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课程教学改革操作方案(学期版)(模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课程教学改革操作方案(学期版)
1、教学改革总体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改革分为五个模块:强化学生自学与课外阅读、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组织课堂讨论或演讲、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上述五项改革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2、教学改革操作方案
1)强化学生自学与课外阅读(1)阅读教材的读书笔记
要求每一位学生课前认真阅读教材,以每一章为单位,课前撰写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撰写方式是教材本章的内容摘要,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提出问题;教师课堂教学讲完一章后,学生需要结合教师讲授,紧扣本章节的内容,撰写不少于300字的学习心得。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必须用笔写在教师统一规格的练习本上。
教师要认真检查每一位学生的读书笔记,每门课程教师至少检查学生读书笔记四次。课程结束后,所有学生的读书笔记都要上交,以便最后评定成绩之用。学生阅读教材和撰写读书笔记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按比例计入总评,没有做读书笔记的学生原则上本课程必须重修。
(2)课外阅读笔记
本课程要求学生阅读课外参考书籍。每位学生至少阅读一本书籍,课外阅读书籍内容必须在下列范围内:反映我国30年改革开放历程;反映世博成功举办;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人物传记;关于中国国情的介绍的书籍。学生必须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读后感,课外阅读和读后感将以一定比例计入总评。
2)实施社会调查
本课程的每一位学生都要参加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社会调查和调查报告将纳入课程考核。
本课程在本学年的调查主题是:世博会改变了上海城市生活。学生选题要求有具体的调研对象,切入角度准确而独特,切忌陈词滥调与简单重复,选题必须由教师审核后确定。可考虑调研世博对上海城市文化、城市交通、城市形象和产业发展等带来的新变化。
上述调研可制作抽样调查表,进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不少于50人),也可以通过访谈形式进行(访谈不少于10人),切忌空谈。
实施步骤: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调研3次;撰写调研计划、策划调研方案并进行课堂交流;每一次调研要求撰写1000左右调研笔记(格式按照上学年要求);撰写调研报告提纲;交流调研体会。撰写3000字以上调研报告(格式按照上学年要求)。
调研方法——学生每3人~5人组织成一个调查小组,选择一个调查主题,每一位学生再选择一个子课题。
3)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原则上12课时用于课堂讨论与演讲。
教师课堂讲授内容必须突出重点,并围绕以下几点展开:①讲清楚本课程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②讲清楚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③讲清楚本课程每一章的核心概念;④讲清楚每一章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要求能够分析案例)。要求教师清晰地列出每一章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4)组织课堂讨论
本课程将组织5次课堂讨论。要求学生人人都有课堂交流或演讲机会,原则上不重复参加,80人以上大班,至少应有80人参与讨论与交流。其余同学应该提交发言稿件。
每一次交流学生都要准备文稿,未上讲台交流的学生将文稿上交教师,作为成绩评定依据。
每一次课堂讨论或交流,教师都要作至少十分钟的讲评,要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积极性和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
12课时课堂交流或演讲安排
(1)社会调查方案交流(2课时):时间为第2教学周;交流主题为实践调查计划方案,包括分组情况、调查选题与调查计划等;要求学生制作PPT。
(2)社会热点问题演讲或辩论(2课时):时间为第6教学周;要求5分钟
脱稿演讲,或组织正方和反方辩论:主题建议为“农民工城市融入促进城市发展或制约城市发展”。
(3)课外阅读演讲(2课时):时间为第10教学周;演讲内容为学生课外选读书籍的读后感交流(要求脱稿演讲5分钟)。
(4)社会调查体会交流(2课时):时间为第13教学周;交流内容为社会实践访谈的体会;要求学生制作PPT。
(5)调研报告演讲(4课时):时间为第15教学周;介绍报告框架、主要内容和收获。
5)考核方法改革
该课程为考试课。成绩构成:考试卷面50%+读书笔记20%+调研报告20%+课堂讨论10%。
学生旷课每一次扣5分,4次旷课本课程不能及格,6次旷课不得参加考试,学生不写读书笔记,或不参社会调研原则上不能及格,学生学习态度不好的教师酌情扣分。对于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教师应当及时批评,并告知相关学院的辅导员。决不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放任自流,最后以不及格了事。
6)备注
(1)教师应当认真指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各项活动。如读书笔记的撰写方法、社会调查方法、调查笔记和调查报告撰写方法、课堂的方法、考试复习方法等。
(2)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和开展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3)教师应当在第一堂课将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明确地、准确地告知学生。并将要求通过网络形式公开告知学生详细操作内容。
(4)每一位任课教师要撰写详细的课程教学操作方案,方案要求明确具体,并在开学初同教学日历一起上交。
(5)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管理过程,每一自然班应当选择一位学生担任课程联系人,该学生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
(6)教师有责任教书育人,要告知学生端正学风,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诚实学习,杜绝抄袭和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及其各自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4、简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5、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6、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五章
1、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2、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
3、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七章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我国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3、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的差距进行分析。
5、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6、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十一章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为什么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会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会概论1、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党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延安整风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4、党的七大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毛泽东思想”。
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内涵包括: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理论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的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
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它们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即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旗帜问题至关要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11、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依据。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没有毛泽东思想)
1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开始形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直至土地革命时期。(成功的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走向成熟: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
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
16、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8、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0、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
21、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1999年把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22、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23、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2004年写入宪法。
24、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5、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6、2004年9月,党的十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7、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8、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全体社会成员),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9、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30、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十二大)
31、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32、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
33、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34、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界定。实事求是是党校的校训。
3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6、2004年,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37、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8、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39、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其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是三大作风中最根本的,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0、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1、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理论创新一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42、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考试时间:6月11日(周三)18:30-20:30;
题型题量:
简答题(每题10分,3题,共30分);
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20分,2题,共40分);
材料题(每题30分,1题,共3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成果:
第一是毛泽东思想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关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P: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历史地位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P: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们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是什么?
