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外语教学与语言实验室的发展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1:1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外语教学与语言实验室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外语教学与语言实验室的发展》。

第一篇:现代外语教学与语言实验室的发展

“全身反应教学法”教学探微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正确定位 “学生”、“教材”和 “课堂”,由教学实践得出运用 “全身反应教学法”的若干体会,反思 “全身反应教学法”特点、步骤和教学心得,从而探讨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全身反应教学法” 认识 实践 反思

古人云:“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推而及至教学即教师应该致力于激发、培养、维持学生的情趣,只有这样才能教给方法,使之能学,传输动力,使之愿学,培养能力,使之善学。小学英语教学应激情、导趣,把传授知识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从而让英语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我尝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全身反应教学法,中寓教于趣。

一、我的认识

”全身反应教学法“是美国加州的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是一种通过语言与行动的协调来教授语言的方法。”全身反应教学法“强调理解先于开口,学习应该从多听有意义的言语开始,并允许以非语言形式回应,最后才要求用语言表达。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7-12岁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短时记忆好,学习以直接兴趣为主,善于模仿,心理障碍小,接受能力强,愿意在任何场合使用已知的英语。我认真了解《新标准英语》的编写思路,明确了”先输入,后输出“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前期,不学习任何语法或音标,而是以隐性的方式将语法融于相关语境的语言活动之中。其中,以听的方式给儿童逐渐增加”输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遵循先有一定量的输入才可输出的规律,而且在儿童初学英语的第一步体现”以言行事“的理念。

二、我的实践

(1)亲其师,继而信其道

笔者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全身反应法“进行师生互动,有效缩短了心理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降低了学习难度。如学”are very good friends.“时,我先在教室里随意走动,向个别学生打招呼。当我微笑着注视着某个学生说:”Hello!How are you?“,该生立刻向我致意:”Hi,Miss Wang.I’m fine.“于是我自然地俯下身子,去抱这个小朋友,有意渗透”We are very good friends.“我又来到学生中间,伸出双臂,亲切地说:”We are very good friends.“很多学生也做着同样的动作跟着说。学生借助这个动作了解了该句的意义,并初步感知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该句。我还把这个拥抱的动作延用到同桌间等,而且扩大了师生、生 生之间的交流范围。又如学window/door/table/chair”时,我自编绕口令,以TPR的形式发指令,让学生与我一起做。我走到窗前,一边开窗,一边说:“Open thewindow.”接着,当我说:“Open the window.”时,不少学生立刻领悟了句意,跃跃欲试地做出擦窗的动作。我以同样的方式发指令“Close the door/Clean the table./Sit on the chair”,引导学生“关门/擦桌子/坐凳子”。我和学生们干得不亦乐乎。(2)调动感官,多“官”齐下

英语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各种策略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双更加实际的眼睛,一对接受能力更强的耳朵,一条更加灵活的舌头,一颗更加专注的心和一个反应更加灵敏的头脑”(王虹,2003引自Oxford 1990)。笔者采取全身反应法,就是利用了学生的无意记忆和形象记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保持浓厚的学门兴趣。如学numbers,我带领学生采用若干TPR万式,包括举起相应的数字卡片;快速地以正确的手势表示;或把手指放在身后猜;或在手指上画笑脸,然后伸出几张笑脸。学人体部位时,我开展同桌听口令触摸的游戏,“make face„”唱韵句或读绕口令时,我通常都会带领学生运动起来,唤醒学生的多种感官。正如美国的艾帕尔•柏拉别思曾指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十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当然,教师应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样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口到、手到、耳到、心到,全面调动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3)潜移默化,学以致用

我们教师往往会惊叹“无心插柳”,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也常收获着不经意的惊喜。我在教各种车时,同样加上了典型的动作,如bike(双腿蹬),taxi(挥舞一只手“打的 ”),bus(旋转方向盘),motorbike(用力踩油门)等。我还告诉学生在英美国家孩子都很独立,他们会在假期独自旅游,往往会在路边右手握紧拳头,大拇指朝下的动作,司机就会停下车来让他搭“顺风车”。有一天,下雨了,校门口停着各种车,我无意中听见学生们念念有词,仔细一听,原来是他们在互相介绍代步工具,一个蹬腿说:“我坐上爸爸的bike回家”;一个挥手 “打的”,大声说: “Taxi!Taxi!”;另一个踩油门说: “Motorbike,motorbike,faraway”还有个学生做了右手握紧拳头,大拇指朝下的动作,想坐同学家长的顺风车。家长也看得忍俊不禁。

(4)感同身受,换位思考

我会组织学生当小老师,分工合作。如教

“cows/Pigs/arms/motorbikes”时,我让每组讨论一个单词,然后每组派一个学生上台教这个单词。结果,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竟串成了四句押韵的儿歌:“Cows,cows,eat grass•奶牛奶牛吃青草(双手放在头上扮牛犄角);Pigs,pigs,go to sleep小猪小猪睡懒觉(双手合拢做睡觉状);Farm,farm,plant rice,农场农场种水稻(农民锄地抡锄头);Motorbike,motorbike,drive fast摩托车摩托车,飞快跑(踩油门)”同时,我在备课时,也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降低难度,增加乐趣。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赋予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我的反思

(1)我们应该明确“全身反应教学法”是本着听力先行的原则,教师先说指令,把每个指令重复几遍,让学生有机会锻炼听力。等学生听熟了,再请学生复述。复述没有困难了,再要求学生开口表达。要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别,有的学生听一遍就能跟上;有的需要观摩久一点、复述许多遍以后,才能脱口而出。因此,设计全身反应教学法,顺序安排应大致如下: 教师说出指令并做示范动作,学生边听边观察。

教师说出指令并做示范动作,然后请学生跟着做。

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请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

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要求学生复述指令,完成动作。请一位学生说出指令,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执行指令。

(2)“全身反应教学法”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际体验中学习英语。故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用英语交流,不在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一个无须害怕挫败的环境中学习。“全身反应教学法”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习得英语。

(3)运用反应法时,教师起着十分积极和直接的作用。Asher(197:43)指出,“教师是舞台剧的导演,而学生是演员。”教师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Asher又强调,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最佳接触语言的机会。教师通过自身丰富的肢体语言,使语言声音和意义相接,从而增加学生记忆,它是视觉、听觉和感观的三者统一。上课时,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若教师笑容满面,说话抑扬顿挫,并辅之以相应的肢体语言,那么学生会觉得听教师上课很轻松,舒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被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也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反应法被称作是“让语言动起来”的教学法,“在情感方面吸引了许多学生,课堂气氛热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尝试他们的技能。在教学初期,反应法教学侧重于听力,可让学生在不感到焦虑的情景中学习新语言。让学生对所理解的语言进行表演,可验证其理解了新语言。”反应法作为众多教学法中的一种,应配合其他有效的教学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任何一种创新,假如使用太久,就会影响其使用效果。不管这种创新是多么激动人心和多么具有创造性,人们总会感到厌倦„„重要的是不断地轮换组织不同的活动,以达到使用某种创新之物的平衡”。现代外语教学与语言实验室的发展 语言实验室的名称

一、语言实验室的名称的由来

语言实验室(LanguageLaboratory)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本世纪20年代,为美国夏威夷州立大学沃尔兹(RalphH.Waltz)首先提出。当时的语言实验室是指利用声音频谱分析仪、示波器等实验仪器,对语言进行分析和实验的场所。主要用于对语音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故称之为语言实验室。今天我们所说的语言实验室,则不再是用来分析、实验语言现象的场所,而是用现代教学媒体装备起来,进行语言教学和语言训练的现代化教室,主要用于外语教学。可见,沃尔兹当年的语言实验室与我们今天的语言实验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事物。但是,虽然含义不同,而语言实验室这-名称却一直沿用了下来,成为国际通用的专门术语。

二、几种不同语言实验室的名称 半个多世纪来,语言实验室一直作为国际通用名称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专门术语,广泛使用,但同时也可见到一些别的名称,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流传。例如,在西方就有将语言实验室称之为”学习实验室“(LearningLaboratory),”教学实验室“(TeachingLaboratory),”语言室“(LanguageStudio)的;在独联体各国,虽然也采用”语言实验室“这一名称,而更多使用的则是”林格风室“;在我国,除”语言实验室“外,还有使用”语言室“、”语音室“,”电化教室“等不同名称。这是因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语言实验室,强调其不同的侧面,而给以了不同的称谓。当人们从教学设施的角度出发,看到的语言实验室是一个用现代教学媒体装备起来的现代化教室时,就将其称之为”电化教室“;当人们从教学功能出发,强调语言实验室主要用于外语教学这一特点时,则将其称之为”语言实验室“;而为了突出语言实验室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进行有声语言训练时,又将其称为”语音室“。以上各种各样的名称,虽然在不同范围内为人们采纳使用,但它毕竟是不规范的,真正具有国际通用性的正式名称,仍然?”语言实验室“。但是,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语言实验室也从外语教学的需求和功能发展成为今天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数字化网络语言实验室。

三、语言实验室与语言学习系统 如上所述,从教学设施的角度看,语言实验室是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设备)装备起来的现代化教室。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是构成语言实验室的两个不同的部分,设备和语言实验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人们为了方便,一直习惯把装备语言实验室的这些设备,一概称之为”语言实验室“。国内许多生产这种设备的厂家都把自己的产品叫做语言实验室,如AA型语言实验室、AAC型语言实验室等等,这显然是不准确的。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将语言实验室设备定名为”语言学习系统“如AA型语言学习系统,AAC型语言学习系统,AV型语言学习系统。”语言学习系统“成为规范的专门术语。直到2003年,全国教育技术协会发布了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技术标准,”语言学习系统“又称之为数字语言实验室。与过去的”语言实验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谈论教学设备时,我们说:”XX厂家最近推出了一套新型的语言学习系统“或”XX型号的语言实验室的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而当谈及教学时,我们说:”语言实验室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或”语言实验室教学有着自己的理论依据、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言实验室教学的发展

一、语言实验室教学的发展 早在50年代,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就已有利用唱片、录音和无线电广播进行辅助外语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59年,北京电教馆购置6台进口开盘录音机和300盘录音带,组织外语教学专家为中学录制了英语教学录音46课时,俄语教学录音67课时,受到中学教师的欢迎。但建立语言实验室,开展语言实验室教学,则到7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开始,80年代迅速推广开来。

我国语言实验室教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70年代中期)

7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外语院校开始自制语言实验室教学的实验。1974年,广州外语学院仿造日本索尼公司LLG-2型语言实验室,用国产321型开盘录音机改装成学生座位用机,建立了第一套语言实验室进行外语教学,从而开始了我国中学语言实验室教学的先例。

当然,以上事例只是极少数学校开展语言实验室教学的一些尝试,加之自制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使用中常出故障,影响了教学效果。语言实验室作用的真正发挥,语言实验室教学的普遍推行,则是80年代的事。第二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7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了国际间科学、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交往,国外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不断传播进来,大量的现代化教育媒体也进入到我国教育的各个领域,在外语教育方面,语言实验室的引进占有突出的地位。

1974年,广州外语学院首先购进一套日本索尼公司LLG-2型语言实验室设备,随后,国内高校纷纷筹资购买进口设备。1978年,北京外语学院购买挪威天宝公司Tandberg500型语言实验室设备7套;1979年,上海外语学院购买索尼公司48座设备一套;1980年,河北师大购买索尼公司LLG-9型64座设备一套;1981年北京邮电大学购买索尼公司LL-11型48座设备一套……。到80年代初,形成了语言实验室设备购买高潮,在短短的二、四年内,外语院校和高校外语系普遍建起了语言实验室。如福建省各地区的师专,到1983年已全部配备了语言实验室;上海市在83和84两年内,为师范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共配备语言实验室设备25套;1981年,北京电教馆引进西德语言实验室设备一套,建立起北京普教系统第一座语言实验室。作为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语言实验室的推广应用,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它不仅提高了外语教学质量,而且促进了外语教学的发展,引起了外语课程设置的变革,出现了听音课、听说课、视听说课等一系列新的课程,新课程的开设对外语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第三阶段(80年代后期)

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新大纲总结了以往的教学经验,提出要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流利程度利听力水平。为了贯彻大纲的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每年举行大学英语的分级水平测试,其中听力部分占20分。各大院校纷纷增设语言实验室,这一时期高等学校语言实验室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发展。

由于对外语教学的重视,语言实验室教学在各类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在中小学也逐渐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语言实验室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重视。语言实验室教学能有效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成为外语教育界人士的共识,随之而来的是对语言实验室设备需求的迅速剧增。80年代初,国内一些教学设备生产厂家,看到了语言实验室设备市场这一巨大潜力,开始试制这种教学设备,生产厂商也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80年代后期的数十家。国产设备的进入市场,对发展我国语言实验室教学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国产设备价格大大低于外国同类产品,适合我国市场的购买力,因而销售量直线上升。语言实验室设备国产化,对开展语言实验室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语言实验室教学的推广,又进一步刺激了国产设备的生产,要求生产价格合理,性能稳定,适合我国外语教学实际的新产品。

国产语言实验室设备的研制开发和投放市场,语言实验室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研究的深化,是80年代我国语言实验室教学发展的两大特点,它为90年代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四阶段(90年代)

90年代是我国语言实验室教学迅速发展的10年。语言实验室成为学校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高校外语专业普遍开设了听音课、听说课、视听说课,有的还建立了听说课教研室。中小学语言实验室的发展也很快,1993年底的统计表明:上海市普教系统共有语言实验室860套,其中711所中学拥有461套,平均拥有量达0.65套。

10年来,我国语言实验室设备的生产,有了飞速的发展,生产厂家由80年代初的几家增加到近百家,一些厂家推出新型产品,其性能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了提高国产设备的质量,实现产品生产规范化,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语言学习系统国家标准》,使语言学习系统的生产有了一个统一的产品标准。近年来,国家又对近百家生产厂的产品进行检测,对其生产条件逐个进行考核、评价、鉴定,以便最后确定一批定点生产单位。以上措施无疑对我国语言学习系统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阶段(2000年以后)

2000年以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成果在语言实验室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数字语言实验室的功能较以往(模拟产品)又有了较大提高。语言实验室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学概念,作为一个具有与外部网络沟通的载体,其不仅作为外语学习的设备,更是一个传递、调用、交换信息,增强学习兴趣的一个知识学习的平台。由于语言实验室市场已经初具规模,给设备厂商带来了重大机会,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同时,正是由于它适应了外语教学乃至整体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政策也在推动这一市场的扩张;而数字语言实验室的出现,对实际教学单位的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教育用户的需求规模近年来也急剧扩大,预计未来三年我国语言实验室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从我国语言实验室的发展历程来看,设备从简单到复杂,质量从不稳定到高度稳定,功能由单一向多功能发展;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过渡;由教师为中心向教师、学生互动演进;应用范围由个别外语院校向多个外语教学应用;由高等教育向普通教育扩散;由一种教学辅助设备向必备设施转化;由个别院校的行为变为由国家推动,作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人才手段的兴国兴教的百年大计来倡导和推动。由此,语言实验室教学会步入国家政策推动、周边市场技术的导入、厂商加大力度投入开发、用户不断提高的需求逐步满足外语教学市场稳步做大的良性循环。

