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
学习习惯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此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景、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等。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蒲公英的材料、挂图或照片,准备课上交流,上课是学生兴趣盎然,很快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了检查:“课文写了哪两件事?”一是哥俩在草地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变色及其变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我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要求体现兄弟二人的心里、神态,设计相关的动作并加进相关的对话,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然后让学生再回到文本仔细阅读,学生学文的兴趣是空前的,效果是极佳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直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个体的生活经验,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从学生喜欢的人、事、物、入手,随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特别是中学生有效注意力只有20分钟左右,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观性。一是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在中学阶段,要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如果教师干巴巴地一味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原因有二:一是教材距现实太久远,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们在讲读本课之前,可学生从报纸杂志上搜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交流、利用这些材料,在加上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方法的有效应用,课就会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些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调动多种感官,手脑并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大量阅读打下基础。
三、要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和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 2 节,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清楚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的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慎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游园不值》一诗是,学生提出了“课文为什么用抠而不用敲呢”、“既然已经扣门,为什么久不开呢?”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进取精神,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究。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合作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前些日子,北京特级教师杨丽娜老师在讲学时,讲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一位教师在 3 讲完了《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生立刻举起手,大声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你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这位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个案例说明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就会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总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第二篇:初中语文_自主学习习惯培养_初探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初探
肖代荣
“习惯”,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解释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做法或社会风尚”。[俄]乌申斯基认为,“经常把人所获得的经得住他以前所经不住的某些感觉或一系列感觉的能力叫做习惯„„日常口语中,还把由于经练习而强化的某种能力叫做习惯”。可见,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和能力的总称。它具有选择性(个性),反复性和持久性,有时还带有强制性。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东西方学者对此已有不少论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西方学者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在内在动机的自我激励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对学习结果能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的学习过程。那么,自主学习习惯就应是在一定兴趣爱好或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自动或被动养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不容易改变的自我监控、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它包括求知意识(兴趣),学习目的(目标),利用和创造条件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习方法)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为。
柏拉图说:“一个自由人是不应该被迫地进行任何学习的„„,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然而,以往的教学模式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学习大多是在社会、学校、家长的压力下进行的,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人并不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进步对知识的更高要求,家长成龙成凤的期望,学校升学的压力等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近利”而教,学生为“近利”而学,教学活动几乎演变为把学生当作“容器”,教师只是把书本知识直接灌进去的简单的手工劳作,这不仅与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背道而驰,更主要的是忽略了教育主体——学生的感受,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甚至于遏制学生创新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的树立和发展。
17岁就登上全国教育学术研讨会讲坛的王小平说:“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习惯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机体越年轻,习惯就越能扎下根来”(乌申斯基)。初中生大多在12—16岁之间,正处于机体和思维都非常活跃的阶段,且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一定的理解能力,个性逐渐养成,因而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的时期。
在“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激活主体意识,开发自主潜能——激活内驱力
其实,主体意识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教师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或者说是教师的方法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是培养,而是释放和开发。
1、充分发掘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好学的基础,是学生积极
地、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语文源自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其本身就不乏乐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充分发掘语文文本的素材,使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形体语言),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幽默生动的谈吐也将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好的文章也不是白璧无瑕,处处经典,老师的理解也并非完全正确,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才是一种理智的学习行为。“学者须要会疑”。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一些极其简单的或是极古怪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会有动力,有问题才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创造力。
