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写生对儿童的影响
浅谈写生对儿童的影响
市中区罗汉镇中心小学 李容
四年级美术教材中,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对事物进行写生。那什么是写生?写生对儿童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多采用一边观察,一边用简洁的线条把被表现的实物的主要特征描绘出来,是初学者绘画表现和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写生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把立体的事物描绘到平面纸上,包括事物的大小、形状、物与物的连接。在小学写生课程中安排了“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不同的写生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提升.写生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还能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一、写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生写生都是从熟知的事物入手。如小学美术教材中安排的《自行车写生》、《人物的背影写生》。这些内容让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们都想跃跃欲试。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课堂教学也轻松愉快,教学目的也容易达到。由于学生兴趣浓,每个学生都会对事物进行认真观察,时而近距离观察,时而远望,让写生事物呈现在自己的脑 海中。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细微的地方,如在自行车写生课中,引导学生观察轮胎是充满气的,还是瘪瘪的像一条线?轮胎上有什么花纹 ,刹车线从哪儿连接到哪儿?加上学生们都有一种好胜的心里,都想让别人觉得他很棒,他的画栩栩如生。由于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自然就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
二、写生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写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写生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画得栩栩如生,都会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观察事物的特征,抓住一些细节的描写,使写生作品更加贴近大自然。通过长期观察,孩子们会在活动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神奇,会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也能从小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写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三、写生可以开发学生的心智
一位教育家曾说:直接经验可以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生的过程就是孩子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直接经验的过程,是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的并用使孩子的智力得到了锻炼。大胆地将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概括地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在学写生画时,不仅可以巩固以往所学的绘画技能,还能使他们眼,手,脑得到更默契地配合,使其全身心地投入。个别孩子平时很难安静,但是有趣的写生会让他因其入胜,出于对绘画的喜爱总能 安静专注地进行绘画;对于那些不善言语的孩子来说,他可以用画的方式来表达,当受到鼓励的时候自信心也会增强。因此,写生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
四、写生有助于学生学习其它功课
写生对学习其它功课有一定的好处。写生需要认真观察,集中精力,耐心完成,反复修改。这些好的习惯对学习其它课程也非常受用。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这些好习惯运用到其它学科中,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五、写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写生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信。在写生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当孩子在左顾右盼、不知所措时,老师及时指导,告诉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来画,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看不见的地方就不画;你这个角度确实难画,画好了就了不起,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完成。如此及时地指导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对自己增加信心。
要让写生真正地发挥更好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写生中一定要遵循先熟后生、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静后动的原则,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这样写生就会为学生们开辟更美好的道路。
第二篇:浅析格林童话对儿童的影响
浅析《格林童话》对儿童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10403 黄晨露
【摘要】今天的孩子们,一手吃着肯德基,一手拿着IPAD,Iphone,可能很少再去接触原始的课本读物。但是有一种读物肯定是他们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耳濡目染了。这种读物就是童话。而在童话的世界里,最为突出的两个人,或者说是两组人马就是安徒生和格林兄弟。格林童话已经成为世界上儿童读者最多的读物之一,那些魅力永存的故事,给一代又一代儿童以精神上的营养。
【关键词】格林兄弟;童话;《灰姑娘》;《白雪公主》;儿童教育。
雅各布·格林,1785年出生,威廉·格林,1786年出生。相差一岁的兄弟俩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在他们的笔下描绘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在当时的学术界,格林兄弟以博学多才、勤奋不懈闻名,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袖人物。他们在生前密切地关注德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他们一生都在从事研究和搜集工作。格林兄弟对德国下一代的重要贡献就在于他们对所搜集的民间传说、寓言、童话的加工润色、出版发行,使成千上万的德国少年儿童受益非浅,每个少年儿童都记住了格林兄弟的名字,都记住了格林童话。他们的童话世界里到处都是真善美,邪恶是美的陪衬,到最后,邪恶都会被美所战胜。所以,孩子们爱他们的童话,因为故事的最后没有伤心;所以,大人爱他们的童话,因为故事的最后邪恶被消灭。