二、对语言实验室的科学评价

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研究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科学。长期以来,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外语教学专家们不断致力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以求找到一种理想的外语教学法,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熟练地掌握一门新的语言。近半个世纪以来,各种教学法流派如雨后春笋,相继破土而出。每种教法在它兴起时,毫无例外地都宣称自己是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法,是掌握外语最有效的途径。的确,每一种教学法流派的出现,都有它兴起的理由和赖以存在的长处,因此,它们也都或长或短有过一段自己的辉煌时期。但任何一种教法流派又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教育的、语言学的、心理学的……)的产物,就象它们具有自身的长处一样,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当某种教法所具有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成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的严重障碍时,另一种新的教法便乘机而起,宣称自己是最好的教学法,是能够克服旧法种种障碍?“灵丹妙药”,并在外语教学法的舞台上表演一番,甚至会名噪一时。但最后,同样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发展成为不可越逾的障碍,为另一种新教法所替代。翻译法,直接法、自觉对比法、听说法、视听法,自觉实践法、认识法、功能法……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人们终于意识到,世上根本不存在一种万能的、完美无缺的外语教学法,也不再相信会有包治外语教学百病的灵丹妙药。怎么办?外语教学法向何处去?在-部分语言研究者和外语教学专家之中,产生了思想上的混乱。为此里沃斯(Rivers)1972年曾以《我们何去何从?(Wheredowegofromhere?)》为题发表演讲;与此同时,一些语言学家则举起了“折衷主义”的旗帜,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布朗(Brown)说:“下一次革命的基础是谨慎的,明智的折衷主义。”;鲍尔斯顿(Paulston)在《英语教学法》一书中也宜称,“我们的教学法是折衷主义的。”所谓折衷,就是把不同流派的教法综合起来,如把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折衷起来称作“混合法”;对听说法和认知法采取折衷态度,并称之为“折衷法”。七十年代极为流行的MMC训练体系,就是一种具体化的折衷主义,它是将机械的(Mechanical)、有意义的(Meaningful),交际的(Communicative)三种练习综合成一个统一的训练体系,用来进行语言教学。折衷主义成了外语教学法研究的一股新潮流。

折衷法肯定了机械训练的必要,也就证明了以句型操练见长的语言实验室教学并非一无是处。此外,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视频设备的进入语言实验室,也为视听法、交际法的运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语言实验室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再一次得到外语教学法家们的认可。

另一方面,从教育技术学的观点看,语言实验室作为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也象黑板、粉笔一样,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其本身并不载有某种固有的信息,黑板可以用来写字,传递抽象信息,也可在上面画图,传授替代经验;同样,语言实验室可用来进行句型操练,也可用于模拟交际训练,既可为听说法效力,也可为功能法服务,它不是某一种教法?“专利”或附属品,而是现代外语教学的有力工具。

语言实验室发展高潮的60年代,也是视听教育、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大量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教育中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育规模,给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受到了教育界以及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欢迎。但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产生出的积极效果,也引起了人们对现代教育媒体作用的过高估计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只要有了先进的媒体,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比如有人就将语言实验室说成是解决外语教学种种弊端?“灵丹妙药”。甚至预言,语言实验室将不断创造出外语教学中的奇迹。然而,时间流逝,预言并未成为现实,语言实验室非但没有创造出奇迹,相反的是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冷落,跌进了70年代发展的低谷。大量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媒体不是万能的,任何一种教学媒体(包括最先进的电子媒体)所能发挥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它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但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此外,媒体的优势也是相对的,任何媒体都有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只看到一种媒体的优点而忽视其缺点,也不能在发现某一媒体有缺点时,就否认其优点的存在。而且,媒体作用的真正发挥是有条件的,它不仅取决于客观的物质条件,更有赖于我们对媒体特性的正确认识和科学运用。只有善于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发挥多媒体组合所产生的整体功能,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语言实验室的发展在经历了60年代的高潮和70年代的低潮之后,到80年代终于走上了健康道路,得到了人们的正确评价:语言实验室既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毫无实用价值的摆饰,它是现代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多年来语言实验室教学的发展,在教学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外语教育技术工作者和外语教师,以这支队伍为基础,去进一步开拓语言实验室教学的新领域。今后10年,在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支持下,我国语言实验室教学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外语教学模式方面,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高潮。而语言实验室教材建设、教法研究,教师及管理人员在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和提高,则是20年代语言实验室教学发展的重要课题;语言实验室设备也必将在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在设计功能和类型方面将会更具有中国特色。

语言实验室的实质与特点

一、语言实验室的实质

语言实验室的实质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首先,语言实验室是利用IT技术,控制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电视图像(VIDEO)进行人-机交互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进行语言教学的现代化实验室;同时,它也是一所进行外语教学实验的场所。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IT技术”是语言实验室的核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语言实验室内的各种机器是由多条控制线连结起来的一个整体,即由计算机、主控台、控制线路、学生机、耳机及其它设备所组成的一个系统--语言学习系统。

因此,对于语言实验室比较准确的解释应是;语言实验室是由现代教学媒体和各种控制线路组成的语言学习系统装备起来的用于语言教学的现代化实验室。对语言实验室实质的上述见解,并非是对这一名称的一种牵强附会的解释,而是基于语言实验室与多媒体教室在教学功能上的一系列重大区别:

1、语言实验室不同于多媒体教室,在这里主要不是教师讲授知识,而是学生动耳、动嘴、动眼、动手、动脑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大量时间用于学生的个别练习。因此,不能将多媒体教室里的讲课方式搬到语言实验室来。

2、语言实验室不同于普通教室,这里为因才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学原则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一大优势。因此,语言实验室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发挥这一优势,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实验,减少两极分化,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语言实验室学习中都有最大的收获和提高。

3、语言实验室中所装备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为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等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方便,特别是为综合运用各派外语教学法,博采众长的折衷法的实验准备了物质条件。

4、通过语言实验室教学实践。我们来总结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方法,探索快速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最后,需要指出,语言实验室教学是具有明显实验性质的教学活动。既然是实验,就既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语言实验室本身并不产生教学效果,更不会带来奇迹。语言实验室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对外语教学规律的认识和对语言实验室教学技术(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也取决于学生对语言实验室训练特点的了解和对语言实验室教学方式的认可,并积极予以配合。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总结、研究,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语言实验室教学的规律,就一定能取得语言实验室教学的成功

二、语言实验室的特点

既然语言实验室是用现代教学媒体装备起来的现代化实验室,它必然具有与多媒体教室不同的特点和教学功能。语言实验室中的各种媒体装置的确为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某些弊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

1、提供听力训练的有利条件

现代外语教学要求听、说、读、写、译能力的五会全面发展。听与说是五会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听又是说的基础。

语言学家通过对儿童学习本族语过程的观察证明,说与听的能力不是同时形成的。儿童总是先学会听,然后才学会说。现代心理语言学家指出:学会一种语言的前提是大量接触这种语言。首先,人们是通过大量地听有意思的话来接触语言。因为,只有多听,才能建立起正确的声音形象,才有进行模仿、学习的依据;只有多听,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并由此概括出语言运用的各种规则;只有多听,才能形成语感,建立起外语直接思维。苏联心理学家别里亚耶夫指出?“说”是外部言语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内部言语总是先于外部言语,而内部言语恰恰是与思维直接结合在一起的。为了发展内部言语,所需要的主要不是“说”而是“听”。他还指出,当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对于听说关系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当。主要的问题是教师急于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忽视了听力训练这个重要的一环,因而造成教学中的极大失误。

语言实验室在进行听力训练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学生在这里戴上耳机能听到清晰而又语音纯正的外语,即由操该种语言的本族人所录制的有声材料。其中许多是由播音员或演员录制的,其语言的标准,纯正是无容置疑的,也是许多本国外语教师无法相比的。而且地道的外语录音还具有权威性,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其次,录音材料可以提供具有口语特色的、真实的交际语言,而不是有声的书面语;再次,传统的课堂上,学生能听到的只是某一位教师的言语,即使教师的语音很标准,口语也很流利,或者是外籍教师授课,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班的学生只听这一位教师的讲课,那么还是解决不了学生真正掌握作为交际工具的外语问题。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班的学生对本班

教师所讲的外语能听懂,但听另一个教师的外语就感到费劲,至于听外国人的讲话就更困难了。原因就在于学生所接触的语音范围过窄,而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语音特点和语言习惯却又是各不相同的。要想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必须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听各种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和职业的人们的言语,扩大语言接触范围。这个任务当然不是

一、两名外语教师能够胜任的,只有通过录音教学才能完成。

特别是录音机具有能提供多次重复也不会走样的言语范例的这一特点,对于语音训练尤为重要。因为,任何细小的语音差别,都会造成学生的迷惑,而模糊不清的声音,则会影响正确语音形象的建立。一般说来,课堂上任何一个教师都很难做到多次重复一个音素,一个音节,而毫不走样;教师的情绪、健康,疲劳等因素则会影响讲话、示范发音的响度,使坐在离讲台远处的学生无法听到清晰的声音。使用录音机则能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病,学生戴上一付耳机,就能在任何位置上都听到同样清楚的声音,而且无论重复多少次,也不会有丝毫?“变形”。

2、提供大量模仿和实践语言的有利条件

模仿实践,是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外语教学中出现过的种种教法学派都提出过各自认为是最合理、最有效的教学原则。但是,当我们把各色各样的原则加以归纳后,就会发现,它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张学习语言要从模仿和实践人手,概括规则,不断实践,最后达到掌握一种语言的目的;另一类则认为学习语言应当从认识规则开始,然后进行模仿和实践,最后掌握这种语言。这两类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模式:

模仿(实践)→(概括)规则→最终掌握语言

(认识)规则→模仿(实践)→最终掌握语言

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模式中都包括了模仿(实践)这个极为重要的步骤。事实上,不论用什么方法学语言,都离不开“模仿”,区别只是“模仿”在整个学习程序中所处的阶段,所占的比重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而已。“听说法”强调学习语言耍通过模仿,要反复进行机械性的盘练;而“认知法”则主张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要学习规则。但“认知法”不能就此止步,要想把规则变成语言能力,同样要经过大量模仿和实践。离开模仿实践,要想掌握语言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外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程,对于一切以形成技能熟巧为目的的课程来说,模仿是基本的练习形式。著名美国语言学家布尤菲尔德(L·Bloomfield)指出:“什么也比不上先从模仿下手,听说要学的外国语来得重要,所学的一切都要练习。直到他们成为习惯为止。”弗里斯(C·Fries)则说:“最善于模仿的人,将学的最好。”英国的艾克斯莱(C·E·Eckersley)在其所编的EssentialEnglish一书中写道:“模仿是成功的钥匙。外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听老师的正确发音和模仿教师的能力。要有耐心,有决心,不断地重复练习同样的声音和句型,正确的运用是一个习惯,而非知识。” 语言实验室为进行模仿、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录音机对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位最耐心而又不知疲倦的“好老师”。语言实验室的各种功能有利于学生进行跟读练习、个别对话、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在这里,他们的语言实践机会要比在普通课堂上多好几倍,甚至10几倍。

3、提供运用科学测试手段的有利条件

教学测试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评价教学效果,调控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测试手段和测试方法必须科学、公正,才能获得客观、真实、准确的信息,真正发挥其评价教学效果、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听写和口试是外语教学中评定学生听说水平常用的测试形式。在传统教学中,听写测试题是由各班教师分头念的。由于教师的语音、语速难以统一,加上其他生理的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对学生成绩评定不合理的现象。面对面的口试,要求教师当场给学生评分,但是当场评分往往不易准确。因为短期记忆的心理特点要求有效的记忆至少要重复两次,而学生的回答只有一次,不可能重复;另外,教师要在听学生回答的同时,记下出现的全部错误和问题也是十分困难的,再加上疲劳等因素的干扰,使得对评分标准的掌握,前后不一,很难做到公正、合理。

运用录音进行测试就可以大大加强测试的科学性。用听录音来考听写,能够做到语音标准,语速统一,从而达到评分公正。用录音来改口义也有许多优点,首先是题目统一,全班学生可以回答同样的问题;第二是时间统一,所有学生都在同一时间内结束回答;第三是学生的回答录在磁带上,如同考卷交给教师,教师在评分时可以反复播放重听录音、统计错误,分析性质,这就有效地提高了评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另外,从考生的方面看,学生戴上耳机,无论坐在教室的那一个角落,听到的声音都同样清晰;坐在隔音座里不受旁人干扰,易于集中注意回答问题,同时还避免了那种几个教师围着考一名学生的紧张局面。

在语言实验室里,教师采用多项选择题,直接由控制台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当场进行快速统计、分析和贮存(分析内容包括:正确答案表、学生得分、学生名次、学生答对题数、答题平均反应时间、问题答对平均反应时间、学生问题表格、问题警告系数、学生警告系数、问题答案表格、反应时间表格),使学生和教师能够立即得知测试的结果。这些分析数据对于调控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最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提供多媒体,多教法综合运用的有利条件

教育技术学告诉我们,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则是传递教学信息、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媒体结构有繁简功能有多寡之别。如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取长补短,发挥媒体的整体功能,就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外语教学法各种流派,以及已成为今天外语教学法发展重要趋势的,以兼收各派之长的折衷法都能在语言实验室中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录音机是各种类型语言实验室中的主要设备,录音教学是语言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形式。双通道录音机为贯彻听讲法的主要教学原则(“刺激--反应”),为执行听说的教学程序(认识--模仿--重复--交换--选择)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可以在录音机上进行大量的机械性操练,从语音模仿、句型替换,转换、扩展到短文背诵,最终达到语言反应的快速自动化。

视听型语言实验室除了以录音机为主体的音频设备外,还有幻灯机、投影器、电视机、录像机、DVD、VCD等视频设备,这些设备与“视听法”的运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视听法的教学过程一般可有感知、理解,练习和活用四个步骤。感知阶段可以通过幻灯或电视录像模拟情景,配合录音介绍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大意;理解阶段可以通过图象和录音讲解课文,帮助学生听懂和理解整个课文内容,学生一面看,一面听,一面回答问题;练习阶段是培养学生在课文题材范围内,经过准备的对话和独白能力,如按一组图象提问和回答问题,替换句型,按图对话,用关键词描述图象等等;活用阶段是在已获得的语言技能基础上,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如看新的powerpoint图象和听同步录音的问题,回答问题,给powerpoint或电视配音解释和补白,按powerpoint或电视内容扮演角色和独白等。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依赖和发挥powerpoint、电视等各种媒体的综合功能,创造言语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掌握语言。此外,语言实验室还具有多种训练功能。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可进行听说练习,或者接受教师的个别指导,可以两人一组进行对话,可以数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师生也可以摘下耳机进行面对面的教学活动,进行真实的言语交际训练。综上所述,由多种教学媒体装备起来的语言实验室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语言实验室的教学模式及其展望

