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体会
关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体会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活,要回归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性: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像;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对阅读教学有了新的体会。
一、注重阅读的个性化。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
众多的课程改革专家都认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体会文本本身所蕴涵的无穷的内涵,去丰富文本本身,去创造文本以外的东西。因为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也正如接受美学所言,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一样。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绝对是文本解读的专家和权威,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的阅读创造,只是根据教师概念化的解读去全盘接受,何来乐趣可言?而老师的解读,也只是照搬教参上现存的东西,很少有也不允许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因为考试是不允许写自己独到的发现和见解的。因此,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我们的老师执着于自己概念化的、静态的文本分析,并且把这种概念化的、静态的文本分析强制灌输给学生,力图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深刻的记忆,从而保证考试时不失分,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这种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是对学生阅读中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扼杀,是对阅读教学的亵渎。“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兴趣爱好,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雪融化后是什么”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学生有棱有角,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二、注重阅读策略的指导。
1、激活原有知识——利用迁移促进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构建自己的理解。因此,学生在阅读前是否具有恰当的原有知识,在阅读时能否激活这些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和记忆的程度。激活原有知识对阅读认知过程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在阅读前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产生阅读期望或图式。(2)阅读时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来补足文章里省略的信息。(3)阅读后激活原有知识,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回忆。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特别是学生已有的阅读知识背景、已掌握的阅读技
能,同时要注意体察学生有限的生活经历。
2、质疑释疑——学会探究与创造。
在阅读中进行质疑和释疑是促进理解的有效策略,也是训练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捷径。首先,质疑释疑在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根据人们在阅读文章时对文本信息加工的深浅程度不同的特点,把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其次,质疑释疑可以促进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学生阅读时不断提出问题,久而久之,他们会在不断的训练中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学习者。再次,质疑和释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策略的正确认识中不断地增强阅读的技巧和能力。
三、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乐于阅读,并且在充满乐趣的阅读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为其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师的引导点拨可以算作外因,而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对祖国优秀文化以及人类一切进步文化之中,去感悟,去俯,去创造,这样的阅读,才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很难想象,一个对阅读丝毫没有兴趣的学生,会自学主动地去阅读,即使是这样,那也是为了应付他所无法回避的考试,为了得到一个令老师、家长满意的分数,而不是想得到一种心灵的愉悦,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升华。
基于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对阅读文本的创造欲望,并进而去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刻内涵。
工作中,我主要通过下列途径使学生好读书:
1、因势利导。学生情趣不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也不一,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如爱好科技的,则指导他们多读些《十万个为什么》一类的书;喜欢童话的,则指导他们多读些《安徙生童话》一类的书。总而言之,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与爱好区别对待,诱发其阅读兴趣,逐渐培养其阅读探求的主攻方向。如果一个学生,从一年级就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有意识地确定阅读的方向,并按照这一阅读方向制订各个阶段阅读的重点,然后以这一重点为中心,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进行阅读配置——配置相应的阅读内容,形成自己的阅读层,那核心层(中心读物,重点研读),补充层(补充读物,拓宽加深),参与层(参考读物,辅助考证),主动地进行定向阅读,那么,这个学生就已进入阅读的最佳境界——自主阅读了。
2、巧设悬念。说书艺人每当说到扣人心弦的地方,总是将“惊堂木”一拍,嘎然而止,刻意制造悬念。教师也可以像说书艺人一样,利用课前或课余时间给学生讲,或诗,或文,或短篇佳作,或精彩片断。但更多的是佳作推荐,或是内容介绍,或谈读后体会,或述写作特色。要介绍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但又如蜻蜒点水,浅尝即止。这样,学生听了常常心驰神往,可又像雾中看花,究底不能而又欲罢不能,大大激发了学生一读为快的心理。
