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次作业讨论
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个人学习计划
一、学习内容及思路
以《幼儿教师的十大教学技能及训练》、《做智慧型班主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在游戏中学习》等教材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提升自我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增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幼儿的意识,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结合视频讲座《蒋勋的文学之美》《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提升个人修养。
二、学习形式及措施
(1)以自学为主,按时参加幼儿园组织的集中培训。(2)认真完成作业,做好学习笔记。
(3)参加大大班组学习:课标解读、教材研讨、观摩示范课。(4)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互联网个人自主选择式学习,参与网友的讨论与学习。
(5)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创新。
三、具体措施
1、积极参与园本培训、以问题为中心、以岗位为课堂、以实践为师,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合作交流,充实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2、按幼儿园继续教育指南,积极参加幼儿园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在学习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完成培训布置的任务。
3、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互联网个人自主选择式学习。积极参与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5、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等。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突出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自身职业观,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次作业)
问答题:(答题要求,观点明确,简要阐述,表达流畅
1.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课程?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课程包括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组织、如何规划学习进程。教学是基于课程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这个系列行为涉及“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和怎么教”四个基本要素。课程只有落实在教学中才具有真实的意义,而教学必须基于课程的规制和指引,才能保证它的品质。课程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它还包括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整体的“布局谋篇”,它是教学内容及其架构。在后现代课程观的视野中,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这一侧重点和主体的变化将更为强调跑步的过程和许多人一起跑步所形成的模式,而较少重视跑道本身。
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以及评价和修改三个过程。教学目标要分析学习者、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情境,即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教学策略则是要根据本节课程的知识,选择恰当的形式,或实验探究、或语言描述、或多媒体展示来准确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评价与修改则是在课后,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评价是否符合发展理论,评价课堂上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
3.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课程本身的特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和谐性、优越性(2)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①课程改革的决策参与机制
②政府支持
③教师发展
④资源支持
(3)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①校长及其课程领导,课程实施需要校长成为发起者 ②学校组织结构,课程实施需要构建扁平化的学校组织方式,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③教师文化,课程实施需要自然合作文化
第三篇:《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次作业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次作业
作业答案:
第一题:
1、课程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课程编订、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论主要是研究学校应该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选择教材、怎样安排组织教材等问题的理论。
2、物理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认识物理世界、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训练基本技能、促进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3、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
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意志内部启动机制。
5、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科、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等。
6、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核心,它来源于人们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它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制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性原理。
7、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8、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应于学生学习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 1 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题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及其结构,物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特点及其联系,以及在实际中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的特点主要有: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
3)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定量科学,是应用数学方法最充分、最成功的科学。4)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2、新课程标准和与之相辅的课程改革为教学行为转变开拓了空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应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1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知识本身的教授。2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去研究。
3尊重和赞赏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3、1)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2)要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3)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4)使学生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物理学习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物理学习的动力系统、操作系统和控制系统。
物理学习的动力系统是负责物理学习的始动、维持和持续的系统。物理学习操作系统是负责信息知识的接收、加工、贮存、输出等具体实质性 学习职能的系统,即所谓物理认知系统。
学习的控制系统,是学习的指挥系统,它控制着整个学习行为,作用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5、中学物理课程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物理学是构成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是推动适合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从教育的角度看,在物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观和科学态度等教育内容,它们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土壤,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6、物理教学过程复杂多变,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物理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区别和融合 2)物理教学中应重视过程的教学 3)抓住物理教学的学科本质
7、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2)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8、1)开放性原则。2)体验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循序渐进性原则 5)实用性原则。6)独创性和新颖性原则。第三题:
1、《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参考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都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较大的区别,现将其主要不同介绍如下:
