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精)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1:5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精)》。

第一篇: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精)

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 合义乌实际,现就做好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具体为《义乌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 》的远景规划建设区范围,以及需要规划控制的范围。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是指按照价值置换方式, 实行多村集中联建, 采用高层公寓 加产业用房、商业用房、商务楼宇、货币等多种形式置换,推动农村向社区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第四条 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遵循 “ 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科学规划、统筹推进,集约用地、提升品 位 ” 的原则。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五条 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领导小 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社区建设办。设立城乡新社区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承担城乡新社区建设 项目融资、工程管理、开发建设等工作,接受社区建设办管理。

第六条 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一审议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重大政策;(二审定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计划和项目;(三研究解决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四研究决定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七条 社区建设办主要做好政策制订、统筹协调、规划建设等工作,具体为:

(一 负责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的宣传教育, 牵头拟订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的有关配套政策和细则, 制订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工作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阶段性任务,会同相关部门对任务完成情况进 行检查考核;(二指导、协调、督促各街道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相关工作;(三负责编制集聚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规划方案、建筑设计方案,负责集聚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监管;(四统筹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集聚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土地管理、房产管理等工作;(五会同相关部门、街道梳理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疑难问题,并及时帮助协调 解决;(六承办市委、市政府及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建立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建设办根据需要及时召集召开会议,分析和研究 解决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第八条 住建、规划、国土、财政、农办、发改、行政执法、环保、民政、农业、供电等单位按照各 自职责,认真做好行政审批、监管服务、政策扶持等工作。

第九条 街道主要做好分户审批、土地征迁、房产分配以及与村级组织和农户的对接工作,具体为:(一宣传落实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有关政策;(二负责制订本街道集聚建设的年度计划,并报社区建设办备案;(三负责审批分户置换权益面积,审核确定分户置换方式,并报社区建设办备案;(四负责集聚建设项目用地的土地征迁;(五全程参与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六负责做好与项目相关的农户、村级组织的对接工作;(七负责制订集聚建设房产的置换分配方案,报社区建设办备案,并组织实施;(八承办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村级组织主要做好群众发动、组织旧房拆除等与农户的对接工作,具体为:(一向广大村民宣传落实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工作的有关政策,收集、整理建议和意见;(二负责初步确定集聚建设对象、置换权益面积和置换方式,并报街道审批;(三负责组织拆除本村建设用地上的原有房屋,做好奖励资金的统筹安排;(四负责处理本村有关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社会稳定;(五认真做好街道交办的其他工作。第三章 规划编制

第十一条 市规划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组织编制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专项规 划,指导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计划和集聚小区规划。专项规划要体现功能区块清晰、人口集聚适度、服务半径合理、功能配套齐全要求,体现地理位置优化、尽量予民于利的选址原则。

第十二条 市规划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专项规划, 组织编制集聚 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规编制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资源,凸现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合理配置社区管理、商业服务、教育卫生、文体活动等公共配套设施,并组织相关部门论证,征求 相关部门意见,按规定程序审批。

第十三条 市规划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专项规划、产业发展布局 规划,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定位和产业发展需要,在规划建设集聚小区的同时,统筹编制全市产业用 房、商务楼宇等专项规划。

第十四条 社区建设办向规划部门申请项目规划设计条件, 组织编制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项目的修建 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

第十五条 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规划要做好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军事设施、测绘标志、宗教场所、文物古迹、名贵古树等遗存保护。社区建设办和规划部门在编制规划时必须事先征求相关部门的意 见。

第四章 置换方式 第十六条 集聚建设对象。

1.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有在册成员;2.服兵役前属本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现役义务兵、士官;3.入学前属本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4.在服刑、劳教前属本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正在改造人员;5.拥有合法产权房屋的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其中第2、3、4款人员享有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相同的权益。夫妻双方均为本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有在册成员,且已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家庭,可以增加一人 标准安排。

第十七条 置换标准。

集聚建设对象以户为单位申请(年满 20周岁人员可以单独立户 ,按以下标准确定置换权益面积: 1.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合法住宅建筑占地面积为基数(每户最

高不超过 140平方米 ,按 1:5确定置换权益面积,其中 3/5为高层公寓面积(土地性质为国有出让,下同 , 2/5为产业用房面积(土地性质为国有出让,下同。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可选择按每人 175平方米建筑面积确定置换权益面积,其中 3/5为高层公 寓面积, 2/5为产业用房面积。

2.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合法住宅建筑占地面积为基数(每户最高不超过 126平方米 ,按 1:5确定置换权益面积;其中 3/5为高层公寓面积, 2/5为产业用房面积。

3.因分家立户或离异分户时旧房分配不均造成集聚建设对象拥有的合法住宅建筑占地面积人均少于 35平方米的,以实际拥有的合法住宅建筑占地面积为基数,按 1:5确定置换权益面积(不得选择 按每人 175平方米建筑面积确定置换权益面积 ,其中 3/5为高层公寓面积, 2/5为产业用房面积。第十八条 置换方式。

集聚建设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选择高层公寓的同时,剩余可置换权益面积还可以在相应地段继 续选择产业用房、商业用房、商务楼宇、货币等一种或多种方式置换。产业用房一般指全市统筹规 划建设的多层厂房和仓储物流用房等,商业用房一般指高层公寓集聚小区的裙楼商业用房,商务楼 宇一般指全市统筹规划建设的商务办公用房。高层公寓用于保障集聚建设对象基本住房需求,产业 用房、商业用房、商务楼宇用于增加集聚建设对象的财产性收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选择高层 公寓的面积最少不低于人均 30平方米。

高层公寓、产业用房、商业用房、商务楼宇之间可以按比例置换,其中: 高层公寓置换产业用房的比例为最高不超过 1:2;高层公寓置换商业用房的比例为最高不超过 1:0.6;高层公寓置换商务用房的比例为最高不超过 1:1;产业用房不得置换高层公寓;

产业用房置换商业用房的比例为最高不超过 1:0.3;产业用房置换商务楼宇的比例为最高不超过 1:0.5。

集聚建设对象也可以选择货币置换方式,由政府按高层公寓权益保护价格给予补偿。

第十九条 跨区块置换。在同一街道范围内选择跨区块置换的, 由属地街道根据土地级差确定不同的 置换标准,报社区建设办核准。在全市范围内选择跨区块置换的,由社区建设办根据土地级差确定 不同的置换标准,只允许由价值低的区块向价值高的区块置换。鼓励可置换权益流转交易,方便集 聚建设对象筹集建设资金,打破村域概念,优化集聚新社区居住人口结构。

第二十条 置换价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房产置换价格分别采用优惠价、项目综合成本价(含 建安成本、财务成本、公建配套等和市场评估价,高层公寓面积按人均 30平方米享受优惠价(为

项目综合成本价的 80%置换,其余部分按项目综合成本价置换;因户型关系超出部分(最高不超过 置换标准的 8%按市场评估价置换。产业用房、商业用房、商务楼宇按照项目综合成本价置换。非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置换房产按项目综合成本价置换, 因户型关系超出部分按市场评估价置换。第二十一条 优先置换顺序。

符合以下条件的村庄,优先参加集聚建设:(一重点工程项目涉及需整体搬迁的村庄;(二城市建设规划即将开发建设的村庄;(三土地已基本被征收的村庄;(四其他确需部分予以置换的村庄。

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并在规定期限内自愿拆除原有房屋的集聚建设对象,可以优先选择置换房产。对于线性工程建设需拆迁置换的部分农户,或确属 D 级危房、住房困难的,可以实行异地置换,由 社区建设办会同属地街道根据土地级差确定不同的置换标准。