3、以读助读。即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强化学生读书意识:(1)点将打擂。由各组组长任点其它小组一名或几名同学进行比赛,评出优胜。(2)个人抽签。将要读的篇目或片断制成纸签,学生抽到哪能篇即读哪篇。(3)代表竞争。各组派
代表朗读比赛。读得好,听者“赏心悦目”,读者读兴倍增。
4、以讲激读。(1)语文课前,开设了学生“一分钟演讲”。每周一次“五分钟信息发布会”。学生可以自由上讲台发布从书籍、广播、电视、网络中获取的信息能个简短评论,其他学生则对该信息或补充、或更正、或评论,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锻炼了分析、判断能力。(3)每月召开一次故事会,评选“故事大王”。许多同学为夺这一桂冠,精心准备,有效地激发了他读书的兴趣。
5、以编引读。即发动学生自编读书小报。班级定期开设办报指导课,从主题的确立、内容的选择、版面的设计、抄写、美工等方面进行指导;定期把优秀小报张贴在教室四壁。这一活动,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了学生认真工作的作风。
6、以写促读。即注意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填写印发的《读书笔记表》。在此基础上,利用队会举行读书心得会。这样学生即可以受到教育与鼓舞,写作水平又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以上途径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其读而乐,乐而读,越读越好,越好越读。
以上是本人对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一如既往积极探讨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高一物理教学组熊 亮
2010年湖北省高一年级开始进入新课程改革,作为参与本次课改的一名老师,在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同时,试着用新的教学理念在自己所任教班级内实践了半学期,现谈谈自己对在新课改下物理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教学目标理念新
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新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 中为了更好的体现三维目标,我从“重的物体下落的是否比轻的物体下落的更快?”这一问题引入,然后通过实验及“落体运动”的研究中历史上的几个小故事展开,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其运动规律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认知的一般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方法,最主要的是教师有意识的对伽利略等伟人的介绍在情感和价值观上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重新合理安排
高中物理难学,是我国高中学生的共同呼声。而其中原因之一就在初中与高中内容衔接中出现的一个“台阶”上。对此问题,新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更为合理。例如人教版新教材的《必修一》在绪论之后,是先安排运动的描述,接着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最后才是力与牛顿运动定律。而旧教材的第一册是绪言,之后就直接进入到力的学习,然后学习直线运动,接着是牛顿运动定律,再接着是物体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力对于此时的学生过于困难抽象,而先安排运动的描述这一章,比较简单且与学生过去的学习经验相近,学生能比较好的掌握这一章的内容。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对物理的要求偏低,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一上高中就接触较难的力学部分而使得学生觉得物理太难,失去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而新教材的安排,就避开了这个问题,它给我们的最大感觉就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步步登高。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乃至整个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标中没有像以前对高中阶段物理实验的内容和数目作硬性的规定,只是强调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精神,在三维课程目标和实验的技能技巧上要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也没有具体安排实验板块,而是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实验的形式穿插在平时的教学中,并用探究性的实验代替代替以往的验证性的实验。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在潜移默化中把实验的重要性深入到学生的心目中。因此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上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但也提高了对教师要求,比如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控制好讨论的时间,更要把学生会提出来的问题考虑的更全面。一但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
难以完成,实验目的也将难以达到
三、教学过程中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启发式”、“以学生为主体”等多种理念,这些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而新课程也正是继承并加强了这些优秀的理念提出“探究性教学”的思路,以探究为平台加强师生间的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而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所以我觉得在对话中教师要注意做到: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1、新的教科书对学校配件的要求较高,而我们在短期内无法实现。
学校本身器材不配套,有不少教材上要求的仪器装置没有办法演示给学生看。例如瞬时速度的测量装置—光电门,学校没有这种器材。学生仅仅通过看书本上的图片,基本上没有办法理解光电门测瞬时速度这个原理。
2、许多需要掌握的配套内容教科书上没有。
如在讲到“速度和加速度”时,仅仅介绍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却没有讲到平均速率。而平均速率是很容易和平均速度弄混的,学生很会认为它是平均速度的大小。教材中可以明文给出。这内容在教材中不出现,而配套练习的题目中却常常看到,可见平均速率的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3、配套练习的错误率较高,难度偏大。
