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0418重新重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重新重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滑县产业集聚区英民中学 康磊
1、关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011版 课标中,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原版课标中,只是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十分严重,灌输式的教学把学生的思想僵化了。新课程改革之后,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甚至随着教改的深入,近年来“洋思模式”之类教学模式流行开来,似乎过分地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步,甚至达到了规定教师讲解不能超过几分钟的地步。
我们认为不管什么教学模式,它的产业一定有它的地理和时间原因,一定有它的长处,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教学的高效,体现一定的教学科学。
但是,如果不分时间、地点,不管学科特点,将某一种教学模式不加选择地在任何学科硬性推行,一定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大地凸显出它的弊端来。
2003年底,一家晚报披露,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在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相当低,被某中学语文教科书排除在外。中学和不满的理由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这一消息引起了据说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的义愤。教科书的编者连忙出来“辟谣”,说该新闻失实,《背影》已经决定列入下一册语文课本中。
一篇流行几十年的名作,就因为学生的不满就被排除在教科书之外,我们尊重学生的权力的确很充分了吧。孙绍振教授就在《背影》背后的美学 与方法问题一文中指出:
我们以审美价值论质疑了《背影》中的父亲“不够潇洒”的问题,虽然审美价值论并不是唯一的学理基础,但是有这学理基础总经没有一点学理基础更有深度。把当前流行的相对主义倾向绝对化,发展到极端,就是“一切由学生说了算”。事实上是,一千个学生说了都算,就没有人说了能算,这就完全 放弃了教师的职责。
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有一种现象:因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理解,教师不能讲解,不敢讲解,不管学生的理解多么奇谈怪论,我们都要加以肯定,完全抹杀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地位,这是我们这次2011版新课标中,需要纠正的。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该讲就得讲,学生对文本理解不足,认识不到位,不深刻的就得及时点拨提升。
2、教师要钻研教材,处理教材
结合以上观点,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
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引领、指导和点拨学生学会阅读,自己首先要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要明白,一篇课文摆在自己面前,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要充分理解教材,钻研教材。
语文教学与别的科目不同的地方在于,数理化的学习是从未知到已知,不懂就是不懂,必须教师来领路才会解决疑惑。而语文教学则需要从学生觉得一望而知的东西中,发现他一无所知,关键则是从已知里发现未知,也就是从已知中提出未知的问题,一个教师的起码水平,就是从学生的已知里发现未知。
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都会几十个点上,从知识角度来说,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书;从能力角度上说,有朗读、默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阅读不同文体的不同方法等多种能力;还可从方法角度、习惯角度、情感角度、内容理解角度列出一大堆项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正因为每篇课文都具有这样的综合性特征,我们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一节课多则七八项教学内容、少则选四五项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结果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学内容多而杂,教学效果少慢差。一个比喻从小学教到高中,可能学生还是分不清本体喻体。
我们说个故事吧:从前有一个老国王,他召集大臣们布臵一项任务,要他们编一本《古今智慧录》留给他们的子孙。
大臣们接受了任务,离开了宫殿就开始工作了。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起早摸黑争分夺秒,最后完成了洋洋洒洒12卷的巨著。国王看了以后说:“我相信这是古今智慧的结晶,然而,它太多了,我怕人们读不完,把它浓缩一下吧!”看着国王有点遗憾的表情无奈的大臣又开始工作了,几经删减后,变成了一本书。可是,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再浓缩。这些大臣几经周折,绞尽脑汁,夜以继日,披星戴月,费寝忘食结果这些聪明人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然后浓缩为一段,最后变成一句话。国王看到这句话后,面带笑容,他高兴地说:“这句话真是古今智慧的结晶,我们全国各地的人一旦知道了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解决了。”这句话是什么呢?那就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繁中求简,是多么重要!洋洋洒洒的巨著能提炼成一句话,我们每一篇课文,能不能只求一两点进行教学呢?我想应该能!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
他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老师备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什么,学什么是对的,学什么更有价值;其次要考虑怎么让学生学,怎么才能学得更好。
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怎么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或者说教学流程。
在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他把我们一直以来使用的传统文选式的教材中的选文,分成了这样四类:
一、定篇。即经典的文本,比如鲁迅的文章,诸子百家的散文等。这样的文章在于积累规范语言、理解学术界公认的的阐释。
二、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多数情况下,例文阅读时只取其中的某一侧面或某一个知识点。比如用《背影》讲动作描写,用《春》讲多种感官去观察自然等。
三、样本。就是把一篇文章当作文章的标本一样,让学生来看,让学生自己来学习,让学生来生成要学的内容。学习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
四、用件。这类选文的目的在于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即了解事物本身的知识。相当于话题作文给出的材料。
明白了以上四种课文的类型,我们就可以有目的地去面对不同的课文作出不同的处理。
这样的话,首先我们教师要清楚,一篇课文,我们准备把它处理成四类中的哪一类性质的文章来教,然后再考虑,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学什么,教师实际教了什么,如果这三个内容是统一的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就是合宜的。
这时,我们就不能在课堂上设计过多过细的问题,一定要抓住主问题。
所谓主问题,就是与课文核心思想、感情密切相当的问题。对学生在语言方面、思维方面或情感方面得到启发的问题。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目的。
一节课学习目标就不能太多,最多三个,问题设臵或教学环节也不能太多。有人就说,如果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十个八个要点,或问题,我们可以说,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讲什么问题。你见过一节数学课上,一下子讲五六个、七八个定理公式的吗?
