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种教学模式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种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马雪芩 西宁卫校
摘要:目的 探讨多种教学模式在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我校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病例讨论式教学法、相互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法。结果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教学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收到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结论 多种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多种教学模式;妇产科护理学;综合应用
长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易造成单调、枯燥的教学局面,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思维能力、创造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在教学的不同内容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避免死记硬背,减少知识遗忘。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掌握一系列教学模式,并将其有机结合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才能达成各种教学目标,满足来自学生、教学和社会三方面的不同需要。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学》课程, 周课时4节, 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妇产科护理学》,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据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法。
(二)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课堂上教师按预先准备的教学程序,将内容有步骤地讲授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的形式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加以理解,赋予新的意义并保存在记忆中,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讲授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讲授法是我国医学院校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儿科教学中仍广泛使用此法。
2.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包括图像、模型和板画等,它作为一种有效媒介,起到引导学生从文字描述到立体形态重建的桥梁作用,从而服务于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师利用图示把零乱的知识变得系统,把繁琐的知识变得扼要、清新,使学生寻求到掌握知识的捷径过程,每一个图示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形象揭示客观现象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逻辑顺序和理解记忆的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
如在学习“胎儿血液循环特点”时,通过直观手段(胎儿血液循环模型和挂图)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引入教学环节,创设“我想知道”的心理需求,通过形象表述性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从而可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模型和图示能把胎儿血液循环的复杂关系直接呈现出现,具有简洁、鲜明的特点,同时,图文相对照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帮助学生感知立体形态和文字描述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空间想象力。教学实践证明:人们在获得知识时把视听结合起来,所达到的记忆量比单纯的视觉或听觉所达到的记忆量要高得多。
3.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改变了“你讲我听,你做我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重建“设问-建立假说-自学、收集资料-论证假说(讨论)-总结”的五段式循环的教学法,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PBL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
学习“新生儿黄疸、小儿贫血、小儿肺炎、佝偻病、克汀病”等章节使用此法。
如在学习“先天性心脏病”时,教学思设计的具体步骤:①学习前引入若干思考题,(问题的设立是开放的、可探索性的),如胎儿血液循环和正常血液循环有何不同?先天性心脏病是怎么发生的?室缺等先天性心脏病时血液动力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②课外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③教师导读、精讲,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引导,为后期的讨论课作充分的准备。④讨论:学生通过视-听-查-寻-学的系列过程,利用模型、图解和动画技术,将先天性心脏病的形成机制和血液动力学变化表达得简单明了;增加了直观效果,使大家对所学知识明朗化。⑤总结评价:师生根据讨论及作业情况进行评述,概括知识要点。2.多媒体教学法
学习“先天性心脏病、佝偻病、克汀病”等章节使用此法。比如在讲解“先天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时,传统教学法很难表达其教学内容,无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或感受到 “先天性心脏病”时血流方向的变化等,而多媒体教学法可以通过声、光、图、电子技术等将各种“先心”畸形的部位、缺损的大小、血流方向的变化用色彩、箭头,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4.病例讨论式教学[2]
结合临床病例讲授理论,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形象的记忆,可以训练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在学习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小儿腹泻、小儿肺炎、上感等),尤其同学们自己患过的疾病时应用此法。比如学习“小儿腹泻” 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患这种疾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然后教师给出典型临床病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其病因、表现、诊断过程、治疗方案,并让学生讨论小儿腹泻时为什么易发生水电平衡紊乱,最后教师对病例特点进行归纳,讲解如何收集诊断依据, 列举鉴别的病种和确定治疗方案,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相互练习法
对动手强的内容通过课堂学生相互练习完成。如小儿生长发育各项指标的测量(体重、身长、头围、胸围、腹围、皮下脂肪等)、小儿常用混合液的配制、小儿血压的测量、心肺复苏等内容。把学生每4人分成1组,相互练习,掌握不同年龄段小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学生相互练习,期间教师不断纠正错误处。学生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积极性主动性都非常高,使教与学融为了一体。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很快学会小儿常用的一些技能操作,并能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在教学中可进行健康教育,将相关知识向周围人群传教。
二、结果
多种教学模式优于单一传统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学习效率,增强了其学习兴趣。同时, 对学生临床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来提高教学质量。
对不同章节采用有特色适合的教学法,有助于全面达成认知、情感、社会性、创造性等教学目标,培养出符合社区、家庭卫生服务需求的人才。但我院教学条件还较落后,有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希望能加强硬软件设施建设;PBL教学法在我院刚刚起步,教师及学生还不能完全接受和掌握,且课时少所有内容用此法难以实现。
三、讨论
所谓多种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法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我院的教学逐步克服单一调枯燥的教学活动,代之以生动活泼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强技能实用型人才。在教学中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教会了学生在学习中巧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动手和综合分析能力。
当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卓越的动态效果,使复杂的信息简单化,但是由于它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提供了大量信息,学生往往不易完全接受,有时会抱怨“内容太多,看完后晕头转向”等。它并不能代替课堂教学,实现彻底的人性化,所以不能单独依靠多媒体教学;PBL教学的优点在于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适合做医生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我院供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的场所及设施偏少,同时授课班级人数多,且整个过程耗时多;病例讨论式教学[3]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言,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不足,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及教师的启发,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目前病例讨论在教学中的比重偏轻,方式和内容欠缺。
总之,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备课,在实际教学中扬长避短,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覃伟合.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02,(9):4176.
