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为主义与认识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揉合
行为主义与认识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揉合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行为主义与认识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揉合 2004-10-1手机用户请点此切换到大字体页面
朱 善 萍
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心理学家们开始了系统的学习理论研究。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甫洛夫所建立并发展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此同时,另一学习理论的流派,认识主义理论或认也在生长发展起来,并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进入本世纪五十年代,虽然这两种学习理论产者在实践中操作的心得体会。
一、行为主义与认识主义学习理论的观念比较。势,但是认识一格式塔理论相对占有较高的优势。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其揉合使用1)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学习者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外界刺激的变化者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和主观意识。境和大脑的反中不存在现实的反映这一“中介”,也不注重学习者心理内部状态于学习过程的影响,认识主义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不是机械的反应,而是学习者在动地感知世界过程中了解事物的各会产生一种“啊哈!原来是这样!”情绪上的体验。的学习是一个充智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顿悟的过程。学习是有目的、特定的、富想象力和创造力2)行为主义者认为所有的学习在于习惯的形成,也就是说把许多散乱的无序的反应通过条件反射的 脑中的有序的反应,即习惯的形成。这种“习惯”理论排斥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分析过程。
认识主义的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中,一个新的观点、见闻或经验是被学习者旧有的认知结构所吸收最好的学习状态就是通过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活动来理解认识外界繁杂紊乱的事实。的认知结构的改造以产生新的认识范畴。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借以主动选择知识、记忆知识和改
神经性活动。3)行为主义者对于学习动因的解释强调外力的强制作用和生物性的内推力,他们认为人的心理只是认识主义的心理学家们用目标、期望、意向等解释学习者的动机。他们认为心理本身是一种动力装化诱因,而是他的内部的认知状态或“心理力场”的作用。
是被刺激或强制产生的冲动,而是在一个能动的心理情境中发展起来的想学习的愿望。激励学习者4)由于上述心理学方面的分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分歧行为主义者强调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的准备。他们强调学习的“小学生只需要被动的被操纵使可“完成”学习的过程。
发展,而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认知欲望和情感要求。他们会通 材的单元分成若干细小的相互分离的知识点,一点一滴地呈现给学生。坐在行为主义者的“程序启而认识主义者更重视学习者心理的准备状态。他们认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于旧有知识的引申和学习过复习旧有知识进入新课,他们会开动脑筋将富有“挑战性的”的问题摆在学习者的面前以激发他们习者双方对于学习目标的整体把握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参与与交流。们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学习者不断产生爆发思想火花即产生顿悟的过程,是自主地发现的过程。他总之,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外力的作用,而后者强调内在因素益彰的作用。
二、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揉合使用的心理机制。
1.从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的构成来看两种理论的揉合是必要的。
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与他的学生经过实验曾经得出结论:
1)认知的前提特征在学习中起50%的作用。单独地使用其中之一,都会导致教学过程中的失之偏颇。只有充分地领会其要义将其揉合在一起,认知的前提特征是学习者能力倾向和认知结构的总称。如果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排斥所学习的事物法被接纳、内插或储存,这样学习活动便很难进行。
2)情感的前提特征在学习中起25%的作用。
列因素的总和。
3)教学的质量在学习中起25%的作用。
维定势形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发掘学习者的潜能、开
此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柔和运用两种这教学理论以帮助学生在两方面同时发展便是必要的。
2.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来看,两种教学理论的揉合是必要的。
在中国,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2—18岁,初中为12一15岁,高中为15一18岁。情感的前提特征是指学习者对于所学课题的情意、态度、兴趣、对学校的看法、对自身的认识、自这里所谓的教学质量是指对于学习任务要素的表达、解释和顺序安排趋向于适合学习者的程度。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由于其强制性、顺序性、细致性等特征在帮助学习者形成最初的认知结构、语言发思维以及培养情感特征方面具有独到的功用。既然认知结构和情感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起75%的处于少年期的初中阶段的孩子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母语认知结构,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他们已长而错综复杂的无意识的准推理步骤而发现了他的母语的生成语法”。他们具有一定的形象思想能忆力旺盛。然而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尚处于经验阶段,因此采习理论去加强外部环境对于学习者的刺激以帮助形成学习者脑中的反应或强化已有的记忆痕迹是符件的。另一方面,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完全机械的无意识的方式建立完全孤立的反应几乎是不言中信息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时常会与初中学习者脑中的旧的存储痕迹发生联系或联想,后者或干扰息获得过程。如果教师采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去设法强化这种信息获得过程,促使新的联系,触发学习者的正面的联想,那么必然会帮助学习者形成新的语言知识网络。况且12一1是当今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前沿的孩子,心理年龄往往早熟,因此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及他们自己发现语言并运用语言规律便是可行的,同时通过“移情”的途径来达 了不同程度的相当的发展。那么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采用认知主义的途径来运用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到“移情”的效果也是可能的。
15一18岁的高中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已经接近成人的智商和情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比例将会缩小,而认知主义学习途径的使用便应该大大增加。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产生突飞猛进的发展,情感特征日趋完备。因此高中阶段语言教学中行为主义正因为此,国家教委的新的外语教学大纲才提出初中听说领先,读写跟上,高中强调阅读技能的培为主义的习惯培养,后者需要认知主义的内在能动力的激发。不同的阶段侧重点不同,由低到高,体到抽象。
3.从发展中学生基础学力的目标来看,两种教学理论的揉合是必要的。
首先什么是学力和基础学力?
