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记》的教育学意义
《学记》的教育学意义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学记》在诸多方面给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去理解去发现,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翻译《学记》的原文,先读懂它所要阐述的内容。接下来我将对《学记》中的一些评述加以解析和我个人的理解。
如:“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大概是: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用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而这点应用于教育时,我们就应该想到,什么是教育的根本?什么是教师应当了解并抓住的根本?这两个问题我相信是每一位老师应该首先自问的,我觉得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我们的根本的教育目的也是将学生培养成才,让他们能茁壮成长,学生就是我们的教育中心及根本点也就是《学记》中提到的根本,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自发的为学生去思考去着想去准备我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更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又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少费力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却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这段话教导我们的是要掌握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会学习的学生也并不是天生练成的,而是教师培养教学的成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培养学生能思善问的思维模式和先易后难的学习顺序,在学习中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循序渐进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不耻下问,不妄自菲薄,更不轻言放弃。培养出有学习能力,有学习方法的真正的好学生!另有:“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翻译过来是:大学施教的方法是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我觉得这几点讲的非常好,我觉得当下的幼儿和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机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不能过分的开发早教培训,幼儿的智力发展是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的,提前开发没错,但不能揠苗助长,过早的挖掘完了学生的学习潜力,这时候运用合乎顺序的教学手段是十分合适的,不会摧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的精神和意识,鼓励他们共同学习并在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对方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这样极其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进步。最后我想提到的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 “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翻译的现代文是: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这句充分说明了教育对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是人民智慧进化的阶梯,只有经过学习,人才能更加智慧进取。教师这一特殊而又平凡的群体之所以被称之为园丁和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正是因为教师们对人类的进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是教师的职责。《学记》中还阐述了启发诱导,即善喻原则,继承了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还有长善救失原则,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最后重要的一点是藏息相辅原则,《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而且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
《学记》这部书能在几千年前就能阐述如此众多的教育学中的经典理论实属不易,书中总结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众多独特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至今仍能给予教师们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值得广大教师们进行阅读和学习,从中汲取更多前人的智慧,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第二篇: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2、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②教育具有历史性。③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教育的政治功能最主要的就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表现: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13、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3)教育能将科学技术这种一般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教育还能创造新的生产力。
14、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 ①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②教育活化文化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① 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15、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遗传②环境③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制约
(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2)使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是我国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的意义(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4、智育的意义
(1)智育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各育的核心。
5、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1、建立学制的依据
依据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对社会的发展作用;(2)教师对青少年的成长作用;(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具体任务包括四个方面:(1)搞好教学,这是教师的主要任务。(2)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关怀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4)关心学生的生活。
3、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广域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4、教师的专业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①爱岗敬业;②热爱学生;③团结协作;④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①政治理论知识;②学科专业知识;③文化基础知识;④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②教育教学能力;③教育教学的组织能力;④自我反思能力。
5、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6、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升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
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
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
容。
7、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
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
育关系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8、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
师自身素养;(3)掌握师生沟通艺术。
1、课程的意义(1)实现教育教
学目标的保证;(2)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3)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2、课程的要素(1)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3)课程结构;(4)课程评价。
3、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划分①
国家课程;②地方课程;③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2)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①学
科课程;②活动课程;③综合课程。
(3)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划分①必修课程②选修课程。
(4)从课程的存在形式划分①显
性课程;②隐性课程。
4、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
(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3)在学科的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2)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3)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4)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5)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6)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及反馈;(4)课外辅导;(5)成绩检查与评定。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2)全面性;(3)指导性;(4)科学性。
18、教学评价的类型(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终结性评价。
1、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和法制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9)生态教育。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
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
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
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德育的基本原则
(1)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3)知行统一的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
生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原则
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4)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2、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老师的纽带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
3、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本班班委会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6)做好家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4、对班主任素质的基本要求(1)具有民主精神和友善态度 ① 尊重信任学生,平易近人 ② 与人为善,宽容大度
(2)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和教广泛兴趣爱好
(3)具有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① 善于与学生相处。
② 具有开展班级工作的基本能力。③ 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情绪、幽默感、自控能力等。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5)文娱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劳动;(7)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
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
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
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
途径。
3、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1)自愿性;(2)灵活性;(3)实践性。
第三篇:学习护理教育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学习护理教育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护理教育学是主要研究护理学领域内的教育现象(即护理学教学或健康教育)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侧重点是介绍关于护理学教学和健康教育方法的一般性知识,帮助护理专业学生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原理与方法和护理教育教学技能。学习护理教育学是护理学生今后从事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是从事护理教育工作的需要,是从事护理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从事护理科研工作的需要。
作为实现“学生应具有护理教学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课程之—,护理教育学以培养学生解决护理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通过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具备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学习护理教育学有助于树立正确教育思想,有助于指导护理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护理科研能力提高,有助于护理教育改革。