少而精的问题是语文课阅读教学上应该思考的问题。
薛法根老师有个著名的法则,叫做“三不教”:学生已知已懂的,不教;学生自学能弄懂的,不教;教了暂时也不懂的,不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某个内容放到别的课文教也许更好的,不教。
在此基础上,教师有重点的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一定会在学习过一篇文章之后有所收获。
甚至连三维目标,在一篇课文中,都不一定全部达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谈到2011版语文课标时说: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3、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实施新课标以来,课堂上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重视小组学习的方式,就是所谓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但是,我们似乎是,只重视了合作学习,却忘记了,它是和自主、探究放在一起来讲的。
在2011版课标中。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我们要完整理解课标的理念,不能断章取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原来只注重师生双方的对话、问答,现在提倡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吗?不是提倡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吗?不是提倡小组交流吗?那我一上课就搞小组交流,学生还没有自己深入的阅读课文,还没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和想法,就面对面的交流,小组中,多数是大胆的自己在说,程度好的自己在说,多数学生在听,哪有交流?还没交流五分钟,就急于展示,相互辩论,课堂上一会儿他站起来讲解,一会你站起来评价,一会三人一组朗读诗歌,一会八人一组表演课文场景,一派热闹激烈的场面。看似在探究,其实热闹一番之后,学生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记住。小组合作更是流于形式。有的竟不顾学科特点,班级特点,一味地搞小组,把学生的课桌搞成圆桌会议式,光组织学生纪律就是一个大问题,使学生交流更是表面化,形式化。
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阅读教学,包括全部的语文教学,其他学科教学,都要有学生独立的学习时间。
我建议,阅读教学采用版块式的教学设计,一节课采用三到五个版块,若干版块连接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链。每个版块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形成学习情境,展开学习过程,教师做到心中有数,适时地指导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这些版块中,学生必定有相对独立的学习时间。每个学习版块都应有3到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全班性独立读书、练笔、练习的时间,要知道“自主、合作、探究”三个环节三种形式是逐步上升,由易到难,由个体到集体的过程,力求达到全班学生处于一种表面静止、内心兴奋的状态,才是最佳的学习状态。、有专家就说:一堂课的全班性独立学习时间,一般要达到15分钟乃至20分钟以上,课堂教学整体呈现“静——动——静——动”这种一张一驰的状态,才会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有目的的提问、回答。教师的引领、点拨才有针对性,课堂才会更高效。
第二篇:浅谈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浅谈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长沙竞男女子学院 朱晖
摘要:社团活动中除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少不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特别是象艺术团、文学社等一些知识性、技能性突出的社团,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该以教师的满腔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教师的高度敬业精神激励学生的刻苦训练,以教师的锐意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指导作用 满腔热情 高度敬业 锐意创新
我院艺术社团成立于1998年,是学院最早且规模最大的社团。为了很好的开展这一社团活动,学校都派音舞组的老师担任指导,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在知识技能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使艺术社团健康持续发展。社团不仅在校园内对学生的艺术教育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把学生推向了社会,我们的艺术社团曾应邀参加全国第三届、第四届金鹰节开幕式,第五届城市运动会开幕式,以及《国际农博会》、《国际啤酒节》、《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三个代表润三湘》、《泛珠江三角州经贸洽谈会》、《致敬改革开放三十年》等大型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2007年12月12日,艺术社团正式命名为小草艺术社团,我作为社团的指导老师,对于如何指导好一个这么大的社团,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以教师的满腔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的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也道出了兴趣对求知的重要性。兴趣能产生欲望,诱发学习热情。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时,其主观能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作为艺术社团的指导老师除了运用艺术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该以教师自身的满腔热情、充满活力的形体动作以及富有激情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在指导的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精选一些适合于她们的很有吸引力的舞蹈作品让学生去学习。同时为了鞭策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训练过程中不会因为训练的艰苦而丧失学习的兴趣,我常常和她们一起练功,同台演出,互相关爱,共同勉励,用自己
对舞蹈的执着追求去激励学生们更加热爱舞蹈事业。