1)全面阐述物理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用了较大的篇幅,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详尽的阐述。相比之下,现行大纲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叙述,过于原则性。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标准》不从物理学科的角度追求知识的全面与完整,对于概念、规律不过分追求表述的准确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2)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标准》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现行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现行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现行大纲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主张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
3)强调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现行大纲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两处有所涉及:一处是在教学目的中提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品德教育”;另一处则见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共计二百多字。在其主要篇幅“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完全没有给出这方面的具体要求。《标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的要求,而且,在“内容标准”的“科学内容”部分,无论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还是活动建议,选择时都考虑到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4)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现行大纲 4 在这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只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一节谈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时有所涉及。《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则明确指出,要“初步认识到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注意科学技术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程度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5)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便于实施,《标准》的最后一部分给出了若干实施建议。这些建议不求完全,但是对于与现行课程不同的基本理念作了尽可能具体的阐述。在“课程内容”部分有较多的例子,用来解释正文的要求并把它们具体化。内容标准每小节后的活动建议,主要目的是对教学活动进行导向。这些建议不是必须完成的,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自行开展适合当地条件的其他活动。
2、整合下的物理教学理论基础是瑞士学者让·皮亚杰等人提出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的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学习是通过反复抽象和创造的过程,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构造新的图式。学习所关注的应该是儿童主动的心理建构活动。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因素,不是外部因素(如环境的刺激),也不是内部因素(如个体的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即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
按照这种观点: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的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媒体是用来创设环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而不再是协助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
3、实现物理教学的四化,即物理教学生活化、物理教学体验化、物理教学情感化和物理教学结构化。
1)物理教学生活化 物理教学生活化是指,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适时还应将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2)物理教学体验化
物理教学体验化是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教学活动,亲身经历探索、思考和研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物理教学情感化
物理教学情感化是指教师在充分挖掘物理教学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以知激情,以情启智,以情育情,以情激意,使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乐教”、“乐学”,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它以教会学生理解科学、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主要目的。
4)物理教学结构化
物理教学结构化是指,以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教师主导控制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使物理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中适当部分建立起本质的联系,以期形成相互联系、按层次排列的新的物理认知结构,实现物理知识结构的“内化”。它以学生最终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为目标。
(1)物理教学结构化要围绕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而展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物理教学时,教师应十分注意帮助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必要的、有效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引导学生回忆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而且一定要根据学生对相关旧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这是关系到新知识建构是否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2)物理教学结构化的途径——动态化教学结构
所谓“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1物理教学结构化就是要教给学生具有良好结构的物理知识,就是 6 要实施动态化的教学结构。动态的物理教学结构是在局部小循环中,前面的环节为后面的知识作铺垫,后面的环节是前面知识的强化和深化,教师的教学以整体的结构为中心。这样,脉络清楚,又依次强化,使学生处于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使头脑中错误的认识在比较和深化中加以纠正,避免形成定势;另一方面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得到了强化,建立了清晰、牢固的联系,动态的物理教学结构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有主有从,条理清楚的物理知识结构。即动态的物理教学结构将促进物理教学结构化的实现。
4、分别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等方面来阐述。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教师:
1)教师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2)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科技创作方面的知识。
3)教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在科技创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往往不是来自一个学科,在创作中常常要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了如指掌。
4)了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教师:
1)教师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教师要有组织协调能力。3)动手操作能力。4)收集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教师还应有以下几个创造性人格特征: 1)好奇心 2)质疑的习惯 3)探索的习惯 4)求异的习惯 5)有恒心、一丝不苟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摘要:地理课程一直强调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简要从地理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和一种新媒介形式、地理学习评价的现实问题和改革三个方面进行了略微浅薄的论述。关键词:地理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地理学习评价改革
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有余,建立在三维目标基础上的地理课程目标相较于之前的课程目标,体现了新世纪教育目标的转变与突破。不久,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新的地理课程目标要开始实行了,它能否解决当前地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是个未知。在此,结合阅读过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相关书籍以及一些浅薄的体验与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关于地理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与改革的思考。1.地理教材