一、语言实验室的教学模式

语言实验室应用于外语视听说教学,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

1、个别化学习。传统教学班级无法照顾个别差异,多媒体语言教学课堂给每

个学生配有个体化学习设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进度和要求安排学习,教师也可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该模式可用于几乎所有课型的练习或自习。

2、协作学习。这是一种集体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相互间在机上的交流,解决问题和培养语言技能。该模式适合口语、精读和泛读中的课堂讨论。

3、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式,有效传递大量信息,综合训练各项技能。因此,最适用于综合英语课型。

4、网络学习模式。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相连,为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拓宽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适用于精、泛读的课内学习、课外延伸或专题研究。

5、模拟训练模式。多媒体技术提供各种生动逼真的模拟情景,使学习获得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外语教学的各种课型都可以采用这一模式。

6、远程教学。多媒体语言实验室通过计算机与internet联接进人远程教学,从而打破明显的校园界限,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概念,突破时空限制,获得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接受世界范围的不同导师的指导,共享全球图书资料与信息。与此同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而是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问、发言甚至协作学习与讨论,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

二、语言实验室的展望

语言实验室未来发展取决于:

1、宏观政策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2、用户需求的变化及需求规模;

3、语言实验室技术产品的发展状况;

4、技术产品更新的周期。

可以肯定的说数字网络型语言实验室是未来语言实验室的发展方向;但在一定时间内数字网络型语言实验室和模拟语言实验室将长期并存;数字网络型语言实验室比较适合公共外语教学和高教中高年级的自主学习;模拟语言实验室比较适合专业外语教学以及教学环境数字化程度很小的用户。在高教中,数字网络型语言实验室的年新增市场容量将继续上升,在未来1~3年,达到占整体新增市场容量70%左右,在未来4~6年,最终达到占整体新增市场容量90%左右。在普教中,在未来1-3年,达到占整体新增市场容量50%左右,在未来4~6年,最终达到占整体新增市场容量70%左右。从目前我国对高教和普教校园网络建设的宏观规划和我国目前校园网建设进程来看,未来的教学条件/环境将是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的各个环节,如此将引起教育管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工具的重大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改革将会极大地带动语言实验室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网络的、可以提供教育平台的语言实验室将会成为发展的最终结果。2003年3月,教育部部长专题会议讨论通过了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方案和基本思路,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在“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中指出: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措施:第一是修改现有的教学大纲,将原来的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上来。第二就是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将现在的课本、粉笔、黑板与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上来。第三就是改革我们的评价系统和4、6级考试,也就是指挥棒。把它们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听懂为主、以实用力主上来。这三个方面的改革都是围绕着一个总目标,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我国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时能基本听懂英文广播、能进行一般简单的英语交流和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此次改革的核心:教学模式改革应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在技术上应可实现和易于操作;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吸收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点,充分体现合理继承的原则。……我们认为新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应以课堂教学与在校园网上运行的英语教学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主要发展方向。

从以上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核心是建?“以计算机为主,教师讲大课,小班辅导”的授课模式。为推动大学本科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教育部已经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语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开发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软件。同时,也在积极和国外厂商合作,开发适合中国高校使用的英语教学软件。

第二篇: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现代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新版绪论

中国的外语教学实践需要自己的教学理论指导:

首先,语言教学对象不同。主要:母语背景和母语文化背景,母语的特殊语言结构特点和母语文化背景对中介语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语言教学的环境不同。母语使用的环境、师资、教学方法的不同对目标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国人学外语的目的与他国学习者不同。

第四,中国“官本位”的文化中,只有建立在调查和实践基础上的外语教学理论才有说服力和生命力,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长官意志”对外语教学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教学实践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

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落后

① 缺乏专业的研究队伍

② 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对重大、宏观问题的研究,如师资培养理论、课程设计理论、教材编写理论

③ 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脱节。论文是为了发表,为了评估 ④ 教师理论意识淡薄。没精力关注;理论太理想化

2.师资质量不高 3.教学资源匮乏 4.教学理念落后 5.应试倾向明显 6.权钱干扰严重。“长官”说了算,“形象工程”

第一章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从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

传统外语教学重点:如何教。更关心教材编写、教学法设计等。

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人们发现必须重新认识外语习得的本质及相关因素。

研究重点转移的原因还有:

1.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本人及主体的个性特点 2.教学方法经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认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差异,其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等都影响课堂表现

4.母语习得研究证实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

外语教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再是“该教什么”,而是1.促进习得的条件是什么;2.如何在课堂上创造这些条件

对学习者的研究包括1.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2.学习过程的研究

学习者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语言潜能,动机,认知风格,性格等

关键期假说:儿童大脑有一个逐渐成熟,功能逐渐固定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语音的精确度上。可能的解释:大脑中专司语音的部分较早地完成固定化得过程,而学习其他语言成分的机制则与认知能力有关,因而也受到性格,动机和态度等情感因素的制约。

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在生理基础和社会心理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母语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习得语言的同时,也学会了看待世界和周围环境的方式; 外语学习如果在掌握母语之后进行,则认知基础发生了变化,学习任务已不同于母语习得。

语言潜能包括:

Carrol认为: 1语音编码能力 2语法意识

3语言学习推理和概括能力 4 记忆力 Pimsleur认为:1 语言智力

2动机

听力 Skehan认为

1音位编码能力 2语音分析能力 3记忆力

语言潜能研究的局限和困难:很难区分一般智力和语言潜能,语言潜能与诸多其他因素有关,如认知风格等。认知风格指人们接受 组织和检索信息的方式上的差异。包括场依赖型和场独立型。不同的学习目的和任务,不同的学习环境需要不同的认知风格。

学习过程的研究:

经历了从对比分析到偏误分析,再到中介与分析的过程。

研究的重点:1.原有知识的作用

原有知识包括:1母语知识;2对语言的一般知识;3世界知识 偏误分析发现,外语错误只有一部分是由于母语知识的干扰引起的,另一部分由于认知因素,如过度概括,过度使用类推规则导致,还有一部分难于确定其真正原因。

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作用:1促进学习,即正迁移;干扰外语学习,即负迁移。

现在研究重点:1.如何确定正负迁移的比重和性质;2.如何提高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学习者策略研究:

研究重点:1.分类 2作用 3影响策略使用的因素

分类:1 学习策略:以最小的努力,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和外语知识学习新的外语知识

2交际策略:交际时因外语知识不足而使用的种种补偿或回避手段。

教学实际:培养学习者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基本交际策略。理论上:策略研究有利于揭示外语学习的本质 第二节 语言使用研究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 现代语言学研究由注意语言的形式分析逐渐过渡到注重语言的功能分析。代表性学科: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理论中有关交际能力的讨论,构成了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回归 传统外语教学法中占主导地位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主要内容:语法规则的讲解和操练。Widdowson: 语言的组成:1综合性的,词块;2分析性的,语法规则 语法起调节作用,必不可少。要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而不是机械的句型操练。要通过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感受到语法规则并逐步掌握。文学教学对外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作用: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提供了丰富而有趣的语言输入 2 文学作品反映了民族文化,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深入料及目的语社团的文化。第二章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第一节 目标 目标是解决外语教学实践中的理论问题。首先,研究外语教学的本质特征问题。语言是什么,语言学习是什么样的过程。语言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是文化载体和文化象征,是符合系统。研究外语教学的本质,必须研究学习者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策略及社会因素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还要研究语言环境,教学环境和其他环境等的影响。其次,要研究外语教学的目的。环境和实施手段等问题。要结合国家的语言政策,政治和经济需求及学习者的个人需求等。然后才能制定教学政策、教学大纲,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等环节。第三,要研究教学方法。如何贯彻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节 相关学科 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 外语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Stern的三层次模式:

第一层次:理论基础,包括:语言教学史,语言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等研究成果。

第二层次:中间层次,应用型理论,如学习理论,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

第三层次:实践层次,方法论,如目标,内容,步骤,材料和结果评估;组织结构,如计划和管理等。

相关学科的研究是外语教学理论的基础,从而影响学习、语言和教学理论的形成,继而指导实践层次。

优点:1 全面考虑了相关因素;2 充分注意了各层次之间的互相作用;3指出了语言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外语教学必须建立自己的语言理论和描写模式,相关学科只是启发它,而不是直接应用

第三节 教学研究的三个层次

本体论层次,哲学基础层次。

研究目标: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本质及外语学习过程的本质。2 实践论层次。研究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如组织机构,教师培训,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测试评估等。方法论层次。研究外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重点是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

外语教学与母语教学在本质上的异同:

相同点:

1.都需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如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一定的语言环境。2.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交际能力。

3.都必须掌握语音 词汇 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

4.大体上都经过感知 理解 模仿 记忆 巩固 应用阶段。

不同点:

1.动力不同。儿童学习母语是出于本能,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天然的动力。成人学习外语是受意志支配。

2.环境和方式不同。母语有天然的环境,“沉浸法”。外语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课堂上,缺乏真实的交际环境,难以培养交际能力。

3.过程不同。母语学习是与生理、心理的发育同步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

4.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儿童学习母语,自然习得文化和社会价值。

5.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这是最基本的不同。母语学习者一般为儿童,外语学习者一 般为成人,其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个体因素不同。

首先,生理,心理和认知基础不同。

学习者的年龄,文化背景和原有语言知识及世界知识对外语习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年龄小的可以不费力地“吸收”语言,年龄越大,学习的速度和掌握的熟练程度越受影响。其中,我们不能排除生理上,即语言习得机制(LAD)的变化原因,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及学习者原有知识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即情感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和态度。态度消极,则阻力大,效果差。

年龄增大,对母语的熟练程度高,语言习惯和意识就越强,对新的语言系统和习惯的获得就越受影响。

其次,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跨文化交际,学习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

外语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 1.系统原则

语言是符合系统,要突出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有助于学习。

2.交际原则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途径是通过交际实践,工具为目的服务。交际能力: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两者相互促进。

3.认知原则

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的对比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结构特点的异同,加深对新系统的理解。充分考虑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4.文化原则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

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1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2 对文学作品的研读;3 对生活习惯和方式的了解。

5.情感原则

对学习者动机和态度加以引导,对性格,兴趣、情绪加以培养和控制。

其他原则: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

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基于的认识:

1.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方法本身无优劣,关键是何时 何地 对谁 为何使用。

2.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并非一成不变。

3.“拿来”时必须考虑国情。

过去存在的问题:

1排他性。否定其他教学法的有效性 2 片面性。直接法只强调语言的结构特性,忽视交际的本质。3 繁琐性。如沉默法。

要去粗取精,同时考虑到学习主体的认知因素。

第三章

外语学习的特点和过程分析

第一节 母语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

第二语言指在本国语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可泛指任何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

外语指在本国之外使用的语言,目的是为了旅游或阅读文献等。

第一语言,母语和本族语的共同点: 1最早习得,常常是在家庭环境下习得。2 熟练程度高,语言直觉强。

第二语言,外语和非本族语的共同点: 1 是双语现象时间上次于第一语言熟练程度上一般不如第一语言 习得方式一般是学习教育、家庭教育或自学

狭义的第二语言与外语在语境、语言输入、情感因素、认知基础和掌握程度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第二语言一般有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如在美国学英语。外语学习者很难有这样的环境,如在中国学英语。

其次,语言输入,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获得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如“针对外国人的谈话”,“教师语”,“同伴语”等。

再者,第二语言学习者有强力的学习愿望和动机,如为了减少种族歧视,争取同等待遇,择业,晋升等综合性动机和工具动机。

对于欧美学习者,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产生更多的正迁移。

对于中国学习者,母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文化传统,语言特征,包括语音、语法和文字系统的差异,带来很多困难。

最后,熟练程度。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达到近似于本族语者的程度,外语学习者很难达到。

习得与学习:

习得是自然成熟的,无意识的,在自然的环境中

学习是在正式环境下,如课堂,有意识地学习语法知识和使用规则的过程。

克拉申认为:

习得只有在自然地语言环境下才能产生;

学习作为有意识的对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训练,不可能导致习得。作用充其量有2个: 1监控学习者的语言使用,避免或改正错误 2 满足对语法知识的天生的好奇心。

母语习得是社会化的过程。外语学习是在母语习得后开始,认知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外语学习过程是否有意识取决于学习任务、方式和目标。学习过程包括习得和学习,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在认知心理学看了,外语知识和母语知识属于同一个知识系统。外语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大脑中语言知识结构重组的过程,随着输入的外语知识越来越多,大脑中的语言知识结构逐渐调整到能处理两种或更多信息状态。

语用错误的出现表明母语交际能力也会迁移。

第二节 外语学习主体分析

1.年龄

关键期假说:过了一定年龄,即使有语言环境也很难顺利习得一种语言。我们设想,大脑中确有一个功能相对固定化的过程,但这一过程相对缓慢。关键期的起止界限不是突然的清晰的。

外语学习的起始年龄越早,语音的精确性越高,很可能专司语音的神经元更早专业化。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技能有不同的关键期。至于年龄越大,习得的速度和程度下降,可能是大脑中的语言习得功能逐渐下降,以及认知功能,如有记忆力逐年下降的趋势。

结论:

1起始年龄并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习得的程序或者路径;任何年龄都可成功。

2起始年龄明显地影响习得的效率和速度。如在语法、词义和词汇方面,少年组比儿童和成年组表现更为出色;

学习时间长短影响习得的成功程度,其实起始年龄影响语音的精确性。

2.智力

有人认为语言潜能和智力因素是平行的。

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智力不是决定性因素,除非弱智,一般儿童都能获得完整的语法能力。

Cummins提出两种能力:

1认知/学习语言能力,它与一般智力有关。基本人际交际能力,是口头交际能力的必需组成部分,是影响社会语言技巧的因素。这两种能力互相独立,在母语和外语学习过程中都起作用。

意义: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外语,智力不起决定作用; 在课堂中,侧重于语言形式教学时,智力很重要。

年龄越小,智力因素的影响越小;学习环境越正式,越需要分析综合能力和技巧,智力因素的影响就越大,反之亦然。

启发:

1.智力不同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学习效果会更好;

2.侧重交际的活动对智力一般的学习者更有效,侧着形式分析和记忆的更有利于智力较高的学习者

语言潜能:指学习者所具有的某种能力倾向。包括: 1.语音能力,指识别语音成分及储存到大脑里的能力;

2.语法能力,指识别语言中句法结构的能力,指学习语法或组词造句时显示的潜在能力。3.推理能力,指语言学习者分析语言素材并由此确定意义与语法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09年考过这二人观点的比较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天赋,一种语法能力,一种普遍语法。体现在人类的婴儿在接受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后便可以自动发展成某一特定语言的语言规则,从而创造性的使用该语言。