第二篇:机械设计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探讨
机械设计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探讨
【摘要】随着高校专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和不足,机械设计教学需要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目标,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通过多媒体、作业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教和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关键词】机械设计;多种教学;应用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有着巨大的进步。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目标,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创新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为内容固定、复杂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挑战,因而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科学合理的编排教学目标和任务,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
[1]率,真正的培养出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1.机械设计课程
机械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技术性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理论和方法,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机械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让学生对机械工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2.机械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机械设计是机械专业的极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其知识面也比较广泛,在学生机械设计这课程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学习有难度、吃力、成绩提升困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1)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感性认识不足,同时该课程的内容较为固定、复杂学生很难去适应这门课程;(2)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粉笔加黑板”进行,通过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来实现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激发和调动;(3)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偏重于基层理论知识的教学,很少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操作,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4)忽视学生的主体定位,教学手段和方法较为固定单一,未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此种种,使得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不能有很大的提升,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应该进行创新和改革,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机械设计的教学活动。3.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多种教学方法 3.1多媒体技术辅助式教学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机械设计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内容,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把相关教学内容的图像、文字、视频及音频等将具体变化或者运动以及各种具体的操作、实验直观、真实的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2]形象、具体的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在机械设计中锥齿轮轴统这一节内容中,垫片的调节因为变化及其微小,肉眼直观很难观察到,在讲解时必须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及空间思维能力,而且学生也很难深入的体会和领略知识点。因而,此处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垫片的细微调节和变化进行直观化的展示,让学生可以形象、直观的感受这种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关概念和调节变化的理解。多媒体体教学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3.2启发模式的教学法
启发模式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新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针对性设置相关问题并提出,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以此解决新的问题。该种教学方法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同时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3]和基本操作技能。比如:四杆机构知识点的教学,以实际生活中自行车的运行原理切入教学,让学生掌握自行车的本质是什么,同时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验证,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析探讨,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启发模式的教学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通过自主、主动学习构建出新的知识结构。启发模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让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3作业和任务驱动教学法
作业和任务的驱动教学主要是对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以作业和任务的形式进行分解教学,在以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性发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合作来完成一个教学项目。
[4]该种教学方法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作业和任务教学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4.结语
总之,在机械设计教学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实现轻松、愉悦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机械设计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优质高效的机械设计教学。参考文献: [1]杨通凯.机械设计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分析[J].消费电子(技术版).2011,12,(6):211-212 [2]方毅等.机械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2,12,(4):115-116 [3]杨叔子等.新时期机械设计工程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2,25,(22):144-145 [4]徐晓斌等.机械设计课程实用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材.2011,216,(6):166-167
第三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名称: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 课题类型: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
课题批准号:DX[2012]GHBZ17 甘肃省渭源县第二中学
刘小红
748201 电话***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在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变“学会”为“会学”,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新课程;互动式教学;高中化学;培养;主体