教材的变动较大,导致教辅资料跟不上,教材却是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更新,但教辅材料中题型的老化,没有看到新课改的理念,因为现在的学习仍处在并较长时间将处在应试教育阶段,所以只从课本上学习新知识,没有好的教辅资料练习学生还是很难适应这样的学习,考试成绩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教材对实验要求提高了但教辅资料没有体现出来这一点,所以更需要配套的教辅资料来改变这一部分空缺。等等。
总而言之,我想我们此后会努力克服困难,以新课改理念为思想,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的自我调节性思考,使自己不断成长,促进自身教学风格的形成。建立起以校为本的教学资源体系,努力在不断的磨砺与创造中迎来新课改的成功。
第三篇: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辽宁省东港市第一中学 邓庆国
辽宁省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年多了,曾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曾有过无助的迷茫。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新课改的作用
曾经有老师问我,她写论文时,想用素质教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否已经过时了?我回答:素质教育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几个月前,《中国教育报》还专门对当前的素质教育进行系列讨论。应该说:我们现在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期,提高全民素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现在我们说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是比较严重的,中小学生的负担确实比较重,这是事实,但不能说现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应该承认,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总的质量还是好的。
那么,新课改就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推动力。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我设计了一个物理插图来说明这个过程。图中含义:
①图的外观含义:这是用物理图来说明我个人认为的当前我们所处的位置,即:正处于过渡期(斜面上),而新课改正是促进过渡的推动力(牵引力)。
②过渡期太短,势必倾角过大,则自身阻力就越大。
③新课改的推动力与内外阻力合力的大小关系,又决定着过渡的进程。④小车代表“教育”还是代表“教师”、“学生”,你感觉是什么就是什么。⑤还有其它什么还以,你可以自己继续分析。
本次新课程改革是经历了3年研制,征求了包括50多名院士在内的社会各界意见的改革,经过了从2001年9月份以来的实验,所以有专家认为,其意义不亚于1977年恢复高考。所以,教育部马司长说:“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新一轮课改浪潮的洗礼。”
二、关于新课改的课堂教学
有些现象看似体现新课程、新理念,但表面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尊重学生,教师就只能是对学生说好话吗?挫折教育就不是素质教育了呗?自主学习就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岂止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这么简单?难怪有教师抱怨采用这种新教法,教学效果反而不佳,原因就在于此。真正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下大气力,进行研究、设计。下面就课堂提问为例,介绍一下我的认识。
1、不当的课堂提问
就拿“互动”来说:师生交往和互动是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形成“学习共同体”。
课堂上师生互动,应该说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但在听有的老师互动课时发现,有的老师认为,课堂提问多了,就是师生交往和互动了。暂且不论是否片面,问题提出的恰到好处也行,可是很多提问都属于无意义的提问:一问即答,一问齐答;什么都问,学生乱答;边讲边问,自问自答;填空式提问,接话式回答;暗示性提问,顺应性回答;指令性提问,判断性回答。例如:“电荷的运动情况是什么呀——哎——向右的”,在这句话中,学生没有任何人回答,老师只是“自作多情”;解这道题需要用万有引力——定律;讲解完选择题,得出答案后问,这个题应选择什么呀;对不对;会不会等。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只追求表面,要防止盲目追随一哄而上的不良现象。否则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新鞋穿不上,老路走不畅。
2、提问要有指向
兴趣性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开头,或在教学关键环节。联想式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理论、观点方面的问题。类比式提问:用于学习新概念、新知识的推理过程中。悬念式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结束,给学生留下悬念。
迁移性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难点或困惑,用知识迁移去解决。猜想式提问:往往用在引课或某种规律性问题。
发散式提问: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可用在引课或课的结束。反馈式提问:某一个教学段的完成或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挑战性提问:教师见机行事,引导创新思维。
3、关于新教材教学中的提问
有时教材中也涉及了问,但我们如果真正提出问题,反而效果不好。如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P45)中的说一说:
学生都知道在空气中下落有空气阻力,如果这个问题老师问的肤浅,则没有必要,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老师问的太深,又没有必要。所以正常授课时,我只是通过演示,来让学生感受的。
而还有的,如果在增加一个或几个问,效果会更好。如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第三节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中的实验:
这个实验在做之前,先让学生考虑(增加一个问):怎样观察两球同时落地?可采取兴趣性提问、猜想式提问、挑战性提问都可以。在本节实际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进行讨论的方法来进行的。
再如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
还可以提问:用力压桌面时,光点位置是向上还是向下变化?兴趣性提问;悬念式提问;猜想式提问;反馈式提问都可以。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不超过1/3。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不变的方程式,更不能呈现僵化的程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型。只追求僵死不变的教学模式,永远找不到课堂文化。