第五章 实施程序

第二十二条 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按下列程序实施: 1.集聚建设对象、置换权益面积报批。村级组织提出集聚建设对象、置换权益面积的初审意见,报 街道审批;街道审批后报社区建设办备案。

2.初步确定置换方式。根据农户的选择意向,街道负责初步确定集聚建设项目的高层公寓、产业用 房、商业用房、商务楼宇等各类置换面积,以及货币置换金额。

3.制订方案。社区建设办根据年度计划和参加集聚建设村庄的具体情况,组织编制集聚建设项目实 施方案,具体内容包括集聚建设项目的位置、范围、实施时间、投融资计划等。社区建设办根据具 体项目情况,组织编制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城乡新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 计方案需经过专家、部门认证,并在现场、媒体、政府网站上进行公示,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公示 时间不少于 30天。

4.签订置换协议。街道与集聚建设对象签订置换协议。协议需载明:农民以宅基地用益物权置换集 聚建设项目内的房产;参与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后停止审批农村宅基地;置换地点、建筑面积、付款 方式、交付时间、旧房拆除时间等。

5.项目规划建设。城乡新社区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城乡新社区集聚项目的开发建设,可委托具有 相应资质的单位代建。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项目规划用地不涉及农房拆除的,可先行启动项目规划 建设。

6.房屋拆除。根据置换协议,在规定期限内拆除原有房屋。相关权证按照法定程序予以注销。

7.收回宅基地。按照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政府根据规划需要对参加集聚建设农户的宅基地进 行复垦,或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

8.房产置换。城乡新社区集聚项目完成建设并竣工验收合格后,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街道 组织房产置换工作。集聚建设对象按优先顺序选择房产,并根据置换协议支付费用。市相关部门按 规定予以登记发证。

9.资产清算,档案移交。项目建设完成后,城乡新社区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应进行工程决算和资产清

算,经审计后,后续工作按规定程序移交给小区业主委员会,相关档案资料按规定要求分别移交给 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住建局城建档案馆。

自集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批准后,住建、国土、工商、公证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暂停办理改 造范围内的调整规划红线、改变用地功能、新建、改建、扩建及房地产产权公证、土地使用权及房 屋所有权变更登记等手续。

第六章 建设管理

第二十三条 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项目实行 “ 统一征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置换、统一管理 ” , 逐步建设一批适度规模、配套齐全的高层住宅小区,以及一批适合工业、物流、电子商务、仓储、商业、商务办公等发展需要的生产经营用房,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品位提升。集 聚建设项目建筑设计费用由市财政承担。

第二十四条 按照 “ 政府主导、财政补助、企业运作、自求平衡 ” 的原则,社区建设办负责集聚建设项 目的统筹,城乡新社区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承担集聚建设项目的业主职能和融资平台作用,公司注册 资本由财政以现金或实物方式注入,实行市场

化运作。项目建设资金可采取预收工程款和向金融机 构融资等方式解决,融资成本计入项目综合成本价。

城乡新社区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统一负责市财政承担和奖补的各项资金的结算。经社区建设办审核后, 市财政将上述费用统一按完成的建筑面积(换算成高层公寓面积 , 一次性给予城乡新社区投资建设 有限公司每平方米 400元的补助,不足部分由公司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实现公司收支平衡。

第二十五条 积极引进具有综合甲级资质、信誉好、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或知 名代建公司参与城乡新社区建设项目代建,建立代建单位成员库。城乡新社区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根 据相关法规与代建单位签订代建合同,明确代建费率和各自职责,实行合同管理。并通过签订责任 书、设立约束和激励机制等,保障代建项目的安全、高质和价格可控,促进代建市场健康发展。公 共资源办、住建局、发改委、社区建设办等单位对代建单位实施监管。代建费用由市财政承担。第二十六条 建立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市、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制度。社区建设办负责协调处理 集聚建设项目物业管理的相关问题;住建局做好项目物业管理的指导、协调、规范等工作;街道承 担具体指导任务;社区组织发挥主导作用。集聚小区的物业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开招标引进优 秀的物业管理公司。小区的物业维修基金在业主入住前统一收取,小区的物业服务费和公共能耗费 由业主负担。从置换之日起,业主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其缴纳的物业服务费和公共能耗费, 第一个三年市财政给予全额补助,第二个三年补助 60%,第三个三年补助 30%,形式为先缴后返。以后全部由业主自行负担。鼓励产业用房成立业主委员会进行管理,在镇街招投标中心公开招租。第七章 配套政策

第二十七条 房产入市交易政策。按原政策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建造的住宅不允许入市交易;在国 有划拨土地上建造的住宅,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可以入市交易,每户可以有一套住宅按市场评估价的 40%补交土地出让金,其余按市场评估价足额补交土地出让金。参加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的对象按 规定置换取得的高层公寓、产业用房、商业用房和商务楼宇,经申请,国土和房管部门应按照有关 规定颁发相应 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其房屋具有完全产权,土地性质为国有出让, 可以直接入市交易。高层公寓入市交易的前提是每户必须保证留有一套自住房屋。

第二十八条 奖励资金。坚持以奖代补,对工作力度大、在规定期限内整村全部拆除旧房的村级集体 经济组织,按村庄规模给予适当资金奖励,最高不超过 800 万元。第二十九条 过渡补助费。在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项目规划建设中,需占用原有村庄建设用地并拆除 原有房屋的,对拆除房屋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给予每人每年 2000 元的过渡补助费。第三十条 城乡新社区集聚小区内按标准统一安排社区管理用房后,不再安排产权属村级集体经济组 织的其它配套用房。第三十一条 权益保障。参加集聚建设的农户可享受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就业等保险,享有城镇居 民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等同等权利,并继续享有原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除宅基地以外的其他权益。建 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集聚建设农户进入集聚小区后,就近融入当地社区,共同参与社区管理与服 务。深化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鼓励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对土地资产 探索建立土地合作社,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第三十二条 涉及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本市可以减免的给予减免,不能减免的按 政策规定的最低价收取。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公布前,已经依法批准实施旧村改造,而且已经拆除旧房、完成定点放样、部分 已开工建设的村庄,可以按原批准方案执行,保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性质不变,其中高层公 寓的建设用地可以按规定程序征收为国有土地。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公布前,已经依法批准实施旧村改造,而且旧房已部分拆除或已完成部分批次改 造的村庄,积极引导实行全高层改造,审批对象、置换基数、置换面积可以按原批准方案执行,并 可以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土地性质可以转为国有划拨土地。因实行高层改造的节余建设用 地,由政府组织公开拍卖,出让所得按规定计提各项专项基金、资金后全额拨付给街道,街道可以 根据实际情况,对村集体给予补助和奖励,最高不超过拨付金额的 50%,用于小区基础配套设施建 设。条件成熟的村,可以积极引导实行集聚建设。第三十五条 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参照本办法执行。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继 续实施“空心村”改造、农村综合整治、异地奔小康工程等。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公布实施后,本办法规定适用范围内仍按原批准方

案执行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再享受市里相关新农村建设补助政策。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与本办法相冲突的规范性文件,均以本办法为准。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社区建设办负责解释。

第二篇:义乌市农村新社区建设实施细则

义乌市农村新社区建设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集约节约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义乌市城乡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义发{2009}84号文件】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村农村新社区建设,在城西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由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

本村农村新社区建设有高层水平套房、垂直房两种模式,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批次的安排由领导小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用地面积、拆迁户的数量、被拆迁的占地面积、安置用地面积以及住房困难户等情况、制定具体分期实施方案。