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是指语言使用者根据社会情景因素,恰当地运用语言规则的能力。这扩大了语言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内涵意义,涉及到了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之外的知识。

母语的习得似乎与个人的智力倾向不是十分有关,智力一般的人也能完美地掌握和使用母语 但是,外语学习的成败却与学习者的潜在的语言能力和其他智力倾向是密切相关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不一定是平行发展的。

从语言知识角度来看,婴儿学习母语是从无到有的(从普遍语法到个别语法),而学外语则是在已具备了一套具体语言的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有的知识必然会发生迁移。

从交际的角度看,学习母语是社会化的过程,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接受社会规约和文化价值的过程;外语交际涉及到跨文化的问题。

从认知能力角度,婴儿学习母语,是用母语来认识周围世界、判断事物的过程; 而外语学习者已经完成了依靠语言社会化的过程,认知基础发生了变化。

学习外语用到的四种知识:

1.关于人类语言和语言交际本质的一般知识; 2.母语结构的特殊知识,或其他所知语言的知识; 3.目的语知识; 4.各种非语言知识。

除去天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外,外语学习潜能与人的一般智力水平有极大关系,同时也与一般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有关,语言潜能说到底是对语言特征的敏感性。学习潜能对习得的影响主要是在速度上,且有一定限度。因为不同能力类型的人可以利用另外的优势来克服某一方面的缺陷。

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外语时的新的认知基础,鼓励利用原有知识,运用分析和归纳能力。词汇教学中,注意对比母语和外语词汇系统的异同,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语言使用规则的教学中,更加注意交际能力中的文化因素的作用,使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和交际能力同步发展。

认知风格:指接受、组织和检索信息的不同方式。

场依赖型:依靠外部参照系处理有关信息,从整体上认知,往往缺乏主见,社会敏感性强,易与他人进行交际。在自然环境中习得易于成功。

场独立型:以自我为参照,倾向于分析,有独立性,社会交际能力弱。在课堂正式环境中占优势。

情况很可能是:不同的学习目的、任务和环境,需要不同的认知风格或学习策略,要引导学生发挥特长。

情感因素 1.动机和态度 动机:(1)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2)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的努力。态度:1.认知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信念;2.情感成分,对目标的好恶程度

3.意动成分,对某一目标的行动意向及实际行动

三种态度:1.对目的语社团和其本族语者的态度;2.对学习该语言的态度;3.对语言和学习语言的一般态度。

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态度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主要通过动机。态度影响并决定动机。

Brown 区分的三种动机:

整体动机:对外语的一般态度。

情景动机:比如在自然习得情况下,学习者动机不同于在课堂上的学习者的动机 任务动机:对具体任务的动机 最流行的动机分类:

综合性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 工具性动机: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考试、晋升等。据认为,综合型动机往往更易习得外语。

动机、态度与外语习得的共识:

1.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因素

2.动机和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不是一回事。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强力动机的 3.有时综合型动机有助于成功,有时工具型更易成功,有时共同起作用。4.动机的类型与社会环境有关

5.动机和态度主要影响外语习得的速度,对习得的路径和程序并不影响

个性:外向型与内向型

同性格的学习者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运用了不同的策略。外向型的学习者,他们善谈和善于反应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输入和实践的机会,但是他们往往不是十分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内向型的学习者,更善于利用他们沉静的性格对有限的输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形式分析,尤其在注重形式和规则教学的课堂环境下占有优势。

对不同性格的学习者:1.顺水推舟,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不同场合,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 2.促使他们想相反的方向转变,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

理想的外语学习者(09年考点):

1.能适应环境中的团体活力,克服负焦虑和干扰; 2.寻找各种机会使用目的语;

3.利用所提供的机会练习倾听针对他输出的目的语,并作出反应。即注重意义而非形式; 4.通过学习技巧来补充与目的语社团成员直接交往的不足;

5.至少在语法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个少年或成年而非小孩(因为需要推理演绎能力); 6.具备足够的分析技巧和接受、区分和贮存外语的特征并监测错误; 7.具备学习外语的强烈“整体”动机并具有强烈的“任务”动机; 8.愿意冒险,用于实际;

9.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第三节

学习过程研究

原有知识:1.母语知识;2.对于语言的一般知识;世界知识 原有知识,尤其是母语知识对外语习得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对这种知识的意识程度(awareness)。年龄小由于母语本身的交际能力有限,掌握的交际功能有限,对语言的明确意识程度小,因而受母语知识的影响程度小;相反,成年学习者受母语的影响程度大很多。

50-60年代,行为主义语言学理论时期,部分对比分析研究者认为: 母语知识负迁移是外语学习困难的唯一原因,只要通过母语与外语异同的对比即可预测学习者的困难所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偏误分析发现:只有25%的外语错误可以归结为母语的负迁移,其他往往由于过分运用一般认知手段,如类推、概括等。

关于习得顺序(sequence)的结论: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习得某一外语的顺序是一致的。怀疑的理由:

1.受试对象是在自然地目的语习得环境中学习外语的,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受到限制; 2.研究的对象仅仅是某些数量有限的语素和句法结构;

3.把那些语素和句法结构的使用的频率和准确率作为习得的标准缺乏心理学上的支持。4.忽视词汇、语义和语用方面内容的倾向

中介语的两种意义:

外语学习者所学的外语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 2.这个连续体上的每一个时点都形成一个系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研究的意义:

了解学习者处于哪一个学习阶段;

2.了解学习者采用了哪些学习策略;

3.认识外语学习过程的特点,帮助更好地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人类的大脑在吸收了新的信息后,原有的知识系统必然发生重组(reconstruction)。词义、句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无不影响学习者整个外语知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重组过程中,某种知识发展成一种技巧,又逐渐成为一种常规(routine)。经过实践,技巧和常规形成了一种自动的(automatic)过程,成为一种能力。

中介语研究的三个方面:1.对比分析;2.迁移分析;3.偏误分析。

1、3是重点

对比分析:

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那时人们认为通过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推测出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的部分,从而在教学中突出重点,达到避免或减少外语错误的目的。

60年代末起,对比分析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受到怀疑和批评。有时候,语言间差异大的部分反而容易掌握,差异不明显的却往往是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后来逐渐被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所代替。

代表人物Lado的著名公式:

(目的语中)与学习者母语相似的成分对简单的,相异的是困难的。理论含义:

1.我们可以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

2.根据对比分析的差异,我们可以预测会引起困难的语言项目和可能犯的错误; 3.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预测来决定课程和教材中的哪些项目需要进行特殊对待;

4.对这些特殊项目,我们可以利用强化手段(如重复和操练)来克服母语干扰,建立新习惯

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理论和联想理论。

在这些理论中,语言被看成是一种习惯。学习外语就意味着学习一套新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旧的习惯(母语知识)比如对新的习惯(目的语)产生影响。母语与目的语相似的地方促进学习,相异的地方阻碍学习。差异大则困难大。这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被称作“迁移”(transfer)。促进新知识学习的叫正迁移,阻碍新知识的学习的被叫做负迁移。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外语学习中的错误时母语习惯负迁移的结果。

教师应设法预测错误,通过对比,发现差异,预测错误,课堂上就可以重点讲解来克服由于母语知识负迁移引起的困难。

对比分析的贡献:

1.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程序是描述、选择、比较、预测;

2.通过对不同的语言特征的描述和比较,发现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 3.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研究素材和参考资料;

4.使广大外语教师意识到不同语言间结构和意义上的差异,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来促进其外语学习。

受到的批评:对比分析将差异和困难等同起来。差异是语言学上的,困难是心理学上的。因而其理论依据有问题环境和学习的阶段决定了母语知识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作用的发挥。在自然地外语习得环境中,学习者的注意了放在交际的内容上,力图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较之注重语言形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小。

从学习阶段来看,在初学阶段,学习者因缺乏足够的目的语知识,因而其表达更多地依赖母语知识,所以出现较多的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到了中高级阶段,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因而更可能依靠语言规则的类推原则等认知手段,这一时期的外语错误更多地来自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研究范围的局限:主要限于音系系统和句法系统的比较,从语义和语用角度的对比还刚刚开始,从文化背景来进行的对比也做得少。

预测能力有限。但对比分析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偏误分析(EA):

Corder认为错误分析的作用:

1.对教师来说,可以发现学习者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已经到达了哪个阶段,还剩下哪些内容要学习的; 2.对研究者来说,可以发现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证据,了解他们所用的策略和步骤; 3.对学习者来说,犯错误也是习得的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他们检验对所学语言的本质所作的假设的一种方法。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与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有密切关系。偏误分析的基本假设之一,即人脑中有一种处理语言的特殊机制。

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揭示普遍语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EA的一般步骤:1选择预料,2确认错误,3错误的分类,4解释原因,5评价错误

本族语者对语法和语音上的错误尚可容忍,对语用错误(受本族文化影响)却不那么宽容。衡量错误的标准:本族语人的标准还是学习者的标准?

根据外语学习的目的的不同,语言掌握标准和使用标准不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交际能力确实需要特殊的学习和训练。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内化,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地注意、记忆和实践。

如何对待学习者的错误:

1.行为主义的观点:错误时刺激反应中的一种偏差,应该通过新的刺激来对正确的形式加以强化;机械的观点。

2.认知主义的观点:错误恰恰证明了学习者是灵活的、有分辨和判断能力的决策者,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善于不断调整其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不必要特别地加以纠正,错误会自动消失。过于宽容的观点。

先区分两种错误类型:

1.理解性错误: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无知,需要纠正。教师需告知其正确用法。

2.表达性错误:由于两种知识系统和能力的差距所致。不一定对某一规则无知,可能因为这一知识本身对表达起一个监控的作用,或者过分地利用了学习策略。教师应提供两种反馈,一是让其接触正确说法,让其自觉改正;二是直接指出错误,加以改正,这有助于培养其语法意识。

研究表明:学习者希望其错误得到纠正。

偏误分析研究的最大贡献:

1.使人们对对比分析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价,认识到对比分析研究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

2.使人们改变了对错误本质的认识,把错误从需要避免、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到了作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的向导的地位; 3.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错误分析方法和程序。

局限性:

1.错误的定义和区分标准难以确定。

难以处理语用错误和交际策略导致的错误 2.错误的分类缺少统一的标准 比如过度操练带来的错误

3.错误分析很难说明回避出现的情况 很难认定回避就等于错误

有价值的发现:

1.错误对语言交际的可理解性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2.对可理解性的影响不仅取决于错误本身的性质,还取决于语言环境的帮助大小

3.一般而言,词汇错误比语法错误更影响交际。语音错误除非十分严重,否则影响最小 4.语法中,整体错误(全局的组织)比局部错误更影响交际。5.经常运用交际策略的学习者,其语言常引起更多理解上的困难。6.话语中如过多出现迟疑、自我纠正等,也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7.一般来说,错误引起的反感主要取决于交际的效果,而不是本身严重程度。

中介语研究:

研究目标:

1寻找外语自然习得过程的规律;

2为课堂教学提供选择材料并组织和安排材料方面的理论依据

主要方法:错误分析和策略分析。具体研究工作:

1.纵向研究,对某一(些)学习者跟踪调查

2.交叉研究,对同时处于同一学习阶段的进行研究

研究重点:

1词素习得顺序的研究 2.句法习得顺序的研究

中介语的三个特征:1.开放性;2.灵活性;3.系统性

中介语构建过程中的手段: 1.语言迁移

2.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3.训练迁移 4.学习策略 5.交际策略

Widdowson统称为简化过程。

僵化(化石化,fossilization):指学习者在中介语连续体尚未达到目的语状态时便停止发展,某些语言错误已作为一种语言习惯固定下来,进一步的学习也无法改变。

中介语的差异的解释:

1.学习者年龄越小,其中介语系统相似点就越多。因为他们使用语言的功能有限,学习策略有限,对语言的意识程度不高;

2.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习环境越倾向于交际性,学习者中介语相似点就越多。因为真实的交际场合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表达意义上,更倾向于使用交际策略;

3.如果人类语言确有共性,而且学习语言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则中介语在起始阶段一致性较多。

因此,中介语最大相似性出现在:儿童在非正式环境中学习任何外语的起始阶段;反之,最大差异:不同母语背景的成人在正式环境下学习不同外语。

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原有知识、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等是中介语性质的决定因素。

中介语研究的局限:

1.研究范围局限于词素、句法方面,对语义、语用知识的习得研究不够。将学习者使用某一词素的准确性作为习得的标准没有心理学的支持。

2.忽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自我标准。中介语研究以目的语为参照系。

3.忽视中介语与其他语言变体不同的标准;

4.研究的方法,如纵向研究和交叉研究本身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未能解决,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

第四节 外语学习者的策略分析 Carton 的三种学习者推理策略

1)语内线索推理,即利用对目的语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

2)语际线索推理,即利用语言间的知识进行推理

3)语外线索推理,即学习者利用对真实世界的知识进行推理

Carton指出,语言学习过程就像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者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Rubin成功的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① 心理特征,如冒险心理、对歧义和模糊的容忍等 ② 交际策略,如迂回表达、运用副语言手段等 ③ 社交策略,如寻找交流和实践的机会

④ 认知策略,如语义猜测、推理及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归类、综合和监控等

Rubin 对学习策略的分类:

1.直接影响外语学习的学习过程,如解释和证实、监控、记忆、演绎、概括和实践等 2.间接影响外语学习的学习过程,如创造实践和使用交际技巧的机会等

Naiman: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五大策略

① 通过寻找和利用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参与语言学习过程 ② 建立语言作为一个形式系统的意识

③ 建立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的手段的意识 ④ 接受并妥善处理外语学习过程的情感需求 ⑤ 通过推理和监控,扩充并修正自己的外语系统

学习者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有效地获取、贮存、检索和使用信息所采用的各种计划、行为、步骤、程式等,即为学习和调节学习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学习者的外语知识

1.陈述知识:内容知识(knowing what),由内化的外语规则和记熟的语言板块构成;

2.程序知识:方法知识(knowing how),由学习者用来处理外语语料而采用的各种策略和程序组成。可进一步分为社交和认知行为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使新的外语知识内化和自动化,以及利用外语知识和其他知识用外语进行交际时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过程。这些过程既包含外语的学习又包含外语的使用。

学习过程说明学习者是如何通过注意输入和利用现有知识对输入进行简化,以积累新的外语规则并使现有知识渐趋自动化的过程。该过程也可以解释所谓的自然习得程序。

外语使用过程包括:输出策略、接受策略和交际策略。前两者指学习者以最小的努力有效而清晰地利用现有的外语知识;后者指学习者无法按照原定的计划实现其交际目标时不得不调整交际目标或寻找另外表达这一交际意图的方式。因此,交际策略是在无法实现某一既定输出计划情况下使用的。

