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丰富阅读,微探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报送:中学语文专委会
丰富阅读,微探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作者:张雪峰
单位:万州区赶场初中
【论文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辅导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质。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方法,希望能给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注入新的理念,改变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差、效率低、学生丢分严重的困境。
一、作文的概述
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①
二、博观约取,积累辅导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观古今,很多文人对辅导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且得出了十分相近的结论。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②揭示了辅导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辅导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
(一)立足教材,摘取实例,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辅导服务。”③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辅导素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讲解课文中的实例,把实例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明清楚,并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挖掘出其它的论点。通过这种途径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教材学活学透,又能使学生积累辅导素材,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二)着眼课外,广泛阅读,获取信息 1.着眼于课外,可以拓宽中学生的视野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中学生的课程多,课业负担重,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分数,认为看课外书浪费时间,种种原因制约了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学生优秀作文和中外名著的阅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拉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养成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辅导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辅导能力,就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学生尚未踏入社会,而且年龄尚小,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成年。因此,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是有限的。所以,中学生要积累素材,不可能样样亲身经历,这就要求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多读一些名篇名著,博览群书,以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汇和借鉴文章的辅导方法,为辅导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感知生活,细心观察,注重生活的积累 教会学生感知生活,捕捉辅导灵感
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观点来看,辅导素材的来源除了间接知识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生活,细心观察,增加体验,积累辅导素材,捕捉辅导灵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指导学生积累辅导素材时,一定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去糙存精地积累,并渐渐地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细心观察,关注身边发生之事
观察生活,是指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要有意的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唱、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
同学们只有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积累好的素材,才能把外物和内在的情感连接起来,产生触景生情之感,从而写出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文章。
三、激发辅导兴趣,培养学生享受辅导的情感(一)变换教学方式,激发中学生的辅导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④
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可以利用看图、听音乐或创设能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环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更高层次地去思考和想象,并让学生把所想所感写下来。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设定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感悟,写起来也就有话可说。如果命题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学生只得凭空捏造作文素材,七拼八凑,应付了事。导致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辅导能力的提高。命题要新颖别致
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烈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尤其浓厚。所以,语文教师在命题时要新颖别致,切合了他们的心理,这样容易引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有新意。
在作文命题时,语文教师在作文要求上要宽泛,淡化文体要求,尽量不给作文以体裁限制。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辅导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在具体的辅导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辅导热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2]刘松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320.[3]叶圣陶.叶圣陶作文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5]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8
第二篇:古典诗词教学微探
同文中学教学论文
古典诗词教学微探
九江市同文中学 陈建国 自古以来我国有着“诗歌的国度”的美誉,自《诗经》伊始,优秀之作浩如烟海,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美诗佳文恒河沙数,璀璨夺目。众多名言俊句更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至今感染、滋润着我们。读词背诗,不仅能开阔视野、学习语言,而且在咀嚼英华的过程中,必然同时承受着几千年深厚文化的熏陶,丰富文化素养。优秀的诗歌总是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技法、深邃的艺术魅力等陶冶人、震撼人。
