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方法研究方案、学生自治管理课题、平等班分层教学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方法
研究方案
五小学 刘 艳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方法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式颁发,当前全社会正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在对全国少年儿童的谈话中也提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也是少年儿童从小学做人、学做事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开始认识基本道德规范的道理,就会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动力;在实践活动中,开始明白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就会为孩子的童年生活带来快乐;在少先队集体里开始领悟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就会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带来收获。养成道德好习惯,就要从现在起争做家庭里的好孩子,学校里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好少年、大自然的好朋友。
二期课改将原先的《思想品德》、《社会》和《生活与劳动》三门学科综合成《品德与社会》学科,这是一门融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基础知识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公民品德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启蒙教育的基础课程。而观察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我们发现,学生对基本道德规范的道理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学校很少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课外活动机会,学生在明礼后的实践空间、途径很窄。因此,缺乏大量的参与实践、体验内化的条件和机会,致使思品教育的知识学习和运用脱离了社会实践,造成了当前实效性差的德育现状。
我校是一所办学质量稳定、社会声誉良好的学校。学校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在实践中创出我校的德育特色——美乐教育,形成了明礼诚信、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
在预研究中,我们体会到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及小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科学、合理、可行的践行活动方案,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师生互动的有效评价,将对学生把认知的道理内化为个体的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拓展学生践行的空间,丰富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将是当前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据此我们提出本课题。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在反思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二期课改中的德育课程要求为指导,进一步发挥学校德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开发和丰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践行活动的资源,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践行活动的模式及其相应的评价,拓展践行的途径和空间,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2、本课题研究基本内容: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的研究(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的研究(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实践指导的研究(4)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评价的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对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进一步把握确立研究的起点内容。
(1)根据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与二期课改后新教材的分年级要求确立践行的目标、要求、内容。(2)对一年预研究的过程进行相关总结和反思,为下阶段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要求课题组成员分工、分类收集上述文献资料,以预研究总结报告及分年级教材大纲,检索目录形式实践相关的研究综述。
2、调查研究:了解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学生、家长的需要。
(1)调查形式: 个别访谈与座谈相结合。(2)调查内容:
学生: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一规范要求的认同程度。对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现状的看法建议。对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认可的活动形式
对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及评价方法
家长: 对《公民道德建设及实施纲要》的认同程度及小学生的要求
对学校目前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看法和建议
教师: 对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现状的看法和建议
对目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及评价方法。
以定量及定性的方式完成调研报告.《我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对策》
3、行动研究:
(1)运用行动研究方式,以师生为研究主题,课外、校外为研究空间,践行活动为研究对象,制定分阶段研究的方案及实施细则,以“计划„„实施„„反思„„总结”的形式逐步推进,依据临场回授的信息进行反思调节,通过实证和思辨实践行为的优化。
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条相应的对策,制定课题的实施计划。
组织“思想品德教育探究性活动”的专题研讨,请校内外的同行、专家临场诊断,揭示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材为载体组成若干项目组,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需要、日常生活相结合,以项目组为单位开发若干个活动主题。
举行“思想品德教育践行活动”的方案设计
(2)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引导教师记录践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件、难以化解的问题或困惑不解的事实,促使教师进一步研究教材,开发践行活动的资源,设计有效的活动方案,并加强实践的指导和活动的评价。
抓典型践行活动方案的设计、剖析、积累。要求相关的项目组对资源的开发、方案的设计、实践的指导、活动的评价进行总结,找出经验、典型案例、行为特征、操作过程和评价手段方法进行剖析及时积累。
(3)用经验总结法,对学校开展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的研究”的相关活动和研究过程作阶段的回顾、反省和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来认识工作方法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作用。总结经验、培育典型,设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的活动方案和评价方案。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
1、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我校已探索多年,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我校已对本课题进行了预期研究,如何在继承中求发展,结合当前教育形势,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校当前急切解决的问题。
2、在本课题的预研究过程中,我校已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观注和指导,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加强联系,寻找指导和帮助,使本课题研究开展顺利并具有真正的收获。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08.3——2008.4)
建立课题研究队伍
修改课题研究设计方案
2、实施阶段(2008.5——2009.12)
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形成相关的典型案例及经验总结
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系列实践及研讨活动
3、总结阶段(2009.12)
收集、归纳、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
六、预期研究成果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的研究报告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的究方案设计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研究案例
五小学
刘艳学生自治管理课题研究方案