外语习得过程分为:

形成假设阶段; 检测假设阶段;

3.自动化阶段 各阶段的学习策略不同:

1.形成假设阶段:① 简化策略:包括规则泛化和负迁移 ② 推理:语内推理,语外推理 2.检测假设阶段:

① 接受性策略 ② 输出性策略 ③ 元语言策略 ④ 相互作用策略 3.自动化阶段:

① 形式实践 ② 功能实践

通俗地说,学习者策略就是学习者对在获取学习机会、巩固学习成果、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时作出的种种反应和采取的策略。

两种不同的学习策略: 1.认知学习策略

2.元认知策略或协调策略

所谓元认知就是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法对认知过程的调整或自我控制,即对认知过程的认知。

认知就是学习者赖以获得知识和概念的大脑活动过程和策略。

Rubin列出的六种对外语学习有直接影响的一般性策略:

① 求解和证实:用来证实对新语言知识的理论的策略,如要求对方举例、重复某次以证实理解的准确性等

② 猜测和概括式推理:指利用原先获得的语言或概念知识来获得对语言形式、语义或者说话者意图的明确假设,如通过关键词、上下文等猜测词义;通过语境猜测词义等

③ 演绎推理:利用一般规则来学校外语的策略,如对比汉外异同等 ④ 实践:如重复操练到熟悉,仔细听讲并模仿等 ⑤ 记忆:如大声朗读等 ⑥ 监控:指学习者发现语言和交际方面的错误,观察某信息如何被接受和理解并作出相应反应的策略,如纠正自己的语音、词汇、拼写、语法等方面错误

元认知策略用于监督、调节和自我调整语言学习行为。

如自我调节、预先准备、预先组织、选择注意目标、减缓输出等。

以上是对语言学习过程产生直接影响的策略。而交际策略和社交策略被认为对语言学习过程产生间接影响。

交际策略重点在于参与语言交流活动,表达意义或者意图。学习者一般在他们的语言知识不能满足交际目的或被听话者误解时才使用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非常重要,它可以保持交际渠道的畅通。

常见的交际策略:迂回表达、运用同义或者同源词、使用交际套语、利用交际环境阐述要表达的意义等。

社交策略指学习者为创造、巩固所学知识和获得语言输入而参加的各种交际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并不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仅仅提供实践环境和机会。学习者策略:

1.直接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的策略:

(1)认知策略:解释和证实,猜测和概括,演绎,记忆等

(2)元认知策略:监督,调整

2.间接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的策略:

(1)交际策略:迂回表达等

(2)社交策略:结交朋友,听讲座、外语角等

上述分类优点:直接,明了;

缺点:无法区分输入和输出策略,交际策略和社交策略中间缺少协调策略的成分,标准不一致 Naiman的学习者策略分类:

① 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

积极地对学习机会作出反应,寻求和利用学习环境;在正式的课堂之外寻找

相关的学习机会;实践

② 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

把母语和外语进行对比分析;对目的语进行分析并作出推理;充分利用语言

是个系统这个事实,如将词典上的新词与同类词联系起来学习

③ 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的工具

强调熟练比精确重要;寻求与本族语者交流的机会

④ 控制情感因素

克服怕羞感;敢于面对错误;知难而上

⑤ 对外语表达进行监控

通过和请求本族语者提供反馈等方式不断修正自己的外语知识系统。

该分类优点:简洁,抓住了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本质

缺点:过于宽泛,内容部是十分明确

交际策略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1.交际策略的定义

Corder: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呈系统性的技巧。

该定义的特点:1.交际策略的系统性;2.遇到交际困难时所采用的;3.是一套技巧

Faechkasper指出交际策略的特点:

1.针对某一问题的。因语言知识不足无法执行其原定计划时采取的某些行动; 2.能意识到的。说话者首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他们的定义:交际策略是用来解决对某一个人在达成某一特定交际目的时构成某一问题的潜在可意识到的计划。(该定义同样适合于母语使用者)

Ellis的定义:交际策略作为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一种语言心理计划。这种计划具有潜在的可意识性,可作为学习者对无法完成的某一表达计划的替代。

优点:将交际策略提高到了说话者交际能力一部分的高度。受到了canaleswain关于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组成的观点的启发和影响。

交际策略的分类:

Tarone的分类: 1.转述

1)近似表达 2)造词 3)迂回表达 2.借用

1)从母语直译 2)语言转换

3.求助 学习者直接向听话者询问某一正确表达方式 4.手势语 运用非语言手段 5.回避

1)回避话题

2)放弃表达某一信息

优点:简洁、明了;

缺点:依据不明确,似乎仅是交际手段的罗列,不能反映出各策略对交际的作用或影响

Bialystock的分类:

一类:以母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L1 based strategies)1)语码转换

2)本国语项目外语化 3)母语直译

另一类:以外语为基础的策略(L2 based)1)语义替代 2)描述 3)创造新词

优点:以目的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比以母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更为有效。缺点:忽略了回避之类的策略的归属,分类不完整。

FaechKasper分类: 一.减缩策略: 1)形势减缩 2)功能减缩 二.成就策略 1)补偿策略

① 非合作:L1 based,语码转换、外语化、直译等

L2 based,替代,转述,造词,重组

还有非语言行为累交际策略

② 合作策略:直接求助,间接求助

2)检索策略:

① 等待

② 利用语义场 ③ 使用其他语种

他们认为,减缩策略因为通过回避而改变了原来的交际目标,因而一般不会产生习得,而成就策略因为涉及到形成假设并利用反馈对假设加以验证,因而有可能促进外语的习得。

3.交际策略在外语习得中的作用:

在Rubin的研究中,交际策略被作为获得外语实践机会的间接影响外语习得的学习者策略。Faech、Kasper等人认为,只有成就策略促进外语习得,因为采用减缩策略意味着冒险,而冒险恰恰是外语知识自动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Tarone认为,所以交际策略都能起到扩充语言手段的作用。另外,交际策略可以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即使学习者不能学到某一特定的外语词项或者结构,他们仍然获得了接触其他结构或词汇输入的机会。

Ellis认为,过分成功地使用交际策略会抑制习得。

4.影响学习者使用交际策略的因素: 语言程度、问题来源、性格、学习环境等。

研究发现,语言程度差的学习者更多地使用减缩策略,随着语言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地使用成就类策略;

当母语与目的语中同源词较多时,语码转换的次数较多。另外,有人发现回避策略与语法结构的难易程度有关;

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对交际策略类型的选择而有不同; 课堂中的交际比自然环境下的交际较少地使用交际策略;

5.交际策略研究对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的启发 对普通语言学既是贡献又是挑战。

乔姆斯基提出交际能力,着重是是语言能力的先天性,忽视学习主体的认知能力在后天语言环境中的积极主动作用;hymes提出交际能力,研究的重点是交际能力的内涵和相关的社会因素,并不关心学习者如何在社会交往中获得这种能力并利用这种能力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

外语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新信息的摄入和组织过程。

对教学的启发:

1)学习外语是个积极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知识和现有外语知识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外语习得都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现有知识,获取新知,巩固旧知; 2)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加以因势利导,利用学习策略能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3)过多地利用交际策略会影响正常的交际,影响外语知识的学习。

第四章 外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第一节 交际能力的概念

“交际能力”最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某种远比语言本身抽象的知识状态,是一套原则系统、一种知识体系。语言能力并非一种处事的能力,甚至也不是一种组织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

(乔姆斯基认为,这种创造和生成新的语言的能力是人的天赋能力,是内在的机能。说话人 通过一系列结构规则可以生成这种语言的句子的深层结构,即在每个句子表达出来以前就在大脑中存在的概念结构。形成了这种句子的深层结构之后,他头脑中已经 有了一个正确的句子。

在乔姆斯基看来,人们在说话之前他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深层的语言结构或是思维能力,而且会形成一个内在的正确的句子。它仿佛是人们说话时的台词。乔姆斯基认为,深层结构通过“转换部分”可以转换成表层结构,这就是通过说话时的语音所表达出来的句子,表层结构是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代表句子的意义。乔姆斯基很注重两种语言结构的转换关系,但是在两种结构中他更加强调的是深层结构。)

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理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例如他们知道“John is eager to teach.”和“John is easy to teach.”两个句子虽结构相同,但意义却不同。前者表示

John is eager to teach others.”

示“It is easy for others to teach John.”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ambiguity),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paraphrase),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受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启发,海姆斯(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海姆斯认为,乔姆斯基所谓的语言能力只是一种语法能力。语言能力恰恰是一种处事能力,即使用语言的能力。语法知识是源,并非是一种本身就存在的智力结构的抽象认知状态。他认为语法知识属于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然而,一个儿童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母语的,他不仅能按本族语的习惯说出符合语法的句子,而且还能在一定的场合和情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形式。也就是说,他习得的是这样一种能力: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说的时候对谁说、说什么、怎样说,即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根据海姆斯的观点,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参数:

1)语法性(grammaticality),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即能从语法、语音、词汇等语言系统本身的角度判别某种说法是否正确。

2)可行性(feasibility),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实施手段上可行,即懂得哪些句子是可以被人接受的。用莱昂斯(J.Lyons)的话来说,话语的可行性指的就是“说本族语的人在某一合适的语境下已经说过,或者可能说的话,并且是已被、或可能被操该语言的其他人所接受的,确认为属于该语言的话语。”

3)得体性(appropriateness),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语境上得体。有些话语在语法上可能,在实施上可行,但在语境上不恰当。

4)现实性(done),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际出现了。即懂得哪些话是常用的。

要指出的:

1.海姆斯的交际有两点能力在理论上并非是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的对等物。他们两人对能力的理解

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能力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是高度抽象的,而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是倾向于实用性和实际操作性。因此,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是受了乔姆斯基的启发,不是对语言能力的补充,也不是否定。造成两个概念的矛盾的是乔姆斯基对语法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混淆使用。

2.海姆斯对交际教学法的影响仅限于理论方面。交际教学法流派的形成是受到英国功能语言理论的影响,主要是韩礼德(M.A.K.Halliday)等人.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如身势语、面部表情等)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包括:

1.语言知识,即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能力;

2.认知能力,即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和有关的世界知识 3.文化知识,指一个人对文化观念和习俗的知识;

4.文体知识,指根据交际对象和目的,选用不同风格的词语进行交际; 5.其他知识,包括副语言知识,如身势语和面部表情等

6.情感因素,对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交际动机、个人品质、性格和习惯等

语言交际过程受到的三大制约:

1)输入限制(人际修辞,由社会因素决定)

2)语法限制(语法规则,包括语义、句法、和语音方面的限制)3)输出限制(语篇修辞,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原则)

交际能力的特点:广泛性:是一个知识和技能体系

相对性: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最低要求是“达意”,没有最高限度。

交际能力讨论的两大缺陷:

1)忽视书面语的交际能力的研究; 2)忽视理解能力的研究。

理解能力比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原因:

① 据心理语言学的语言习得研究,语言理解能力的获得先于表达能力 ② 语言理解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

③ 语言理解能力也是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外语交际能力及其母语交际能力的关系

我们认为,外语交际能力在本质上和内容上与母语交际能力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在获得的方式、程度、要求以及涉及的因素方面。

母语交际能力的获得过程实际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外语交际能力则遵循完全不同的途径。

交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正迁移,这就意味着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也相对容易些。同样,如果母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结构上相近,文化背景又相似,交际能力的正迁移概率和规模就越大。

中国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不足:

(1)缺乏本国语交际规则的明确知识。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尊重对方的交际习惯,不可以以自我为中心。(母语教学的过失。语文教学历来注意书目表达,忽视口语能力)(2)缺乏对外语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明确知识。不知道外语的语法结构中有时有一

定的程式。(外语教学的过失)

三.交际教学法与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交际理论

(1)语言是由其基本单位组成的系统;(2)语言的最基本功能是交际;(3)语言结构反映其功能和交际用法

(4)语言的基本单位并非仅是语法和结构特征,而是体现在话语中的功能和交际意义中的范畴

2.学习理论

(1)交际原则,真正涉及交际的活动提高学习效率(2)任务原则,语言用来完成任务的活动提高学习效率(3)意义原则,学习者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加快学习过程

交际教学法着重语言的功能,意念大纲实际上就是对语言功能分类细表;语法成为服务的手段,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语法教学的地位相对下降。该法最大限度地强调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强调语言形式表达意义的功能,将达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情景主宰一切。这一做法的极端就是排斥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地位,片面强调语言使用的技巧,忽视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功能。因此,交际教学法并非是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

外语交际能力的缺乏包括两个方面:

1.对语言可分析性限制的无知;2.对语法使用的变化的无知。

Widdowson认为,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掌握了一大批部分装配好的结构、公式性套语和一套规则,并能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这一意义上说,交际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规则不是生成性的,而是调节性的、服从性的。

他还指出,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是词汇与语境直接结合产生意义。如果语境不足,词汇意义不能自现,才需要语法规则来对词汇进行调节。

许多过分强调语境作用的教学法之所以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能力的目的,就是忽视了语言分析能力的培养(即语法)。

任何目的的外语教学都应贯彻的原则:

(1)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地位;

(2)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3)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过程不仅是一种知识、一种技能,而且是学生整个知识结构和人格修养的调整和完善。因而,外语教学的作用为:

(1)外语教学能使学生对母语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从而进一步促进母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2)外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听说读写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获取各种知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3)通过外语学习使学生具备一种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外族文化容易产生理解和容忍,有利于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和自我文化中心的思想。

第二节 外语和汉语语法教学

一.语法的定义和分类(略)二.外语语法教学的历史回顾

近代欧洲流行的“语法——翻译法”特点:

(1)教学目的:阅读文学作品或获得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对语法规则的详细分析,把语法知识应用到翻译外语句子和文章中。因此,该法认为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一套语法规则。

(2)学习的重点:阅读和写作。听说能力不受重视;

(3)词汇选择主要根据课文,课文后有词汇表,附有母语的逐字解释。每课课文后有语法规则的详细讲解,并附有大量翻译练习;(4)句子是语法教学的基本单位;(5)强调精确性(正确性);

(6)语法通过演绎法传授,即先向学生介绍语法规则,后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7)教学用语:学生的母语,母语和外语有关的对比也用母语进行。

弊端:忽视了口语和听力训练,口头交际能力差;过于追求语法的精确性,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

直接法的诞生

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对人才的口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教学专家编写了会话课本,另一些通过对小孩母语习得过程和特点的观察,提出外语教学中应强调意义,强调口语技能的培养,直接法应运而生:

(1)口语是第一位的。外语教学法应该以口语培养为中心‘(2)语言学呃研究成果应该应用到外语教学和教师培训中去;(3)学生应该先听说,后接触文字(即读写);

(4)词汇应该通过句子教给学生,句子应该在有意义的上下文中教给学生;

