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跨学科教学之我见
跨学科教学之我见
长春市希望学校 孙巍巍
摘要:为适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改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
STEAM 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的简称,它是由美国政府提出的 STEM 教育战略衍生而来,最初只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后来加入艺术,成为包容性更强的跨学科综合教育。STEAM 教育旨在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强调体验性和实践性,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STEAM 教育发源于美国,自20世纪90 年代以后,逐渐风靡韩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STEAM教育注重知识的跨学科运营,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法对培养综合性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跨界的本质是整合、融合。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它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随机的搭配应用,这样就可以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
这两个新出现的名词在中国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关注,作为教师更是首当其冲,因为这两个名词意味着教育界的又一次改革已经初露端倪,那就是学科融合,跨学科教学。
原来的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各学科课程逐渐走向分科和专门化,各学科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有效的整合,这使学生的知识具有片面性,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而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发和实施,“核心素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新航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的解释是知识、品格、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育人。为适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改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首先跨学科教学利于拓展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师往往只专注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研究,对学科外知识较少涉猎,即使是有所涉猎,也只是皮毛,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面对某些学科交叉处综合性较强的知识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可能还会出现被学生问的哑口无言,令教师在学生心中的高大形象一落千丈,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施跨学科教学则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教学火花,不仅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而且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其次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增进学生知识理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各学科教学活动都是分科进行的,教师“孤立”地教,学生“孤立”地学,最后的的结果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孤立、死板,无法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相互联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整合,没有融会贯通,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通过跨学科教学,教师则可以先从自己所教学科中的某一知识为出发点,建立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对知识能够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知,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和辩证思维的养成,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再次想要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感知意识,才能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和切入点。
在了解了本学科新的思想、新的发展动向、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要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研究、系统整合、重新建构以最终实现学科间的真正融合。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素材及跨学科的社会、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感知意识,有着充满情感和理智的领悟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意识是教师捕捉到学科教学中有价值的信息和切入点的关键,是从浅表联系到深度理解的桥梁,是教师对事物的认识由外在表象深入到内在必然的通道。
最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好教学规划,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发跨学科课程资源。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在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规律后,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同时,教师在开展跨学科教学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跨学科教学规划,将适合学生的多种智能学习资料进行合理归类。教师可根据需要随时组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科学的安排教学,已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跨学科教学好处多
跨学科教学好处多
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重视本学科知识解决其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同学科的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互为联系,可以相互沟通,学生可以利用其它学科中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本学科的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所以,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另外,不同学科特点不同,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听课,可以使不同的教学内容相互沟通,将这些内容与本学科教学联系起来,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同学科间的教师也可以互相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取它科之“石”,攻本科之“玉”,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完善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总之,历史上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历史的发展;跨学科教学实现了学科融合,必将促进教育的发展。
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以前我在教学中总愿意墨守成规,总觉得简单易行,效果还不错,何必改呢?通过学习,我知道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还是不愿改变自己,因为一个“怕”字,怕效果不好、怕课堂难以控制、怕耽误时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一次听课学习后,我决心拿出几节课试一试,于是我在讲“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时,我按照学习的新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探究问题能力出发,改老师演示为学生操作;改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猜想,为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上完课,我认真做了反思总结,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动手能力差,效率低,耽误了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可以通过努力改变。重要的是我迈出了新的一步,我开始敢于尝试,而且有信心在不断尝试中提高。
第三篇:浅谈语文跨学科教学及作业设计
浅谈语文跨学科教学及作业设计
