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笛在农村小学音乐课课堂中的利用与研究

时间:2019-05-13 01:3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竖笛在农村小学音乐课课堂中的利用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竖笛在农村小学音乐课课堂中的利用与研究》。

第一篇:竖笛在农村小学音乐课课堂中的利用与研究

《农村中小学艺体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肥西县山南学区中心学校音乐课题组

2016年2月

竖笛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利用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面向21世纪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类全面发展并拥有完善人格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一个生活在音乐教育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呱呱坠地至之前有了生命迹象起,音乐熏陶似乎就一直围绕在我们周围。由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懂得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学会从“乐”中学,养成乐于探究,热爱音乐的好习惯。近几十年来,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加大了音乐课程改革的力度。并制定了音乐课程标准,并引入各个小学音乐课堂。

我校从2012年开始,就实行竖笛走进音乐课堂的课程改革,竖笛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竖笛时,由于手指的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的灵敏,智力得到了开发,提高了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体验音乐带来的种种感受,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了素质教育的熏陶。为此我校把《竖笛在农村小学音乐课课堂中的利用与研究》作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问题的研究与假设。

《竖笛在农村小学音乐课课堂中的利用与研究》是指让竖笛走进每一个农村小学音乐课堂,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成为一个小小演奏家。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在结构上分为左右两半球,它是结构复杂,功能极其完备的物质,借助乐器能加强其音准感,培养其良好的记忆能力。通过左右手的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和谐发展。随着人们对音乐教育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器乐教学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能力和完整人格中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校也开始了对学生进行器乐—竖笛的教学。从教学效果看,吹奏姿势和方法已基本准确,听音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简单的乐曲老师弹奏几遍后他们都能唱谱,已有了初步的听辨音高的能力。竖笛具有携带方便,价廉物美等特点,家长无须花太多的代价即可满足孩子学习音乐的需求,也是适应我校基本校情的一种乐器。此外,竖笛教学的民族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信念。

三、课题的研究目的 《竖笛在农村小学音乐课课堂中的利用研究》是让竖笛走进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上,把握对音乐的感知力,能够从自身出发,自己掌握一项音乐技能,从而增加学生的音乐情趣,发展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不但懂得了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乐趣,而且养成的热爱音乐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为21世纪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文化人。总之,开展竖笛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要求,能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右脑开发的有力手段,为此,研究《竖笛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利用和研究》这一课题,显得十分必要。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预期突破

竖笛是欧洲一种历史悠久的木管乐器,从中世纪起开始使用,它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十六至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其音色优美圆润,是欧洲重要的管乐器,也是巴洛克时代的标准独奏乐器。八孔竖笛在世界发达国家中,无论是在专业音乐表演还是在普通音乐教育中,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维也纳音乐学院这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到普通中小学校,到处都能见到这种雅俗共赏的乐器。专业的竖笛乐团和竖笛研究学会也比比皆是。世界各国还经常举办竖笛比赛,世界各地的电台和电视台经常播放竖笛音乐。竖笛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从初学开始,就很容易获得美妙的乐音。

笛子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我国史记中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音色亮丽、旋律悠扬婉转。笛子是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课程改革普遍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提高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让学生从本地实际出发,或通过表现音乐途径寻找他们感兴趣的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开展探究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基础。

(一)国家教育方针、国家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规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据。《基础较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传统教学中学唱的方式,让乐器走进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山南学区中心学校从2012年开展乡村少年宫起,竖笛教学就已经走进每一个教学的课堂,我们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标榜,一切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以兴趣为主导,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

(二)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理论是我们探究的理论基石

1、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要求以体态律动为主的教学法,还包括视唱练耳和即兴表现。从而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和反应音乐的能力。拓展音乐的内在感觉(内在听觉和动感)培养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的迅速交流能力。

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进于德国的,一种先进而独特的综合音乐教学法。特点:“必须要亲身参与的,并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身心平衡发展,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自控和把握能力,创造力和音乐表演的能力。

在开发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探索,多次聘请知名专家进行竖笛方面的专业指导与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体、全员参与的研究团队,进行理论研究和校本教材的编写,积累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深入开展竖笛校本开发研究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六、实验的保障机制

1、成立课题组,吸收音乐教研组青年教师为课题组成员,分工到个人,制定具体目标及措施,成立实验班,以点带面。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分步目标及子课题,合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3、注重教师培训,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拓宽研究的视野,引导教师向科研型转化。

4、增强成果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音乐活动,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音乐。

5、此课题受到学校的极力重视,学校将提供一切经费上的支持和科研方面的指导,并组织各项培训和学习活动。

七、研究步骤: 本试验研究分三步进行:

(1)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5月)课题的酝酿、论证,方案确定。

(2)实施阶段(2016年6月——2017年5月)

课题的实施,制定课题的目标体系,制定计划,确定实验教师,开展示课。(3)总结阶段(2017年9月)总结,撰写试验报告,召开结题会。

八、具体人员分工:

1.刘圣琼: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整体方案的设计、计划的实施,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2.张超:课题具体负责人,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及时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3.王朝华:负责收集资料。4.李婷:负责整理资料、归纳资料。5.袁洋:课堂实践运用,规划活动。

第二篇: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竖笛教学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竖笛教学

竖笛是世界各国普遍流行的吹奏乐器之一,其音色悠扬,简便易学,携带方便,既能独奏又能与各种打击乐器组成小乐队,深得少年儿童的喜爱。我这几年一直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竖笛吹奏教学,下面谈谈在教学实施中的几点体会。