第三条

本村农村新社区建设以及义乌市建设局批准的村庄规划为准。

第四条

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工作:做好有关政策法规及桥头村新社区建设实施细则的宣传解释:做好新农村建设拆迁户原有房屋占地面积、在册人口、分家立户、独生之女、婚嫁等情况的调查与核实;与拆迁户签订合同,接受安置房屋用地申请并对申请户进行资格审查,收集各种报批资料及拟定报批方案;配合土管部门确权和土地报批;协调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进行规划工程报批。建设工程定点放样。统一为拆迁户进行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申报登记发证;负责农村新社区建设中的资金管理和档案管理;施工项目的安全,质量及规划的监督管理;高层公寓及配套设施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监督管理与工程造价管理。

第五条

本村庄范围内的道路、村集体公房占用土地及空闲地属集体所有,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旧房拆除腾出的土地使用权由村集体收回。

第六条

拆迁房屋土地使用权的确认 1.拆迁房屋土地使用权面积确认按其房屋的【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上的建筑占地面积计算,两证不一致的,以【土地使用权证】为准。

2.未发放两证的合法房屋,由农户提供有效依据,发证部门予以丈量审核确认。

3.未经乡、镇及以上政府批准所建的违章、违法建筑和临时建筑一律不予土地及其他任何补偿,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无条件拆除。

4.庭院、空基、天井、滴水、走廊、跳梁、阳台、悬臂楼梯等不计入用地面积。

5.未办理合法手续的房屋转让户,其土地使用权面积仍应确认在原转让户内。

第七条

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土地补偿,按下列用地标准安置。

1.1-3人小户安排108平方以内;其中子女单独立户的,父母一人安排36以内,两人安排54平方以内,符合立户条件但未婚的人员安排90平方米以内。已婚未育的子女安排108平方以内。

2.4-5人的中户安置126个平方以内。

3.6人以上大户安置不超过140平方米。

4.选择高层水平房的,按1:6的比例包括公摊面积,5.在村庄建设规划批准前,旧房已经被司法部门查封、拍卖,实无房户的,可以按在册人口3人以下安排18个平方米的建筑占地面积。或者一套108平方米水平套房。

第八条

在册人口的计算及分家与立户

1.拆迁按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有在册人口计算[不包括集体户],其中,父母双方都是农业户并且已经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增计一人,现役军人【不含提干】在校学生、劳改人员,在迁出户口前属于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计算为在册人口。有准生证,已出生但未申报户籍登记的应先申报再计算人口。

2.以截止日期为准,年满20周岁的男子允许立户报批建房用地。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村街道批准。

3.以截止日期为准具体指有女无子户:(1)其中一个年满20周岁的,允许姐妹二人同立一户,安置90平方米;(2)长女已经外嫁或者是非农户口,此女靠父母,按户型安置;(3)多个女儿都已经外嫁,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执行。(按1:1补偿,不超过126平方)

4.有子有女户,若儿子未达到立户年龄,但其女儿已满20周岁,允许儿子和女儿同立一户安置90平方米,但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村、街道批准,保证儿子今后不再立户。

5.有子女单独立户后,其父母仍有在册女孩挂靠的户,在单亲父母36平方米,双亲父母54平方米的基础上每增加一个女儿安置18个平方米。如仍有男儿在册挂靠的户,按户型安置。

6.分家立户时旧房分配不均匀而造成超过用地限额标准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二代单独分户的先留足父母户型的面积,多余面积再分摊给子女户。7.

分家析产时既有农业户口子女,又有居民户口子女的情况下,分家立户中父母不留或者少留房屋,农业户口子女不分或者少分房屋,而居民子女多分房屋的,按本村第六款分配后安置。

第九条

在册人口本村范围内按户型超过安置面积的房屋,超过部分按1:7的比例按实增加安置基数,但最高不超过140平方米。

第十条

几种特殊人员的安置办法:

1.离婚户的安置办法:

(1)

夫妻双方离婚后未再婚的,按离婚前的户型108个平方安置。

(2)

离婚后,一方已在婚,按标准户型安置。

(3)

未婚一方,不带子女的安排36个平方,带一个女儿的增加18个平方米,带一个男孩的按标准户型108个平方安排。

(4)

有子女单独立户的按第八条第五款执行。

(5)

离婚后外嫁但户口仍保留在册的妇女,有房屋的1:1安置,无房屋的应到其男方落实建房用地。

(6)

离婚家庭旧房产权分割,夫妻双方合理分配后安置。(7)

离婚家庭不得连签。

2.出嫁女儿的安置办法。

(1)

已经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出嫁女,虽然户口在本村,不计入在册人口,不予安置用地,应到男方落实建房用地。

(2)

出嫁女儿户口尚未迁出又离婚的,给予照顾安置18平方米,但必须与父母一起报批,同时须由对方所在地国土部门提供未享受用地证明。(截止2008年1月1日前离婚)

(3)

婚嫁给世代居民,户籍仍保留在本村的照顾安排18平方米,其子女不再享受。

3.有关领养人员问题的处理。

符合有关计生政策,并经民政部门办理领养手续的人员计算安置人口。

4. 在册人口走失三年以上人员,若原有合法住房且证件齐全有继承人的按在册人口计算安置,无继承人的收回集体所有,无房屋的不予安置。

5.无子女的年老夫妻及高龄人员(五保户除外),45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一人安置72平方米,二人安置90平方米,60岁以上含60周岁,一人安置54平方米,二人安置72平方米,原则上采用水平套房予以安置。

第十一条 非本村集体经济成员在村内有祖传合法旧房的安置办法。

1.原籍是本村人的(包括外村人在本村购置房屋的)即不在本村居住,户口在外,而有而有祖传合法旧房的(以土地证为准),建筑占地面积在108平方米以下的,按1:1补偿,合法旧房建筑占地面积在108平方以上的。超过108平方部分按1:0.5的比例实安排规划。但是最高不超过126平方米。

2.原籍在本村人现又在本村居住,夫妻一方为农业户口,另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的家庭,如非农一方未享受国家住房政策的可以计算安置人口,但是不得单独立户。

3.非农业户口,按土管部门批准面积等于或少于36平方米,采用水平(套件)安置办法。

第十二条 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分家立户计算截止时间为2001年6月30日止。涉及用地分户报批疑难问题。提交街道审议后办理报批手续。

第十三条 凡自愿申请并已与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签订高层公寓水平房屋安置协议的安置户,安置的高层公寓水平房总建筑面积可按其批准的建筑占地面积1:6比例享受(含公摊面积)。并按成本价收取建造费用。

第十四条 高层公寓的建筑规模,以选择高层公寓水平套房安置户,所批准的总建筑面积,和按高层公寓水平套房安置户总人数核定的总规划用地面积为基础。由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委托有关部门依法合理规划并审批。

第十五条 用于安置的每栋高层公寓的底层和裙房不占安置户的用地指标,权属归每栋户主所有,不再用于安置,不得转让,有本村集体负责用于高层公寓的管理用房和出租,租金收入用于高层公寓安置户物业管理费用。

第十六条 拆迁户必须按规定与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签订有关安置区块的协议书,旧房拆迁协议书,并在规定时间内腾空交出旧房,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交回村集体,旧房由农户自行拆除,并给隔壁切好墙。解决好邻里纠纷。逾期不签协议不腾空房屋的,不予办理任何建房用地审批手续。被拆迁户过渡房的安置,各自自行解决,在规定时间内,腾空的旧房未自行拆除的,不办理建房工程审批及定点放样。

第十七条 安置建房应当以栋为单位,房屋建筑外观及风格必须统一组织规划验收。第十八条 垂直房分户用地安置采取投标选位办法落实。

第十九条 安置房建设在得到放样后1周年内必须完成房屋主体建设。第二十条 对批准后未及时动工建房的处理。

经批准统一定点放样后,安置用地户不能及时履行动工建房,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按时完成房屋主体建设,则由村集体报请各主管部门收回土地使用权或延后安置。一切责任由建房户负责。