学力的广义概念是指“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能力”或是指借助学科教学而形成的潜力。因此学力是得的。学力的媒介是人类的文化遗产(科学、技术、艺术的体系)的传递。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力才得以形成。学力同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中,它是在同人的各种能力、功内容)的结合与统一之中形成。展的有机联系中形成的。学力必须在学习者的主体侧面(动机、兴趣、意识和主体性等)和客体侧面基础学力的学力的一部分,是学力的纵向发展中的最初层面。基础学力的内涵以要素性能力(如文基础逐步深化。基础学力的外延环绕“读、写、算”三基而逐步扩展。这种内涵与外延构成了学习者
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主流,并且正是由于
行为主义使学习的研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1)华生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随着行为主义的发展,逐步出现了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理论巴甫洛夫通过对狗分泌的唾液研究提出了经典的行为主义,并概括出以下学习定律:消退律、泛化律、高级反射律。他的理论揭示了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里机制对促进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过程的了解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桑代克通过俄猫迷笼实验提出了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指出三条学习律: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鼻祖,他的理论鉴定了学习理论研究的基础,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斯金纳通过白鼠取食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并且强调:强化主义学说、行为塑造、程序教学思想斯金纳的学习理论肯此之外,基础学力还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方向与程度。从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来看,基础学力是定了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大量的实验揭示了学习中的一些具体的规律,对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
二、运用行为主义在教学中的实践主要包括课前的学习准备、课堂上的小步子 程序化教学,课后的不断强化与练习。
【1】.桑代克的准备律认为学习者是否对刺激做出反应同他是否做好准备有关,只有当他们做好准备时才开始学习(3)如果学生在心里上没有处于准备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效果就不好。例如,一堂课上老师讲授惯性定理,如果老师在课前没有让学生做好有关力的学习准备,那么学生对于惯性的概念就理解的不深,理解的不好,整个的学习氛围处于不佳的状态,所以老师在讲课之前一定让学生有学习的准备,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课前所所准备的知识与课上所学的知识能够产生一个联结更易于学生的前后联系
使以前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是当前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更想提高学习的效果,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此时传授知识,教学效果好。
【2】、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变得具体化、行为化,是教学目标变成一个个“小步子”,同时,应是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前一目标是后一目标的基础,后一目标是前一目标的深化和强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强化(4),另一方面,桑达克的效果定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之后伴随着环境中某种令人满意的结果,则该动作在相似情景中被重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满意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连接就会加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增加其连结的程度,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的牢固,在教学中,对于纠正学生的一个不良习惯,对学生的惩罚是错误的,应为行为主义认为惩罚只能减少错误发生的次数,而不能消除该行为的发生,因而应该采用Edwin cuthire的接近理论,该理论认为要克服学生的不良习惯应该引入低强度的激活刺激,逐渐减低刺激的强度,进而使学生的坏习惯改掉,同时可以把激活不良行为的刺激与激活适当的刺激,配对结合在一起,就会是不良行为变成一个适当行为与刺激相联结,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奖励、惩罚、接近理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习所有的知识更加的扎实。
【3】学生在下课之后,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强化,因为根据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的刺激,所以在课后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练习,不断增加其外部的刺激,使学生的所学的知识在刺激中不断的强化,一般认为,可采用可变比例的强化程序、可变时局的强化程序,因为这两种强化方法可以更容易产生高频率且稳定的行为,并且具有很强的抗消退性,对于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可保持较长时间不忘。
三、在教学中,老师也应该认识到行为主义的不足,尽量减少因这些不足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伤害。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可塑性使得个体适应环境并且生存下来,但并不像华生或斯金纳所描述的那样,其实可塑性是有一定限制的,交织与一些生物因素进化心理学的决定性特征是关注生物体与基因,这些被看做是解释人类学习和行为的来源,行为主义的强化和联结无法对学习和行为作出合理解释,自行塑成和本能漂移便是进化心理学中的两个现象,许多人认为环境可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等综合技能方面打下基础,还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音、语调、语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而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通常以操练为主,组织和管理不当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同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被课堂内更加新奇的刺激物所吸引,从而使英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安静地坐着却不听课,或者自己做自己的事,不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局面。这种消极的课堂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氛围,对小学英语的教学极为不利,给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强调行为强化的重要性,为制定有效课堂管理策略提供了依据。根据强化原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消除消极行为,同时应慎重地对待惩罚,因为惩罚不利于学生积极行为的塑造,它只能让学生知道什么不能做,但不能让学生明白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冷静观察学生课堂行为,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强化手段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从而使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小学英语作为一门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主要以活动为主开展课堂教学,其教学管理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易动不易静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最主要特点,小学生在课堂上自律能力差, 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课堂管理成为影响教师教学进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采取行为强化策略进行有效课堂管理。
(一)行动研究指导思想
1.合理运用强化,增进积极行为,消除消极行为