一、制定严明的课堂纪律守则,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一个教学班几十个学生,如果大家随心所欲,乱吹一气,那一定会噪音四起、嘈杂刺耳。若没有严明的纪律约束,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热情和激请,更要有严谨的作风和科学态度、得体的教学方法。

二、了解竖笛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的吹奏方法

1、呼吸方法是竖笛学习的关键部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自然的,而吹奏竖笛时的呼吸则要随着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情绪上的变化加以调节。因此,在吹奏竖笛时,应该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用以扩大呼吸量。吸气时,用横隔膜着力,胸腔扩大,横膈膜向下压缩,小腹向内收缩;换气时,最好用口、鼻相结合的方法,以口为主,就是将嘴的两角稍放开换气;吐气时,应利用胸肌、腹肌、横膈膜的控制能力,使气息能够均匀、有节奏地逐渐吐出。

2、舌头运用是竖笛学习的重要部分。舌头好像一个活塞,可以起阻碍气流的作用。舌头堵住吹口就发生断音现象,舌头离开吹口,声音就继续发出。我们吹奏一般乐曲时,常用断音和连音两种方法。断音问题就用“吐音”来解决。“吐音”的发音方法,即在吹之前将舌头顶住上牙齿和肉牙的地方,在吹气时舌尖一接触吹口马上向里缩回,使气流吹出,达到断音效果。在乐曲中用“▼”、“T”、“K”符号来表明。“T”与“吐”、“突”同音,“K”与“库”、“哭”同音。吐音是吹奏竖笛一个很重要的技术,相当于语文课中的汉语拼音。基础扎实了,才能够顺利而轻松地保证为以后的教学达到相应的目的。我要求学生发音要做到结实、清楚、有弹性,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才会让每个音听起来都干净利索。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丰富艺术表现力

5—6这13个音是常用音,它们是用竖笛吹奏基础训练的内容。教这些单音时先学“1、2、3”三个音,配上《好宝宝要睡觉》、《小鼓咚咚响》等简单、短小的乐曲;接着学“6”音,配上《小夜曲》、《吹起芦笙跳起舞》等乐曲;学“5”音时,配上《洒水车来了》、《上火车》等乐曲;当增加了“

4、7”两个音时,可以配上《生日歌》、《幸福拍手歌》,安排一部分学生吹奏,一部分学生唱歌词,别有一番情趣;当掌握了“5—6”这13个音,可以选用《歌唱二小放牛郎》、《运动进行曲》等等为儿童所熟悉的乐曲来进行吹奏。

三、竖笛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器乐引进课堂,充实和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调节了课堂学习气氛,改往日音乐课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加强了动手能力。特别是对一部分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或某些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个别处于变声期的少年,在器乐教学中也能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当他们吹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时,个个眉开眼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从而激发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要学会一种本领,需要刻苦练习、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竖笛吹奏训练,促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动作协调配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增强了集体观念意识,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3、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俗话说“耳聪目明”,通过吹奏竖笛,学生的十个手指头在视觉、听觉的指挥下正确地操作,协调配合,长期实践,能增强记忆,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动作更敏捷,反应更灵敏,大脑更发达。据各班任课老师反映,学习了竖笛,不但没影响其他课程,而且学生各科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班里形成了一股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气氛。

四、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游戏活动则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外应该认真备课,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变乏味为趣味。学生最喜欢竞争,也好表现自我。我在各班成立了争当“小老师”的选举活动,经常布置一两条竖笛练习曲,让学生带回家练习,上课时上台吹给大家听,老师把吹得熟练动听的学生选为“小老师”,在课外让这些“小老师”来吹给其余的同学听,吹得不好就免职。这种做法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激发了兴趣,并涌现出了不少的人才。

启发学生对竖笛的兴趣,有一环最关键,打铁先须自身硬。因此,我在堂上和课下都是以一种真诚和热情面对他们,把竖笛的技能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课堂教学的共鸣加深我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竖笛教学带给学生们无穷的乐趣,丰富和充实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将伴随着他们度过幸福美好的童年,伴随着他们走向21世纪的未来!

第三篇:浅析奥尔夫教学法在农村音乐课中的运用

浅析奥尔夫教学法在农村音乐课中的运用

摘要: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的学科教育存在着很多共同的属性,但是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有体现出其本质的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特性,主要体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儿童音乐;另一方面是指音乐进行教育,由此提示我们既不能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解成纯知识,纯技能,纯艺术性的音乐教育,也不能脱离了音乐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来实施音乐教育,只有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使学前儿

[1]童音乐教育成为在音乐艺术基础之上的、儿童积极参加的音乐实践活动。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它挖掘和培养人的多种生存必备要素,比如:创造力、自信心、竞争力等等。如果有了这些能力,就能在漫长的一生中承受得起社会的各种挑战,会使生活更有意义。哪怕将来不从事专业艺术工作,在少儿时接受的艺术训练,也可以培养出很多好的素质,便于从事任何工作。且提高了艺术修养,也将丰富人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奥尔夫教学法的普及性和社会性,同时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可以为我们今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启示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此研究已有许多并取得很大的成就。最早开始于德国,如1950—1954年出版了五卷本《学校音乐》,已被欧美各国相继翻译出版介绍到世界各地,还有古尼特.凯特曼著《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初步》、《用奥尔夫乐器进行奏乐教学的建议》、《奥尔夫教学法》等。此外,1961年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及造型艺术大学”成立了“奥尔夫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日本,在日本掀起研究和实践奥尔夫教法热潮。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的结 1 合开始了奥尔夫教学法新的里程。这些研究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提供了一个必要的资料前提。