艺术社团,作为全校艺术精英汇聚的地方,也代表了学院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因此对于同学们来说,能够加入艺术社团,是梦寐以求的好事情。我们的学生都是女生,是有别于其它大学的特别群体,她们的能力、特长更容易在这种文艺活动中展现出来,因此我常常组织她们排练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歌舞去参加丰富多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比如经常性的赴敬老院、福利院与老人们联谊;与各大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公众爱心社联合举办募捐义演;参加中国商标节的精英联谊会;以及经视、卫视的各种大型演出,学生们嘹亮的歌喉以及优美的舞姿让经视台的导演情不自禁地说:“你们学院的女孩都成了我们的嫡系部队了!”;还为明星伴舞达几十场之多,就连来自北京的导演都感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棒的业余舞蹈队!”通过这些演出,不但有利于提高她们的专业素质和审美情趣,增强了自信心,从最开始只选择一些短小的舞蹈组合,到全国舞蹈大赛以及历届的桃李杯比赛的获奖剧目都成为了我们的选择目标,而且更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就业。
进入艺术社团的同学,虽然出发点各异,学习的心态和状态各异,但是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排练的场景,正是我们这个社团能持久发展下去的最好的诠释。不难看出,教师满腔的热情以及周密的组织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工作、学习的求知欲望。
二、以教师的高度敬业精神激励学生的刻苦训练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己”,大部分的艺术训练都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在基本功训练时是很苦的,有的学生会因为吃不了苦产生放弃的念头,因此,教师的耐心和鼓励,并亲自和学生一起练功去激发学生坚持训练的恒心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各个队长的带领下,同学们坚持每天早上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同时,专业老师定期进行辅导和抽查。老师们悉心的指导和管理,为学生们每天坚持不懈的训练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就这样,我们社团的成员逐渐成熟,面对训练中碰到各种难题都能勇于面对,刻苦训练。记得我们这次参加天心区首届高校艺术节,最初我们在历届的经典作品中选取了藏族女子群舞《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作为表演剧目,经过2个月的辛勤排练,小有成效。出乎意料的是在比赛前一个月,我们发现几个学院所选比
赛剧目相同,本来想放弃参加这次演出,但是在领导一再鼓励和帮助下,我们又重新选择了一个汉族女子群舞《六月清荷》进行排演。刚开始,同学们在学完动作后,因为一直无法找到舞蹈的内在韵味,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老是不到位,达不到要求,眼看就要演出了,心里很急也很生气,所以刚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反反复复要她们重来,跳着跳着都有学生因身体的不适以及心里的焦急而哭起来了。为了不让同学们的努力付诸东流,于是我冷静下来,要求大家闭眼端坐,感受音乐,以最轻松的心情去感受音乐里面传达出来的情感和信息。我深知,作为一个舞者,最主要的还是跳出“舞魂”。“动”只是舞蹈表现的一个形式而已,能否真正表达舞蹈的意境,就要看舞者是否“静”得下来。“静”是稳,是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学会耐心地思考,才能由内而外的真正的去表现舞蹈之美,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舞自心灵”。排练当中我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放着舞蹈音乐给学生示范表演,同时启发他们想象六月荷塘的美景:“六月清荷,不施粉黛的天生丽质,无与伦比的脱俗气质;六月清荷,金玉不足喻其贵,冰雪不足喻其洁;六月清荷,花月不足喻其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亭亭玉立的荷花,“有风故作飘摇之态,无风也呈袅娜之姿”的圣洁感觉。经过同学们不懈地努力,人、情、景、舞最终融为一体。精美的绸扇在同学们手中,时而像如碧的荷叶,时而又似圣洁的红莲,在优雅的古典美的音乐伴奏下观众们似乎见到了六月荷塘的粉荷绿影。老师的耐心,同学们的恒心终于得到了回报,在这次比赛中我们获得了银奖,并代表天心区政府参加了湖南省2010年元宵晚会的演出,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同学们不懈努力的恒心是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这期间老师耐心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艺术训练、管理中,老师应该以耐心去鼓励学生,让她们建立自信,力争使他们在艺术活动中去体会旋律之美、肢体之美、思想之美,从而感悟人生之美、心灵之美,进而起到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的作用。同时在共同配合协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自豪感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三、以教师的锐意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按心理学的一般论述:“个性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社会环境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动力性各种生理、心理特征的总和”。很显然,个性的呈现是多元化的,它是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等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个人的行为表现出
来。而个性化学生管理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创造精神,使之成为合格的人才,也正是艺术团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闪亮点所在。
学院给艺术社团提供了许多展示、交流、学习的舞台,如每年四月份举行的合唱比赛、五月份的狂欢节、九月份的毕业晚会以及十二月份的歌星、舞星赛、圣诞晚会等。在这些比赛和表演中,我们将许多元素创造性地融入舞蹈之中,而且时刻关注着每个学生展现的特色,也逐渐了解到艺术团中学生各自个性所在,比如:有些学生对舞姿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有些学生对服装道具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学生对社团的工作显现出自己特有的能力等,所以在艺术社团中,我们更加地精细化管理各个部门,让学生除了在演出中得到实践锻炼外,充分发掘她们身上创造的潜力。如2008年为迎接“城市英雄”大学生篮球宝贝的演出,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尝试,从伴舞曲目的选取,舞蹈动作的编排,服装道具的设计等方面着手,自己动手动脑,自编自导自演了爵士健身热舞。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个性和创造性,她们编排的舞蹈得到主办单位的充分肯定。