三、关于新课改的实验教学
1、考纲上的不同之处
以往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中的实验部分,在新课改的物理(或综合)考试大纲中改为实验与探究,具体要求也不同。
以往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新课改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划线部分为不同之处,主要是强调了设计和探究。
2、重视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必修教材中明确的探究课: 必修(1):第二章第1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四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必修(2):第五章第2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
第五章第3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 第六章第3节:探究平抛运动规律
必修教材中有部分内容也可以设计为探究课,如:必修(1)第三章第4节力的合成中演示变探索等。
关于探究实验,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也是轻车熟路的,这里不再多说。
3、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如:必修(2)第六章第1节曲线运动中的做一做:
有人说:“这么简单的概念还需要体验吗?”体验不只是为了理解知识。这一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解决许多更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有这种意识,意识是难以通过“讲知识”来形成的。
类似内容还有:必修(1)第二章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以及必修(2)第六章第7节做一做(向心力和半径的关系)等。
4、创造条件做实验
实践证明,成功的演示胜过千言万语。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实验说话,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非常理想,特别是在高一阶段,对于衔接初高中物理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实验外,还有:
必修(2)第六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的演示:(用日光等管装清水和蜡块)
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用激光笔代替光束)5、2007年高考试题中的实验题
今年理综全国卷(1),也就是我们辽宁省理综试卷的实验题,第一题是示波器,很多学校没有复习,致使学生本题得分较低,还是重视实验好,特别是学生能亲自动手做,那么就不会忘记,这就是刚才所说的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关于示波器,“3+2”高考时曾经考过一次,最近一次出现在2003年江苏高考物理题中,试题如下:
(6分)图中为示波器面板,屏上显示的是一亮度很低、线条较粗且模糊不清的波形。
⑴若要增大显示波形的亮度,应调节_______旋钮。⑵若要屏上波形线条变细且边缘清晰,应调节______旋钮。
⑶若要将波形曲线调至屏中央,应调节____与______旋钮。
还有:今年理综全国卷(1)第二题是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实际就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变化,这也告诉我们,新课改的实验应该重视,特别是探索性实验否则很难适应以后的高考,至少中等以下的学生(题略,以下同)。
北京综合卷实验第二题,网上评价很高:尽管是在用笔、用纸去考实验,但还是把认真做实验和敷衍做实验区分开,要把做过实验和没做过实验区分开来。实验是关于“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问题,实际上还是“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结合。
演示实验也要上考卷,今年北京综合卷实验题第一题,就是一个关于阴极射线管的演示实验。
新课改的教学演示实验要尽可能地做,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当然本题还是比较简单的。
江苏两个实验题都具有探究性,没有照搬课本上规定的学生实验,但使用的仪器和方法又是学生学过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能较好地应付。
四、关于新课改的重过程教学
新课程中实施教学思路的体会,首先就是重过程。也就是说:重视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通过该活动,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1、为什么重过程
在具体过程中能理解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
在具体过程中学生能获得相关体验,增强相关的意识。意识是很难通过灌输来达到增强目的的。
方法,通常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程序。理解某个方法不等于能掌握、运用这个方法。掌握和运用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实现。
学生的能力是在相关行为中提高的,学生经历某一过程的行为为培养和发展相应能力创造了条件。
2、怎样重过程
下面就对新教材的两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看应该怎样重知识。例1:关于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
①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②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③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
①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②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③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④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⑤体验:“做一做”——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以上教学过程包括了:“提出问题——实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体验”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例2:关于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
①分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作用;②实验得出:向心力的大小跟质量、半径、角速度都有关系;③“可以证明”,向心力的大小等于F=mrw;④从力要产生加速度导出向心加速度意义和公式;⑤阅读材料: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⑥做一做:感受向心力。