第十一条 安置地块相关费用的管理。

安置用地配套设施费,按每户实际建筑占地进行选位,并收取实际选位费以外,根据实际工程决算,按安置面积分摊(具体方案待定)。新农村建设中收取的资金专款专用,独立核算,收支情况实行公开监督。垂直房分户选位,规划建设管理。配套设施及建设保证金等管理办法以及高层公寓安置方案,建房资金收缴由建设领导小组另行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二条 对阻碍拆迁及新农村建设的处理办法。

要求拆迁户及全体村民顾全大局,不要只顾个人利益,如出现辱骂,殴打工作人员执行公务,阻挠拆迁安置及新农村建设正常工作的当事人,根据情节严重,可采取暂晚安置建房用地或旧房强制拆除等措施;如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村将成立拆迁安置及农村新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实施,领导小组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实施本细则,健全组织网络落实责任制,做到公正,合理地安置好拆建农户,统一服从上级管理,严格把关,接受广大群众监督。

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发现工作不称职或以权谋私等情况,经村两委讨论,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可随时予以撤换;如有玩忽职守、滥用责权及贪污受贿等违反党纪行为,从严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在实施中如与上级文件有抵触,以上级文件为准。

本细则具体条款有新农村建设小组负责解释。

第三篇:义乌市新农村住房建设实施办法55号文件

义乌市新农村住房建设实施办法(义政发〔2006〕55号)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新农村住房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集约利用土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浙土资发〔2005〕94号)等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结合《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农村住房建设是指农村居民按照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改造、拆建、新建住房的行为。

第三条

新农村住房建设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约用地、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

新农村住房建设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新农村 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新农村办)负责指导,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镇街)负责组织,村级组织具体实施;市国土资源、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履行新农村住房建设涉及的行政职能。第五条

市政府每年专项安排新农村住房建设占用农用地的指标和额度,根据镇街的实际需求和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等情况分解到各镇街;各镇街应根据市政府下达的农用地指标和额度,统筹安排,制订计划,确定实施对象,分批次、有计划地组织 实施。第二章

建设条件与规划编制

第六条 村级组织总用地规模由建设用地审批对象的用地面积(含可增加安排的面积)、非村级组织成员合法房屋补偿所需的用地面积和需规划控制保护的面积(具体以审批为准)等组成。

第七条 村庄建设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根据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总用地规模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科学编制,具体按照下列标准:

(一)建设用地审批对象人均规划用地不超过90平方米,其中,公共配套设施建筑占地面积人均不小于1.5平方米;

(二)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建筑密度不大于27%;城市规划区外的村庄,可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建筑密度,但最高不超过35%;

(三)容积率控制在1.1以内;

(四)垂直房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13米;

(五)积极鼓励建设多层、高层水平套房,采用多层、高层水平套房的可适当增加建筑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具体标准另行制订)。

第八条 村庄建设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应做好古建筑物、近现代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军事设施、测绘标志、宗教场所、文物古迹、名贵古树等遗存保护。上述规划保护面积并计入总用地规模。第九条 在不突破总用地规模和规划指标的前提下,经村民会议通过,村级组织可根据批准的实施细则,自行确定实施方案、分步实施计划和建设多层、高层水平套房、垂直房等各类住宅的比例,经镇街审核批准,报市国土资源、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新农村办备案。分步实施的,不同批次规划指标应相衔接;采用多层、高层水平套房的,应按需要合理设置大中小户型,并先予实施。

第十条 各镇街应根据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设计条件,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市政府审批;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着重规划道路网、给排水、三线、公共配套等内容,住宅采用模式、建筑风格应相协调。各镇街应根据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村级组织的总用地规模,统一社区内村级组织意见后,确定各村建设的位置、范围,能与规划衔接的房屋尽可能予以保留。

第三章

建设用地申请与审批

第十一条 村级组织建设用地的审批对象为下列人员:

(一)村级组织实有在册成员;

(二)服兵役前属本村级组织成员的义务兵、士官;

(三)入学前属本村级组织成员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

(四)在劳改、劳教前属本村级组织成员的正在归正人员。

第十二条 夫妻双方均为本村级组织实有在册成员,且已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可增加安排建房用地的家庭,增加一人标准安排。属建设用地审批的对象,经村民会议通过,有下列情形可增加一人标准安排:

(一)年满20周岁以上的未婚人员(不含离异的人员);

(二)已婚未育的家庭;

(三)服兵役、入学前属本村级组织成员的义务兵、士官和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已婚未育的,且其配偶系本村级组织成员的家庭;

(四)在劳改、劳教前属本村级组织成员的正在归正人员已婚未育的,且配偶系本村级组织成员的家庭;

除上述情形外,建设用地按实有在册人员安排。增加安排建房用地的家庭,其建房用地总占地面积不超过140平方米。已享受审批宅基地政策的对象,今后因婚嫁等迁移户籍的,在迁入地不再批建宅基地。

第十三条 在符合总用地规模和相关规划指标条件的前提下,建设用地审批对象的人均建筑占地面积标准由村级组织召开村民会议研究确定,报所在镇街审核、批准,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家庭成员建房用地获得批准后,应进行联建。家庭成员中建设用地审批对象拥有的合法旧房总占地面积超过可审批标准的,超过部分按占地面积1:0.7的比例按实安排,但家庭成员中建设用地审批对象的总占地面积最高不超过140平方米。

第十四条 因家庭内部分割、赠与、继承,造成建设用地审批对象拥有旧房占地面积不足审批标准的,其建设用地审批应与其他成员合并计算;造成建设用地审批对象拥有旧房占地面积超过审批标准,致使家庭其他成员不足审批标准的,不予补足。

第十五条 建设用地审批对象拥有的位于本村级组织范围内的合法房屋已出卖、赠与他人或已被司法部门依法查封拍卖的:

(一)剩余合法房屋仍超过审批标准的,超过部分按1:0.5的比例按实安排,但家庭成员的总占地面积最高不超过126平方米。

(二)剩余合法房屋不足审批标准的,按剩余合法房屋占地面积按实安排或水平房安排。采用水平房的,家庭成员实际拥有总占地面积不足1人建筑占地面积标准且实有在册3人及以下的,可安排108平方米以内水平套房一套;超过1人建筑占地面积标准但不足36平方米且实有在册3人及以下的,可安排126平方米以内水平套房一套;占地面积超过36平方米或占地面积不足36平方米但实有在册4人及以上的,可安排144平方米以内水平套房一套。

(三)实无住房的,按家庭照顾安排水平房。家庭实有在册成员人数在3人及以下安排建筑面积108平方米以内水平套房一套,4人及以上的安排建筑面积126平方米以内水平套房一套。

第十六条 经村民会议通过,拆除非村级组织成员拥有的合法房屋,可采用经济补偿、水平房或垂直房补偿:

原有旧房建筑占地面积在108平方米以下的,按1:1的比例按实安排;占地面积不足36平方米的,应进行联建或采用水平套房补偿,采用水平套房补偿的,可按原有房屋建筑占地面积1:3的比例结合就近面积户型安排;建筑占地面积在108平方米以上的,超过部分按1:0.5的比例按实安排,但最高不超过占地面积126平方米。采用经济补偿的,具体标准由村级组织制定,费用由村级组织承担,并在实施细则中予以明确,节省的建设用地可在村级组织内部调剂使用。

非村级组织成员拥有的合法房屋,已出卖、赠与他人或已被司法部门依法查封拍卖的,在审批补偿方案时,其剩余的合法房屋须与已出卖、赠与他人或已被司法部门依法查封拍卖的面积合并审查;非村级组织成员拥有的合法房屋发生家庭内部分割、赠与、继承等行为的,应按原有合法旧房面积进行审查。