二、课堂教学自主参与、合作探讨——学会自主学习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杜威)。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仅仅是一个个的事例,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运用,而不只是简单的掌握文本信息,因而我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一是强调工具书的运用,让学生运用字典、词典、成语词典自主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二是强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强调合作,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
为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让学生在教学条件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三步走:课前勤,课中“懒”,课后细。
课前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不仅如此,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备他们可能就某个点而生出的某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课中“懒”,实则是“活”。改变已往那种老师包办代替或设“陷阱”似的问答式教学模式,尽量“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学莫贵于自得,非在外也”。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就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表扬与适当的引导。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一环。课后细,即总结细,反思细。仔细分析过程的利弊,详细总结学生的得失,找出亮点,以指导下一次的教学;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作适当的补救。此环节既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艺术,增进教学修为,更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除教材中的讲读课文主要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外,其它文章大多由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只充当一个合作伙伴的角色。
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为避免“学生说说笑笑,课堂热热闹闹,要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则茫茫然,语文课变得玄虚起来”的现象,我事先在学生中组织了两个备课小组,不给任何资料,完全由学生去理解;为把握课堂真实情况,确保课堂纪律,还安排了4个学生进行记录(其中包括两个好动的学生)。从同学的记录、课后作文、学生“老师”的反映以及学习心得交流课(检查学习情况、补充相关知识)的情况来看,这一堂课非常成功,学生们不仅自主解决了字词,正确理解了课文的主题(做人不能虚伪,要诚实),了解了安徒生的一生,而且对课文进行了延伸,由文本走入了现实,就“骗子为何能行骗成功”,“皇帝为什么要穿‘衣服’游行”,“当时你若在场,你会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讲了历史上的一些以假为真的故事。他们自主设计和回答的某些问题虽然显
得有些幼稚甚至不得要领,但事前担心的纪律问题并没出现,几个表现较差的同学在那堂课上异常积极。一位语文基础不是很好、平时寡言少语,课堂上极少主动发言的男生,在课后写的作文《生动的一节课》中这样写道:“这是我学习生涯中由同学来当老师,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们来回答的第一节课。我觉得我又找到了人生中的一个起点,我将会从这个新的起点开始继续努力。我会永远记住这一课,永远,永远„„”。这种学习形式少了些机械的问答,没有了老师的思维的束缚,多了些自由的空气、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讨中不断完善认识,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拓展学习空间,开阔视野——强化学习习惯
语文课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习和运用母语表情达意,读、写、听、说、思是语文学习的五种基本形式,学习过程中仅仅深挖教材是显然不够的,必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面向广阔的语文世界去获取知识,开拓发展的空间。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猎取知识的途径,又有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
为开阔视野,本年中我指导学生完成了两个主要工作:一是组建了一个班级图书室。学校阅览室藏书极其有限,在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室阅读的同时,动员同学每人借出一本书组成了班级图书室,利用中午和下午供学生阅读,并要求作好读书笔记或摘录,这一作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同学关系更加融洽,学习风气逐渐浓厚。
二是阅读名著。基于学生的经济情况,我把同学们分为四个组,每一组购一套名著,四个大组交换阅读,要求每月读完一本,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阅读名著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广泛涉猎,受到文学名著的熏陶,并不要求完全理解和准确掌握,只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即可。每月一次的读后感交流,都能发现学生新的认识和变化,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表扬,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训练了写作能力,而且还矫正了部分学习较差的同学的行为习惯,激活了思维。
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实际上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外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但内因人仍起主要作用。因而在课外阅读的训练过程中,除老师反复强调阅读目的,进行强制性的要求外,如每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或摘录,每月进行一次读后感交流,家长监督检查等,还特别注意抓住时机,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加以表扬和鼓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进而养成一种自觉的阅读习惯。经过一年课外阅读的强化训练,不少学生已开始不再满足于老师的要求,他们自己去购买了《论语》、《唐诗三百首》以及一些外国名著进行阅读,并时不时的向老师请教。阅读和交流课外读物已成了不少学生的一大兴趣和爱好。
四、创造成功机会,激励学习信心——内化学习习惯
有人说,语文学习成功的机会很少,其实不然。学习语文的成功,不仅仅在答对几道题,写好几篇作文,这只是技能上的成功,除此之外,还有情感的体验。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会有各种表现,大红的“√”无疑是成功的体现,而老师适时的充满赞赏的目光、动作、语言也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喜悦。学习语文最大的成功在语言的激励,内心真切的感受。因而语文老师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以分数或等级来评定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评价,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点滴的闪光之处加以表扬和鼓励。“表扬和赞美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适时、适度的一句话,往往会产生无穷的力量,让学生信心倍增,进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把学习内化为在自我意识激励和监控下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持久而不易改变的自觉行为。自主学习习惯的内化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必不可少。这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
“人越是年青,习惯也就越能很快地扎下根来,但它也能很快地被清除;而习惯本身越长久,要根除它们也就越困难”(乌申斯基)。随着学生知识、年龄的增长,好习惯会逐渐养成,这无疑会给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还须进一步创造条件,抓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家庭等等教育资源,以期达到“不教”的境界,真正授学生以擅捕之“渔”,而非仅仅是可供食用之“鱼”。
参考文献:
1.[俄]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
2.王小平《本领恐慌》,海南出版社,2000,12