摘要: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而跨学科教学能够沟通学科间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开,创造大语文教学的氛围。跨学科教学应植根于语文学科,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注意语文教学与美术、音乐、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联系。在跨学科教学作业设计策略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确定作业内容,转换作业形式,改变作业的评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 学科间融合 教学特点 作业设计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提出,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学的运用。由此可见,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构建开放式教学新格局,探索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结合的途径。
跨学科教学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让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把其他课程的内容迁移倒语文学习过程中得以运用、理解和延伸。这无疑是更好地利用了学习资源,抓住了实践机会,沟通学科间融合,使我们的
语文教学更好贴近社会生活,同时使语文教学内容增添时代气息,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开,创造大语文教学的氛围。
一、语文教学与美术
小学语文课本图文并茂,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些学生喜欢拿笔在画面上涂涂画画,此时教师切勿把它当做一种顽劣行为,而应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蜜蜂引路》时,为了使学生理清列宁与养蜂人、养蜂人与蜜蜂、蜜蜂与花丛之间的联系,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拿笔画,画出列宁找出养蜂人的线路图,学生兴致盎然,很快弄清列宁——路边的花丛——蜜蜂——蜂房——养蜂人这样线索,从而使学生把语言文字中具体形象思维转换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生对自己的创造多了一份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二、语文教学与音乐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欣赏音乐紧密结合。比如在新课伊始配乐朗诵,课中的音乐穿插都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受到音乐熏陶的同时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毛主席七律《长征》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几个代表性画面的同时播放歌曲《长征》,雄壮有力的歌曲和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如火如荼的长征岁月,感受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对学生理解全诗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与数学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数学结合起来。我在教学《郑和远航》,引导学生体会宝船“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8米,宽约6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8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
四、语文教学与自然科学
语文学科是众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的训练就像德育一样是各学科肩负的共同任务,很难想象一个对语言文字做不出基本理解的学生能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课本中不少涉及知识的课文。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扎实掌握一定自然科学知识,否则,以其使人昭昭怎么行呢?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与自然科学联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一位教师安排了学生课外活动实践课——“种子发芽”、“铁生锈”时,学生通过乐于动手,用心观察,及时记录,最后整理出内容画面精彩的实验报告,既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合作能力,又使学生了解出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和过程以及“铁生锈”这一化学反应条件。
五、语文跨学科的教学特点
语文作为众学科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比较,有其自己 的特点。提倡跨学科教学,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跨学科教学应植根于语文学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知识产生兴趣时,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这种知识的质疑能力,努力探求知识的心理愿望,在寻求过程中积极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和喜悦,以及在请教老师、家长与同学共同讨论时的语文交际能力。因此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辩证的。
(二)语文跨学科教学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性特点:跨学科教学打破了课程之间、课内外的壁垒,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巧作引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力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能力体现在阅读理解中。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兴趣,或在读书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时,要提倡学生看课外书,以拓宽知识面等,而一定知识面影响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一位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让学生课前自读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查阅课外有关资料解决问题,再在课堂与同学交流,结果发
现学生对课外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一中心的理解是殊途同归,有的学生甚至对课外中海底植物有一万多种的说法作了纠正,最后老师让学生画一幅有关海底世界的画,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读一首有关大海的诗或一篇文章。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语文实践能力。
2、开放性特点:要开放教学活动,要与沸腾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不能关门教书,要学以致用。要教育学生和指导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学生在开放的过程中学习、发展与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因此创设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和空间,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六、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举措,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较好地实现新课程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目的,从而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转换作业形式
作业形式多样化,可调动所有器官参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业形式的选择可从语文及其他学科的特点、功能出发,根据不同作业对象,不同目标等合理安排。
1、由语文拓展出其他学科
(1)静心感悟。如教《军神》一文,如果学生感受出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之时,安排了这样的作业“想一想,你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怎么办?”这样,进一步挖掘学生心中品质,提高其品德素养。
(2)学科作业。如数学一个单元结束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数学学习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记录数学学习中的得失、疑虑或对数学老师(或同学)的 “做法”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帮助寻找数学学习发展轨迹。这样的数学作业给学生提供了乐于探究的机会,发表独立见解和观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如美术课的工艺制作、科学课的科技制作、体育课的游戏、综合实践课的手工劳动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题材,写下来就成为“科学作文”、“艺术作文”、“体育作文”。
(3)阅读理解。布置一些涉及科技、社会、艺术等文章的阅读理解作业,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对其他学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科阅读材料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可提高他们对其他学科的材料的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用其他学科知识促进语文的学习。