(5)语法应该在上下文中教给学生,即运用归纳推理法来教授语法,而不是演绎法;(6)尽量避免翻译,学生母语只应该用来解释有关单词或者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情景教学法的特点:

(1)口语优先。语言材料应该先通过口头形式,然后通过书面形式教给学生;(2)新的语言点通过情景加以介绍和操练;(特色)(3)目的语为课堂用语;

(4)词汇选择应该尽量覆盖常用词汇;(5)语法项目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

(6)当学生的词汇和语法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

情景法背后的学习理论的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认为语言习惯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和反复操练而得到强化的。

20世纪50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听说法在美国形成。听说法强调对比分析,把外语学习的困难归结于语言结构系统的差异,认为通过母语与目的语在语音和语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确定学生外语学习的困难所在。

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教学的最大的影响:(1)重视口语;(2)强调句型操练。

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是一套行为习惯,语言规则可以通过反复操练,反复“刺激”得到加强和巩固。因此,直接法、听说法等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流派的语言教学重点就是句子的构成规则,体现在对句型的穷尽分析和句子成分的过细分析和描写。对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法的最大批评就是语法概念过窄,教学语法过于抽象,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应付自然的语言交际。它们的另一个缺点是忽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把语言操练作为一种机械的重复和记忆,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50年代末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革命:他认为人脑中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在吸收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后就会自动形成该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而创造性地使用该语言。人脑中的这种语言习得机制是人类的语言蓝图,是一套语言的参数和原则系统,或者叫做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UG),而转换生成语法的任务就是发现、描写和解释这套普遍语法。

威尔金斯把意义分为两大类:

1.意念:时间,顺序,数量,频率等 2.功能:请求,否认,抱怨,道歉等

交际教学法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强调意义,对语言结构的准确程度的要求有所放松,语法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语法教学服从于交际教学,语法项目的安排也随交际教学的要求来安排,语法教学本身也缺少了系统性和阶段性,有些语法项目甚至被完全忽略。

70年年代后期克拉申的自然法中,语法教学几乎没有任何地位。

许多外语教师认为,语法教学能够使语言材料输入更易接受,语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切分语言信号,使其成为可理解的单位,能够帮助学生证实对目的语语法的不自觉的假设,因而,语法教学不是教不教的问题,而是怎么教更有效的问题。教学语法必须博采各家之长,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而且要引入语境因素,把语言形式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编写教学语法时的原则:

(1)对比原则:在外语语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的方法,加强正迁移,减少负迁移,加

速外语学习的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语义系统的差异和交际原则、语篇原则之间的差异同样也应该通过对比分析加以强调,使学生意识到两种语言的词汇不可能 一

一 对应。交际上的差异也必须通过话语结构和语用原则的对比加以解释。

(2)认知原则:错误分析表明,学生的错误更多地来源于类推这种认知手段;中介语理

论认为学生发现自己的中介语系统与目的语系统有差异时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越来越接近目的语系统。教学语法的编写者必须意识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言材料的安排、语法项目的选择和讲解方面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利用和培养。语法项目的安排和处理也要考虑阶段性的特点;要在大量丰富、真实和分级的语言材料上进行。

概括起来就是:

系统原则,把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来描写; 交际原则,把语言规则和交际原则结合起来;

对比原则,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的结构和文化的敏感程度; 认知原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原则:

(1)通过对比突出语法的重点和难点。

(2)从句型入手,句型操练和语法知识的归纳相结合。(3)有句子扩大到话语。特别是话语的连贯和衔接。(4)语法结构的教学与语义、语用和功能的教学相结合。(5)精讲多练,以练习为主。

(6)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安排语法项目。

(7)重视纠正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并把病错句的分析作为课题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

语法教学的方法:

(1)归纳法。先接触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大量的练习,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归纳出语法规则,再运用规则进一步练习。对不太难的语法点有优越性,但运用不当回浪费时间或出现盲目练习的现象。

(2)演绎法。先讲清语法规则,使学生了解语法结构,然后在语法规则的指导下练习,通过实践学会规则。适用成年人,对较难的语法点效果好,缺点是容易导致注入式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3)演绎和归纳相结合。

第三节 外语和汉语的词汇教学

Samuels认为,语言交际中,语法与词汇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一种语言词汇上的空缺可以通过语法的手段来弥补;语法上的空缺可以通过词汇手段来弥补。

Widdowson指出,在语境丰富的情况下,词汇与语法的交际功能比,词汇是主要的,语法是次要的。语法的作用是调节性的,服务于词汇。词汇表达实际意义,语法表达关系意义。

词汇知识是语言使用者语言能力的一部分。有关词汇的研究表明:

(1)某一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成年后词汇量仍然在增加,但句法方面发展却很小。因 而,词汇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认识一个词意味着知道该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碰到该词的概率(频率)。

(3)认识一个词意味着知道功能和情景的变化对该词的各种限制,如时间、地位、社会 角色、语域等对词语的选择上的限制。

认识一个词意味着知道该词的句法特征(如作何种句子成分)。

(5)知道一个词隐含着知道盖茨的深层形式和从它派生来的词。

(6)知道一个词意味着知道它与其他词之间关系的网络,如反义词、近义词、上下位词

(7)知道该词的语义评价义(8)知道该词的其他不同意义。

母语词汇习得与外语词汇习得特点比较

儿童母语词汇习得过程是一个与生理和认知特点密切相关的特殊学习过程,他们所处的社会和语言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形成都起作用。儿童学习母语词汇的同时,也是在学习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其认识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的、互相促进的。

儿童词汇习得的特征:

(1)儿童倾向于把一组词按照主题横向组合起来,而成人则是把同类的词按照句法特征纵向进行分类。

儿童对词义的理解逐渐由具体到抽象。

(3)儿童对事物和词的理解逐渐概括化。

儿童学习母语词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概括能力、认识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过程。

母语词汇习得的特点:

词存在于一个语义空间里,学会一个词意味着知道它在这个空间里的位置。

学会一个词意味着知道它的组合和聚合关系,知道它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理解和输出一个词是不同的两个过程,输出更为积极、复杂和困难

(4)表达具体意义的词一般更早学会,容易被记忆和检索

(5)儿童的词汇习得,一部分是母亲和周围人直接传授的,另一部分是他们自己习得的 外语学习在认知基础、交际能力、情感和语言环境方面不同于母语学习:

(1)认知基础:儿童母语词汇习得过程是在一个社会交际环境中习得某一事物的概念,同时也习得概念的表达方式,概念与语言学习室同步的;而外语学习者则是在已有概念系统之外学习一个新的语言符号来表达某一概念的。因此,外语学习者在如下方面遇到困难:

1)语音:母语与外语的语音符合和组合方式有差异

2)书写:如中文和英文的书写系统不同,视觉适应和阅读习惯会带来词汇学习的困难 3)词法:不同的构词法和形态变化

总体来说,差异越大,学习困难越大。当然,表面上相似而实际不同的更容易引起误解和困难

(2)交际能力:儿童母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习得母语交际能力的过程,知道何时何地与 何人如何说话。

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

1.语言能力(正确);2.社会语言能力(得体); 3.话语能力(连贯);4)策略能力(使对话顺利进行下去

(3)情感因素:外语学习者在动机、态度、性格等方面不同于母语学习。

(4)语言环境:儿童母语学习是在母语环境中,接受真实的语言输入,语言习得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外语学习是在有限的、模拟的环境中,输入的质和量都不如母语

外语词汇教学的最佳途径(原则)

(1)系统原则:词汇是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的子系统。例如,聚合关系中,可以

利用词汇之间的同义、反义、上下义关系、同音词关系等来帮助掌握词义;组合关系中,对词义的搭配限制和句法搭配限制的分析来理解和掌握词汇的组合规律。

(2)交际原则:语言是交际工具,应该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习使 用中的语言,对词义、词的使用等讲解、操练要考虑交际功能;

(3)文化原则:语言的底座是文化,要从文化角度辨析似是而非的问题,培养 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认知原则:要进行一定的比较和分析,即对比分析;

(5)情感原则: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积极的态度和动机,克服负焦虑。

直接的词汇教学:把词汇教学明确作为教学的目标的一部分,对词的结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讲解和操练; 间接的词汇教学:通过其他学习活动,如阅读和听说等,间接达到扩大学习者词汇量的目的。

关于词汇练习的小结:

1.词汇应该从理解和输出两个角度来教。

2.学习外语的最初阶段,应该利用各种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尤其是借助母语词汇之间的声音和形象方面的联想;

3.教学初期要注意核心词汇,词表要据此而定;

4.到了高级阶段,越是应该强调输出的重要性,使用与遗传和语义栏特别有效;

5.猜测和利用上下文线索进行理解很重要,尤其是在阅读以及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性时; 6.习语教学很重要,对学生找我输出惯例特别有用,包括固定搭配和成语等;

7.在话语中教词汇能诶有学生的高级输出技能,同时也能使学习者了解词语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各个层次上的作用。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

1.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不能搞简单的一一对应。

2.词的教学应该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提倡“词不离句” 3.利用词汇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汇。

4.掌握汉语的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词与字(语素)教学相结合。

5.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词可分为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听说读写对词汇量的要求不一样。

6.加强词汇的重现与复习,减少遗忘。

词汇教学的方法:

1.直接法:表示具体意义的词语(事物或动作),常用直观法

2.翻译法:抽象的难以解释呃词语,用学生母语翻译,一点就通。但很少有简单的对应

3.情景法:把新词放在语境中,也就是联系句子、话语来理解。4.语素义法:用字义来解释词义。

5.搭配法:如量词与名词的关系,某些动词和宾语的关系 6.话语联结法:在话语中学习词汇,特别是关联词语

7.比较法:对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不同点

8.类聚发:利用词语间的聚合关系,可以形成同义聚合、反义聚合或类属词汇聚合 9.联想法:利用人脑的联想机制,如学习“下雨”,可联想到“刮风、水灾、干旱、雨伞、担心、凉快”等

第四节 外语听力教学

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听力理解: 1.听力材料的特征; 2.说话者的特征; 3.听力任务特征; 4.听话者本人的特征; 5.过程特征。

两种策略影响听力过程: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 1.听力材料的特征:

时间变量,语音,词汇,语法,视觉上的支持等对听力理解产生影响。

时间变量:语速,停顿,迟疑。

 语速过快,听者来不及反应,必然影响理解;过慢则造成心理上的障碍,给人不真实的

感觉,引起厌倦。语速与材料本身的特点、学习者的背景知识等密切相关,语速不是独立作用的因素。

 迟疑和停顿:许多人认为这个因素是积极的,但是Voss发现这个因素会分散听者的注

意力,引起非本族语者感知上的问题,进而引起理解上的错误;本族语者利用自上而下的手法,放弃与话语理解无关的语段。

初学者听力理解困难时因为缺乏音位能力和信息处理技巧。有人提出,真正的听力感知单位是音节和帮助分解语流的音段。有学者指出,联音也是影响语流切分的问题之一。即同化、缩音、连读和省音。重音和节奏的感知也影响听力理解。

听力材料在词法和句法上的改动对听力理解也有影响。

Chaudron发现,以名词重复的形式出现的信息冗余比其他形式更有助于辨认和回忆。句法上的改动会使中上程度的学习者受益。给高级阶段的学生提供解释性的内容或者冗余信息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材料。对于程度低的学习者,有些冗余反而增加他们的听力负担。

冗余是否提高理解与语言程度和冗余的类型有关。

大多数书面材料句法上比口语材料更为复杂,信息冗余度小,比口语体更难理解。有实验发现,对话容易理解,讲座次之,新闻最难。

以时间为顺序的描述材料比打乱时间顺序的更易懂。

视觉支持能提高听力理解。录像如果用来提供信息处理的线索,则能提高听力理解,关键是选择,并非运用录像本身。

学习者语言程度越高,视觉帮助作用越不明显。这也与材料的难度有关,材料简单,听者可以不借助于图像理解话语。

2.说话者特征:

(1)中高级的学生回忆非专家的男性说话者的发言比非专家的女性说话者的发言更容易(2)高级程度的学生能够回忆起男性专家的讲话内容;

(3)如果说话者为女性专家,两组学生的表现比非专家的女性时要好。即,回忆专家和男性的讲话内容更易,但是不同的文化对此反应可能不一。

3.任务特征

多项选择题比特殊疑问句容易完成;

对具体线索的提问比依靠整体线索的提问容易回答; 概括推理和综合信息比寻找特定信息更为困难。

4.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记忆力、情感因素和背景知识等都影响听力理解。

研究表明,目的语输入的记忆跨度比母语短,随着目的语水平的提高,能成功处理的目的语输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因而记忆时间的长度是学习者整体语言水平的标记。在注意力方面,程度低的学习者遇到生词或者难句时,通常停止听,或者不知道自己已经不注意所听的内容了。

听者的自信心对听的效果十分重要。

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学习者对熟悉的话题的兴趣和理解率都高于一般的话题。

5.过程特征

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平行过程上,即听话者是否运用他们的世界知识、情景和人类交往知识来理解意义(自上而下),然后利用词汇、句法和语法知识来理解语言形式;或者反过来,先自下而上,然后自上而下,以及两者过程的相互交替(平行过程)。

中下水平的学习者在听简易材料时,一般两种过程交替使用,但在听更难一点的材料时,更多地使用自上而下过程。

有效的听者好像更注意较大的板块,只有在理解中断时,才将注意力转移到个别词上来。

二.听力策略与策略训练

认知策略:通过考虑如何贮存和检索信息以解决问题。元认知策略:包含计划、监控和评估理解。

个人知识:有关他们自己及最佳听力状态的元认知知识 任务知识:有关听多少内容、材料难度如何等

策略知识:有关策略及他们与材料的任务之间的关系的知识 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兼教对提高学习更为有效。

分三个层次进行策略训练: 盲目的(不告知策略及其价值); 有意识的(告知);

控制的(提供机会让其比较策略及其价值)

第五节 外语阅读教学

一.阅读过程特点分析

自上而下模式:以概念理论为基础,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根据本人大脑中已有的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加以证实和修正。

自下而上模式:把材料作为信息输入,阅读者从字母和单词的辨认开始,不断进行信息组合,完成阅读活动。但研究表明,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并不需要上下文冗余信息度来完成辩词活动,其实际辩词过程是自动的、不自觉的,他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语言之外的信息上。

Rumlehart提出,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钟语言知识,包括文字、词汇、句法和语义等知识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任何单一的语言只是不能促成对阅读材料的真正理解。

Stanovich提出阅读能力的层次模式:在阅读过程中,有几个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词语识别、句法分析、语境知识等。阅读时各个层次的知识互相补偿。

语境知识包括语用规则和世界知识(即一般的文化知识等)。Leech认为,语言交际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阅读材料原作者来说,是通过什么方法怎样在读者的大脑中增加某一信息?对读者来说,是作者写了哪些话,通过这些话表达什么意思。