根据强化原理,学生正当课堂行为在发生后,要使这些行为得到有效维持或重复出现,其关键在于行为发生后能够得到适时地和适当地强化[3]128。如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或者主动参与活动,老师应该给予公开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促使这类好行为的发生。而要减少学生某些不当或违规课堂行为的重复出现,教师可以通过停止对这些行为反应的强化来消除这些不良行为。
2.在教学活动或游戏中创设有针对性的强化物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易动不易静、兴奋点易高不易低和注意力容易分散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依据其心理及生理特点,其行为也随心理和生理的成长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在注意上正处于无意注意占优势并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的阶段
[5]
53。因此,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容易被生动或新异的事物刺激影响,进而不由自主地思想不能集中,分散注意,例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玩弄自己的玩具,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者跟周围的同学交头接耳甚至打闹等。如果此时的教师不及时管理教学,提醒学生回到教学中来,那么,课堂纪律就会越来越糟糕,不仅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还会影响到其他专心听课的同学。在小学英语低年级教学中,根据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质和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课堂教学主要以活动的形式进行,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和游戏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完成各个教学目标。为了有效完成各个教学目标,在进行某个教学活动或游戏时教师应提供有针对性的强化物,强化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强化物可以是具体的奖励,也可以是通过竞争取得的成功的体验。
(一)结合具体目标,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 根据养成教育论,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应遵循“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由目标导向”这一基本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勇于参与的意识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对某一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再不断地强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爱表扬这一需要来强化其良好行为的出现。而在对某一行为进行强化时要注意目标明确,强调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表扬,或者分级来强化。比如说要强化学生积极用英语回答问题这一行为时,开始可以一举手就可以得到表扬,接着强调一定要用英语说,还可以强调要大声说、要听清楚再说或说得与录音很像等等,最后学生就会保持和巩固这种行为,最后形成良好习惯。在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或当小老师时也可以采用这种强化方式,不断强化这类好行为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二)有意忽视,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有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实际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而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批评都是对他的关注,反而对他们的违纪行为产生强化作用。因此,当他们不遵守课堂纪律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他们的违纪行为就得不到强化,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忽视并非对那些学生的放弃或是放任自流。在他们有点进步表现时就要给予积极的强化,进行正确的引导。对这类行为也可以采取“转移注意”法,即当某些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或不遵守课堂纪律时,教师要装作视而不见,通过组织全班性趣味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
[6]力,让他们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活动中来,从而无形中减少或终止问题行为。
(三)明确要求,促成学生的成功体验
学生的成功体验,通常会激发他们的愉悦情绪,从而避免或减轻问题行为[5]23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或游戏中适当的成功率,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能保持良好情绪参与课堂活动,避免注意力分散。要注意的是,设计的活动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活动在富有挑战性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降低操作的难度,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可以不断改变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方式和方法。在比赛活动或者游戏中可以改变活动或游戏规则和游戏方式。比如说,师生间在玩比赛“吃水果”游戏时,可以变换不同的水果,这次是西瓜,下次是菠萝或者其他水果以外的食品,如冰淇淋等。
(四)奖励尽可能具体化
课堂评价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建立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形成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进行课堂评价时我们应坚持激励性原则,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课堂表现,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方式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
[7]是具体的物质奖励。但相对口头表扬来说,低年级小学生更期待具体的奖励。所以,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某个活动或任务结束后对小学生进行奖励时应尽可能采用具体的实物奖励。当然,在采用奖品作为强化物时要做到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奖品要简单而又有可行性,比如说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等。如果奖品太过于昂贵,学生们的好行为在得到强化的同时也会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奖品的追求上而影响教学的开展,评价又失去了实效性。
第二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学习规律和原理对日常教学活动有不少的启发。虽然行为主义不再是现代教学论中流行的理论,但它在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且不可缺少。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编制都会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体现。本文主要结合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原理,谈一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
行为主义
课堂教学