当孩子们还不会叫爸爸妈妈的时候,爸爸妈妈们可能就已经在给他们讲格林童话的故事了。《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等等。美丽的白雪公主,善良的灰姑娘,聪明的小红帽,都成了伴孩子们入睡的好伙伴。当孩子们渐渐长大,爸爸妈妈则会以灰姑娘为榜样,告诉孩子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以白雪公主为榜样,要做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人;以小红帽为榜样,做一个机智勇敢、临危不乱的人。
众所周知,安徒生的童话也是他个人的遭遇、经历和社会观、人生观的反映。但毋庸讳言,《格林童话》以其单纯、稚拙、富有愉悦性和幻想奇丽等特点,更为符合“童话”的本质,也更易于小读者节诶受。事实上,在世界各国,脍炙人口、家传户颂的格林童话的名篇佳作,要多得多;它们的那许多人物和动物主人公,也更为孩子们喜爱。
《格林童话》在艺术形式方面则具更多的欧洲民间童话的共性。它们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单纯、明晰、稚拙这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字眼来概括:
情节几乎全是单线条的,只是在向前发展时往往会出现一个两个波折或反复。没有倒叙和伏笔之类较复杂的东西。
故事开头往往是一个人面临着难题、困境和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欲望等等。接着便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奋斗,不畏艰险,不怕挫折,终于获得成功或者胜利,一律地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Happy end告终。0~7岁的儿童的接受能力是最强的,这时候他们也开始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而《格林童话》中所反映的真善美以及故事所表现的勇敢、善良、机智等优秀品质极易被儿童吸收,并会刻意模仿,比如男生会学习王子的勇敢、绅士,而女生则会学习公主的善良与友爱。
《格林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包括动物善恶分明,内心的好坏黑白一目了然,而且始终如
一、各走极端。他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主人公多为大好人;二,主人公的对立面,总是大坏蛋诸如额度的继母、巫婆、凶龙、狼等等;
三、主人公的助手或是嫉妒者或是失败的竞争者这样一些起陪衬对比作用的人物。孩子们在听到故事的时候,会在脑中有一个自我思考的阶段,故事不仅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真善美,更进一步增强了孩子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故事多线于情节的叙述,极少人物心理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无时代历史背景的交待。当困难无法克服时,往往出现外来的神奇力量的帮助,诸如善良的小精灵、小动物、仙女和忠心而呆傻的巨人,当需要抒发感情时,往往插入简单的民歌、儿歌,而且反复使用。
以上所有的艺术特点,都来自民间文学口传易记的需要,也适合儿童幼小心灵的接受能力。
《格林童话》无疑是文学史上深刻的一笔,它的影响至今都长盛不衰。人们至今津津乐道地讲述它的传奇性。孩子们爱它,因为它们很单纯、很美,大人们爱它,因为,它是他们永远年轻的回忆。《格林童话》是我们每个人关于童年的回忆,不管你信不信,至少现在的你身上的某一点品质来自于它。
雅各布·格林有这么一句话:“避开文学去研究历史那就好像用竹竿扛大象——于事无补,详细的历史问题都记录在文学作品当中。”
启蒙儿童文学创作离不开儿童诗歌和童话故事。孩子们在童话故事中能够寻找类似自己的人物,从而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童话中的人物命运里。孩子们在童话故事里能够接受他们所喜爱的人物或者动物的各种脾气以及丰富的情感。而这些并不是繁见的,它们有自己的规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可以令孩子们增长很多见识,丰富他们的知识面,锻炼他们的语言阅读能力,还对他们进行了初级阶段的诗歌鉴赏能力。
其实,真正的童话,就长在孩子们的心目中。
【参考文献】
1.《格林童话》(上),[德]雅各布·格林 威廉·格林◎著 朱自强◎主编 江红霞 卜麦云 刘 洁◎译写吉林文史出版社;
2.《格林童话》,[德]格林兄弟 著 杨武能 杨 悦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3.《永远的格林童话》,杨武能;
4.《论童话及童话之研究》。
第三篇: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左半球重于逻辑思维,右半球重于形象思维。对孩子来说,右半球比成人占较大优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优势会逐步减弱。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巩固和发展这个优势。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孩子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孩子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孩子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
有人认为孩子在幼儿时期有一定的绘画才能,将来长大了就一定能成为画家。其实小画家和大画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幼儿时期画得相当出色的孩子,长大后真正成为美术工作者的为数并不多。但是,许多医生、科学家、建筑师和画家的成才之路却常与儿时爱画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幼儿美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幼儿时期通过美术活动培养这种素质是非常有利的,为幼儿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文章说,瑞典的小学生三年级前几乎没有文化课,美国的小学生二年级也还是大字不识一斗,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拿来玩,拿来弄美术、音乐之类,文化课在整个小学阶段无足轻重。可是他们科技文化并不落后,瑞典是全世界人均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是全球最富裕的地区之一,美国也是公认的科技文化经济强国。而我们,孩子还在娘胎就受到竞争压力,整个青少年时期如临大敌;我们家长那么期待;我们老师那么辛苦,我们孩子那么努力,结果我们的文化远落后于人。人家的教育显然侧重创造力的培养,而我们则侧重了现成技术的培训。其结果人家做设计师,我们做技术工人;人家做老板,我们做打工仔。说我们沦为欧洲的打工仔一点也不为过。我们劳苦至此却只能期望人家施舍残羹剩饭。他们创造力如此强大与中小学阶段的重视美育是分不开的。美国的中小学校是非常重视美育的,但是人家并不是要培养很多艺术家,而是要“借鸡生蛋”,是要借美术教育之名,让孩子更聪明,更健康,更有活力。也就是说小孩子学绘画其意义应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绘画技术本身。