过程分析:以上过程中的实验装置比较复杂,难以作为学生实验,而且力的大小的呈现比较间接,不易形成直观认识;证明过程也只是四个字:“可以证明”,学生没有经历这个过程,虽然作为阅读材料给出了公式的推导,但难以落实;只是在最后做一做中,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
①用一定的篇幅,设立小标题,进一步明确“速度变化量”的概念。
分析:向心加速度难点在于ΔV,正确认识圆周运动的ΔV作为以后过程的基础,这里又作了进一步强化。
②通过五个步骤说明ΔV很小时匀速圆周运动的ΔV指向圆心,引入向心加速度。
分析:把对ΔV方向的分析分为五步骤,减小台阶,降低坡度。③给出向心加速度,在“做一做”中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推导。
分析:ΔV问题解决了,推导只是数学问题,放在“做一做”中,兼顾学生的差异性。
④通过实例引入向心力概念,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向心力公式。分析:至此,学生获得的是完整的向心加速度概念。⑤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公式。
分析:圆锥摆实验装置简单,能够当作学生实验来做,也是一个应用知识的实例。
⑥做一做:体验在线速度和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分析:通过体验来认识半径和向心力的定量关系,强化实践意识。以上只是从几个侧面,说明自己对新课改的粗浅认识,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使我校的新课改工作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本文由丹东市教师挂牌培训讲话稿整理而成)
第四篇:新课标下语法教学的几点体会
新课标下语法教学的几点体会
——我的做法及教学模式
摘要:新课标下语法教学改语法静态讲述式教学,变为师生、生生一起活动的动态运用式教
学。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搞活语法,让学生熟悉、巩固、掌握语法知识。学生通过背诵佳句格言和口诀法熟记基本的语法规则,从而达到新课标所倡导的激发兴趣,发现探究,实践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型活动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生能正确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关键词:新课标语法教学动态运用式教学 综合运用型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基础语法作为语言知识中的五大组成部分之一,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服务的。因此,语法教学必定是新高中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法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基础语法知识去掌握基本句型,运用句型进行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基本语言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运用能力,最终能正确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由于中国学生不可能有像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那样学习英语的环境,不可能在英语课内或在平时获得足够的英语语言刺激,不可能靠单纯的模仿去自然地学习英语,所以,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S.)认为,“学习是有意识的掌握外语的语法规则的过程。”我们国内也有学者指出:“语法是语言的核心,如没有语法,就无法构成语言”。(贾冠杰,1996)。因此,中国学生要学习、掌握英语就必须学习、掌握基础英语语法。
那么,何谓语法呢?“Grammar-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g them into sentence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正因为语法揭示了词形变化和遣词造句的规律,所以说,必要有效的基础英语语法规则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和防止语言实践中的错误,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目前初中阶段的语法教学以基本词法为主,兼顾简单句法。新高中语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进一步巩固初中已经学过的语法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句子的补语、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进行时、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动词的-ing形式、动词的-ed形式、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的拓展加深、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间接引语、主谓一致、省略、倒装、强调、情态动词的对比归纳和拓展加深、构词法的拓展加深以及虚拟语气等。以上内容都合理的分布在人教版模块一至模块五中,而模块六至十一则是循环再现这些重要的语言结构,通过再练习去巩固、对比归纳这些语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作为英语教师正在力求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改变过分强调语法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
在教学方式上要避免以语法为纲,过多的讲解语法知识,讲语法挖的太深太细太偏太难,消弱学生语言实践的现象。语法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应该完全抛弃过去的那种以讲解与传授为主,死记硬背语法条文一味套用基本句型的教学模式。过去语法传统的教学程序是:教师从课本里挑出例句,告诉学生它的结构式怎样的,属于什么语法现象,然后从教参或者词典中挑选出一些例句,举例说明其概念和用法,在要求背诵规则、例句、词组后让学生做若干检测题。这种忽视技能训练,只注重语言结构的教学方法,形式呆板,气氛沉闷,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将传统的语法静态讲述式教学,便为师生、生生一起活动的动态运用式教学。要搞活语法就必须充分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激发兴趣,发现探究,实践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型活动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弗伦奇(French.F.G.)曾说过“Grammar must go hand-in-hand with talking and reading.”新高中英语教学讲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通过设计围绕某一种新话题的听说读写的单项和多项训练和综合性活动,通过创设真实的或半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去体验、掌握语法规则。