一、新课程改革后古诗词入选教材情况简介
诗词有着巨大的魅力,诗词教学一直也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作为学生情感培养和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更要加强对古诗词的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与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为体现新课标课程设计理念,我省使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和语文读本中,从第二册到第四册,在每个必修模块中都开设了一个单元的古诗词学习鉴赏,从诗经离骚到汉魏晋南北朝诗歌到唐诗宋词,再加上《语文读本》上的一系列的古典诗词,以及《阳光课堂》“诗品经纬”中的诗歌赏析,这样稳打稳扎下来,高中三年应该说学生是沉浸在诗词熏陶中。
仔细分析所有的入选教材和读本以及练习的古典诗词,我们发现,这些作品,时代悠远自上古起至清代止,中国历史上各个重要时期均有作品入选;入选的诗人赫赫有名,都曾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都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同时作品风格齐全,流派众多,入选的作品都是诗词史上较为典型的风格流派,诗词的体裁,涉及民歌、诗、词、曲,五、七言绝句、律诗、歌行、长调、小令等等,无不齐备;诗词的内容关乎,民生、哲理、思乡、爱国、山川名胜等,都有经典作品收录;总而言之,这些作品大致反映出了中国诗词发展的流程也展现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美学价值。
二、现阶段古典诗词学习状况反映
新课改的愿望是想通过对教材的调整,综合读本以及包括同步练习《阳光课堂》创设一个理想的学习古典诗歌的载体,营造一个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可谓是煞费苦心,但其结果却让人堪忧。就我所教授的班级来看,包括刚毕业的08届,无论是重点班还是普通班真正喜欢读诗歌,能在课余时间读古典诗歌的同学不超过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八十的同学是一般不读,对于老师的授课方式都习惯于老师的“讲座式”教学,由于对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障碍比较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因此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再是我们所提倡的体验人生和社会,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百分之七十的同学都是为了考试,提高写作,课外阅读目的是为了消遣,目的非常功利化。出于诗歌美的感染而自觉读诗的在百分之十以下。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还在于它使人到处都可以感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诗歌的学习不再是赏心乐事,学生的冷漠态度既不利于教学的实施,老师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学生最低的最原始的学习目标以难以如愿以偿,以本学期其中考试为例,诗歌默写很不理想,总分8分,得分在6分以下的,无论重点班,还是普通班都在20人以上。在基本的背默尚不能达标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和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从何谈起。长此以往,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成了一句空话;几千年文明的民族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渐趋萎缩。
三、古典诗歌教学的几个误区
同文中学教学论文
同文中学教学论文
1.忽略诗歌的感性领悟
古诗词教学应该是一次高雅的审美,充满着雅趣与诗意的,这样的审美活动需要激活学生的感性思维,由对诗歌直观感受而连通内心的共鸣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是以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领悟的文学教学:学生对诗词的意境领略,被不厌其烦艺术手法、中心思想、文学常识、人物形象、写作特色、修辞手法、词语使用等替代,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被忽视。在这样的诗歌教学中,学生可能会被培养成应对考试的精英,但诗歌的美感全然领会不到。教师由诗歌欣赏的引导着变成赏析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理解的空间被压缩,感性的领悟隐退,对诗歌美的再塑造更是无从谈及。
如必修2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中,老师首先将诗歌做了深刻的阐释,紧紧扣住诗歌标题中的“归”字,并还介绍诗歌鉴赏时,标题或透露诗歌的情感,或是诗歌的内容,或是诗歌的题裁,或是诗歌的结构层次等,很明显《归园田居》的“归”透露诗歌的结构层次:
1、从何归
2、为何归
3、归何处,4、归后情感如何,条分缕析,有根有据,最后得出结论:歌咏田园,批判官场的倾轧混乱,表明诗人的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闲适的心境。
其实在诗歌中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是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充满宁静恬淡、简陋幽雅的田园生活图,需要学生感性领悟,激发自己的想象,想象诗人回归后故园依旧,檐后浓荫匝地,习习清风吹拂诗人的衣襟,诗人策扶老以流憩,堂前花繁实荣,弄姿嬉戏,一切是如此富有生机与活力,充满着自由与欢乐,它平息诗人心中多少焦虑,唤起诗人内心多少欢欣啊,当正与这些曾经和诗人心心相印的草木交流时,诗人无端矫首遐观,于不经意间看到远处村庄的袅袅炊烟无心飘入暮霭之中,远处鸡鸣犬吠似乎依稀可辨。在这样的场景想象中来领会诗人的悠然自得,散适恬淡的心性,便能更好的理解“虚室有余闲”以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欢欣。诗人的情感自然而然的突显出来了。
心灵的感受性,与想象的活泼性、丰富性相关。过于理性的分析必定限制想象的激发,必定限制内心的丰富性。因此可以说,每感悟一首诗歌都是一次心灵触动,是一次想象力的超越,是一次情感的体验。只有理性的解读的诗歌教学,是无视繁枝茂叶只欣赏光秃秃的树干,剔除鲜活的血肉去解剖干硬的骨骼,虽然不失去其根本,但大减审美的美感。
2.忽略诗歌的个性化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鉴赏”,就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为“„„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每首诗歌都是一件精巧的艺术品,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它历经千年,大浪淘沙之后,必是精品荟萃,因此每首诗歌即便是从不同角度来赏析,最终都是优美的,令人震撼的。每个读者都是一个丰富的个体,都有着各不相同的阅历和独特的情感,面对事物自然也有不尽相同的感触。因此,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从自己的情感经历生活经验出发,展开纵横驰骋的想象,创造性地理解作品,定会得出与我们教参不一致的看法。那些因为教参而束缚思维的教师往往会以独断专行的标准解读代替了学生的多元理解。学生按着教师的要求理解了作品,掌握了知识,却错过了一次创造性的审美经历。这种固定化,标准化的解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让最富空灵性,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诗词失去了它的特有魅力,诗歌教学丧失了原本的宗旨。
在我们中学课本里,具有多义性的诗歌不多,最为典型的是《锦瑟》和《长恨歌》。如《锦瑟》或为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锦瑟。最好的教学方式便是把各种理解告知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定诗歌的主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忽视诗歌的审美体验