美术教育有特定的内容与意义。它是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通过绘画、设计、工艺制作等各种各样有趣的造型活动,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美术教育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美的现实和美的精神世界里;有造型美、色彩美;有大自然的美、人们劳动创造的美。这一切会使儿童获得美的感受。儿童美感的产生源于儿童对生活、对周围事物的真挚、美好的情感。所以美术能发展儿童美好的情感,提高他们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性情。
美术教育有利于儿童心智的发展,因为它是“视觉艺术”,能使得儿童脑、眼、手并用,因而它能促进身心的成长发育。美术活动也有利于儿童思维能力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利于发挥儿童的潜能与个性,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教育,不单纯是绘画技能的训练,而是旨在育人;它不单纯是为培养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创造型的新人。对于音乐与人类智慧的关系,法国文豪雨果指出,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是数学,一是语言,一是音符,数学使人学会思维,语言使人获得知识,音符则使人富于幻想;而当代一系列的科学实验表明,从小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使他们受到艺术美的熏陶,还对其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儿童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家长、老师、专家的普遍关注。
然而,音乐对儿童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如何对儿童进行行之有效的音乐教育呢?
1.音乐对儿童成长发育及身体健康的影响:
生理学家和医学家们认为,节奏有序、柔和优美的音乐可以引起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谐和律动,调节人体内的生物节律,从而影响孩童的成长发育和身体健康。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儿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尝试用音乐对体弱婴儿和早产婴儿进行治疗,结果证明这种治疗方法是可行的。
日本幼儿开发协会的母亲们曾经做过试验:当她们的孩子出生后听了四个月的莫扎特小夜曲,宝宝的表情和动作比其他的孩子显得更加活泼和机敏,眼睛明亮有神。
2.音乐对儿童智力的影响: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质的活动,并对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产生直接影响,调节大脑功能,促进大脑和感觉器官的发育,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强和恢复记忆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罗素通过1993年的实验指出,对3岁左右的儿童施以音乐训练,可以增强他们长期在非语言方面的辩识能力的增长。对于这一理论,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在进一步的实验中进行了验证和扩展。他们挑选了32名智力水平相当的学龄前儿童分为两组,实验表明,音乐组经过音乐训练后,较之于未接受音乐训练的另一组同龄儿童,成绩有显著提升。
此外,音乐还可以帮助大脑左右半球的平衡发展。音乐活动能使大脑的左右半球互相沟通、互相联系,协调发展。国外有人作过调查,发现音乐课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数学课的成绩也非常出色。音乐还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从小就深受音乐的陶冶,且终身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他6岁时已能演奏乐器,而当他到苏黎士学院报道时,手里还拿着一把小提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对我的新发现'运动物体的光学原理'有着极大的帮助。”
3.音乐对儿童道德情感的影响:
通过音乐,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对儿童的审美教育,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促进其良好健康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形成,为完善型人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日本幼儿教育协会的追踪调查表明,从婴儿起开始接受并喜欢音乐的孩子,长大了在品行上很少有劣迹,他们会变得更加善良和诚实。而美国国会议员及五百强企业的高级主管中,有将近九成的人曾在幼年时学过音乐。可见孩提时期的音乐训练,对往后的性格养成、甚至对领导技巧的提高都有着非常大的助益
音乐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音乐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影响巨大,它给人类带来了无数自然、直接的欢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幼儿早期接触音乐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大脑的一些区域(包括记忆区和视觉空间区)深受音乐的影响。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音乐经验能调节思维模式,丰富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方法。同时,研究还表明,经过音乐训练的学龄儿童会显现出其优势,他们在一些主要课程(如数学和阅读)上明显取得了别的孩子所没有的进步。虽然有关婴幼儿的研究成果不甚丰富,但神经学家及音乐和早期教育专家都一致认为:音乐在为12-24个月大的婴幼儿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有时,家长会认为,只要给孩子听一些莫扎特的音乐,孩子就能受益匪浅,这未免太夸张了。研究表明,孩子只有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去,才能从中受益。
事实上,孩子听各种各样的音乐,玩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或者接触一下高品质的乐器,会对他们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积极参与音乐的活动不仅有助于促进孩子的智力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且为他们将来的音乐欣赏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物学的观点:音乐与情绪和智力之间的联系