世界知识也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活动是一种多因素、多向交流与反应的复杂的解码过程。解码依据来自文字、语言、语用、世界等方面的知识。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语义等;世界知识包括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语用知识涉及到人际交际修辞规则和语篇修辞原则等。

二.外语阅读与母语阅读不同特点比较

语言的几个作用:表达,指示,描述,辩论,元语言。任何人和任何语言都能完成上述功能。

阅读能力发生迁移时肯定的、必然的,语言能力的正迁移是不可避免的。

调查表明,外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一般来说母语阅读能力也很强,反之不然。外语阅读本身的特点:

首先,语言能力和技巧的正迁移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发生在更呈普遍现象的语言规则和语用原则上(无标记的、核心的),语言、文化的差异越大,正迁移越少。

第二,母语阅读能力和技巧的不足也影响正迁移过程,影响外语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

第三,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也对阅读过程发生影响,如态度、动机、性格、焦虑等心理状态。

三.外语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标准

词汇困难的处理:1.后附词汇表;2.建议查词典;3.猜测词义

材料的真实性问题:

一.对材料本身不作任何词汇或者结构上的简化,而在练习的设计中考虑阅读者的阶 段和先后关系等

二.如果阅读者对材料的反应与作者的意图一致,则这种反映就是真实的

三.一切以阅读者为中心,材料只要达到阅读者的目的和实际情况,就是由真实性

阅读材料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兴趣和文化背景。对材料本身不一定要做结构和词汇上的控制,关键在于预测这些方面的困难并提供适当的理解线索,并在设计练习时采取不同要求,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及阅读者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级和变动。

四.阅读技巧及其培养

Barret认为,阅读技巧有五种:

1.理解字面意义;2.能对材料主旨进行重新组织;3.推理能力;4.评价;5.欣赏;

Davis提出的四种阅读技巧:

1.识别词义;2.推理;3.识别作者的技巧、写作意图和风格;4.寻找有关答案

技巧是习得的,是每个阅读者在实际过程中无意识地使用的种种方法;而策略是阅读者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采取的某种手段或方法。技巧和策略都可以有意识地训练。

五.对我国高校外语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1989年的高校外语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提出的两方面要求:

(1).阅读课的任务在于着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速度的能力及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记忆,增加文化背景知识;

(2)阅读课应该选用题材广泛的语言材料,以利于培养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各种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定期检查。

阅读课应该作为一门技能训练课。教师应该把握两点:

一,始终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作为重点

二,在阅读材料讲解过程中,强调不同话语结构的分析,使学生适应不同的文体材料。

阅读理解练习的难度可参考国外各种阅读考试的题型,分出不同层次、不同要求。范围可以设计背景、词汇、主旨、风格以及隐含义等。

第六节 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 语言和文化的定义

语言是个符号系统,有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是个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由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

文化观念:精神文化;文化产品:物质文化。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

三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所有的语言知识都是后天通过社会习得的,语言是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3.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四 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导入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所达成的共识包括:

(1)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获得进一步的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3)部分由明确职业选择方向的外语学习者学习结束后职业岗位的需要

文化导入的内容 有争议。

有人主张文化教学分为:

1.交际文化:两种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影响准确传递(带来偏误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2.知识文化:两种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还有人分为:

1.语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

2.语义文化: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

3.语用文化: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也就是把语言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相连结起来所应当遵循的规则,如称呼、问候、道谢、敬语、谦辞等。

文化导入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文化导入的几个重要原则(1)实用性原则

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

阶段性原则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

(3)适合性原则

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适度。教学内容应考虑到该文化项目的代表性,属于主流文化。重点应在共时文化上,适当引入一些历时的内容,以利于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教学方法上的适度,就是要正确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

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

(1)注解法:课后用专门篇幅加以注解。灵活、简便;零散,缺乏系统性

(2)融合法: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潜移默化;选择编排有困难,真实性难易保证(3)实践法:观察,看电影,专题讲座,文学作品阅读。(4)比较法:对比发现异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5)专门讲解法:开设目的语语言文化课程

第五章 外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新版加入内容: 第四节 第三小节

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 外语教学的实施有五大主要过程: 1.需求分析 2.课堂设计 3.教材开发 4.课堂教学 5.课程评估

一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及其错误的理论根源

传统模式:PPP,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

① 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权威,决定、执行教学步骤,决定讲什么、多少,如何讲。学生需求得不到

反映,没有参与教学决策;参与交际机会不多。

② 应试导向

间接性考试。通过考查语言结构知识来考察语言能力。PPP课堂成了语言知识课、语法分析课和复习迎考课。

③ 学生缺乏足够的输入

教师控制了课堂,关注的是知识的讲授,不是交际样本的提供。

④ 在学法上误导学生

误导学生对语言学习本质的理解,让学生认为记忆了规则可以应用到交际中去

PPP模式对语言学习本质的误解: a.学生按照所教的顺序习得外语

其实:结构“简单”的语言知识不一定“容易”,“复杂”的不一定“难” 一个是语言学的概念,一个是心理学的概念。b.语言仅仅是一个知识的系统

实际: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 c.语言知识会自动转化成语言技能

课堂上:讲陈述性知识(什么),不会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怎么做)d.课堂实践就能培养交际能力

二 外语课堂新模式设想

有利于学习外语的条件:(目标)

① 培养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动机 ② 创造和提供学习、交际的资源(课堂内外)③ 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策略 ④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1)培养兴趣

将学生工具型动机变成综合型动机(持久)。前者导致应试倾向,是不良习惯。a.教师个人魅力

b.课堂活动的安排(符合学生特点、遵循教学原则、创造有利的课堂环境)

c.学习资源(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d.成就感(多鼓励)

(2)提供真实的语言输入

(3)帮助使用有效的策略(认知、元认知),直接、间接培养(4)帮助克服困难(惯用法、语用、文化背景问题)

三 新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要有需求、愿望、动机、大量机会、给与成就感 3.教师角色的变化

“学习的促进者、建议来源、知识之源„”

4.“任务型教学法”“自主学习”“协商式教学”

需要对外语课堂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真实的交际”,“在活动中培养语法意识” 提供“自主学习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协商式大纲:个性化学习

四.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1.语言学习=课堂内+外

2.课堂教学=为课外学习做准备 3.课外学习=促进课堂学习

4.课外学习的方法、内容=学习+交际

新版加入内容

第六章 第三节 任务型外语教学(对外汉语实例见讲义)

(一)产生和发展

基础:20世纪80年代,prabhu在班加罗尔进行的交际教学改革试验。

作为强交际观(在运用中学习英语,using English to learn it)的支持者,prabhu认为:“„创造一种条件,使学习者全神贯注于意义,专注于说或做,能够最有效地促进这一过程„当学习者的注意力放在意义上时,(语言)形式学得最好”

班加罗尔试验摒弃了传统的结构大纲或功能——意念大纲,代之以任务大纲。

教学单元由一个个任务组成,课堂教学围绕完成具体的实际任务,强调语言的自然输入,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学生专注于完成任务,语言学习是完成交际任务的副产品。三种任务:1.信息差任务;2.观点差任务;3.推理差任务

(二)任务型教学原则 任务的特征:

(1)意义是首要的

(2)有某个交际问题需要解决

(3)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联系(4)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察

(5)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价任务执行情况

即:“任务”关注学生如何用语言沟通信息; 进行有实质意义的交际,不强调语言形式; “任务”具有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 学生的重点是如何完成任务; 评估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完成。

任务型教学的特征:

1)强调用目的语相互作用和影响来学会交际; 2)讲真实文本引入学习环境

3)为学习者提高关注学习过程本身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关注语言 4)增强学习者个人经历作为重要的促进课堂学习的要素的作用 5)努力使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激活使用联系起来

(三)理论基础

1.系统功能语言学

该语言学的主要特征:

(1)以社会学视角研究语言的性质

研究人们如何借助语言来建立和维系社会关系

(2)以功能、语义、语境为研究重点

2.当代认知学习理论

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学习的结果并非外部信息的简单堆积或注入,而是主动获得越来越多认识事物、解决问

题呃程序,在“同化”(整合外部新信息)和“顺化”(重组原有信息)的共同作用下,主动建构复杂、完整的认知图式。

②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主动求知: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信息的提取

③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

机械学习到的是孤立、凌乱的,要内化为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的容易提取的④ 社会建构主义的社会互动学习理论

肯定学习者的主动性、与认知对象的互动、个人经历和体验的重要性

为任务型教学的合作学习、交流互动、意义协商提供了理论支持。

3.活动教学论

(1)“以活动促发展”(2)主动学习

(3)以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4)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4.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Long的互动假说 可理解输出假说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1)体现了新的语言学习观、教学观

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协商、合作;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和支持者 2)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材料的真实性、任务与现实相关性、师生与生生的互动、教学同时也是人际交往

3)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同时落实到教学环节上去;学生学会合作、共处,教学的意义超越了语言学习本身

缺点

1)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过于偏激

低估教学的作用以及规则的讲解 2)任务选择的随意性

没有统一的任务大纲,从而导致对任务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混乱 3)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对语言环境有较高要求,因而不合适作为外语的教学,较为适合第二语言教学 4)以任务是否完成来取代专项测试以及过于简单化的评价方法,不适合学历教育

第四节 网络与外语教学

(一)发展历程

1.行为主义阶段的CALL(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计算机作为句型训练

2.交际法阶段的CALL

计算机提供语言输入,任务呈现工具

3.综合的CALL

作为语言学习环境,提供真实的材料,真实的交际对象,真实的任务

(二)定义

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外语教学活动,包括局域网和因特网,现在主要指因特网上的外语教学。

分类一:远程注册式、自由建构式、“三点合一”式(电话、电视、电脑)、课堂链接式、局域教学式

分类二:个别化学习、讨论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协作式学习

网络外语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1)更能促进真实、有意义的交际,使学习更有意义

2)直接接触目的语呃文化、语言,利于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使课堂无限延伸,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

4)以建构主义、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为基础,多采用任务法、项目法等综合型教法 5)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念

(三)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 1.课堂为主,网络为辅

即借助网络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合作 2.网络为主,课堂为辅

即在学习的前中后期各有面授,或培训或总结经验交流、报告,其他学生利用网络学习

(四)研究与实践 研究现状:

首先,理论研究面多点少,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调查研究多于实验研究,描述性研究多于解释性研究;片面、肤浅,不具有说服力 最后,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独立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存在的问题:

“低绩效”: 学习效率低、学习资源大量浪费、学习方式过于陈旧 原因:

首先,容易信息迷航;

其次,置身虚拟社区,不能适应,不善于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料,造成资源浪费

最后,缺乏培训,被动接受,不能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主动地学习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内部因素: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没有培养良好的网络学习策略

外部因素:资源良莠不齐,缺乏高效搜索、筛选机制,来自技术和教师的学习支持服务不足

第三篇:国外现代外语教学主要流派的对比

国外现代外语教学主要流派的对比

特点

优点

缺点

着重培养的能力

适合人群

对待母语的态度

对待错误的态度

翻译法

1)语法体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语法翻译法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

2)语法翻译法以及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的组合等。

3)语法翻译法较好地体现了外语学习的本质,即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进而达到语际信息交流的实际目的。

4)语法翻译法非常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认为背诵语法规则是学习外语的捷径。不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只强调书面语的阅读能力。5)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课文是由艰深的片断文学作品组成,并附有用母语详细注释的词汇表和详细解释的语法规则。

4、优点:

1)经常通过母语的翻译和比较,强调语法学习,能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外语的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等,对建立外语教学法体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3)容易测试学生,班级易于管理。

1)忽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学生口语能力得不到提高。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2)过分强调翻译,单纯通过翻译手段教外语。未能恰当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3)过分强调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语法讲解从定义出发,根据定义给例句,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语言水平。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的语法规则却不能运用。

4)过分强调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语言讲解作用,忽视了学习者的实际案,不利于他们语言习惯的养成。

5)学习的语言材料都是一些文学作品片断,词汇很深,脱离学生实际。

6)忽视了语言教学的文化因素。语言运用的内在因素,以及语言在不同情境中使用的客观规律。

7)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单调、课堂气氛沉闷,不易激起学生兴趣。

强调书面语的阅读能力。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

高中及以上

未能恰当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直接指出错误

听说法

1)听说领先。即口语是学习外语的基础。

2)以句型为中心。句型既是语言的基本结构,是外语教学的基础,也是外语教学的核心。3)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4)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5)及时纠正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6)尽量不用母语。各民族的语言结构是不同的,一种语言很难用另一种民族语言来表达。外语教学利用母语翻译和讲解语言知识只能引起两种语言的混淆,起干扰作用。

7)广泛利用电化教学手段,特别是语言实验室。放矢地、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加强语言知识难点和重点的训练,有效地进行外语教学。

1)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要求熟练地掌握句型,有利于外语语言习惯的养成。句型操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2)重视听说训练,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在有限的材料范围内就能流利地听说外语。这与外语教学的目的是相呼应的。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达到。3)容易学到比较自然的语音、语调。4)在对比语言结构的基础上找出难点,有针对性的编写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

1)过于重视机械训练,不利于学生实际掌握外语。

2)过于重视训练语言的形式,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学的语言很不自然。在教学中往往造成学生能自动化地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却不一定了解其意义。语言不仅是一种习惯,更重要的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3)教学方法机械、单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由于过分强调机械的句型操练,容易引起学生的枯燥乏味,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重视听说训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

初中高中

尽量不用母语

直接指出错误

视听法

1)强调语言内容的连贯性,以整体结构作为教学的基础。用一幅幅表示情景的连环画,配上一组组连贯的句子,再配上录音,使视、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语音和词汇教学的过程不是采用单音----单词----句子---成段对话的教学顺序,而是采用成段对话----句子---单词----单音顺序。语法教学也不例外,不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不讲授语法规则,而是通过与情景相联系的句子结构,让学生从实际和简短的对话中掌握语法。2)视听并用,语言与情景紧密配合,以情景练习对话。3)日常生活情景对话是教学的中心。

1)视听结合。把语言和形象相结合,使学生同时见其声,从而大大加速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建立外语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加速直接用外语交流思想。2)情景教学。从日常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安排语言材料

3)语音、词汇、语法综合整体教学。在日常生活情景中整体感之外语声音的结构,并在语流中学习和掌握语音、词汇、语法

4)学生一开始就听到标准的即地道的外语录音,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语音和语调,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

1)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新感念英语》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语言结构为主线,一定程度上忽视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过于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和训练,忽视母语的作用,忽视书面语的作用,有碍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外语。

重视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综合整体教学。

各个年龄阶段

忽视母语的作用

直接指出错误

认知法

1)强调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学习必须有意义,课文要有上下文情境;广泛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视听教学手段,使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创造外语环境,增加学生使用外语的机会,强化外语教学过程。2)认为口语和书面语具有同等重要性。即听说读写全面发展。4)利用母语。母语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因而也是学生学习外语的基础,适当地利用母语和对比两种语言,可以防止两种不同语言造成混淆而引起的干扰作用。5)容忍错误,不见错就纠。6)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在研究“学”的基础上研究“教”。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训练,注重理解。