教材是社会的产物,教材的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社会的发展变化,亦或是地理科学的发展。社会生活、经济建设总在发展和前进。可以说,今天的地理教材,也主要是对昨天的地理现象的概括和描述。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教材很难适应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发展。翻开国内高中的地理教材,可以发现许多地理数据和地理信息都已经陈旧,没有及时更新。人教版必修三中介绍地理信息系统一节内容,选用的实例是1999年通亭湖及荆江地区的遥感影像。这种泛着年代感又缺乏时效性的案例,并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和运用中,教师应该要“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注意紧密联系现实的生活、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新教材,补充新内容,做到地理与实际生活联系。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geography for life(为了生活的地理)”,就是强调地理教育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与相关学科如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也有密切联系。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气温的变化等内容既是地理现象又是物理现象。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适当运用物理知识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勇于跨出学科的界限,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材观念就是把地理教材作为地理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唯上”、“教材本位”、“教”教材就是教学的一切。把地理教学过程仅仅局限在地理教材之中的观念是片面的。“地理教材应该遵循地理教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也应该涵盖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但不是简单照搬、复制,而要在编排程序与方式、知识内容方面适当扩充,在作业与活动设计方面体现出创新特色。”1这说明,地理教材在客观上就与标准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2地理教材是地理教材编写者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而编写的适合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材料,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习资源。陈昌文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不要教教材,要用教材教。”新的教材观要求教师把教材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媒介,关键在于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2.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许多地理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做的还不够多、不够好。在自然地理中,许多地理现象和原理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模型展示或者动手实践,然而现实是很多教师知识一味地讲解灌输,要求学生抽象地想象。人文地理中,无论是人口问题还是区位分析,这些知识都可以做成比较有实践意义的社 12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7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72 会调查活动,可以让学生进入社区或者商业区进行调查考察。
课程资源的划分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便于获得,而校外资源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并不便于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一种兼具校内外资源的课程资源开发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在社会化媒介和移动设备中逐渐变得便捷,MOOC很适合于当今网络化的学习潮流。
MOOC课程有三个核心要素非常关键:涵盖内容的材料质量、教师的投入度,以及与学生的互动程度,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愿意去接受挑战式的学习。而这一点恰恰击中了传统教育中标准化教学不考虑学生感受的弊端。虽然一直有批判观点的出现,指出慕课只是形式新颖,课外过多的准备只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并且慕课没有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将其推广又存在着技术和现实阻力等等因素。但是作为国内教育技术上的革新,作为一种有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这不仅是对于传统课堂的挑战,也是对于教师的巨大挑战。教师在开发MOOC的过程中,将不再是灌输知识的传授者,而兼具四种角色——专家、教练、设计者和学习者。在MOOC里教师之间的观摩、学习、合作,都将提升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所以说,地理学科应该多多尝试开发MOOC这种形式的课程资源。
3.地理学习评价方式
现代教学评价论认为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地理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化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地理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这种评价取向认为地理教师作为教学情境的“内部人员”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而不是被动地、供“外部人员”评价的对象;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地理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特征。但是教学实践中,地理学习评价过程存在诸多问题。(1)考试形式方面
地理学习评价方式主要是学校组织的单元测试、学期考试,或有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统一组织的一次结业性质的标准化考试形式,其评价的功能也只是作为学校地理学习质量检查和学生毕业资格的证明。考试所要求的评分明确,试题设计注重知识的考查,评价结果标准统一,评价重视地理学业成绩。这种强调地理知识规范性、格式化训练与测试,轻视地理学习创造性思维水平的考查,使学习评价过于固定化,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效益。(2)学生学习方面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模式往往受“知识本位”论的影响,机械地依据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来衡量教与学的效果,评价焦点集中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填图能力的提高上,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记笔记划重点,而积极提问努力思考不够;体现在学习态度上,则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做练习题,从书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反映在应试准备上,则是为了提高分数而在复习时猜题目押题目,忽视了对知识系统的掌握。(3)教师方面
由于传统评价重心偏向于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略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在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在学习评价中扮演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忽略学生日常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甚至把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也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很难真正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思维的敏捷程度。(4)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思维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训练应试能力,忽视了一些体验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目标,忽视了情意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因而,泯灭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欲望和成功亮点,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扭曲了评价的意义,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参阅了相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书籍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地理学习评价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深化:(1)评级目标多元化
地理课程把评价目标定位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检验地理教师的教学成果,调节地理教师的教学。3尤其针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是学习的能动主体,在生理、心理以及各自的生活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决定了学生在地理学习需求上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才能让每个学生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2)评级过程动态化
地理课程评价不仅应该关注地理学习结果,重视对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现实状况进行评价,更应该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进行评价,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地理教学教育行为中,对学生随时进行评价,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入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同时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3)评价内容全面化
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地理审美情趣和鉴赏力、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态度、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感等进行关注,力求评价内容全面化。(4)评价主体多元化
地理新课程评价观提倡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的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地理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评价方法多元化
