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科学教育又强调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这就决定了要提升科学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批判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在科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促进理想教学效果的实现。本文主要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并对其实施要点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旨在为科学教学相关教育人员提供参考。关键词:小组合作;科学教学;作用;实施要点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课堂中,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交际表达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还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符合我国教育发展观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被广发应用于学校的各科课堂中。作为教育学科的重中之重,科学教学也应该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促进科学教学的革新与发展。
1.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严肃性,无论是小学的科学,还是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其学习都需要学生具有绝对专注、严谨的态度。科学教学的课堂通常都充斥着大量的定义概念与公式,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尤其是化学,各种化学元素的排列与反应方程式使很多学生一看到就头疼,只能死记硬背,而学习兴趣的不足使学生缺乏课堂所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为科学教学的课堂带来了新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教学的革新与发展。过去的个人式学习是学生与科学知识两者的小团体,学生直接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知识,很容易感到枯燥,而通过小组合作,这个小团体被打破,更多和学生具有相同心理因素的个体加入,使这个重组的新团体具有很强的人性化,学生与学生之间达成共同学习的关系,而教学内容成为一个共同攻克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且,小组的形式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巩固途径都充满了多样化[1]。化学元素周期变的记忆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困难的,而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进行接力背诵,或是由一人形容该元素的大致特征与前后位置,让小组成员进行抢答,使周期表成为游戏的一部分,从而赋予周期表生命力与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激发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敏感度,从而增强对其的理解与记忆。1.2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有些实验可以一个人进行,但是很多实验都需要数人的合作才能完成,而且由于科学课堂内容的严谨性,很多假设的提出与验证都需要很复杂的工程与大量的研究,这都不是凭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因此科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但是由于政策原因,现在我国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在一个唯我独尊的环境中成长,受到父母与长辈的百般呵护,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模式,不懂得分享与合作,团队意识也很淡漠,而这与科学教学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2]。
在小组合作的学习工程中,小组成员与成员之间成为亲密的队友关系,大家拥有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而研究成果也是属于全体成员的,这将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而且,小组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工将给予成员不同的共同任务,但这些任务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或者是上一份工作任务的延续、补充,或者是下一份工作的初探、开端,总之,大家的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一位成员的任务都要考虑其他成员任务的进行,在相互的交流与沟通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3]。如生物的细胞分裂实验,小组通过对洋葱根尖纵切片的观察,绘制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与末期的示意图,从而加深对细胞有丝分裂的理解与掌握。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优势进行工作任务的分配,动手能力强的人负责切片的制作,而精通显微器的成员负责机器的调准,再通过成员对观察对象的商议确定分裂期,绘制示意图,并在成员的建议下修正图样,最终完成实验。而整个实验其实就是一个团队项目的完成过程,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实施始终伴随着与他人的互帮互助,其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有效提高。1.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定义、推翻、再定义的过程,科学是没有绝对真理,也没有终点的,因此科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发散思维,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而这也就决定了科学教学的目的绝不是把已有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思维批判精神,从而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4]能力的提高。个人的思维意识是有局限性的,很容易被主观观念限制,一旦陷于某个思想误区,就很容易钻牛角尖。而且,个人的知识范围也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而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将数个个体集合起来,也就相当于将数人的知识范围与思维意识集合起来,大大拓展了个体的思考空间。而且,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与重点是不同的,这就使小组面对问题时的考虑更全面、更立体,从而为小组成员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与研究方向,通过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5]。科学教学的课堂上通常会有很多的试验,尤其是化学,其反应方程式的准确理解与掌握离不开化学实验的操作与观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试验难以达到教材的标准效果,是稀释度不够还是反应物质有杂质呢?或者是反应时间的控制有误、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猜测,但却不一定是问题的真正原因,而通过小组合作,大家将彼此的意见说出来,就给问题的解决措施提供了更多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意识到还有另外的种种可能,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补充,拓展了个体的思维空间。1.4 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科学教学强调创新精神与探索精神,而学生的自身知识系统与对问题的辨析能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与指正。科学课程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学生的问题的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其后续课程的学习,而且,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学生具有将强的质疑能力,而这些条件的实现都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传统的教师对全班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是知识的授予者,学生个体作为知识的接收者,很容易将教师与权威对等,阻碍了其质疑精神的培养,再加上有些学生的性格原因,不敢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影响其科学课堂学习效率。而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则是以小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师对小组的研究目标、研究方向以及研究途径等进行指导,并对小组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建议,教师成为小组的成员之一,与小组处于对等地位。而学生置身于小组中,作为成员组成更容易发表自己的观点,向教师提出问题。中学物理中的电学部分很复杂,并联、串联、混联等等,学生很容易混淆。通过小组模式展开合作学习,对不同的方式进行辨认、区分,而教师对小组探讨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学生汇报、辨证的平台,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6]。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要点 2.1 科学分组