认知法作为一个独立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充实。从理论说,认知法理论基础的一些理论还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如转换生成语法体系怎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从实践上讲,缺乏与该理论原则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该法在美国多用于教本国人学外语,而在国内外教他族人学英语基本上不用此法。

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各个年龄阶段

利用母语

容忍错误,不见错就纠

交际法

1)教学内容,以语言功能为纲,针对学习对象的不同需要加以安排。

2)教学过程交际化。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接触所学语言,并且,要求学生讲该语言国家的人在真实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教师要提供真实的情景和创造外语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和运用语言。

3)认为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语误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一个不完善“到完善的路碑”。4)不排斥语法教学,也不排斥母语和翻译。交际法只反对以语法为纲,却不排斥语法教学。

1)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学以致用 3)教学过程交际化。

4)促进专用外语教学法的蓬勃发展

1)首先是功能项目问题:如何确定功能项目,确定语言功能项目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第二语言教学需要多少语言功能范畴,如何科学地安排功能项目的教学顺序等,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2)其次是没能处理好语法知识的教学问题:用意念功能范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语法知识,强调语法教学只学使用(use)、不学用法(usage),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而培养语法意识又会影响能力的培养等。

以语言功能为纲教学过程交际化

各个年龄阶段

不排斥母语

认为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直译法 1)把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等同起来,认为外语要在自然的环境或情景中习得。“幼儿学语论” 2)要求在外语和客观事物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直接用外语思维;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上下文、游戏等直观手段,或者用外语讲解词义来学习外语,完全不用母语,或大部分时间不用母语,以避免母语的干扰。

3)模仿和感知是外语教学的基础,外语学习主要靠机械的模仿和记忆语言材料,熟练技巧是不自觉地经常重复,达到自动化的结果。

4)连贯的语言活动是教学的出发点,句子是教学的基础,只求替换或套用背熟了的现成句子,不要求分析单词和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

5)语法教学放在次要地位,语法只是在高级阶段作检验语言活动是否正确的标准。采用归纳法教授语法,完全排斥演绎法。

6)语音和口语是外语教学的基础,是语言活动的中心。外语教学从口语入手,设置一个不接触文字的听说阶段。

1)重视活用语言,重视语音、语调和口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注重模仿、朗读和熟记等实践练习。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熟练技巧,有助于培养语言习惯。

3)重视使用直观教具。这有助于吸引少年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组织思维,加速外语和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4)重视以句单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运用外语的能力。

1)忽视母语的作用。在外语课上生硬的排斥或禁止使用母语,对讲解一些抽象概念的词或语法规则,既容易造成理解错误,又浪费时间。

2)忽视学生或成年人学习外语的特点。完全照搬幼儿从小学习母语的方法,给外语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3)忽视语法的作用,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和技艺,过早地强调活用语言,结果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重视活用语言重视语音、语调和口语教学

幼儿小学教育

忽视母语的作用

直接指出错误

班级:英语1302 姓名:屈婷婷

学号:1306014032

第四篇:读《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的心得

读《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的心得

概述:《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在吸取当代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对影响外语教与学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同时,对外语教学所涉及的实践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介绍和探讨。

本书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上对外语教学理论进行分析与讨论。

本体论层次:外语教学理论所有涉及到语言和语言教学的本质特征的问题,比如,外语学习与母语习得过程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语言是什么,学习一种语言意味着什么。实践论层次: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应该对外语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原则和方法进行描述。其中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测试等等。方法论层次:主要是对外语教学实践的途径、方法和技巧等问题进行探讨和探索。既要从理论层次描述外语教学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步骤,还要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提出建议。

按照这个思路,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

首先在绪论中,作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论文的匮乏与重要性;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理论研究薄弱,师资质量不高,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理念落后,应试倾向明显,权钱干扰严重);外语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范围以及若干重要课题(本体论、实践论,方法论和教师发展研究)。

然后,作者按照这三个层次进行论述。

第一章作者谈到外语教学研究的几个重要趋势,介绍近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些重要动向,如重视学生主体的研究(学习者个人差异的研究,包括年龄、语言潜能、动机,认知风格和性格等),学习过程的研究,主要包括原有知识的作用和学习者策略的研究),对传统的教学法进行反思等(对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进行反思,提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外语教学的革新与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等)

第二章作者讲到外语教学研究的目标与方法,探讨外语教学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指出外语教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应该从本体论(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本质,语言学习的本质和外语教学的本质),实践论(遵循的五大原则:系统原则,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文化原则和情感原则)和方法论(设计出符合现代外语教学特点的心得教学方法)三个层次上进行。

第三章作者对外语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对一些影响外语习得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学习主体<外语学习主体的年龄,智力,语言潜能和认知风格;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中的动机和态度以及个性>, 学习过程<原有知识,中介语>, 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社交策略>),对当代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界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评价。

第四章作者探讨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讨论外语交际能力的概念(Chomsky的语言能力和Hymes的交际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外语语法,词汇,听力和阅读理解和跨文化意识等能力的重要性和主要方法等问题。

第五章作者讲了外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介绍外语课程设计、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实践过程,并分析和讨论他们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第三节重点谈到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知识方面和文化因素方面)和培训(外语理论与实践,语言学理论和外语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第四节重点讲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组织,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第五节讲到外语教学的测试与评估(类型,效度,信度,步骤)。第六章作者讲到外语教学的方法(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学习法,自然法,暗示法),作者重点讲了任务型外语教学(产生和发展,原则,理论基础以及其局限性)和网络与外语教学(CALL的发展历程,网络外语教学的定义和特点,网络外语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网络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及网络外语教学的前景展望)。心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这个寒假读了一本书《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感觉受益匪浅。

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会有所悟、有所省,从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误,而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伤害”。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教师是潜在的动力源,运用社会赞许可以乌枣学生的行为”,“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语言,使我们共享卡罗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改变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 原型策略和技巧,从而得到发展。

作为教育界年轻一员的我来说,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着很高的权利。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成功还是失败,赋予学生权利还是剥夺学生权益,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像其他权利一样,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权力就很危险,极易产生负面效应。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现在想想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所以作为新岗当老师的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如果当我行使权利出轨时,这些新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在此,我也建议老师来读读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很好。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很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故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作为外语教师,我们要不断读书,读好书来提高自己。

第五篇:浅析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与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文化教学 语言能力 语言输出 语言输入

论文摘要: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知识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学家提出的不同交际模式中都包括这两种成份,社会文化知识被认为可以使语言学习者言行得体。本文认为,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进而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最后得出结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前言

自从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提出交际能力模式(communicativecompetence)之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没有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就不能把自己的语言知识用于交际。Brembeck说,教外语不教文化是培养语言流畅傻瓜的最好方法。〔1〕Hymes之后,Swain及Canal又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交际能力模式。不管是Hymes的交际能力模式,还是Swain及Canal的交际能力模式,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成份,社会文化知识使语言学习者得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其实,社会文化知识对交际能力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获得及提高语言能力,因为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还能增加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机会,而语言输出及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外语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

2.1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三大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2〕行为主义观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高度自动化时,语言就算是习得了。后来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语言输入质量低,但语言学习者能输出高质量的语言,同时语言学习者输出的语言不能在语言输入中找到,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为了解决语言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不对称,乔氏提出了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由一系列的原则和参数组成,原则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参数是原则适用于具体语言时作出的调整。参数如何调整要取决于所接触的语言,如果接触的是英语,参数就做出适应于英语的调整。普遍语法是潜在于人脑中的,它需要激活才能指导语言学习,然而普遍语法的激活需要语言输入。认知语言学理论分为两派,一种认知语言理论把语言习得看做是语言环境和学习者内在机制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的产物,两者在语言习得中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语言学习者内在机制的限制之内,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种认知语言理论认为,言语交往对语言学习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二语特征更明显地呈现给语言学习者,同时也强调言语交往中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2.2文化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尽管对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主要的语言习得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输入不再匮乏了:在家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英语报纸,还可以收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这些英语广播还为英语学习者开设了特别英语节目。国内也有英文媒体,比如《中国日报》、CCTV9,还有《二十一世纪报》等等。还有好多高校都聘有外教。这一切都为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条件。学习者听懂输入的语言材料,有利于语言学习。Krashen认为,教室比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好〔3〕……因为初学者很难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但很可能在教室中获得。他认为被理解的语言输入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语言。语言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理解方式有两种,〔4〕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理解。前者认为高层信息会影响低层信息加工,一个句子的上下文会影响句子中单词的辨认,因为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对说话者说话的内容会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帮助学习者辨认听到或看到的单词,甚至把没有发出的音给补出来,把发错的音修改过来:

Thestategovernorsmetwiththeirrespectivelegislaturesconveninginthecapitalcity.假设说话的人在说到legislatures时咳嗽了一下,没有把第一个/s/这个音发出来,听的人仍然感觉到这个音发出来了,这叫做因素的恢复。这里听话人语言外的经验或知识起了作用。这里的语言外的知识或经验就是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知识,听话的人就只能用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来加工语言信息了。

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是指语言信息的加工开始于最低层,且不受高层次信息的影响。所谓的最底层开始就是从因素开始的。这样做,只要有一个关键的音素没听清,就可能影响一个词甚至一个句子的理解:

AmilitarymeetingwashadinPentagon.如果说这句活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吧“/p/”发出来,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可能听不懂这句话,因为他是从每一个因素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但要是听话的人了解美国文化,他就可能把“/p/”补出来,因为他知道“Pentagon”是美国的,是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他是可以从大背景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他有可能在听到“military”时就期望着“Pentagon”出现了,这个词一出现就可能帮助他推断出“entagon”是“Pentagon”,进而听懂整个句子。也就是说,文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因素恢复能力。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理解语言输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文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1MerrillSwain〔5〕认为,语言输出有三大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注意/引起注意,就是引起语言学习者注意的功能。学习者在输出目的语时遇到的语言问题能使他们注意到他们不懂或是不全懂的知识,这些语言问题就可能成为学习者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加大语言形式学习的力度,为学习者所掌握。Bialystok就认为,语言形式上的训练会使语言学习者将学习过的显性知识转换成隐性知识。〔6〕第二个功能是假设检验。MerrillSwain认为,语言输出实际上就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假设的一个验证,然后根据得到的反馈加以修正。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基于中介语或母语对二语做出一些假设,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要靠输出,因为输出(书面或是口头)是学习者将其内在知识外现的一个过程和结果,只有内在知识外现,别人才能接触到学习者的语言,知道是对还是错,进而对其进行修正。MerrillSwain引用了Pica及其同事的话:“(语言学习者)修正他们的输出,......验证他们有关二语的假设,用新的结构和形式做实验,并创造性地利用他们的中介语资源。”MerrillSwain还认为,修改了的,重新加工过的输出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学习者中介语的前锋,即最新进入学习者中介语的成分。〔7〕第三个功能是元语言功能。MerrillSwain认为,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验证自己对二语的假设时,学习者是在猜测某事该怎么说或怎么写。正是这种输出体现了怎样使用语言,思考语言怎么使用的元语言功能。这种输出还可以让学习者控制内化这种元语言功能。大多数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语义表达上,但确有些交际过程,交际者的意图集中于语言形式上,用语言谈论语言形式。实际上这种交际是教室英语的一部分,好多英语学习者都在用语言谈论什么,什么用英语怎么说。尤其在英语角或跟外教谈话时,这种功能也时有出现。

3.2输出还有助于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Krashen〔8〕在谈到第二语言学习环境时,把语言知识的获得途径分为习得和学习。习得指的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获得的语言能力,而在课堂上有意获得语言能力的途径叫学习。前者获得的知识叫隐性知识,后者获得的知识叫显性知识。Krashen认为这两种知识是不可以转换的,显性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交际中使用的是隐性知识。Krashen这种观点被称之为无接口理论(non-interfacehypothesis)。Seliger,Stevick,Bialystok,Mclaughlin等人提出了接口理论(interfacehypothesis)。〔9〕Seliger的弱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可以缩短习得过程,加快习得速度,从而帮助语言习得。后者提出的强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经过充分的练习,可以转换为隐性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以经过练习而用在交际中,而练习包括输入(听力联系,阅读练习),也包括输出(口语,写作)。因此语言输出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3.3社会文化对语言输出的作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没有实在意义、空洞抽象的符号,学生的显性知识不能在输出中得到练习,不能转化成隐性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外语学习者要想大量输出语言,必须有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作依托。有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才有思想要交流,语言输出才有可能,语言形式才能在不断的输出中变得熟练起来,学习者的中介语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近目标语,语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4结语

社会文化知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使外语学习者得体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使学习者的中介语更接近目标语,同时还有助于学习者增多语言输出量和输出机会,使课堂上学习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除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和来自目标语文化中的人沟通(书面的和口头的)之外,还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目标语文化教学和母语文化教学,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需要人们重新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振亚.以跨文化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5]RodEliss.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FLEP,1997

[3][8][9]RodEliss.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FLEP,1997

[4]DavidW.Carrell.PsychologyofLanguage[M].Beijing:BFLTRP,1999

[6][7]GuyCook,BarbaraSeidlhofer.PrinciplesandPracticeinAppliedLinguistics[C].MerrillSwain,ThreeFunctionsofOutputinSecondLanguageLearning[z].Shanghai:SFLEP,1997

下载现代外语教学与语言实验室的发展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外语教学与语言实验室的发展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言实验室总结

    语言实验室是一种现代化的语言教学设备,它以多样化的教学功能,在言语教学中充分展现出其独到的优越性。本学期我承担了系语音实验室管理工作,顺利完成了实验室各项工作。现将工......

    法律语言与现代法治文化

    法律语言与现代法治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

    现代语言(5篇模版)

    实用汉语交际技能复习资料 1、语言交际时,时常会收到各种各样环境的制约,请结合个人生活实际谈谈环境对语言交际的制约作用。 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而与此相关......

    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与外语教学

    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与外语教学英文题目: On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English Teaching 学生姓名: 高 琴 班 级: 06 级 英 语 班 专......

    浅谈儿歌与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儿歌与幼儿语言发展 【摘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来促进他们语言的发展。儿歌具有韵律强、节奏明显、内容简单、......

    幼儿语言发展与语言教学

    幼儿语言发展与语言教学 一、幼儿期言语发展的特点 言语可根据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最普通的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口头言语是指说出的和听到的言语。书面言语是指......

    语言实验室管理制度1

    语言实验室管理制度语言实验室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价格昂贵的电子设备,为使语言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依据我校有关规定,特制定以下语言实验室的管理使用细则。1.语言实......

    铁路运输改革与现代物流发展

    铁路运输改革与现代物流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物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从概念产生到形成理念,从理论研究到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人们亲身经历和目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