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摘要: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最终都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数学阅读是数学学习的直接手段和重要方法.而高中阅读的现状是一些教师忽视数学阅读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愿意阅读数学教材,缺乏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培养高中数学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将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使数学阅读渗透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关键词:数学阅读、培养、类比、互动、高效、探索、参与、提升
合肥市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结束后,有不少学生在第19题,也就是概率分布列问题丢了分,甚至有部分学生得了0分.在分析完试卷后,我问这些学生这道题难吗?学生回答不难,我说那为什么你当时不会做呢?学生说我根本读不懂题目.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这种情形再次出现,很多学生对后三题根本不知所云,这说明我们的学生缺乏数学阅读的能力,缺乏在数学阅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出现这种请况不仅仅在我们十中高三这个年级,在其他学校、其他年级也都存在这种情形.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最终都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数学阅读是数学学习的直接手段和重要方法.一、高中数学阅读的现状
提到阅读,多数人会存在这样的偏见:“阅读应该是语文、英语这些文科教学的事.作为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数学学科,只需要教会学生解题方法与技巧,数学阅读就是浪费时间.”许多学生,甚至一些教师对于阅读的作用认识肤浅,很多教师从来都不开设数学阅读课程,多数教学内容,包括数学定义、定理等都是直接给学生,剥夺了学生阅读数学的权利;甚至教材上编写的阅读材料,教师也是“全权代办”,没有积极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愿意阅读数学教材,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差,阅读不得其法,学习仍然是被动接受,缺乏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日趋复杂,阅读内容日趋多样.阅读能力表现为自学能力的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不会阅读就不会探究.《普通高申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局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重点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创造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近几年中、高考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高中数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1.通过阅读,在类比中体会知识生成
世界围棋高手曹薰铉的老师——日本的濑越先生认为:“只会讲授的人不是老师,那些能为弟子创设环境和条件的人才称得上老师.”作为数学教师,想要通过数学阅读,感悟数学思想,提升学习品质,那就必须深挖教材,吃透教材,甚至于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合理地整合教材,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思考的阅读平台.下面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课为例进行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是停留在让学生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甚至“空洞”地以三个“二次”为题材进行深挖,盲目地对解法步骤进行“机械性”的总结,必定是低效的.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再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教给学生的应该不仅仅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更重要的是呈现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生成过程.这对学生是困难的,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者编写了以下阅读材料:
用图象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用图象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实例:分别举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实例(3)用图象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出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4)问题探究:
问题1:你能从以上两个实例中概括出图象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吗?
问题2:你能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类比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吗?
问题3:图象法能否用于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首先以阅读材料的方式,呈现图象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通过提出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迁移.在此过程中,以问题链的形式展开,逐渐螺旋式深人.整个过程以数学阅读作为手段.以类比作为学习方法,以“数形结合”作为引领的思想,积极培养学生探究数学本质的意识.2.通过阅读,在互动中提炼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和精髓.对于学生而言,想要“大处着眼”、“运筹帷幄”地把握高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无疑是抽象的困难的.俗话说“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和结果.”如果能利用团队的力量,创建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在合作中创造,岂不是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吗?