一、行为主义的创立及其主要主张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要求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积极反应原则。就是要及时强化巩固学生的学习反应,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只有学生积极地接受教材,才能推动他参与进一步的学习活动,真正地掌握知识。二是小步子原则。即把教材分解为许多片段知识,编成一个逐渐增加难度的、有次序的序列,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任何两个小步子之间的困难增加都是非常小的,无形中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感受到成功并自我强化,建立起学习的信心。三是即时反馈原则。即要让学生在学习行为之后立刻知道行为的结果评价,从而保持行为,保持信心。四是自定步调原则。这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而言的,允许学生自行决定学习的速度,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给每个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学习容易成功。按照这些原则,斯金纳设计了自己的程序教学模式,教材被分成许多小的学习单元,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每一个小的学习单元都由“解释――问题(提问)――解答――确认”几个环节组成并循环往复。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未考虑到人们的意识问题,我们在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时,要注意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全面性。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变得具体化、行为化,是教学目标变成一个个“小步子”,同时,应是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前一目标是后一目标的基础,后一目标是前一目标的深化和强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强化。学生在下课之后,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强化,因为根据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的刺激,所以在课后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练习,不断增加其外部的刺激,使学生的所学的知识在刺激中不断的强化,一般认为,可采用可变比例的强化程序、可变时局的强化程序,因为这两种强化方法可以更容易产生高频率且稳定的行为,并且具有很强的抗消退性,对于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可保持较长时间不忘。我们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具体到课堂教学时可按照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几个原则,但也应该认识到行为主义的不足,尽量减少因这些不足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伤害。
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结合学习环境,课程教材的设计以及学生外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做出系统的安排。发现学生做出了积极的行为,应该立即进行强化。比如惩罚和奖励措施,要想鼓励同学们上课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可对上课举手发言的同学进行口头表扬或者进行一些奖励,这样就起到了一个强化的作用。本身课上很积极的同学因受到鼓励会更加积极,而课上原本不积极的同学也会受到这一强化的影响变的积极起来,起到了双赢的目的。
结束语,以上简单的说明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来源,斯金纳的课程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成绩,但也有自身的缺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优化。参考文献
徐明成李正超
牛麟
《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行为主义在教学中的运用》
中华文本库 铁皮鼓
《斯金纳与程序教学理论》
中国教师成长网
第三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学习规律和原理对日常教学活动有不少的启发。由于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所以它在体育教学中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联结性学习是借助于练习、强化,形成刺激与反应的牢固联结而实现的学习。如:学习广播体操,篮球的运球教学过程等等。这些动作技能都是联结性学习。
下面是我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几点建议:
1、在给学生讲授新动作时,要尽量借助于直观手段,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尽量多的直观信息,使新动作与旧动作形成联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动作的重现。
2、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要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动作技能不断的得到强化就必需组织多种练习方法。特别是那些看似简单,做起动作来时大脑难以支配肢体而不能达到协调效果的动作,使学生强化练习,达到练习的效果。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不适当行为,不要采取过于强烈的惩罚、刁难、讽刺等刺激手段,防止学生形成学习活动的恐惧、紧张、恐慌等不良反应的条件联结。例如:学生在学习广播操的过程中,某一个动作不到位不应立刻进行严厉的批评,有些同学大脑支配肢体的能力确实达不到正常水平,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如果那样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紧张,更导致学生动作形成的困难。行为矫正。通过设置适当的强化措施来改变学生学习活动或其他活动中不适宜的习惯或表现。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多以正面的行为引导,让学生感到既不伤面子而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为宜。有很多同学在体育课上过于兴奋,以致抑制不了自己各种动作的发生,导致违犯课堂纪律,此时如果适当的运用眼神暗示、停下来注视、走近悄声提醒等方法会得到更好的强化。如果较好的运用以上方法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也会效果显著。
第四篇:模块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典型的、核心的观点是将学习看做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学习是被动的,对学习时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上,主张人一切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极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华生的一段话话是行为主义的代表引证的最多的,他说:“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不断地给予刺激强化,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来达到形成一种习惯。例如,儿童在刚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是不懂得语言之间的规律性和结构性,但是儿童的听觉,视觉,触觉都是非常灵敏的,只要给予足够的刺激提供学习语言的氛围,儿童就可以比较轻松的学会语言符号系统,因此在教儿童学习语言的时候,就必须反复,重复的加强练习,以至于儿童达到条件反应。还有就是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就知道吸取母体的奶汁,这是属于无条件反射,但是后来只要拿来类似的奶头放在婴儿的嘴里,婴儿就会很自然的吸取,这就达到了行为主义所说的条件反射。
第五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所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身临其境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例如,复习初中第三册Lesson61课时,为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可设计这样一个游戏,通过多媒体屏幕显示画面: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十多只色彩各异的汽球,每只汽球上都用英语写着一种物体的名称(如:chair,cup,vase„„),用鼠标点击某物体让同学说出“What’s it made of ? ”问题的提出采取由某位同学操作,全班同学提问,个别同学作答的方式。正确答案出现后,该汽球会呈自由落体状下落、破碎,随之出现该物体的原材料的单词,伴有小动物“Right, Right, You’ re great”的祝贺声;即使答案错了,也会有小动物“Sorry, Sorry, Try it again”的鼓励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光、形、色、声的特点,把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人仿佛进入真实的境地,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于新知识的某种意义。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媒体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发现真理和探索真理。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辩论。