同文中学教学论文
同文中学教学论文
休谟曾提出,美“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不同的心会看到不同的美”。每一次诗歌教学便是一次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引导学生超越审美功利化,强调在对审美对象感知、体会、领悟时,要注重在审美追寻中获得的无穷快乐,并且力图达到这个境界。这也是新课标所追求的。但是在我们真正的教学实施中,往往会受陷入高考束缚,我们教给学生的往往是意象的归类,表达技巧的归类,答题模式的归类。教会学生琢磨怎样不陷入命题人的圈套中,忽视了诗歌的情感的含蓄,优美的意境。即便涉及也化为变相的高考标准试题。面对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注重的是比喻夸张的表达方式,面对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多的是解释诗歌叠词的使用,忽视情感的体验;面对“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我们更多的是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等技巧层面,忽略对画面的整体感知,审美加工,创造性的体验。一首诗被解剖地支离破碎,一堂课被技艺手法搞得死气沉沉,了无生气。
诗歌教学程序固定化、单一化,一般都是1,解读背景与诗人,2,疏通文意,3,阐释诗歌技巧4,挖掘情感与主题,既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这样生硬的肢解与单调的讲述,降低了诗歌的审美趣味,也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四、古典诗词教学的几个审美策略
既然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在教学中应该进行阅读赏析,而目前的诗词教学却加以功利化的目的、僵化的阐释,再加上单一循旧的教学手段,从而将富有美质的诗词变成了一种死板教条的东西,远离了情与美。这种背离诗词认识规律的教法,必须改变。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分析,在吸收传统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语言学界、文学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对高中古诗词教学作一番研究,以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达到文学鉴赏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审美目标。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
古诗词课堂,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情感的天地。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就是要确立学生是阅读鉴赏的主体。教师的古诗词知识的传授者退出课堂。学生与诗词作品对话,让他们以一个真正独立的生命个体沉浸到古诗词的情境中,去获得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愉悦;教师的角色也由拥有古诗词作家作品知识、写作背景、思想意义和表达技巧这些知识的权威阐释者,转变为一个对阅读对象更为敏感的首席阅读者。与学生一同与经典深刻对话,一同沉浸在古诗词用优美而多情的意象构筑诗意天地中,用同样的激情去唤醒文字下蕴积着的情怀;教师也不再是学生掌握诗歌知识多少的评判者,而是诗意地传达人文精神的引领者;古典诗歌教学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并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所带给他们的情感熏陶和人文素养。
2、注重审美氛围的营造
诗歌的阅读鉴赏需要教师营造一个相应的氛围,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于创造性。(1)精心设计情感充沛的导语 教师设计与诗歌情感色彩相似的导语,并富感染力,震动学生心灵,定能先声夺人,为诗歌教学蓄势。(2)努力练就声情并茂的吟诵 诗歌极富音乐性,声情并茂的范读,以及配乐朗读,或是极富表演性的朗读,或是默读、跳读等,读出诗词的情感、节奏,从而使学生在聆听或是朗读中产生心灵的共鸣,探寻揣摩诗词意境,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3)采用形式多样的辅助手段 由于诗歌讲究含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欣赏歌曲、播放PPT、FLASH等。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物化诗境诗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领会诗词内涵,强化学生的审美心境。(4)运用生动优美、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 古诗词鉴赏中,教师始终串以形象生动、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在学生心中呈现出一副情景交融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文中学教学论文
同文中学教学论文
引发学生的再造想象,深化对诗词作品的情感体验,从而深深地感染学生。(5)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 古诗词教学内容的范围远远大于教材本身。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对教材知识进行优化整合,辅以一定的教学手段,充分有效地激活教材知识。
3、教学把握诗歌的含蓄性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的含蓄性是诗歌的生命,讲究弦外之音,以此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探究其奇妙无穷的艺术效果。
(1)古诗词中的“空”与“白”
唐代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概括了“空白”这种艺术的高格与极致。创造意境的“空白”是中国诗人们孜孜以求的艺术理想。所谓的“空白”不是绝对的虚无,其间孕含着丰富的意蕴。虚实相生,特定的实象触发“象外之象”,“象外之象”又激发出更丰富的“言外之意”。
王维的《山居秋暝》,学生在品味语言时,特别关注诗歌中的“空”(空山新雨后),的确,此处的空山,当然有新雨之后的空明洁净之感,但纵观王维诗作,不乏“空山”二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诗歌中的空,寄予了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若不深入揣摩诗作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潜隐的信息和内涵,并结合作家的思想情趣,便难以品味到诗歌内蕴的深味,更谈不上对诗歌的审美的构建了。
(2)古诗词中的“隐”与“曲”
马拉美说:“直说即破坏,暗示才是创造。”诗歌的含蓄还在于诗歌的暗示性。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歌与谜语、隐语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诗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寄托,也都有隐语的意味。诗歌的含蓄,即采用整齐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严整的句式,高明的修辞手法,让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了“象外之象”、“弦外之音”,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人们在千百回的品味中,得到了愉悦。
诗歌的情感往往表达地委婉曲折,含而不露,一是由于作品本身委婉隐讳,一是由于读者的个人经历、阅读经验、情感价值不同,对诗歌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评价。《虞美人》是李煜的绝笔词,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也表达了一个阶下囚对自由和尊严的强烈呼唤。有学生认为,后主怀恋故国,只是贪恋锦衣玉食的享受,不能说是爱国,他的词艺术性放大了他的情感,以至于人们同情他亡国后的悲惨遭遇。
(3)古诗词中的“虚”和“隔”