学生自治管理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是当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1999年6月,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指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宗旨,发掘学生创新潜能,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很难想象,一个应试教育的产物会有全面发展的素质,会有生动活泼的创新意识。显然,惟有唤醒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才能造就祖国振兴所需的创新人才。
二、课题的界定:
开展“学生自治教育”课题研究,需要界定自治、学生个体自治、班集体自治等概念。
自治:其涵义为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是一个自觉的、主动的根据自我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的过程。
学生个体自治:学生个体自治指学生个体在把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内化成自己个体的需要后,自觉主动的调控自己个人行为的过程。
班集体自治:班集体自治指在一些初步具备个体自治能力的学生干部带领下,以班集体的共同活动、交往和人际关系,将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成班集体的自我发展机制,形成集体对个体合理、积极的教育影响,从而促进学生个体自我调控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邓小平教育理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小学德育纲要》,及有关加强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
2、集体教育理论和自我教育理论:集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最佳环境和手段。集体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集体对人的教育是深刻、持久而广泛的,无时无刻不在有形无形的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熏陶、感染,集体心理气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集体可促进学生个体自治。与此同时,不能忽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应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衡量自治能力的维度主要是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和实际体验,要增加学生自治的成分,要提高学生对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实际参与度和实际体验。
3、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教育学认为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当作活生生的生命来看待,通过发展人的个体素质体现对受教育者成长与发展的关怀精神,同时更要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让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体现在根据目标对自身行为的自我调控中,培养受教育者强烈的参与意识、勇于进行道德体验的表现以及高度的自治能力。心理学认为少年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强化,适当的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形象,注重对自身行为进行适时的调控,以便培养学生对个体发展的责任心。这一点于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立足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二)实践依据:
近几年来,我校积极组织开展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活动,创新的实行了学生代理班主任制、学生干部挂牌上岗制等措施,极大程度的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自治教育”的课题,旨在以理论为指导,以科研为先导,探索以“自治管理”为表征的班集体创新管理模式,形成我校办学特色,提高我校办学品位。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本课题是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包括自立的意识和自主感,自信心,创新意识和立志自强的意识和态度,不怕困难、挫折,初步具有积极的人生追求等);即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包括自控力,社会适应力,独立判断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个人、对集体负责的能力等)。
2、探索和研究以学生自治为核心的班级创新管理模式,使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班集体成员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学生自治班级创新管理模式应体现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① 学生有积极向上、做自己的主人的内需。
②有学生拥护的,能有效行使班级管理权力的学生干部带头人。
③有能独立运行,并能独立、创新的解决问题的学生干部队伍。④班级成员人人定岗定责,人人参与班集体自治。⑤有学生个体定期内省机制,确保学生个体自治有效开展。⑥学生有真正的自主权利,班级重大决策由集体民主决定。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的集体舆论。⑧一切非课程时间由学生自主支配。⑨班主任做好学生自治的参谋和宏观调控。⑩有一套对学生自治集体的新的评价机制。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并形成具有广勤特色的,以学生自治为核心的班集体创新管理模式,明确理论依据,建立操作方法,制订新的班集体评价标准。
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自治能力(包括自控力,社会适应力,独立判断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个人、对集体负责的能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
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形成班级管理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我管理的新局面。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
2008年4月,进行课题设计论证。
2008年7月至12月,各年级组确立实验点,开展实践研究,并作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2009年3月至12月,继续进行理论研究,同时全校范围内开展实践研究,初步形成操作方案及评价标准,作第二次阶段性总结。
2010年1月至12月,修订有关方案,继续展开实践研究,初步形成具有广勤特色的以学生自治为核心的班集体创新管理模式,写出书面总结材料,展示物化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物化成果:
该课题研究的物化形式有: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
各项方案:班集体自治创新管理模式实施方案,班集体评价考核细则等。
全校各班的班级管理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校风和班风。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机制:
加强领导,成立课题组。
组
长:刘
艳
副组长:魏雪晶 组
员:各年级组长 人员保证:
各班主任自然成为课题组研究和实验人员,其参与度及参与业绩将作为班主任考核的依据之一,保证研究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出处和作者所有。
刘 艳 2008.3
平行班分层教学办法
五小学
郑
琳
平行班分层教学办法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的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学困生“难消化”,在“困进”的怪圈中愈陷愈深,无力自拔,导致他们(无论“优生”还是“困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而感到课堂是那么的乏味,进而厌恶课堂、厌恶学习,导致整个教学活动混乱、课堂效率差的严重后果。(与此相对,个别教学就能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但又与我国现在的国情不符,显然不可行。)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常常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忽视意志的锤炼,忽视价值观的形成,即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优生”,也不过是“家长叫我学好”“老师要我学好”使然,毋庸置疑,这对学生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十分的不利。那么,课堂教学是不是就钻进了死胡同,无路可走了呢?不是!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班级授课仍将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在班级授课中实施“面向全体,平行班分层施教”的分层教学法,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平行班教学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其长而避其短,即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知识”、“人人都学到必需的知识”。
二、课题界定
所谓平行班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一个年组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班、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年组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案、采取分层施教、进行分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所谓全体发展,就是全学年组每一个学生个体均能在原有的不同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最好的提高和发展。