新课程追求的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式的学习过程。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这样才利于师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积极互动、共同成长[1]。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新课改的要求,跟大家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让学生参与演示,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从来都是教师演示,而学生观看,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方法,也让学生参与演示,他们的积极性马上会被调动起来,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例如在学习《铵盐的性质》时,要做铵盐与碱反应的实验,并检验NH4+。我先示范了NH4Cl和NaOH的反应,然后说:“哪位同学上来给我们演示(NH4)2SO4和KOH的反应。”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争前恐后的举手,我叫了两个同学让他们同时做这个实验,以便进行对比。结果一个学生做的得心应手,实验现象也很明显,而另一同学显得手忙脚乱,不知道两只手怎么配合才好,虽然用时长了一些,但最终还是做成功了。我将两位同学的表现都给予了表扬,并提醒大家,做实验要冷静,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很爱上化学课,而每当有实验都是积极主动的强着演示。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主体作用
叶圣陶说过,“教学中最主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受体。学生的思维是在跟着教师走,围绕教师转,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很被动,还会产生厌学情绪[2]。显然,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是 1
不利。比如在做化学推断题时,如果教师将整个过程都推出来,学生只是在抄写答案的话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师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中心,担心学生不会做,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新课改的理念是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让学生从“学会”转变成“会学”。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与学生平等交流,增强信任感
常言道:只有信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如果高高在上,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有话不敢说,有意见也不敢提,只是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师生矛盾的加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形成情感的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会事倍功半。如果学生喜欢一个老师那么在他的课上也会显得较其他课积极,相反,如果学生讨厌一个老师的话不在他的课上调皮就是好的了[3]。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个聪明的男孩子,平时上课的时候总是喜欢搞一些小动作,一次上课玩手机被我抓到被我严厉的批评了,可能是我的批评过于严厉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后来我发现每次他上我的课的时候不是睡觉就是和同学说话,我也经常在课上叫他回答问题,但就是一点成果都没有他的成绩也下滑了好多。后来一次偶然当中我发现他家和我家就在一个小区,于是每天放学我都会和他一起走,经常和他聊一些学习之外的话题,和他的关系也从师生发展成了朋友。渐渐地,我发现他上我课的时候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抵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认真听课的表现,成绩也渐渐提了上来。
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信任,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者而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参与我们的教学。
四、教学模式多元化,增强参与意识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讲授知识点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布置练习也要分层次 2 的要求。对学的好的同学要给适当的增加内容,让他们做一些难度稍大的题,以激发斗志;对于稍差一些的同学要将相对简单的题型布置给他们,否则就会打击积极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还会使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五、评价模式多元化,提高参与能力
评价是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看到成果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鼓励创新,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张扬个性,因人施评,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评点结合,鼓励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实施师生互动的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4]。对学生来说是“眼动加口动,思维启动;手动加脑动,整体行动”。对学生和老师而言是“师动带生动,师生互动;生动课生动,生生互动”的良性互动状态。这是教师的目标也是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广平,袁中直,李星华,肖信《网络化的互动教学法及其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陆红玲,唐彦萍《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02 [3]黄立新,金克宁《互动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4]黄志雄《化学教学中“师生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0 7期
第四篇: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分层教学不仅能够通过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进度,让学生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加大学习效率,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别营造不同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都能与实际情况相匹配。
一、实施的原则
迄今为止,在高中阶段的众多科目当中,物理属于比较难接受且难掌握的学科,无论是从这门学科的实质性学习来说,还是从这门学科的操作性目标来看,都是相对抽象且难以理解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应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古至今流传着一条教学法则:因材施教。意思是说,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接受程度来制定与其相符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即将“以人为本”为首要原则。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发现学生水平相差悬殊,参差不齐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给教师带来了备课难题,还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教学素养和调节内部矛盾的能力。作为学校来说,按照比例相对匀称的原则将学生整体划分为重点班和普通班,这种方案利弊皆有,从根本上说解决了一部分教师的教学难题,但是终究治标不治本。这种现象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智能差异的存在,可见,采取分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之所以将“以人为本”作为分层教学的根本原则,是因为其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素养,挖掘学生的内在能力,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终极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个人价值,都能展现自我,发展综合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尊重其通过自我渗透和发展而理解的知识层面,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非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现在试举一例:
如图所示,现在有一个斜面A,它的倾角是α,该斜面以固定的形式安排在水平面之上,再以线将其一端固定于墙面,另一端利用滑轮同木块B相连接,B保持静止状态。另外,滑轮右边线和斜面相平行,左边线处在水平状态,且A与B同等质量。在去掉固定A装置后,A和B均处在直线运动的状态,如果剔除摩擦因素,则在A处于固定状态之际,A对B的支持力为多少?在A处在滑动状态之际,B位移、速度同A的关系是怎样的?