古诗词中大量作品讲求意境的多层解读,柳宗元的《江雪》,美学家胡经之对此诗作过一番精彩绝妙的阐释。他指出了解到借万籁无声的境界,表达诗人借隐居在山水之间不畏寒冷,专心钓鱼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抑郁苦闷,对作品有了表层审美体验;如果能体味到在这片接近死寂的画面里,传达出作者在自己理想不为世俗之人所理解时,坚定地去寻求精神的独立。属于中层的审美体验。如果顿然发现《江雪》一诗的视角是由大到小、由面到点的倒三角形;千山----万径---孤舟---渔翁---钓丝。广袤空寂的宇宙安放于诗人的内心世界中,诗人以包罗万象的广阔天地,来映衬博大的胸襟。诗歌的三个层次便是诗歌的“隔”
五、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意识
1.学生主体意识
读者意识,它强调的是读者在阅读中的能动的创造作用。同样,在我们语文教学中,要更好地贯彻以接受者(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课文的读者——学生,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上。从古诗词教学来说,这一点尤其是被以往的教学所忽视的。鉴于古诗词本身的审美特性、学生各种因素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古诗词可能存有更大的心理隔膜及更大的同文中学教学论文
同文中学教学论文
心理畏惧,教教师往往会采取更为简便、更为直接、更注重结果的教学方式,关注更多的是“诗歌本身”而非“人”,出现了上文的几个教学误区,其实归根到底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剥夺,对读者意识的抹杀。因此,把学生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主体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理解文本的机会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采取适合学生实际、适合古诗词教学的多种方法,关注学生与古诗词文本交流的程度等,只有当学生真正被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作为学习的主体受到重视的时候,我们的整个课堂才会充溢着能动的、自由的、创造的激情。
2.期待意识
作品接受论中有期待视野理论一说,读者的期待视野直接影响到他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在教学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期待视野,要立足于学生的接受心理,在处理教材时要对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接受水准了如指掌。审美期待会引起创新期待。创新期待又促进读者去发现作品中新意义,扩大和深化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充分发挥学生期待视野的作用。古诗词作品的讲授,应力求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既能符合学生的审美期待,又能满足其创新期待,也就是当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与学生的期待视野融合时,学生就接受。但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能完zh处应稍微突破和超越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发学生更多的审美期待。
诗歌教学应该追求这以教学目标,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有一个先行的阅读框架与阅读设想,我们的目标就是引发已有的阅读体验,使其与诗歌本身融合,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又激发他们更为深广的期待视野,因此我们不要面面俱到,我应该营造审美氛围,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去感悟诗歌,去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等视野的充实深化。
同文中学教学论文 5
第三篇:低年级识字教学创新微探
低年级识字教学创新微探
贵阳市岳英小学
李红
内容摘要:
关键词: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教师教授生字的时间在整个教学中占了一半以上,如果教师每节课都机械重复地使用同一种方法,那学生必然会厌而不记,甚至,厌而不学。因此,我对识字教学进行了以下创新实践: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能力
古语说“授之以鱼,只供他餐,授之以渔,终生受益”。如果学生具备了识字的能力,识字的潜力将大大发挥。学生遇到不识的字,可通过自学解决。学生自学而认识的字是通过自己动脑筋学到的,所以印象深刻容易巩固。在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各种行之有效地识字方法:
1、字谜记忆法。字谜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强的特点,字谜的谜面与字形紧密结合,就能使学生在掌握字者字形的同时掌握字义。适当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记忆,发展思维。如:“日”——看时是圆,写时方,白天有光热,黑夜不见影。“臭”——只因自大了一点,弄得人人讨厌。“灭”——火,盖上了盖子就熄了。
2、造字特点分析法。对于相当一部分字可用造字规律分析字形,如“山、石、田、土”等象形字,可借用简图让学生自己讲解字的形状,分析字形。“尘、尖、众、森”等会意字,应从义的联系来分析字形。同时要进行相应的法制教育例如:在讲“尘”可告诉学生现在工厂排放的烟尘都是有害的,这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在讲”森“时可让学生说森林是怎样的,对人类的好处,人们是怎样破坏的,造成了哪些恶果,这就违反了《森林保护法》。
3、字形变魔术。也就以利用熟字带出生字。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1)综合法。熟字“力、口”可合为生字“加”,学了“口、木”可组成“呆”。(2)增减笔画。由“日”增加一笔带出“目、白、田”。由“兵”字减少笔画可带出“乒、乓”。(3)换偏旁。就是不改变部件,根据意思换偏旁。如“抄”变成“炒”换成火字旁,变成“吵”换成口字旁,变成“纱”换成绕丝旁。
4、比较法。抓住字与字的细微差别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异同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1)音同形近字比较,如“坐——座、房——防、城——诚、湖——蝴”、(2)、音同形异字比较,如“长——常、是——事、子——纸、再——在、”(3)、音近形似字比较,如“怀——坏、抢——枪、祖——租、安——按、”(4)、音近形异字比较,如“此——次、导——道、报——保、仅——尽”(5)、音异形似字比较,如“爪——瓜、几——儿、己——已、辛——幸、这些类别的字易混易错。对此,可采取填空、组词、造句、选择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读准字音,弄清字义,将字形的差别分辨清楚。
5、掌握规律,记字音法。由于地区差异,受方言地影响,普通话中前鼻韵母、后鼻韵母,鼻音、边音,平舌音、翘舌音的区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难点。故而,只有找出规律才能由难变易。例:“青”的韵母是ing,由此类推大部份带有“青”这个部件的都可读成后鼻韵母,如“晴、情、清、请、靖”;“农”的声母是n,凡带有“农”这个部件的都可以读成鼻音,如“侬、哝、浓、脓”。“争”声母是zh,韵母是eng,凡是带有“争”这个部件的都可读为翘舌音和后鼻韵,如“挣、睁、筝、狰”。
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识字卡片。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识字卡片是低年级教师教学识字最常用的工具,教学生字时,将卡片上的字注音一同出示,教师一手指着卡片上的生字,让学生通过读拼音、识汉字,或者事先将卡片上的注音折过去,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任意选一张生字卡片轻声读给老师听,然后,请这个学生向全班提问题:“猜猜这个字读什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教师将卡片上的注音露出来,让学生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或巩固已识的字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进行“考考你的反应力”游戏,即教师随意指着卡片上的某个字,学生迅速抢答,答对的给红花、看卡片开火车游戏、小邮差送信(卡片)、接生字宝宝(卡片)回家等游戏。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三、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我安排同桌为一个小组,先自由读认字条上的生字,然后,出示要求:1、互相抽查字的读音。具体做法是翻到认字表,由甲学生随意抽查认字条中的生字,乙生认读生字,对的打“√”错的打“