二、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的表意功能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法教学不能只是局限在规则形式上,不应该只停留在无意义的机械模仿和不断重复。新高中的语法教学要结合语言情景,要重视语篇的支持,要与语篇理解和语言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只有把语法学习放在一定的视、听、说、读、写的语言环境中学,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即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目的。另外语法教学还必须与学生的说话意识联系起来,与文化联系起来。
三、教师教授语法的模式
1.“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单元语法常规教学模式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见到一种新的语法项目就深挖细啃,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操练,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每一单元用一段时间运用“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的方法对该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进行专项突破。例如:模块一的第三单元将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o Express Futurity作为该单元的语法学习重点。教材在Warming Up、Rea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和Using Language,即整个单元的四大主要部分的语言素材中都有意识的、反复多次的呈现了这种语法结构,我在Learning about Language阶段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出现的所有的这类语言形式,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这类语言形式的典型例句和语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语言结构的Form 和Meaning,再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进而归纳出这种语法项目的结构特征和使用规则。最后认真及时巩固操练和实际运用这两个环节。
2.“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语法阶段复习模式
到模块小结、阶段复习时。我就将本模块所涉及的语法内容加上以前模块学过的相关内容集中,通过对比、归纳进行专项梳理,并加以巩固利用。例如:刚刚学过的模块三第四单元的语法项目是名词性从句,我Step1: Dictation: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fill in the blanks.1._____________me most is _____he speaks English so well.2.______________I couldn’t go with you.3._____the beautiful girl agreed to be his girlfriend_____________.4.I cannot understand ________________so much.5.I have been hoping ________ Mom and Dad________________
6.There can be _________________your answer is wrong.Step2: 用一组句子来引导学生对名词性从句进行结构对比分析、梳理归纳:
We don’t know when Tom will come back.The question is when Tom will come back.When Tom will come back is not known yet.We have no idea when Tom will come back.Step3:考点:
1名词性从句引导词之间的语法及语意功能差异,情景设置
2名词性从句与强调句和定语从句的融合 3辨析引导词,领悟句意
4wh-词语与wh-ever词语的比较
5名词性从句间的糅合与名词性从句同其他从句的辨析
Step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误,并总结出规律:
4种情况只能用whether :
(1)位于句子开头;(2)前面有介词;
(3)引导表语从句;(4)与or not连用。
Step5:Writing:write a passage using thenoun clauses as many aspossibe根据汉语提示
写一篇短文:高考临近Tom给好友Mary发了封电子邮件谈了他的想法。
1.能否进入我们渴望的大学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努力了。
2.如果失败了,那一定是由于我们用功还不够。
3.付出多少努力会影响到未来。
4.我提议:为实现相聚在同一所大学的梦想共同努力吧!
Step6 总结:
定义:在复合句中起名词作用的从句
分类: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
从属连词:that whether if在从句中不充当任何成分
连接代词:what(ever)/who(ever)/ whose/which(ever)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连接副词:whenwherehowwhy 在从句中作状语
语序:陈述句语序
通过这样全方位的对比、归纳、梳理、总结,让学生整个名词性从句的全貌有所了解。
3.综合运用型语法教学
传统的语法教学的操练巩固活动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句型套用、中英文例句互现互译为主要训练手段。但总的来说这种方法显得枯燥、单调、乏味而且效果也不大理想。所以我就采用上述语法教学模式,将语法知识的学习和综合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下面我以人教版NSEC模块一的第三单元为例来说。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o Express Futurity我就把围绕“确定的计划”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去创设使用该语法项目的语境,来设计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依据创设的语境,去熟悉、巩固、掌握语法知识。
①让学生听取信息
听下面一小段对话,并用缺词填空的形式,写出划线部分的单词。A: What are you doing tomorrow? B: I am seeing my brother off at the airport in the morning.HE is leaving for London and staying there for a week.A: Are you doing anything special tomorrow afternoon, then? B: No.I am staying at home.A: But I am playing tennis with Tom.I am meeting him at 3:30.Will you join us? B: Great!