3.钟启泉 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4.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补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5
第三篇: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初探
“习惯”,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解释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做法或社会风尚”。[俄]乌申斯基认为,“经常把人所获得的经得住他以前所经不住的某些感觉或一系列感觉的能力叫做习惯„„日常口语中,还把由于经练习而强化的某种能力叫做习惯”。可见,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和能力的总称。它具有选择性(个性),反复性和持久性,有时还带有强制性。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东西方学者对此已有不少论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西方学者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在内在动机的自我激励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对学习结果能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的学习过程。
那么,自主学习习惯就应是在一定兴趣爱好或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自动或被动养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不容易改变的自我监控、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它包括求知意识(兴趣),学习目的(目标),利用和创造条件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习方法)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为。
柏拉图说:“一个自由人是不应该被迫地进行任何学习的„„,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然而,以往的教学模式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学习大多是在社会、学校、家长的压力下进行的,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人并不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进步对知识的更高要求,家长成龙成凤的期望,学校升学的压力等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近利”而教,学生为“近利”而学,教学活动几乎演变为把学生当作“容器”,教师只是把书本知识直接灌进去的简单的手工劳作,这不仅与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背道而驰,更主要的是忽略了教育主体——学生的感受,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甚至于遏制学生创新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的树立和发展。
17岁就登上全国教育学术研讨会讲坛的王小平说:“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习惯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机体越年轻,习惯就越能扎下根来”(乌申斯基)。初中生大多在12—16岁之间,正处于机体和思维都非常活跃的阶段,且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一定的理解能力,个性逐渐养成,因而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的时期。
在“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激活主体意识,开发自主潜能——激活内驱力
其实,主体意识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教师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或者说是教师的方法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是培养,而是释放和开发。
1、充分发掘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好学的基础,是学生积极 1
地、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语文源自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其本身就不乏乐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充分发掘语文文本的素材,使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形体语言),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幽默生动的谈吐也将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好的文章也不是白璧无瑕,处处经典,老师的理解也并非完全正确,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才是一种理智的学习行为。“学者须要会疑”。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一些极其简单的或是极古怪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会有动力,有问题才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创造力。
二、课堂教学自主参与、合作探讨——学会自主学习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杜威)。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仅仅是一个个的事例,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运用,而不只是简单的掌握文本信息,因而我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一是强调工具书的运用,让学生运用字典、词典、成语词典自主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二是强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强调合作,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
为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让学生在教学条件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三步走:课前勤,课中“懒”,课后细。
课前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不仅如此,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备他们可能就某个点而生出的某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课中“懒”,实则是“活”。改变已往那种老师包办代替或设“陷阱”似的问答式教学模式,尽量“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学莫贵于自得,非在外也”。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就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表扬与适当的引导。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一环。课后细,即总结细,反思细。仔细分析过程的利弊,详细总结学生的得失,找出亮点,以指导下一次的教学;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作适当的补救。此环节既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艺术,增进教学修为,更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除教材中的讲读课文主要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外,其它文章大多由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只充当一个合作伙伴的角色。
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为避免“学生说说笑笑,课堂热热闹闹,要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则茫茫然,语文课变得玄虚起来”的现象,我事先在学生中组织了两个备课小组,不给任何资料,完全由学生去理解;为把握课堂真实情况,确保课堂纪律,还安排了4个学生进行记录(其中包括两个好动的学生)。从同学的记录、课后作文、学生“老师”的反映以及学习心得交流课(检查学习情况、补充相关知识)的情况来看,这一堂课非常成功,学生们不仅自主解决了字词,正确理解了课文的主题(做人不能虚伪,要诚实),了解了安徒生的一生,而且对课文进行了延伸,由文本走入了现实,就“骗子为何能行骗成功”,“皇帝为什么要穿‘衣服’游行”,“当时你若在场,你会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讲了历史上的一些以假为真的故事。他们自主设计和回答的某些问题虽然显得有些幼稚甚至
不得要领,但事前担心的纪律问题并没出现,几个表现较差的同学在那堂课上异常积极。一位语文基础不是很好、平时寡言少语,课堂上极少主动发言的男生,在课后写的作文《生动的一节课》中这样写道:“这是我学习生涯中由同学来当老师,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们来回答的第一节课。我觉得我又找到了人生中的一个起点,我将会从这个新的起点开始继续努力。我会永远记住这一课,永远,永远„„”。这种学习形式少了些机械的问答,没有了老师的思维的束缚,多了些自由的空气、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讨中不断完善认识,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拓展学习空间,开阔视野——强化学习习惯