二、国内研究状况:

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廖乃雄教授于1980年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介绍到我国。我国有关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和改革正在努力吸取世界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优点,探索适合儿童成长发展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已很多,如:秦德祥的《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教学》、芮文元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精髓》、此外还有《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手风琴集体课中的运用》、《奥尔夫乐器在教学中的运用》、《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富有创造性的音乐课——奥尔夫教学法》等。

这些研究都没有较好的运用到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本文意图通过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优点和教学模式,让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更加完善,使音乐教育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对完善和指导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运用文献法:在参阅期刊,书籍等文献的基础上了解以往大多数学者、教育工作者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从而找出研究学者的研究观点和依据;运用自然观察法通过对实习、见习期间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的观察来深入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最后,得出一些关于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面的启示。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讨论与分析:

传统的音乐教学法单一,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较低。教师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借鉴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和教学模式,并将其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总结出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采取的相应策略。使音乐教育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使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更加完善。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当代德国著名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首创,后经许多专家继承与发展而形成的音乐教学法。该教学法风靡世界50多个国家,其教材《学校 2 音乐》被译成27种文字。80年代由上海音乐家将其引入我国,在全国各大城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产生的基础

奥尔夫于1914年毕业慕尼黑音乐学院,他曾在一些歌剧院担任钢琴伴奏,20年代初他又回到慕尼黑音乐学院专门研究作曲。1925年他与军特合作创办了“军特音乐——舞蹈学校”,开始了他一系列教学尝试,这种尝试受到了许多教育家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奥尔夫的五套《学校音乐》也应运而生。他的五套《学校音乐》虽然得到了著名教育家凯斯腾贝尔格及合作者普雷斯纳博士、瓦特博士的支持,并计划在柏林小学大规模试验和推广,还于1932年在德国较有影响的朔特出版发出了出版预告,但由于希特勒上台,不但出版计划没有得到实行,连整个实验与推广的计划也随之成了泡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的《学校音乐》才得以出版。奥尔夫的教学方法着重在于帮助儿童建立一种节奏、旋律与和声模式的“词汇”,使儿童用它来创造自己的音乐。同时,儿童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表演活动能掌握歌唱、演奏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二)奥尔夫教学法的内涵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它以听力训练、节奏训练、律动训练、语言学习、创造性能力培养等为基本内容;通过说、唱、跳、奏、戏剧表演、绘画等音乐舞蹈艺术形式,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快乐教学形式;让学生发现自我,培养人的创造力、自信心、专注性、合作精神、反应能力及人格的全面发展。奥尔夫教学法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是手段,培养健全人格才是目的。因此,它所致力的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而是融合音乐、舞蹈、诗歌、美术、戏剧等各种艺术于一体,以达到健全的人格教育。

他的内涵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第一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通过音乐把“真”“善”“美”的精神传给儿童们使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第二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来学习。奥尔夫设计的教学法是“有教无类”的教学法,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在美的音乐中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他提倡“玩中学”、“做中学”、提倡“元素性”音乐,把复杂枯燥的纯理论的乐理知识简单化用一些简单的节奏、固定的音型、易学的乐器演奏技巧,使每个儿童都能很快地学会,并且乐于去学、乐于去做从而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表现能力。第三是从感知入手。奥尔夫教学法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不是采用使学生感到烦厌的纯理论 的学习。它采用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元素性的)、以感知入手的教学法。他不是把理论做先导,而是从感知入手,让儿童直接去感知音乐。首先学会“怎样做”然后再去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前儿童教育。可以使儿童在快乐教育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第四是讲究即兴性。奥尔夫教学法提倡参与意识。其重要一点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做,因此它选择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儿童的特点,且难度不大,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跟得上教学步调,使孩子们觉得始终只是在做游戏、在跟音乐进行愉快的合作。

(三)奥尔夫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奥尔夫教学法虽然质朴自如,引人入胜,但是它毕竟产生发展于德国的土地上,所以,必须把奥尔夫教学法与我国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尤其是把广大农村的古老文化与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地方戏剧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在360个剧种里,在5万多个曲目中有着数不胜数的锣鼓,都可作为奥尔夫教学的素材。还有陕北的腰鼓,黄河沿岸的威风鼓,山东的唢呐曲,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都是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奥尔夫音乐素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能以此为基础,将奥尔夫教学法与中国传统风格的音乐相结合,必然会受到农村孩子们的广泛欢迎。另外边、老、山、穷地区流传的山歌、童谣、谜语、歌谣等等,也都是很丰富的音乐素材。这对产生于农村这块土地上的音乐,将格外被农民的孩子所接受,所喜爱。因此,农村为奥尔夫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也为实施奥尔夫教学法的工作者找到了肥沃的土地。