人们一直认为音乐的发展紧紧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许多科学家相信,音乐最初是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交际方式发展而来的。我们的祖先用唱歌来警示迫在眉睫的危险,用唱歌来分享成功的喜悦,用唱歌来宣泄心中的愤怒。正因为音乐具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和功用,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才得以在人们的大脑里扎根。随着人类的进化,大脑中某些特殊的结构就承担起创造音乐和处理音乐信息的功能。
然而,大脑中没有一个特定的区域专门对音乐负责,而是许多区域相互合作,共同处理认知、情感和音乐等方面的任务。这是由于大脑的这些区域都具有多重功能,音乐、情感和智力三者是紧密联系的。
●音乐和智力的关系
关于大脑如何处理音乐信息的研究表明,许多区域既负责处理音乐信息,同时又对较高层次的智力功能负责,如语言、学习和记忆等。当大脑受音乐刺激时,这些区域就被激活。
要点:“幼儿大脑中处理音乐、情感和高层次智力信息的区域是相互关联的。”
●音乐和情感的关系
大脑处理音乐信息的区域同时也是处理情感信息的区域,因此音乐能引发我们大脑中一些纯洁的情感。正是由于这种情感关系的存在,音乐能给婴幼儿与接受过音乐训练的成年人同样的满足和快乐。
第四篇: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摘要:现代科学发展表明,0~3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道智力发展、性格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的实施,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试着讨论早教对幼儿各个方面发展的影响出发,分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自己对早期教育的理解。
关键词 “早期教育” “重要性 “ “ 影响” “实例” “思考”
一、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从幼儿的发展特点上来说,幼儿的年龄越小,学习能力越强。在0~3岁这个年龄段里,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适时的且需要的。被誉为人才“魔术师”的蔡笑晚认为“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完全是由于教育和学习的结果,而且最重要的是家庭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不仅是智力教育,而是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着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为了孩子成才,也为了孩子有幸福的人生,必须要尽一切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的早期教育抓好,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
而蒙特梭利也认为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敏感期,这时加强感官的教育,可以不失时机的是感官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蒙特梭利在心理与医学上都有过学习,对幼儿的特点十分了解,并且在自己的教学上还发明了各种蒙氏教具
在我国古代家教理论中,颜之推比较系统的提出了早期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家教最好是从胎教开始,普通家庭如果无法进行胎教,夜莺从婴儿开始教育。他指出,早期教育对子女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说:“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勿失机也”
二、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起过的真实影响
卡尔。威特出生时被认为是痴呆婴儿,但是他的父亲依靠自己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使之成为19世纪德国公认的天才。卡尔。威特出生于1800年7月,是19世纪德国的著名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着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化学,尤其是擅长数学;10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维尼夫雷特在司特娜夫人的教育下,不到1岁半就能够看书,3岁起就会写诗和散文,4岁时能用世界语写剧本,5岁时能用8个国家的语言说话,并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诗歌和散文。这个时期,他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水平已达到了初中毕业生的水平。
三、个人对于早期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身为父母一定要捉住孩了生命之初的敏感期,找到培养天才的秘密!挖掘孩子的潜能,锁定孩子的敏感期教育,培养出天才儿童不是梦!孩子出生伊始,是没有任何认知的,他的一切都等待着父母往开发、往引导、往培养。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为了让小树苗茁壮成长,辛勤的园丁在栽种之初便精心照料,直到小树成长得郁郁葱葱。养育孩子也是这样,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园丁”要学会应用科学、严谨的早期教育,适时地给予孩子能量的补给,让孩子茁壮成长!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他的未来就牵扯着父母的心,而孩子的教育题目,更是父母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重点。0~6岁,是孩子生长发育飞速发展的时期。这段时期的孩子,如同饥渴的海绵,努力吸收着一切他们所能接触的事物。捉住这一时期,给孩子最好的早期教育环境,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们世代流传这个“孩子的脾气秉性决定于童年”的结论,实在是有科学依据的。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父母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他们在孩子0~6岁的阶段里,花费了比平凡人多几倍的心血来抚育孩子――当然是由于留意到了早期教育。
培育孩子是为人父母者一生都在学习的课题,早期教育更以其不可替换性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困扰很多年轻父母的题目。尤其是80后的父母们,“宝宝的发育水平不同,所需的能力培养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市面上多数早教图书太笼统,其中很多内容都与标称年龄的孩子有较大偏差,根本不具有针对性”。这样的顾虑,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有多年幼教经验的林老师就提醒家长,孩子的成永日新月异,以孩子在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特点为研发基础,这样的早教产品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只有做到教育内容与宝宝的成长同步,才能既捉住早教时机又避免超前教育、揠苗助长。