主要内容: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P: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科学内涵: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它包括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一句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以句主观上觉得如何决定。
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是什么?
性质: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P:
任何革命的性质都是由这场革命的主要任务决定的,而革命任务又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发展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之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简述:
①从领导阶级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由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这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
②从世界革命阵线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不在属于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③从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的方法来看,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武器。
④从革命前途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的前途——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P: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的,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到达社会主义前途,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中间不能横插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不能相互替代。
7.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过渡时期总路线: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科学内涵:
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
重要意义:
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P: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9.怎样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国梦的提出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经过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未来的美好前景,而且它又要求现实的行动。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P: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强调,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新近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是中华民族再次处于时间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0.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和通过革命是一样的,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改革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3.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层面。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P:
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情况所决定的,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满足人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必须占主导地位。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P: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 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 步的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or建议
1)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3)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4)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5)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P: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
1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
P:
1.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相结合的产物。2.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3.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党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只有为人们服务,党才有存 在的意义;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党才会有力量。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这个观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因为它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争取人民解放。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当然,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4分)
(1)它有了新的领导阶级。这个革命不再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领导,无产阶级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1分)(2)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1分)(3)它有了新的指导思想。这个革命不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指导,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1分)(4)它有了新的前途。这个革命不再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1分)(5)它有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明确指针。(1分)
2、允许“部分先富”必然带来“两极分化”。
答:这个观点错误。(1)允许“部分先富”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允许“部分先富”的目的是为了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4分)(2)两极分化是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容是指一极是剥削阶级财富的积累,一极是被剥削阶级贫困的积累,它反映了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反映了阶级之间分配关系上的对立和根本利益上的冲突。(3分)(3)在我国先富过程中,虽然出现了收入差距,但收入差距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体现了我国社会的本质。(3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主义改造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10分)
答: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3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分)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5分)
2、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定。(10分)
答:基本目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分)基本政策:第一,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第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治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6分)
三、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和现实中所创造的所有成果的总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的地位非常重要。请根据材料分析文化的相关问题。
1、江泽民同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熔铸、提炼、传承与创新。试分析这种传承与创新关系。(30分)
答: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义,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经典文化论述熔铸在一起,使它们形成相互界定、彼此支持、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可以说,集中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代领导集体有关文化思想的精髓,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熔铸、提炼、传承与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0分)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这表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不管如何特色,性质不容改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人们的头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内涵。(5分)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5分)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所谓“面向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课题提供文化支援;所谓“面向世界”是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注重开放性,要同世界各种文化形态进行交流和对话;所谓“面向未来”是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时间上的前瞻性和超越性。(5分)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讲的是中外关系;“科学的”,讲的是古今关系和真伪关系;“大众的”,讲的是主从关系。这是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基本关系。(5分)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30分)
答:(1)一切着眼于建设。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5分)首先,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所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其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是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5分)其次,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第一,要以立为本,一切着眼于建设。第二,要重视长远建设,把精神文明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纳入整个国家建设的总体规划。第三,要抓落实、求实效,发挥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5分)
(2)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积极推进文化创新。首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中国现状。“立足中国现实”,是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立足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个实际,特别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实际,创造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和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都必须是服从和服务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促进改革开放。(5分)其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是指我们既不能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保守主义的态度,而是要在继承、批判中创造符合时代特点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5分)再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要求我们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这两种错误倾向,立足于中国实际,吸取和消化人类文明特别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有益成果,使之为我所用。(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