”。2、利用教过的识字方法,来分析、记忆字形。3、生字口头扩词。最后,各组汇报。形式多样些,如:一组提问,另一组做答,小组推选一人来当小老师教读生字、分析字形、扩词。还可请小组出字谜让大家猜一猜。这样的教学教师只做相机指导或纠正,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个个参与,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识字教学中,对识字较慢的学生教师不能急躁,让学生枯燥无味地抄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只能是事倍功半,还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其识字能力,学生才真正会学;精心创设各种情境,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才会乐学;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识字教学就会变得轻松、愉快。
第四篇:周恩来精神微探
“淮阴师范学院“追恩来之迹,承翔宇之迹”学生学术论文”
周恩来精神微探
周恩来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有着极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们真正的敬仰和爱戴,伟大业绩和人格魅力的背后是以一种伟大精神作为支撑,而这种精神又不仅仅只体现在一个方面,它是多种精神的集合,本文将简单总结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的恩来精神,恩来精神总的归结为六个方面。
一
周恩来从幼年时就从各个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一直到老,从未松懈。
(一)刻苦好学精神
周恩来总理小时候读书时便立下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从小刻苦学习,一心向上。青年的他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小资家庭,后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北伐结束后开始领导共产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又写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一系列不朽篇章。我们现在学习条件这么的好,教学资源又是那么的丰富,根本就没有理由不学习了。学习好不代表什么都好,我们还要学以致用,周总理一生酷爱学习,且善于学习,学以致用,不断丰富自己,改造自己,进而改造社会。首先,是好学。周恩来自幼酷爱读书。他认为“一物不知,学者心耻”。对于“圣贤书籍,各种学科”必须广泛阅读,要“深究而悉讨”,而不能“浅尝辄止,见异思迁”。因此,他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时,常常感到学校规定的课程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于是便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博览群书。投身革命后虽肩负重任,但一刻也不放松学习,无论是革命战备的戎马岁月,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繁忙时期,他都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哪怕是在飞机上、火车上,也是手不释卷。其次,是善学。周恩来读书学习不仅善思好问,善推求比较,还善于向社会学习。他远涉重洋,赴欧洲勤工俭学时,除在学校读书外,还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考察。他在伦敦给他的伯父信中说:“在伦敦念书,非仅入课堂听讲而已,市中凡百现象固皆为所研究之课目也。”周恩来世界观的确立,乃至革命建设中诸多重大思想的形成,除了得益于他博览群书、涉猎各种知识外,还得益于他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求知方法。第三,是学以致用。周恩来 “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诗句,集中地表现了他对学习与运用、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和一生践履。年轻的周恩来即深刻地认识到,求学并非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腾飞。学以致用,成为周恩来一生的思维“定势”,不仅为他提供了学习的方法,而且为他提供了孜孜以求的动力,激励着他活到老、学到老。那句话不只是周总理的奋斗格言,还要是我们的奋斗格言。
(二)积极进取精神
周恩来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断进取的一生。首先,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周恩来少小求真之心极盛,目睹患难之中国,年仅13岁的他就庄重地确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为了追求真理,虽几经反复,但毫不气馁。他东渡日本、远赴欧洲考察,在彷徨中决意另辟“新思想”,“对一切主义开始
“淮阴师范学院“追恩来之迹,承翔宇之迹”学生学术论文”
推求比较”,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这个救中国的良方。从此,对共产主义坚信不疑。从爱国到倾向革命到信仰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体现了他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的执着精神。一旦信念确立,便坚信不疑,矢志不渝,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其次,是永不满足,不断前进。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周恩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寻找真理东奔西走,为寻求解放北上南下,南昌举旗,西安周旋,重庆舌剑„„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全国解放以后,作为一国的总理,他经常与邓颖超同志互勉:要努力学习,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时代的前列。他经常告诫自己“偶一不注意,便有落后的危险,还得再鼓干劲。前进再前进啊!”从日内瓦到万隆,他遍访各国;从西双版纳到天山,他深入各地;为了民富国强,他呕心沥血,反复探求,躺在病床上还在筹划祖国的统一与四化大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三)严于自律精神
周总理一生为党、为国家工作56年,纵观其一生,在总理的工作中几乎从未犯过任何错误,这是非常难得的,能做到这点是与总理严于律己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他提出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政治、社会、亲属和生活等“五关”。前两关是经常讲的,但赋予新意,后三关是后来提出来的。周恩来一生也的确是这样践行的,他勇于自我改造、自我批评、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觉地过好“五关”。首先,是坚持自我改造。周恩来认为共产党人为了改造客观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他形象地说,“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这是因为“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思想改造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不落伍,跟得上时代,时时前进”。其次,是勇于自我批评。周恩来认为思想改造的方法,除了学习、实践,重要的是进行自我批评。他认为世上本没有完人,人总会有缺点,难免会犯错误,要完善自己只有不断地改正错误。他曾说,“领导威信不是从掩饰错误中而是从改正错误中提高起来的”。因此,他一贯主张缺点和错误的改正要从领导者做起、自我批评要从领导者做起。他正是这样自勉自励,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总是敢于正视,反复公开地作自我批评,努力从自己的思想、作风、立场、观点、方法上去找根源,从不文过饰非,更不诿过于他人。他曾表示过,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的错误。纵观他的一生,通览他的著作,他那勇于自我批评的自律精神清晰可见,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自我批评最自觉、最多、最深刻的人,堪称共产党人自我批评的楷模。第三,自觉地过好“五关”。