三、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
(一)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原则。
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2“最近发展区”原理。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班、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二)研究对象 五小三、四、年组。
四、研究目标
1、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分层区别教学的模式。
3、通过好、中生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4、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地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素质教育要求。
5、通过分层、分组分区别教学的教改实验,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五、研究内容
1、各年组学生分层
根据年组学生的调研成绩,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依据,把年组内学生分为好、中、“差”C、B、A三个群体,一般比例为:3:5:2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4人一组。为消除“标签效应”和“差生”的自卑心理,分组可以是显性的(征得学生及家长同意),也可以是隐性的(只告诉学生本,甚至连其本人也不告诉)。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要通过施教,根据学生实际,有层次间的升降变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
2、教学目标分层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划一的状况,针对同一年组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可分为:(1)最低限度的课程标准,教材要求。(2)标准、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3)对课程标准、教材基本要求的适当提高、加深。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学习领域共同性目标后,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
3、教学过程分层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双有兼顾各组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其基本模式是“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分”学的结构,可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用动、静交替的形式进行,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
4、练习作业分层次
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A组学生完成基本题,B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加综合题,C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评估测试分层
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考查中,学困生做基本达纲题,中等生加试综合题,优等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允许在测验中未达标的学生在一星期内再进行第二次平行性达标测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年4月,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
(二)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9年6月
(1)拟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计划。
(2)选择实验班组,全面开展,教学模式研究。
(3)做好实施过程的指导,反馈工作。
(4)分阶段展示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
(1)汇总所有资料和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
(3)巩固研究成果,并做好后继研究工作。
七、预期效果
1、通过分层区别教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完善学困生认知结构的同时,缩短了班与之间班级群体的学习成绩距离,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确保优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饱”,学生对学习兴趣有较大提高。
2、学生间的相互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有了较大进步,基本上改变不良学习习惯。努力完成平时的作业,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3、实验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并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分层区别教学模式。
八、研究前准备
1、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反复现象,绝不可气馁、灰心或放弃教育,而要理解学生,允许他们反复,然后找出反复原因,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反复中得到教训,克服反复,巩固成果。
2、因为分组区别教学牵涉到学生分组,所以,在分组前教师一定要摸清学生的心理,必须要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保持与家长的经常性联系,通过家庭、学校的合力来提高实验效果。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自然实验法
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朝着实验目标根据实验安排施加实验因子。各实验班均进行“对学生有效平行分层”、“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的“分层教学”实验、研究,只是侧重的不同,各子课题成果互相利用、互为补充、有机结合。
2、经验总结法
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
3、调查、比较法
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十、课题组成员
课题总负责人:郑琳
组员:各年组语文教研组长
十一、成果形式
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2008-4-25
第二篇: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王宗平
(执笔)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校是一所城区中学,有一大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有相当部分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设计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英语分层教学是以我校教学现状为背景的教学探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尝试,它的有效实施能为我校英语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形成更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校实验班的老师爱岗敬业,教学基本功扎实,并深入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分层教学是把“因材施教”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依靠现有的条件和已有经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它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强调的是“大众化”教育。
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不同,而且表现在人的后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有区别,因而决定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策略”的理论,他认为,“世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为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
分层教学的人文性。“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 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分层教学促使学生互帮互助,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开展分层次教学的分组原则、分组方法、实施方法、评价方法、实验效果、制约因素等,建立班级分层次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类分层?如何实施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在备课中如何针对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分层教学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与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的优劣体现?