是不是全面培养,是不是因时施教,是当前家长选择早教产品的重要考核“指标”。而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早期教育不可忽视的,在选择早教产品时也要重视亲子互动内容的设计。父母一定要记住,早教也是行百里路半九十,而亲子互动就恰正是那分量极重的“最后十公里”,珍惜天天与孩子接触的宝贵时间,按照教材的指导,充分投进,便会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享受对孩子的早教过程。
在以上成功的案例里,家长均是给幼儿进行了早期教育。尽管如此,在进行早期教育时,还是有很多点需要注意:第一,在教育的时间上,越早越好,有很多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进行教育。第二,教育必须针对幼儿的发展特点,即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育原则。第三,对于幼儿的能力,需要全面加以训练,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第四,家长或者执教老师的教育方法必须科学,寓教于乐。第五,家长和老师都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榜样。
四、现代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应当做到。
吃喝拉撒,很平常的一些事件往往包含了非常多、非常好的早教契机,怎样发现这些契机,如何把握这些契机,并利用这些契机拓展,给宝宝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也才是真正的早教。真正成功的早教是给瞌睡的宝宝塞一个枕头,而不是拴一根绳子,牵着他跟着我们亦步亦趋地前行。早教效能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发现早教契机,把握早教契机去创造环境,拓展宝宝兴趣,以及如何实施早教的水平的高低。变通与辐射,是成功早教的灵魂。至于如何变通与辐射,就要根据当时的环境和宝宝的状况来决定了。
通过宝宝早期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和一些信手拈来的游戏实施早教,我们就可以从智商、情商、品德、生活自理能力、体能等多方面帮助宝宝全面发展,让宝宝尽早变得更独立、更容易与人相处,更容易适应环境,甚至从小就培养起他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早一天达到不教的早教目标。这是我比较推崇的一种早教理念。
早教的意识,许多父母都已经有了,早教的先进理念,大家也都掌握了不少,但是光有意识和理念还是不够的,理念的东西是死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可能是过时的,不可能是绝对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包括这句话本身。灵活地运用,以突破常规的方式去运用,理念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更需要具备一双观察孩子、透视孩子的慧眼,外加极大的耐心与高涨的热情,以及平和的心态,并且在某些时候,我们还需要跳出理念之外来看待、处理孩子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升早教效能,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与引导。
五、家庭早教与专业早教的不同。
早教机构比较专业,但问题是精力和金钱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建议可以选择不定期去早教班上节课,其实早教更多的是对家长的教育。一般正规的早教机构课是小时课程,可选课节,金宝贝不错的,从那里的的方式中学到自己适合的,在家里
也
可
以
进
行
教
育。
早教中心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不过不能完全依靠早教班早教,家庭早教才是最重要的。推荐参考一下贝瓦淘奇包之类产品,多和孩子游戏和交流,同时带孩子多到户外走动,参加一些小朋友多的集体游戏活动就比较全面了。家庭早教,即在家里由父母或其他人对孩子实施的早期教育。家庭早教长期实施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和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的树立,也能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让孩子充分地汲取各种知识养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第五篇:儿童音乐教育对性格的影响
儿童音乐教育对性格的影响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学习和音乐活动的参加,能够培养儿童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坚强不屈、善于合作等多种性格的养成。良好性格的培养,是音乐新课标的的教育理念之一,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性格培养
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感性能力、疏导人的情绪、宣泄人的情感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由勤奋、诚实、单纯、勇敢、坚强等构成。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所以说,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对小学生性格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我关注的态度
音乐感受是人的精神性享受的感觉,是人在音乐活动中直观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过程。儿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参加音乐活动,是一个主体通过音乐对象对自己的情绪产生体验和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感悟。小学音乐教育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快乐、自由的氛围,让儿童在音乐中发现自我情感的丰富,继而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根据这种内心感受去有所追求,这样一来,儿童就会处于一个不断满足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性格。
2.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音乐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规律和特点决定了想学好音乐,绝非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生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在一些音乐技能的学习中,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对钢琴的学习,需要每天坚持练习,需要当众表演,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意志力的过程。在学习音乐代写论文中所养成的认真的态度和良好习惯,也会向学习中迁移和延伸,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促使他们朝着健康、不屈、和高尚的性格方向发展。
3.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的正确认识