第十七条 建设用地审批与旧房拆除相挂钩。未签订原有房屋拆除协议的村级组织成员,申请建设用地不予受理;村级组织未完成原有房屋拆除的,不予定点、放样,申请下一批次建设用地的,不予受理。

第十八条 村级组织占用农用地批准后,满一年未实施具体用地行为的,相应扣减所在镇街下一新农村住房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额度;满二年未实施具体用地行为的,扣减相应指标、额度,并责令村级组织恢复耕种。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按规划可在村庄现有建设用地范围内完成新农村住房建设的村级组织,优先予以实施,并可适当放宽相关规划控制指标。分期实施的,村级组织应明确分期实施计划、对象产生办法、具体步骤等内容,每批对象的产 生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用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确定。第二十条 新农村住房建设按下列程序实施:

(一)调查核实。村级组织应广泛开展宣传,调查摸底,统计总人口和可增加安排的对象、有合法产权的非农人员等,了解、统计旧房现状及产权情况,并登记造册。

(二)确定总用地规模。村级组织应测算新农村住房建设总用地规模,制定用地方案和实施计划,经所在镇街审核,报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复。考虑到为规划留下空间等因素,条件允许的村庄,可在建设用地审批对象规划总用地面积的基础上增加10%计入总用地规模。

(三)制订实施细则。村级组织应根据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拟订实施细则,明确总人口、人均建筑占地面积标准、住宅的类型、安置的方法、实施计划、旧房拆除和建房用地安排方法等内容,经村民会议通过,报镇街审核后批复。批复后的实施细则应分别报市国土资源、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新农村办备案。

(四)编制规划。村级组织应根据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总用地规模、住宅的类型等,委托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镇街、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政府审批,批准后由镇街公布。

(五)建设用地申请。列入镇街计划的村级组织,持已批准的规划、实施细则、用地方案、旧房拆除协议、申报对象资料等向镇街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经镇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不占用农用地的,可一次性申请。

(六)拆除旧房。村级组织应在建设用地批准后,新房建设启动前完成旧房拆除。

(七)新房建设。村级组织应依法、统一申办建房手续。旧房拆除经检查合格后,由各镇街定点放样,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由市规划管理处定点放样,按规划组织实施。村内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等配套设施及新房外立面应按规划同步实施。

(八)登记发证。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和各镇街、村级组织应加强对新农村农村建设的服务、监督和管理。新房建成后,当地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规划管理处应实地检查是否按规划用地,配套设施和新房外立面是否按规划建设,验收合格的,依申请予以登记发证。

第二十一条 住房建设实行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管理,鼓励统一施工,统一施工的应当公开招投标。

第五章

旧房拆除与资金管理

第二十二条 新农村住房建设应切实维护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村级组织应召开村民会议决定拆除旧房、收回超过可享受审批额度部分的宅基地是否作经济补偿,作补偿的应明确具体标准。

第二十三条 旧房产权以《土地使用权证》登记的建筑占地面积为准。拆除超过审批限额标准,且未发放《土地使用权证》的合法房屋,由国土资源部门予以丈量,凭权源依据审核确定其产权。拆除未超过审批限额标准且已发放《土地使用权证》的合法房屋,由村级组织依权证登记造册,国土资源部门不再另行确权;拆除违法建筑和临时建筑,不予确权和补偿。

第二十四条

拆除产权不明确的房屋,须将房屋原始证据资料交由公证机构保全证据;拆除共有产权的房屋,应待共有权人达成协议后再予拆除;拆除设有抵押权的房屋,依照国家有关担保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五条 村级组织与被拆除人应签订房屋拆除书面协议,协议签订后,被拆除人应当将原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上交村级组织,统一向发证部门办理产权注销手续,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搬迁,村级组织应在新住宅定点放样前完成旧房拆除。

第二十六条 村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收取的各项费用应专款专用,纳入镇街联管帐户管理,优先保证道路、给排水、绿化、公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帐务应单独列支、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七条

各镇街、村级组织应建立、健全档案制度,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档案、资料的管理。档案资料包括:批准文件、规划和建设方案、拆除协议等与新农村住房建设相关的材料。

第二十八条 积极鼓励各村级组织节约用地。节省的建设用地若规划许可,经村民会议通过,依法报批后,可由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公开出让。城市规划区外村级组织在现有建设用地范围内按规划完成新农村住房建设,且未新占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其节省的建设用地按出让所得地方可支配部分的100%用于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按村级组织总用地规模实施新农村住房建设,但需新占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其节省的建设用地按出让所得地方可支配部分的70%用于补助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区内建成区外村级组织在现有建设用地范围内按规划完成新农村住房建设,且未新占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其节省的建设用地按出让所得地方可支配部分的80%用于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按村级组织总用地规模实施新农村住房建设,但需新占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其节省的建设用地按出让所得地方可支配部分的60%用于补助基础设施建设。

节省的建设用地相关规划指标超过本办法规定的,其补助标准另行制定。第二十九条 涉及新农村住房建设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本市有权减免的,按标准下限的50%收取,服务性收费按保本原则收取。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公布前,已经依法批准并开工建设新农村住房的村级组织;或者村庄建设规划、实施细则、分户报批已批准且除新农村住房建设预留用地外,其余土地经批准已被依法征用的村级组织,可按原批准方案执行。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公布后,已经规划批准的村级组织需进行规划调整的,其规划调整所需的相关费用由所在镇街承担。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6年7月15日起施行。义政[2001]113号文件同时废止。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政府法制办负责解释。

第四篇:2013年孝南区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3年孝南区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3年,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组织部、市新社区和“1+X”体系建设办公室的业务指导下,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积极探索,高位推进,经过近一年努力,新社区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目前,26个城乡新社区已开工建设20个,完成建设面积217万M2,占计划的97.1%,落实投资21.7亿元,建成还建房107栋、3381套、52万M2,入住687户。18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动工建设,其中11个已投入使用,6个基本建成。现将全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3年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营造氛围,形成推进三类新社区建设强大气场

一是组建工作机构。为了确保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顺利推进,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新社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从民政、规划、建设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了新社区建设办公室,在区委组织部集中办公,具体负责全区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工作落实。各乡镇(街道)也相应组建了工作专班,明确一名党政班子成员负责新社区建设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将三类新社区纳入事关全区大

局的101个重点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在推进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区委先后多次召开了三类新社区建设专题会、现场会、督办会和推进会,区委书记杨军安同志多次听取各地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深入现场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建立了“一个社区、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张时间表、一套推进办法、一抓到底”六个一推进机制,每个新社区由一名区领导挂点包保,安排38个区直单位对口帮扶,将责任落实到人,任务落实到月。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始终将宣传工作贯穿新社区建设全过程,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加大对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消除干部误解,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结合建区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孝感电视台宣传西河新景园社区、车站郑阁社区等先进典型,在孝南网开设“城乡新社区建设”专栏,集中宣传我区新社区建设工作动态。在各新社区建设现场以及镇区主干道两侧悬挂宣传条幅80余条,开壁宣传专栏10余处,向孝感日报、市新社区简报报送动态信息30余条,在全区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

(二)强化指导,理清思路,明确推进三类新社区建设具体要求

一是开展调研活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街道(乡镇)就新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4月初,区委、区政府组建三个专班,由3名区领导带队,对全

区26个新社区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乡镇领导、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意见建议,形成了有情况、有现状和有建议的调研报告。通过一系列调研活动,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新社区建设的内涵,澄清和破除了有关思想认识误区,理清了推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二是出台政策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的意见(试行)》(孝南政发[2013]25号),明确了新社区建设的内容和标准。积极探索配套优惠政策创新试点,将新社区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土地等11个方面工作,明确由区财政、国土等14个区直职能部门负责,配套下发了《财政、国土、环保、规划、纪检、政法等6个部门支持新社区项目建设的保障措施方案》,形成了以指导意见为主体,各分项优惠政策为补充的“1+X”政策支撑体系。