② 让学生根据所写的are doing,am seeing,is leaving,am staying,am meeting,am playing,再根据NSEC模块一第三单元的相关练习,弄清:be +动词-ing形式这种结构的在此时的语意及其语法功能。
③.要求学生采用双人小组活动的形式共同创设一小段类似的对话,其中必须含有五个以上的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已经安排好的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句子。
④.学生表演自己创设的对话,在全班呈现对话。要求一组在表演对话时,其他个小组记录下他们听到的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已经安排好的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句子。
⑤看哪个小组记录的句子最多最准确并能快速重复出来。
⑥教师按照小组为评价单位,给以讲评和鼓励,做出恰当的形成性评价。
这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将语法与激发兴趣,形成性评价和听说读写等项技能综合训练融汇在一起,能够比较好的体现新的语法教学观。
四、学生学习语法的模式
1.通过背诵佳句格言记忆语法基本形式和结构
通过记忆句子,起到既背诵一些经典句子,又能实际运用某项语法形式的作用,达到一箭双雕,双重收益的效果。例如通过记忆: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既可以记住一句非常有用的谚语,又能牢牢记住Where 引导的地点状语从句的基本结构。
我给学生的总结的谚语:
How time flies!
Seeing is believing,(to see is to believe)
Eat to live, but not live to eat.Never too old to learn.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can be done today.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The more, the better.Hope for the best, but prepare for the worst.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All is we that ends well.2.运用口诀法熟记基本的语法规则
这种口诀要朗朗上口,简洁易记,效果也是非常有效的。我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有效地简洁的语法口诀。例如关于三个与时间连用的介词的口诀是这样的:in 指“段”,on 联“天”,at 是“点”。举例子:
in summer, in May.in 2010,th on Sunday, on the evening of 25, on a winter morning,at 9 o’clock, at dawn, at noon, at daybreak, at the present.口诀不仅可以使用现成的,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例如;学生就针对used to 和be/get used to 的用法编了一个很好的口诀,名字叫“无头无尾,有头有尾”。即used to 前边如果没有be或get这两个“头”时,后面就没有-ing这个尾巴。如果used to 前边有be 或get 这两个“头”时, 后面就有-ing这个尾巴。于是就形成了:
used to do sth.be/get used to doing sth.I used to live in the country.I am/ get used to living in the country.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3.《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4.马德高,朱崇军 2008 高中英语语法全解[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第五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在新课标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成了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兴趣、志向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原来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现在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正是由于价值取向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都要随之发生变化。在新课标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知识的探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针对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和阅读指导,谈谈我的见解。
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习规律。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战场,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语文教学模式。
1、巧妙设疑,创设情境。
“学勤于思、思源于疑”,而兴趣也总是从疑问开始,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巧妙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为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疑是思之端”。课堂设疑时问题要提得明确具体,能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某一确定的方向,即指向设疑的目的.如果问题疑的不明确,不具体,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思考问题漫无目的。还要注重设疑的可行性,要注意从已经熟知的东西上推出新的东西,让学生自觉地顺利地接触、接受新课内容,此外教师应注意设疑的难易程度,应该是难而有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思考后可以解决的问题。
2、课前设计,课后反思。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有效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3、自学质疑,小组交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到此时方是进步。”让学生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感悟,并提出问题。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必要的自学指导和有效的思维点拨,对学生的质疑要充分的肯定,以维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提问,然后让学生继续学习交流,尽量让学生在互学、互教、互议中自己解决问题,尽管不是很正确,花费的时间也长,但比教师直接告之以标准答案有价值。学生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五花八门的甚至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引导学生一起探究,进行小组交流,激励学生探究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4、合作探究,巧妙点拨。
在教学中,要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决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加上老师的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和成功欲得到极大的满足,独立思考加上同学的合作交流,就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是老师要克服易犯的老毛病,为了完成计划赶进度,使合作流于形式,教师只抽几个优秀学生来回答,而让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怕打乱课堂秩序,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结果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这一步是学生在开放民主自主愉悦的气氛中各抒己见,共同探究,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疑和总结归纳。学生的疑难,教室要充分地了解其性质、类别,同时要考虑是当堂解决还是课后解决,是个别辅导还是集体回答,是让学生帮助解决还是教师解决以及解决的思路。教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各种指导方式调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解难,或启迪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去探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和组合,也得以培养和训练。