例如,温习初中英语第一册78课句型时,可找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开展“I say”的游戏活动,播放录音,让学生上讲台演讲,学生说:“I sa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beginning with C: what’s it? ”其余在台下座位上的学生一个个地猜:chair, chalk, cap, clothes, child, class„„同学们几乎猜完了教室所有“C”开头的单词,学生兴趣盎然。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学习者用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而不是去仔细地吸收课本上的或老师讲述的现成结论,所以这种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在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要精讲,加强个别辅导,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 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就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会话”学习提供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同时教师还应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组织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的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因此,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例如:结合SEFCBI An Interesting life 著名歌星Bod Geldof 为非洲贫困地区献爱心的行动,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献出爱心的高尚品格。学完SEFCBII At the tailor’ shop,展开对“金钱是否万能”的讨论,通过讨论得出“Money can’t buy love;can’t buy real friendship;can’t buy happiness.”的结论,从而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学生在不断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和争论。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疑难时,除了可以要求教师帮助外,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会话商讨,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就要整个学习群体相互学习来共同完成。
四、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教材,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例如,在JBI, Unit 5, L17出现了新单词cup, pen, pencil, book 等等,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用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让学生巩固生词,然后再引出句型“Is this a pen?”“Is this a book?”等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既学单词,又自然地学习了新句型。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资源,为学生感受情境、探索发现、验证假设、建构意义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及基本内涵,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基础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让学生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教育,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信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探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为教学模式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教育理
念和教学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创设、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们对他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因此我认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更新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变革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的整体,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师因由单纯地讲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了学生的地位,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消极被动地听讲,始终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而现代教育媒体走进课堂,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习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增强了媒体的作用,使教学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现代教育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后,进一步增强了媒体的作用,电教媒体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从而成为学生新的认知工具。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 首先取决于教师学术水平和优秀的教材, 同时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教学中教师边板书、边口述、边讲解、边提问, 师生以眼神、表情和语言进行交流, 营造了良好的交互融洽的教学氛围。其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教学效果不仅受到教师口才发挥的影响, 也会受到教师板书是否美观等因素的影响。二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不够, 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只有教师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主动者, 教师不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三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进展都由教师控制, 老师怎样教, 学生就怎样学, 老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对待一个问题的探讨程度都由教师把握, 学生很难有自主权, 有真正的供思维任意驰骋的天地。
多媒体教学的完整内涵, 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 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的目的。它是将动画、影像、图形、文字、声音等有机组合并加工制作成教学课件, 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能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系统, 使抽象的问题更加直观, 不但可以使得板书、绘图、版面安排等美观、清晰、条理、系统, 还可以图声并茂, 活跃气氛与美化视觉, 便于理解抽象理论。课件都是在教师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而潜心设计和制作的,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电教媒体在统一时间内传递多种不同的信息, 满足多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进行因材施教, 而学生也可利用电教媒体提供的多种不同的信息, 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按需要选出适合自己层次的信息来学习, 这样就突出了个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解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需要索取知识的差异性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各科课程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课堂的生动,有趣性。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