音乐的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特别是一些音乐教学,需要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的通力合作,它需要互助友爱、齐心协力、相互尊重。音乐游戏、器乐合奏、集体舞、合唱等等都是集体艺术,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从大局出发,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在这种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学生领略了集体音乐艺术的魅力,每个人都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了他们热爱集体的观念,提高了他们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种具有集体荣誉感的团队意识,是当今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而且,许多性格内向,甚至自闭的孩子由于参加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而逐渐变得开朗、乐观、乐于与人沟通了,自信、热情的微笑表达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4.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正确地对待社会、对待人生,是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性格教育的一个核心成分。音乐教育对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意义深远的。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形象生动的歌词,再加上坚定有力的旋律,可极大地鼓舞孩子,促使他们明白生活道路的坎坷与艰辛。学生日积月累地受音乐的感染、熏陶、学习,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他们坚强的性格。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
1.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性格。
欣赏从来都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各种中外优秀音乐作品,能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感受,培养高尚的情操,促进其良好性格的形成。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激昂向上,催人奋进;《歌唱祖国》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影响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是老师洒下辛勤汗水,才使他们茁壮成长;《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勤劳的性格特征。器乐曲的欣赏也同样能达到培养目的。如阿炳的《二泉映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都表现出作者顽强不屈的性格及战胜黑暗、追求光明、与命运抗争的信念。这些都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应不屈不挠,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歌唱
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专门的设备,又有歌词的帮助,儿童很容易参与和理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唱歌教学中,孩子们不仅能够听别人演唱,自已也能放声歌唱,这使儿童感到有趣和愉快。同时,歌曲优美、欢快的旋律能给儿童以美的感受。通过学习各种不同内容的歌曲,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儿童的想象力。还能够培养他们学会正确的呼吸、发声、吐字、表情等一系列唱歌的基本技能,并且能使儿童的发声器官具有一定的控制声音,如控制长、短、强、弱等声音的能力,能培养儿童的意志力。作品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仅给学生带来美感,带来教益和鼓舞,更引发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3.器乐演奏
器乐艺术技能教育能够培养受教者对音乐的多方面的兴趣,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受教者自我尊重、自我表现的愿望。持久的器乐学习,可极大程度地培养儿童自制性、坚韧性等性格的意志特征。在器乐教学中,一般选择一、二种乐器作为学习的开始,每个学生人手一件。在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带给了孩子们一种体验成功的喜悦。一些喜欢音乐的孩子天生嗓音沙哑或五音不全或动作不协调或身材肥胖,这一些先天条件限制了他们在歌唱、舞蹈韵律方面的发展,这时的器乐学习就解决了他们的难题,给了他们成功体验的机会,也坚定了他们认真学习的信念。
4.音乐活动
一是开展音乐兴趣小组活动。可将爱好声乐、希望能在声乐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组成声乐小组;将那些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欣赏小组;将有爱好器乐演奏并具有一定演奏基础的学生组成器乐小组等等。各个小组之间要开展积极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二是定期举办合唱、群舞等集体比赛项目。比如合唱,它要求每个参与者齐心协力,默契配合,既有自我的表现之处,又有整个团队一齐按照作品表演处理的需要。每个人的表现优劣都直接影响着集体效果的表达,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励参与者的自尊与自爱,增加集体的凝聚力。三是举办竞赛性音乐活动。竞赛活动本身具有挑战性,会有成败的结局,所以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竞争意识。参赛后如果成功便可体验到暂时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如果失败就要学会如何面对挫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竞争意识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小学音乐教育对小学生性格养成和完善的益处,并提出了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措施。无论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还是素质教育的提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成为一个兴趣广泛,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所以希望广大小学音乐教师,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含义,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学生性格、意志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