在进行高三复习时,由干内容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很少有教师将复习课以阅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事实上,只要教师结合学习内容,针对学生特点,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阅读仍然可以成为一种高效的手段.众所周知,“圆”一直是考试的热点和难点.针对学坐在解析几何的环境中研究圆的繁琐性,教师设计了一节“用圆的几何特性解决解几问题”的复习课,对于完全用代数法解决的较繁的问题,注意挖掘圆的几何特征,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然而,利用几何特性解决圆的相关问题,显然对于学生来说是复杂的.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材料:
问题:点P(1,1)是圆O:x2y22上一点,O为坐标原点,过点P作两条相异直线与圆O相交于A、B两点,且直线PA与直线PB的倾斜角互补,试判断直线OP和AB是否平行?请说明理由.P(1,1)y 解:直线OP与直线AB平行
解析法:因为相交直线PA与PB的倾斜角互补,所以设直线PA的斜率为k,则直线PB的斜率为k
AOMNxBQ直线PA:y1k(x1),PB:y1k(x1)
y1k(x1)有方程组2,消去y,得(1k2)x22k(1k)xk22k0.2xy2k22k1k22k1.分别代入y1k(x1),得y11,y2.解得x11,x21k21k2k22k1k22k1,),把k替代点A坐标中的k,得所以A(221k1kk22k1k22k1yByAB(,),所以k1,又kOP1.所以OP//AB.AB221k1kxBxA几何法:过P作PQx轴交圆于Q.因为相交直线PA与PB的倾斜角互补,所以PQ是APB的平分线,APQBOQ.则Q是弧PQ的中点.连接OQ,则OQAB.又因为P(1,1),POX45,所以Q(1,1),POQ90.OPOQ,OP//AB.问题:通过阅读,比较两种方法,你有什么体会和感悟? 原本我以为教师在阅读材料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显得无从下手,无从谈起.可是事实刚好相反,课堂上当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们表现得积投踊跃,并且回答得有条有理.你一言我一语,你总结我补充,课堂俨然成了学生的天地.原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到了本节课的难点.听以,将阅读材料提前交给学生,将阅读任务延拓到了课前,为学生的探索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们在课前的阅读中,初步感受两种方法,在阅读中尝试发现,获得体会,并积极地与同伴交流创造,这些原本浅显的、零乱的体会在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中不断地被理性化、具体化、深刻化.学生们通过交流,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并且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在碰撞中,思路更清晰;在争论中,研究更丰富;在整理中,想法更系统.学生有效的利用两种方法,结合代数和几何的特征,挖掘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了一些圆的综合问题,切实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真正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索欲望,提炼了数学思想.3.通过阅读,在探索中提升教学品质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要经过由薄变厚和由厚变薄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要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和认知中来,就必须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自然的参与过程中积极发现、探索、创造和应用,不断地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和品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均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基于对教材的研究,虽然提供了四种不同的推导方法,但是想要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是很困难的,更别说深刻具体地理解推导方法的重要价值了.教者发现向量法推导公式的原理其实就是富比尼(算两次)原理,而教材中又没有相关的说明.既然自己发现推导方法困难,那能不能从原理本身入手,为学生的发现和再创造提供一个自然的环境呢?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的阅读材料:
案例:算两次一一数学问题探索的利器 [算两次案例1] 设a(cos75,sin75),b(cos15,sin15),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法则和数量积的定义,得到表达式:
cos(7515)cos75cos15sin75sin15 [算两次案例2] 设a(cosx,sinx),b(1,1),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法则和数量积的定义,可以得到表达式: 22cos(x)cosxsinx
422 评析:通过以上阅读材料可以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1)渗透算两次的数学思想,并用此思想引领公式的证明(无论是向量法还是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法,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
(2)通过两个算两次的案例,得出以下两个表达式:
cos(7515)cos75cos15sin75sin15 ①
22 cos(x)cosxsinx ②
422并提出如下问题串:
(1)你能否将②式的表达形式化得与①式更接近?
cos(x)cosxcossinxsin ③
444(2)观察①式和③式,你能否根据它们形式上的一致性猜想出更一般的结论?
cos()coscossinsin
(3)对于猜想得到的结论我们必须做什么工作?(证明)那么能否构造适当的向量,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进行证明呢?