(1)收集资料。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地理、环境、科学等知识,学习语文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之前,请学生搜集关于大量与地球有关的科学知识读一读,为理解课文提供帮助。
(2)画图理解。如学习《木兰从军》,我曾布置了一道画图作业,要学生画出读了课文后留在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并用简练的语言给这幅画题名。这样的作业学生发挥了想象,也体会到了融进美术元素的语文学习的魅力。
(3)音乐欣赏。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与歌曲有着密切联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快乐的节日》,学习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回家后放歌曲唱一唱,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用音乐来加深理解、领悟。
(4)动手实践。有的课文介绍了自然科学知识。这时不如让学生做个实验。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按照课文介绍完成一个小制作,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同时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制作能力。如学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可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
(二)改变作业的评价
跨学科作业的评价,设计者一定要将作业尽可能作全面的目标确定,与平时作业相比有所不同。
1、跨学科作业涉及多学科,评价应由纠错型向欣赏型转变。比
如《木兰从军》这一课文图画作业,有的学生图画得很传神,但题名不好。这时评价就应该以欣赏为主。在欣赏中,不但要学生看出缺点,更多的是让学生看出自己的优势。
评价不在于看学生的答案是否标准,不仅仅在于看学生最后形成的作品质量高低,并且更要注重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注重作业的过程与方法。
2、跨学科作业(如编小报)需要群体合作才能完成。因此,评价既要针对个别学生,也要针对合作小组,对他们的作业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予以评价。如果任意偏向个人或小组,都有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跨学科作业的评价,重在要求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跨学科作业重新整合学过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四篇:跨学科教学的感悟和体会范文
跨学科教学的感悟和体会
——政治学习发言稿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邹 阔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邹阔,是华润校区一年级阅读与生活老师,今天走到台前来和老师们分享交流在课程整合中,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跨学科教阅读与生活的感悟和体会,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的第一点感受是:因为了解,所以幸福。作为阅读与生活教师,我很喜欢我教的这门学科,每天,我面对着我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听到他们稚嫩的嗓音,我的内心都会涌动着无比的幸福,这幸福来自于我能叫出所有孩子的名字,这幸福来自我能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具体的兴趣爱好,这幸福来自当家长打来电话询问他们孩子的近况时,我都能进行具体的沟通和说明,这幸福更来自于他们的成长和点点滴滴的进步。这种状态较之我教音乐课的时候,还真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我教音乐课的时候,年级多,班级多,面对面交流时间少,了解学生相对少,就是记住众多的名字也不是件易事。
第二点感受:因为兴趣,所以精彩。实事求是的说,有心上好一节课,与其备教案不如先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正确把握和引导他们。现在,我一周有6节阅读与生活课,有一节音乐课,都上的是同一个班,每次我备课前,我都会回想一下我们班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我会把这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有意识的整合到我的每节课里。孩子小,喜欢动,我就让他们边读古诗边做律动,他们喜欢表现自我,我就把古诗加上优美的旋律,让他们尽情的演唱和表演,评选出每节课上的最佳表演之星。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喜欢上彰显着每一位老师个性色彩的,富有特色的课,喜欢上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课。课堂,因为融入个人特质而精彩。
现在的每一天,我和孩子们都很快乐,很高兴,当我问到,孩子们,你们下午上选修课的时候都学到什么了?他们会兴奋的告诉我说,邹老师,我上的是厨艺课,我学会了做可乐鸡翅,我在家给爸爸妈妈做了,他们夸我做的好,还有的说,邹老师,我学的是陶艺,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水罐送给你。我觉得,孩子们真的很快乐,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感觉,找到了属于他们自主学习的那份乐趣。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因为满足了兴趣爱好的发展而精彩。
第三点感受:因为团队,所以成长。从事阅读与生活教学工作这段时间,教研组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教我制作课件,帮我解决一些不懂的知识,让我随时去听他们的课,和我分享他们的教学感受,他们这种热情和积极面对工作的态度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了我,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谢家湾小学教师的文化信念和执着精神,现在,我也每天醉心于熟悉课程标准、研读教参教材之中。一个小小的班级,42朵小小的红梅花竞相绽放,孩子们喜欢上了我。我慢慢感受到,家长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逐步接受了我,是的,只要你对孩子有满腔的热爱和真诚的关怀,有深入的了解和细致的呵护,有无限的耐心和温暖的宽容,家长怎会不放心,怎会不认可?
第四点感受:感动2014,一路同行。希娅校长曾说过:在战略上确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之后我从来没有犹豫过,懂孩子并且与孩子心心相通,是作为一个校长的骄傲与幸福所在。只有孩子们喜欢的、理解的、接纳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孩子的一生。我想: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校课程整合必将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史上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注定不平凡,所以老师们的参与研究就是课程整合的最好动力。
我这个人,很直率,也很认真,自我感觉在工作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好多需要向老教师学习讨教的地方,接下来,我会积极主动学习,提升学习力,认真完善自我。借着这个对话平台,我还要深深的感谢一直以来关怀我的领导和帮助我的老师们,感谢你们帮助我成长,成熟。让我们共同在课程整合的路上携手前行!谢谢大家!
2014.3.31
第五篇: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设计
在学习了《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这次课程之后,笔者又在网上搜索并研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李亦菲老师另一篇题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概述》的讲座稿,下面是我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进行的简要总结。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在有关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根据 OCREA 模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事件、开展教学评价等五个环节。就这五个环节,李老师分别进行了讲解性的介绍:(1)从学科能力的角度解读课程目标;(2)基于广义知识观的教学内容分析;(3)根据教学内容陈述三维目标;(4)围绕教学事件整合三维目标;(5)评价三维目标实现程度。其中,针对第三个环节陈述三维目标的论述较为精辟深刻,并且还对学术界其它关于“二维目标”的论述进行了分析和反驳。感兴趣的同行可自行搜索并阅读这篇文章。
在《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这次课程中,李老师着重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1)如何理解主题和主题单元;(2)如何理解跨学科教学;(3)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的设计要点;(4)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的局限性。以基本概念层面的讲解出发,并在后续列举出相应可行性的操作方法,虽然不一定是具体细节性的介绍,但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可以其作为理论性的指导,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教学条件实际的教学设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