五、研究的思路:
调查了解各个实验班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形成统计表格,给学生分层。
开展宣传发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学习国内外有关开展分层教学的成功经验,吸取有效的做法。开展集体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通过开展实验课、研讨会、反思、案例等收集研究成果,探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分层教学模式。
六、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分析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为研究提供必须的理论依据。
2.文献借鉴法: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分析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研究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
构建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现实方案并予以执行。
3.行动研究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制定课题组的行动计划,然后在实验中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效地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后在行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再修改计划——再贯彻落实于行动——再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完善此项实验。
七、研究对象:本校八年级学生和九年级学生。
八、研究的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2011年9月至10月)调查及宣传准备阶段。各科任教师对所任教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谈话及思想动员,合理给学生分层。并确定学生的具体目标。
第二阶段:(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实施阶段。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讨论课堂教学中的分层目标、分层问题的设计、学生的角色不同,给全体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帮助树立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激情。教案和作业的布置体现分层教学效果,形成分层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2013年2月至2013月6月)总结阶段。撰写阶段性小结和课题总结,反思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确定完善的方法和途径。完善分层教学模式,总结并推广。
九、研究成果预期效益和使用范围
1.形成学生分层方案,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调查;
2.分层教学研究论文汇编成册;
3.通过课题研究,更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课程(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学习能力。
十、经费预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
资料(包括统计、抄录、复印等)费:1000元; 文集编印费:1000元; 研究行动经费:3000元。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负责人:王宗平
核心成员:连琼云 郭永惠 庄月玲 林秋霞 庄能扬 庄清梅 洪冰冰 吴月琴
林友发 庄秀琴
具体分工:王宗平
统筹协调,上传下达,课题实践过程中的大事记录 庄清梅、吴月琴、郭永惠、庄月玲
分层前的调查摸底,为学生分层提供现实依据
连琼云、林友发
前测及后测,用于体现实验的效果 林秋霞
课题研究有关材料的收集与分析记录 洪冰冰
课题组重要研究活动(会议)情况记录 庄秀琴
课题组阶段性研究工作小结记录,材料归档 庄能扬
课题研究效益性或影响性成果发表、交流、获奖记录
第三篇:思想品德课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思想品德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有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有相当部分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设计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思想品德课分层教学是以我校教学现状为背景的教学探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尝试,它的有效实施能为我校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形成更完整的理论体系。
分层教学是把“因材施教”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依靠现有的条件和已有经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思想品德课要突出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它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不同,而且表现在人的后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有区别,因而决定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策略”的理论,他认为,“世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为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
分层教学的人文性。“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水平,提高综
合学习能力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分层教学促使学生互帮互助,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开展分层次教学的分组原则、分组方法、实施方法、评价方法、实验效果、制约因素等,建立班级分层次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类分层?如何实施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在备课中如何针对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分层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与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的优劣体现?
五、研究的思路:
调查了解各个实验班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形成统计表格,给学生分层。
开展宣传发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学习国内外有关开展分层教学的成功经验,吸取有效的做法。开展集体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通过开展实验课、研讨会、反思、案例等收集研究成果,探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分层教学模式。
六、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目前的教学现状,为研究提供必须的理论依据。
2.文献借鉴法: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分析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研究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构建分层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的现实方案并予以执行。
3.行动研究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制定课题组的行动计划,然后在实验中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效地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后在行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再修改计划——再贯彻落实于行动——再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完善此项实验。