语文课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习和运用母语表情达意,读、写、听、说、思是语文学习的五种基本形式,学习过程中仅仅深挖教材是显然不够的,必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面向广阔的语文世界去获取知识,开拓发展的空间。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猎取知识的途径,又有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
为开阔视野,本年中我指导学生完成了两个主要工作:一是组建了一个班级图书室。学校阅览室藏书极其有限,在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室阅读的同时,动员同学每人借出一本书组成了班级图书室,利用中午和下午供学生阅读,并要求作好读书笔记或摘录,这一作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同学关系更加融洽,学习风气逐渐浓厚。
二是阅读名著。基于学生的经济情况,我把同学们分为四个组,每一组购一套名著,四个大组交换阅读,要求每月读完一本,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阅读名著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广泛涉猎,受到文学名著的熏陶,并不要求完全理解和准确掌握,只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即可。每月一次的读后感交流,都能发现学生新的认识和变化,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表扬,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训练了写作能力,而且还矫正了部分学习较差的同学的行为习惯,激活了思维。
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实际上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外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但内因人仍起主要作用。因而在课外阅读的训练过程中,除老师反复强调阅读目的,进行强制性的要求外,如每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或摘录,每月进行一次读后感交流,家长监督检查等,还特别注意抓住时机,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加以表扬和鼓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进而养成一种自觉的阅读习惯。经过一年课外阅读的强化训练,不少学生已开始不再满足于老师的要求,他们自己去购买了《论语》、《唐诗三百首》以及一些外国名著进行阅读,并时不时的向老师请教。阅读和交流课外读物已成了不少学生的一大兴趣和爱好。
第四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摘 要: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改变传统的不合适宜的学习方式,必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利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创造机会、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维持动机等方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主题要鲜明,目的要明确,时间限制要明确,合作形式要得当,评价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提出疑难问题或启动审美情感,激发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相关资料,深入学习,也可以激发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达到目的。总之,只有恰当的组合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情境互动关系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信息时代的学习型、创新型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知识更新更快、社会协作分工更细,这就要求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一些充满求知欲的、会自主学习的、充满合作精神的人。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势在必行。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该怎样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呢?我们批判了以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否定了满堂问的牵牛式教学,而对时下放任自由、满堂喝彩的放羊式教学也同样不满,那么该如何开展对话式的教学呢?对话教学要不要预设目标?预设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怎样在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课堂上如何开展师生教学对话?下面我根据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和目前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何谓“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是这样下定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主体教学思想,它要求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学过程强调人格平等与尊重学生个性,不以学习的知识或物质结果为功能评价,而以过程、情感、能力为终极。基于以上理论,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迫切弄清未知事物的心理,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心态,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学习的“自我需要”。记得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学生初步学习课
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的插图,那位光着身子的人就是皇帝。皇帝为何光着身子?因为他很穷买不起衣服,还是他正在进行泳装表演呢?”刚说完,同学们就哄堂大笑。很多同学举手回答问题,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且理解得相当准确。创设这个问题,虽简单,却犹如一粒“开心糖”,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2. 利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创造机会
“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活动,是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去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极好地创造自主学习的动机。在上朱自清的《春》第二课时,可采用由教师引导、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可以这样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朱子清的《春》是一首抒情诗,一副风景图,一曲春的赞歌。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盼春,第二部分是绘春,第三部分是颂春。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10分钟后,一部分同学已经把自己的汇报材料整理完毕,开始汇报。有五个同学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适当补充、小结或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汇报自己学习结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从而在良好的师生互动活动中不断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维持动机
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中学语文文章体裁较多,可以因文设计教法。①内容浅近、故事性强的可以采用表演式。如《皇帝的新装》、《寓言四则》等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来体现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②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如《向沙漠进军》、《看云识天气》等,则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补充,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③想像力极为丰富的文章,如《郭沫若诗两首》等,教师可提出一些能够唤起学生丰富想像力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比如用自己的话描述《郭沫若诗两首》里的想像世界等。
二、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语文合作学习是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语文合作学习是一种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合作学习应有节制,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合作的形式应多样化、合理化。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 主题要鲜明,目的要明确
