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教学成果奖参考标准
附件3:
教学成果奖参考标准
一、总体要求
1.着重考察成果的适应性、创新型、导向性和示范性。2.评审材料要注重写实,而不要大而空。二、四个重要指标
1.成果情况与所解决的问题
(1)方向性:成果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当代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2)重要性:成果所解决的问题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程度。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科学性:成果在研制和实施过程中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科发展规律,符合人才培养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实用性:成果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方法的有效程度。3.成果水平及创新情况
(1)成果创新:成果在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创新程度。
(2)成果水平:成果的先进程度和在本领域的认可度、影响力。
4.成果应用及推广(1)应用成效:成果在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2)应用程度:成果的应用范围、应用程度和学生受益程度。
(3)推广价值: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
第二篇:教学成果奖应有的评判标准(精选)
教学成果奖应有的评判标准
2013年初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首次对职业教育的优秀教学成果进行奖励。2013年底,评选结果揭晓:首先,有150项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获奖,占获奖成果总数的16.0%;其次,该奖项启动时全省共公示了223个职业教育类申报项目,最终的获奖面高达67.3%;最后,高等教育类共有获奖成果400项,其中高职高专教育获奖148项,占高等教育类获奖成果的37%,与职业教育类获奖成果相加,全省职业教育相关获奖教学成果占总数的31.8%。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的地位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职业学校对参评教学成果奖还不是很踊跃。
最近与苏南一所学校的校长谈到该校为何没有参评省教学成果奖,这位校长有些尴尬,他说实在找不出重量级的项目参加评奖。这也许是全省许多学校的共同尴尬:能够达到教学成果奖标准的成果还不是很多。看来有必要讨论一下教学成果奖的标准问题。
从标题来看,获奖成果内容涵盖了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发展、课程开发、教法创新、教学资源建设、德育模式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方方面面。以下随机列举几个获奖成果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成果的多样性: “‘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行知教育思想观照下中职创业教育行动方案”“‘分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现代推销技术’课程建设”„„如此多样的选题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教学成果奖到底在比什么?在具有竞赛性质的评奖中,评委们采用何种标准对主旨各异的成果进行评判?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到《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中去找答案。在这份文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有三个标准:一是具有原创性,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教育理念先进,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学校教学规律和学生培养规律的成果;二是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取得明显实效的成果;三是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推广作用,取得较高认同度,在本省产生积极影响的成果。对于特等奖则提出了“四个重大”的要求: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重大贡献,在本省处于领先水平并产生重大影响。
从这份文件来看,教学成果奖主要用来对实践性的教学成果进行评比,而评比的第一标准是创新性。所谓的实践性教学成果,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学策略或者是理论研究成果的具体应用。所谓的创新性,是指“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要在理论上有创见,在实践上与以前的做法不同。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性教学成果的创新性是否可以度量或横向比较。比如一所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与某一专业某一门课的教学创新之间是否可以比出一个高下来?理论上当然存在许多困难,但在实践中却比较易于操作:评委们只需对这些成果进行历时性的比较即可发现这些创新是否“重大”,然后再赋予不同类型的创新以一定的权重(实际上就是给不同类型的教学成果规定一个比例结构),也就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果了。尽管实际评奖过程不一定像这样严格,但以上的分析至少说明以创新性来衡量不同的教学成果是可行的。
但可行的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东西。实践性教学成果是否都能够有足够的创新?在很多情况下教学上的创新往往只能从局部开始一点一点地突破,所以许多产生实际效果的教学实验往往无法总结出足够分量的创新来。但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创新点被不断地拔高、包装、放大,最后甚至构建起一些新概念、新模式、新体系,至于这些所谓的“新”是否反映了真实情况则不重要了。
本文的目的不是反对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教学成果评奖,而是提醒人们,过于强调创新性容易把教学成果的评奖演变为写作大赛。美国电影与媒体研究学会有一个教学奖(pedagogy award)的评比,这个评比不针对成果而是针对教师,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教学,包括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否帮助了学习障碍学生、是否布置了创造性学习任务等。这个思路也许值得我们借鉴:教学成果的第一要义不是创新,而是学生学习状态与结果的改变。
目前的教学成果奖的标准与程序如果因为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原因难以改变的话,也许江苏省可以创新出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标准的教学奖来。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
第三篇: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
物理实验开放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一、成果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大学物理实验是工科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门基础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系统性专业实验的开端,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多元化人才的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内容陈旧,与现实生产、生活及现代科学技术缺乏必要联系,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验资源有限,给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性,不能适应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注意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忽视实验过程中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实验评价体系中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
为了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物理实验也必须进行改革。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不仅是实验管理形式上的开放,而是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的开放,是指根据多元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多种层次的实验教学目标、要求有相应的课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发展需要进行组合与选择。
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进入80 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和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兴起,我国高校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仍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做的大部分实验完全是照葫芦画瓢,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的有效训练太少;其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实验学生人数增多而实验仪器设备不足的矛盾日趋显著;再次,大学物理实验课课时过少,上课时间安排的过于刻板,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要解决以上问题,实验教学模式必须有所改革,实验项目及实验内容也必须变革,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正是实验教 学改革的可行之道.