科学教学中的小组分组通常都很随意,按照座位或学号确定各组成员,然而这种分组很不科学,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不同学生在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上是不同的,而且,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如果一个水平较低的学生被分到一组水平相对较高的小组中,就会给该学生造成一种自卑感,使其不能积极参与到任务中,从而影响其与其他小组成员的交流沟通。因此,在小组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注意其水平差异的控制;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与短处,不考虑学生的特质,就会给后期小组工作任务的分配造成影响。因此,在进行分组时还应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充分发挥其长处,从而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互补[7]。2.2 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合理的评价机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时,不应只考虑其客观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应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与创新意识,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实践技能、思考能力的进步与变化,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评,给以学生一定的鼓励与支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可以可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3.结束语
综上可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而这些都是科学教学顺利开展、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科学课堂对学生的要求。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视,并将小组分工学习模式积极引入到科学课堂中。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对组内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建立合理公正的评价机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等,最大程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胡啸英.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学周刊.2015(15):92.[2]王桂玉.浅议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4):92-93.[3]苍萃.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品牌.2015(03):214.[4]杜世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15(15):48.[5]宋慧敏.“小组合作学习与训练”在学科教学论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2):48-50.[6]卢浙豫.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2015(04):112-113.[7]黄亚忠.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思考[J]学周刊.2014(32):102.
第二篇:小组合作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小组合作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新课程改革给我们一线教师搭建了平台,让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摸索研究,尝试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在“引学法”这一教学方法实施中,小组合作的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学习积极性;合作意识;自学能力
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中,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机械记忆。语文教师常常抱怨工作累,学生成绩不好。在新课改尝试中我将学生分成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在约4~6人,每组中的学生成绩都是好中差搭配的,同时设置小组长,每个组员也分工明确:记录的、表达的、总结的,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在这个课堂上自己是不可缺少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上气氛活跃了,那些往日在课堂上看热闹,甚至是无事可做的学困生动起来了。刘立军(化名)就是在这种合作中成长起来的一员。七年级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这个学生很内向,因为个子高,而又特别胖,学生都不愿意跟他做同桌,说是太挤。所以,他只能自己坐在最后一排。上课从来不积极,好像课堂与自己无关。而在我的语文课堂新教学方法实施两周后,他变得积极了,从在小组中的被动表述转为主动参与研讨,几次表扬肯定后,他课堂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回答的问题也逐渐加深。期末水平测试中取得了87分的成绩,虽然这个分数还不够优秀,但对于这样的一个学困生来说,分数见证了他的进步,也使我的工作信心进一步加强。
二、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好带差,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实施以后,课堂的主角发生了变化,教师只是课堂的一个调控者。在有梯度的问题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层次讨论,然后将结果统一,再由本组成员汇报出来,同学们一起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小团队。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个答案跟其他小组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也会为比分的落后摩拳擦掌,奋起直追。表现最明显的就是闻子夜(化名),这个学生学习成绩特别好,对于问题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他不仅内向,而且在学习上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自私。看到这种情况,我思索再三,还是让他担任了小组长一职。开始时,他们小组的讨论是最不活跃的,他往往自己想到答案后不与小组成员交流,也不会带领其他同学学习,一个月之后他们小组的比分被遥遥地落在后面。组员意见很大,多次来找我要求撤换组长。而他也似乎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打击,课堂上变得更沉默了。深思熟虑之后,我在一个午后把这个小组的六人叫到了我的办公室,从刚结束的班级篮球比赛说起,跟他们讲什么是团队,什么是合作,什么是信任,怎样能做到这些。在下一节语文课上我偷偷地观察,闻子夜开始跟大家交流了,遇到问题时还告诉其他同学从哪个角度去思考。有谁不认真讨论了,他就俨然变成一个小老师,厉声提醒。我的课堂慢慢活跃起来了,到处是讨论质疑的声音,而我也在学生之间忙得不亦乐乎。
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的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分课前的、课上的和课后的三种形式。课前学生自主完成预习提纲后组长必须检查,并及时汇报检查结果,起到督促的作用。课上大家就是一起参与讨论,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承担不同难度的讨论题,学会参与,学会倾听,拓宽了思路,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思维限制之中。而课后还要把老师布置的拓展延伸的问题讨论出结果。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要通过多种形式才能完成,借助于网络、工具书和一些学习资料,把他们的思想紧紧地绑在一起。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渐增强,一学期之后不用下发预习提纲学生就能达到预习的目的,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该如何去着手学习一篇课文。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能力,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得到锻炼。
语文教学的方法很多,适合学情的才是最有效的。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只要掌握了小组合作的要领,合理组建小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就能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杨正恺.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教师,2009(05).(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五常市冲河中学)