在阅读基础上进行的归纳、猜想、证明便不再显得那么突兀了.教者将高等数学教材中的富比尼原理加入到对差角的余弦公式的证明中来,合理有效的整合了教材,巧妙地为学生降低了思维的难度,也为学生的再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品质,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加自然,更为流畅.数学学习需要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自主学习、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创造过程.将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将数学阅读渗透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曾荣·创设阅读情境,提炼数学问题 名师之路,2010,(1)[2]魏为升·数学阅读材料的功能与教学策略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10)
第二篇:中职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中职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培养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举措: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二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三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四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中职数学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意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现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人们试图凭借单一知识和技能立足社会已不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到我们离开学校后,能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数学自主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主动创设学习环境、制订学习计划、确立学习目标、选取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学习、反思学习结果,通过自我调节的数学学习活动完成具体的数学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1]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梳理初中数学内容 做好衔接
基于多年对中职数学教材和初中数学教材的对比研究,发现中职数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与初中存在部分脱节现象。再加上升入中职的学生初中基础不好,导致这种脱节严重化。比如许多学生一元二次方程不会解,函数图像不会画。如果老师对学生“先备知识”不了解,直接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容,即使老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如同听天书。所以老师在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数学基础做一个了解,同时还要花点时间对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关数学的知识点做一个了解,以便心中有数。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降低难度
因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职数学教学课时不会像普通高中那样充足,一般周课时只有4节甚至2节,有的专业在二年级就不开设数学课了,所以,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其更加适合中职学生,难度一定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要让学生觉得我能学会数学。所以我们要围绕专业,以用的上、够用为标准,降低教学要求,以便使学生学有所用,所学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岗位需要。将教材中一些与专业无关的或者关联度不大的内容适当删除或者略讲,将一些理论性太强的推理推导过程简化,增加一些专业相关的学生又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知识。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常识讲解数学 提高趣味性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早已厌烦了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就是混日子,就是学给父母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抽象复杂的数学性质、函数、几何等,学生自然是毫无兴趣,睡觉的睡觉,玩的玩。但是如果结合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常识讲解数学知识点,我相信学生的兴趣会很浓厚,很想去弄明白所以然,自然会认真听讲。比如讲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教师可以用折纸游戏引入,一张厚度只有0.1毫米的纸,对折27次(假设纸足够大)后纸张的高度能够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在学过本节课后,计算可知纸张的厚度达到了13421米,其结果学生都很意外,并且普遍反映这节课学得很有趣。
(二)结合专业知识讲解数学 增强实用性
中职学生往往喜欢学习专业课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比如护理专业,学生认为数学与医学专业课无关,是一门无用的课程,所以许多学生都抱着“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心态学习数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一些医学知识进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是跟自己专业息息相关的,学好数学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例如:某患者,女,18岁患“急性扁桃体炎”,需要注射青霉素,开出医嘱进行青霉素皮试,假如你是当班护士,请问青霉素的皮试液该如何配制?因为皮试液以每毫升含青霉素G200-500U为标准,用等渗盐水为稀释液,最终0.1ml皮试液中含青霉素(20U或者50U)。
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结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数学知识可以解决。
三、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一)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大家都知道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听课效果的重要性,但大多中职学生恰恰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怎样让中职学生能够养成每天预习课文的习惯呢?教师们是各显神通,但都难逃“走过场”命运,学生匆匆翻开书本,一目十行扫上几眼,就算预习了,这样的预习就是个形式,根本起不到预期效果,其实,并不是学生不想预习,而是他们根本不会预习,不知道预习什么。笔者发现导学案对于学生预习数学内容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学案引导下,一步一步研读课文,完成学案布置的任务。对于不懂之处,作个记号,带着问题去听课或主动去请教老师,那样往往一语破的,豁然开窍,才能发挥预习的作用。有了学案的引导,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预习,久而久之,学生便懂得了如何预习,也体会到了预习的好处,自然也就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二)课堂笔记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45分钟,知识容量很大,要想当堂彻底消化所有知识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做笔记,通过笔记记录老师所讲重点知识和自己还未彻底理解还需要课后与同学或者老师讨论的问题。但大多中职学生上课时从来不动笔,听好一堂课,课本上干干净净。其实,不是学生不想做笔记,而是不知道要记点什么,所以教师要花费几节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解、示范如何记笔记。记笔记不是照抄老师的板书,书上有的内容只需用自己认识的特定符号标出即可,老师补充的内容也要用尽可能简单的词语或符号进行记录。习题课上不能只订正答案对错,而应该对每个选项批注,特别是错误选项要标出错在什么地方。要教会学生用最简单的字、词或符号记下更多的信息,要不然就会出现因为忙着记笔记而影响正常听课。
四、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
(一)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进步
正确评价学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是学生坚持学习的动力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并确立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树立成功的信心。中职学校就业班级无高考升学的压力,没有“唯分数论”的束缚,所以更加适合开展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实践,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评价办法。多元化评价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作业设计中。[4]比如针对中职财会班,在讲授等比数列后,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主题为“银行贷款复利计息”小论文,要求学生编主题为“房奴”的小品。以上作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完成作业后,在班级进行评比和颁奖。通过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进步。