三是建立工作台账。对城乡三类新社区基本情况、规划设计方案、建设计划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按照不同类别分别建立了工作台账,实行了工作月报制度,每月统计各地新社区建设进度,为顺利推进新社区建设奠定基础。

(三)突出重点,探索创新,积极破解三类新社区建设工作瓶颈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全域孝南”理念,精心选择交通便利、经济条件较好、居民相对集中、干部群众有强烈愿望的地方规划布点新社区。把社区建设

放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格局中去定位,统筹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做到“四规合一”。聘请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完成了26个新社区的规划,提前将社区“五大类”、18项功能整合进社区规划,并根据需要适时调整,前阶段对市级12个重点社区中的3个社区规划进行了局部调整,确保规划科学可行。

二是示范带动,稳妥推进。在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四种建设模式。BT建设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把拆迁村民的安置房建设与开发商的商品房建设结合起来建设新社区。如沙沟新社区,引进资金实力雄厚的全洲集团承接社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共赢。产业发展带动模式。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新社区建设。重点打造东山头新社区,采取“产城一体、双轮驱动”的办法,结合工业园区优势,引进100多家企业入驻,形成以现代森工、冶金钢铁、汽车配部件、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产业优势,带动新社区建设,实现村民就地就业,又以社区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带动模式。重点打造朋兴新社区,充分挖掘王新亭“将军故里”和叶家庙遗址等资源,兴建丹阳古镇仿古一条街,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社区。群众主体多元共建模式。丁砦新社区,整合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村民以土地和宅基地置换新社区住房,组建拆迁还建协会,推进新社区建设。

三是创新办法,破解瓶颈。破解用地难题。对布局混乱分散、民宅老化等现象严重的“空心村”,通过集并,有效盘活存量土地。大力推进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破解资金难题。实行财政以奖代补,整合区直部门的各类资金,集中用于新社区建设。区财政累计投入5亿多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办法,选定实力雄厚和资质较高的开发商建设新社区。以长兴国有资产营运公司为主体,整合南大实业公司,组建长兴投资公司,为社区建设融资。破解拆迁难题。推行一次性补偿与分期补偿相结合的办法,尊重农民意愿,对征地补偿款,既可选择一次性领取,也可以按照20年、每亩每年1500斤中稻折款分年领取。优先解决拆迁户搬迁前的居住生活难题。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到辖区企业就业,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实现“要我拆”到“我要拆”的转变,有效破解了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难题。

四是突出民生,注重质量。在推进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坚持“三先三后”的建设原则,在社区规划、选址、名称、拆迁安置、户型设计等方面,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和保障群众权益。将社区最好的地块优先用于居民还建房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优先解决拆迁户搬迁前的居住生活难题,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到辖区企业就业,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同时,注重还建安置房建设质量管理,10月中下旬,集中组织建设、安监、消防等部门

对全区在建的新社区建设工程进行了拉网式检查,排除各类安全隐患20余处,对部分还建房质量问题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确保让居民住上安心、舒适的还建房。

(四)健全制度,加大督办,确保三类新社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政府办、组织部、民政局、规划局、国土局、建设局、发改局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乡镇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每月召开协调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推进工作的措施办法。目前,已召开会议6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30余件。

二是建立工作月报制度。与区重大项目决策与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动,每月对新社区建设情况进行收集统计,通报工作进度情况。目前,已编制工作月报11期,有效起到推进工作的作用。

三是建立工作考核制度。将新社区建设纳入全区乡镇综合目标考核内容,采取平时抽查与季度拉练检查评比相结合的办法,3月份和6月份,组织专班对各地新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拉练式检查,对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排名。年底,还将组织人员对各地全年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情况与各地评先表优挂钩。

我们虽然做了不少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决心在明年的工作中,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

二、2014年工作计划

一是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调研力度,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争取在户籍、计生、社保、税费减免和资金整合使用等方面,出台具体优惠政策,增强新社区吸引力。

二是加大典型示范力度。注重城市、城镇、农村三种类型新社区典型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城市新社区重点抓好市级12个示范社区建设工作,城镇新社区重点抓好丁砦社区建设,着力规划1至2个农村新社区。通过典型示范作用,推进新社区建设。

三是加强宣传氛围营造。结合学习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宣传条幅、宣传栏等形式,加大三类新社区政策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支持新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是加快社区建设进度。指导各地认真制定2014年建设计划,按照“三先三后”开展建设工作,重点抓好还建房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开工建设情况,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控,确保新社区建设工作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孝南区新社区办 2013年11月29日

第五篇:新社区建设讲话

新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探索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新路子

时间:2006-04-02 来源:厦门社区建设网

【字号: 】【我要纠错】【Email推荐 】【收藏】【打印本页】【评论】【关闭】

我国推进社区建设并不偶然,它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拉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体制改革洪流的冲击和政治体制改革大潮的涌动,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型城市开始出现了社区这一新的城市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她像一轮红日,踏着新世纪的晨钟早已冉冉升起,给中小城市基层政权管理体制改革指引了方向。

当社区建设在中小城市初露端倪之时,如何使其尽快脱颖而出并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按照“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这一指导思想,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政府主导作用为先导,以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为突破口,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市场在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基础作用,优化社区建设的发展环境;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政社分离,降低行政整合成本;通过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实现社区依法自治,提高社区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整合能力,认真处理市场、政府和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起一个市场专事营利、政府专事公共管理、社区专事非政府非营利事务的社会治理机构,走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一、实施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社区发展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而作为上层建筑主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其职能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需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能转变,以顺应社会治理的需要,为社区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存在着许多与现代化社会管理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表现在:政府管理过程中法制化程度不高,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明显,权力分配不合理,监督制约机制乏力;组织机构分设过细,功能重叠,部门之间存在着“依法打架”现象;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资源配置还带有行政性色彩;城市基层管理中的责权利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三有五无”现象比较突出,即有目标、有任务、有责任;无机构、无队伍、无经费、无管理手段、无执法依据。街道办事处成了各级政府下达指令的承接层、受理层和落实层。办事处的管理职能从文教、卫生、计生、民政、劳动、城建、财税到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低保等,内容多达几十个门类,导致管理工作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上边有权管不了,下边想管管不好。一方面,政府库存的大量知识型优秀人才处于低效配置状态;一方面城市基层社会问题由于没有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而得不到妥善处理。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情,大大增加了政府对社会管理的行政整合成本。转变政府职能,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要求,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建立起顺应社会管理要求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做到把政府职能该强化的强化、该弱化的弱化、该转化的转化。所谓强化就要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所谓弱化就是要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使市场在配置经济社会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所谓转化就是要把政府承担的协调性、技术性和服务性事务从政府职能中分解出来,转化给社会公共服务组织、行业协会等,实行企业化管理,推进政社分离。

(一)转变经济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转变经济职能是加强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首先,政府要改革财税管理体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财源,不断增强对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拉动经济增长能力。其次,要使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提供公共产品型转变。凡是城市公共设施,如道路、交通、通讯、城建、环保、公共福利事业等具有排它性、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须由政府直接投资、控股或吸收社会资金共同实施,以满足公民的公共需要。其三,要按照“合法、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对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防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全部进行废止。确需保留的要完善审批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其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中小型企业实行民营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只有转变政府经济职能,提高市场在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有效发展区域经济、增加财源,才能为社区建设及重点公共设施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和财力保证。