1学习护理教育学是正确实施健康教育的需要和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健康教育已成为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传统护理模式向现代护理模式转变,健康教育者已成为护理人员的主要角色目标之一。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沟通,除了要求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广博的护理学与健康知识外,更关键的是看是否掌握了科学的沟通和健康教育方法。学习护理教育学,可以帮助护理专业学生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对不同年龄、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的人群或者患者实施针对性强、耗时少、效果佳的健康教育和沟通,满足人们对健康知识的认知需求,进而调动他们促进、维护自我或他人健康的积极性。2学习护理教育学是护理学生将来从事护理教学的需要
我国护理专业的教师主要毕业于医学院校,同时,我国大多数医院均承担着护理专业学生实习任务和护士的进修带教任务,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还直接承担着护理学专业学生临床护理理论课教学任务,教学工作已成为大多数医院与医护、科研并存的三大主要工作任务之一。要有效地提高护理学专业教学质量,就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知识。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护理教育学,有利于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原理与方法,尤其是了解国内外护理学教学法,结合未来护理学教学工作的实践,有意识地去探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3学习护理教育学是完善护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从事护理管理工作的需要和从事护理科研工作的需要。
一方面,护理专业学生除了学好护理学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类知识,如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知识,为将来从事医疗、科研等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护理教育学介绍的许多原理、方法,不仅是为搞好教学服务的,它也可以为护理专业学生开展自学和培养能力素质提供科学的指导。如护理教育学研究的有关“知识的认知规律”以及“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护理教育学中介绍的有关“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以及“课堂情景问题的应激处理”等都可以帮助学生训练良好的演说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等。
学习护理教育学的方法:
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应是每位学者治学的座右铭。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应该一贯坚持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科学理论是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同时又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提升的,进而再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学以致用,就是为了应用,为了发展,为了解决问题
3、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围绕“解决问题”所提出的目标,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去主动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培养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视野 护理专业学生除了学好护理学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掌握一定的人文及社科类知识,以此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为将来从事医疗、科研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学记》原文和译文 教育学课件
学 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â)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bâi)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â)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xiǎo)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â),孙(xùn,下同)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yù),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â)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màn),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xìng)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脩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sù)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fú)。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shùn),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gâ)而不胜(shēng);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pì)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qiǎng)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zhǎng)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zāng),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tuō)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yù)!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醜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参考译著:
1.傅任敢著:《〈学记〉译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2.刘震编著:《〈学记〉释义》,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http://teacher.zjnu.cn/learn/special/xuejisy/)
3.高时良编著:《〈学记〉评注》(http://teacher.zjnu.cn/learn/special/xuejipz/index.htm)
注释:
“宵雅肄三”:学习《小雅》中的前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夏圆楚方
三王四代:夏、商、周和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
五音:宫、商、角、徵(zhì)、羽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官:耳、目、口、鼻、心
五服:斩衰(cuī)、齐衰、小功、大功、缌麻
第五篇:《学记》我国古代教育学著作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以下是全文及译文:
*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道”即“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就是这个意思!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 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党(500家)有痒,术(suì)(12500家)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离:分析);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蚁窝),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蛾——古“蚁”字),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表示敬师重道。祭祀时要小诵肄学(《诗经》里“小雅”前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篇都是关于君臣燕乐相劳苦之辞。燕乐:宴乐;相劳苦:相互慰劳),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为官之始,盖以居官受任之美,诱谕其初志。圣人教人曰,用贤以治不贤,举能以教不能,所以公卿士大夫在下思各举其职),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即,击鼓为的是用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学业的重视。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为官学习以学习做事为先),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春诵夏弦”“春秋教以诗书,冬夏教以礼乐”);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循序渐进,敏捷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 今之教者,呻(念)其占(看)毕(书,竹简),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成功),其此之由乎!——现在的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多是寻问难解的问题,且发言急速而频数快虐,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如此教学,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违背教学原则,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以致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其师,只觉得学习得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即使勉强结业,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学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大学教育的原则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陵:超越;节:年龄特征);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 发然后禁,则扦(qiā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不易消除了。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才去学习,那么,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思路就会狭隘,见闻就不广博。如果交友不慎,行为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尽谈些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由。
*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
*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生有四种类型的缺点,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
*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优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简单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
*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为其师”,其此之谓乎!——教师知道学生程度有深有浅,资质有好有坏之后,才能多方诱导,因材施教。博指广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诱导,启迪,教诲。能够善于多方诱导,因材施教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可以教人“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人。可见选择老师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书上说:“前三王四代(虞夏商周)的时候最重视师质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因为,首先尊师,然后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形:当臣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时候,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这就是尊师的意思。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教师如果善于发问,那么他的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地方入手,然后才砍木材的关节;即发问先易后难,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愉快的理解。不善于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其响声就弱,即提的问题小,以相应的方式简要解答;撞得重其声响就大;即提的问题大,以相应的方式详细解答;等他理解从容后,再深入解说,尽可能使问者深切体会,产生共鸣。不善于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单凭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不足以为人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才行。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他仍不懂,不必强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暂时停止。
*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优秀冶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碎皮补缀成裘衣;优秀弓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簸箕;小马初学驾车,与大马驾车走在车前相反,小马是系在车子后面跟着走的。人们懂得了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经常练习这三层道理,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有志于学,不至于半途而废。
* 古之学者,比屋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古时做学问的人,善于从同类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丑:相同)。鼓并不等于五声,但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并不等于五色,但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不是五官,但不学习,五官就失去功用;教师不属于五服中的亲戚关系(办丧事按亲戚关系着五种服装),但如果没有教师指导,他们就不会明白五服之内的亲疏关系。 *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事者,可以有志于本矣。——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他无所不宜,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不同,却能每年自动准时而至,最守时刻。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可以懂得做学问要把握本质,从根本着手了。
*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古代,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为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