他有句座右铭:“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对他严于自律精神最真实的写照,他的一生正是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发扬长处、纠正短处、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有这样一件例子:他曾定过十条周氏家规,他反复倡导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叮嘱他的侄儿不要透露他们的叔侄关系,他告诫他的亲属要靠自己奋起,不允许有丝毫特殊。至于生活关,他功高不奢,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的本色。他吃、穿、行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节俭事例,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二
“淮阴师范学院“追恩来之迹,承翔宇之迹”学生学术论文”
周恩来是位真正的共产党人,他的一言一行、他的思想无处不透露着他马克思主义思想观,这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甘当公仆精神
“我们是人民的公仆,衣食住行都是人民给的,没有个人财产,我们只有给人民做勤务员的义务。”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平易朴实、却荡人心魄的名言。周恩来终生坚守者巴黎公社的人民公仆原则和共产党的宗旨,一辈子做忠实、高效、廉洁的人民公仆,其精神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同时在我们心中周恩来的公仆精神是周恩来精神这部交响乐章中的一个闪亮的音符。
“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恩来总理时刻不忘这条真理。他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代表人民管理国家行政、经济和文化事务的。就应当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周恩来把人民的利益放得高于一切,他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河北省邢台地震时,他三次冒着余震的危险察看灾情,慰问伤员,组织抗震救灾。看到在地震中家破人亡的老大娘,总理激动的拉着她的手满怀深情地安慰说:“你就把我当自己的儿子吧!“,这样全心全意为人们着想的总理使灾民们感动得声泪俱下.郑州黄河大桥被洪水冲毁,他冒雨赶赴现场,同现场干群一道商讨抢救桥梁的方案。还有陕北考察、邯郸调研、十三陵及密云水库工地、三峡大坝选址等,人民的利益时刻牵扯着他的心,触动着他的情,哪里的人民最需要他,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作为人民忠实的公仆,周恩来最不能容忍的是那些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疾苦,当官做老爷的不良现象。1956年,广西部分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少数干部漠然视之,救灾不力,以致出现饿死灾民的非正常现象。周恩来接到报告后,心情沉重地说:事情的性质是严重的。我们的国家制度所以优越,就是因为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我们的人民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不关心人民疾苦或者关心不够,都是不能容许的。”周恩来在《反对官僚主义》一文中,严肃指出:“必须看到,官僚主义在我们执政的党内,在我们的国家机关内,的确是十分有害,非常危险的。”这同党的宗旨,同人民政权的性质是背道而驰的。“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做勤政高效的人民公仆。恩来总理的事迹也时刻证明了这一点。总理办公室那彻夜不灭的灯光,已成为共产党为人民勤奋工作的象征,也是外国朋友称之为“全天候总理”的标志。建国初期,特别是在抗美援朝的紧张阶段,他常常连续工作15小时之久。累了,就站起来走一走。困了,就在额头上抹点清凉油。由于过度疲劳,有时出现流鼻血的症状。他让工作人员稍事治疗又继续工作。l973年春,周恩来曾对刚被“解放”出来的谷牧说:“我已经得了癌症了„„你恢复了工作,担子很重,还得好好干呐!现在不是时兴‘爬坡’、‘拉车’那些话吗?我们这些人,一辈于就是为国家、为人民拉车啊!一息犹存,就得奋斗!”这是周恩来总理由衷的肺腑之言。从发现身患癌症,到他逝世,有四年多时间。头两年,他一如既往,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没把病放在心上;后两年,到了他不得不住院治疗的情况下,他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把办公室搬进病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恩来总理还在为人民忙碌着。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息犹存,就得奋斗的公仆精神,在这里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
“淮阴师范学院“追恩来之迹,承翔宇之迹”学生学术论文”
(二)求真务实精神
周总理,主张实践,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1950年6月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指出,“不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
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科学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其必由之路是“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是一种科学态度,一种工作作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各行各业有效发展,就是要在求真务实基础上,做到加快发展与经济环境相适应,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把“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落实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
周恩来早在少年时即不仅总结历史人物成功之秘诀在于立志,而且强调立志“当计其大舍其细,不私于个人”。弘扬周恩来的求真务实精神,首先要立求真务实之志。
一是要立甘当人民公仆之志。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牢记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辈子为国家、人民拉车”。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坚持把求真务实精神同维护人民利益相结合,坚信只有求真务实,二要立为人民的长远利益而谋之志。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相结合,一定要以人为本,不能见物不见人;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利益,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而换取眼前利益;一定要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做那些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