(二)可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为理想而坚持
人生要有目标,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终极的,要是没了目标或者理想,这个人将失去精神支柱,做任何事都将半途而废,一事无成。所以,我们想让中职学生长期坚持学习“枯燥、抽象”的数学,必须让学生为自己树立一个学习目标。要不然我们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学习目标不必“高大上”。可以是为了摆脱家庭困境,为了超越某个同学,为了学校奖学金,甚至为了让“朋友”看得起自己都可以。有些时候,老师还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比如我校财会专业,我就给学生讲要读大专必须通过成人高考,而成人高考数学的分数是好拿的。所以许多学生就把考成人高考读大专作为自己努力学习数学的理由。
总之,如今的中职毕业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自主学习、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践证明以上举措能够提高学生的中职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中职教育受高考升学率指挥棒的影响较小,应借此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自主获得知识和进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伟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课程教育研究,2015(14).[2] 孙帮然《培养高中数学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教育探索,2014(10):23-24.[3] 许海燕.《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信息教研周刊,2015(2).[4] 陆卫东.《让数学回归生活》.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0(8):43-45.[5] 陈燕.《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愉快教学”》.科教导刊,2009(36):15-16.
第三篇:学习古诗词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学习古诗词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古田县杉洋中心小学
余丹
众所周知,经过千百年沉淀,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语言,都很有好处,它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因此,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能力与素质的得到发展与提高。那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古诗词教学,本人在教学实际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一、激发兴趣,主动探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学习,主动质疑,主动探究。教师可置景、明理或介绍诗人作诗的时代背景,诗篇的现实意义等方式,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汲取古诗词的营养,探索古诗词的真谛。如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可如下导入:“同学们,难道你不想知道因王之涣曾作《等鹳雀楼》而著名的鹳雀楼吗?它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的城西黄河岸边,楼高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朝时期的一个登临圣地,许多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精美的作品。好,咱们马上读诗,置身于鹳雀楼上,居高临下,登高望远······。”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又如教学《忆江南》时,“同学们,你到过江南吗?你看到过江南春天的美景吗?江南的什么特征让诗人这么留恋,难以忘怀······不用问别人,你读了这首诗就知道了。这不,诗人给我们送来了江南的美景······”设置悬念,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此外,平时还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年龄特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如课前吟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赛诗会等,让学生对学习古诗词产生浓浓的兴趣.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自主探究。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古诗词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领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把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放在首位,不要直接传授朗读的技巧,而是用巧妙点拨的方式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平台,引导学生或从图景悟文,或借助文字想像诗中画面,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首先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形成整体诗境。然后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情感。“题为《晓出净慈城寺送林子方》诗中没有敘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极度赞美西湖美景,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导学生放宽思维,畅所欲言,在深入挖掘诗意后,我指导学生朗读,再配以音乐,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如此一来,诗境毕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惊叹,赞美而又略带一丝淡淡的离愁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再引导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把这首诗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你会怎么读?”这样让学生换位赏读,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有声有色,从而达到身临其境,深悟诗情,与诗人杨万里产生情感共鸣的功效,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和美的教育。
三、赏析古诗,用教材教,相机拓展。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韵律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进行拓展。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在学生理解了本诗的意境后,抓住李白诗词中大多采用的“夸张”、“比喻”等手法进行拓展。“‘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李白在许多诗中都有意地把数字夸大了,谁能举出例子来?”生回答:“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师:“‘疑是银河落九天。’因为银河从天上掉下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生:“李白的《静夜思》中也有‘疑’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古朗月行》中也有‘疑’字,‘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教师讲述:“这种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歌特有的风格,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这样“用教材教”,既让学生对李白的写作风格有所了解,又培养了学生吟诵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通过赏析,理解诗中蕴藏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小学生感悟世理,感悟生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四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想在课堂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老师在课堂上授课时多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物学科,跟现实生活联系得比较密切。老师在课堂上,尽量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好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就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就会不断地去探索生活中的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难题,他们都会不断地问为什么。这时,老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他们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例如,2008年政府出台了“限塑令”之后,有些商家就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塑料袋,并称它们是合格的产品,是符合环保要求的。