广大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样的音乐教育,将对我国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此外,农村还是奥尔夫教学法最简单、最经济的实验基地。比如,在城市中孩子们可以学习弹奏电子琴、手风琴、钢琴等,但大多数农村,尤其边、老、山、穷地区的孩子们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因此,用传统方法学习音乐,需要很多的经费,还要配备大批专业音乐教师,而这一切,不是每一个乡村所能具备的。即使具备这些条件,农村孩子要掌握和演奏这类乐器,也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只指望单一的教学来普及与提高农村的音乐教育质量,无论从人力、财力还是孩子们对音乐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来讲都不是容易之事。而奥尔夫教学法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它的教育就地取材,人人皆备,尤其是生动活泼的声势训练,用身体作乐器,不用花钱便可进行长期的音乐训练,这种训练把音乐与身体结合起来,可在几年内都不会重复。同时,通过朗诵、儿歌、谜语、故事、戏剧、童谣、唐诗、宋词等进行节奏训练,可产生奇特的音乐效果,既经济易学,又可弘扬民族文化,一举两得。除此之外农村中在奥尔夫乐器的自制自配诸方面还有着得天独厚的条 件,用高低不同的酒瓶排在一起制成高低不同的音条乐器,音色纯净,易教易学,制成蛙鸣乐器或刮奏乐器,易拉罐装上沙土可做成沙锤乐器。农村的孩子们敲打着一套自制乐器,一定是心情舒畅,乐在其中。

由此可见,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开展音乐教学,提高农村孩子的音乐和文化素养,奥尔夫教学法是最好的选择。

二、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简单地说,奥尔夫教学法被认为是现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适合儿童的音乐教学法之一。他的教学原理是先让学生通过接触音乐实践使他们真正的喜欢音乐。它是由老师为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奥尔夫教学法具有的特点

1.完整的体系性

(1)奥尔夫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有自己完整的独特的体系。从理论原则和指导思想到教材、教学法、教师及丰富的和成功的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都具备的一个完整体系。从人的音乐天性出发和从音乐最起码、最简单的元素出发,他都讲究完美的艺术性。并且十分强调以音乐的节奏为基础,但又不仅是单纯拍拍打打,对于旋律、和声、配器、曲式等方面他都有严格的要求。以器乐为特色,同时声乐与器乐并重。这都显示了它较完整的体系性。

(2)独特性,“元素性音乐教育”是它区别于传统教学法和其它各种国外教学法的独特性。

(3)灵活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没有教学大纲和分年级的要求,它的基础教材和传统音乐教学不一样,它不要求一首挨一首地进行,而是按音乐语言发展的顺序循序渐进,它的即兴性要求每年的教材不同,即使采用同一教材的两个不同班级的课,也不会出现重复,永远是新鲜的。

(4)开放性,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没有框框、不封闭、不排他,可以把各种教学法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所以它必然逐步发展、逐步丰富、而且永远没有终结。所以,从实质上说来,奥尔夫教学体系可以归结为一种教学思想。

5(5)艺术性,奥尔夫教材中很简单的四小节儿童歌曲,在艺术上都很经得起推敲,质量要求很高,音准、音色毫不含糊,在和声、乐曲结构、配器等方面都有它自身的艺术准则。奥尔夫教学体系要求从教师的教学到表演、乐器制作,那怕是最简单的,也必须有艺术价值。

2.元素性

奥尔夫把他的音乐称之为“元素性的音乐”,并自喻为“野生物”。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元素性具体表现为:

(1)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训练节奏的训练:从体感入手,把体内的节奏诱发出来。单层次的训练如模仿、问答、节奏补充。多层次的训练如卡农、多声部节奏。

(2)从朗诵开始入手,奥尔夫认为语言是音乐的根。如“叫人名”;在问了两个音节数不同的孩子名字之后,就让他们互相有节奏地呼唤或分组呼唤,形成多声部呼唤。然后是数韵和简单的儿童诗歌。在此过程中朗诵要素有:旋律性(汉语四声较西方语言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可以直接用到音乐中);节奏性(汉语也富有节奏性,单词,词组都可以配乐,童话、童谣、故事等都可以配上旋律)。

(3)强调体感,以人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发掘人体内的音乐性。如;按自己的心跳节奏自由走动,在走动中逐步互相协调,达到统一速度,产生基本节奏感。身体是最好的器乐,捻指、拍手、拍腿等不仅讲究节奏,同时十分注重音色。不强调理论、概念、名词、术语。如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分别称作走、跑、拖走 走│跑跑 走│拖 ─ │拖 ─┃。规定学生用五声音阶自由创腔,走唱结合。不像传统那样诉诸理性,规定要求儿童形体动作的音乐感。形体动作要求自然、有个性、有变化,如果一唱歌就摇头晃脑、身体僵直、这是做作的、勉强的、如果过分强调动作整齐划一,不分男女,不管音乐给个人感受如何,这是机械的、没有个性的。奥尔夫要求的“走”,要有各种不同的走法,还要走出音乐感,与音乐的情感吻合。拍掌,有一、二、三、四、五指拍,半掌全掌拍,轻、重拍等各种拍法,获得多种音色的效果,不能永远是一种风格。所有的形体动作都要富有音乐性。

3.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音乐决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它和语言、舞蹈、等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的原始形态,就是这样的综合体。音乐在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自然形态,也正是这 样三者密不可分的。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里,朗诵、游戏、律动、奏乐、歌唱、表演舞蹈等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十分鲜明的特色。

4.创造性

(1)没有师道尊严,杜绝强制性。如:在音乐教室里老师弹琴,学生在地毯上跳舞、唱歌、敲打节奏乐等,没有强制行为,他们的音乐天性可以得到自由发挥。

(2)发挥自由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如:要求儿童都用四肢着地,但每个人必须自己设计不同的姿势,不许与他人重复。又如:经常在课内让学生按一定的音乐要求自由活动,自己鉴别好坏,逐步趋向统一协调。最终的结果,是有纪律的演出,但这种结果绝不是由老师的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去完成,而是建立在学生各自个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能力的发展之上的。