??S编辑 张珍珍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而洋思、杜朗口中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思想正突出体现了这一点。面向全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在此形势下,互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标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上已发挥了它的优势。但我们教师具体应用时在某些方面又存在偏差,如只偏重于形式而不注重实效,忽视能力发展,合作是否有效等问题。本文从物理教学这个角度谈一下如何进一步优化“互助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问题。关键词:优化、分组、合作学习、实效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朗口中学的336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大幅度的体现了学生主体。而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利用正是他们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参观学习后,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一些问题。下面结合个人实践就互助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优化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优化对“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新课标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为这样做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它利用了学生喜欢交流和互动的天性,喜欢探索和发现的年龄特征,借助于互助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物理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而“满堂灌”体现不出学生主体,学生没有形成一种主体参与的心理,只是被动的去学习,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压抑感,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分组教学正好克服了这一弊端,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这个思想认识。
二、优化学习互助小组的建立,进行有效学习。
科学地安排合作学习互助小组是成功进行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有的教师按座次随便4、5人一组,不考虑他们的学习水平能力、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因素,往往造成合作失效。我的做法是:按照学生的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互助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互助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互助小组间的竞争性。每组四、五人,每人都有分工。互助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互助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让互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互助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研究的质量。
三、优化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在物理教学中,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注重它的实效性显得很有必要。而不是时时、处处都要进行合作学习,否则学生个体水平和能力的发展就受到限制。大家知道,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时我根据情况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这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互助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大小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互助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互助小组归纳结论。在互助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验验证之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物理互助小组学习的功效。
再如:有些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这时采用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互助小组活动中提出各人的困惑,让互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切磋争辩中过滤问题,去伪存真,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从而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能力,扩展思维空间,从而完善各成员的知识结构。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采取互助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据已有知识判断出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故障?互助小组对每一种可能的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交流,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我对学生的每一种假设,都给予口头鼓励,对优秀的有独创性的给予激励的掌声。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
四、优化学习互助小组的利用、教师的引导。
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利用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否则将事倍功半。有的教师只注重合作学习的表面形式,热热闹闹,一味的放手,不加以指导。处理不好,就会造成课堂失控,产生新的分化。要想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互助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另一方面教师教给学生讨论的基本方法,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能收放自如,建立和完善基本的课堂常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
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时,让学生常带着一些有范围的问题去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学生进行照相机与幻灯机、投影仪成像原理辩论时,老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从收集的材料中选取有价值的数据,并对辩论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性地启示,给他们“航标灯”。在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仔细观察各合作互助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并及时发现互助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并及时表扬速度快、有创新的学生,并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把游离在互助小组之外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拉进”互助小组的讨论中,促进互助小组合作有效进行。同时,在互助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除了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以外,还要和学生一起平等讨论交流,在一些疑难问题上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学生自己能完成的任务,教师决不代劳。
五、优化评价与激励机制。
对于这一环节,有的教师容易忽视。学习好坏得不到合理的评价,时间久了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差生实行目标激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去评价与激励学生呢?我认为:在学生目标合作学习完成后,对表现较好的互助小组和个人要进行及时评价和激励,好的提出表扬,差的要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调整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及个人参与时的表现,有利于促进以后的学习。
六、优化合作与竞争意识。
互助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互相影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很快。同时,分组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资源共享,好的资料、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可以共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别人可以给你指出。让大家互相学习,在学习中共同提高。分组教学,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非常可贵的意识——合作意识。当然,合作中也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进取,也就意味着没有发展和进步。在分组教学中,互助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就是竞争的对象,老师在上课时既要采用激励机制也要进行竞争机制,让学生在比赛中,能更快提高各方面能力,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互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但它不是短期内就能步入正常轨道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完善的过程。分组教学怎样开展,怎样使教学过程活而不乱,怎样组织互助小组讨论、怎样将理念变成实践,从形似到神似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今后实施中不断做深入探讨。作为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我愿一如既往,做一个教改中的勤恳的耕耘者。