当我们学习了八年级的生物之后,我们也可以作为一个小“法官”,来验证商家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在讲授这个课题时,我会按照以下的思路来进行:首先,我们要了解政府为什么要出台“限塑令”?是因为现行的塑料袋无法被分解,使垃圾成堆,从而影响了环境。那商家称其新型塑料袋符合环保要求,也就是说它是能够被分解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够验证他的塑料袋能够被分解呢?我们知道,在生态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分是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那么,我们就看新型塑料袋能否被细菌和真菌分解。第二,设计实验方案。为了更好地得出结论,做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的变量是新型的塑料袋,对照组的变量是现行的塑料袋。第三,明确了变量后,那么我们就要控制两组实验除变量外其他条件都要完全相同。例如,要在同一地点采等量的肥沃土壤,要浇等量的蒸馏水,并且两组的塑料袋要同样大小,同样重量,做观察记录的时候要同时间等等。最后,对照两组的实验结果。如果新型塑料袋被分解,那么,说明商家的说法是真实的;如果新型塑料袋没有被分解,说明商家的说法是假的。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地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因为这个实验在课堂上很难做到,那么就要求学生课后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完成后,还要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
上课的时候多列举一些具体的,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事例,并要求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学习生物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有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老师上课时能够尽量做到多联系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肯定会大大地提高。
第五篇:浅谈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贵州省兴义市清水河镇品甸中心小学李贵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知识的获得有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
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领略探究后的体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境中产生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1
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充分体现教学的趣味性,创造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让教学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敢于提出新的想法。使全体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积极引导,互动互助,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自主与创新中形成发展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亲自进行过程体验,亲自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价值。
二、通过思维、观察、操作,形成自主探究的深刻体验。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现力。
在课堂上总是鼓励学生毫无顾忌地尽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大胆地去想,甚至是异想天开。其实,将抽象的语言变为具体、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如《丑小鸭》一课,仅仅依靠文字,学生很难理解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丑小鸭、小鸟等角色,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教师再抓住学生入情入境的好时机,让学生想象丑小鸭的内心世界。这样,生动的情境就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获得“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一下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根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说”、“做”,形成自主探究的深刻体验。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能够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以“点名说、自主说、分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如教学《草原》一课,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对草原的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轻轻流入云际”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凉抹”,体会到小丘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此基础上,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描述草原的美景,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样的柔美,特别是羊群在小丘下活动,真像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学生们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丽之中,思维处于积
极的兴奋状态。这时,教师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图画,想像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请用比喻句描述。此时,学生已有了创作欲望,能大胆想象,积极思考表达。这样学生在自己做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主性、积极性。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机会。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从而使学生对自主探究形成深刻地体验。
三、提供体验机会,享受探究乐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造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探究成功。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这在低年级就已经显现出来。一些学生的智力发展快,另一些学生智力发展较迟缓,如果经常“一刀切”,后进生几乎尝试不到成功的乐趣,甚至会失去探究的信心和勇气,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教师教学时应针对差异,精心设计,分类指导。课堂上,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简单的习题让后进生板演,答对了,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求异创新,培养创造思维火花。另外,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还来自于教师的评
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有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探究的莫大鼓励。因此,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要及时表扬鼓舞,要正视学生之间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
四、合作交流,深化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来获得知识。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在合作交流中,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
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记下学习结果)、“报告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教练员”(修正小组同学的错误,讲解正确答案)、“形象大使”(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讨论时的声音控制、提问和应答时的礼貌)等,最后要求每一组设计组名、组标,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竟争夺标”的氛围。
五、学教结合,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归纳,还要允许学生质疑,同时,教师还要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分类指导,及时进行点拨,耐心细致引导,从而真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新的教学观告诉我们,教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需要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领悟,从而培养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