(3)教师引导学生创造,不是讲授、不是问答、也不是启发式,而是教师引导以学生自己的活动和创造为主,学生自己动手、动脚、动口、去唱、奏、动、跳。游戏、自己设计音乐和动作,在音乐中学习音乐。

(4)即兴奏乐,发挥幻想性,奥尔夫认为即兴奏乐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乐谱限制了即兴性,使弹钢琴如同操作打印机,演奏者成了乐谱的奴隶。所以他开始不用乐谱,只是“约法三章”后就让学生即兴演奏,以唤起并促进儿童潜在的音乐本能,使学习音乐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

(二)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引导创作法”是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及示范、帮助儿童协助创作和集体创作,是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儿童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音调、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动作方法等),教师要求站在儿童的角度来主持与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探索——模仿——即兴——创造四个环节。

1.探索:让儿童通过动作发现产生音响的可能性;让儿童去寻求一种可能。[3]例如我在实习的时候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是大班的《魔笛滴答滴》,让儿童自己准备一个易拉罐和一根吸管,开始的时候让儿童自己尝试如何通过用易拉罐和吸管发出声音。当然不用说,办法肯定是各种各样,所谓千奇百怪,比如有的用吸管敲打易拉罐,有的把易拉罐套在吸管上转动,在这里就不一一罗列。有的孩子也想到用吸馆在易拉罐开口的地方吹,使气流通过易拉罐发出声音,这就向教学目标迈进了,接着让想到这种方法的小朋友向其 他小朋友介绍自己如何做的。然后我在进行总结,带着孩子一起做。整节课气氛活跃,完成的比较出色。我认为这就是探索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了。

2.模仿: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基本技能,根据学前儿童好动,好模仿的特点,让儿童进行模仿,可以进行一些游戏性的音乐活动。[4]模仿是他音乐创造的准备,是创造的前提。引导学生观察老师或大自然及生活周边的事物,诱导学生去模仿并体验,当学生逐渐熟练后,老师便须要开放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去创作。例如《小袋鼠》,歌曲描写了小袋鼠去摘果子,把果子装进大袋子里,挺着一个大肚子的可爱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那位小朋友知道小袋鼠是什么样的?那位小朋友上来模仿小袋鼠呢?启发其他小朋友也上来模仿小袋鼠走路,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动起来。接下来老师把提前准备好的气球当果子,小朋友过来摘。教师可以象变魔术一样让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摘果子。小朋友把摘到的果子装进大袋子里(可以用书包代替袋子),然后模仿小袋鼠挺着大肚子走路的形象。

3.即兴:是鼓励儿童将所学的技艺逐渐扩展形成“雏形”。即在人的直觉反应能力基础上,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5]因此,它离不开上述的两点,确切地说,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灵感是即兴创作的源泉。看一个综合课例:即兴伴奏并欣赏乐曲《渔舟唱晚》、《军队进行曲》。其目的是通过即兴伴奏,了解中外乐曲的特点,感受音乐的意境。准备:选择奥尔夫无固定音高乐器中的小型打击乐器。其中金属类的有:三角铁、钱串铃、沙球等。木质类的有:响木、双响木、木棒、响板等。皮膜类的有:手鼓、双面鼓、巴思克鼓(一般鼓的架上装有白铜的小钱)及大、小鼓等。过程(1)以三、四人为一组将人数分为甲乙两组。过程(2)播放录音。甲乙两组先后上来为乐曲进行伴奏。过程(3)分组讨论,用什么打击乐器来为乐曲伴奏比较好,分辨音乐的强弱、情绪及变化等,并再一次进行伴奏。过程(4)老师讲评总结。分组创作活动可以使学生们互相协作,发挥想像力,不受命于老师,自己去创作,在这种自由创造的气氛中学前儿童不断的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其在简单操作中能够愉快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感受音乐的意境。

4.创造:是将各个阶段所学的技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独创的“作品”儿童被要求用自己创造的音响与形体动作来表现出童话的情节,作出气氛的渲染;儿童被要求用自己想象出来的各种符号和图形来记录自己的音乐,创造自己的“乐谱”等等。[7] 在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中,不管是形体动作练习还是节奏练习,教师要注重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即兴能力,鼓励儿童在即兴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综合性创造,以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为目的,而并不是局限于传授技能。

三、奥尔夫教学法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启示

由于儿童具有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等心理特点。根据其心理特点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结合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一)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本文主要指儿童的主体性,是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儿童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候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8]

在我国一般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幼儿很少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只停留在作为教师的客体,教师对幼儿的主要期望,也只是模仿和照做。教师手把着手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音乐教育和教学也常有反映,从而危害不浅。

儿童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在奥尔夫的主要著作《学校儿童音乐教材》中,贯穿了音乐是为了孩子并且能唤起孩子的即兴和创造的潜在本能,为孩子的自发需要而存在的教育思想。奥尔夫关注的不是有特殊才能儿童的教学,而是在更广范围内的教学,哪怕是中等的和才能较差的儿童也能参加。奥尔夫把儿童作为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对象和出发点,把学校当作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场所。奥尔夫主张在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步骤等方面,都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具体确定。他认为对儿童进行“元素性”的音乐教育,不是一项外加的,而是一项基本性的项目。他的教学设计远远超出了所谓音乐课和唱歌的范围,以使童在早期被唤起原始的音乐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充分的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在儿童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应当是引导、激励、唤醒,帮助儿童建构一个积极学习的心理。所谓激励就是鼓励儿童自由表达、承认儿童学习风格上的差异,既保护儿童的创新意识,又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所谓引导就是对儿童学习交流的结果进行转向、引伸等,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唤醒就是使儿童内在的自主学习能力绽放出求异、求新、求美、求善的光芒,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力量。在自主学 9习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儿童的欲望,是培养儿童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次,转换角色,让儿童自主探究