新课标认为语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学好语文还要考大量的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占时最多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形式,但学生始终不能对课文有自己的真正理解和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大难题。新课程理念很多,我也能背熟脱口而出,但如何真正落实到位呢?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却不知从何处抓手,反思自己以往阅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把握不好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平时有时讲少了总担心学生听不懂,于是反复分析文章,教学时间不够用,该一课时教完的内容要两课时,甚至三课时;教师在分析阅读上花了很多时间或精力,其结果是学生越来越没兴趣,语文能力低。有时又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怕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于是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及时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熟不知阅读教学必须是以学生阅读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学生是阅读教学中感知和感悟的主人,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学应该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不少教师只是追求“读是为了写”,认为“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语文教学必须特别重视阅读教学。
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如何去把握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个性阅读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框,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2、鼓励质疑阅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的发问及时点拨。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更应该予以关注,认真倾听,找出其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升。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学生的思维随着反复的质疑释疑过程,创新潜能得到不断挖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教师应该精于研究学生的学法,巧辟蹊径,让学生放开手脚,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文章中去,独立研究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亲自品尝自主学习的甘甜。吕叔湘先生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礼物”。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鼓励学生质疑,有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创见,不人云亦云,鸭子过河随大流。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我诱导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愚公为什么移山?愚公移山现实吗?愚公到底愚不愚?愚公不愚为什么叫愚公?智叟到底智不智?智叟不智为什么叫智叟?愚公移山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3、联系生活阅读 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就需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会作者处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感受,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的各种境遇,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身经历与文章结合,联系生活阅读,体验文章的现实意义。也只有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阅读文章结合起来,他们才能真正读懂文章所反映的深层内涵。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之间,是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发现自我,品味其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历程,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
4、创设情景阅读
结合语境创设相关情景理解感悟。语境是语言材料内外各种语意关联性因素所形成的语言环境。结合语境,也就是说,构成文章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阅读时要把词语、句子放在上下语境中理解其确切含义。创设情景,就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运用形象的声音或者图象资料等手段,模拟栩栩如生的场景,在文章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缩短课文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式,达到触类旁通的阅读和理解迁移,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发现自我。为了获得更真的感觉,可以让学生自我想象成文章中的一个角色,通过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设身处地感受情景并和书中的人物对话交流思想感情,和其中的人物一道去看、去感、去想、去说,品味其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历程,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如教学《安塞腰鼓》一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进而更好的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教学《一面》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鲁迅的人格魅力,我播放了臧克家写的歌颂鲁迅精神的诗歌《有的人》,渲染了氛围,增强了鲁迅精神的感召力。教学《狼》一文,我出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等幻灯片,利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拉近课文时代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入耳入目入心。
5、开展读书有感的交流活动。
曾有人说过:"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和知识积累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奇特见闻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惊羡的目光,引来伙伴的啧啧称赞,而这时的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而此时的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对孩子有着十分积极的导向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必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为先导,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自阅读,积极思考,成功参与,发扬主人翁精神。其中的奥妙正如吃西瓜,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吃的方法,味道究竟怎么样就靠学生亲自去品尝了,教师决不可以越族代庖。新课标的新观念决定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如果说学生是游客,教师就是导游;如果说学生是美食家,教师就是调味师;如果说学生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但师生的角色无论怎么变,教师都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配角,学生才是阅读教学的主角。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更要强化了其主导作用,教师只有导得适时、适度,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既不完全被学生所牵引,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