七、研究对象:九年级学生。
八、研究的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2016年9月至10月)调查及宣传准备阶段。科任教师对所任教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谈话及思想动员,合理给学生分层。并确定学生的具体目标。
第二阶段:(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实施阶段。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讨论课堂教学中的分层目标、分层问题的设计、学生的角色不同,给全体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帮助树立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激情。教案和作业的布置体现分层教学效果,形成分层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2017年2月至2017月6月)总结阶段。撰写阶段性小结和课题总结,反思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确定完善的方法和途径。完善分层教学模式,总结并推广。
九、研究成果预期效益和使用范围
1.形成学生分层方案,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调查;
2.分层教学研究论文汇编成册;
3.通过课题研究,更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课程(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学习能力。
第四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精选)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因材施教”这一说法出自于《论语·为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并且流传至今。的确,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来制定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针,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而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分层教学”其实和“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查阅,“分层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以及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把不同情况的学生分成若干组,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得这些学生在不同的小组中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使整体的实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我校是本市的一所民办中学,一个年级8个班,大约有300名学生。这些学生在刚入校时都参加了分班考试。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高低将其中最优秀的40名学生分入提高班,其余200多名学生被分入剩下的7个平行班。我负责其中两个平行班的教学。和提高班的学生相比,平行班的学生差距较为明显。此外,即使是在相同的一个平行班上,学生的差异也是相当显著的。可以说,学生原有的基础,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记忆能力,反应快慢抑或是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自从他们入校时就已存在了。而上课时为了顾及到绝大多数的学生,再加上民办学校的学习进度较公办学校要快得多,我既要控制好自己教学的速度,又要兼顾教学内容的难度,因此我基本上按照中等偏上的程度来制定教学方案。但是这种面对中等层次的教学方案最大的弊端在于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首先,优等生总是觉得上课的内容过于简单,靠自学也能理解,有些成绩不错,但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甚至连上课都不愿意去听讲。而没有学习动力,自然也无法在整个年级里拔尖。其次,中等生学得就不那么轻松了,他们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必须要竭尽全力才能掌握并消化所有的教学内容。此外经常会有中等生在回答问题时对自己的答案不确定,对于曾经学过的部分知识点模棱两可,因此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不牢固的。学困生就更不言而喻了,他们连最基础的知识点也无法掌握,前学后忘,走进了学习的盲区。长此以往学生们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困境,使自己的教学更为行之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了。
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也希望通过分层教学开展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为理想的发展。除此之外,对分层教学方法以及途径的探究不仅仅只限于数学这一门学科,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它同样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二、课题的涵义及研究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曾在其提出过的“掌握学习理论”中强调“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保持不同的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可见分层教学能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许多额外的学习条件和机会,至于学生是否能把握得住,与其自身努力也有着相当大的关联。
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也曾说明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分层教学法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若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分层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班级、学校的和谐发展,教师的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并且与最新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从本质上说也是一致的。
本次研究的总目标是如何在原有的班级基础上,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练习和分层测评。并将参与到教学干预的班级和不参与的班级的学生前后的学习成绩、学习状态以及学习习惯等作比较。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本校相关教师形成合作小组,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2.文献研究法:借助网络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阅读《教育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书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
3.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及相关学生的访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状况,在不断的实践、探究和总结中形成结论,并应用推广。
四、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方案:
关于分层教学的环节众说纷纭,版本较多。就我看来,分层教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包括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测试和分层评估。