教师必须是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从“控制者”变成“促进者”,要明白儿童是怎样学的,怎样让儿童学得更会学、更乐学,从而学得更多、更好。比如: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儿童只是知识的受体,其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动性受到压抑。所以,教师应通过儿童各种形式来唤起儿童的主体意识。

(二)体现的即兴性原则

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项原则是即兴性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奥尔夫的教学活动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浓度创造音乐的能力。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以及想象力,独创性的发挥,因此“做”与“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即兴创作的目的不是要求没有音乐经验的幼儿立刻创作出什么音乐作品来,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引发幼儿兴趣,而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随机教育处处可见。如:课间活动时,可利用拍打桌面做节奏训练。教师先说一首熟悉的儿歌并配上相应的节奏,带领幼儿做数遍后,可让幼儿做“领头人”。幼儿会根据已有的知识说出各不相同的内容,有儿歌、童谣、唐诗等。孩子们在拍桌面时,在老师动作的暗示下,会由重到轻甚至配合儿歌声调的缓急,有轻有重地拍击桌面。这也为打击乐器的使用做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而此类活动还可以在擦桌面、站队等日常生活活动中使用。除了以上的活动外卡农(即多声部的轮说、轮唱练习)作为日常教学活动中常用的表现形式,是培养即兴发挥和创造力最直接的方式。

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特制的奥尔夫乐器使儿童能迅速在乐器上表述音乐的构想,享受创作的乐趣。

(三)节奏第一原则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之源泉。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在第一堂音乐课的节奏教学中,根据幼儿互相还不熟悉,老师 也记不住名字的特点,老师首先让他们进行自我介绍。如:[我叫李丽华]按节奏:[走走跑跑走],让幼儿像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名字,并分成两部分,叫两个字的站在左边,叫三个字的站在右边,按节奏 [走走走走]和[走走跑跑走]。然后在每个幼儿按节奏介绍完自己的名字后,在记住对面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如:[我叫张成]、[你叫沈大宁]。这时老师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写在黑板上,在让小朋友们按“走”和“跑”读出来。为了让幼儿对这两个节奏型加深印象,让他们用手、脚做动作练习。来让幼儿体会节奏有强弱。在游戏中,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这节课会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体现元素性的原则

将孩子日常生活的动作,融入音乐教学中。孩子生性好动,精力充沛。他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官直觉的体验、经验获得,这是由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决定的。因此,结合动作进行教学活动是很适宜和重要的。而人本身所具有的动作,无论是简单的走跑和日常生活劳动中的动作,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些为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包括声势、身体各部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身体的造型活动、配合游戏、形体表演、即兴的民族民间集体舞等等。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宣泄、表现、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每个儿童都能自然地使用。它是由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组成的。如在《两只老虎》的歌曲中,孩子们就是通过做声势掌握节奏的。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身体各部分做乐器,打出歌曲节奏。例如:当唱第一句“两只老虎,两只老虎”时,孩子们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拍手的,有拍肩的,还有拍自己小脸蛋的;第二句“跑的快,跑的快”,孩子们不约而同用了跺脚,到“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时,孩子们表现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门,有拍屁股的,有捻指的,还有拍肚子的;结尾一句,孩子们设计了“弹舌”的声音。在这部分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仅是掌握了节奏,而是更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真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我是小木偶》、《熟悉自己的身体》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模仿、接触、被他人控制做动作等训练,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而《划小船》、《晒被子》活动则锻炼了幼儿的平衡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奥尔夫主张的原本的音乐教育。

(五)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性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的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在于培养儿童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方面具有一些弱势,因此更要体现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关键在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去进行音乐的探索、体验和创造。尽量使儿童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动作伴奏,哪怕比较简单,这些练习应当首先使儿童能够即兴地去进行自己的音乐表现。从这一点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效果的作法不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更注重教学过程。

儿童在音乐课堂活动中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创造者,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为启发,为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教学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主张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灵活多变、扬长补短。并且儿童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我们作为学前教育的工作者,在音乐教育活动应该激活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儿童的创造性:创编新歌词、歌曲动作、舞蹈;创造性律动、打击乐演奏、欣赏、伴奏等发法来发挥儿童的创造性。

(六)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

它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还综合提高了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总之,作为幼儿园的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多分析音乐,不要将音乐课认为是单纯的唱歌课,要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多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生动、形象、具体、有趣的方式把抽象的音符融入到直观的动作、节奏中,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及合作精神等,使课堂效果更加明显。

结 论:

时代呼吁学前儿童音乐教师应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吸取适合国情和实际的先进经验,使儿童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激发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奥尔夫教 学法正满足了这种需要,不愧为现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适合儿童的音乐教学法之一。我们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传统音乐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的音乐教育经验,从而不断改善我们的音乐教学,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尽快取得最好的效果。

本文在讨论分析过程中,由于能力有限,使本文在理论以及例证方面无法达到系统全面,这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3][4][5][6][7]黄瑾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4.:38.[2]韩丽.教学模式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41.[8]吴祚稳.儿童主体性发展的精神家园[J].安徽安庆市宜秀区教育局教研室,2008,(2):26.[9]谢平.奥尔夫教学法的三大特点[J].陕西教育出版社,2003,(12):49.[10]崔伟.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观[J].教育实践研究,2003,(7):66.[11] 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3.[12] 秦德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44.[13]李晋瑗.幼儿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1.[14]尹爱青、曹理、缪力 编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98.[15]福禄培尔.孙祖夏译:人的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6.[16] 王晓佟.西方音乐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思考[M].斯科格涅辛音乐科学研究院,1992:36.