地理课程可以将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不同的目标领域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察评价。除了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读图分析等常见的评价形式,还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根据需要采用访谈法、作业法、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方式。强调将考试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实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人内差异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6)着眼评价的激励功能
地理课程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倡导在地理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为学生的学习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地理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强项与弱项,地理教师应该善于发现与挖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被评价者个人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学生从评价中 3陈澄,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00 得到成功的体验,就会激发学习动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4 [2] 陈亚颦.现代地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28 [3] 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7 [4] 沈祖芸,赵中建.MOOCs热的冷思考[J].江苏教育宣传,2013,06:35-38.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作
业
1.第1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
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 B.古代、近代和现代 C.原始、古代和现代
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答案:A
2.第2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答案:D
3.第3题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A.教师、学生、课程 B.教师、学生、教材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D.教师、学生、环境 答案:A
4.第4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B
5.第5题
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开放课堂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答案:A
6.第6题
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行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调节和强化的评价方式是
A.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D
7.第11题
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答案:B
8.第12题
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 A.哲学基础 B.社会学基础 C.心理学基础 D.自然科学基础 答案:B
9.第13题
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C
10.第14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历史最古老,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是 A.学科设计 B.问题中心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C
11.第15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 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答案:A
12.第25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D
13.第26题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答案:D
14.第27题
20世纪,独立于教学论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形成,课程理论成了一门独立的教 育学分支学科。在这个时期,一批专门的课程研究著作出现,其中美国教育 家波比特发表的著作是 A.《儿童与课程》 B.《课程论》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发展》 答案:B
15.第28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20世纪以来,许多 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其中,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流派提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A.“文化要素” B.经验为核心 C.社会问题为中心
D.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 答案:A
16.第29题
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答案:A
17.第7题
现代有影响的课程研制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目标模式、自然模式、过程模式、情景模式、研究模式、实践折衷模式、批判模式等七 种模式中任选三种。
18.第8题
课程研制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阶段构成。答案:规划、实施、评价
19.第9题
现代教学内容构成观的内涵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答案: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功能观念
20.第10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答案:发展性、科学性、客观性
21.第16题
课程设计的功能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答案:中介作用、平衡作用、总摄作用。
22.第17题
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联系展开的程序结构。一般 来说,教学过程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个性化等四个基本特征。答案:历史性、周期性、整体性
23.第18题
影响课程的三个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答案: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24.第19题
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答案:个别、小组、班级
25.第20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研究领域有三 种不同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或者大课程论)
26.第21题
课程整合的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科际课程、发生课程、超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七种 中任选三种
27.第22题
课程决策是贯穿于整个课程研制过程的一个普遍现象,从决策主体来看,课程决策可以 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等三个层次。答案:社会级、学校级和学生级
28.第30题
科学美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答案: 简洁性、协调性、普遍性。
29.第31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几个。答案:赫尔巴特主义、儿童社会活动中心、发展主义、结构主义、范例教学论、社会改造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其中任选三个
30.第32题
审美性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答案: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以美致雅
31.第33题
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 是由多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展开的动态过程,具体来看,教学过程包括了教学 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方法和手段、_________、教学环境和教学 评价等七类组成部分。
答案: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
32.第36题
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以课程材料和以设施为载体的课程过程 与教学过程的特殊感性活动。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答案: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研制、课程应用
33.第23题
简述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观点。答案:(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3)人本主义的平行课程和并行课程;(4)组织意义学习。
34.第24题
你认为一堂真正的好课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
答案:从教学目标实现、教师方法变化得当且影响力强、学生专心学习并且集体学习成效好、课堂生态环境良好、学生主动参与过程和气氛活跃、信息传递清晰无误且生动有趣、等几方面谈都可以,能涉及到其中五个方面得5分。„„(P516-517)35.第34题
教学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为什么? 答案:(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学材料;(3)理解教学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36.第35题
简述儿童社会活动中心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是经验;社会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中心;以活动为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