本题两问均有一定难度,尤其第二小问难度更大,其中包括了位移与速度的不同理论知识,为了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分层教学模式得到落实,教师应当考虑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运动情境认识不清晰,让本题所具有的竞赛意味得到突显,从而让学生在分层教学模式下解决该问题。最为合理也最常见的做法是从力的角度出发,对题目里面所呈现的不同部分加速度进行分析,并借助隔离手段给予处理,保证不同学生能从不同思路出发,实现对问题的真正处理。
二、实施条件和具体模式
在对高中生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实施条件。首先,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具有差异性的,无论是对教师讲解的专业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还是认知结构都是参差不齐的。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不同、思维模式不同,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也不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其主动性发挥的程度。其次,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物理学科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对基本现象的了解水平。每个学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弱点寻求相应的方案,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构造出与自己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学习模式,在有了一定收获后,还能够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双赢的目标。
在作业检测过程中,为了落实“不同纬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的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如下两个题目:
1.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3m、2m、m的三个小球A、B、C,用两根长为L的轻绳相连,置于倾角为30?紫、高为L的固定光滑斜面上,A球恰能从斜面顶端外竖直落下,弧形挡板使小球只能竖直向下运动,小球落地后均不再反弹。由静止开始释放它们,不计所有摩擦,求:
(1)A球刚要落地时的速度大小;
(2)C球刚要落地时的速度大小。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如果教师不能够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来丰富和完善教学环境,就无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在对高中生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好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首先,应该使课内学习内容与课外实践与思考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课内知识,教师要适当地加入一些课外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其次,可以将物理教学与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结合。最后,将课堂教学模式转换成社会综合性的教学模式。
三、实施过程
要想实现教学水平质的提升,就应该遵循先提问、后探究的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一无二的特点进行基本划分,使每名学生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在确定教学理念之后就安于现状、停滞不前,而是应该通过“问题―探究”的进一步实施对教学理念进行升华,进一步加深影响,寻求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
例如,教师在“力学和物理学”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并且通过实验来进行进一步论证,首先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比如在力学中,如何评价省力杠杆的利用价值,如何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力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都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过渡,从而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知识。之后再过提出问题再探究的途径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又如,当学习到动量守恒定律相关内容时,对其进行验证是必然的选择。教师可以基于“问题―探究”原理,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觉体会到分层教学模式的精髓。教师要求学生各自准备一个空易拉罐,再加上一段细线,把空易拉罐的上部位置开口,并在易拉罐的底部钻出5个小孔,使其沿同一方向下压,然后在上部边缘打出3个小孔,用细线穿到小孔里面,把它悬挂起来,在易拉罐里面注满水并将其放到水桶之上。接下来,学生便可以观察到水在不同小孔里面喷洒的过程,会同时看到易拉罐向反方向旋转。在教师不同程度的提示之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先后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易拉罐初装满水时,处在静止状态,其总动量为零,由于压力作用造成小孔喷水……在符合分层教学原理的基础上,纷纷得到动量守恒结论。
在进行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这一主体进行科学的人性化的分层,作为实施阶段的重要环节,这是决定分层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和内在条件。了解学生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上课提问、课下与学生交流等。其次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例如,在“光学”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丁达尔效应的简单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神奇现象的产生条件和基本原理,再进一步延伸。这一步不仅决定着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完成,还对课堂效率有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分层教学可以从根本上照顾到每一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内在需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最终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五篇:分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分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分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文章在简要阐述了分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从分层教学模式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
关键词 分层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分层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实际上就是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在认可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并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立不同的评估体系,以此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同时其又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佳的发展的一种范型,其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分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一)分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目前,很多任课教师在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统一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和考虑,导致很多学生因为体育学习过程中内容的选择性差、学习的难度不适合自己等原因,不喜欢体育课,从而也因此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完成和实现。而分层教学模式,则在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很好的克服了传统统一体育教学所无法解决的两极分化的问题,对于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分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新课标强调,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要注意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进行体育实践。而分层教学模式恰好符合上述的要求,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原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确保因材施教的切实落实。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模式的上述特点充分契合了新课标的理念,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实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十分有益的。
(三)分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随着近些年我国《全民健身纲要》的广泛推行和深入实施,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性开始日益凸显。而对于终身体育来说,其核心就在于,如何按照终身体育的理论来安排自己终身的生活和学习行为,这也就是说,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并不是随着学校体育学习的结束而结束的,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行为。
在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能够科学恰当的应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将不同的学生分成与之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小组,为其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快乐,有助于学生良好的体育体验的积累和体育情感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分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要点分析
为了确保分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科学应用,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重视学生分层的科学性。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时,切忌盲目分层或者是分层的标准过于单一,否则不但无法充分的发挥分层教学模式应用的成效,还会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例如:如果在分层的过程中,简单的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身体状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就很容易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心理暗示和心理负担。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正确的分层应该是按照学生的个性爱好、性别、运动项目、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学习能力等等进行科学的划分,科学灵活的应用兴趣分层标准、身体素质和技能分层标准、项目分层标准等多种形式。
其次,重视学生分层的动态性。任课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任课教师应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对学生的分层做出及时的调整。例如:如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良好,有了一定的进步,就要及时调整到较高的层次,如果某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消极懈怠或者是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出现了落后的情况,就要及时的调整到较低的一层。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始终处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中,而且还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最后,应注意在利用分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技巧的应用,例如:在需要按照身体素质技能进行分层时,就应注意不要公开化,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孝军,李莉.论分层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0(03).[2] 杨亮.高校篮球教学中“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管理工程师.2011(01).[3] 李鑫星.分层次合作教学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