第四篇:农村小学音乐课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音乐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音乐反思性教学则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实践与研究证明,小学音乐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自觉探索解决音乐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每学一首新歌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先读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然后再学歌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音乐知识的丰富,我又开始指导学生尝试着按照歌曲曲调的节奏和音高进行朗读。

歌曲学会之后,有时还会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艺术熏陶和审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让学生感受

这首歌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带着什么样的感受去唱,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酌情进行乐理知识的教育。

农村孩子的音乐素养和音乐知识很是欠缺,有很多孩子学了几年的音乐,除了会场几首歌之外,什么都不懂,我虽然也只是个半罐子水,但是我会虚心的请教,认真的讲解,力求准确的向学生讲解音乐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孩子们不容易理解的,我就尽量举些例子,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和语言,让他们记得更牢,学的更快。比如:

为了进行识谱和音阶训练,每次上课时,我会先用C调和本节课所学歌曲的调号,用“12 34 ︱5 ⅰ5︱ⅰ7 65︱1-

”,以师生问好的形式进行音阶练习,然后再随琴声哼唱音阶。为了方便学生识记,有些简单的曲调我就让他们试着唱唱谱,有时候,我还会用“数字变唱名”的方法识谱,如:《两只老虎》的“1231︱1231︱”我就教他们“1231,do,re,mi,do”,这样一来,学生慢慢地就把数字和唱名对上号了。

学习节奏时,为了学生容易理解,我把一个四分音符“X”比作一个苹果,时值也就只有一拍;下面多了一根横线,“X”就是八分音符了,就是把这个苹果从中间切了一刀,时值只有半拍,要两个,时值只有1/4拍,要四个才有一拍,也就是说,每个音符下面有几个横线就是切了几刀,横线越多,苹果越少,时值也就越短。而音符后面有横线,那就是一根横线代表一个苹果,时值也就越长,如:“X-”就是两拍,“X---”就是四拍。这样一来,枯燥的乐理知识简单了,生动了,孩子们也就容易理解和记住了。

四、利用磁带、琴声等的示范力量让学生自己学会歌曲。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音乐课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如果有范唱,就应该让学生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逐渐熟悉歌词和歌曲的旋律与

节奏,然后再让学生跟着伴奏或琴声学唱,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再连起来唱;如果没有现成的范唱,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能少了音乐,决不能忽略了音乐的熏陶和范唱的作用。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最好不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就难以纠正了。

五、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可以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可以让学生在学会歌曲之后,自编动作表演唱,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最好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学会之后,也可以自编动作表演唱,还可选取不同的节奏给歌曲伴奏,这样的话,学生的乐理知识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3、五、六年级的学生,既有了很好的自制力,又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可以让学生在一定视听的基础上,试着自己模唱,锻炼学生的音乐能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艺术。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音乐的反思性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心理出发,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集体协作等多角度、多形式进行科学反思。从成功的课例中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成功?”“成功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学的设计与过程有什么特色?”“如何锦上添花富有创意?”等等,从中总结规律,提炼经验、指导实践。从失败的课例中

我们应该反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是目标的设定还是内容的失当、是教学设计还是方法手段的应用等等,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课后的反思性”教学随笔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第五篇:浅谈微视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浅谈微视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作者:周晓灵

工作单位:长沙市岳麓区第一小学 联系电话:***

摘要:随着“微课”、“翻转课堂”、“预学习”等网络教学代名词的迅速走红,“微视频”已逐渐走进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并以其短小、灵活、高效的特点而倍受青睐。本文结合目前课堂的教学环节和形式对微视频资源的利用进行了探讨,并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微视频利用的有效性:微视频在新课导入上的运用;如何利用微视频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微视频在课堂小结中的运用。

正文:微视频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新兴传媒方式,2012年哈佛毕业的萨乐曼-可汗在衣帽间里创造了这种前所未有的教育方式,用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录制教学视频,并放到网上供人们免费学习,它以内容简要,突出重点,表达清晰、教学理念新颖独特并融合信息技术等特点,渐渐地进入正规教育的课堂当中,如何有效利用,帮助老师解决课堂中的难题,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  微视频在新课导入上的运用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海洋,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关。如果一堂课的开始老师就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生动、形象、有情节、有动画的微视频是最好的引入方式,如,在信息技术课的第一课,为了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断送玩游戏的念头,增强学生学习技术的自信心,我下载了《鲁班学艺》的故事,利用网络视频教会学生道理,视频放完之后,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与鲁班那个时代相比,你比他多了什么?