三要立为人民的现实疾苦而忧之志。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以人民的疾苦为忧”,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切实关心人民的现实利益,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周恩来求真务实精神影响之深,不仅在于他有求真务实之志,还在于他练就超乎寻常的求真实务之能。弘扬周恩来的求真务实精神,还要不断增强自己求真务实的本领。
求真务实,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坚信“空话,于事无补”,努力弄清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调查。充分发扬民主,像周恩来那样具有虚怀若谷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度,勇于听取各种意见,努力营造讲真话的氛围,以求掌握实情。
集益广益、把握“实意”。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智慧,兼听众议,博采众长。就是要像周恩来那样善于明辨是非,趋利避害,努力把握事物统一关系中的复杂性,正视矛盾并细密地剖析事物的两面性,进而把握事物的全面性,去伪存真,最终把握民意的本质。
(三)无私奉献精神
还记得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话写出了杜甫的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而我们可敬的周恩来总理和大诗人杜甫一样也有着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周恩来的一生,是坦荡无私,淡泊名利,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首先,“淮阴师范学院“追恩来之迹,承翔宇之迹”学生学术论文”
是一心为公,淡泊名利。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时,尽管大家由于折服其才能而推荐他做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但他执意不肯,而强调毛泽东的经验、长处,坚持重新任命毛泽东为总政委。在遵义会议上,他作为 “三人团”成员之一,在全力支持毛泽东的同时,主动承担责任,自我批评,避免会议可能出现的僵局,确保会议成功。会后,他作为“党内委托在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自觉地退居于助手的地位,让毛泽东全权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确保毛泽东在党内军队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其次,是顾全大局,相忍为党。周恩来认为“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在中国革命的复杂环境中,处在党内斗争漩涡之中的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总是忍辱负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党内斗争中对自己的各种误解,甚至是恶意中伤,他报以忍受和缄默,竭力维系党的团结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他组织实施反冒进受到错误批评时,尽管心情很沉闷,但仍然努力忘却所受的屈辱,带领周围同志团结奋斗,勤奋工作,以尽量减少思想路线的失误带来的损失。三年困难时期上下交困,怨言颇多,为顾全大局,即使有些问题不是他的责任,他也毫无怨言地主动承担起来,以求大家向前看。“文化大革命”中,尽管他自己处境十分艰难,仍然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博大胸怀。他一方面以血肉之躯挺身抗击,力挽狂澜;另一方面又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苦苦周旋,苦撑危局,以维护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第三,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曾说过“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评价。
为了民族的解放,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处险从容。为了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几十年如一日,日理万机,三更未眠五更起,紧张、不知疲倦在工作。1972年,身患癌症的他仍抱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古稀之年,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常常连续工作几个昼夜,累了只能扶着椅子歇歇,生怕“一坐下就会睡着”!1976年,弥留之际的他从昏迷中醒来,便对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在这里干什么呢?快去照顾其他同志要紧,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们。他投身革命的大半个世纪里,倾心血于人民,尽赤胆于祖国,唯独没有自己。他真正地成为世人钦羡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曾经说过“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所以周总理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中国新闻网
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上,胡锦涛指出,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实际上周总理的精神不止这些方面,然而就是这样六个方面就令我们赞叹不已,从这六个方面来看,恩来精神是囊括了中华美德的任何一个方面,他近乎完人。所以,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是共产党人理想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永恒的价值。本文也仅是微探其精神的主要方面,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值得我们一直探索和学习。
金冲及、《周恩来传》、1989年2月第一版、人民出版社、55页
程华、《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1992年3月第一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367页
程华、《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1992年3月第一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443页
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992年11月第一版、中央文献出版社、331页
周恩来、《反对官僚主义》、人民日报、1984年8月29日
程华、《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1992年3月第一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394页
程华、《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1992年3月第一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516页
中国新闻网、2008年3月25日