主题鲜明,目的明确,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期望自己的伙伴努力,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小组成员之间会保持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从而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共同完成任务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 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选择一些具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确每次合作的时间限制,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某些与话题无关的无休止的争吵。如《敬业与乐
业》一文中的句子“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会,也就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适当介入,并明确给出的时限。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本组的学习活动。
3. 合作的形式要得当
要根据语文学科具体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甚至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及个人的性格、脾气等的差异来决定合作的形式,可由两个人组成小组,也可由四个人组成,或将一个班级分成较大的几个小组。如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背诵,最好的合作形式就是俩俩成组(即同桌成组),可相互检查,相互督促,共同完成;对于具有辩论性质的话题,可由四个人或更多的一些人组成一组,这样有利于问题的思考,有利于交流、表达并最终解决问题。
4. 适当评价
合作学习一般不需要正规的测评,但适时适当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同学间的合作效率。可采用表扬法、分组记忆法、最佳成员评比等等。这样,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感受精彩
探究性学习应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社会和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形式上是探索、研究,实质上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发现和解决未发现和未解决的问题,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1. 提出疑难问题或启动审美情感,激发兴趣
在教授科学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如《看云识天气》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同学们,文章的内容你们都弄懂了吗?文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把老师弄糊涂了。人多力量大,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问题一出,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连老师都搞不清,真有意思!这样,学生会更进一步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阅读。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启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里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精彩语句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相关资料,深入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思考研究、查阅资料,进而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当发现通过学生思考还难以解决问题时,就要引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思考研究,进而最终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专题 鸟》一文时,可据此给学生提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鸟类的名称,并试着让学生介绍它们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等;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解决,可引导他们找相关资料进行课外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
3. 激发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达到目的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激活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积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如给《寓言四则》中的《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想像力也会得到极大激发。可以说,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其实,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这三种学习方式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例如,探究学习既可能是自主的,也可能是他主的。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自主的探究学习是很少的,所以这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同时,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应是有创新,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接受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也许在课文中有许多陈述性、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恰当组合,至于如何组合,则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重要文献:
李秋菊/关文信/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张晓梅/张英宏/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开发区三小 张玉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当然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小学生拥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但能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却不尽如人意。学校推行了“三环五步”的生本课堂,本学期我正式成为课改年级的一员,深度参与了课改,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自从参与学校三环五步生本课堂的改革和推进以后,我发现要想大力推进生本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重中之重。学生只有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找到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够带着自主学习的收获和疑问走进课堂,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否则只能沦为课堂的旁观者,学生才是生本课堂的灵魂。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学习效果差,效率低。2.自主学习的习惯差,方式方法不对。
3.下发导学案后不重视预习,应付了事,导致课堂合作交流环节低效耗时,影响课堂进度。
4.小组自主学习环节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时组长或个别同学一言堂,参与度不高。
如何改进这种现状呢?在我迷茫的时候,学校提出了围绕生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活动,我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指导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作为我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努力之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大有改善,相当多的同学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一、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下发问卷调查表,每组五份,随机抽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自主学习情况独立完成,要求实事求是,如果有不清楚的题目老师指导。本次调查,使我充分了解和把握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现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到目前为止,我实施《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方法的研究》这个课题研究还是可行的下一阶段,应重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方法上找办法,下功夫,以便最终确保课题目标顺利达成。