2、与鲁班相比,你比他又少了什么?同学们各抒已见,深刻懂得了相比以前我们多了许多的教学资源,以前连老师都没有,还要去很远的地方拜师学艺,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好好学习。与鲁班相比,我们没有耐心、不坚强,怕吃苦,不想动脑筋。我再总结,技术是门苦活,不下功夫是学不会的,只有勤动手、勤动脑,端正学习态度,在知识的海洋里便可自由翱翔。

一个视频,短短的六分钟解放了老师费尽口舌讲纪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也结束了课堂上学习一遇到问题就举手,依赖老师,依赖同学,老师因此满堂跑的现象,提高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微视频在新课导入上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微视频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

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喜欢新鲜事物,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求知欲强,求上进,好表现。所以微视频的制作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使教育艺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达到统一。

 微视频在新课的引入上要能架起桥梁的作用,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微视频要能承上启下,为新知识铺路,做到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 如何利用微视频有效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授课的内容以操作为主,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创造性的过程。在课堂中除了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澡很好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以前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在备课环节对于这种操作演示,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截图,每张图片都需要作一些标注,如此繁杂,费时费力,要做到常态化根本不可能。以前在课堂上跟同学们演示完操作方法,在自己动手操作时却忘记前面所讲的内容,甚至有些同学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学会。微视频在这里便可以解决以上难题,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文本框链接时,我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录制了设置文本框链接过程和步骤的讲解,生成视频文件。本节课,在跟学生强调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后,将事先做好的视频文件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借助微视频,自学自练。另外,学生在后期的操作中,可以重复提取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视频,避免了后期因为遗忘而影响教学效果的达成,比如,在学生制作word表格时,忘记怎么添加行与列,这时可以搜索“添加行、列”的微视频便可解决,同时也利于巩固知识点。那么,如何利用微视频有效地突破重、难点知识呢?

1、微视频制作要“短、慢、精”。

视频制作时间要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视频的时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内容要简短易懂,有针对性。视频制作节奏不宜过快,特别是小学生,感知能力、思维逻辑能力都处在发展阶段,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师在设计视频,陈述内容、观点时应该循序渐进,适当圆滑、缓慢,避免跳跃式。

2、视频制作内容要精炼、科学、严谨,微视频只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是教学过程的全部。制作时要抓住“重、难点”这一最基础的部分,而不要试图解决学生学习的全部问题。内容呈现要清晰,讲解要明了,屏幕内容不宜过多,避免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演示思路要清楚,语言要亲切和蔼,贴切学生。

 做到即时反馈

在学习微视频的过程中或一个微视频学完之后,要让学生完成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操作,监测和矫正学生学习的情况。例如在看完文本框链接视频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任务当中要有此项操作。另外,教师要给学生的思考留有余地。比如在实现文本框链接时,让学生思考,怎么样实现三个及以上文本框的链接呢?在这个时候发给学生文字素材,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探讨,这样,在相互学习和操作过程当中不仅对新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加强,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性。再者,教师要给自己在课堂讨论上也要留有余地。比如,在画图程序教学中给学生观看完“图形填色”的视频,再向学生呈现一个问题:我故意画了一个有小缺口的圆,再填充颜色,可颜色却填充了整个画布。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思考其原因和解决办法。先看后做再思,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会发现题并能自行解决问题,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微视频在课堂小结中的运用 课堂小结是一节或一次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在较短时间内对某次或某节授课内容作一个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总结。小结的内容要简短精悍,通过小结能使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掌握这节或这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灵活、生动的微视频作为课堂小结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更使课堂内容得到升华。那么在课堂小结如何有效利用微视频呢?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立足实践、操作性强,知识链接很紧密的课程,针对这一特点,微视频可以案例分析为主来进行课堂小结,当然在取材,制作当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案例选取要符合学科特点,突出本次授课的重、难点知识,注重知识点的操作链接性。 案例对本次课堂要起到巩固、拓展和延伸的作用。

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一门课堂的关键因素,因此案例的选取要新颖、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奠定学习基础。

当然,在视频整合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才能真正发挥微视频教学的教育性。同时,对于微课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都处在摸索和探究状态,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借鉴才能使微课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  

谢晓华.操作演示的微视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王子龙.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范青.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李涛.浅谈课堂小结的重要性.本论文非抄袭

下载竖笛在农村小学音乐课课堂中的利用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竖笛在农村小学音乐课课堂中的利用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小学音乐课中实施愉快教学法

    在小学音乐课中实施愉快教学法 摘要:小学音乐在素质教育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对音乐科目的学习,能够帮助小学生培养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进而帮助孩子提升个人的整体素......

    初中信息技术在农村课堂中的方法、方式的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在农村课堂中的方法、方式的研究摘要: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知和学习实践活动。互动,首先是......

    小学音乐课中识谱教学的研究

    《小学音乐课中识谱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课中识谱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睢宁县睢城小学: 张斌 一、课题概况: 《小学音乐课中识谱教学的研究》这个课......

    小学音乐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音乐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性研究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由于多媒体可将悦耳的音乐、迷人的画面、优美的歌声完美......

    利用多媒体手段,搞活农村小学音乐课堂

    利用多媒体手段,搞活农村小学音乐课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翔凤镇土堡小学 田玉梅 摘要:远程教育资源为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中场地器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研究报告

    城口县沿河乡中心小学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中场地器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地、各校要特......

    农村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农村中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活动时间:3月30日 中心发言人:白崇学 活动主题:农村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课......

    感受与鉴赏在音乐课中的作用大全

    感受与鉴赏在音乐课中的作用 蒙城县高级职业中学 陶玉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受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