基于“个性化学生管理”的理念,为了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和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学院还筹划和湖南省舞蹈家协会联合办学,指导那些热爱舞蹈,并为准备从事舞蹈教学事业的学生获得舞蹈教师资格证书。在这里,学生除学习好专业文化知识外,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团活动中学习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了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开发了自身的潜能和特质,从而促进学生们全面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小草艺术社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教给了学生课外的知识技能,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树立远大理想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和热忱,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注入强劲的动力。我深感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工作中,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崭新的舞台,使她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舞动生命的奇迹!
参考文献
[1].张跃聪.教育管理中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教育评论》 [2]..孔颖.努力向个性化学生管理迈进.
《民办教育研究》
第三篇: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之我见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之我见
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作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作文时,功底如何,是否有方,就决定了学生习作的成败。那么,怎样才算指导作文呢?我的看法是:
一、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永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于是,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并指导学物理学掌握观察方法。如观察景物,如何按方位转移的顺序观察或按从外到内、从左到右及从上到下、由近及远或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一件事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以及场景的变化来观察,按事物的变化发展顺序来观察。如雨前、雨中、雨后事物的不同特点来观察。如观察同学的外貌,找取他们的外貌特征,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吸取写作营养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积累词汇,增长知识,从中学习写作的技能,我的具体做法是: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每当我接到一个新班级,第一件事是教给学生读书和读书笔记的方法,要求学生每人准备几本笔记本,分门别类地做笔记,摘录好词佳句,要求他们每天摘抄一句或一段好词佳句为作文积累语言材料。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读更多的好书,我鼓励学生多借书,除了学校图书室借阅外,还要求学生把自己家里的收都拿来放在班级里,为班级办了一个小小的图书角。这样既解决了读物缺乏的问题,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同学们越来越喜欢看书了。
2、利用班队活动会开展讲故事比赛。
组织同学开故事会,每月搞一次。这样既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有些同学开始讲故事不够清楚流利,经过多次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大有长进。随着课外阅读和讲故事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在作文教学中坚持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而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就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来说,一个单元中几篇课文后都安排了一次作文练习,阅读与习作均围绕单元训练重点进行练习,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1、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知每篇课文都有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思路与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将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作文。
除此以外,还常结合课文进行片断练习。把课文中的习作例文作为范例进行仿写。
四、开展课外活动指导工作