二、召开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其实每一个学生心里都有一个“自己就是最优生”的梦想,只不过他们有的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潜能,为此,我召开了以“自主学习”为主题的班会。在这节班会课上,我以《学弈》的小故事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然后又对学生进行了指导。通过这节班会课,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不足:有许多学生自己的学习效果不好,但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原因,本次班会课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次主题班会的召开之后,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效果也好了很多。
三、加强过程管理,注重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愿望,我趁热打铁,马上带领学生开始了实践。三环五步课堂教学的“重要武器”就是导学案,所以我从导学案的预习开始抓起,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他们更加投入、认真地进行预习,如果下发了导学案,我就不再布置其他作业。监督和检查是重要的一步,我利用家长会充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另外,在初始阶段,每天早上我都亲自检查预习情况,并且给他们的预习情况打上等级,如果得到了“A”,就可以为自己的小组加上3分;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中组长、小对子的监督作用,对课前自主学习效果较差的同学给予帮助,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交流和汇报展示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同学都会受到表扬奖励,不仅能为自己的小组加分,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励志币。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同学,除了小组监督帮助之外,我还常常有针对性地召开小范围的家长会,使他们的家长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及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就这样,老师、家长、小组长、小对子多管齐下,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班级内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学生的主动性越来越强。
四、邀请家长进课堂,现身说法
其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大多数时候是在家里完成的,我们老师无法监控,那么家长的作用就至关重要。我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长沟通,是家长们认清现在的教育形势,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老一套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学生,那种把孩子往学校一扔就万事大吉的做法已经过时,只有孩子有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家长的观念得到转变,就能对孩子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在此基础上,我在本学期开展了“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自主学习习惯和方法都比较好的同学的家长进课堂,对同学们进行相关的介绍,树立起榜样的力量。至课题结题为止,这个活动进行了两次,分别邀请到了胡钰杰和郑钧的家长。
这两次活动,因为邀请到了班里同学的家长而使学生倍感兴奋,都听得非常认真,从学生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们的感受非常深刻。通过家长的介绍,学生们也更多地了解了胡钰杰、郑钧,了解了他们在家里的学习情况,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能激励学生不断的改进自己。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效果非常显著。
五、召开“学生自主学习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已经显著提高,不少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方法,于是,我又趁热打铁,召开了以“学生自主学习经验交流”为主题的班会。首先我对学习习惯良好,成绩突出的同学进行了表扬。接着,由班级中的优秀学生郑钧、刘妍、石家胜、李鹏、胡钰杰五位同学分别介绍了他们在预习、听课、作业、课外阅读、勤思多问及复习等各方面学习的经验。五位学生在介绍他们学习方法的切身体会与经验的同时,还介绍了考试的技巧,使大家对学习了解更深入,对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视了。“交流互动”这个环节吸引了全班学生的参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又有很多同学献言献策,气氛十分热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力量更大。今天的自主学习经验交流会开得很成功,发言的五位同学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把各自独特的方法都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有预习的方法,阅读理解的方法,课后复习的方法,他们介绍得有条有理,可操作性很强,对同学们有很大的启发。每一个同学都听得特别认真,会后同学们还写了感受,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收获不小,甚至是发言的同学也从别人身上收到了启发。
六、利用公开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说实话,我们五年级乃至全校,五年级四班同学的优秀是大家公认的。我们班作为他们班的邻居,整天看到他们班的同学去上公开课,心里那是一个羡慕嫉妒恨。我利用了学生的这种心理,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地激励学生,甚至把他们班的小组长邀请到我们班里一起上课,大家在课堂上较量,激发了学生的斗志,激起了他们的表现欲。我还利用自己的青蓝工程示范课、刘校长在我们班讲公开课、陈希香老师在我们班讲课比赛来鼓励学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鼓足勇气,树立起信心。特别是市教科研中心的陈中杰主任到我校来指导生本课堂时,我带领我们班的同学在四楼上了一节研讨课,他们得到了原来的语文老师孙波老师的赞赏,更是使他们信心满满,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从课堂中我发现了学生的无穷潜力,从刚开始的上课没人说话到现在的争先恐后,这都是课前充分自主学习的功劳。这些公开课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而这快乐,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这就是最大的动力。
七、评选“自主学习先进个人”
课题研究实施了近一个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及效果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班内涌现出了一大批积极主动的同学。为了表彰优秀同学,也为了激励每一个同学继续努力,我在班级里开展了评选“自主学习先进个人”的活动。先由小组推荐,每组两名,推出16名候选人,再在全班通过,通过投票表决,最后选出了自主学习先进个人11名。
这次评选活动是对上这一个学期实施课题研究实验以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在活动评选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能积极踊跃的参加,推出自己心目中的人选,做到了实事求是,在全班评选这一环节中,大家公平公正,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导致火箭组的两名候选人全部落选。这次活动必将激发学生在今后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使自主学习的效果更佳。
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培养和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班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当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同学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课下自主学习应付了事;部分家长的意识还没有得到转变,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管不问,不能积极地支持孩子,不能与老师在管理孩子自主学习上保持一致;部分同学的学习方法还有欠缺;有些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还不能全员参与,个别同学仍然因为自主学习不够不能积极参与„„
问题虽然存在,但是问题是我进一步努力的动力,也许在前进的过程中还会碰到新的问题,我的努力目标就是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我想,不论教育如何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都是永远不变的主题,我将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