(二)实行依法行政,加强法制监督。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区的培育,意味着政府管理的基础是依法自治的社区。要做到社区依法自治,政府必须改革领导方式,实行依法行政。首先,要不断加强政府的行政法制建设。各级政府要依照法律,积极支持和科学指导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执行政策法规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水平。其次,要提高政务活动的透明度,推行政务公开。政务公开要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科学安排。特别是重点执法部门,要更新观念,摆正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要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从根本上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其三,要完善责任行政制度,加强法制监督。要通过建全和完善全面的责任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的行为和效果;通过健全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监督的独立性和公开性;通过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举报投诉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国家赔偿制度、错案追究制度等,形成系统内严肃的行政执法保障制度体系。只有把公共权利的行使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密切党群、政群关系,才能为加速政府运行机制的高效运转奠定基础。

(三)调整组织机构,推行审批改革。推进社区建设、搞好社会治理必须有一个高效运转的政府运作机制和组织机构。一是要按照“规范、统一、精简、透明、服务、效能”的原则,从明晰部门事权、界定部门职责、调整机构职能入手,有计划地调整和优化机构设置,避免部门职能出现重叠现象。

二是在审批制度改革上要采用社会服务大厅集中办公的模式,坚持“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原则,兴办政府超市。政府有关行政审批的职能、人员和项目要全部进入政府超市,审批事项的受理、缴费、受领结果三个环节全部在超市中办理;新的行政审批要采取票款分离的方法,实行“六公开”制度,即公开审批项目、公开申报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时限、公开收费标准、公开办事结果,以增加审批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

三是积极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合理划分和界定各部门、各窗口之间的事项分工,按照“权责统一”的要求,明确审批责任,将岗位责任落实到个人;四是要加强制约监督机制,积极落实首问负责制、两次受理制、按时办结制、错案追究制度,扩大告知承诺制的实施范围,从制度上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节约行政审批时间,降低行政审批费用,避免申请人的不正当“风险”。通过组织机构的调整和行政审批制度的创新,真正使政府从行政管理主导型政府向公共服务主导型政府转变,实现政府运营机制的高效运转,降低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成本。

(四)创造宽松环境,保持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再就业以及信访、治安工作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也是推动社区建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一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在抓好“两个确保”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要严格落实三条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坚持对社会那些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的特困居民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实现城市低保对象的应保尽保。二是要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公有企业民营化、社区服务产业化和职业化、促进中介组织发展等有效措施,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三是要实行社区法官和检察官制度,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资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四是要认真解决由于经济多元化而出现的群体性、阶层性、物质利益性的信访问题,按照“依法上访保护、违法上访必究”的原则,坚持依法信访,搞好双向规范,积极推行“一签二考核、三定三包”责任制和“三查三究”制度,使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五是要借鉴有效做法,实施社区治安“四个一”工程,即每个社区都要有一个治安警务室,一支法律服务队,一支治安巡逻队,一支楼长守护队,逐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群防群治,减少不安定因素的发生,为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造就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探索自治导向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经济发展环境。但是,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才能使中小城市的社区建设管理机制高效运转呢?笔者认为,必须一切从中小城市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克服攀比心理,消除贪大求快观念,扬弃大型城市在推行行政导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做法,走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新路子。行政导向的社区建设模式最典型的就是上海提出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它是通过政府职能的扩张延伸,强化基层的功能,运用政府及其所控制的资源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整合,并形成“新政府社会”的一种运作模式。这一模式有其合理性,它可以利用国家强大行政组织资源迅速构造一个新型社会。如上海浦东新区的社区建设。但是,这一模式需要的条件和付出的成本较高。一是政府必须控制充足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二是强有力的基层政府整合社会,需要较高的行政管理成本。而中国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基层政府所控制的资源相对较少,也难以支付扩张政府职能所需要的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的完善,大量的经济资源要通过市场的方式加以配置,政府审批等权限要进一步减少,政府管理与经济运作要逐步分离,更增加了行政导向社区建设推行的难度。这一模式由于强调行政行为和外力推动,就会导致其构造的社区与传统体制具有同构性,即社会仍然为政府所吸纳。在这一体制下,政府难以超越各种利益群体而专事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也不可能长期持久的包揽所有的社会事务。因此,这一模式在扩大公民参与和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显然有相当的局限性。“准政府”的社区组织更多的是服从上级政府的决定,而上级政府也往往按照习惯,使许多应该“由民作主”的事变成“代民作主”或“替民作主”。中小城市在社区建设的启动初期,强化行政组织的动员是必要的,但如果以行政为导向,强调外力推动,则容易造成社区成员的依赖性和依附性,影响到共驻共建和资源共享,最终影响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模式,就是通过政府下放权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社会整合,并形成“社区制”社会的一种建设模式。社区居民自治导向的社区建设,主要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对中小城市来说,城市社区普遍具有财力不足、人力资源富余的特点。通过社区居民自治,构建“社区制”社会,可以开发充足的人力资源,发挥中小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的比较优势,为社区建设提供内涵式发展的源泉。尽管这种模式在开始时由于经济资源所限而发展程度不太高,但由于采取了居民自治而不是基层政府职能扩张的方式,所以整合成本较低。这种模式能将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有效分离开来,使社区承接那些政府和市场都难以承接的社会事务,最终形成政府专事公共管理、市场专事营利、社区专事非政府非营利性社会事务的社会治理结构,将会极大推动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顺利进展。因此,必须将行政导向的政府领导转变为自治导向的政府主导。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搞好社区规划,培育新型社区。社区是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自治的载体,要想充分利用中小城市社会资源的比较优势,调动社区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建设,使社区真正成为整合本辖区资源的主体,就必须为社区的自然人、民间组织、企业法人和社会团体开辟不同的参与渠道,重新构建社区组织,将原有的居民委员会改造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将居委会居民自治改造为社区居民自治。社区的培育,一是要搞好社区建设的宣传动员和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使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三位一体,迅速有效地适应社区建设和社区自治这一新的发展要求,顺利推动社区建设的各级工作。二是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开发、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并考虑到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对隶属于街道的居委会进行规模调整、培育和构建。三是要根据居委会和街道人口分布实际,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选举社区党组织、社区工委、社区协商议事会等自治组织,让社区各种力量都有发言权,以利于整合社区宝贵的人才资源和单位资源。四是要按照社区历史发展和所辖单位状况,将社区划分为单位型社区、杂居型社区、开发型社区和自然型社区等,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实行不同的培育方法和措施,做到因地施制。五是要积极落实《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用法律来保障社区居民的自治权利,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同时,还可以制订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措施,为社区建设和居民自治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如对婚姻介绍、家政服务、医疗卫生、物业管理等社区内非营利组织制订减免税优惠政策,鼓励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参与。

(二)实现重心下移,搞好块块管理。推进社区建设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一个“责权利”统一的管理体制、有开展社区民主自治所需的民主自治权力,使社区在城市基层各种事务中具备整合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真正实现块块管理。因而,实现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十分必要。一是要使人才重心下移。要采取“选、派、下、留”的办法,通过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等形式,从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区直各部门的聘干人员中选拔一批优秀者充实社区;通过与辖区单位协商,从辖区单位中派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干部到社区任职;通过精简机构,从办事处下派一批充实社区;通过把原居委会一些年富力强、富有敬业精神者经专业培训后留在社区等途经,为社区建设组建年轻化、知识化的工作队伍,为社区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提供人才保证。二是要使事权重心下移。要按照有利于社区经济发展,有利于“责权利”统一,有利于“分级管理、以块为主”的原则,逐步向社区下放事权。凡是社区居民需要办理的有关证件,如身份证、暂住证、户口本、生育指标、婚姻登记等,只要符合手续,即可在社区办理;三是要使民主权利重心下移。政府应赋予社区各项权力,如社区内部事务决策权、监督权、社区财务自主权、社区工作者选配权、日常工作管理权等,真正做到把本属于人民的权力交还给人民,实现“还权于民”,使社区真正成为本区域范围内唯一合法的权威性的治理主体,为社区内部各种事务的依法自治、块块管理奠定基础。