学生有丰富的生活,写作才能不不竭的源泉。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访问、送温暖、参观本地名胜、开展各项有趣的比赛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了学生写作永枯竭的源泉。例如:有一次,我带他们去游野外,并叫他们每人带上一本笔记本便于记录,要求他们留心观察每一处景物,而且注意过渡句的作用。回来后我又指导他们开头、结尾的不同写法。这样,写起来的文章有血有肉,并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四篇: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传统的地理教学大纲中,习惯于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的语言形式,表明地理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中,尽管“学生”一词省略没有出现,但隐含的行为主体已明显指向学生。即学生成了主体。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我们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传道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往我们多半是以“教”带“学”,教师都是按照实现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的进行,现在我们则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学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的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让自己真正从舞台上“独奏者”的角色逐渐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我们必须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给学生一杯水,担心自己没有一桶水
新课程自由发挥的余地非常广阔,很多教师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缺少走进新课程的应有的自信,甚至忧虑不安。其实过于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想法在今天看来,有他的局限性。第一,信息时代,教师在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超过学生是不可能的,有的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获取甚至会远远超过老师,因为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如书刊、电视、网络等;第二,学生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所以仍然这样想,只能说明我们在潜意识里仍然把学生当作是一个盛水的杯子。当前,我们要相信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跟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
(2)、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中心”,而自己则退到一边当“观众”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教学中学生如何成为真正的主体,怎样实现主体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成功的引导、组织和教学。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还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给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同时,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处。
(3)、教师一味的“拿来”,却忽视自己的优势
听了别人一堂课,感觉非常好,便把别人的做法完全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不一定会成功。因为教师唯有个性才有活力,才有成功,才有发展,才有特色。教师要清楚自身的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比如有的教师擅长煽情,语言很富感染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热情;有的教师善引导,什么事讲究“水到渠成”;有的教师善于示范;有的教师善于组织。教学中要放大自身的优势,善于煽情的教师则可以想想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激情涌动;善于引导的教师则可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润物细无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自己的个性渗透进去,逐渐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教学之路。
第五篇: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指导作用(美术组专题)
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指导作用(美术组专题)
上海青浦佳佳幼儿园?? 支菊芳
如果说幼儿美术创作的过程是一幅张扬个性的图画,评价则是画卷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常常因为幼儿作画完成的速度不一,使教师难以进行集中性评价,导致评价这一环节经常不了了之或形式般过场,体现不出其应有的价值。所以,我们要采用灵活的多元性评价方式。
?
??? 评价按时间划分的话有集中性评价和即时性评价方式;按方式划分的话有语言评价和非语言评价方式;按功能划分的话有相对即时功能和相对长远功能。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即时评价方式,因为它在美术活动中运用的比较多。
?
?? 角色评价是即时评价的主要方式,它使评价更体现具体性、针对性,也使幼儿感受到来自评价的生动有趣,这是我们教师经常采用的即时评价方式之一。在实施中,一定要让双方进入画面角色,在互动中生效。
?
集体交流评价,也是即时评价在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常用方式。一般在活动后,有时也在活动中,让幼儿集思广益,共同参与评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如:一位幼儿画的作品特别有创意,而很多幼儿在这方面比较欠缺,于是老师就让幼儿停下来,观擦这位同伴的画,请他介绍自己的作品,然后再留给足够的时间给大家继续创作。这种共同参与的交流的即时评价为整个创作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平台,提高了美术创作的质量。
?
??? 在一期《学前教育》杂志上,我还看到即时评价的又一形式,即一目了然的便条评价。它是书面评价的一种形式。在便条评价中,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性地或经常变更一些常用评价指标,将便条粘贴在幼儿作品的背面,使评价一目了然,简单易操作。这有些类似我们以往的打五角星,只是内容不同,更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可以尝试。?
应该说,评价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它关注着幼儿已有的和潜在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不断地给予软性化反馈,提出适当的、具体的改进意见。只有这样,幼儿的绘画潜能才能更大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因此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