第四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周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中外班级教学中采用的比较先进的学习模式,也是华英学校导学课堂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探索式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否有效,学生的展示是否到位和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同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地位就越突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越高。
一、要小组合作好,教师要先组织好。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做好有关的组织工作。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状况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一般是四个或六个同学为一组,小组的人数不能超过六人,人数太多教师就难以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低了;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小组间的交流。在分组时,教师尽量做到每个小组的水平接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高低、心理素质等,让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组合,每个小组都有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的不同水平有助于他们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这样能力高的学生得到提高;能力一般的学生得到锻炼,能力差的学生学困生得到帮助。第二教师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小组长是教师的好助手,小组长在合作交流中的作用是很关键的,对小组合作交流的成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每个小组中必须有一名有组织能力强、会表达、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上课前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让小组长在活动中,能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组的交流学习。最后为了让课堂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应建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如讨论之前,小组成员要先独立思考,认真倾听,不要盲目跟从,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要争论,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还要踊跃发言,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时其他组员要认真倾听,最后形成整组的统一意见,让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人人都有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时间和机会。
二、教师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忙的人,因为他要适时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应该放任不管,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
组学习,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不断巡视,在小组相互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关键处及时进行提示和引导,给与点拨和评价。这样教师在指导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时,不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三、重视“导”的导学课堂是最适合开展小组合作的,教师的引导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华英导学课堂的中心在于“引导式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的引导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后就要进行小组成果的汇报总结,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有利于组别和组别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在这时教师应适时点拨指导,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有限,他们在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会出现困难,只会停留在表层,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作好小组的总结。在小组交流总结时,教师应注意调控,让各组成员认真倾听,鼓励他们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让他们对先前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让学生把思路说完整,讲清楚。在学生们各抒己见中教师认真仔细倾听学生的想法,对于那些表达不清楚的学生,给以耐心地鼓励,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总结时的发言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教学语法规律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后,也要让学生参与总结过程。There be 的将来时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there be 句型的总结一般会提到: “there be 表示“某地有某物某人”,这时老师要问“那表示某人有某物”怎么说呢?并通过板书错误的句子“There is have a dog in the room.”来说明there be 一般与have 不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总结时引导他们相互启发,补充、交流,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there be 结构的相关知识点。这样让人人都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
四、教师的反思可以深化小组合作学习深度。
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课后跟踪调查,找学生了解谈话;学生作业批改;收集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是不既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少数;小组合作学习分如何提高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只注重形式忽视
实质,没有实效性时要怎么办。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收集信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与不足,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写有关的教后笔记,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使每个小组都在教师的反思中得到进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班。我们还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努力提高,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真正成为华英导学课堂的亮点。
第五篇:五四杯论文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让你这边风景独好
内容提要:新课程要求学生打破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的桎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如何搞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搞好小组合作学习,要我们教师有较高的素养,摒弃传统的观点。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表面的成功、活跃而给学生较多的暗示;为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并且设计习题要注意分开层次,针对不同的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
合作学习分层 整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无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呢?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
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又是合作学习教学的主要形式:如前后两桌4人一组、前后左右6人或8人一组等。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因而要运用得好,就要教师必须有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效地划分小组(几个学生为一组最好?哪些学生为一组最好?„„);指导小组中每个成员明确目标,清楚任务,处理好分工与合作;营造合作的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根据不同的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可行性强的合作内容;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等。只有在细节上考虑全面了,才能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和困难时也能及时调控。否则,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表面上热热闹闹,让学生发挥了主动作用,实际上学生在各行其是,未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知识上来。因而如何有效的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值得研究的。我认为下面几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一、使学生明白在小组中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是—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小组由4至6人组成。目前,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异质分组的办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等不尽相同,小组成员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