(三)拓宽服务领域,强化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在城市社区建设和居民自治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客观上城市居民的流动性、工作单位与家庭居住的间距性和血缘与地缘的分离性,使城市居民不容易自觉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强化社区服务十分必要。首先,要通过社区自治组织及时了解社区成员的需求信息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以满足社区成员不断增长和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要,使社区成员能够在充分享受社区提供的优质服务后从心理上自觉自愿认同并且归属社区,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其次,要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居民自治为导向,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整合社区各种利益,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激发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其三,要加大社区硬件建设力度,开辟各类社区服务阵地,通过优化社区环境,繁荣社区文化,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搞好社区计划生育,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建立社区超市等便民利民设施等,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四)搞好共驻共建,实现资源共享。鼓励社区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共驻共建,对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社区建设关系到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需要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才能不断推进社区发展。如一些先进城市提出的“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植一片树林,享百年清凉”等正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凡与社区成员有关的事务,只有让社区成员都能参与决策才能激发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区建设才能有不竭的源泉。因此,“社区参与、共驻共建”既是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区居民自治的内涵所在。中小城市的共驻共建,一要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拓宽社区服务领域,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等形式,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二要积极为辖区企事业单位解决自身不能很好处理的一些社会问题,搞好企业的社会职能剥离工作和扶持服务,为辖区单位提供社会化后勤保障,减轻企业负担,调动辖区单位共驻共建的积极性。三要在共建机制上把社区各种社会力量的领导吸纳到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中,共商社区建设大计,做到大家事大家议;要采用政府投入、街道筹措、辖区单位赞助、居民捐助等形式,建立共驻共建投入机制。四要积极协调辖区各单位,把社区各单位的娱乐设施、文化设施对社会开放,使社区居民共享辖区单位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三、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实现社区依法自治社区居民自治既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的制度创新,也是社区建设的落脚点。社区居民自治有利于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我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民主化为导向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公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的民主权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作”,要“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因此,构建“社区制”社会管理体制,就是通过社区居民自治,依靠社区组织解决社区内部的各类问题,实现对城市基层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社区居民自治可以为社区成员提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物管理机会,扩大居民政治参与;可以使公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中培育公共意识、合作精神和契约观念;可以使社区公共权力直接置于社区成员的监督之下,促进政府科学管理。从社区的实践来看,社区居民自治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它可以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可以促使社区形成良好的法律秩序和风尚,提高社区文化品味,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使城市基层居民安全祥和,得到实惠,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体现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构建“社区制”社会管理体制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深入领会这一指导思想,在社区自治中要牢牢把握下列三个问题:

(一)社区居民自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社区自治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因此,社区成立后,要按照党章规定,结合社区党员的分布情况,及时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确立党组织在社区的核心地位,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社区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要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维护和尊重社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同时,社区党组织也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支持社区自治组织依法开展工作,不能“以党代政”。为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社区建立党组织时,上级党委要积极探索新路子,广泛借鉴新模式。如区级可成立社区党建指导委员会,街道、社区、楼院可分别建立街道党建联谊会、社区党建联席会、楼院党建联谊小组等党的基层组织,通过采取建档立卡、分类管理的办法,对社区直管党员、协管党员和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管理,以形成有效的社区党建联谊网络,巩固党组织在社区自治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二)社区居民自治必须要有一个权力制衡的社区治理机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因此,搞好社区居民自治,就是要从组织上、制度上、议事程序上体现社区居民当家作主的权利。首先,要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设”的原则建立社区群众自治的权力机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对社区事务行使管理权、决策权;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社区工作委员会,负责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由办事处、社区工委邀请社区内各种社会力量的有关人士组成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协助社区工委开展工作,对社区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社区事务行使参谋、评议和监督。从而形成以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为权力层、以社区议事会为监督层、以社区工委为执行层的民主组织形式。其次,要建立健全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如制定社区党支部工作制度、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工作制度、社区工作委员会工作制度、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工作制度等。其三,要严格按照社区议事程序,加强对非政府非营利性社会事务的管理,确保社区各种社会力量都积极主动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只有建立权力制衡及坚强有力的社区治理机构,健全各项制度,才能使社区充分发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最佳作用。

(三)社区居民自治必须要建立一个适应本社区实际的自治章程,实现依法自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社区居民依法自治也是各级党委领导社区居民治理社区的根本举措。居民自治是社区居民自觉自愿的活动,因此,必须以广大居民群众为主体,运用民主的形式,引导和号召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努力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识、自我服务意识、自律自省意识和民主决策意识等,以达到社区居民自治的目的。社区居民自治也是依法管理社区事务的法律活动,因此,居民群众必须要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订立章程、准则等来约束自我。尤其是对社区内部那些法律管不了、政府管不着的“鸡毛蒜皮”类似事情,则更需要有章可循。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领导和支持社区居民当家作主,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依法按章管理社区事务、管理社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在制定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时,要以《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指导,既要使章程对全体居民行为具有约束力,又要使之具备针对性、具体性、适用性和操作性;既要把居民自治的目的、依据、原则、任务、组织、职责及居民的权利、义务写清楚,更要把社区的治保、调解、计生、卫生、妇联、民政等工作内容纳入进去,从而使居民自治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中小城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尽早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正常化的轨道。注:

1、“一签二考核、三定三包”责任制,即是对涉访部门年初签订信访目标,年终考核领导班子和基层职能部门,对热点难点案件实行定领导、定案件、定时间,包接待、包处理、包回访制度。

2、三查三究。即:查造成群众集体上访原因,追究有关领导失职责任;查工作交办情况和处理结果,追究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渎职责任;查上访人在信访活动中的越轨行为,追究少数不法行为人的违法责任。

下载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精)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精)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和谐新社区

    建设和谐新社区(土家肉连响)连湘一打闹喳喳,男女老少把连湘打, 别的话儿我不拉,唱唱利川的变化。宜万铁路修通了,从此蜀道不再难, 城市建成园林化,条条街道搞绿化。步行街里商业化,门......

    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筹措使用实施办法[5篇范例]

    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筹措使用实施办法 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筹措使用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按照全市“三化”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为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

    义乌市新农村建设 义乌旧村改造 政策细则实施办法

    义乌市新农村建设 义乌旧村改造 政策细则实施办法 (2008-05-18 10:32:13) 转载 标签: 分类: 旧村改造政策法规 义乌旧城改造 义乌新农村建设 杂谈 政务来源:义乌市人民政府 更......

    义乌市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实施办法

    义乌市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我市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改善农村困难家庭居住条件,根据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

    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总结专题

    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XX村地处平湖曹桥街道南部,南临海盐县,XX年由原XX、斜桥、送行三个村合并而成。我村现有村民小组18个,1073户,人口4064人;村域总面积4.65平方公里,耕地面......

    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总结xx村地处平湖曹桥街道南部,南临海盐县,2000年由原xx、斜桥、送行三个村合并而成。我村现有村民小组18个,1073户,人口4064人;村域总面积4.65平方公里,耕地面......

    义乌市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情况

    义乌市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情况 一、市级电子商务园区的建设情况。 1.义乌国际电子商务城。一期工程占地99.89亩,共十幢建筑,总建筑面积为288610.7㎡,由恒大公司负责建设;目前正在......

    义乌市公办小学初中借读生招生实施办法

    义乌市公办小学初中借读生招生实施办法 一、借读对象 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第五章第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允许在公办初中、小学借读: 1.本市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