出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孩子,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使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依赖,教育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