1、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智力和非智力以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将学生分成高、中、低或者A、B、C三个水平层次。一般比例分别占20%、60%、20%。其中A层的学生个人能力突出、反应快、领悟力强、学习兴趣浓厚,是教师按照高标准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同时也是教师希望能够在年级里拔尖的学生,即通常所说的尖子生。B层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或者中等偏上,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情绪也不是特别稳定。教师一般按稍高于教学大纲上的基本要求来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典型的例子是学习刻苦但自身能力一般或者是有较好的天赋但却不够勤奋的学生,即通常所说的中等生。C层的学生基础薄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逊色于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反应迟钝,意志品质极其缺乏。教师只能按照(甚至略低于)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来教这些学生,即通常所说的学困生。
学生分层一般可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教师指令分层,这种分层方式主要由教师来掌控,教师负责编排学生座位,划分出相应的练习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合作学习,取长补短。第二种是学生选择分层,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练习难度。此外,学生分层也有师生协商分层、动态分层等其他分层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学生分层是具有灵活性的,会随着学生学习的情况作出及时调整。简言之,学生分层具有升降级制度,本处于B层或者C层,且在原来的学习小组中有出色表现的学生可以上调至A层或者B层。反之,本处于A层或者B层,且在原来的学习小组中表现糟糕的学生会被下调至B层或者C层。这既是对学困生和中等生的一种激励,也是对尖子生的一种鞭策。但是在实施学生分层时,无论采取上述哪一种分层方式,都应对学生讲明升降级制度的标准,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各个层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教学目标分层: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曾在其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举些例子来说,某些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不强,但却拥有不错的身体运动智能。某些学生的空间智能一般,但其人际智能却很出色。因此,衡量学生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而在教学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加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能一概而论,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
所以,在完成学生分层之后,可根据课程的总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特点制定出相对合理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初一下半学期学习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中,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来制定教学目标。A层学生掌握“等角对等边”的几何推理方法,提高自身的几何推理能力,并能够综合运用“等角对等边”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几何证明题(三步或三步以上)。B层学生经历动手操作验证“等角对等边”后,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等角对等边”,并能运用相关定理解决较简单的几何说理题(二步)。C层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等角对等边”,并能区别“等角对等边”与“等边对等角”的不同之处。
由于教学目标的分层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设定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体现出层次性,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与此同时,A层、B层、C层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掌握新知识的能力结合自己的需要来对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当然,若出现一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生对与其相应的教学目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其合理性后决定是否予以采纳。另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要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这是必须做到的。在兼顾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又要鼓励学生个体发展。对A层、B层的学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B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层学生则应具备自主探索,钻研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这样做能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自己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帮助低层次学生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从原先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3、分层备课: 前面提到,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基础,而分层备课则是前提。前文提到的教学目标分层也可算是分层备课的一部分。只不过分层备课内容更加广泛,它包括了设计整个分层教学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必须适合所有层次的学生。例如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如何解决,B层学生的潜力如何激发,A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发展等等。
4、分层授课:
在分层备课之后,就要正式授课了。可以说,分层授课是分层教学的中心,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具难度的一个环节,对执行者——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些老师设计出了精彩的教案,却在具体实践中未能得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分层授课也是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环节。如果教师方法得当,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自己预先设计的目标的话,课堂教学也会变得非常成功。因此,对于授课者而言,挑战和机遇共存,关键是如何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以下介绍分层授课中几种常见的分层方式:
(1)按课型确定分层:此类分层方式一般以教学任务作为分类的标准,例如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实验课等等。以新授课为例,新授课顾名思义要将传授新知作为重点,因此在时间的安排方面,需要重点关注B层和C层学生,一节课将近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的时间要放在他们身上。而对A层学生的关注时间则可大大减少,一般5到10分钟左右即可,给A层学生留有一定独立思考的空间,相信A层学生凭借天赋能够自己解决。至于复习课以及习题课的分层授课方式,由于是对新授课的知识巩固,不妨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A层学生做小老师,B层和C层学生做他们的学生。由A层学生提问,让B层和C层学生回答,然后A层学生予以点评。若有不当之处,A层学生给予及时辅导和改正。当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时,A层学生可适当板书,让B、C两层的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记忆。当A层学生需要了解B、C两层学生对知识点的反馈情况时,也可适当请部分学生板演。临近尾声时,A层学生对整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小结。可以说在复习课和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A层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和平日里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一样的。这样做既能使A层学生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也让拓宽了B、C两层学生的思路,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整节课在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氛围中顺利地进行。