二、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的优势
大学物理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并通过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构建推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以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创新精神与能 力培养,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世纪中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权威性、同一性、确定性和封闭性等种种弊端,不仅束缚了学生好奇、疑问、怀疑的本性,漠视了任何对真理的认识都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也不利于对现行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而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旨在突破这些弊端,构建开放的物理实验教学系统.在这样的开放系统里面,不仅重视知识的开放性,更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与学生“双边”关系的建立. 教学不再是线性式的独白,而是师生、生生普遍交往互动下的、持续的、建设性的对话,从而在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点和功能的同时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潜能. 另外,开放式实验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开放式实验教学还从单纯注重物理实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为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大多是以知识为本位,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而在人本主义影响下的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对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拟定了一套认为切实可行的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
(1)构建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平台,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建立了4 个层次的分级实验教学体系,开设了基础性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4 个实验层次.在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4 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 坚持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坚持锻炼学生正确读数与正确处理有效数据相结合的能力;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各层必须做到实验按难易程度进行编排,根据我系的具体情况,自编部分实验教材,依照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阶梯式的强化训练,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对于基础性实验,在着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基本实验能力的培养.基本的实验能力包括: ①通过阅读实验教材和对照实物做实验前充分的准备. ②通过阅读 仪器说明书,正确使用常用仪器. ③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拟定合格的实验报告. ④通过拟定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科技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的实验能力达到一定要求后,再开设各种类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能力,预约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 案,在实验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实验.
(2)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和成绩管理系统.
学生通过网上选课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和适合自己的实验时间到实验室完成规定数量的实验.学生预约好实验后,必须在实验前设计好预习报告,并由指导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给出成绩.进行实验前,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预习熟悉仪器设备,由专门的实验教师负责解答学生预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实验时,指导教师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只讲解实验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具体操作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 若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指导教师应予以启发式指导. 学生实验操作结束后,教师当场给出学生实际操作成绩,实验报告上交后,经教师评阅最后给出实验报告成绩. 如果实验失败,学生可以立即重做或另选时间重做.
(3)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
开放实验室,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开放的,而且在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等方面也是开放的,在教学时间上由实验教师来保证开放时间,一般每周开放8 ~ 10 学时,在开放期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安排实验时间.仪器设备的开放是指实验室所有的仪器设备都供学生选用,用来实现自己的设计方案.但由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种类数量繁多,要同时把所有仪器设备对学生开放,是不现实更是不可取的. 所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实验教师提前预约,由实验教师进行统筹安排,争取使多类仪器得到充分利用,尽量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使实验室用房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学生要做到在事先预约好的时间内使用仪器设备,并且做好使用记录,以确保实验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1].项目开放:课余开放是项目开放形式的一种,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补充,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对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教师的实验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开发实验室虽然能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但在实验中对于设备、器材的维护都是靠学生自觉,教师需在思想上给予引导,让学生规范操作,爱护设施。
[2].时间开放:教师指定物理实验教学安排时应遵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3 对各个必修或选修的实验项目在不同的时间段来开展教学指导。这样一来实验室的各个时间都可以做不同的实验,学生利用预约则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完成自己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这种自由主张的实验方法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让学生占据整个实验教学的主导。实验室教学中运行时间开放模式可以让学生掌握足够的实验时间,根据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做好实验设计。对于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让学生能够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流程。
[3].综合开放:其包含了实验教学各方面的内容,如: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实验目的等,都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模式,这样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很有帮助的。综合开放模式是物理学科常用的实验教学模式,其不仅充分显现了各类科目知识,还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这种模式下进行实验,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若学生某方面能力缺乏则会影响到综合实验模式的效果。
[4].研究性实验,挖掘学生潜能:研究性实验以学生自带课题的研究性实验为主,不属于教学计划实验范围,实验者主要为对物理科技制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或者准备参加各种物理竞赛的学生,可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深化实践的必要条件和方法指导,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类学生多为基础好、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优秀学生,他们的实践活动在增强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实验室教师技术水平的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他们的实践活动也是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来源渠道之一。
(4)关注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实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进行的,所以实验教师应时刻关注开放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并根据教学效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开放式教学体系进行适时调整,不断完善.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改进了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标准,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案,既考实验理论,又要求动手实际操作.在考核中将学生选做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取得的实验效果作为其评价成绩的标准之一,实践证明这种形式考试的结果,能够相对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够促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5)积极开展实验室对外服务业务.
在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损耗仪器设备的增补,以及教师进行有尝劳动后薪水的发放等等,这些都是在实施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中实际存在的经济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校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 4 工作的前提下,通过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对外(包括工厂、企业、生产单位等)有偿使用,适当收费,实现实验室对外服务功能. 这样既把基础实验室从单纯的教学场所转变为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的实体,又解决了实验材料消耗和工作人员的补贴问题.