第五篇: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浅探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浅探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建立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相应的教学方法应体现这种理念。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人生培养和发展的关键期,是走向独立和成熟、生理和心理相对不稳定的活跃期,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兴趣意识。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以实现教学目的,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也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导致了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低下,使初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困境。因此,本文致力于探讨研究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认为教学仅仅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缺乏教学策略的运用。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对知识点的多次简单重复,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重复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一味的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毫无教学创新性可言。以致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无精打采、毫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没有深刻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改进。
2.语文教学的内容陈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高科技媒介对广大初中生具有不可小觑的吸引力,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对语文的学习也有了自己新的理解和需求。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与社会脱节严重,只是单纯地继承传统,教师的教学策略也依然是跟随着课本的知识简单地教授。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渴望与教师在教学中陈旧的课本内容与方法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不能深刻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产生崇洋媚外的倾向。
3.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当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仍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为主导,通过知识点的讲授、学生回答问题、布置和批改作业的方式进行传统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毫无主观能动性,无法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严重阻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了学习效率不高,以致于许多语文课堂中教师都在熬无用功,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能遏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措施探讨
1.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更新教学观念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的教学留出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教研工作要将教学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的重点,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在教学中反思,反复探讨最佳的教学目的、过程和方法,合理处理态度和情境等问题,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可以采取札记、行动研究、档案评价、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以充分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和教学的质量。教师的科研能力包括三个层次:①以基层教研小组为主的研究小组;②以骨干班级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③以学科中心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因此,教师要在每学年初选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并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适应学生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和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进行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由兴趣带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2.更新教学内容,重组任务教学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设计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科研团队应该积极到改革重点示范学习进行学习和考察,学习其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通过对新内容的讲授,能够激发学生什么样的兴趣和感悟。将教学内容上的丰富性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新课程理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过分强调输出的错误倾向,应当创设情境,循序渐进地规律培养语感,进而引出语文教学内容。语言学习是一个“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只有保证学生足够量的语言输入,输入大于输出,才能够高质量地输出语言。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型教学尝试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实践需要出发,兼收并蓄,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
3.运用不拘一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规矩并不是指僵化的教学模式,而是要顺应客观的心理发展和教学规律。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大胆创新,充分增添趣味性,合理组合多种教学策略。例如合作式教学,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目标。其次,教师要充分开展探究式教学,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可充分思考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整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声情并茂、真实生动地感知课文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教学情境当中。另外,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在了解学情、吃透教材、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切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课件。
新课程理念要求建立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虽然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下,存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普及,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之处,不断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愿望,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