(2)按教学内容分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地对教材教法进行整合。举例来说,每节新授课中都包含了一些新知识点,包括概念,定义,定理,判定方法,性质等等。教师在引出新知后讲解相应的例题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具体应用,还要腾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做课堂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点。教师如何对这些概念、例题、练习进行合理地分层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相对次要的概念可少花一点力气,相似度较高的例题可做一定的筛选,某些例题课本上要求不高,教师可做一些相应的变式,或者做补充及引申。最后的课堂练习也可适当选择较为典型的习题或者习题组来考查各层次学生的反馈情况。(3)提问分层:相信提问分层是各位老师都比较熟悉的一种分层方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设计了三种不同层次的问题供学生回答。基础题优先考虑C层学生,如果他们能回答正确,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中等难度的题目留给B层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靠自己解决问题。拓展性较强,有思维难度的题目留给A层学生,A层学生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往往能给老师意外的惊喜。当然,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总遇到了困难,教师可适时予以引导、点拨。(4)作业分层:分层布置作业同样是分层授课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教师可运用阶梯原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必须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这两大要素精心设计作业。举例来说,如今在各大学校里颇为盛行的校本练习往往都分基础题、拓展题、综合题这三大类,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分层作业的例子。教师在编制校本练习时也是煞费苦心,期望达到最佳的检验作用。对于C层学生而言,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册上的大部分习题以及校本练习中的基础题是他们的最佳选择。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只要自己稍稍努力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巩固了知识点,真可谓一举两得。对于B层学生,除了要完成C层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之外,教师可适当地在综合题和拓展题中选择部分题目让B层学生完成,或者B层学生也可以和教师协商有选择性地完成综合题和拓展题。当然,还是会有一些比较上进的B层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者家长的辅导超额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些都是教师希望看到的好现象。简言之,对于B层学生,就要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拔高,使他们有机会提升至与A层学生一样的程度。对于A层学生来说,为了进一步夯实自己的原有基础,并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实力,练习册和校本练习上的所有练习都得尽可能地去完成。综合题和拓展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A层学生一般都是爱钻研,爱提问,肯动脑的好学生,所以对他们的要求也自然而然要高一些。相信他们在高强度的训练下,会有质的飞跃的。
5、分层辅导:
相信如今绝大多数的数学教师会和我有如下相同的感受:光靠一周6节正课的时间,既要完成新课的教授又要讲评前一天的作业,再加上大大小小的考试、测验、或者练习卷、复习卷等都需要花时间去讲评。这点时间实在是不够用。除了一周6节正课之外,一般教师都会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辅导。需要指出的是,辅导也要讲究方法。分层辅导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所学旧知的进一步理解,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个好机会解决各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C层学生的辅导,除了指导他们学习之外,更要建立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感情,只有他们喜欢这位老师,才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个人觉得面批学习作业,有错误及时改正,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解决,一对一式的有针对性的辅导对他们来说是最为有效的辅导方式。对B层学生适时加强综合性习题以及拓展性习题的辅导,希望他们能够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而辅导A层学生时,可适当增加一些变式题、或者补充一些竞赛类的练习,锻炼其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能“吃得饱”。
6、分层测试:
为了更好地检验之前所有分层教学环节的成果,需对各层次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测试。教师在命题时必须对命题的难度,层次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一般一套比较合理的测试题中,70%左右均为基础题,20%左右为综合题或者变式题,10%为拓展型题目。教师可安排A层学生完成所有的试题;B层学生选做部分拓展题,尽可能完成所有综合题;而C层学生在必须完成所有基础题的前提之下,选做部分综合题,拓展题就不需要做了。相信这样的安排能对三个层次的学生有良好的激励作用。
7、分层评估:
每个学生都希望给教师留下一个好印象,也没有哪个学生会不在意教师对他(她)的评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对三个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估,检验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反映出这一段时间的分层教学是否有效。因此分层评估作为分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有关分层评估的观点供读者参考:(1)首先教师对C层学生的评价应以表扬、鼓励为主,虽然他们受困于自身能力有限,但哪怕他们只有些许的进步,教师也应予以他们充分的肯定。若他们有较大程度的进步,教师可考虑提升他们的层次,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潜力,更是对其自信心的巨大鼓舞。
(2)其次教师对B层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既要为他们指出其缺陷,又要鼓励他们以A层学生为榜样,只有锲而不舍才有机会更上一层楼。
(3)再次教师对A层学生的评价可采取竞争性评价,让他们有危机感,要想巩固自身的地位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就好比A层学生是卫冕者,而B层学生更像是挑战者,A层学生经常会受到B层学生或者其他A层学生的冲击。教师应坚持自己的准则,严格要求他们,督促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勇于面对各方面的挑战,更加努力拼搏。
(4)教师可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以及分层测试的成绩,鼓励每个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A层学生要想办法一直保持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团体中。当然教师也完全有权利对学生的层次进行调整。例如,在阶段考试及测评的基础上,成绩进步明显的可提升一个层次。反之有退步的,可予以提醒或者鼓励,但下次测试仍然没有起色或者跟不上大部队的节奏的话,只能降低一个层次。这样的动态分等定级制度,能更清楚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