四、取得的开放成果及其实施价值
多元化开放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突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增设开放性实验。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内容上减少了验证性,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根据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了问题指导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教学法、自主实验教学法等。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物理创新实验室,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实验室,近年来80多名学生(包括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在实验室完成或参与科技创新项目、SRTP项目、节能减排项目。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近年来,实验教学中心的老师们进行了多项课题的深入研究并自制了几种教学仪器。这些仪器技术含量高、性能可靠、实用性强,有的在技术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称赞(例如自制声悬浮演示仪、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仪等)。
在2011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哈电杯”荣获二等奖一项;在2011年全国高校第十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获三等奖一项;2010年山东省第二届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荣获省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三项,其中四名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2011年山东省第三届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荣获省一等奖四项,二等奖六项,其中八名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四名老师荣获2011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优秀指导教师;智能太阳能车,声悬浮与声速测量仪成功申请国家专利;论文:《声悬浮与声速测量仪的设计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量装置的改进》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并且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简单地去验证某一理论,实验室开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的实验教学若仍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总 5 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让学生完成一些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难度非常大;开放实验室,同时以学科竞赛为目标,能给学生以选择、创造、表现、提高的机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它可以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潜能的实验环境,并适应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的个性要求。
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及创新能力为目标,物理实验开放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在所有的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可以以学科竞赛为手段,推动实验室的开放,实验项目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实验室仪器的使用率,推动实验仪器的改进,促进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发。
成果的推广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原来物理实验开放教学只是局限在某一个实验室,某一个实验项目,现在已经推广到本实验教学中心的所有实验室,所做的实验研究项目在山东省物理科技创新竞赛,全国高校节能减排大赛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进一步创新实验开放教学模式,促进实验教学的多元化开放,使成果推广应用取得更大的效果。
第四篇:“教学成果奖”奖励制度
马良镇小学教学成果奖
奖励制度
为了激励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切实做到堂堂清、周周清、单元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严格按照县、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学期末的学生素质水平测试,严格测试工作的各个环节,严肃考风考纪,确保测试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把好每节课、每个单元的质量关,扎实抓好“培优辅差”工作,抓住“双基”训练不放松,要精讲、精练、精选、精评,牢固树立“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教学观,细致作好分层教学工作,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服务于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
二、本制度所指教学成果奖,主要指1——6年级语文、数学基础学科教学成绩。
三、测试成绩报县教研室(镇级抽考学科按县级排名计算),经县教研室汇总后,凡取得全县前一、二、三名的学科(且在全县平均水平以上),分别奖励300、200、100元。
四、六年级教学成绩除按照以上制度执行外,取得镇级教学成果奖时,按照教学成果奖的等级,中心学校颁发的教学成果奖奖金,由六年级参与统考统阅学科教师平分。
五、综合组教学成果奖办法另定。
六、以上奖励属绩效工资考核外的教学成果专项奖励。
七、本制度解释权归学校。
八、本制度自2011年9月30日起试用一年。
2011年9月
第五篇: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成果名称: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 成果完成单位:
一、理论依据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社会对职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共同关注的课题。
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重点体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技能竞赛的重要性,通过技能大赛既能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及教学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技能竞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此,我们积极探索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在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上办出自己的特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基本内容
技能大赛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个舞台上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能有幸参加大赛的学生固然是佼佼者,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大赛带给我们教学改革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全方位的职业技能提升机制。注重传导“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利用先进技术软件和装备,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完成技能大赛的项目训练与任务整合。在技能大赛的训练中,学生对于工作岗位职责及流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未来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通过技能大赛促进教师关注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关注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方向,促进教师对于行业新发展新工艺新技术的学习,对于教学内容的更新补充完善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思路。
三、实践效果
践行“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我们连续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临沂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在此过程中提升了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更新了教学理念,并自主开发技能大赛训练的教材与训练计划,保留了宝贵的训练经验,对于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学生通过技能大赛,提升了专业技能,充分发掘了自身的潜能,也通过省技能大赛获奖,给一部分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平台,能够获得高职院校乃至本科院校的免试入学机会,从而在学业的道路上得到了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四、成果创新点
我们通过与企业深化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为学院锻造优秀竞赛良才的同时,让广大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适应各种生产任务。我们技能大赛所使用的教材,是指导老师根据行业标准和操作流程,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自行编写的,这样对于学生进行自主训练、教师的辅导提供了便利。
我们平时注重专业社团的运作,通过社团活动为备赛训练做准备,培养了一大批参赛的“种子选手”。通过选拔社团的“技能高手”,为“市赛”、“省赛”储备人才。
五、推广价值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职业教育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通过技能大赛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利用技能大赛舞台,脚踏实地地锻炼各方面的素质,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技能型人才,将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成功,而技能大赛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能够得以复制,创造出更多的职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