37.第37题
在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中,赞科夫主张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1)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2)教学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3)以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有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知识为主、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让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作
业
1.第1题
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答案:B
2.第2题
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相互交流与传递的工具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B
3.第3题
根据波比特的观点,那些儿童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就是 A.培养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目的 D.课程目标 答案:D
4.第4题
课程的各个组成成份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是 A.课程类型 B.课程结构 C.课程平衡 D.课程组织 答案:B
5.第5题
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C
6.第6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20世纪以来,许多 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其中,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流派提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A.“文化要素” B.经验为核心 C.社会问题为中心
D.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 答案:B
7.第7题
在某一教学思想和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 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就是 A.教学内容 B.教学模式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B
8.第8题
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答案:A
9.第15题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A.教师、学生、课程 B.教师、学生、教材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D.教师、学生、环境 答案:A
10.第16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D
11.第17题
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 A.哲学基础 B.社会学基础 C.心理学基础 D.自然科学基础 答案:B
12.第18题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在教学内容上以经验为中心,在教学组织上以活动为中心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答案:A
13.第19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答案:A
14.第20题
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施瓦布 D.奥苏贝尔 答案:D
15.第21题
把教育的根本目的看作是培养社会精英的课程与教学论是 A.发展主义理论 B.结构主义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社会改造主义理论 答案:B
16.第22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答案:C
17.第9题
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答案: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杜威。
18.第10题
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答案:全班上课、班内分组、班内个别教学
19.第11题
构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课程与教学论流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20.第12题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审美法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答案:完整性、有序而波动、多样统一
21.第13题
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答案:个别、小组、班级
22.第14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研究领域有三 种不同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或者大课程论)
23.第23题
课程设计的功能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答案:中介作用、平衡作用、总摄作用。
24.第24题
根据目标模式的泰勒原理,课程研制的四个基本环节是分析课程资源,确定基本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答案: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25.第25题
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 是由多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展开的动态过程,具体来看,教学过程包括了教学 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方法和手段、_________、教学环境和教学 评价等七类组成部分。
答案: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
26.第26题
课外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一般以___________为主,辅之以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分组活动、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
27.第27题
课程与教学美学的客观基础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答案:课程与教学的“真”、课程与教学的“善”和课程与教学的“美”
28.第28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答案:发展性、科学性、客观性
29.第29题
范例教学,就是通过典型的事例和教材中关键性问题的教授和探索,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材料和问题。因此,选择范例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30.第30题
依据评价所起的主要作用的不同,课程与教学评价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1.第31题
关于课程整合的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等三种。答案:科目中心整合论、儿童中心整合论、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整合论
32.第32题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答案:系统化、具体化和层次化
33.第33题
在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中,赞科夫主张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1)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2)教学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3)以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有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知识为主、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让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34.第34题
试述学生中心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1)它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2)其理论基础包括“生长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本体价值取向、发展的儿童观、社会改造的教育功能观和机能主义心理学;(3)其基本观点包括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学生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整合。
35.第35题
简述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观点。答案:(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3)人本主义的平行课程和并行课程;(4)组织意义学习。
36.第36题
你认为有效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透过不同理性(技术、实践和解放)有不同的看法:教学目标的清晰性、内容安排的系统性、活动设计的巧妙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方略运用的恰当性、学生学习的专注性、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激励性、教师正面影响的深远性等;生动有趣、生命意识、熟练掌握、教育影响等;充满积极情感的、有效率、立足于发展、伦理、科学和艺术交融的教学„„
37.第37题
简述表意目标表述方法的内涵。
答案:(1)其理论根源包括四种不同的过程,即训练、教学、启蒙、导引;(2)表意目标的特性,不是指学习活动后获得的行为改变,而是描写学生教育上的经历——其工作情景、要处理的问题、要从事的工作;(3)其表述在于确立学生所经历的情景(尤其是工作的项目或问题);(4)注重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的结合(教育真正的目标不是具体行为的变化,而是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包括理解、欣赏、热爱、尊重等,这是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的;(5)将目标表述系统化(如确定的单元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教学对象特点、教学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