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二、老师应避免过早介入小组活动,更要节减提示语
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让小组活动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吻合,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甚至趁机安排好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这几乎已经成了一些教师驾驭课堂特别是公开课的“秘密武器”。表面看来,学生积极动脑,充分合作,老师放下架子,参与其中,而实质却是由于老师介入过早,未能让学生充分讨论合作,就被老师牵到预定的轨道上来了。新课程对老师介入学生的讨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老师认真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困难的解决”和“问题的提出”的情况如何,进展怎样,及时掌握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无论老师何时介入学生的讨论,都要定位于为学生更好地搞好合作学习上,而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表面圆满而剥夺学生通过合作尝试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因此,不要将“暗示”作为秘密武器。
三、因生而异,教学中搞好分层学习设计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不同,解题的能力不同,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差异更加明显,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是我们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一大难题。在具体教学中我用得最多的是分层学习法,即将全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兼顾能力差异,布置的作业分为层次不等的几题,有些同学只要解决基本题,有些必须完成更高层次的题目,对那些成绩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适当增加一些思维题,在解题讨论时互相帮助。有时
还可以每4个人一组,一组有4条层次不同的习题,有时还可以共同解题--——某一同学做题时其他同学予以帮助指导,最难的题目经过讨论如果仍未解决时可向老师提问,老师向全班同学征询解题方法,这样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让各层次的同学的学习都得到满足,同时也充分利用学生本身最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四、讨论形式不拘一格,让学生充满激情
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最多也是比较实用的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学生个体之间的隔阂,给予他们合作、交流的机会。但是这种课堂讨论形式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如,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一些学习基础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抢先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使得其他一些相对较差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不再独立思考,误认为讨论是那几个“好”同学的事,从而又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上去了。再如课堂讨论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也会渐渐对讨论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失去讨论的热情,这就要我们老师采取多种讨论的形式,常换常新,让学生总是感到新奇,永远有参与的激情。老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讨论形式。以下四种方法就是比较典型而适用的讨论形式,可以灵活借鉴。
1、讨论前,先让小组的成员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讨论时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以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就能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还要求那些学习较好的同学要有耐心,要尊重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讨论形成的集体意见可以轮流由小组成员报告。
2、在小组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后,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有时也让某一小组将讨论的意见
陈述,大家对这一意见发表见解进行评价。在这样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易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容易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时,强调要尽量提出不同的意见,在相互争论中报把问题辩清楚。
3、经常变换小组。在课堂讨论中,将小组的成员动态编排,不总是一直由这几个人一个小组,而是经常变换:有时让学生下位置,自由组合;有时让男生固定女生流动;有时让女生固定男生流动;抑或某一组固定,其他组流动等。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新鲜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不断有机会了解更多学生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个别学生控制作用,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总之,在小组讨论中,都是要及时调整讨论方式,不能过于单一,以达到最佳的讨论效果。
4、互相提问。互相提问其实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好方法。现在我们教学中常常没有学生提出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平时总认为教得没有问题就行了,新课程理念认为,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学生没有创新与探究,总是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我在教学中常要求学生在阅读例题后互相提问,可以是小组内互相提问,也可以是小组间互相提问,我发现学生总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别人不能很快解决,难住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他们自己已经弄明白的,而有些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能解答,这就把讨论引出课堂,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讨论兴趣。
五、教学中要将各因素科学、及时、有机地整合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过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的实践活动,当然应井然有序,有周密的设计。但计划的设计者是教师,执行的是学生,他们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而在
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等待、观望,或者只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以及认知的进程,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合理的指导,从而灵活调整某一教学环节,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创造出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安全、愉快和有活力,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形式的多样,让每个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思辩、操作、争论、探究,以实现有效的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大有好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好差关键还是教师本身,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特别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以促进新课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当然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不否定其他的的学习方式,替代其他的学习方式,而是让合作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共同运用,丰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第四部分 教学理念与策略中《论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3、顾荣《走进新课程》
4、杨善德《从理念到行动》第一编
5、《江苏教育》第588期 丁宜林《浅谈几种学习方式》