(5)教师通过对各层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与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动态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
1、第一步(准备阶段2014年9月-10月)(1)、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2)、准备有关资料,制定实验研究的总体方案,准备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管理的各种表册;(3)、建立学生课题研究小组,每班5-6人分一组,并选举组长;
(4)、建立指导教师组,并在组内按年级进行相对指导分工,对班内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具体实施进行指导和协调管理。
2、第二步(探索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
(1)、按计划实施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整理课题研究资料;(2)、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培训,外出参观学习、交流和观摩活动(3)、随时对数学小课题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观察、调控;(4)、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撰写课题阶段性总结;
3、第三步(总结阶段2015年1月-2月)
(1)、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课题总结;(2)、参加经验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
1.平时的教学等工作任务繁重,真正投入研究的时间有限。
2.学校多媒体设备不足、缺少适合分层教学的配套资料限制了分层教学活动的开展。
3.分层教学的实施有一定难度,主要的阻碍因素在于社会的不认同,传统思想认为分层教育就像是把人分为了几个等级,使得个人的自尊受到打击,影响个人的人格发展。
在上述因素制约下,既要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又能不计得失潜心研究,需要持续的热情和相当的钻研精神。
(二)改进设想:
1.立足实际,整合教材和学生手中的现有资料,分工协作,系统设计导学方案,注重可操作性。2.现代媒体设备的不足是暂时的,我们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的教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经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因此我们组打算摸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二、课题的涵义及研究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水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的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分层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
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只要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宾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原有分班体系不打乱的前提下如何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实施分层后的教学班级与不实施分层班的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比较。
三、课题研究实施方法
1、学生分层
本年级共有十个教学班,初一入学时有五个英语特色班和五个普通班。特色班的学生基础,学习习惯等较普通班的学生好些,因此我们在原有班级的体系不打乱的情况下,将10个班级分为两层——一类班、二类班(各五个)。选择(1)(4)(5)(6)(9)做为实验班,其他五个班级作为对比班。并把实验班里的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竞赛组),B组(提高组),C组(基础组)。教师的分组要根据半年多来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合理分。各组里的人员可根据每次大考情况滚动,以调动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
2、分层备课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三组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对A组的同学必须有适当的提高题和补充内容。这部分内容由朱永生老师负责提出,并交由关彦华、周雪祥三人共同讨论确定,对于C组同学至少应掌握到什么程度由孙月芹老师提出并提交关彦华、周雪祥三人共同讨论确定。
3、分层授课
两类班级在授课时要有所区别,一类班的授课可直接切入主题,放开了,向更多深更广的方向发展,速度也可稍快些,每节课讨论、独立探索的时间可长些。二类班授课注重复习引入,慢慢过度到新课,侧重基础知识的讲、练,另外对于同一个实验班级,如何对A、B、C组的同学授课,实现备课中的目标,这是我们感觉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准备在授课时按备课中的要求先达到以C组的目标(A、B当然要达到了)。然后让C组同学练习巩固,再让B组同学达到B组目标(A组当然达到了)。然后让B组同学练习巩固。最后再对A组同学提出更高的目标。
4、分层作业
对三个组同学的作业要有所不同。C组侧重必须的基础题,让他们做熟。
B组除了必须完成C组的外,侧重中等难度题,有一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题,A组同学C组题可少做或不做,侧重中等题加一、二道综合知识运用题,注重做考察能力题,尤其在新课结束进入全面复习阶段。
5、分层辅导
对学生的辅导是学生掌握、巩固所学课堂内容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课后的辅导方面我们准备采取两条路:一是将全年级的尖子生(40人左右)组成竞赛组,由专人,专时集中每星期辅导两次;第二条路是在各实验班级,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具体做法是,分在A层的同学有老师辅导。B层的同学由A层的同学具体辅导,每人辅导2-3个同学。B层中较好的同学再辅导1个C层的同学。尽量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辅导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得到发展和提高。
实验班辅导网络图
C组
B组若干
C组
四、课题研究步骤
由于本课题在2003年4月开始启动,本届学生初一年级即将过去,因此研究过程结果主要放在初
二、初三阶段,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2003.4-2003.5 开题准备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吴中区下发的十五滚动课题,讨论根据当前教改形式和我校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课题。
2003.5-2003.6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根据学习讨论,我组同志认为目标教学——分层教学是当前教改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的人较多,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同时,做为一个城区学校,在上级不允许分快、慢班的情况下,如何兼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确定了该课题,并制定了研究方案。
2003.9-2004.1实施研究第一阶段 各实验玉篆开始实施分层教学 2004.1写出第一阶段的总结报告。2004.3-2004.7实施第二阶段研究
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适当修正,补充研究方法,2004。7写出第二阶段研究报告。
2004.9-2005.1实施第三阶段研究 进一步调整、修改前一阶段的研究方法,2005.1写出第三阶段研究报告。2005.3-2005.6实施最后一阶段的研究,并完成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关彦华——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
朱永生——主要负责协调分层备课、分层作业时,A类学生应达到什么水平,应补充、拓展哪些内容,并负责阶段性论文的撰写。
孙月芹——主要负责协调分层备课,分层作业中C类学生应掌握到何种程度,作业应补充哪些基本题,并负责阶段性论文的撰写。
周雪祥——负责收集一些实验数据,并负责阶段性论文的撰写。
袁一鸣——负责收集一些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并且组织大家及时学习,把本班实验情况及时向上汇总。
谈建青——负责在各实验班、对比班搞一些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